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三個S-G裝置設三個裝置沿j軸依次放置
截至2006年5月,中國共研製並發射了50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飛行成功率達90%以上。
我國發射衛星狀況發展回顧
自從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以來,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衛星研製水平和製造技術不斷提高,成功開發研製出了多種衛星,形成了不同的應用衛星系列,使一顆顆中國衛星在太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國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先後發射了50多顆衛星,其中,科學技術實驗衛星9顆,返回式遙感衛星17顆,通信廣播衛星9顆,氣象衛星2顆,資源遙感衛星2顆,導航定位衛星2顆,測量大氣密度的氣球衛星2顆,國外衛星10顆。這些衛星的成功升空,不僅體現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水平,使我國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國的行列,而且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提高國際地位等方面,都發揮出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科學技術實驗衛星
在我國發射的9顆科學技術實驗衛星中,前8顆是從酒泉發射中心發射的,最後一顆是從西昌發射中心發射的。9顆衛星中,「東方紅一號」和「實踐一號」兩顆衛星是用「長征一號」火箭運載升空的。「技術實驗衛星一號」、「技術實驗衛星二號」和「技術實驗衛星三號」這3顆衛星是由「風暴一號」運載火箭送上太空的。接著,「風暴一號」還將另外三顆實驗衛星,即「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和「實踐二號乙」採用一箭三星的辦法,一舉發射成功。第9顆衛星為「實踐四號」,它是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上太空的一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這9顆衛星不但在太空運行正常,而且為我國衛星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空間物理探測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我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1965年下半年起,經過4年多的研製,於1970年初完成了衛星的總裝測試和各種空間環境試驗。為了讓全世界人們能用肉眼直接看到衛星在太空的邀游英姿和聽到它發出的宏亮聲音,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入軌後,末級火箭將跟著衛星在空間上運行,還特意在本級火箭上加上「觀測裙」,以提高火箭的亮度;同時,在衛星的殼體內裝有《東方紅》樂曲發生器和轉播系統。為了發射這顆衛星,還專門研製了「長征一號」三級運載火箭,衛星發射場也是在原導彈發射試驗場基礎上改建和擴建的,還在全國各地新建了不少地面觀測台站。所有這一切,雖然事先都作過論證和進行過必要的試驗,但最後是否成功,還有待4月24日的飛行試驗。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全面考核和驗證了衛星、火箭、發射場和測控網各大系統的有效性和協調性。衛星入軌後,衛星上各個系統都工作正常,實現了「看得見,聽得到,抓得著」的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我國科學技術實驗衛星首次取得的重大成就。
1994年2月9日,我國的第9顆科學技術實驗衛星——「實踐四號」搭載「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這是我國在科學技術實驗衛星的研製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實踐四號」空間探測衛星的主要探測目的是測量近地空間的帶電粒子環境,研究它們對航天器的影響。根據太空帶電粒子的分布場情況,衛星選擇了一條近地點高200公里,遠地點高36000公里、傾角28度的較理想的運行軌道。在近地點,衛星處於輻射帶邊線以下,隨著衛星向高軌道方向運行,衛星將進入輻射帶並穿越輻射最強的區域,最後到達輻射帶外邊緣以外地區。這樣,衛星大約每天有兩次機會能測到輻射帶沿高度分布的一個完整剖面。為了達到預定的探測目的,衛星上共配備了高能電子探測器、高能質子和重離子探測器、等離子體探測器、電位監視器和單粒子事件探測器等5項計6台探測儀器。由於配備的儀器考慮比較周到,可使探測的帶電粒子成份比較完整,除電子、質子外,還有重離子;探測的能量也比較寬,幾乎覆蓋了對航天器有影響的所有能量范圍;在探測空間環境帶電粒子參數的同時,還能監視環境對衛星的效應。
「實踐四號」的發射成功,不僅為太空帶電粒子和航天器相互作用過程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可相互印證的第一手數據。而且使我們對充滿於太空中的帶電粒子所組成的「輻射帶」、「電離層」、「等離子層」和「太陽風」等以及它們對航天器的影響有了新的認識,從而為最終達到減輕和消除它們對航天器的損傷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返回式遙感衛星
我國已發射的17顆返回式遙感衛星都是從酒泉基地發射升空的近地軌道衛星。70年代的3顆衛星是用「長征二號」火箭運載升空的;80年代的8顆和90年代的第12,14顆是用「長征二號丙」火箭送上太空的;90年代的第13,16,17等3顆衛星則是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依次發射成功的。這16顆衛星均成功地返回降落在四川預定的落區。其中,1992年、1994年和1996年11月4日返回大地的這3顆衛星屬於我國第二代返回式衛星,衛星上所載的新型遙感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解析度達到幾米,遙感圖像清晰,標記齊全,信息量為第一代返回式衛星的13倍。唯一比較遺憾的是,1993年10月8日用「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的第15顆衛星未按預定計劃返回祖國懷抱,它在茫茫太空不知所措地游盪了三年半後,於1996年3月12日墜落於大西洋南部海域。
由於我國發展應用衛星,首要目的是為了打破世界航天大國對空間技術的壟斷,為戰略方針服務,研製返回式衛星,掌握回收技術,成為我國優先要予以攻克的一項重要課題。因此,早在60年代,黨中央就原則批准把返回式偵察衛星作為發展重點。在研製第一顆衛星的同時,就把偵察衛星所需的光學照相機、紅外照相機、特種膠卷、姿態控制等關鍵技術,列入了預先研究計劃。70年代初,我國第一顆返回式照相偵察衛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後,中央領導同志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年代,對這顆衛星的研製給予了特別關注。1975年11月15日,這顆返回式衛星及「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技術陣地測試工作,隨即轉運發射陣地。11月26日按時發射,衛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軌道近地點高度173公里,遠地點高度483公里,軌道傾角63度,不僅入軌精度符合設計要求,而且衛星在太空運行47圈後,又按遙控站發出的返回調姿遙控指令,安全返回。使我國初次嘗試了衛星發射升空後又順利返回地面的喜悅。1976年12月,在粉碎「四人幫」的大喜日子裡,我國又一顆經過改進設計的返回式衛星圓滿完成發射、偵察和回收任務。1978年1月,我國再一次進行了一次返回式衛星的發射,3天之後,返回。
