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清 青花陶藝論文 急求。。。。
有兩篇,都是我們選修課的論文,我留著的。你看哪篇合適就用吧。
【一】
清代龔軾在他的《陶歌》中這樣稱贊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
青花瓷的生產工藝:青花瓷是一種以天然鈷土礦為呈色劑,在白釉坯胎上用毛筆描繪圖案花紋,罩透明釉後,入窯一次高溫燒成的釉下彩瓷。以江西景德鎮為代表。它創燒於唐代河南鞏縣窯,宋代亦有燒制,到元代臻於成熟。從元代開始,歷經明、清,無論官窯與民窯,一直盛燒不衰,成為最具民族文化風格的重要彩瓷品種。
青花瓷的特點:青花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也是我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其特點一是著色力強,發色鮮艷,呈色穩定;二是紋飾永不退色;三是豐富多彩,明凈素雅,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魅力;四是不含鉛、砷等有毒元素,對人體無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適合裝飾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適合裝飾花瓶、大缸等陳設瓷;六是其製作原料含鈷天然礦物蘊藏豐富。
青花瓷的歷史:青花瓷器起始於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的製作已經成熟,這是我國制瓷史上的時代的進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運用較為普遍,自莊重渾厚的青花出現以後,影青刻花的裝飾變便漸漸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樂、宣德年間,成化年間,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為突出,有瑩澈青翠、明亮靜麗的藝術效果,因此在明清兩代,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備受人們喜愛,成為帝王嬪妃、達官貴人的必備之物。就連歐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來炫耀自己的富有。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繼承歷代優秀傳統,開發了清新、明麗、具有時代氣息的新品種,在禮品瓷、展品瓷盒內外銷商品瓷等方面,都獲得了顯著的成效。www.findart.com.cn
現代景德鎮青花瓷器從總體上看,釉質白里泛青,青料發色青翠,造型美觀大方,裝飾有古樸典雅的藝術效果。
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一直是炎黃子孫的華夏情結,如何繼承創新是個爭論的話題。一般意義上來說,藝術的創新是指藝術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新的突破,它在藝術生命中起著變化、促進、增長、更新的作用。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從性質上來說,可以分為量變式的創新與質變式的創新兩個方面。量變式的創新主要是指在一種藝術范圍里其發展只是一些量的變化,而沒有質的變化。質變式的創新則是指突破了原有藝術的性質和范圍,創作出了完全新的藝術作品。筆者認為這兩者關系可以理解為形似和神似的關系。保護、收藏、修繕、翻新、展覽只是一種保存標本的方式,就像把熊貓放到保護區精心喂養以供參觀是一樣的,物種的苟延殘喘而已,不是繼承,更不是創新發展。目前的演繹的「青花熱」潮流,在青花瓷的傳承創新中,只有量變式的模仿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保存古人的文明,實屬拿來主義的做法,但是我們並不能為此全盤否定之,其存在是傳統文化繼承的最原始最基礎的方式。質變式的創新升華,是傳統文化的實質性的傳承,是根植於文化土壤的民族文化史的進步,在該項實踐中,可以挖掘現代人的文化潛質,從而為民族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留下至深的腳印。所以,青花瓷藝術的真正生命力不可能在於天價的收藏更不在於時尚的簡單模仿,這些浮淺而泛濫模仿的「青花熱」只能是給古雅的青花瓷藝術本身蒙上污點。青花瓷的文化的傳承發展要依靠質變式的創新,用現代科學的設計思維去傳達凝練的文化神韻。
