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特高壓輸電,在國內一直有爭論
首先特高壓分兩類技術:特高壓交流輸電和特高壓直流輸電,出現爭議的主要是前者,後者基本得到了業界的認可。前者的爭議在於:從安全形度講,交流特高壓組成的跨區域交流同步電網是否合適,出現事故時是否會引發連鎖反應造成整個電網的瓦解;從經濟角度講,交流特高壓的巨大投資是否與其帶來的技術優勢相稱,大區域交流聯網是否符合國家戰略經濟利益。總之,從電網的發展歷程來看,交流同步電網的規模從誕生開始都在不 斷擴大,而爭議點在於龐大的交流電網發展是否應該有邊界,從技術和經濟角度都是如此。
麻煩採納,謝謝!
❷ 急求特高壓輸電技術幾個重要的主接線圖,越多越好越全越好,萬分感謝啊
超、特高壓變電所主接線都是"二分之三接線",電力系統專業課教材上都有的。
❸ 特高壓交流輸電系統有什麼特點
(1)從繼電保護的角度,關心的是特高壓交流輸電電磁暫態過程與超高壓系統的電磁暫態過程有哪些重大的差別。其中,結構與參數不同引起的過程差別最值得注意。
(2)結構上的主要特點是線路長而且分段。過電壓研究表明,特高壓輸電系統單段線路長度不宜超過500km。擬建的試驗示範線路超過600km,需要在中間加設一個開關站,將線路分為兩段,並在每段兩側裝設固定高壓並聯電抗器,帶中性點小電抗。這將使故障工況和過程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❹ 我國特高壓輸電技術取得哪些進展
1972年6月6日,龍羊峽——天水——關中的33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建成投產,這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在高壓輸電領域的最高建設水平。對之後中國輸電線路電壓升級提升情況,張國寶介紹說,1981年通過全套引進的設備和技術,中國建成了第一條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即河南平頂山到湖北武昌線路。3年後,在對國外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中國建成了第一條自行設計、建造的元錦遼海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即從元寶山電廠經錦州、遼陽到達海城的線路。1989年,中國第一條±500千伏直流輸電線路——葛洲壩至上海的葛滬直流建成投入使用。之後輸電等級穩步提升。2005年,達到750千伏;2009年建成投運第一條1000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中國電網大踏步邁進特高壓時代。
中國電力科技工作者以踏實進取的創新精神,不斷實現中國特高壓技術的新突破,贏得一個又一個榮譽,特別是「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兩大創新成果,分別摘得2012年和2017年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電網企業在特高壓、智能電網、柔性直流輸電、大電網安全控制、新能源並網等領域取得了突出成果,獲得一大批專利和科技獎項。來源:人民日報
❺ 特高壓輸電是世界級技術難題嗎
特高壓輸電是被中國攻克的世界級技術難題,具有效率高、損耗低、佔地省、安全性好的特點。能夠實現數千公里、千萬千瓦級電力輸送和跨國、跨洲電網互聯。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發言人張義斌告訴記者,巴西、俄羅斯等金磚國家幅員遼闊,都面臨能源資源和負荷中心距離較遠的問題,這項技術未來市場廣闊。
張義斌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發言人:金磚國家都是發展動力比較足的國家。特別在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需求是比較大的。這些國家現在已經開始研究規劃,特高壓輸電通道這些問題。所以未來前景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基礎設施和新能源也是金磚國家的重點合作領域。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建設的巴西美麗山水電站的特高壓直流送出工程,將巴西北部的水電資源直接輸送到東南部的負荷中心,解決了長期困擾巴西遠距離能源輸送的難題。
❻ 建設特高壓需要哪些設備
特高壓是指±800千伏及以上的直流電和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電的電壓等級。
特高壓直流換流站設備面臨的關鍵問題有以下幾類:
1. 因電壓等級升高,換流變壓器閥側繞組、出線結構和套管的內絕緣問題將是需要解決的主要難題之一。閥側繞組承受較高的交直流混合場強,需使用大量的絕緣成型件等絕緣材料。±800千伏換流變壓器閥側引線絕緣成型件的研製和試驗,閥繞組主絕緣、匝絕緣的場強設計和試驗是設備研製中需重點解決的難題。
2.因換流站污穢等級較高而造成的直流場設備絕緣問題。直流設備的污閃在直流場事故中占很大比重,是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根據以往工程經驗和試驗研究,由於直流場的吸污特性,直流設備的爬電距離約為同等污穢條件下交流設備爬距的2倍。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大氣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特高壓直流換流站污穢已達Ⅱ級甚至Ⅲ級水平,按此要求爬距需達到70毫米/千伏或更高的要求。在特高壓電壓下,按標准要求的爬電比距設計,設備已超過現有製造或運行能承受的高度。在重污穢地區,戶內場或設備合成化是解決耐污問題的兩個可行途徑。國家電網公司已將此問題作為重點研究項目,在換流站址進行直流場強下的污穢實測,確定合理、客觀的直流污穢水平,通過實際尺寸試驗等深入研究,確保設備具有安全、合理的外絕緣水平,以保障特高壓直流安全穩定運行。 國家電網特高壓直流工程有哪些特點?
