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下面是某興趣小組同學做的3個小實驗.根據實驗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序號 實驗裝置 實驗操作 實
(1)①關閉活塞K,給木炭加熱,不燃燒現象說明不與氧氣接觸物質不燃燒;專熄滅酒精燈,屬待木炭冷卻後,打開活塞K,通入氧氣不燃燒現象說明溫度達不到可燃物的著火點,物質不燃燒;點燃酒精燈,給木炭加熱,木炭燃燒現象說明了燃燒的條件;
(2)碳酸鈉固體與稀硫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使用紫色石蕊試液濕潤的試紙變紅;二氧化碳的密度大於空氣密度,下面的試紙先變紅;
(3)氫氧化鈉溶於水時放熱,使燒杯中的飽和石灰水溫度升高,氫氧化鈣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增大而減小,所以飽和石灰水中有固體析出;硝酸銨固體溶於水時吸熱,使硝酸鉀溶液溫度降低,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硝酸鉀溶液中會有晶體析出.
故答案為:(1)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
(2)小試管中有大量氣泡產生,試管外壁乾燥的試紙無變化,潤濕的試紙由紫色變為紅色,且下層試紙先變紅;
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且密度比空氣大
(3)飽和石灰水和飽和硝酸鉀溶液中均有固體析出;氫氧化鈉溶於水放熱,熟石灰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硝酸銨溶於水吸熱,硝酸鉀的溶解度隨溫度的降低而降低
⑵ 下面是某興趣小組同學做的3個小實驗.根據實驗內容回答下列問題(儀器的固定裝置已經省略). (1)若甲
(1)關閉K 1 ,打開 2 ;2H 2 O 2  2H 2 O+O 2 ↑(2)2NaOH+H 2 SO 4 =Na 2 SO 4 +2H 2 O (3)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打開K 1 後,丁中液體倒吸入甲,產生無色氣泡,渾濁減少(消失),甲中液體流入丁.
⑶ 某個同學在做「唾液澱粉酶的消化作用」的實驗時,設計了以下兩個實驗裝置: (1)你認為這一實驗要檢驗
(來1)根自據實驗控制的變數條件可知酶的催化效果與溫度有關. (2)唾液澱粉酶是人體內的生物催化劑,如其效果受溫度影響,一定是在體溫時催化效率最好. (3)酶的活性受溫度影響,在體溫時催化效果最好,由於甲裝置溫度遠低於37℃,唾液澱粉酶活性降低,澱粉糊中的澱粉未被分解,澱粉遇碘變藍. 故答案為:(1)溫度; (2)甲; (3)由於甲裝置溫度遠低於37℃,唾液澱粉酶活性降低,澱粉糊中的澱粉未被分解,澱粉遇碘變藍. |
⑷ 某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動,設計了以下實驗裝置,先將三個裝置(連同瓶內植物一起)放在
(1)光是光合作抄用的條件,在黑暗中,綠色植物的葉片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製造澱粉;但呼吸作用仍能正常進行,這樣葉片中原有的澱粉不斷被呼吸作用所分解,還有一部分運輸到其他器官中. (2)A所處的環境條件無光,B處於光照條件下,二者其他的環境條件相同,說明A與B這組對照實驗的變數就是光. (3)B處於有光的條件下,葉片能吸收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澱粉等有機物;光照幾小時後,將B的葉片取下,經脫色處理,滴加碘液後,會變藍;C瓶內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葉片吸收不到二氧化碳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光照幾小時後,將C葉片取下,經脫色處理,滴加碘液後,不會變藍;這一實驗說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A的呼吸作用不斷產生二氧化碳,A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漸增多;B瓶中的二氧化碳被葉片吸收,C瓶中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因此,只有A瓶中的氣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故答案為: (1)讓葉片內的澱粉運走、耗盡 (2)光 (3)B;二氧化碳 (4)A;呼吸
⑸ 請完成以下兩小題(1)為了測定滑塊與桌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其中,a是
(1)設滑塊滑到斜槽底端時速度大小為 v |
⑹ 某同學做了一個趣味實驗(裝置氣密性良好).整個實驗過程如下:如右圖所示裝置,向試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種