【二】
青花瓷,作為中國瓷中魁冠,其瓷胎骨細膩晶瑩柔潤,花色清新明麗幽靜雅緻,釉色光亮潔凈白中泛青,氣質典雅清新,極具中國傳統墨畫之神韻。其對於中國文化的闡述,在國際上頗具影響力。
清代龔軾在他的《陶歌》中這樣稱贊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青花瓷是藝術殿堂的瑰寶,是文人藝術家手中的愛物,是收藏家的獵物,是博物館的珍品,是東方中國的傳統文化標簽。從熒屏熱播趙雅芝主演的《青花》到風靡大江南北的周傑倫演唱的《青花瓷》,從奧運會水上項目的「青花瓷」系列頒獎禮服到北京地鐵10號線北土城站的「青花瓷」立柱,「青花瓷」已更多地成為彰顯中國文化的載體,擔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青花瓷如颶風捲入尋常人的聽覺視覺甚至觸覺,掀起一股「青花熱」潮流。隨著大量「中國元素」在北京奧運會上的亮相,以「青花瓷」這一聞名世界、充滿中國文化元素的設計正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視野。
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發展一直是炎黃子孫的華夏情結,一般意義上來說,藝術的創新是指藝術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新的突破,它在藝術生命中起著變化、促進、增長、更新的作用。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從性質上來說,可以分為量變式的創新與質變式的創新兩個方面。量變式的創新主要是指在一種藝術范圍里其發展只是一些量的變化,而沒有質的變化。質變式的創新則是指突破了原有藝術的性質和范圍,創作出了完全新的藝術作品。保護、收藏、修繕、翻新、展覽只是一種保存標本的方式,不是繼承,更不是創新發展。目前的演繹的「青花熱」潮流,足以窺見我們的方式深值疑問。
歷史:青花瓷器起始於唐宋,但了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的製作已經成熟,這是我國制瓷史上的時代的進步。元代以前,影青刻花的運用較為普遍,自莊重渾厚的青花出現以後,影青刻花的裝飾變便漸漸退居次要地位。明代永樂、宣德年間,成化年間,嘉靖、雍正、乾隆三朝的青花,以康熙朝的青花最為突出,有瑩澈青翠、明亮靜麗的藝術效果,因此在明清兩代,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備受人們喜愛,成為帝王嬪妃、達官貴人的必備之物。就連歐洲人也常以珍藏青花瓷來炫耀自己的富有。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繼承歷代優秀傳統,開發了清新、明麗、具有時代氣息的新品種,在禮品瓷、展品瓷盒內外銷商品瓷等方面,都獲得了顯著的成效。
生產工藝:青花瓷是一種以天然鈷土礦為呈色劑,在白釉坯胎上用毛筆描繪圖案花紋,罩透明釉後,入窯一次高溫燒成的釉下彩瓷。以江西景德鎮為代表。它創燒於唐代河南鞏縣窯,宋代亦有燒制,到元代臻於成熟。從元代開始,歷經明、清,無論官窯與民窯,一直盛燒不衰,成為最具民族文化風格的重要彩瓷品種。
特點:青花是我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裝飾,也是我國陶瓷裝飾中較早發明的方法之一。其特點一是著色力強,發色鮮艷,呈色穩定;二是紋飾永不退色;三是豐富多彩,明凈素雅,有中國水墨畫的藝術魅力;四是不含鉛、砷等有毒元素,對人體無毒副作用;五是不但適合裝飾餐、茶具等日用瓷,而且也適合裝飾花瓶、大缸等陳設瓷;六是其製作原料含鈷天然礦物蘊藏豐富。
如今在全國掀起的「青花熱」,也反映了我們希望青花瓷作為民族驕傲的意願,以青花瓷獨特的藝術手法影響世界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敬仰,並能在現代工藝、現代文明的環境下傳播並創造一定的經濟文化效益。
2. 求一篇陶藝賞析的論文。任意兩種瓷器的對比2000字
宜興弘真紫砂陶藝是帶有非常特殊個性的一門藝術,例如獨特的紫砂泥原料儲藏極為豐富可以說占盡了地理優勢,在成型技法方面,它主要以泥片的鑲接和陶瓷身筒的緩慢拍打為主,這是區別於其它陶瓷行業的獨一無二的製作工藝,而且陶瓷表面裝飾極富有深意顯示了中國陶藝厚重的歷史與文化等等,這些審美特質都是宜興紫砂工藝所看重並不斷追求的.
