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化學小組的同學探究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的反應,實驗方案如下: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及操作 實驗現
(1)NaOH溶液吸收CO2裝置內壓強變小,在外界大氣壓的作用下氣球鼓起;
(2)向外拉注射器內3(或充分振盪)容,如果無任何現象,證明步驟1中裝置內的CO2已被完全吸收;
(3)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澱和水,碳酸鈣後面標上沉澱符號,所以化學方程式是:Ca(OH)2+CO2═H2O+CaCO3↓;
(4)本實驗就是為了證明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發生化學反應.
故答案為:(1)NaOH溶液吸收CO2裝置內壓強變小,氣球鼓起;(2)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盪),證明步驟1中裝置內的CO2已被完全吸收;(3)Ca(OH)2+CO2═H2O+CaCO3↓;(4)CO2能和NaOH反應.
⑵ 某學生為探究鈉與CO2的反應,利用如下裝置進行實驗.(已知PdCl2能被CO還原得到黑色的Pd).可供選擇的葯
(1)根據實驗目的,先需要准備二氧化碳,選用二氧化碳發生裝置為②,為了便於控制反應,選用的葯品是塊狀碳酸鈣,所以只能選用稀鹽酸,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氫氫氣,需要經過裝置④飽和碳酸氫鈉溶液除去雜質氯化氫,然後乾燥二氧化碳,選用裝置③濃硫酸,乾燥後的二氧化碳通入裝置①與金屬鈉反應,反應後的氣體利用裝置⑤檢驗,所以正確的連接順序為:②④③①⑤,故答案為:④、③、⑤;
2)由於使用碳酸鈣固體,可以控制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所以裝置②有孔塑料板上所放的葯品是塊狀的碳酸鈣,
故答案為:CaCO3(塊狀);
(3)反應開始前,需要排盡裝置中空氣,以免空氣中O2、CO2、H2O干擾實驗,等到裝置⑤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裝置中空氣已經排凈,
故答案為:裝置⑤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排盡裝置中空氣,以免空氣中O2、CO2、H2O干擾實驗;
(4)裝置⑤PdCl2溶液中觀察到有黑色沉澱,說明反應生成了一氧化碳,PdCl2能被CO還原得到黑色的Pd,反應為:PdCl2+CO+H2O=Pd+CO2+2HCl,故答案為:PdCl2+CO+H2O=Pd+CO2+2HCl;
(5)裝置①中固體成分只有一種,且向固體中加入稀鹽酸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說明生成的固體是碳酸鈉,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碳酸鈉和一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2CO2═Na2CO3+CO,
故答案為:2Na+2CO2═Na2CO3+CO.
⑶ (2013蒼梧縣二模)某化學課外興趣小組為探究Na與CO2的反應進行了如下實驗(實驗部分裝置如右圖所示):
猜想與假設: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判定生成物,故小李的猜想為:白色固體含有 Na2CO3;
【實驗驗證】:應用逆推法結合題中的已知條件,由實驗結論,推斷此題中的現象或步驟,檢驗碳酸鈉用稀鹽酸,檢驗氫氧化鈉要先用氯化鈣除去碳酸鈉,再用酚酞試液檢驗溶液的酸鹼性;化學反應前後元素的種類不變,由此可分析小芳的猜想錯誤.故答案為
實驗操作步驟 | 實驗現象 | 實驗結論 |
(1) | | |
(2)②足量稀鹽酸 | | |
(3)另取(1)中少量溶液③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待沉澱完全後,加入2~3滴酚酞試液; | ④溶液呈紅色 | |
⑤不符合質量守恆定律,反應物中沒有氫元素.
【反思提高】根據Na在CO
2中燃燒的生成物,其中生成物僅為一種白色固體與一種黑色固體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⑥4Na+3CO
2 高溫 | .
⑷ 某學生根據Mg與CO2反應原理,認為鈉與CO2也可以反應,利用如下裝置進行實驗,來探究鈉與CO2的反應(已知P
(1)根據實驗目的,先需要准備二氧化碳,選用二氧化碳發生裝置為②,為了便於控制反應,選用的葯品是塊狀碳酸鈣,所以只能選用稀鹽酸,生成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氫氫氣,需要經過裝置④飽和碳酸氫鈉溶液除去雜質氯化氫,然後乾燥二氧化碳,選用裝置③濃硫酸,乾燥後的二氧化碳通入裝置①與金屬鈉反應,反應後的氣體利用裝置⑤檢驗,所以正確的連接順序為:c→f→g→d→e→a→b→h→i, 故答案為:c;f;g;d;e;a;b;h;i; (2)由於使用碳酸鈣固體,可以控制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所以裝置②有孔塑料板上所放的葯品是塊狀的碳酸鈣, 故答案為:CaCO3(塊狀); (3)反應開始前,需要排盡裝置中空氣,以免空氣中O2、CO2、H2O干擾實驗,等到裝置⑤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裝置中空氣已經排凈, 故答案為:裝置⑤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排盡裝置中空氣,以免空氣中O2、CO2、H2O干擾實驗; (4)①裝置⑤PdCl2溶液中觀察到有黑色沉澱,說明反應生成了一氧化碳;裝置①中固體成分只有一種,且向固體中加入稀鹽酸產生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說明生成的固體是碳酸鈉,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碳酸鈉和一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2CO2═Na2CO3+CO, 故答案為:2Na+2CO2═Na2CO3+CO; ②鈉的質量為0.46g,鈉的物質的量為0.02mol;反應裝置⑤中無現象,說明沒有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氣體;充分反應後,將裝置①中的固體加入到足量稀鹽酸中產生224mL(標准狀況)CO2氣體,二氧化碳的物質的量為0.01mol,含有碳酸根離子0.01mol,鈉與碳酸根離子物質的量為2:1,說明生成了碳酸鈉固體;溶液中還有固體殘留,說明有固體碳生成,根據以上分析,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了碳酸鈉和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4Na+3CO2═2Na2CO3+C, 故答案為:4Na+3CO2═2Na2CO3+C.
