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無酸拉絲除銹機
拉絲機行業,涉及的設備種類非常多,常見的拉絲機有水箱式拉絲機、直進式拉絲機、滑輪式拉絲機、倒立式拉絲機等,拉絲機主要應用在對銅絲、不銹鋼絲等金屬線纜材料的加工,屬線纜製造行業極為重要的加工設備。隨著變頻調速技術的不斷發展,變頻調速器已經被廣泛應用在拉絲機行業,承擔著拉絲調速、張力卷取、多級同步控制等環節,變頻器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拉絲機的自動化水平與加工能力、有效降低了設備的單位能耗與維護成本,得到了行業的廣泛認同。
從機械上,可以分解為拉絲部分與收線部分,從電氣控制上可以分解為拉絲無級調速控制與卷取的恆張力同步控制,通過張力擺桿的位置變化,回饋控制系統,經過自動運算,改變卷取電機運行速度,從而達到卷取與拉絲兩個環節體現出恆張力與速度同步,並通過排線導輪電機,可以隨著卷取速度的不同,均勻地將成品金屬絲纏繞在卷取工字輪上,以實現對金屬材料的拉伸加工。
行業現狀:
行業的現狀,本材料只限於針對電氣控制部分的陳述,請讀者諒解!
小型拉絲機的控制模式,是目前主流的控制方式,拉伸與卷取控制由PLC或者工控機IPC來完成,變頻器接受PLC或者IPC的指令,實現拉伸級的無級調速與卷取的恆張力控制。該系統解決方案將直接導致成本高昂、系統復雜、維護難度大、維修成本高、系統控制響應差等問題。
INVT推薦方案:
INVT向您推薦的控制方式,該兩種中型、小型、微型伸線機電氣控制方式,將卷取的同步與張力控制、系統開動與停車控制、故障報警等功能集成在變頻器內部,與機械繫統融為一個整體,外部信號直接送入變頻器,經內部演算法快速反應在對系統的直接控制,大大提高了系統的響應速度,省去PLC、HMI、IPC,節省系統成本,降低故障點,並可根據用戶需求配置LED或者LCD操作盤,體現人機操作的人性化,方便用戶的操作、維護、調試與使用。
產品介紹: INVT-CHV130專用型變頻器
INVT-CHV130專用型變頻器,是在INVT-CHV100高性能矢量變頻器的硬體平台與核心控制演算法的基礎上,結合雙變頻中型、小型及微型拉絲機控制的要求,開發出來一款專門針對雙變頻控制拉絲機的變頻器,為適應行業應用的要求,在硬體、軟體演算法、結構上都做了許多特殊處理,特別針對耐高溫、防金屬粉塵、防潮濕、防腐蝕等處理,大大增強了變頻調速器在拉絲機行業的可靠性。
1、電流矢量控制
INVT-CHV130專用型變頻器採用ARM(32位)+DSP(16位)雙CPU控制系統,功能控制與性能控制完全分離,底層高性能電機控制模塊採用電流矢量控制演算法,即把定子電流按照坐標變化分解成勵磁電流分量與轉矩電流分量,分別進行控制,從而實現轉矩的高精度控制。
與V/F控制比較,矢量控制的優勢
(1)低頻轉矩特性優秀
(2)動態響應特性好,能快速響應負載的變化
(3)速度控制精度高,能實現高精度的同步控制
(4)能進行直接轉矩控制,無PG反饋轉矩控制精度高,實現低成本的張力控制
2、主要技術
◆輸出頻率范圍:0.00~600.00Hz;
◆速度控制方式:SVC、VC、V/F控制、轉矩控制;
◆指令通道方式:操作面板、端子控制、遠程通訊控制;
◆頻率給定方式:數字鍵盤給定、模擬量給定(電流、電壓信號)、脈沖頻率給定、遠程通訊給定、PID閉環給定等。可實現給定的組合和給定方式的相互切換,方便現場調試及復雜工藝的要求;
◆起動轉矩大:0.5Hz/150% (SVC)、0Hz/180% (VC);
◆過載能力: 150%額定電流 60s;180%額定電流 10s;
◆調速比: SVC:1:100,VC:1:1000;
◆載波頻率范圍:1.0K~16.0KHz;可根據溫度和負載特性自動調整;
◆速度控制精度:±0.5%最高速度(SVC);±0.1%最高速度(VC);
◆自動電壓調整(AVR):當電網電壓變化時,能自動保持輸出電壓恆定;
◆轉矩控制:多種轉矩指令設定方式,可實現有PG與無PG的轉矩控制;
◆高速脈沖輸入功能:可實現定長控制;
◆停機處理:停機剎車抱閘輸出功能;
◆斷線故障檢測功能:提供數字信號檢測與模擬量信號檢測方式;
◆提供兩套PID參數:可依據線速度、半徑、運行頻率自動調節PID控制;
◆顯示功能:能顯示拉絲長度、拉絲線速度,顯示範圍廣;
◆定長自動停車:定長自動停車功能;
◆設計PID調節限幅功能:實現同步控制系統平穩起停;
◆同步速增益:方便同步控制的調試;
◆配置卷徑計算功能:實現高精度張力卷取控制;
◆卷徑復位功能:可通過端子實現工字輪卷徑復位;
◆排線電機控制功能:帶FDT頻率檢測
3、外圍配置
◆可編程數字輸入:6路輸入,其中1路可作高速脈沖輸入(HDI1),I/O卡可擴展4路輸入;
◆可編程模擬量輸入:AI1:0~10V輸入,AI2:0~10V或0~20mA輸入,擴展卡可擴展2路輸入(AI3:-10V~10V輸入,AI4:0~10V或 0~20mA 輸入);
◆可編程開路集電極輸出:1路輸出,擴展卡可擴展1路輸出(開路集電極輸出或高速脈沖輸出);
◆繼電器輸出:2路輸出,擴展卡可擴展1路輸出;
◆模擬量輸出:1路輸出,擴展卡可擴展1路(0/4~20mA或0/2~10V);
◆提供兩種控制電源:+24V,COM;+10V,GND;
4、可靠性設計
1、全系列獨立風道設計
◆ 全系列獨立風道
◆ 散熱器安裝方式為櫃體內、櫃體外可選,風扇更換方便,變頻器維護簡單
◆ 極大提高了變頻器在拉絲等行業不同的應用環境下長期運行的可靠性
2、寬電網電壓設計
◆ 電網輸入電壓在-15%~15%,變頻器可安全運行,用戶無須其他處理
3、18.5KW~90KW標准配備直流電抗器
◆ 提高輸入側功率因數
◆ 提高整機效率及熱穩定
◆ 有效消除輸入側的高次諧波對變頻器的影響,減少對外圍的干擾