3. 淺談泥板成型工藝在陶藝創作實踐中的思考論文
陶藝的製作方法有5種,分別是泥條盤築成型法、手捏(雕塑)成型法、泥板成型法、印模(印坯)成型法、拉坯成型法、泥漿鑄件成型法
4. 陶瓷論文題目
推薦下面的論文網,希望你會找到相關題材的論文:)
優秀論文雜志,以科技類為主。
http://www.interpapers.com/kj/
綜合類
學生大論文中心
http://www.studa.com/newpaper/
大論文中心:
http://www.studa.com/newpaper/
教育論文:
http://dhzyzz.porcelain-china.com/teach.asp
學位論文:http://www.lib.tsinghua.e.cn/NEW/thesis.html
無憂論文網:http://www.51lunwen.com/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論文庫:http://lib.blcu.e.cn/dt1000/bys/bys.htm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http://www.paper.e.cn/
論文中國 :http://www.chinawrite.com/
新浪論文網分類:http://dir.sina.com.cn/search_dir/jy/lw/
中國論文聯盟:http://www.lwlm.com/
論文資料網:http://www.51paper.net/
學術論文
http://www.hrexam.com/advanced1.htm
論文資料網:http://www.51paper.net/
論文下載中心:http://www.studa.net/paper/
畢業論文網:http://www.bylw.com/
無憂論文網
http://www.51lunwen.com/main/index.asp
論文下載中心 很多分類的。
http://www.studa.net/paper/
論文帝國 有分類 。。。
http://www.papersempire.com/
5. 陶瓷和藝術的關系的論文
陶藝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代名詞。然而,當中國的陶藝家們猛然從「傳統」、「實用」、「日用」等字眼中驚醒重新打量世界時,卻發現自己落後了。的確,現代陶藝已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工藝美術而存在,也不是僅僅「實用」、「美觀」、「經濟」、「大方」的觀念便能涵蓋得了的。它已經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形成廣泛的參與到現代藝術運動中,成為藝術家表達自己的觀念,進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國人開始關注現代陶藝,並在輿論上形成規模應該是在20世紀90年代之後的事情了。當然嚴格說來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美術學院前身)、景德鎮陶瓷學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實踐者有關。20年來,老一輩陶藝家如祝大年、楊永善等在現代陶藝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嘗試,而且產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藝家如呂品昌、羅小平、白明等,風格流派眾多,技法日趨多樣。他們中大多數是高校教師,或受過高等教育中傳統陶瓷藝術的薰陶,因此,中國的陶藝在一開始便與學院有著不解情緣。
然而單純的學院發展,不管是在觀念上,還是在傳播上都受到極大限制,而且在學術層次上也是狹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國際陶藝研討會」,繼而是1995年的「景德鎮國際陶藝研討會」,1998年5月在宜興舉辦了由羅小平等人策劃的規模更大、學術研討更具深度的「98中國宜興國際陶藝研討會」,同年秋在中國美術學院由劉正等人策劃的「首屆中國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也與觀眾見面。1999年歲初在廣州美術館由左正堯策劃的「超越泥性——中國當代陶藝家學術邀請展」更是頗具水平。這幾次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術研討性的展會,預示著中國的陶藝正在興起,其規模和范圍及影響正在向全社會拓展。
然而,現代陶藝作為一項新鮮事物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在更大的意義上、更大的程度上組成了中國陶藝現狀,更值得我們去研討。歸結為以下幾個問題,以資讀者玩味。
一、「傳統」與「現代」的隔閡
「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在如今的各個藝術領域都是一個爭不完的話題,陶藝也不便外。然而,在關於陶藝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許多討論中卻輕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陶藝的功能問題。它不僅關繫到陶藝品的功能與價值,而且對於陶藝在整個文化體系中所擔當的角色及陶藝家的社會定位都關系很大。只有擺正了「現代陶藝是干什麼的?」這樣一個問題,而不只是「現代陶藝是什麼樣子?」,我認為陶藝才能真正從「傳統」走入「現代」。