⑸ (15分)某化學興趣小組用下列裝置進行「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實驗探究(尾氣處理裝置已略去)。 請回答
(15分)(1)B、F、C、D、(C)、E(2分)[註:有無(C)均給分] (2)塞緊雙孔塞,關閉活塞,由長頸漏斗向試管內加水,到漏斗內液面超過試管內液面,形成一段液柱停止加水,一段時間後液柱不下降,證明裝置氣密性良好(2分)。 (3)打開裝置B中導氣管活塞(或通入CO 2 )(2分)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1分) 排出裝置中的空氣(2分) (4)4Na + 3CO 2 2Na 2 CO 3 + C(2分) (5)5SO 2 + 2MnO 4 - + 2H 2 O = 2Mn 2 + + 5SO 4 2 - + 4H + (2分)不需要指示劑(1分),因為反應中MnO 4 - →Mn 2 + 溶液由紫紅色變成無色,可以指示終點(1分)。
⑹ 某化學興趣小組用下列裝置進行「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實驗探究(尾氣處理裝置已略去).請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實驗原理設計裝置,先制備二氧化碳用「隨開隨用,隨關隨停」的B裝置,除HCl用F,乾燥用C,再與鈉反應通D,再乾燥用C,最後通E檢驗二氧化碳,故答案為:B、F、C、D、(C)、E; (2)檢驗裝置B氣密性的方法為:塞緊雙孔塞,關閉活塞,由長頸漏斗向試管內加水,到漏斗內液面超過試管內液面,形成一段液柱停止加水,一段時間後液柱不下降,證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故答案為:塞緊雙孔塞,關閉活塞,由長頸漏斗向試管內加水,到漏斗內液面超過試管內液面,形成一段液柱停止加水,一段時間後液柱不下降,證明裝置氣密性良好; (3)從所用熱源為酒精噴燈,可知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條件為高溫,避免空氣中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影響探究二氧化碳和鈉反應的產物分析,需要先把裝置中空氣排出,打開Ⅲ的導氣管活塞,先通一會CO2氣,使裝置充滿二氧化碳氣體後再點燃酒精噴燈; 故答案為:打開裝置B中導氣管活塞(或通入CO2);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排出裝置中的空氣; (4)鈉燃燒,有白煙生成.兩種產物中有一種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玻璃工業中用量很大,其中一種固體為碳酸鈉,另一種固體為C,反應的方程式為4Na+3CO2 高溫 | .
⑺ 下圖是過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定性定量實驗的裝置示意圖
請在看一下題目,實驗開始時,打開K1,K2,K4,關閉K3, 注意K3是關閉的,CO2沒有和石灰水反應,這證明二氧化碳沒有經過裝有石灰水的試管,所以說二氧化碳依舊是乾燥的(其中不含有水蒸氣,石灰水裡肯定含有水啊),然後CO2與過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而不是NaOH,所以不用擔心NaOH腐蝕玻璃管 2 Na2O2 + 2 CO2 = 2 Na2CO3 + O2 我發現樓主真愛學化學啊,看見你好幾次了,和我一樣,我高中時就愛學化學,如有意,可加我QQ共同討論QQ1185280981
⑻ 氫氧化鈉能和二氧化碳反應,但沒有明顯的現象.為了驗證二者是否反應.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
(1)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版Na2CO3+H2O (2)打開分液權漏斗,氫氧化鈉溶液滴入燒瓶中,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使燒瓶內氣壓減小,外界空氣進入小氣球,使氣球脹大. (3)由於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碳酸鈉與鹽酸反應能生成二氧化碳氣體,而氫氧化鈉與鹽酸反應無現象,因此可取反應後溶液少量於試管,加入適量稀鹽酸,若產生氣泡,說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 故答案為:(1)2NaOH+CO2═Na2CO3+H2O; (2)氣球逐漸脹大; (3)取少量反應後溶液於試管,加入適量稀鹽酸,若產生氣泡,說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
⑼ 為探究假設三中鈉與CO2反應產物 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 融化的鈉在乾燥
1、儀器X名稱為:燃燒匙; 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Na + 2CO2 =點燃=Na2CO3 + CO 分析思路為:所發生反應的物質中總共只有三種元素:碳、鈉、氧; 產物氣體能點燃,故為CO; 產物固體溶於水後,能與BaCl2溶液反應生成白色沉澱,故為Na2CO3。
與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