4、安全自檢功能
◆ 變頻器上電,系統對軟、硬體進行完備的安全自檢
◆ 系統對功能參數的修改及設置進行安全的鉗制,防止用戶對功能參數的誤設置
5、超強的保護功能
◆ 提供多達20多種的保護功能,可實現變頻器、電機、外圍設備的全方位保護
◆ 提供故障自動復位功能,方便常規故障的自動排除
◆ 內置雷擊過流保護裝置,有效提高對於感應雷的自我保護功能
6、標準的製造平台
◆ 具有防靜電、防腐蝕、防金屬粉塵的三防烤漆處理工藝
◆ 專業化流水生產線
◆ 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
B. 古代計時方法計時工具的演變是什麼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C. 求手錶發展的歷史
手錶的創制及生產都基於一個簡單而機智的發明,這就是「彈簧」,它能夠收緊並儲存能量,又能慢慢地把能量釋放出來,以推動手錶內的運行裝置[1]及指針,達到顯示時間的功能,手錶內的這種彈簧裝置被稱為主彈簧(Mainspring)。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軍方意識到「免手提」腕錶的重要性,這才啟發了一般民眾對手戴腕錶的熱切需求。
1926年,發明了第一塊自行上弦的腕錶,從1960年起,傳統的圓形表樣普遍受到接受。瑞士對腕錶的進一步改進,就是把懷表所具有的計時、日歷、陀飛輪及自動發條裝置加以微型化,而裝設於腕錶上。
1952年在美國、法國和瑞士生產出第一塊電子表。1967年,納沙泰爾的電子鍾表中心開發出第一塊石英手腕錶,並在1970年以不同瑞士品牌的名字開始大量生產。自此,新的技術開始快速開發。
世界第一座時鍾: 中國宋朝水鍾(水運儀象台),1088年。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時鍾世界紀錄。
世界第一隻有名字的懷表: 德國紐倫堡的「紐倫堡蛋」,1564年。
世界第一隻手錶: :pp表廠為匈牙利王族夫人所製造的手鐲表,1868年。
世界第一隻飛行表:卡地亞山多士SANTOS飛行表 (亦是最早的皮帶表),1904年。
世界第一隻登月表:歐米茄超霸手上煉計時碼表,1969年。
世界第一隻自動上煉表:夏活HARWOOD(英國人John.Harwood) ,1923年。
世界第一隻防水錶:勞力士蚝式型OYSTER手錶,1926年。
世界第一隻有擺輪的電子表:漢彌頓Ventura奇形電子表,1957年。
世界第一隻音*表:寶路華BULOVA ACCTRON音*表,1966年。
世界第一隻石英錶: 精工SEIKO QUARTZ ASTRON,1969年。
世界第一隻光動能表:星辰Eco-Drive表,1976年。
世界第一隻動能表:珍達翡Jean D′Eve Samara 1988年。
世界第一隻動能計時碼表:SEIKO Kinetic Chronograph,1998年。
世界第一隻橫越大西洋的手錶:浪琴林白飛行表Hour Angle Watch 1927年。
世界第一隻最有名氣的鬧鈴表:積家Memovax,1950年。
世界第一隻可以翻轉表面的手錶:積家 蕾葳索 Reverso 1931年。
世界第一隻最復雜的懷表:PP Cal.89懷表(具33種功能),1989年。
世界第一隻大日歷窗表:IWC Pallweber懷表,1885年。
世界第一隻36000次振頻手錶:芝柏HF手錶,1966年。
世界第一隻36000次振頻自動上煉計時碼表:ZENITH EI Primero,1969年。
世界第一隻陀飛輪懷表:寶璣Breguet懷表,在1795年研製成功,1807年批量生產。
世界第一隻三金橋陀飛輪懷表:芝柏三金橋懷表,1860年。
世界第一隻三金橋陀飛輪手錶:芝柏三金橋手錶(機芯直徑28.6mm),1991年。
世界第一隻女用三金橋陀飛輪表:芝柏三金橋迷你手錶(機芯直徑27mm) ,1998年。
世界第一隻飛行陀飛輪表:A.Lange & Sohne,1930年。
世界第一隻超薄自動上煉陀飛輪手錶:AP陀飛輪機制位於11點鍾位置的手錶,1986年。
世界第一隻防水最深的手錶:SINN 403 Hydro(12000公尺),1998年。
世界第一隻鈦金屬手錶:Porsche Design,1973年。
世界第一隻最薄的懷表機芯:AP(1.32mm) ,1892年。
世界第一隻最薄的手錶機芯:AP(1.64mm) ,1946年。
世界第一隻最薄的自動上煉機芯:AP(2.45mm) ,1967年。
世界第一隻鏤空手錶:AP方型鏤空表,1934年。
世界第一隻長方型跳時三問報時手錶:AP Jumping Hour三問手錶,1992年。
世界第一隻最小的三問報時手錶:AP女用三問鍾樂報時手錶,(機芯直徑22.3mm) ,1998年。
世界第一隻八天儲能陀飛輪手錶:BLANCPAIN 陀飛輪手錶,1989 年。
世界第一隻春宮三問報時手錶:BLANCPAIN 金雕或彩繪三問手錶,1989年。 (春宮表又稱激情表或風月表)
世界第一隻最薄的手錶:君皇CONCORD Delirium 4(0.98mm),1981年。
世界第一隻號稱最堅硬的手錶:RADO概念一號Concept 1,1996年。
世界上第一個注冊的手錶品牌--寶珀表
D. 鬧鍾的發展
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東漢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北宋元祜三年(1088)蘇頌和韓公廉等創制水運儀象台,已運用了擒縱機構。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准航海鍾;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有關鍾表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