國家電網公司首次提出±800千伏、4000安培、 640萬千瓦系列特高壓直流工程方案。溪洛渡、向家壩和錦屏共採用4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送出,每回輸送容量為640萬千瓦,是目前規劃中電壓等級最高,容量最大的直流輸電工程。
因輸送容量大,電壓高造成高端換流變壓器體積大,運輸重量增加,據廠家概念設計估算,送端高端換流變壓器最大重量可達360噸/台。由於送端地區運輸條件限制,經過技術經濟分析,國家電網公司在金沙江外送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站址規劃中,將送端3個換流站全部集中在四川宜賓市,既解決大件設備的運輸問題,又節省了工程造價,而且有利於特高壓換流站的運行維護。
❼ 變電站的發展
智能化變電站是數字化變電站的升級和發展。在數字化變電站的基礎上,結合智能電網的需求,對變電站自動化技術進行充實以實現變電站智能化功能。智能化變電站的設計和建設,必須在智能電網的背景下進行,要滿足中國智能電網建設和發展的要求,體現中國智能電網信息化、數字化、自動化、互動化的特徵。智能化變電站具有以下功能特徵:
1、緊密聯結全網。
2、支撐智能電網。
3、高電壓等級的智能化變電站滿足特高壓輸電網架的要求。
4、中低壓智能化變電站允許分布式電源的接入。
5、遠程可視化。
6、裝備與設施標准化設計,模塊化安裝。
為了加強對變電站及無人值守變電站在安全生產、防盜保安、火警監控等方面的綜合管理水平,越來越多的電力企業正在考慮建設集中式遠程圖像監控系統,這促使了電力綜合監控的網路化發展。以IP數字視頻方式,能夠對各變電站/所的有關數據、環境參量、圖像進行監控和監視,實時、直接地了解和掌握各個變電站/所的情況,並及時對發生的情況做出反應,適應許多地區變電站的需要。
隨著錫盟到山東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的不斷開展,錫盟變電站繼電保護設備招標已全部完成。為了監督繼電保護設備的生產及質量,確保今後運行的安全可靠,近日,國網蒙東電科院在中國電科院組織下積極開展特高壓繼電保護設備出廠監造。 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是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現代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等實現對變電站二次設備(包括繼電保護、控制、測量、信號、故障錄波、自動裝置及遠動裝置等)的功能進行重新組合、優化設計,對變電站全部設備的運行情況執行監視、測量、控制和協調的一種綜合性的自動化系統。通過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內各設備間相互交換信息,數據共享,完成變電站運行監視和控制任務。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替代了變電站常規二次設備,簡化了變電站二次接線。變電站綜合自動化是提高變電站安全穩定運行水平、降低運行維護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向用戶提供高質量電能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
結構和模式
1)集中式系統結構
系統的硬體裝置、數據處理均集中配置,採用由前置機和後台機構成的集控式結構,由前置機完成數據輸入輸出、保護、控制及監測等功能,後台機完成數據處理、顯示、列印及遠方通訊等功能。目前國內許多的廠家尚屬於這種結構方式,這種結構有以下不足:前置管理機任務繁重、引線多,是一個信息『瓶頸』,降低了整個系統的可靠性,即在前置機故障情況下,將失去當地及遠方的所有信息及功能,另外仍不能從工程設計角度上節約開支,仍需鋪設電纜,並且擴展一些自動化需求的功能較難。在此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結構形成的原由,變電站二次產品早期開發過程是按保護、測量、控制和通信部分分類、獨立開發,沒有從整個系統設計的指導思想下進行,隨著技術的進步及電力系統自動化的要求,在進行變電站自動化工程的設計時,大多採用的是按功能『拼湊』的方式開展,從而導致系統的性能指標下降以及出現許多無法解決的工程問題。