1982年9月9日,我國新研製的實用型返回式衛星獲得成功。從此,返回式衛星進入了更加實用化的階段。在整個80年代,一共發射了8顆衛星,每次都獲得成功,這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世界上僅有的三個真正掌握返回式衛星研製和發射技術的國家之一。不僅創造了100%發射成功的歷史記錄;而且返回式衛星的質量、水平也逐年增高。隨著航天市場商業化的進程加快,從1987年的8月起,我國返回式衛星作為微動試驗平台開始步入國際市場,先後承擔了法國、德國和瑞典等國家的搭載試驗,在國際上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1994年7月3日我國發射的第16顆返回式衛星成效巨大,我國專家在衛星上試驗了一種「全姿態捕獲新技術」,獲得了使衛星在任何姿態下都能恢復正常運行的圓滿效果。更令人難忘的是,1996年10月20日下午3時20分,我國「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從沉寂了兩年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托起第17顆返回式衛星成功地送上太空。衛星按預定軌道在繞地球飛行239圈,旅行15天後。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准確地於四川省的蜀中地區「下凡」。這顆衛星不僅創造了在太空邀游15天的新記錄,而且共進行了17類搭載試驗,這也是過去從未有過的。在17類搭載物中,有中國科學院搭載的一個重10千克的多功能生物培養箱,箱中分裝著許多實驗器,其中還特意放置了一隻用於進行心肌觀察和失重狀態下病理反應實驗的不足一個雞蛋大的小烏龜。生物箱中另一項實驗是細胞學中的神經細胞元生長發育實驗,神經元取自一隻剛到這個世界的幼鼠的腦細胞。生物箱中還搭載著兩種植物:一種是具有抗癌作用的石雕柏(俗稱蘆筍);另一種是已長到1~2厘米高的蘿卜苗。這兩種植物實驗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其空間的變異機理及微重力下的其它反應。此外,還利用生物箱進行了水生生物及微生物的實驗。
在17類搭載實驗中,空間育種雖是一項例行實驗,但很引人注目。因為1978年以來,我國在返回式衛星中相繼多次搭載過的水稻、小麥,蔬菜、花卉,中葯類計400多個品種的種子,經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70多個單位參與的地面試駿,證明利用太空持殊環境對種子進行處理,再返回地面選育、試種,均取得良好效果,開拓了一條科學育種的新途徑。
第17顆返回式衛星還肩負有諸如國土普查、資源探測、地質地震調查、農村水利建設、城市規劃和科學試驗等多項任務。不僅試驗了新型電子技術,還完成了6項具有可控溫場的材料試驗,其中,有一項是金屬材料在空間加溫到攝氏970度後熔化、觀察其在微重力下的重新凝固現象,獲得了很滿意的結果。在搭載中,還進行了多項材料實驗和鋰電池的空間試驗等。作為衛星研製單位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也不錯過這次機會,利用衛星搭載實驗,對高動態GPS自主導航定位系統進行了研究,以及在太空對光碟進行了首次應用試驗,碩果累累。
但最激動人心的是在這顆衛星的回收艙里還放有兩件最珍貴的物品,一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另一件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在舉世矚目的「九七」香港回歸前夕,利用第17顆衛星,實現「五星·紫荊翔太空」,表達了「航天人」對迎接香港回歸祖國和祖國統一大業的拳拳之心。
通信廣播衛星
我國已升空的9顆通信廣播衛星中,前7顆都是用「長征三號」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除第一顆「試驗衛星一號」和第7顆「實用通信衛星五號」未能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之外,另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以及「實用通信衛星一號」、「實用通信衛星二號」、「實用通信衛星三號」、「實用通信衛星四號」等5顆衛星都按預定計劃依次進入赤道上空的3.6萬公里高的地球靜止軌道,並分別定點於東經125度、103度、87.5度、110·5度和98度的位置上。第8顆和第9顆都稱之為「東方紅三號」的通信衛星,是由「長征三號甲』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運載升空的。可惜的是,1994年11月30日發射的第7顆,也就是「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的首次發射,由於衛星上的姿控發動機有泄漏現象,燃料提早耗盡,致使衛星未能在預定位置定點。
由於以衛星為中繼站的現代衛星通信技術通常工作在微波頻段,通信容量大,通信方式既不易受電離層、對流層和氣象條件的影響,也不受山川、河流、海洋、沙漠等地理條件的限制,衛星通信還具有傳輸距離遠、傳輸質量高、遠距離通信價格便宜和可實現多址連接等優點,所以自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我國通信部門就迫切希望自己的試驗通信衛星能早日問世,以改變我國通信技術落後的狀態,為此,我國早在1970年6月,即開展了對通信衛星及其運載火箭的獨立自主研究。
1975年6月後,國家成立衛星通信工程領導小組,並在領導小組之下成立了技術協調組,負責整個工程大總體的技術協調。經過1976年的大總體方案設計和總體協調,確立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具體方案。1977年初,衛星各分系統的方案性樣機研製出來後,即向國際電訊聯盟提供了有關資料。同年3月8日,國際電聯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中國衛星通信工程計劃,並相繼有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與我國進行了協調。為了加快工程進展步伐,1977年9月,該工程被列為航天戰線三大重點任務之一。衛星的研製開始出現揚鞭催馬的大好勢頭。經過廣大科技人員的多年辛勤勞動和忘我戰斗,至1983年,試驗通信衛星的研製工作已臨近尾聲。
1984年3月28月,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運往發射陣地。4月8日傍晚,夜色開始籠罩大地,只見銀白色的運載火箭噴射著桔紅色的火龍漸漸從發射架上升,向天際飛去。19時40分,運載火箭三級准確入軌,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後,衛星按預定程序起旋至37轉/分。衛星在大橢圓轉移軌道上飛行良好。4月10日8時47分,地面發出遙控指令命令衛星的遠地點發動機點火,衛星進入准靜止軌道。4月16日18時27分57秒,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從此,在茫茫宇宙上空.增添了一顆由中國人研製的一顆新星,即「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衛星直徑2.1米,總高3·1米,重461公斤;衛星上裝有2台轉發器,使用C波段開展電話、電視及廣播業務。從此,使我國通信廣播衛星的研製及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於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又成功地發射了5顆靜止軌道通信廣播衛星。幾年的運行證明,衛星性能符合設計要求,並於1986年開始,利用自己研製的通信衛星,首批開通了北京、拉薩、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廣州等城市的衛星通信。隨後,又為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多套節目、電視教育和雲南、貴州、新疆等省的一些地方電視台節目提供服務,大大提高!