中國傳統陶藝是附屬於陶器的,「實用而盡量美觀」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限制了當代中國陶藝發展。在這種觀念下,陶藝只能屬於工藝美術,其功能只是實用加玩賞。在這種情況下,陶藝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設計與形式美的領域里探索,陶藝家也更接近於工藝家,無法融入現代藝術的潮流。
現代陶藝的作用在於它擴大了原有陶藝的藝術屬性,使陶藝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審美和價值批判領域里馳聘。他既可以在原來的設計領域里繼續有所作為,又可以充分發揮其藝術家的天性,針對現實進行有價值的文化批判,從而涉足到雕塑、裝置等眾多藝術領域。豐富了自己又補充了其它藝術門類,從而豐富視覺藝術的門廳。
因此,傳統陶藝無論如何發展都有「器」的約束。現代陶藝發展,在認識上首先做到的便應是功能論上的轉移,從而脫離對「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賴,而真正走向一個更廣闊的天地。
這種隔閡是可以通過觀念轉變而化解開的,它的存在也是當代陶藝不斷發展的動力。
二、傳播與接受的局限
現代藝術中的諸多流派,在改革開放後特別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風驟雨般進入中國。雖然當時中國人還不懂得欣賞,有的甚至產生厭惡之情,然而在客觀上承認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並從觀念上日益接近它們。現代陶藝沒有趕上那段風潮,從傳播的角度看似乎錯過了黃金時節。從現狀看,許多業內人士也指出現代陶藝僅在某幾個瓷區和都市中基礎較好,如景德鎮、廣州、上海等地,然而從面上講其群眾基礎相當薄弱,沒有培養出一個大范圍的陶藝欣賞群,這是不利於現代陶藝的發展的。我們也注意到由於當前中國的日用陶瓷和美術陶瓷產業並不景氣,所以即使在原來有著深厚傳統的許多瓷區,其群眾對陶藝的興趣也在減弱,這種情況是十分令人擔憂的。
另一方面,媒體、報刊對現代陶藝的介紹是零星的,形不成規模,更不用說專門的陶藝刊物了。現在擔當著傳播任務的是一些陶藝工作室,但他們的作用未受到重視,有識之士指出一個國家陶藝整體發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間的力量調動起來,只有水漲才能船高。
從接受者來看,中國人固然不缺少對陶瓷的感情,然而確實談不上他們對現代陶藝的感情,因為大多數人對陶藝的看法都停留在傳統的觀念上。再加上傳播不力,欣賞者的口味自然很難調動起來。
然而,我們要看到,現代陶藝在精神上與現代藝術運動是相通的,人們能接受現代藝術便能接受現代陶藝,這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三、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成為現代陶藝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陶藝家夏德武說:「廣州美院的一批人請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藝術評論家去評論現代陶藝,他可以拿現代藝術觀念、現代哲學來評論現代陶藝。但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他指出現代陶藝批評家很難形成的原因是中國現代陶藝不發達,他認為非常需要理論家。筆者曾在中央美院圖書館找到一本所謂「現代陶藝」的書,實際上書中的陶藝品只是現代的「活人」做的陶藝。可見,現代陶藝在理論上是相當匱乏的,能找到的介紹現代陶藝書也相當少,且多不正規。
看來,現代陶藝實踐與理論的脫節在相當的一段時間內,將成為一個讓人頭痛的問題。理論人才急待培養,為此許多陶藝家提出一邊實踐,一邊做一些理論研究,這可謂是無奈之舉。
此外,現代陶藝在創作體制、銷售體制、創作理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問題,好在從當代陶藝家的言詞中我們都能體會到一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壯志豪情。
現代中國陶藝雖然路漫漫,隨著中經濟的發展,它必然會有一個輝煌的明天!
回答者:qqbluebh - 魔法學徒 一級 5-4 16:03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5 個人評價
好
80% (4) 不好
20% (1)
其他回答共 2 條
自拓荒時代起,美國人便有著一種勇往直前、富於探索的革命精神,此種精神也深遠地影響了美國的藝術史。這個年青的國家之所以能成為現代陶藝的起源地也是與之分不開的。
美國陶藝界公認,現代陶藝形式的表達以1954年彼得·沃克思到洛杉磯縣美術學院(後改為奧蒂斯美術學院)教授陶藝為起始標志。彼得·沃克思反對陶藝創作中過分強調工藝性的特徵,主張一種帶有隨意性的返樸歸真的創作風格,從而開辟了一條實驗新穎造型及外表肌理效果的探索之路,史稱「奧蒂斯陶藝革命」。