2)分層分布式結構
按變電站的控制層次和對象設置全站控制級(站級)和就地單元控制級(段級)的二層式分布控制系統結構。站級系統大致包括站控系統(SCS)、站監視系統(SMS)、站工程師工作台(EWS)及同調度中心的通信系統(RTU)。
站控系統(SCS):應具有快速的信息響應能力及相應的信息處理分析功能,完成站內的運行管理及控制(包括就地及遠方控制管理兩種方式),例如事件記錄、開關控制及SCADA的數據收集功能。
站監視系統(SMS):應對站內所有運行設備進行監測,為站控系統提供運行狀態及異常信息,即提供全面的運行信息功能,如擾動記錄、站內設備運行狀態、二次設備投入/退出狀態及設備的額定參數等。
站工程師工作台(EWS):可對站內設備進行狀態檢查、參數整定、調試檢驗等功能,也可以用便攜機進行就地及遠端的維護工作。
上面是按大致功能基本分塊,硬體可根據功能及信息特徵在一台站控計算機中實現,也可以兩台雙備用,也可以按功能分別布置,但應能夠共享數據信息,具有多任務時實處理功能。
段級在橫向按站內一次設備(變壓器或線路等)面向對象的分布式配置,在功能分配上,本著盡量下放的原則,即凡是可以在本間隔就地完成的功能決不依賴通訊網,特殊功能例外,如分散式錄波及小電流接地選線等功能的實現。
❽ 特高壓輸電是怎麼回事有那些好處呢
關於為什麼要使用高壓輸電,學了初三物理就知道了,原因如下:
在輸電的功率相同的情況下,高壓輸電的電流較小,而低壓輸電電流較大,因為功率
P
=
UI,P
一定,則
U
升高,I
就降低;U
降低,I
就升高。同時輸電過程中,電流通過導線,而導線必然有電阻,於是就在電線上產生一定的壓降,該壓降的大小
U'
=
IR,R
為傳輸導線的電阻,I
即為上邊提到的輸電電流
I。由於這部分壓降以及電線的電阻,就有一部分功率
P'
=
U'I
=
I²R
消耗在傳輸導線上,而導線本身也是電阻,所以這一部分功率轉變成了熱量散發到空氣中,也就是說這一部分功率損失在導線上。由於導線的電阻
R
為一定值,輸電電流
I
減小的話,則導線上損失的功率
P'
也會降低。
在傳輸功率相同的情況下,為了減小在傳輸過程中損失的功率,提高輸電電壓,降低輸電電流能有效降低在傳輸過程中的損失,電壓越大損失越小。故為了降低傳輸的損失,採用高壓輸電。
假如導線的電阻為零,則採用低壓輸電也不會有功率損失;另一方面雖然導線的電阻雖然不大,但是長距離算下來可不是個小數字。
那麼,由以上可見,採用特高壓輸電一方面就是為了更多的減少在輸電過程中的損失。
當然,使用特高壓還能降低導線的成本。現舉例說明:假如我們用相同的電流
I
輸送一定的電功率,特高壓輸電電壓為
100
千伏,則功率為輸電電流
I
乘以
100
萬伏,而使用較低電壓
50
千伏輸電就要使用兩組輸電線路,其中每一個都是
50
千伏、輸電電流
I
的輸電線路,這樣才和
100
千伏輸送的功率相等,而
100
千伏高電壓只用一組輸電線路,這樣就節約了輸電線成本。目前,由於其他的很多技術問題,特高壓輸電線在還沒有完全的普及,但它的優越性是有目共睹的。
❾ 我國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是一項怎樣的技術成果呢
如今我國發展非常迅速,以至於我們現在很多領域都領先全球。現在我國基建實力逐漸被全世界看到,被很多國家認可和肯定,很多國家想要修建高樓大廈或者建設基礎設施,都會尋求我們的幫助,希望能與我們合作,完成基建建設。
如今對於我們特高壓輸電的技術,美國和印度都羨慕不已,希望跟我們探討一下其中的經驗和成果。不得不說,這一技術的誕生確實也讓我們非常自豪,這是繼高鐵之後,中國又一亮眼的“名片”。自從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發展就一直高速且平穩,我們的改變讓世界的人都為之震驚,希望我國未來會發展得越來越好。
❿ 中國第一條特高壓輸電線路什麼時間正式投入運行.
2009年1月16日,國內首條特高壓示範工程——湖北荊門至山西長治的交流1000kV特高壓輸電線路正式投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