Ⅰ 中世紀攻城必備的重裝備:大力出奇跡的攻城塔
攻城塔是歐洲中世紀攻城戰中必備的裝置。它屬於多用途的機器,可以在相對安全的容納較多的人以及各式武器,甚至可以裝下小型的投擲機械。
當然,有效的攻城塔不僅需要特殊的建築設計技巧,排列順序也是有戰略要求的,所以在真正攻城時會有指揮官按戰事評估情況和武器的設計來推進戰力輸出。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翻譯顧之,顧問西門吹牛,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Ⅱ 古代機械史的發展
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史前期),人類已廣泛使用石制和骨制的工具。搬運重物的工具有滾子、撬棒和滑橇等,如古埃及建造金字塔時就已使用這類工具。公元前3500年後不久,古巴比倫的蘇美爾已有了帶輪的車,是在橇板下面裝上輪子而成。
史前期的重要工具有弓形鑽和制陶器用的轉台。弓形鑽由燧石鑽頭、鑽桿、窩座和弓弦等組成。往復拉動弓便可使鑽桿轉動,用來鑽孔、擴孔和取火。弓形鑽後來又發展成為弓形車床,成為更有效的工具。
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約公元前2686~前2181)的早期,開始將牛拉的原始木犁和金屬鐮刀用於農業。銅制工具的製造多用鍛打法。約公元前2500年,歐亞之間地區就曾使用兩輪和四輪的木質馬車。埃及古代墓葬中曾發現公元前1500年前後的兩輪戰車。敘利亞在公元前1200年製造了磨穀子用的手磨。
在建築和裝運物料過程中,已使用了杠桿、繩索滾棒和水平槽等簡單工具。滑輪最早出現於公元前8世紀,亞述人用作城堡上的放箭機構。絞盤最初用在礦井中提取礦砂和從水井中提水。這時,埃及的水鍾、虹吸管、鼓風箱和活塞式唧筒等古代水力機械也得到初步的發展和應用。
公元前六百年至公元四百年的古希臘和古羅馬被稱為古典文化時期。這一時期在古希臘誕生了一些著名的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們對古代機械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如學者希羅關於五種簡單機械(杠桿、尖劈、滑輪、輪與軸、螺紋)推動重物的理論,至今仍有意義。這一時期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進,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鋸、弓形鑽、鏟和鑿外,還發展了球形鑽、能拔鐵釘的羊角錘、伐木用的雙人鋸等。廣泛使用的還有長軸車床和腳踏車床,用來製造傢具和車輪輻條。腳踏車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紀,為近代車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沖制錢幣也是這一時期金屬加工方面的一大成就,是現代成批生產技術的萌芽。但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這種技術失傳了幾百年。
約在公元前一世紀,古希臘人在手磨的基礎上製成了石磨。這是機械和機器方面的進步。約在同時,古羅馬也發展了驢拉磨和類似的石輪磨。
齒輪系在歐洲最早的應用是裝在戰車用來記錄行車里程的里程計上。杠桿原理在機械上的應用此時已較普遍,如用在建築上起吊重物的滑車和復式滑車。馬車和戰車也有了改進。
這時期在古代水力機械方面的發展是,首先擴大了桔槔式提水工具和吊桶式水車的使用范圍;創造了渦形輪和諾斯水磨等新的流體機械,前者靠轉動螺紋形桿,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主要用於羅馬城市的供水,後者用來磨穀物,靠水流推動方葉輪而轉動,其功率不到半馬力。功率較大的有維特魯維亞水磨,水輪靠下沖的水流推動,通過適當選擇大小齒輪的齒數,就可調整水磨的轉速,其功率約三馬力,後來提高到五十馬力,成為當時功率最大的原動機。
利用活塞和氣缸製成的壓力泵和吸水泵,在此時期也有發展。最早出現的是用來滅火的菲羅壓力泵,後來又有了從井中提水的吸水泵和壓力泵,以及羅馬人用於滅火的雙筒柱塞泵。
熱力機械這時主要是作為希臘學者和哲學家們的玩物而出現的。在公元一世紀,希羅的汽轉球(又叫風神輪)就是一例。汽轉球下部的蒸鍋盛水,其上用支管連接著一隻空心球。球上有兩支方向相反的切向噴口。當鍋下燒火、球內的水沸騰變成蒸汽噴出時,如產生的噴氣反作用推力足夠大,便會推動球體不斷轉動。汽轉球作為第一個把蒸汽壓力轉化為機械動力的裝置而聞名於世,它也許是最早應用噴氣反作用原理的裝置。