一、從大型鍾向小型鍾演變。
二、從小型鍾向袋錶過渡。
三、從袋錶向腕錶發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出現第四個演變:由順時針計時改變為逆時針計時。
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中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
1656 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
1757年左右英國人 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從中國水運儀像台的發明到現代各國都在研製的原子鍾這幾百年的鍾表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
各個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鍾表工匠用他們的聰明的智慧和不斷的實踐融合成了一座時間的隧道,同時也為我們勾勒了一條鍾表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軌跡。 關於中國的鍾表史,得從三干多年前說起,中國祖先最早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規」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規」。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電益見准確。
十九世紀末期,中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
中國近代機械制鍾工業始於1915年。民族實業家李東山出資在煙台開辦了中國時鍾製造業的第一家鍾廠—一煙台寶時造鍾廠。並在1918年自製成功第一批座掛鍾投放市場。1927年,煙台第二家造鍾廠一一永康造鍾公司開業。到1937年,煙台鍾表工業已擁有6家企業和相當的生產規模。據1934年的統計,僅德順興、永康、慈業三家造鍾廠已擁有職工1416人,擁有各類從德、英、法等國進口的生產設備149台,年生產座掛鍾10.88萬只。產品不僅銷往華北、華東、東北、華南各大商埠,還銷往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夏威夷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鍾表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55年由天津、上海試制出第一批國產手錶。經過三十多年來不斷地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改進,中國手錶行業已形成具有相當生產能力和配套完整的工業體系。1988年手錶產量達6700多萬只,其中石英電子表2900多萬只,手錶產量居世界第四位。在品種方面,已成批生產機械男表、女表、日歷表、雙歷表、自動表、懷表、秒錶、數字式和指針式石英錶等。在質量上,手錶的走時精度已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水平,現較為出名的有東風、上海、寶石花、海鷗等牌號。 在製作鍾的方面,主要以福建為主。十年,一時間商城的商品,在包括引領時尚潮流的歐洲,與南、北美,中東,東南亞等超過5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超過80,000,000個,並與迪士尼、夢工廠、可口可樂、賓士等全球超過100個頂級品牌有過深厚合作經驗。
2009年,第一塊逆時針鍾表將在廈門試製成功。
中國的鍾表市場上出現了一種新的市場:網上市場。這個就是電子商務在傳統行業中起到重大作用的一種表現方式,作為全球首個綜合行業商業信息集合平台,匯聚各行各業的代銷產品展銷信息、代理項目招商信息、直銷產品供應信息等。具有能同時服務於經銷商、代理商、采購商的特點。生意家是經銷商、代理商資源最多的網站。其中:展吧更適合代銷產品展銷,招商更適合代理項目招商,供應更適合產品批零直銷具有廣告傳播功能,比阿里巴巴等b2b,具有更多的經銷商、代理商,較網路等搜索引擎,則是分類信息豐富、銷售和招商功能強,經銷商、采購商多。
E. 機械表的運動原理是什麼
機械表的結構型式較多,但工作原理大致相同.自動上條裝置安裝在機芯後面,打開後蓋即能看到.自動瑞士手錶機芯一般都比較厚.一般換向輪結構的自動表由自動錘(重錘)、換向輪、自動傳動輪、自動頭輪等組成.自動錘用螺釘固定在中心自動錘軸上.在外力的作用下,它圍繞中心旋轉,帶動換向輪.
全自動機械表
換向輪軸齒又推動自動傳動輪轉動,自動傳動輪推動自動頭輪,自動頭輪與大鋼輪齒嚙合,使大鋼輪一個齒一個齒地轉動而上條.全自動表是自動陀向任一方向轉動都能上條.區別於單向換向裝置,雙向換向裝置或棘輪棘爪式裝置.現在以全自動手錶為多.ETA2892機芯,雙獅46941機芯就是雙向自動上弦的絕大多數都是用偏心的擺陀(自動陀或稱自動重錘),它的形狀像個半圓的盤,選用質量比較重的金屬製成,且邊緣比較厚,所以大部分質量都在陀的邊緣上,利用地心的引力和人手臂的擺動而旋轉,並驅動一組齒輪去卷緊發條來上弦.