50年來,美國的現代陶藝有了巨大的發展。從源頭上講,它受到了日本民間陶瓷、美國民間陶瓷、中國傳統工藝造型、現代藝術流派等眾多藝術形式的影響,在創作中形成了異彩紛呈的局面。抽象表現主義、極限主義、超級寫實主義,波普美術、寫實主義都有其代表藝術家和作品;同時作為容器設計,那些更重形式規則的優雅陶瓷也有發展,這些都顯現了美國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現代陶瓷運動的最大貢獻是使陶藝超越了狹窄的「工藝美術」范疇,使之與繪畫、雕塑等主流美術創作觀念相結合,從而豐富了傳統的陶瓷藝術史;對於陶藝家來說,他們的身份也非「工藝家」能概括,他們已經拿起一種具有永恆性質的材料——陶瓷加入到主流美術創作中,進行有價值的文化展現與價值批判,擺脫了「容器」對他的束縛。
美國是現代陶藝的策源地,介紹其歷史發展以及著名藝術家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在此,我們先選擇11位當代美國的著名陶藝家向大家做一番簡要介紹,希望您能夠對現代陶藝有所了解。
回答者:yamming - 魔法學徒 一級 5-4 16:41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世界各國的制瓷技術多是從中國傳入的。在古代,外國人稱中國為「瓷器之國」。直到現在,英語中的「china」一詞的另一個含義就是「瓷器」。可見中國瓷器的巨大影響。但是,瓷器是在制陶工藝的基礎上發明的。要想了解瓷器,首先要從陶器談起,何況,中國古代的制陶工藝也有著燦爛的成就。
我國在距今約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發明了陶器。在我國已發現的7000多處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豐富多彩的陶器。它包括貯存器、炊器、食器和汲水器等。從陶器的造型和裝飾來看,藝術成就最突出的當數各個文化類型的彩陶。這些豐富多彩的陶器,充分體現了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統一。比彩陶稍晚的胎質細膩、漆黑光亮、造型靈巧、薄如蛋殼的黑陶,把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工藝推向了頂峰。這些豐富多彩的陶器,在當時多是普遍使用的生活器具,為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促進社會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從它體現的完美的藝術設計來講,它又是人類文明的藝術明珠
參考資料:http://vip2.6to23.com/wyhywo/me.htm
6. 誰有陶藝基礎的論文,或相關陶藝的材料
陶泥,上色用的釉等(即土、水、火)
7. 急求一篇關於陶藝的論文!1500字以上!萬分緊急!萬分感謝!!!!
你這篇中國知網也好,
萬方數據也好都有例子!
甚至網路文庫都有!
英文原文最好用谷歌學術搜索!
==================論文寫作方法===========================
論文網上沒有免費的,與其花人民幣,還不如自己寫,萬一碰到騙人的,就不上算了。
寫作論文的簡單方法,首先大概確定自己的選題,然後在網上查找幾份類似的文章,通讀一遍,對這方面的內容有個大概的了解!
參照論文的格式,列出提綱,補充內容,實在不會,把這幾份論文綜合一下,從每篇論文上復制一部分,組成一篇新的文章!
然後把按自己的語言把每一部分換下句式或詞,經過換詞不換意的辦法處理後,網上就查不到了,祝你順利完成論文!
8. 幫忙翻譯一下陶藝論文
Amb l'espai ambiental de la innovació contínua i el desenvolupament, el medi ambient en un determinat entorn, la vida pública de ceràmica espai orgànic, al mateix temps, ha de ser orientat a l'ésser humà, orientat a l'ésser humà els factors, posant l'accent en l'orientada a les persones, ha d'estar al voltant de la concta d'una persona i les activitats a exercir la seva interacció artística. L'entorn interactiu és un art de la ceràmica en si el treball de es vies de comunicació amb la gent, per millorar l'afinitat de l'obra d'art, participatiu i divertit, només les persones involucrades, que es completa, si l'esquerra i la participació, amb les persones que abandonen interacció, que ha pert el seu significat, convertint-se en art pert espai. Per tant, la ceràmica entorn interactiu portarà a la gent un espai per viure millor i gaudir de la vida
9. 關於陶藝的論文 紫砂的