公元400~1500年時期屬於中世紀,1000年以前為中世紀的前期,1000~1500年為後期,以後的250年為臨近工業革命時期。
中世紀的前期延綿約600年,機械技術的發展因古希臘和羅馬的古典文化處於消沉而陷於長期停頓。後期,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意、法,英等國相繼興辦大學,發展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培養人才,同時又吸取了當時中國、阿拉伯和伊斯蘭帝國的先進科學技術,機械技術開始恢復和發展。
首先在西歐開始用煤冶煉生鐵,製造了大型鑄件。隨著水輪機的發展,已有足夠的動力來帶動用皮革製造的大型風箱,以獲得較高的熔化溫度,鑄造大炮和大鍾的作坊逐漸增多,鑄件重量漸漸增大。在農業方面創造出裝有曲凹面犁板的犁頭,以取代羅馬時代的尖劈犁頭。
這個時期還出現了手搖鑽,其構造表明,曲柄連桿機構的原理已用於機械。加工機械方面出現了大輪盤的車床。12世紀和13世紀後半期,先後出現了裝有繩索擒縱機構的原始鍾和天平式的鍾。天平式的鍾是第一種實際應用的機械式的鍾,其中裝有時針和秒針,表明時鍾齒輪系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15世紀的歐洲家庭中已得到較為普遍的應用。
表是公元1500年前開始製造的。重要的改進是用螺旋彈簧代替重物以產生動力,此外還加了棘輪機構。機械式鍾表創造的成功,不僅為現代文明所必需,也推動了精密零件的製造技術。機械式鍾表後來又得到全面改進,如單擺式時鍾取代了原來的天平式時鍾。1676年,英國為格林威治天文台製作了擺長不同的兩種精密時鍾。這時期的懷表採用雙金屬條,解決了平衡輪的溫度補償問題。
在古代水力機械方面,出現了下沖或上沖式水輪機(水磨),以及風磨和風輪機。水平下沖式水輪機是由早期水磨改進而成的,到12、13世紀已用作采礦、粉碎、冶煉等作業的動力。這種水輪機經過改進後,於14世紀又發展成為大型上沖式水輪機,用於提升礦石。這一時期西歐在水力利用方面有很大進展,水輪機作坊迅速增加。
公元1500~1750年,機械技術發展極為迅速。材料方面的進展主要表現在用鋼鐵、特別是用生鐵代替木材製造機器、儀器和工具。同時,為了解決采礦中的運輸問題,在1770年前後,英國發展了馬拉有軌貨車。先是用木軌,後又換成鐵軌。
這一時期工具機也獲得了不少成就,比如製造出水力輾軋機械和幾種機床,如齒輪切削機床、螺紋車床、小型腳踏砂輪磨床及研磨光學儀器鏡片的拋光機等。水泵在此時期也有了發展,它主要用於解決當時礦井排水和城市供水問題,包括礦井排水泵、正向旋轉泵(1588)和離心泵(1689)等。
這時義大利發明了水壓空氣壓縮機(俗稱水風箱),它可用作熔煉鋼鐵的鼓風機,以取代舊式的皮老虎。1759年又出現了大型鼓風機。風力機械如風磨的應用也更廣泛,數量增加,僅英國就已有數千台之多,用於磨粉、泵水和鋸木。
在動力機械方面,1698年,英國的薩弗里製造的礦井蒸汽水泵,被稱為「礦工之友」,它開創了用蒸汽作功的先河。1705年,英國的紐科門發明大氣式蒸汽機,它雖然很不完善,但卻是第一台工作比較可靠的蒸汽機,主要用於提水,功率可達六馬力,這種蒸汽機在1750在前已在歐洲推廣,後來又傳到美國。
這一時期,在歐洲誕生了工程科學。許多科學家,如牛頓、伽利略、萊布尼茲、玻意耳、胡克等,他們為新科學奠定了多方面的理論基礎。
為了鼓勵創造發明,義大利和英國分別在1474和1561年建立了專利機構。十七世紀60年代還建立了科學學會,如英國皇家學會。英國於1665年開始出版科學報告會文獻,法國約於同時建立了法國科學院。俄、德兩國也分別於1725和1770年建立了俄國科學院和柏林科學院。這些學術機構沖破了當時教會的禁錮展開自由討論,交流學術觀點和實驗結果,因而極大的促進了科學技術以及機械工程的發展。
Ⅲ 簡述中世紀西歐科技發明
農業機具
水力磨房、風力磨房、開礦業、道路建築、排水裝置
栽培作物
黑麥、燕麥、斯佩耳特小麥以及蛇麻草
機械的發明
機械鋸,帶有落錘的鍛爐,具有固定板和活門的箱,窗用玻璃,油燈罩,蠟燭,手推車,眼鏡,運河上的水閘,有擺的落地大座鍾等等 。
機械的發明以印刷機和火葯武器的使用達到了頂點
Ⅳ 中世紀火炮結構
是個炮筒子,詳見下圖十六世紀的火炮,右側部分表示剖面
對炮彈及炮身的技術無法直接比較,包括火葯、導火索等都是人類在長期實踐中不斷摸索出來的,都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智慧結晶。就像不能評判京欣西瓜和卡西歐手錶這兩類東西哪個技術含量高一樣。