半自動機械表
半自動和全自動的區別:自動機械表表的驅動件自重錘
( 即自動擺陀 ),通過一組自動輪系為自動上條的傳動系,經手臂擺動自動上發條.
由於自動手錶所採用的重錘和自動上條系的工作狀態不同,可將自動機械表表的結構
區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1)擺動式單向上條
2)擺動式雙向上條
3)旋轉式單向上條
4)旋轉式雙向上條
擺動式自動重錘只能在表機中作120°左右的擺動,為半自動.旋轉式自動重錘在表機中能做
360°旋轉運動,稱全自動,這就是半自動和全自動機械表原理.
表中擺錘繞軸向任一方向(包括順時針、反時針)轉動都有上發條作用的叫全自動機械表;另一種是擺錘轉動時,只有一個方向有效而另一方向是空轉的叫半自動機械表.
F. 現在拉絲有些什麼技術
金屬線是一種常見的產品形式,通常是指絲、線或桿。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需求和生產也空前繁榮。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以最低的成本生產出讓顧客滿意的產品的競爭壓力,促進了拉絲技術的持續進步。盡管最細的金屬線已經達到了幾微米,最高的鋼絲強度已經超過了4000MPa,但我們還面臨著不斷變化的需求及非金屬材料的競爭,所以我們需要更憐快、更好的拉絲技術。
1、拉絲技術的歷史回顧
已知最早的金屬線是由埃及人在大約公元2750年做的多線。在我國西安秦始皇兵馬俑的考古中發現大量的石甲衣中採用了銅線,這也許是中國最早的金屬線實證。公元400-1100年,金屬線技術開始在很多國家發展起來,開始用手或馬拉的方式拉絲,慢慢地,後來發明了一些技術,如絞盤、鞦韆、棘輪,並利用了重力。17世紀歐洲人開始採用水力拉絲。1769年蒸汽發動機的發明取代了人力拉絲技術以及水力拉絲[1]。20世紀電機技術的推廣,為拉絲技術的飛躍提供了新動力。
1632年,開發出鋼絲制針的工匠偶然發現,鋼絲上的人尿殘留層起到了潤滑鋼絲的作用,並且發現潤滑可以減少動力需要。
早期有人嘗試石模,後來有了鐵模。從明朝江西人宋應星1637年在分宜所著《天工開物》中所做的描述中,可以發現用鐵模拉絲:「凡針先錘鐵為細條。用鐵尺一根,錐成線眼,抽過條鐵成線,逐寸斷為針……」。1970年,新余仍有老工人在台虎鉗上手工拉鐵絲。貴州的首飾工匠現在還用手工拉銀線。
1834年德國人Wilhelm Albea發明了鋼絲繩,同期在英國架起了電報線,並開始做海底電報線。
電機的發明促使了單捲筒拉絲機的出現。為了提高效率和質量,在單拉機實現了2道,甚至3道拉拔(滑動拉絲),採用了騎馬式起線器和水冷技術,模具技術不斷提高。1993年,筆者參觀堪薩斯州的聯合鋼絲繩公司時,仍看見他們在用單拉機,不過一個人開6台,盤重大約1 t,效率還是不低。倒立式單拉機和水平捲筒的拉絲機仍得到了大量的使用,適合加工道次少和中大尺寸的鋼絲產品,並且很容易實現大盤重生產。
隨著交流電機及控制技術的發展,20世紀初發明了連續式拉絲機,降低了人工成本,並提高了拉絲速度。MORGAN是早期主要的拉絲機生產企業之一。20世紀30年代後期Marchal Richard Barcro公司發明了B—B拉絲機(雙積線),改善了冷卻,並減少了扭轉問題。該設備特別受鋼絲繩廠的歡迎,到1976年該公司停業時,已有上千台這樣的設備投入使用。
後來出現的拉絲機是活套式,20世紀70年代末德國的KOCH公司發明了直線式調諧輥式SEN-SOR ARM拉絲機。大約1970年發明的窄縫式冷卻技術為拉絲速度的提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改進捲筒設計、捲筒外風冷、旋轉模、直接水冷的採用都是提高拉絲機性能的技術。20世紀90年代起出現了卧式連續拉絲機,主要是出於降低勞動強度的需要,且便於維修。拉細絲時可以兩排布置,降低了佔地面積,大型的已經發展到直徑為1 270mm的卷
筒。
在避免鋼絲扭轉的同時,直線式拉絲機獲得了優秀的道次與速度協調能力。速度更快、質量更好,易操作和維護,可靈活配模,因電氣技術的發展使得能耗下降了。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可以通過一台計算機監控一組拉絲機的工作狀態。
乾式連續拉絲機的卷簡直徑是250-1270mm,直流或交流的電機功率為15-160kW。小型乾式拉絲機工作速度達到25m/s以上,大型拉絲機的產能已突破2萬t/a。
基於滑動拉絲技術的濕拉設備在有色金屬及小尺寸鋼絲上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如銅線、鋁線、鋼簾線、鋼絲繩用鋼絲、細彈簧絲等,採用水性或油性的潤滑液體。有色線早就已經出現了多根同時拉拔的技術。水箱拉絲機的速度很高,拉拔道次從幾次到二十幾次,可以實現很大的壓縮量,重型水箱可使φ5.5mm的高碳鋼線材直接十產品,但是鋼絲在水箱中有一些扭轉,需要調整平整度的技術和經驗。
2、突破速度障礙
拉絲機技術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一些速度記錄可以反應當前的成就:進線φ9.5mm拉拔電工鋁線時的速度可以達到30m/s以上,拉拔高碳鋼細絲也可接近這樣的速度;進線φ1lmm的82B鋼絲,出線94.22mm的速度記錄是12m/s。高速度生產優質鋼絲需要全面綜合的條件。以下總結和分析了幾種影響高速拉拔的因素及突破方向。文中未特別說明時,線材指鋼線材。