了全國的電視覆蓋率。此外,還開通了利用通信衛星作為中繼站的對外廣播,並為郵電、水利、金融等部門提供了數字、圖片、文字傳真和數據報表傳送等通信手段,使其真正成為提高國民經濟建設效益的「倍增器」。
值得一提的是,從理論上講,雖然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頻段衛星軌道位置有120個之多,但就某一個國家而言,真正可利用的位置卻十分有限。我國准備佔用和已經佔用的位置也僅有東經100度附近的可數的幾個。其中,東經110.5度這一軌道位置,我國與日本已發生過爭議,盡管這個位置早已為我國的「東方紅二號甲」衛星使用過。另外,專家們認為,曾為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佔用的125度這一位置對我國特別重要,因為定點於這個位置的衛星,其波束覆蓋我國全部領土,特別是對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更能接收到十分良好的信號。但按照國際電聯的有關規定,我國對東經125度位置的使用權將因我國第一顆試驗衛星即將「壽終正寢」於1997年11月份到期,在此之前,如果我國不發射新的通信衛星去佔用,將產生兩種很不利的結局:要麼花巨額外匯去購買或租用一顆非國產衛星去占據這一位置;要麼拱手交出,坐視別國去搶占這一位置。在這種無形的電波之戰日趨白熱化的關鍵時刻,我國經過10年嘔心瀝血研製的「東方紅三號」國內通信、廣播、電視傳輸衛星於1997年5月12日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紅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准確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為我國通信事業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東方紅三號」衛星裝有24個C頻段轉發器。其中6個中功率轉發器用於電視傳輸、18個低功率轉發器用於電話、電報、傳真、數傳等通信業務。它可連續向全國同時傳輸6路彩色電視節目和8100路電話,壽命8年,可滿足2000年前後全國各地收轉電視和廣播以及通信的要求。該衛星為箱形星體結構,由結構、電源、熱控、測控、姿態和軌道控制、推進及通信等7個分系統組成。太陽電池陣為定向帆板結構,翼的最大跨度達18.1米,最大高度為5.71米,全星採用比較先進的模塊化的總體構形方案。所以「東方紅三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我國通信衛星技術已得到飛速發展,為我國擠進競爭激烈的通信衛星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氣象衛星
了解、掌握氣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它對人類社會的生產、交通和日常生活的關系都十分密切,並日趨重要。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氣象變化萬千,由於交通不便,過去主要靠建在各地的為數有限的地面氣象觀測站,測出當地的風速、氣溫、氣壓、降雨量、日照和溫度等氣象六要素,然後將這些數據用有線和無線通信手段集中到氣象中心(局)進行綜合分析,做出預報。但由於受到海洋、沙漠、高原、高山、海島的影響,在相當大的國土上無法觀測天氣情況,每次集中到氣象中心的數據有限,集中和分析、處理數據的手段又比較落後,很難及時准確地向全國各地預報台風、暴雨、寒流和高溫的來臨,往往由於防患措施跟不上而造成不應有的生命財產損失。
自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世界上第一顆氣象衛星後,衛星居高臨下,能鳥瞰世界各地,每隔半小時就可以獲得一次將近一億平方公裡面積的雲圖資料,不僅可以晝夜不停地測出和提供大面積的溫度、濕度、壓力、風力等定量的遙感氣象資料,而且這種觀測不受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和國界、時空的限制。氣象衛星這種用常規氣象觀測方法不能比擬的優越性顯露出來後,我國氣象工作者對研製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的呼聲日益高漲,並得到黨中央的大力支持,正式列入了國家計劃。
我國研製的第一顆氣象衛星為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主要任務是獲取全球氣象資料,並向全世界氣象衛星地面台站發送氣象信息。同時也獲取海洋資料,為海洋部門服務。「風雲一號」衛星本體是1.4米XI.4米XI.2米的六面體。星體外側對稱安裝6塊太陽能電池帆板,帆板展開後衛星總長達8.6米。衛星運行在高度為901公里、傾角99度、周期102分鍾的太陽同步軌道上,每天繞地球運行14圈。衛星結構上的顯著特點之一是採用了長壽命的三軸姿態控制系統,使衛星上的兩台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儀(掃描寬度可達3000公里)能始終對准地球,對地指向精度小於1.0度,星下點解析度達1.l公里。1988年9月7日,我國用「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從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風雲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從發回的氣象信息看,專家們認為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及時准確。
繼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發射成功之後,1990年9月3日,我國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火箭又成功地發射了一顆氣象衛星。因這顆衛星的結構、軌道和功能,與第一顆衛星基本相近,故稱之為「風雲一號乙」氣象衛星。當衛星飛臨我國上空時,烏魯木齊氣象衛星地面站一馬當先,向北京傳送了第一幅反映前蘇聯亞洲地區的衛星雲圖資料,人們興奮地從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看到不僅有可見光雲圖,又新添了紅外雲圖,雲層、湖泊、河流和山巒清晰可辨,完全可與先進國家的衛星雲圖相媲美。
繼「風雲一號」之後,我國於1987年即著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研製工作。作為一顆新型氣象衛星,其結構、性能與「風雲一號」都有較大差別。它的外形為直徑2.1米、高1.6米的圓柱體,表面粘貼有近2000個太陽能電池片,使用壽命約為3年。由於該衛星裝有多通道掃描輻射計、S波段數傳和雲圖等兩個波段的轉發器,UHF波段數據收集和天氣圖廣播轉發器指標達到國內通道100個,國際通道33個;等效全輻射功率又分為原始主圖、展寬雲圖和天氣圖等三種情況,功能比較齊全,需要解決一系列工程難題。