Ⅳ 升降台的簡史
對垂直運送的需求與人類的文明一樣久遠,最早的升降機使用人力、畜力和水力來提升重量。升降裝置直到工業革命前都一直依靠這些基本的動力方式。
古希臘時,阿基米德開發了經過改進的用繩子和滑輪操作的升降裝置,它用絞盤和杠桿把提升繩纏繞在繞線柱上。
公元80年,角鬥士和野生動物乘坐原始的升降機到達羅馬大劇場中競技場的高度。
中世紀的紀錄包括無數拉升升降裝置的人和為孤立地點進行供給的圖案。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希臘的聖巴拉姆修道院的升降機。這個修道院位於距離地面大約61米高的山頂上,提升機使用籃子或者貨物網,運送人員與貨物上下。
1203年,位於法國海岸邊的一座修道院的升降機安裝於使用一個巨大的踏輪,由毛驢提供提升的動力,通過把繩子纏繞在一個巨大的柱子上,負重就被提升了起來。
18世紀,機械力開始被用於升降機的發展。1743年,法國路易十五授權在凡爾賽的私人宮殿安裝使用平衡物的人員升降機。
1833年,一種使用往復桿的系統在德國哈爾茨山脈地區升降礦工。
1835年,一種被稱為「絞盤機」的用皮帶牽引的升降機安裝在英國的一家工廠。
1846年,第一部工業用水壓式升降機出現。然後其他動力的升降裝置緊跟著很快出現了。
1854年,美國技工奧蒂斯發明了一個棘輪機械裝置,在紐約貿易展覽會上展示了安全升降機。
1889年,埃菲爾鐵塔建塔時安裝了以蒸汽為動力的升降機,後改用電梯。
1892年,智利阿斯蒂列羅山的升降設備建成,直到現在,15台升降機仍然使用著110多年前的機械設備。
瑞士格勞賓登州正在興建的「聖哥達隧道」是一條從阿爾卑斯山滑雪勝地通往歐洲其他國家的地下鐵路隧道,全長57公里,預計2016年建成通車。在距地面大約800米的「阿爾卑斯」高速列車站,將興建一個直接抵達地面的升降機。建成後,它將是世界上升降距離最長的一部升降機了。旅客通過升降機抵達地面後,便可搭乘阿爾卑斯冰河觀光快速列車,兩個小時後就能到達山上的度假村了。
3.1簡易升降機
由鋼絲繩驅動,大多用於運送貨物。由塔架、吊籃、卷揚機等組成。塔架一般為桁架結構,用纜繩拉住,保持直立。吊籃用型鋼焊成,是裝載貨物的容器。卷揚機固定在地面上,鋼絲繩繞過塔架頂部的滑輪與吊籃連接,牽引吊籃上下運行,操作人員在地面上控制。
3.2齒輪齒條驅動升降機
可運送人和貨物。主要由塔架、圍欄、機廂、驅動裝置、控制系統、加節裝置、安全裝置和起重系統組成。
① 塔架
由若干標准節段組成的管子桁架結構。為了保證塔架的穩定,每隔一定高度(約10~15米)用附著桿與建築物連接一次。塔架節段上裝有齒條和導軌架。
② 機廂和圍欄
機廂是運載人或貨物的容器,圍欄是圍護機廂和塔架的裝置,設在塔架的底部。機廂門和圍欄門用機械-電氣互鎖。機廂降入圍欄時,門自動打開,上升時門自動關閉。以確保運行安全。圍欄底部裝有彈簧緩沖裝置。使機廂著地時免受沖擊,確保停機平穩。
③ 驅動裝置
設在機廂內,由電動機、減速器和齒輪齒條組成。減速器輸出軸端的齒輪,伸出機廂,與固定在塔架上的齒條嚙合,帶著機廂上下運行。機廂內設有控制系統,操作人員亦可隨機運行。加節裝置設在機廂的頂部,是一台手動或機動的小型動臂式起重機。加節時,機廂上升到離塔頂一定距離處,利用起重機把待加標准節段吊到塔頂,就位固定後,即完成加節工序。為了確保升降機的安全運行,設有限速制動裝置,行程限位開關,行門保護開關等。
齒輪齒條驅動的升降機與簡易升降機相比,具有高度大,架設速度快,安全可靠,人貨兩用等特點,在建築施工,特別是高層建築施工中,廣泛應用。
Ⅵ 中世紀七種機械藝術包括什麼
商貿,農業,狩獵,編織,醫葯,裝備,演劇
Ⅶ 中世紀西歐兵器大全
中世紀西方冷兵器簡介
中世紀雖然黑暗,但是這種黑暗和隨之而來的神秘氣息中也帶上了濃濃的華麗和浪漫。長矛和鎧甲、城堡和騎士,都是那個時代中最著名的象徵。雖則就戰爭藝術而言粗陋不堪,但那種浪漫的美感卻超越了時間的界限,永遠地存留下來。
一劍
在人類的潛意識里,劍是男性的一種象徵,因此很多神話傳說中,主角拿的都一定是劍;而現實世界裡,從希臘和羅馬的時代開始,劍就作為士兵的標准配備而存在了。這種傳統延續到中世紀,也沒有什麼改變。歐洲的斧和矛雖然也有著諸多不同的型號,但基本是相同的東西,不比劍的家族,有著那麼多奇形怪狀的成員。歐洲的刀劍發展在十六、十七世紀時達到頂峰;在這一段時期之內,除貴族平時佩用的裝飾劍以外,主要的刀劍有如下述:
普通裝備:長劍(Longsword)