2.1原料
大盤重可減少接頭所需的停機時間,對於提高拉絲設備的作業效率非常重要。有色金屬工業在20世紀70年代就引進了先進設備,而鋼鐵工業的線材大盤重生產開始於80年代的後半期。在1988年以前,盤重300kg線材在中國已經屬於大盤重了,有些產品每件甚至只有大約60kg,金屬製品企業少量的引進設備只有使用進口大盤重線材時才能發揮效益。1988年在馬鞍山出現了第一個盤重約2t的高速線材廠,後來2t左右的盤重逐漸成為國內主流,大盤重線材的出現使得我國有了發展高速拉絲的條件。國外已有了約3t盤重的線材。
原料品質也相當重要。好的線材極少斷線,可以拉得更快,確保拉絲機的作業效率;另外,好的線材是優質鋼絲的質量基礎,可以降低產品成本。拉拔PC鋼絲時,好的材料每百口屯斷線次數不到一次。鋼簾線由於加工工序多,產品直徑細,對斷線問題更加敏感。現代冶金和軋鋼技術改善了金屬組織和線材質量,使拉絲更容易,降低了生產成本。
2.2線材表面的准備
線材熱軋時表面都會產生氧化鐵皮,個別鋼鐵企業提供酸洗服務,特別是不銹鋼線材。多數情況下,拉拔前的表面准備是由鋼絲企業完成的。好的表面准備可以確保金屬變形時與模具間摩擦正常,對於確保順利、高速的拉拔非常重要。
最普遍的工藝仍然是酸洗+磷化+硼化(或皂化,或在石灰液中浸泡)。採用振動、超聲波和電解等技術,結合一些其他技術,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減少了污染物排放。法國有代替磷化的非反應塗層材料,可減少污染問題。為了解決環保問題,越來越多人採用機械除鱗技術,但實踐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尤其是生產成品鋼絲時。
德國的ECOFORM公司推出了在線塗覆技術,採用類似擠塑的技術,將潤滑劑塗在鋼絲表面,大大改善潤滑效果,提高模具壽命和拉拔速度。在應用中,拉拔W(C)=0.83%的碳素鋼絲時,
進線直徑5.5mm,出線直徑2.2mm,成品速度由12m/s提高到了20m/s。將發生在模具里的被動過程變成了易控制的主動過程。
2.3收放線技術
成品出線速度提高後,放線速度自然也要跟上去,但是放線速度快到一定程度以後容易出現亂線、卡線現象,從而制約速度的提升。
選擇放線技術的時候要同時考慮前道的收線技術,放線可看作是前道收線的一個逆過程。選擇收線技術應進行系統地考慮,主要考慮下道工序的需要。如果是成品就得研究最適合顧客的方式,通常收線技術影響顧客的成本及效率。
盤條一般採用水平叉或豎筒放線,水平叉的鴨舌起到了減少線圈過快跑出的問題,但因容易亂線,水平叉放線速度很難提高。對小直徑的鋼絲使用工字輪是最理想的高速放線方法。
工字輪可以高速收線,且排線較整齊,有利於再放線。主動式工字輪放線可以實現精確張力控制,不過很少用在拉絲上。有的設備實現了自動換盤,如KOCH的一些鋼絲拉絲機和其他公司的一些鋁線拉絲機,明顯提高了生產效率。
象鼻子(鵝頸)收線也是一種可以實現連續作業的技術,鋼絲有一些扭轉,可實現大盤重收線或小盤重不停機收線。GCR此類設備設計速度達到了28 m/s,直徑為400-760mm。採用倒立式收線沒有扭轉問題,國外最高設計速度達25 m/s,且可實現大盤重生產。
收放線的張力控制很重要。設備通過張力可判斷速度是否協調正常,張力也影響收線的排線質量。被動式放線主要靠制動產生張力,主動放線可採用如力矩電機、活套和張力感應輥等技術。散卷放線被動放線沒有張力控制,但需要水平叉的鴨舌產生適當的阻尼。
2.4 潤滑
拉拔離不開潤滑,潤滑失效的可能出現是限制速度的重要原因之一。潤滑失效使得鋼絲溫度劇升,被拉拔金屬與模具粘連,導致模具壽命縮短及產品表面損壞等問題。
常用的潤滑材料有鈣基或鈉基的硬脂酸鹽(拔絲粉)、潤滑油和油脂等。同樣的潤滑材料在不同廠有時候表現不同,這是因為其他因素導致模具內壓力和溫度的不同,使得潤滑劑的表現不同。
除了2.2所述的潤滑技術外,壓力模也可實現類似的干塗。無酸拉拔時,在拉絲機前加在線硼化裝置是有效果的,且降低了對塗粉技術的要求。在拉絲機的拔絲粉盒裡增加一個攪拌器,可避免隧道效應。粉夾是一種卡在鋼絲上使拉絲粉更容易帶進模具中的工具,有時效果很好,但也可能導致帶進模具的粉過多。粉夾的壓力和接觸形式會影響到使用效果[1]。
潤滑失效可根據出粉狀態判斷,正常時不結焦,
塑化的粉粘附在鋼絲上,出現問題時出粉很硬,結塊
顯示出高溫的黑色。嚴重時會出現劇烈摩擦,鋼絲
表面磷化膜破損,甚至出現拉拔馬氏體及橫向裂紋。
2.5 拉絲機
拉絲機的機電特性、冷卻能力以及前面講到的收放線技術都影響到拉絲的速度和質量。高速拉絲需要電機、傳動機構、速度協調控制系統及旋轉捲筒的動平衡效果的支持。
拉絲系統的熱平衡能力也是關鍵因素,金屬拉拔變形過程中的摩擦及變形都產生熱量,現代的拉絲機通過模具水冷、捲筒內部水冷及外部鋼絲風冷帶走熱量,速度越快,單位時間產生的熱量越多,而拉絲機的冷卻能力是有限的。高溫導致時效脆性,一般建議出模溫度不能高出180℃,220℃以上會出現嚴重的脆化。
義大利線材技術有限公司提出如下拉絲捲筒冷卻水量計算方法:
每個捲筒每分鍾冷卻水量(20℃):W20=f·Pinst,其中/是0.7-1.0的系數,Pinst是裝機功率。如安裝8台75kW電機的連續拉絲機,系數取0.85,其冷卻水總供應量(未包括模盒)應為8*75*60*0.85=30.6 t/h。
捲筒內壁的銹蝕對冷卻傳熱影響很大,WAI的鋼絲手冊[2]上可以查到,0.25mm厚的銹蝕使傳熱能力下降50%。採用適當的防銹技術應該是有益的,但應注意避免採用低導熱性的塗層。