茶,味苦寒,性平和,益身心。在我國,由於深厚的傳統文化影響,茶風始起,就被注入強烈的文化意蘊。繼而,亦在茶的種植、採摘、加工、沖泡、品飲的過程中,凝聚起道德和美學意識,並予以程式化,形成一種具有獨特的民俗禮儀特徵的象徵藝術。作為茶飲形式的載體--茶器具,也理所當然地在茶文化的發展中,派生成對茶文化系統本身發展和演變具有一定影響與推動作用的次生文化。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農本草》)。茶,就是古代的茶,這也是中國茶飲起源的最早傳說,故唐代茶聖陸羽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的說法(《茶經》)。但在中國茶史上,對茶器具的最早記載卻要晚至西漢宣帝三年(公元前59年)王褒《僮約》所述:「烹茶盡具」、「[食甫]已蓋藏」。在這里,已經有飲茶後將蔡具洗滌潔凈,妥為收藏好的意思。不過,這時的茶具形態,我們無法從簡潔的文字中再作進一步的了解。但至晉代,我們卻可以從杜育《[艹舛]賦》中「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推斷出當時的飲茶方式和茶具特徵。據熊寥先生考證,「器澤陶簡,出自東隅。」意為飲茶時挑選浙江溫州東甌窯產的縹瓷茶具;「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指是是用類型似無柄葫蘆瓢式的茶盞,取法先祖周部族(公劉)飲酒的方式飲茶。(《中國陶瓷與中國文化》)這里的「器」與「匏」雖然指是都是飲茶用具,但我們仍很難將它們從日常生活的飲食用具中作為茶器具單獨分離出來,因為茶器具的產生是和一定的經濟生產力相聯系的,當時的社會經濟還沒有達到茶器具形成單獨需求的地位。同時,茶文化意識的發展,也沒有要求茶器具單獨存在。 對茶器具的完整描述和記載,直到中唐時期陸羽在其撰寫的《茶經》中才算第一次完成。在《茶經》中,陸羽專辟「二之具」、「四之器」二章,前者茶具指的是採制茶工具,後者茶器才是指飲茶的用具,這里對「具」與「器」的稱呼和我們今天的習慣用語相反,「器」指的才是我們今天飲茶的茶具。陸羽記錄的茶具有廿十八件,大體可以歸為六類:火具、煮具、雜具、水具、貯具,材質涉及陶、冶、竹、木、石、紙、漆等製品。陸羽對茶具的記載,不但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總結,而且是劃時代的對茶器具在茶文化地地位進行升華。 唐代是我國經濟前發展的強盛時期,陸羽《茶經》是對唐代茶文化發展狀況的完整概括與闡釋。陸羽根據當時茶飲風尚和茶事規律,提出一整套的茶具、茶器、烹茶、品飲程式,表現出嶄新的茶文化精神,這種精神正是通過茶器具在茶的呂飲過程中完成禮儀的需要所體現的。經濟的發展形成相適應的生活方式,茶器具的分立和產生,賦予茶飲形式以新的文化內涵。陸羽對茶器具的記述在唐代的影響極其深遠,以至在《封氏聞見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茶說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籠統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茶器具在唐的普及與推行,由此可見一斑。 飲茶之風,盛於唐,興於宋。唐代盛行烹茶,宋代流行點茶,所以當時用茶多為餅茶,製作過程十分復雜。茶的飲用方式制約茶器具的發展,因此茶器具的形制、質地與構成必然反映時代特徵和差異。唐宋及以前,茶器具的使用多為陶瓷茶具與金屬茶具並有和,達官貴人甚至盛用金、銀、銅制茶具,這里一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生產力,表現了豪門競奢的社會風尚;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茶器具生產發展的進步以及茶器具在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茶器具的存在,是為了完成飲茶過程的禮儀風尚。用器的過程,即是茶的品飲過程,同時也是領受茶文化精神,內心深省民族傳統意識的過程。唐宋時代繁復的茶器具,不但把中國的茶文化發展引向頂盛,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把中國茶的文化內涵推進狹窄的胡同。這樣,從茶的品方式到茶器具的發展,也將面臨一個巨大的演變,中國茶文化原精神又將得到新的飛躍。 紫砂器的創始與興起 宜興,古名荊溪,因荊溪河得名。秦始皇滅楚,改名陽羨。晉惠帝為表彰周[王己],改陽羨為義興。北宋時,為避太宗趙光義諱,改稱宜興迄今沿用。宜興盛產陶土,顏色多為絳紫,通稱紫砂,亦有紅、綠、黃、白等色,故又被譽為「五色土」。所做茶器具,多通稱紫砂器。紫砂器的創始,有文字的記載,始見北宋詩人梅堯臣的詩名:「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器泛春華」(《宛陵集》)。其次,歐陽修也有「喜若紫甌呤且,羨君瀟灑有餘清」的詩句(《歐陽文忠公集》)。1976年,在宜興丁蜀鎮羊角山古窯址發掘出大量紫砂陶片,其斷代時間為北宋中期,這也是紫砂器始於北宋時期的佐證。 初期的紫砂,出自何人之手,已不可考。但紫砂器真正興起在明代中期,這些不但有實物遺存,而且還有較可靠的文字記載。在中國古代茶書中,對紫砂器的記載始見萬曆十五年許次紆的《茶疏》:「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隨手所作,頗極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