在很多文學作品中,為了修辭上的方便,所有的「劍」都能和「長劍」一詞混用;而真正意義上的長劍則出現在中世紀早期,是一種輕、薄、長短適中,無論單手還是雙手都能方便使用的一種武器,以切削,突刺為主要攻擊方式。長劍的刃長70到80厘米,柄長20到25厘米,但是這種劍的破壞力實在太小,所以主要是給一般士兵用的武器。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長劍的柄頭一般沒有裝飾或只有長橢圓配重球。
單手武器之王:騎士劍(Knightsword)
騎士劍是由長劍發展而來,並且吸收了很多維京劍的特點。在十一世紀時出現了這些在馬上的騎士專用的武器:長槍和鳶形盾,但是使用盾牌和操控馬匹使騎士的長劍失去了雙手使用的價值,而又窄又薄的長劍對鎖鏈甲的破壞力又不足,所以,騎士專用的刀劍出現了。騎士劍的劍刃為銳角等腰三角形,長70到80厘米,握把僅容一手握持,並有較大的配重球,在馬戰中可以充分發揮突刺的威力,面對站在地上或已經倒地的敵人時它也是最佳選擇;《魔戒》的電影里,馬上王國羅罕的騎士們用的武器就是騎士劍。但是,萬一必須步戰,這種劍砍劈的作用實在太差勁……所以到了十二世紀,闊劍和斬劍就誕生了。
蘇格蘭的巨劍:斬劍(Claymore)
這種劍是純粹的步兵劍。看過電影《勇敢的心》的人對它應該有很深的印象:至少1.5米的長度,鈍圓的頭部,寬闊但薄的刃身,握把上方有一段無鋒的劍刃,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砍劈」而存在。在蘇格蘭人抵禦英格蘭人的戰斗中,面對英格蘭整齊的長矛步兵陣容,擅長混戰中「一斬多」的斬劍發揮出了它的威力。但是作為軍隊的裝備,它實在太過極端了;所以,除了對一些傭兵外,斬劍逐漸失去了價值。
石中之刃:闊劍(Broadsword)
闊劍是有著典型英格蘭風味的武器。平行的劍刃,長橢圓的頭部,較寬厚的刃身和夠雙手使用的劍柄,是一種非常沒有特色的武器,但是無論是馬上、步戰、平時防身或水上戰斗時都能發揮出作用,在十一到十五世紀中一直是主流的個人武器。傳說中亞瑟王的削鋼聖劍艾克斯卡里巴(Excaliber)也是一把闊劍;但是到了十五世紀,逐漸發達的冶金技術使它的地位逐步讓給了大劍。
偉大的「雜種」:大劍(Bastardsword)
十五世紀,通過阿拉伯人的傳播,中國和日本先進的冶金技術傳入歐洲。於是,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軍人和傭兵們的「斬刺不能兩全」的問題遂由大劍的出現而得到解決。因為同時擁有騎士劍的「突刺」和斬劍的「砍劈」以及闊劍的「順手」,所以大劍在名字中出現了「雜種(Bastard)」的字樣。實際上,這種劍可說是最完美的;無論是否使用盾牌,都能發揮它的效用。
一把順手的大劍,其實並沒有統一的標准。一般來說,刀刃長度為使用者身高一半,柄長為刃長的三分之一是最好的比例(各位發現沒有?其實日本刀對古代平均身高155厘米左右的日本人來說也符合這一比例);《羅德斯島戰記》里帕恩的魔法劍和亞修拉姆的碎魂劍都是大劍(但小說里的碎魂是雙手巨劍),《魔戒》里阿拉貢的劍也是如此。
穿刺的極端:穿甲劍(Estoc)
正如斬劍將」砍劈「發展到了極至以發揮對付以鎖鏈甲為裝備的輕步兵的殺傷力,在十四、十五世紀,和大劍的流行同時,冶金技術的發展也使沉重的板金鎧變得堅固且輕巧靈活得多。越來越多的騎士和傭兵開始青睞這種實用而簡單的裝備(比起由幾萬個鐵環甚至是金屬線編織成的鎖甲,這種鎧甲簡單多了)。而一些富有的騎士也在輕鎖甲外裝上板金鎧以提高防禦力。連銳利的大劍都不能穿透這樣的鎧甲,而步兵的短矛也沒有這樣的穿透力,於是,又一種極端出現了。
穿甲劍和斬劍是同等級的武器,確切地說,它其實是一種放大的錐子。完全不考慮斬殺的需要,在長達90到100厘米的劍身上,往往有著三棱、四棱、菱形甚至圓形的橫截面,而在可以雙手使用的劍柄後也往往有著如同短槍托似的配重球,可以用肩膀加大突刺的力量。
雖然對穿著鎧甲的士兵來說穿甲劍是如同惡魔般的存在,但是在肉搏時實在是吃虧。不過對真正擅長使用它的高手來說,高速揮舞時的穿甲劍銳利的尖端是有著極其可怕的威力的。而這時,他們也會用預備的左手短劍對敵人時間伺機做最後一擊。
隱蔽的殺手:左手短劍(Main-corche)
以法語」左手「為名的這種短劍可以說就是為了擊劍手而設計的。二十歲左右、看過黑白電影《王子復仇記》的朋友應該記得最後決斗時雙方都是拿兩把劍的吧?其實左手短劍就是為了彌補講究輕巧而犧牲防禦力的擊劍術而出現的,其中最極端的例子就是盾劍。而也有蛇狀,帶鎖扣的各種怪異設計……總而言之,是輔助類的武器。但是卻也有著必要時的殺傷力。
破刃劍(Swordbreaker,ソード•ブレイカー):