窄縫式冷卻已經成為全球流行的技術,也有公司製造直接水冷的V形槽拉絲機,直接水冷法做的成品鋼絲呈溫熱狀態,韌性好,強度略低。溫度較高時,雖然拉出的拉絲強度更高,但同時有塑韌性損失,即使沒到嚴重的程度,其強度也不能穩定保持。做預應力鋼絞線的經驗表明,在絞線穩定化後,直接水冷的低溫低強度鋼絲強度會回升,而很高強度的熱鋼絲其強度會有一個明顯的損失。神戶制鋼於20世紀70年代研究出模後鋼絲直接水冷,用了兩年時間才將此技術實用化。也有企業曾在捲筒旁進行噴水霧的嘗試。
斜捲筒設計是改善冷卻、提高速度潛力的有效手段。因為斜捲筒增加積線高度,即增加鋼絲在捲筒上的冷卻時間。增加捲筒數量也是一種設計思路,這可以減少每道的壓縮率,即減輕每道次冷卻系統的負荷。
為高速生產,也有公司研究出不停機的鋼絲拉拔技術,採用3 t盤重防亂線放線技術,前4道高積線,打軸機自動換盤,工字輪的容量達3t。
2.6改進拉拔工藝
韓國的研究者採用了等溫度的壓縮率分配原則[3],即將各道出模預測溫度都控制在166℃,避免了傳統分配方法第一道冷卻能力利用不足的問題。這樣的分配結果是壓縮率從第一道起逐步下降,充分利用了每道次的冷卻能力。一般的經驗做法是將第一道壓縮率控制在較低水平,這可以在第一道實現較好的潤滑劑塗覆效果,但此效果同時受潤滑劑特性、壓縮量、速度和冷卻能力的影響。更理想的是應綜合考慮拔絲粉的特性和表現、設備性能、冷卻能力、材料變形能力和總壓縮率,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發揮設備潛力。
採用壓力模可以提高潤滑效果,並提高材料拉拔變形時的塑性,有利於提高速度。
在拉絲機上裝輥模進行拉拔也可以實現高速拉拔,採用輥拉方法生產鋼絲時,比固定模獲得更加強烈的[110]織構,變形均勻,發熱更少,具有較高的強度指標和塑性指標[4]。一種注冊商標為MICROROLLING的技術已經應用於加工銅、鋅、鋁、鈦、銅合金、鋁合金、碳素鋼、不銹鋼、工具鋼絲及氣保焊絲和葯芯焊絲等。加工φ1.8mm的中、高碳鋼絲時,出線速度達到了16m/s,同規格的軟線速度可達25m/s。
3、結語
為了更快更好地拉絲,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1)採用盤重盡量大的優質原料;(2)做好適合後續高速加工技術的表面准備,甚至可與拉絲機整合在一條線上;(3)採用適當的收放線技術,防止亂線和斷線,適應相應的拉絲速度;(4)採用適當的潤滑劑,適應預期的加工條件;(5)採用控制穩定、無扭轉、冷卻優良的高速拉絲機,甚至可用輥拉方式實現變形過程;(6)綜合地考慮表面准備、潤滑、冷卻、模具及材料特性在拉絲過程的影響,在控制溫度和確保表面質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設備的冷卻及速度潛力。
G. 鍾表知識介紹全面的有嗎
有 的 , 可 以 看 看 時 間 觀 念 鍾 表 詞 典
H. 鍾表發展歷史
時鍾是人類最早發明的物品之一,原因是需要持續量測時間間隔,有些自然的時間間隔(如日、閏月及年)可以用觀測而得,較短的時間間隔就需要利用時鍾。
數千年計時設備的原理也有大幅變化,日晷是利用在物體在一平面上影子的變化來計時,計算時間間隔的儀器也有許多種,包括最廣為人知的沙漏。配合日晷的水鍾可能是最早的計時儀器。
歐洲在1300年發明了擒縱器,後來也創作了第一個機械鍾,可以利用像擺輪之類的振盪計時設備。發條驅動的時鍾約在15世紀出現,鍾表業約在15世紀至16世紀開始發展,1656年發明了擺鍾。
因此在計時的准確性又進一步提升,當時因為航海導航對時間的精確性要求,也帶動時鍾可靠性及精確性的提升。電子時鍾在1840年申請專利,二十世紀電子學的發展產生了可以完全不用機械機芯的時鍾。
現在時鍾內的計時元件是諧振子,一個會以固定精準頻率振盪的物體,諧振子可能是單擺、音叉、石英晶體,或是原子在發射微波時電子的振盪。
類比型的時鍾會用指針及角度表示時間,數位時鍾則是用數字的方式表示,有兩種時間表示法:十二小時制及二十四小時制。
大部分數位時鍾都是用電子設備及液晶、LED及真空熒光顯示器來顯示時間。時鍾功能也是現在電腦、手機的標准功能之一。
為了方便性、距離、電話或是失明人士的需求,有用聲音報時的聽覺時鍾。為了盲人需求,也有用觸摸方式可以感知其時間的盲人時鍾,其中有些類似傳統時間,但調整其設計,可以直接觸摸表面得知時間,但又不會影響計時功能。計時技術也在持續演進之中。
(8)工字輪自動導開裝置擴展閱讀:
原始人憑天空顏色的變化、太陽的光度來判斷時間。古埃及發現影子長度會隨時間改變,發明日晷在早上計時,他們亦發現水的流動需要的時間是固定的,因此發明了水鍾。古代中國人亦有以水來計時的工具——銅壺滴漏。
中國除了用水流來計時外,中國古代民間亦有利用燃點線香來計量時間。龍舟報時更香就是利用燒香來計時的儀器,它更設有定時響鬧的作用。
龍舟上掛了數條兩端系著金屬球的幼線,線下放了燃著的香。每隔一段時間,香便會燒斷一條線子,當金屬球跌進下面的盛器時,便會發出報時響鬧。這種燒香時計最早見於宋代的文獻中。
用更香來計算時間的精度不高,但由於它簡單易行,極之適合民間使用,所以曾經十分流行。據文獻記載有些更香可燃燒一晝夜,有些甚至可以燃燒至一個月。
公元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史上首座以水力作自動化機械操作的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來的裝置。