(1)氫氧化鈉溶於水放出熱量,使容器內溫度升高,壓強增大,右邊液面上升,內左邊液面下降容,故錯誤;氯化鈉加入水中既不放熱也不吸熱,使容器內溫度不變,壓強不變,液面不發生變化,故錯;硝酸銨溶於水吸熱,使容器內溫度降低,氣壓減小,小於外界大氣壓,右邊液面降低,左邊液面上升,故正確; (2)硝酸銨溶於水吸熱,使容器內溫度降低,氣壓減小,小於外界大氣壓,右邊液面降低,左邊液面上升. (3)氫氧化鈉溶於水放出熱量,使容器內溫度升高,壓強增大,右邊液面上升,左邊液面下降. 故填:(1)硝酸銨;(2)硝酸銨溶於水吸熱,使容器內溫度降低,氣壓減小,小於外界大氣壓,右邊液面降低,左邊液面上升;(3)
⑺ 某同學設計了下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葉的蒸騰作用。取三支試管,各注入相同體積的清水,分別插入一顆大
⑻ 在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時,某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實驗裝置及相關數據如圖),請你回答以下問題:(
(1)由圖知:G=5N,F′=3.2N,所以F浮=G-F′=5N-3.2N=1.8N; (2)分析圖①、②、③實驗可知,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液體的密度不同,受到的浮力不同,故可得出結論是:浮力大小與液體密度有關; (3)物體A完全浸沒到鹽水中後繼續向下移動時,液體的密度和排開鹽水的體積都不變,所以受到的浮力不變,即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不變. 故答案為:(1)1.8;(2)液體密度;(3)不變;深度.
⑼ 對實驗裝置的改進與創新,能夠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能力.某興趣小組同學進行了以下實驗設計(註:圖中部
(1)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氨水能使酚酞變紅,此現象說明分子具有的性質是分子在不回斷運動.答 (2)①二氧化碳溶於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濕潤的石蕊試紙變紅,故可看到兩條試紙出現的相同現象是 試紙變紅,又因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故看到不同現象是下面的先變紅上面的後變紅. ②將燃著的木條放在支管口處,可觀察到的現象是木條熄滅,因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 ③綜合分析①和②現象,能夠總結出二氧化碳的性質有 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能和水反應生成酸. (3)從圖示分析,鋅能和酸反應生成氣體,濃鹽酸能揮發出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溶於水得到鹽酸,故A溶液為濃鹽酸,出現該現象的原因可能是 濃鹽酸有揮發性,會發出的氯化氫溶於大試管中的水又得到鹽酸,進而與鋅粒發生反應. 故答案為:(1)分子在不斷運動. (2)①試紙變紅,下面的先變紅上面的後變紅. ②木條熄滅. ③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能和水反應生成酸. (3)濃鹽酸,濃鹽酸有揮發性,會發出的氯化氫溶於大試管中的水又得到鹽酸,進而與鋅粒發生反應
⑽ 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實驗裝置探究「分子的性質實驗」:圖Ⅰ時按教材進行的一個化學實驗:甲、乙、丙三個燒
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揮發性氨氣遇到的酚酞試液變紅.圖I是按課本進行的一個化版學實驗,權大燒杯中的實驗現象是甲燒杯中溶液由無色逐漸變紅,丙、乙燒杯內無明顯變化; 【分析討論】 (1)通過E試管放有酚酞溶液沒有變色進行對比說明酚酞試液變紅的原因是氨分子運動的結果; (2)通過實驗現象說明了氨水顯鹼性能使酚酞試液變紅,氨分子能到酚酞試液中說明了氨分子在不斷的運動,運動到酚酞試液中的,還能說明溫度高分子運動速度快,溫度低運動速度慢; (3)改進後的裝置氨分子在密閉容器中運動不到空氣中,不污染空氣,在試管中進行的實驗節約葯品.現象明顯. 故答案為:甲燒杯酚酞試液變紅;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溶液無色; (1)進行對比; (2)①分子是客觀存在,並總在不斷運動的;②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 (3)能盡量防止氨氣逸出污染空氣,更能體驗化學變化的過程;能夠說明分子運動的快慢等.
與某同學做了以下三個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爐實驗裝置圖
發布:2025-10-04 23:51:01
瀏覽:536
排風裝置機械圖
發布:2025-10-04 22:28:48
瀏覽:47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