它是一種特化的左手短劍。和一般靠半球護手抵擋對方攻擊的設計不同,碎劍者唯一的目的,就是鎖住和摧毀對方的武器。它有著長棒型的護手,略寬的刀身。但是在一側的刃上有著鋸齒或者格柵的設計。用來卡住對方的武器,然後用力一擰,細劍,小劍這樣的武器接可以很容易地被別斷。之後,軍刀逐漸占據決斗中的主流冷兵器地位之後,又出現了靠沉重的棱齒型刀背硬磕斷對方武器的獵刀型破刃劍。雖然比一般的左手短劍欠缺靈活性,但是卻直截了當地剝奪對方的戰鬥力。正如西方軍事俗語所說「盡快剝奪對方的戰鬥力是對你和他都最慈悲的辦法」,因此破刃劍在決斗中仍非常常見。
細巧而堅強:細身劍(Tinysword)
在現實中,細身劍是德國貴族喜愛的武器,但在奇幻小說的世界裡,這種武器就成了精靈和女性極其偏愛的東西。比如說蒂德莉特……當然,在古代,護衛重要女眷的女傭兵中也不乏它的愛好者。
雖然號稱「細身」,但是它和後來專門的突刺用西洋劍(Raiper,就是平時擊劍比賽中的重劍或花劍)有很大的區別。其實,這應該是一種為女性或體格瘦小者重新設計的大劍。雖然劍身很窄(和劍柄同寬),但是它略厚的刃脊使其在雙手握持揮砍的時候也有一定的破壞力。
由於它有很大的裝飾餘地,所以不少對體力自信的貴族對它青睞有加。從大仲馬《三個火槍手》中的波爾多斯擅長斬擊來看,他很可能用的也是這種武器。
細劍(Rapier)
細劍最早出現於15世紀的法國。由於城市人口逐漸增加,道路的修繕,使得人們的來往和日常生活比以往更為安全方便。因此一般人也沒有必要穿甲佩刀旅行,但是佩劍卻在尚武的西方文化中成了男子氣概的象徵。所以無論是貴族還是百姓,只要買得起,就一定會佩劍。甚至佩劍還成了城裡人和鄉下人的差別標志。同時決斗也由披盔戴甲肉搏轉變為了用細劍決勝負。甚至在服裝設計中也往往把劍當作全身服飾的一部分考慮進去。從某角度上來說,細劍也許是最廣為國人所知的西洋武器。
小劍(SmallSword)、市內劍(TownSword)、散步劍(WalkingSword):
這些指的都是同一種小型化的細劍。自文藝復興以來,到16世紀,無論市井小民還是達官貴人,男子佩劍已經是一種日常的習慣。劍的裝飾,佩帶的方法,乃至長度等等都成為了攀比的對象。以至於在一些尚武的國家裡,佩上一把華麗的大劍或者彎刀或者細身劍都是一種風尚。但是越來越長的佩劍卻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麻煩。17世紀巴黎的警察曾經抱怨過一天里出了20件和劍有關的糾紛,卻沒有一件是拔劍決斗。
而是比如走在前面的人彎腰揀東西的時候劍鞘就戳到後面的人的喉嚨,在擁擠的市場一轉身就掃掉一個攤子等等雞零狗碎的麻煩事情。乃至於英國甚至頒布過專門限制佩劍長度的法令。於是很快地,日常用的佩劍已經連細劍都少見了。一種50到70厘米長,重不超過一公斤的小型的細身短劍廣泛地流行開去。這種有著圓盤型的護手和用來別斷對方武器的副護手設計,細長的刀身僅僅是「剛夠用」的長度的小劍其實並不怎麼有威力。不過在那個決斗風行而法律不允許的時代里,這種武器倒不如細劍或者長劍那麼容易吸引執法者的眼球,從而在私鬥(或者說,高級一點的打架)中極其常見,而「挑您最長的那把來讓我看看」則成了正式決斗挑戰的代稱。到19世紀之後,一般人不再佩劍,逐漸地小劍成了一種禮儀性質的儀式用具。一些著名的珠寶設計商就往往要為貴族或者院士們設計獨特的儀式劍,所謂的佩劍貴族和長袍貴族,也就是這么來的稱呼。
德國劈刺劍(GermanCutandthrustsword):
這種流行在1375到1450年的日爾曼人之間的單手使用的劍是介於騎士劍和大劍之間的典型過渡類型。這種武器最先是為輕裝甲的步兵所設計,逐漸也為騎士階層所接受。它有著漂亮修長的直刃和均勻的淺弧收鋒。在保證了穿刺的威力的同時也確保了劈砍時的強度。一般來說,它全長41又3/8英寸,刃長34英寸,刃寬1又7/8英寸,刃厚3/16英寸。無論是砍還是刺都能夠保證足夠的破壞力和強度。而且這把武器頗為輕巧,只有3磅又4盎司。從這點可以看出它是一種以步戰為基礎設計的武器。對重型的鎧甲破壞力不足,但是卻方便使用。這和往往超過4英尺,重過9磅的大劍相比確實是差距很大,但是卻是最早將「砍」和「刺」結合在一起的設計,對後世的武器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焰形劍(DesFlamberge):
