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導管滑脫的危險能不能算是護理診斷
臨床工作中,導管意外脫出時有發生,有研究報道管道滑脫發生率達2.8%~20.6%。如何確保導管留置期間的安全使用,防止導管滑脫是護理管理中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 固定不良
有研究顯示,部分導管滑脫是由於導管固定不良引起。如使用3 M加壓綳帶固定胃管/空腸營養管等,盡管黏度不錯,但如果固定方法不當也一樣會引起導管滑脫。
對策:
1、使用「分叉交叉法+高舉平台法」固定鼻胃管。
膠布使用小技巧:
將3M彈力膠帶剪成「一」字形,從中間撕開,先包裹導管一周,再固定在皮膚之上。此方法可用於鼻胃管的固定,也可用於胸(腹)腔引流管等導管的固定。
2、使用「工字型+高舉平台法」固定PICC導管
將3M彈力膠帶剪成「工」字形,從中間撕開膠帶。
用透明薄膜將PICC導管固定妥當,取3M膠帶先包裹PICC導管連接器的外露部分一周,然後固定在透明薄膜之上。從固定後的效果圖可以看出,這樣固定導管不會影響每次消毒接頭時因牽拉作用而引起敷貼的卷邊。
3、採用思樂扣固定裝置
思樂扣對導管的固定效果較好,可以考慮使用。但並不是每家醫院都備有思樂扣裝置,而當思樂扣的黏度低時,也會出現導管固定不牢固的現象。
4、特殊情況可縫合,固定也要講技巧
留置中心靜脈導管的患者,特殊情況(出汗、滲液多)時,可與醫生溝通給予縫線固定。敷貼固定前一定要待消毒液完全乾透,否則會影響固定的牢度。
固定時要以穿刺點為中心,將貼膜與皮膚向外展平,貼膜與皮膚之間不能留有空隙,再進行膜與延長管的塑型。
二、健康教育欠缺
有研究顯示,部分導管滑脫是由於健康教育欠缺所引起。
如下圖中的患者,在入院評估時發現PICC導管部分滑脫,分析原因是患者在家裡干農活,皮膚有出汗導致導管逐漸脫出。對於這種情況,只有患者及家屬充分了解維護導管的重要性,並掌握預防導管脫出的方法,才有可能主動的保護導管避免其脫出。
對策:
1. 留置導管後及時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相關知識教育,講解導管放置的重要性,特別是床上翻身、體位變換、穿脫衣服、打噴嚏、咳嗽等情況下保護導管預防脫出的方法, 使患者及家屬配合。
2. 在患者外出檢查和出院時,護士應再次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
三、患者或家屬自身原因
臨床上有個別患者夜間無意識拔管而引起導管滑脫, 可能與患者夜間植物神經功能不穩定有關,同時由於夜間光線較暗、家屬不能及時發現患者的異常情況,護士夜間巡視較少等情況均不利於及時預防患者自行拔管。
對策:
1. 指導家屬夜間陪護時盡量靠近床邊以及時觀察到患者的情況,開啟小夜燈以利於觀察。
2. 對有拔管傾向的患者,增加巡視的次數,必要時給予保護性的約束,並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解釋約束的目的和作用。
四、評估不到位
有研究顯示,部分導管滑脫是由於評估不到位所引起。缺乏有效的評估可導致意外脫管的發生。
對策:
1. 對全體護士進行導管滑脫風險評估表使用的培訓,提高護士對導管滑脫的評估能力。
2. 對高危患者在床邊放置預防導管滑脫標識並做到班班交接,加強對高危患者的管理。
3. 定期組織護士對導管滑脫不良事件進行學習, 增加護士對導管滑脫危險因素的認識。
4. 對出汗或滲液較多者加強巡視,及時更換敷料, 對躁動及意識障礙患者適當給予約束。
通過以上措施,提高護士導管滑脫風險意識和對危險因素的評估能力, 以降低導管滑脫的發生率。
B. 皮下導管固定裝置可用於成人什麼部位的中心靜脈導管
中心靜脈是指距離心臟較近的大靜脈,主要指雙側的頸內靜脈和鎖骨下靜脈;中心靜脈壓(CVP)是指上、下腔靜脈進入右心房處的壓力,是血液在右心室舒張充盈期被推送進入心室時的壓力,是通過上、下腔靜脈或右心房內置管測得,它反映右房壓,是臨床。
C. 為什麼建立人工氣道前,要關閉簡易呼吸器的壓力安全閥
應該是因為在建立人工氣道前簡易呼吸器和面罩形成的通氣體系不是個完全密封的系統,所以不至於導致氣壓傷,也就不必打開壓力安全閥。
呼吸器是一種自給開放式空氣呼吸器,廣泛應用於消防、化工、船舶、石油、冶煉、倉庫、試驗室、礦山等部門,供消防員或搶險救護人員在濃煙、毒氣、蒸汽或缺氧等各種環境下安全有效地進行滅火,搶險救災和救護工作。
該系列產品配有視野廣闊、明亮、氣密良好的全面罩,供氣裝置配有體積較小、重量輕、性能穩定的新型供氣閥;選用高強度背板和安全系數較高的優質高壓氣瓶;減壓閥裝置裝有殘氣報警器,在規定的氣瓶壓力范圍內,可向佩戴者發出聲響信號,提醒使用人員及時撤離現場。
D. 引流導管固定裝置在醫保嗎醫保編碼是多少
因為本產品6月取得生產批號,8月開始招商,目前不在醫保,但是有些地方按治療費收費,都是醫保,各地醫院收費情況不一致,所以結果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