1994年初,衛星在測試中發生故障後,作為該項任務的承製單位對衛星諸多方面進行了質量攻關,並通過和各有關單位的密切配合,大力協同,嚴把質量關,終於使這顆凝聚著我國航天戰線全體人員10年心血的新星有了可靠的質量保證。
1997年6月10日,我國利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順利地將「風雲二號」送上太空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於6月17日最終定位於東經105度離地球赤道3.6萬公里的高空。由於「風雲二號」比「風雲一號」視野更為廣闊,功能更強,用途更廣,它投入業務運行後,將為廣大用戶提供展寬數字圖像、天氣圖傳真以及各種經過處理的氣象產品,並將在自然災害監測和氣候變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國繼1988年和1990年相繼發射兩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後,1997年又成功地將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送上預定軌道,並且已發回清晰雲圖,可以連續監測天氣變化情況,這標志著我國氣象衛星研製和發射已步入國際先進水平,從此,我國的氣象衛星事業和對衛星資源的應用能力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承攬國際商業衛星
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下,負責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工作的決策者,於1984年開始考慮中國航天如何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的問題。
1985年5月,我國以參加日內瓦國際空間商業會議為契機,組成了一個4人代表團出席會議。當代表團團長在會上向世界航天界的各國代表作了《中國為世界提供發射服務可能性》的報告時,人們的臉上頓時充滿驚訝的表情,緊接著就是會場秩序的一陣騷動和互相交頭接耳的議論。第二天,一份法文報紙登出一條問號加驚嘆號的消息,標題竟是:「羽毛未豐的中國航天技術要參加國際競爭!?」
這就是中國航天准備走向世界放出的第一個試探性氣球。為了使國際上更多的廠商能了解中國的航天技術水平,同年6月,中國又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航天技術展覽會。由於經過精心准備,中國航天技術展這次卻大顯風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轟動效應。緊接著,1985年10月26日,我國以航天部的名義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國運載火箭投放國際市場。承攬國外衛星發射業務。」從此,中國航天敞開了數十年緊閉的大門,決定在世界航天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也許是天公有意作美,當我國向世界宣布要進入國際市場的消息後僅三個月,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發生爆炸,機毀人亡;不久,美國為了填補因太空梭停止營業而留下的運載工具空白,趕緊研製的「大力神」和「德爾它」運載火箭也相繼失事。而歐空局的「阿麗亞娜」運載火箭也發射失敗。這時,急不可耐的西方各大衛星公司,開始把眼光投向中國,從而為我國進入世界衛星發射市場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難得機會。
1986年1月,中國同瑞典國家空間公司正式簽訂協議,用中國的「長征二號丙」火箭為該公司搭載發射一顆郵政衛星。這是我國與國外最早接觸、簽署的一份正式發射衛星的協議。
1987年的8、9月間,我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兩顆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在8月份發射的那顆衛星上,搭載了法國馬特拉公司的兩個微重力實驗裝置;這是我國首次實現用航天技術向國外用戶提供服務,成為中國正式進入國際航天市場的一個標志。
1988年9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從此,這個深山峽谷的神秘面紗被揭開,旅遊者和參觀者絡繹不絕,接洽衛星發射任務的客戶也接踵而至。1990年4月7日,由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承包,我國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亞洲一號」衛星,定點於東經105·5度的赤道上空,這顆由美國製造的衛星是當時世界上同類型衛星中使用最廣,技術最成熟的一顆中小型衛星,工作壽命9·5年。「亞洲1號」衛星的發射成功,為我國發射國際商業衛星提供了經驗,同時也增添了我們走向國際市場的信心。
為了履行1988年11月1日,中國和美國休斯頓公司使用中國「長征二號E」發射供澳大利亞使用的兩顆「HS-601」衛星(簡稱澳星)的正式合同,1992年8月14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用自己研製的大推力火箭,順利地將這顆重型的「澳賽特BI」通信衛星發射升空。當閃閃發亮並裝飾著美、澳、中三國國旗的乳白色的太空巨龍「長二捆」於14時凌晨7時多一點從發射台上徐徐升起,直沖九重雲霄時,為此而奮斗不懈的我國航天戰士,如釋重負,興高采烈,相互祝賀。1994年8月28日,在全世界的注目下,我國又用「長征二號E」將美國休斯公司為澳大利亞研製的「澳賽特B3」通信衛星一舉送入太空。「澳星」的多次發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已擁有發射重型衛星的實力,無疑對我國承攬國際商業衛星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
從1990年4月至1997年6月的10年間,我國分別承攬了10顆國際商業衛星的發射任務。它們分別是瑞典的「弗利亞科」科學試驗衛星,亞洲衛星通信有限公司的「亞洲1號」、「亞洲2號」通信衛星,亞太通信衛星有限公司的「亞太1號」、「亞太1號A」通信衛星,巴基斯坦的「巴達爾1」科學實驗衛星,澳大利亞的「澳賽特BI」、「澳賽特BZ」、「澳賽特B3」通信衛星以及美國的「艾科斯達1號」通信衛星。為了使我國航天技術在世界市場上站穩腳跟,以優質,高效、安全的服務參與世界競爭。近幾年來,我國對各個衛星發射場的設備、設施進行了現代化的更新改造,使發射的實時指揮更趨現代化,數據的採集處理能力明顯增強,指揮顯示更精確直觀,其綜合發射能力已成為國際第一流水平。這充分說明,我國的航天事業正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衛星發射市場中主宰沉浮的命運,已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還有北斗系統4個衛星!
❷ 根據下列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 A  ...