焰形劍德文原名的意思,直譯是「火焰般的刀刃」。正如其名,這種武器在15到17世紀之間,一直是德意志法庭和宮廷權威的象徵。穿著法袍的士兵手握雙手焰型劍(ZweihandeFlamberge)正如同中國的衙役手持水火棒,羅馬侍衛肩扛「法西斯」一樣,象徵著法律嚴酷無情的一面。而身不著甲,手舞焰型劍沖入對方弓弩陣中左右砍劈大開殺戒的瑞士傭兵也正如蘇格蘭令人恐懼的斬劍手一般,是無裝甲或者輕裝甲士兵最為恐懼的噩夢。但和無法當成沖鋒陷陣的兵器使用的水火棒或法西斯比起來,從這點來看也許正象徵著日爾曼民族的簡潔實用主義。由於當時歐洲戰場的第一列步兵往往是長矛手、火槍手等輕步兵,甚至是完全沒有鎧甲防護的,揮舞著這種巨大而恐怖的武器沖鋒的瑞士•德國山民組成的,履山地如平地的傭兵可以很快地撕開第一陣的防線,直接把重步兵和來不及沖鋒的重騎兵暴露在己方火力和騎兵沖鋒的銳鋒之前。而那和馬來西亞庫里司劍極其酷似的曲刃對於無防禦的肉體來說是一種殘酷而有效的武器。可以比直鋒的劍砍得更深,又不象彎刀那樣需要垂直於切面的大力揮舞,一次直抹就可以造成很深的傷口。這一點在德國雙手劍(Zweihander)上經常採用的鋸齒刃是同樣的出發點。
德國雙手劍(Zweihander):
德國雙手劍和一般被稱為「巨劍(GREATSWORD)」的一般雙手劍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雙手劍的比例,和長劍或者大劍是相同的。而德國雙手劍4英尺半的劍身上,刀刃的部分還不到3英尺半。最有趣的是,這種長過6英尺2英寸的巨大細長的武器最常見的握法卻是一手握住刀刃下用木材保護的劍身,一手握住劍柄上部,在狹窄的地方充分發揮短小的刀刃和細長堅韌的劍柄兩方面打擊的能力,而在野戰中也可以雙手握柄發揮大力砍殺的威力。但是和一般用來對付重鎧甲的士兵的巨劍不同的地方是這種武器針對的目標還是輕步兵;可以說德國農民起義中最常見的武器正是這個,因此它也經常採用焰型刃或者鋸齒型的設計。與其說是劍,不如說是更接近中國的朴刀和日本的野太刀的武器。
蘇格蘭籠手劍(Scottishbaskethiltclaymore/Broadsword):
文藝復興時代之後,蘇格蘭人在他們民族性的武器闊劍和斬劍的基礎上吸收了大陸流行的細劍的裝飾,將斬劍和闊劍略微的小型化,然後用整體的金屬絲編制的籠手(baskethilt)包住整個護手,並在內里襯上鮮紅的蘇格蘭粗呢子。先不提實用性如何,至少那些蘇格蘭的男人們穿著華麗的緊身外套,插著羽毛的貝雷帽,紅色的格子呢短裙和長襪子時,這些裝飾華美的劍成了他們身上一條亮麗的風景線,顯得喜氣洋洋意氣風發。蘇格蘭人一向高傲而好鬥,在那個年代,決斗可說是家常便飯。由於不再需要對抗鎧甲,籠手劍幾乎都是單手劍,一手籠手劍一手小圓盾正是那個年代決斗中的蘇格蘭男子的注冊商標。當然,源自斬劍的設計,使得這些劍在決斗中依然是以揮砍為主。作為一種民族性的武器和裝飾品,籠手劍到今天一直可以在各個蘇格蘭的民俗慶典中看到。而蘇格蘭傳統的劍舞的道具,也正是這種象徵著這個高地民族繁榮的華麗武器。正如同斬劍如同引領自由的十字架,籠手劍也有著象徵豐收的籃子的意味在其中。和平時代的武器,和戰亂時代的武器,也許也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吧。
陣劍(WarRapier,CidSword):
看遍整個歐洲大陸,也許沒有一個民族比西班牙人更喜歡華麗,闊氣,要面子。彷彿整個西班牙民族的性格都是用濃烈的紅和黑所塗成。也正是這個西班牙,可以說歐洲貴族社會所有華麗到誇張的東西多半都有西班牙人的推波助瀾在。包括那著名的硬圈領,和細劍,短套褲,擊劍短上衣,花邊等等等等。這一切的廣泛流行都和西班牙的風流騎士們脫不開關系。就是這樣,西班牙的貴族們一向對造型簡單干練,機能性遠高過裝飾性的闊劍,巨劍和大劍嗤之以鼻,稱之為「蠻人的武器」,西班牙的紳士老爺們無不以佩帶短小華麗的細劍為榮,甚至在上戰場時仍然佩著它們。但是在其他國家的騎士們拋下斷裂的長槍拔出大劍開始投入絞肉機一般的混戰,以自己為中心創造出死亡和鮮血的泥濘旋渦時,我們華麗麗的西班牙大爺們楞是傻眼了。纖細的細劍別說殺人,在不脫掉鎧甲的情況下連自殺都做不到。死要面子活受罪,也許說的就是這樣的傢伙吧……終於,無法忍受這種被動挨打局面的西班牙騎士們在16世紀中葉妥協了。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願意象德國騎士那樣掛著敲打靴子的大劍在宮廷里登堂入室。無論如何都不肯放棄華麗裝飾的西班牙騎士在躑躅再三後,設計出了一種裝在細劍般的單手把柄上的重型劍。這種重心偏前的武器在馬上有絕佳的破壞力,然而要習慣使用它卻是非常困難。不過至少西班牙的騎士老少爺們不用在長槍刺出後就抱著馬脖子拚死逃跑了。但是這樣的武器卻讓一大群貴族們,特別是那些和戰場上的辛苦無緣的長袍貴族們譏笑不已。於是凡事都愛說個條譜的西班牙人把那位11世紀的風流人物,一等一的羅曼史英雄,畢瓦爾的羅迪利格•迪亞茲,熙德爵爺的故事搬了出來,宣稱這種新的武器乃是仿照熙德手中的兩把神兵而來,並且將無護掌帶的叫做提澤納(Tizona),是步兵用的。將有護掌帶的騎兵用劍叫做科拉達(Colada),以傳說中的神兵利器的名字來命名這種武器。一般來說科拉達要比提澤納來得厚而長。重量在8到9磅。而提澤納則和闊劍的刃長類似,重5到7磅。在古斯塔夫時代的瑞士軍團中,來自芬蘭的胸甲騎兵們也使用著類似的武器。不過他們卻很老實的稱之為「WarRapier」,但是另一個來自他們戰斗中呼號的外號「Hakkapelis」要出名的多。這個詞的意思,從他們戰斗中的怒吼「把他們剁成排骨!」相信大家也猜到一二了。