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7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
公元1276年,中國元代的郭守敬製成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結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
自宋起,十二時辰分初正即廿四小時系統,一刻即今天的十五分鍾,其准確度較德國之桌鍾早三百多年。
公元1283年在英格蘭的修道院出現史上首座以砝碼帶動的機械鍾。
13世紀義大利北部的僧侶開始建立鍾塔(鍾樓),其目的是提醒人禱告的時間。
公元1360年詹希元創制「五輪沙漏」,以齒輪、時刻盤合成。
16世紀中在德國開始有桌上的鍾。那些鍾只有一支針,鍾面分成四部分,使時間准確至最近的十五分鍾。
公元1657年,惠更斯發現擺的頻率可以計算時間,造出了第一個擺鍾。1670年英國人William Clement發明錨形擒縱器。
公元1797年,美國人伊萊·泰瑞獲得一個鍾的專利權。他被視為美國鍾表業的始祖。
公元1840年,英國的鍾表匠亞歷山大·貝恩發明了電鍾。
公元1946年,美國的物理學家伊西多·拉比博士弄清楚了原子鍾的原理。於兩年後,創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鍾,原子鍾至今也是最先進的鍾。它的運轉是藉助銫、氫原子的天然振動而完成的,它可以在300年內都能准確運轉,誤差十分小。
18到19世紀,鍾表製造業逐步實行了工業化生產。
20世紀,開始進入石英化時期。
21世紀,根據原子鍾原理而研製的能自動對時的電波鍾表技術逐漸成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鍾表
I. 鍾表的鍾表發展
公元前140年到100年,古希臘人製造了用30至70個齒輪系統組成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計時器。
東漢公元78年-139年,張衡製造漏水轉渾天儀,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計時漏壺聯結起來,漏壺滴水推動渾象均勻地旋轉,一天剛好轉一周,這是最早出現的機械鍾。
1350年,義大利的丹蒂製造出第一台結構簡單的機械打點塔鍾,日差為15~30分鍾,指示機構只有時針;1500~1510年,德國的亨萊思首先用鋼發條代替重錘,創造了用冕狀輪擒縱機構的小型機械鍾;1582年前後,義大利的伽利略發明了重力擺;1657年,荷蘭的惠更斯把重力擺引入機械鍾,創立了擺鍾。
1660年英國的胡克發明游絲,並用後退式擒縱機構代替了冕狀輪擒縱機構;1673年,惠更斯又將擺輪游絲組成的調速器應用在可攜帶的鍾表上;1675年,英國的克萊門特用叉瓦裝置製成最簡單的錨式擒縱機構,這種機構一直沿用在簡便擺錘式掛鍾中。
1695年,英國的湯姆平發明工字輪擒縱機構;1715年,英國的格雷厄姆又發明了靜止式擒縱機構,彌補了後退式擒縱機構的不足,為發展精密機械鍾表打下了基礎;1765年,英國的馬奇發明自由錨式擒縱機構,即現代叉瓦式擒縱機構的前身;1728~1759年,英國的哈里森製造出高精度的標准航海鍾;1775~1780年,英國的阿諾德創造出精密表用擒縱機構。
18~19世紀,鍾表製造業已逐步實現工業化生產,並達到相當高的水平。20世紀,隨著電子工業的迅速發展,電池驅動鍾、交流電鍾、電機械表、指針式石英電子鍾表、數字式石英電子鍾表相繼問世,鍾表的日差已小於0.5秒,鍾表進入了微電子技術與精密機械相結合的石英化新時期 有關鍾表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演變階段,那就是: 從大型鍾向小型鍾演變。 從小型鍾向袋錶過渡。 從袋錶向腕錶發展。每一階段的發展都是和當時的技術發明分不開的。 1088年,宋朝的科學家蘇頌和韓工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它是把渾儀、渾象和機械計時器組合起
來的裝置。它以水力作為動力來源,具有科學的擒縱機構,高約12米,七米見方,分三層:上層放渾儀,進行天文觀測;中層放渾象,可以模擬天體作同步演示;下層是該儀器的心臟,計時、報時、動力源的形成與輸出都在這一層中。雖然幾十年後毀於戰亂,但它在世界鍾表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此,中國著名的鍾表大師、古鍾表收藏家矯大羽先生提出了「中國人開創鍾表史」的觀點。
14世紀在歐洲的英、法等國的高大建築物上出現了報時鍾,鍾的動力來源於用繩索懸掛重錘,利用地心引力產生的重力作用。15世紀末、16世紀初出現了鐵制發條,使鍾有了新的動力來源,也為鍾的小型化創造了條件。1583年,義大利人伽利略建立了著名的等時性理論,也就是鍾擺的理論基礎。
1656 年,荷蘭的科學家惠更斯應用伽利略的理論設計了鍾擺,第二年,在他的指導下年輕鍾匠S.Coster製造成功了第一個擺鍾。1675年,他又用游絲取代了原始的鍾擺,這樣就形成了以發條為動力、以游絲為調速機構的小型鍾,同時也為製造便於攜帶的袋錶提供了條件。
18世紀期間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擒縱機構,為袋錶的進一步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人George Graham在1726年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它和之前發明的垂直放置的機軸擒縱機構不同,所以使得袋錶機芯相對變薄。另外,