(1)試管長頸漏斗 (2)催化 2H 2 O 2 ![]() (3)B E集氣瓶口 ❸ 自然科學基礎形成性考核冊的答案誰有啊第一章是物體的運動和力 《自然科學基礎》課程作業評講(1)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一填空 1.造紙 印刷術 指南針 火葯 2.細胞學說 進化論 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 3.擴大觀察范圍 提高觀察的精確性 提高觀察速度 能使感官形式發生轉換 4.具有一定科學依據 具有一定的猜測性 二選擇 1B 2D 3C 4D 三簡答 1.試述20世紀科技發展的特點。 ⑴科學技術經歷了全面空前的革命。如:物理學領域中,建立了以相對論和量子論為支柱的現代物理學體系等;生物學領域中揭示了DNA的結構,遺傳工程在新的技術革命中將發揮更巨大的作用等; ⑵科學走向綜合。人們的視野在微觀和宏觀兩方面都擴大10萬倍以上,對自然界有更深入的了解,使生物學與化學、物理學結合得更加密切,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重大科技成果,都將是綜合研究的結果; ⑶科技成為第一生產力,人類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在20世紀,科技對社會的推動作用越來越顯著,對人類歷史發展和國家興衰起著決定作用。人類生活質量提高,壽命延長,並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2.簡述觀察與實驗的區別和聯系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觀察、實驗的概念以及兩者區別與聯系。 分析:此題重心是先要說明兩個概念,再對比它們,找出區別與聯系。顯然,對答案的步驟要分4 個步驟回答: 觀察通常是指自然觀察。它是一種獲得經驗知識的基本方法。 實驗是人們根據一定的目的,利用科學儀器和設備作出安排,人為地盡可能控制或模擬所研究的自然現象,以便在最有利的條件下進行觀察的一種研究方法。 (以上是定義) 兩者的聯系:都是科學認識的基本方法。 兩者的區別:單純的觀察只能在自然條件下進行,有局限性。不利於認清現象後面最本質的、起決定作用的內部規律性。實驗是一種探索性活動,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先發現、新理論的提出也是在實驗基礎上產生的。它可以讓我們人為地去干預、變革和盡可能控制自然對象,再現最本質的方面,排除次要的、外在的以及偶然的各種因素的干擾,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揭露自然現象的本質。它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可重復性,可以使實驗想像有規律地再現,能接受公眾的檢驗,使人們能相信實驗的結果。 答題注意:要簡明扼要抓住要點就可以了。 3.什麼叫直接實驗和模擬實驗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直接實驗、模擬實驗的概念。 直接實驗是指實驗者用實驗手段直接作用於研究的現象或對象的實驗。 模擬實驗是指實驗者的實驗手段是通過與原型相似的模擬對象間接作用於所研究的現象或對象的。實驗對象是模型而不是原型。 答題注意:前者和後者區別在於"直接作用於"或"間接作用"。 4.簡述STS科學教育 STS是科學、技術和社會三個英文單詞的縮寫。STS科學教育是以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和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和發展中的應用為指導思想而組織實施的科學教育。 見書第27頁 第二章:自然的物質性 一填空 1.大氣圈 水圈 生物圈 2.大陸架 大陸坡 大洋盆地 3.新陳代謝 4.氨基酸 通式見書P120頁 5.核苷酸 脫氧核糖核酸 核糖核酸 6.分裂間期 分裂期 前期 中期 後期 末期 三選擇 1C 2C 3C 4C 三簡答 1. 試述太陽系的組成和特徵。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太陽系的組成和特徵。 分析:此題關鍵在於以教材上36頁"銀河系的結構"圖來回答。 太陽系是一個以太陽為中心天體的天體系統。(先給出太陽系定義) 太陽系的組成:太陽以及行星、衛星及慧星、流星和星際物質,主要是太陽和九大行星(按離太陽的距離由近及遠的順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其質量的絕大部分集中在太陽上,光和熱也來源於太陽。(解答"太陽系的組成和特徵"的問題時,要注意分別加以說明) 太陽系的特徵是以太陽為中心,行星、衛星及彗星、流星和星際物質環繞太陽公轉。太陽系大體上是個球體。 答題注意:為了一目瞭然,形象化可將九大行星中的位置繪在圖上表示,如水星離太陽最近,地球離太陽第三位遠,金星和火星是地球的近鄰。 值得注意的最新動態:在2006年國際天文學大會通過行星新定義,確定太陽系只有8顆行星。位居太陽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經過天文學界多年的爭論以及本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數天的爭吵,冥王星被驅逐出了行星家族。 2. 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物理成分和物理性質有何特點?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地球內部各圈層組成和特徵。 分析:地球的內部圈層是同學感到有一定難度的內容,主要是平時比較陌生,對教材上47頁"地球的內部圈層"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同心圈層的含義理解不深。要認識這三者的含義,尤其是各自的特徵,應先對圖有一定理解記憶才行。 地球最外部是地殼,地心部分稱為地核,其間為地幔。在內部三圈層中地殼部分很重要,這是因為與人類生活有很大關系,如地震現象就發生在地殼中,礦產資源也主要蘊藏在地殼中。地殼也是人類對地球內部相對了解最為詳盡的部分。 這里要求認識地殼本身的差異性,即空間分布上大陸殼和大洋殼的區別,內部結構上又有硅鋁層和硅鎂層的區別,要搞清其厚度、組成和成分上的差別。因此在分析"內部各圈層的物理成分和物理性質有何特點"的問題時,就應該說明: 地球內部圈層中地殼上層為硅鋁層,下層為硅鎂層,平均厚度35千米,大陸地區厚(雙層結構,上為硅鋁層,下為硅鎂層;),海洋地區薄(單層結構,則僅有硅鎂層),質量佔全球極小部分,密度小;地幔的成分中,上地幔除硅和氧外,鐵和鎂的成分增加,下地幔則鐵和鎳增加,地幔質量佔全球約7成,密度向內逐漸增大;地核中外核為鐵、硅、鎳等物質構成,內核由鐵和鎳構成,質量佔全球3成,密度極高。 答題注意:答題步驟要從外到里,分步驟得分。 3.說明地球表層的重要意義及其基本特徵 書49頁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地球表層意義和基本特徵。 注意在回答時應先將特徵列出,才好回答地球表層對人類的意義是什麼。不要拘束於問題的順序。 地球表層的特徵是氣、液、固態三態並存,外流、內力疊加,無機物物、有機物相互轉化,人類聚居的場所。 其重要意義在於地球表層是於人類最有直接關系的自然地理環境,與人類的命運息息相關。唯有地球表層才同時存在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空氣、水分、陽光、食物等物質條件,才有可能使人類得到發展。 4.地球的海陸分布有何特點? 