正裝劍(DressSword):
正如其名所示,乃堂堂正裝入朝所用的禮儀之具。然而宮廷雖然華麗堂皇,卻也是陰謀和暗殺所永遠潛伏的地方。於是乎,在冠冕堂皇的禮服之下,全然不下於血腥搏殺的戰場上那樣五花八門的防身器具也層出不窮,爭奇斗艷。從鏈子甲背心(Chainshirt)到護心甲,從夾著薄鐵片的襯衫到穿在長袍里的胸甲。但是仍然免不了在宮廷的陰暗角落或是講台或是庭院或是來去的路上偶爾遇上那麼幾個抱著請你去天堂度過安逸人生的好心的路人。英國的紳士們自大革命至光榮革命這短短時間內,受夠了這種威脅和恐懼。為了決斗,防賊設計的細劍再也不能給紳士們安全感,武人們將軍刀佩在了腰間,而文官們則為自己設計出了正裝劍。正裝劍有的是一種縮小了的穿甲劍。有著修長的多棱刀身和圓盤型的護手。它是一種屏棄了細劍復雜的動作,確保對敵人一擊必殺的殺傷力和足以貫穿輕型護甲的破壞力。這種多棱刀身的設計甚至影響了後世刺刀的設計很長的時間。有的則是厚身的細劍,除了突刺之外,留有銳利刀鋒的劍刃一揮之下的威力也可以打倒輕裝的刺客。同時,正裝劍的外觀莊重素雅。和英國風格的正裝非常合適。給人以嚴端正之感。因此在正式場合也是一種普遍的裝飾。。而使用正裝劍的決斗,正是現代擊劍中「重劍」項目所模仿的對象。
當年華盛頓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時所佩帶之正裝劍和拿破崙皇帝日常的佩劍正是兩種設計風格的體現。
印度式長刀(Tarwar):
隨著信仰伊斯蘭教的莫卧爾王朝統治印度,印度的武器逐漸帶上了濃厚的中東風格,特別是在輕騎兵手中廣受歡迎。受土耳其卡拉拜拉長刀的影響,印度在16世紀開始出現了單手的輕型單刃長刀。這種截面成T字型,輕而銳利的長刀在刀全長1/3的刀尖開了雙刃,無論是突刺還是斬殺都可以在一個簡單的甩臂動作中完成。這種刀除了在馬上平端,利用沖鋒的沖力取敵首級外,所有的格鬥動作都靠手臂和手腕劃出或大或小的圓弧。這使得刀手彷彿被包圍在一團光弧之中,在凌厲的肅殺之氣中透出一種飄逸高雅的瀟灑。因此在東印度公司偶然帶回了幾把這種大馬士革鋼制的長刀之後,在歐洲的武人間很快就形成了一陣搶購的風潮,甚至連仿製品的價格都一路飆升上天。後來成為皇帝的拿破崙•波拿巴也是這種武器的欣賞者之一。當時歐洲軍隊的軍刀正在直刀和彎刀間徘徊不定。時髦的法國人卻已經將自己的軍刀定為這種「東方式」的武器。電影「拿破崙先生」中有一段對當時用軍刀格鬥的傳神描寫。雙方略曲背,左手自然平伸張開,食指和手臂一直線指向對方,右手舉刀過頂,刀刃向上,以刀尖和左手食指做依據,攻擊時從上而後而掠起,之後再以劈砍和轉身回到准備位置對峙。這種簡單但是有效地利用了軍刀弧度的優雅劍術也正是源於印度。在那個東方文化熏陶著整個歐洲的時代下,法國,英國等等國家都逐一採用這種軍刀,也許並不是什麼巧合吧
刑劍(Nachrichter):
德文原意是「砍脖子的」。這種在斷頭台發明之前占據了死刑台上的主角的武器,是僅僅為行刑而設計的。但是卻有一些人也把它帶到了戰場上。這種畸形,有著寬闊刀身和沉重頭部的巨劍非常適合舉過頭頂使用,它的奮力一揮可以輕易地斬下人頭。但是這只有熟練的劊子手能做到。歷史上正是因為拙劣的劊子手在使用這種必須經過長期訓練才能掌握奇特的平衡感的武器時帶給犯人太多慘不忍睹的痛苦才發明了斷頭台。由於僅僅是為了行刑而設計,因此它的一切設計都是為了在舉過頭頂揮下時能充分發揮巨大頭部和銳利刀刃的作用。一旦在橫砍等動作時,全然偏前的重心使得它極度難以控制。3D格鬥游戲《SoulCalib》中的齊格飛揮舞著這個武器作戰的動作,一向是讓筆者狂汗不已順便懷疑其身份。順便提一下,這種武器一般來說是禁止一般人擁有的。只有官家的劊子手可以攜帶。《三個火槍手》中的劊子手用的就是這東西。
Ⅷ 進口中古機械設備報關會產生哪些費用
關稅, 增值稅+碼頭和換單,報關費用+國內報關報檢,商檢費用+運輸費用+機電批文與證明費用+代理費用+ 其它費用
Ⅸ 中世紀的歐洲人發明了什麼生活用品
中世紀的歐洲人還發明了一些我們現代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東西,包括鍾和印刷書本。機械鍾發明於1300年前不久,此後迅速傳播開采。最早的鍾表太過昂貴,非私人所能購買,但城鎮很快競相在其重要公共建築上安裝精巧的鍾。這些鍾不僅顯示時間,而且顯示太陽、月亮、星辰的運行軌跡,還起著機械報時的作用。