1757年左右英國人 Thomas Mudge發明了叉式擒縱機構,進一步提高了袋錶計時的精確度。這期間一直到19世紀產生了一大批鍾表生產廠家,為袋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世紀後半葉,在一些女性的手鐲上裝上了小袋錶,作為裝飾品。那時人們只是把它看成是一件首飾,還沒有完全認識到它的實用價值。直到人類歷史進入20世紀,隨著鍾表製作工藝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和文明的巨大變革,才使得腕錶地位的確立有了可能。
20世紀初,護士為了掌握時間就把小袋錶掛在胸前,人們已經很注重它的實用性,要求方便、准確、耐用。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袋錶已經不能適應作戰軍人的需要,腕錶的生產成為大勢所趨。1926年,勞力士表廠製成了完全防水的手錶表殼,獲得專利並命名為oyster,第二年,一位勇敢的英國女性Mercedes Gleitze佩帶著這種表完成了個人游泳橫渡英倫海峽的壯舉。這一事件也成為鍾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從那以後,許多新的設計和技術也被應用在腕錶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帶在手腕上的計時工具。緊接著的二戰使腕錶的生產量大幅度增加,價格也隨之下降,使普通大眾也可以擁有它。腕錶的年代到來了。 從中國水運儀像台的發明到現在的鍾表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
各個不同時期的科學家和鍾表工匠用他們的聰明的智慧和不斷的實踐融合成了一座時間的隧道,同時也為我們勾勒了一條鍾表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軌跡。關於中國的鍾表史,最早用土和石片刻製成的「土圭」與「日晷」兩種計時工具,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工具的國家之一。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制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晷」。東漢元初四年張衡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水運渾象」,此後唐高僧一行等人又在此基礎上借鑒改進發明了「水運渾天儀」、「水運儀象台」。至元明之時,計時器擺脫了天文儀器的結構形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新發展。元初郭守敬、明初詹希元創制了「大明燈漏」與「五輪沙漏」,採用機機械結構,並增添盤、針來指示時間,其機械的先進性便明顯地顯示出來,時間性日益見准確。
十九世紀末期,中國造鍾工藝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1875年由上海「美利華」作坊製造的南京鍾,屏風式樣,鍾面鍍金,鐫刻花紋,以造型古樸典雅、民族風格鮮明和報時清脆、走時准確而聞名於海內外,曾於1903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特別獎。
我國近代機械制鍾工業始於1915年。民族實業家李東山出資在煙台開辦了中國時鍾製造業的第一家鍾廠—一煙台寶時造鍾廠。並在1918年自製成功第一批座掛鍾投放市場。1927年,煙台第二家造鍾廠一一永康造鍾公司開業。到1937年,煙台鍾表工業已擁有6家企業和相當的生產規模。據1934年的統計,僅德順興、永康、慈業三家造鍾廠已擁有職工1416人,擁有各類從德、英、法等國進口的生產設備149台,年生產座掛鍾10.88萬只。產品不僅銷往華北、華東、東北、華南各大商埠,還銷往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夏威夷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鍾表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55年由天津、上海試制出第一批國產手錶。經過三十多年來不斷地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改進,我國手錶行業已形成具有相當生產能力和配套完整的工業體系。1988年手錶產量達6700多萬只,其中石英電子表2900多萬只,手錶產量居世界第四位。在品種方面,已成批生產機械男表、女表、日歷表、雙歷表、自動表、懷表、秒錶、數字式和指針式石英錶等。在質量上,手錶的走時精度已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水平,現較為出名的有東風、上海、寶石花、海鷗等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