見書P51頁 5. 方法1:先將三種晶體溶於水,先後加入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不發生反應的是白糖,產生白色沉澱的為細鹽,產生白色沉澱且加入稀硝酸後白色沉澱消失的是純鹼。 方法2:取三種晶體少量於試管中,分別通入氣,發生反應的為白糖,再向不發生反應的另兩支試管加入水溶解,再加入液反應生成沉澱的為純鹼,另一個則為細鹽. 6.定義見書P108頁 原因見書P108頁中的例如 《自然科學基礎》課程作業評講(2) 第二章:自然的物質性 一選擇 1.B 2D 3B 4A 二填空 1.H Ar Na Cl 2. 0 -2 降低 還原 3.藍 弱酸強鹼 鹼 三解答 1. 比較氧族元素與鹵族元素單質的化學性質(說明氯原子的氧化性比硫原子強)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氧族元素、鹵族元素單質的化學性質。 分析:解答此題重點是先弄懂題意,最好用反應方程式來比較兩者化學性質,以氯原子的氧化性比硫原子強中精練出它們的化學性質。顯然,答案的步驟要分4個步驟回答: 首先列出氧族和鹵族包含哪些元素。 (1)氧族元素包含氧、硫、硒、碲等,其中代表是氧氣。 (2)鹵族元素包含氟、氯、溴、碘等,其中單質代表是氯氣。 (3)用金屬鐵跟氯氣反應說明 (1)式 用金屬鐵跟硫反應,得到 (2)式 (4)分析說明氯原子的氧化性比硫原子強 從(1)(2)式可知:金屬鐵跟氯氣反應,鐵的化合價從0->+3,金屬鐵與硫反應時,鐵的化合價從0->+2,從反應條件看鐵跟硫反應比跟氯反應要難一些。 這里應注意,硫與氯分別與鐵反應,反應的條件不同,產物中鐵元素的化合價也不同。 從原子結構來看,氯原子與硫原子核外電子層數雖相同, 但氯原子的核電荷數大於硫原子,對電子的親合力大,容易得電子,氯原子的氧化性因此比硫原子強。 注意之處:其他如氯氣跟氫氣反應,硫蒸氣跟氫氣反應來分析說明氧族元素、鹵族元素單質的化學性質也是可以的。 2. 原子序數是17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屬第幾周期?第幾族?畫出原子結構簡圖,說明屬於金屬元素還是非金屬元素。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元素周期表。 該題解答請同學見教材89頁元素周期表,將答案找出並畫出原子結構調整簡圖,這里就不再進行講評了,只是把答案給同學們參考。 元素17為氯,在周期表中屬第3周期,第7主族,屬於非金屬,原子結構圖如下 3. (1)甲烷跟氯氣反應,生成一氯甲烷的化學反應方程式,註明屬於何類有機化學反應。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有機化學反應方程式。 分析:甲烷的氯化反應是一種可繼續的反應。 ??CH4+Cl2 CH3Cl+HCl 但是,甲烷與氯氣就會平穩地發生取代反應。 注意之處:甲烷與氯氣反應後並沒有到此終止,生成的一氯甲烷繼續與氯氣反應,依次生成CH2Cl2、 CHCl3、CCl4的混合物,即甲烷分子里的氫原子逐步被氯原子所取代,生成四種取代產物,通過此題要理解取代反應的確切涵義。(2)乙炔跟氯化氫在120-130度和HgCl2催化下生成氯乙烯的化學反應方程式,註明屬於何類有機化學反應。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有機化學反應方程式。 分析:乙炔的分子式為C2H2,它在120-130度和HgCl2催化下與氯化氫會發生加成反應。(3)氯乙烷跟氫氧化納在乙醇溶液中共熱的化學反應方程式,註明屬於何類有機化學反應。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有機化學反應方程式。 分析:同上題類似,先寫出正確的氯乙烷的分子式為CH3CH2Cl,它跟氫氧化納在乙醇溶液中共熱會發生消去反應。 其反應方程式為注意之處:對於寫反應方程式的題目一要注意寫對元素的分子式,其次注意條件和元素守恆。 4.綠化和造林對保護環境的作用(從兩個方面說明) 該題的考核知識點是:保護環境的措施。 分析:此題題意對保護環境的措施做了一定的限制,即要求從"綠化和造林"來談,重心在"如何起作用",顯然,同學們沒有仔細審題,扣題不好,因此回答不完全到位。答題步驟中一定要從兩方面進行敘述即"綠化"、"造林"說明對保護環境起的作用是不是什麼),要分3個步驟回答: (1)綠化和造林增加了綠色植物。 (2)一方面由於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使燃燒和呼吸等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被消耗,補充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氣,有利於保持大氣組成不變; (3)另一方面樹林可以凈化空氣、調節氣候和降低噪音,還可以殺菌、蓄水和改良土質。 在作業一中,簡答題涉及的名詞概念很多,除了上述幾點注意外,還應特別要重視專用名詞的概念和分類。 第三章:自然界的運動性 一填空 1. 質量,增大 2. 大於 3. 具有嚴格的軌道周期和速度 4. 2:00 二選擇 1D 2C 3D 4B 三簡答 1. 當合外力減小時,加速度與速度的變化情況 當合外力與運動方向相同時,合外力減小,加速度一定減小,但速度仍然增大;當合外力與運動方向相反時,合外力減小,加速度減小,速度也減小。 2.什麼叫地偏向力?它有何特點? 書P196 3.如何劃分地球的五帶?每個地帶各有何特點?書P201 地球五帶以緯度劃分,其界線為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熱帶是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帶,太陽高度大,光照強烈,晝夜長短變化不大。南、北溫帶是南、北回歸線分別與南、北極圈之間的地帶,太陽終年不會直射,晝夜長短變化大。南、北寒帶是南、北極圈分別到南、北極之間的地帶,太陽高度很小,光照強度低,夏季和冬季分別出現極晝和極夜的現象。 四.解答 (1)由W=mgh =20×g×10 =200g(J) (2)以300米/秒速率飛行的飛機,與一身長20厘米,質量為0.5千克的飛鳥相碰,設碰撞後,飛鳥屍體與飛機具有同樣速率,而原來飛鳥相對於地面的速率甚小,可忽略不計。試估計飛鳥對飛機的沖擊力(碰撞時間可用飛鳥身長除以飛機速率除來估算)。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動量定理。 該題與上題是相當類似的,對於此題一要利用題中給出的條件:碰撞時間可用飛鳥身長除以飛機速率除來估算,求出小鳥碰撞時間t,二要抓住題意的關鍵,分析出小鳥碰撞前速度V1即為0(是依據題意:原來飛鳥相對於地面的速率甚小,可忽略不計),碰撞後的速度V2為飛機速度(這是依據題意,因為飛鳥屍體與飛機具有同樣速率),則小鳥速度變化 △V=V2-V1=300m/s,然後利用F=△P/t求出飛鳥對飛機的沖擊力。 有了以上分析和上題解法基礎,同學們就可以自己來解答,這里就不再進行講評了,只是把答案給同學們參考。 《自然科學基礎》課程作業評講(3) 第四章:生命與自然 一填空 1.自養,異養 2.光合作用,無機物,太陽能,有機物 3.糖類,脂類,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水 4.無性生殖,有性生殖 5.唾液腺,肝臟,胰腺 6.變異,遺傳,選擇,變異和遺傳,繁殖過剩,生存斗爭,適者生存 7.維生素,無機鹽 二選擇 1A 2D 3D 4D 5C 三實驗 1.分離 2.高,圓粒,黃色,葉腑 3.TtTt 、Tt、tt T、Tt、tt 第五章:資源、能源及其利用 一填空 1. 伴生性 2. 輕質的石油,重油,重質的石油 3. 磁效應。動作迅速,自動 4. 