Ⅹ 中世紀 世界七大奇跡 是什麼
世界七大奇跡
1>世界古代七大奇跡http://www.bone.idv.tw/Non_Travel/Spectacle/index.html
通常是指: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土耳其的月亮神阿泰密斯女神廟、位於地中海的羅得島太陽神銅像、亞歷山大燈塔、希臘奧林匹克的宙斯神像、土耳其國王摩索拉斯陵墓。但是,由於地震、人為破壞等原因,這七大奇跡,除金字塔依然屹立外,其餘均已毀壞。因此在此基礎上,隨後又產生了世界中古七大奇跡之說。
2>世界中古七大奇跡
通常是指:義大利的羅馬大斗獸場、利比亞沙漠邊緣的亞歷山大地下陵墓、中國的萬里長城、英國的石圍圈、中國南京的大報恩寺琉璃寶塔、義大利的比薩斜塔、土耳其的索菲亞大教堂或聖索菲亞聖殿。
3>世界上還有七大自然界奇觀。
美國人洛厄爾·托馬斯漫遊世界時,發現了許多令人興奮和神往的奇景,他經反復挑選,提出了「世界七大自然界奇觀」: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非洲維多利亞大瀑布、阿拉斯加冰河灣、美國肯塔基州地下洞穴猛瑪洞、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世界最深的湖貝加爾湖(現俄羅斯境內)、美國黃石公園。
4>神秘的世界七大奇跡
古代七大奇跡是古代的建築物和塑像,它們以其規模、美麗或獨特的建造方式令人驚奇不已。
古代七大奇跡的名冊編制於公元前三世紀。按今天的標准,我們或許會認為,這七大奇跡就規模而言並非特別引入注目 。但是,它們非凡的美麗和久遠的年代仍然受到人們由衷的贊美。
實際上「世界七大奇跡」只包含了西亞、北非和地中海沿岸的古跡,那隻是古代西方人眼中的全部世界,而中國的長城距離他們太遠了。這一地區在古代有過光輝燦爛的文明,公元前,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總結這一地區的人造景觀時,把他認為最偉大的七處稱為「世界七大奇跡」,這個提法一直流傳到現在。但除了埃及金字塔依舊巍然屹立在沙漠中以外,其它六處都已經湮沒進歷史的塵埃之中。它們是:埃及金字塔、亞歷山大燈塔、巴比倫空中花園、阿耳忒彌斯神廟、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羅德島太陽神巨像。
5>現代世界七大奇跡
1.帝國大廈(美國):樓高102層,可以容納八萬人,電梯通道總長七英里。
2.喬作班克天文望遠鏡(英國):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無線電望遠鏡,彎曲的反射表面寬250英尺,可接收外星的訊號。
3.金門大橋(美國):連接舊金山和馬林郡,橋身全長4200英尺,兩支主要的電纜承載了八萬英里長的電線。
4.巴拿馬運河(巴拿馬):它等分巴拿馬地峽,長50英里。為了挖掘運河,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鑿出的泥土和沙石不下兩億噸。
5.史潑尼克一號太空船(原蘇聯):這是第一顆射進太空的人造衛星。重23磅,每96分鍾環繞地球一周,直到在大氣中消耗殆盡為止。
6.胡佛水壩(美國):它位於內華達和亞利桑那之間,長379公尺,高221公尺,它那面積247平方英里的貯水池可容納10兆加化的水。
7.鸚鵡螺號原子潛艇(美國):這是世界上第一艘原子動力潛水艇,1958年在北極大冰塊下,完成越極航行。
6>航空母艦一天的消耗
航空母艦的建造費用十分昂貴。如美國在1989年服役的「林肯」號核動力航母的造價竟達34億美元,加上艦載飛機高達60多億美元。航母的造價高,其物質消耗也十分驚人。僅一艘航母的維持費用,平均一天也達100多萬美元。在消耗的物質中,耗量最大的是艦艇用的燃料(核動力航母除外),其次是航母搭載飛機的航天燃料;還有在作戰中大量消耗的航空武器和彈葯。福萊斯特級常規動力航母,每天平均要消耗400噸艦用和航空燃油,艦載燃料和彈葯能保障戰機出擊1000架次,若連續執行任務,僅可在海上活動一個月左右。此外,另一項重要的物質消耗是保障艦上人員生活的食品,一天消耗的食品清單為:麵包13000多個、蔬菜6.07噸、肉類3.2噸、馬鈴薯1.9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