牛頓第三定律,機械能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 5. 硫,硫化,體形的網狀 6. 加緊研究太陽能、水能,風能等再生能源和原子核能的開發利用,礦物燃料 二選擇 1D 2A 3C 4C 三.解答 1.簡述我國各類自然資源的特點。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自然資源的特點。 根據題意,此題首先要清楚自然資源的概念,然後說明自然資源的分類,最後說明各類資源的特徵。顯然,答案的步驟要分4個步驟回答: 自然資源是指從自然環境中得到的,可以採取各種方式被人們使用的任何東西。廣義地講,自然環境中除了人以外的所有要素都可看作為自然資源。但通常只是把它局限於對人有潛在用途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 資源資源的概念 按自然要素主要可分為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等四類;按再生性質又可分為三類:不可更新的資源、可更新的資源、永可更新的資源。 資源分類注意自然要素分類和再生性質分類兩種分類之間的關系。要搞清四大資源類型屬於何種再生類型,如生物資源是可再生的,而礦產資源卻是不可再生的,鐵、銅等礦物屬不可更新的資源。 四種資源類型中以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為重點,因為這是我國面臨的主要資源問題。 其中土地資源首先要理解其在概念上有雙重屬性,即既有自然因素的一面,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是具有雙重屬性的獨特資源,這是與其它資源類型相比最為突出的一點。 土地資源有四個特徵,即土地是具有生產能力的、土地數量是有限的、土地資源具有時間性、土地有固定的空間和地域,其中具有生產能力和有限的是最基本的特徵。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土地類型多樣、可利用土地相對數量少、各類土地資源分布極不均衡。 水資源有三個基本特徵:即淡水資源所佔比例小,水資源是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水資源與人類關系最密切。 注意兩個表面現象背後的實質:其一是地球表面水體居多,因此水資源也多,但事實上淡水資源卻是十分有限的,教材上列出的數據百分比可以用來加深理解;其二是水是可再生的,因此可重復使用,但實際上再生是有條件有過程的,分布也不均勻,因而並不可無限使用,一定要保護水資源。 我國水資源的特點是總量豐富,但人均數量少;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勻;水資源在時間上分配不均。 生物資源、礦產資源特點見教材的309-314頁(略) 2.寫出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1)氨氧化生成一氧化氮 (2)甲烷燃燒 (3)煉鐵主要反應原理 (4)食鹽水電解時兩極上發生的化學反應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反應方程式。 (1)4NH3+5O2=4NO+6H2O (2)CH4+2O2=CO2+2H2O(反應條件為點燃) (3)Fe2O+3CO=2Fe+3O (4) 陽極:2Cl--2e=Cl2 陰極:2H++2e== H2 此類型題解答時要注意元素守恆和條件,這里就不再進行講評了,只是把答案給同學們參考。 3.簡述利用太陽能的優缺點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太陽能。 此題教材328頁的內容要進行整理歸納,以下答案供參考。 優點:(1)是再生熱源。太陽中心區每時每刻進行著熱核反應,估計可以維持60億年。(2)能量很大。太陽以光輻射的形式傳遞能量,到達地球陸地表面的約為17萬億千瓦,相當於全世界目前一年總能耗的3.5萬倍以上。(3)沒有污染。太陽輻射能不會產生污染物。 缺點:(1)受晝夜和天氣影響。直接利用太陽能加熱或發電不能連續使用,要設法把太陽能貯存起來技術上還有困難。 (2)目前利用太陽能成本高。設備裝置等投資較高。 4.簡述金屬腐蝕的原因和防護方法。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金屬特性。 本題比較簡單,在教材的366頁上有較完備的答案供同學們參考。 金屬腐蝕原因:是直接發生化學反應而引起的腐蝕(化學腐蝕);二是由於發生原電池反應而引起的腐蝕(電化學腐蝕)。 防護方法: A.改變金屬結構;B.覆蓋保護層;C.電化學保護。 四:解答: 1.高40米的瀑布,每秒鍾流下的水量是1.0×104kg,如果把水流功率的25%轉變成電流,發電的功率有多大?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電能及其轉換的計算。 分析:先根據功率公式求出水流的功率,在根據已知條件水流功率的25%轉變成電流,從而求出發電功率。 解:水流的功率: 根據電功率公式 P = W / T = mgh / t = 1.0 ? 104? 9.8 ? 40 / 1 W =3.9? 106 w 發電的功率: P電 = P ? 25% = 9.8 ? 105 W 解答計算題時,一是要注意理解題意,二是要注意單位換算的一致性,一定要通過多做題分析來真正理解公式,不要亂套公式。 2.輸電線的電阻共計1.0歐姆,輸出的電功率是100KW,用400V的低壓送電,輸送線上發熱損失的功率是多少KW?改用10000V高壓送電呢?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電功率的應用。 分析:一段電路上的電功率,跟這段兩端的電壓和電路中的電流強度成正比。根據題意分析可知,加在用電器上的電壓改變時,通過它的電流也改變,它的實際功率也隨著改變。對於此題可利用電功率公試求出答案。 解:設P1為400V低壓送電時輸電線消耗的電能功率。 設傳送100KW時,400V低壓產生的電流為I1 由電功率公式 P=VI,得I1=P/V=100KW/400V=250A 所以,P1=I12R=250×250×1=62500W 設I2為10000V時傳送的電流,則I2=P/V2=100KW/10000V=10A 那麼,當改用10000V高壓送電時,輸送線消耗的電能功率為P2 P2=I22R=10×10×1=100W 3.額定電壓是220V、電阻是160歐姆的電熱水器,電功率為多少W?每分鍾產生多少焦耳熱量?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電功率和焦耳定律的綜合應用。 分析:此題與上題類似,根據題意由電功率公式求出電熱水器的電功率,然後根據焦耳定律求出熱量。 解:由電功率公式 P=VI=V2/R,得P=220×220/160=302.5W 由焦耳定律,電熱水器每分鍾產生的熱量 Q=PT=302.5W×60秒=18150焦耳 本作業涉及的計算題均是電功率和熱效應的應用,因此要首先熟記公式,再分析題意基礎上靈活運用,解題過程中要注意各參數的單位換算。 《自然科學基礎》課程作業評講(4) 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學技術 一填空 1. 光密媒質、光疏媒質、大於 2. 溫度、固體、液體、空氣(或氣體) 3. 20KHz、20Hz 4. 無線電波、γ射線 5. 文字、電報、電話、圖像數據 6. 自動、輸出 二選擇 1D 2B 3C 4C 三.解答 1.放大鏡、照相機和幻燈片都用凸透鏡成像,試說明它們的成像情況有什麼不同。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凸透鏡成像原理。 根據題意,此題關鍵是說明三者成像的不同。顯然,答案的步驟要分4個步驟回答: 放大鏡是用來觀察物體細節的簡單目視光學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視距離小得多的會聚透鏡。使用放大鏡,令其緊靠眼睛,並把物放在它的焦點以內,形成一正立虛像。其作用就是把近處的微小物體成一放大的像。 放大鏡的成像原理 照相機也是利用凸透鏡形成縮小的實像,它屬於u<2f,f1的情況。 幻燈片成像原理 注意歸納出以上三個光學儀器均是用凸透鏡成像,由於物距、焦距和K值條件區別,相成的像也不同。 2. 後半句錯了。當一束平行光線射到光滑平面時,因其入射角都相等,根據反射定律,反射角也都相等,形成向某一方向的鏡面反射。(2分)而當一束平行光線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時,每條反射光線仍符合反射定律,只因為此時的光線的入射角都不一樣了,所以反射角也不一樣,反射光線呈現毫無規律的雜亂指向,這也就是漫反射的成因。 3.因為金屬的熱傳遞速度比木頭的快,所以冬天用手摸金屬和木頭,覺得金屬比木頭涼 四.計算 1.觀察者在看到閃電後5.5秒聽到雷聲,求打雷處與觀察者之間的距離。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聲、光波傳播。 分析:在雷雨交加時,總是先看見閃電後,才聽到雷聲,其實,雷聲和閃電都是同時發生的,只是因為光在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快,而聲速比光速要小得多的原由。 解:已知空氣中聲速為340m/s, 那麼,根據S=VT=340m/s?5.5s=1870 m 所以打雷處與觀察者之間的距離為1870米。 此題計算比較簡單,同學們完成比較好,許多題都與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結合緊密,因此要多關注,進行針對性的解答。 2.光線從某種物質射入空氣,測得入射角為18度,折射角為30度,求這種物質的折射率和光在其中的傳播速度。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光的折射定律。 此題是屬於光的折射定律的應用,在教材382頁上有折射定律的敘述。答案供參考。 解:根據折射率公式,n=sinα/sinγ n=sin180/sin300=0.309/0.5=0.618 即光從某物質射入空氣的折射率為0.618 又因為n=c1/c2,其中c1表示光在某物質中傳播速度,c2表示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所以 c1=n×c2=0.618×3×108m/s=1.854×108m/s 光在其中的傳播速度為1.854×108m/s 第七章:人類活動與地球環境 一名詞解釋 二填空 1.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 2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加劇;經濟發展緩慢、就業壓力嚴重;城市人口膨脹、城鄉矛盾激化;人口老齡化問題突出 3.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優育"。 4.過度放牧和過度耕種、土壤的鹽鹼化、森林的砍伐 三選擇1B2D3B4C 四.簡答 1.說明破壞生態平穩的後果。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生態平衡。 本題屬於本作業的重點,從批改同學們作業情況看,往往只答到其中的兩點,不太完整。教材的472 頁上提供了一些要點,應從三方面完整回答。答案供同學們參考。 生態平衡是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的動態平衡聯系。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調節能力,不平衡的現象可能在短時期內不會被發現。但任何自然界的失控都有一個演變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重視觀察生態系統的動態,以便預測或及時採取措施,防止生態失調。 說明生態平衡的含義 破壞生態平衡的後果是及其嚴重的。生態系統一旦被破壞,一些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再難恢復到原來的穩定狀態,生態破壞,環境失調,威脅人類生存。如森林被大量砍伐後使森林生態系統的正常結構和功能被瓦解,造成大氣流動和水分循環的混亂,致使風蝕加劇,毀壞耕地等一系列嚴重後果。 會造成的後果 因為自然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人類必須正確認識自身敢於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認識自身在人類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能違背生態規律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將破壞生態平衡,最終將遭自然環境的報復,危害人類自身。 注意做最後的歸納,點題 2、人口問題產生的原因和標志是什麼?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人口問題。 此題較簡單,同學們回答較好,可對照教材484頁做適當的調整。 原因是世界人口迅速增長,其標志是:人口翻番的間隔越來越短,世界人口增長率失控、人口凈增長數迅速增加,人口超過5000萬的大國激增。 3、說明可持續發展觀的深刻含義 這個題的考核知識點是可持續發展含義。 該題要從三方面進行闡述:首先要說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然後講清它的含義,最後一句話總結。 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當前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損害、削弱子孫後代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所進行的開發和建設活動。它具有五大要點:能源開發、環境保護、發展援助、清潔水源以及綠色貿易。 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含義表現在:它突出強調的是發展,它強調環境保護作為發展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它強調代際之間機會均等,要求人們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要求建立新的道德和價值標准。 可發展的深刻含義的表現 可持續發展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後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總結要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❹ 根據下列實驗裝置圖,回答問題:(1)實驗儀器的名稱:a______;b______.(2)實驗室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
(1)a是長頸漏斗,通過長頸漏斗可以向反應容器中注入液體葯品;b是集氣瓶,常用來收集氣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