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能質量在線監測裝置的作用
電能質量監測裝置又稱諧波電能監測裝置,是一種高性能的多功能電能質量測試分析儀器。主要解決了電力負荷急劇加大,特別是沖擊性和非線性負荷容量的不斷增長,使得電網發生波形畸變、電壓波動與閃變和三相不平衡等電能質量問題。適用於220KV、110KV、35KV、10KV、6KV和380V各電壓等級的發電廠、變電站、風電場、光伏電站、石油、煤礦、鋼鐵、冶金、化工等大型廠礦企業的供電系統。
主要特點
安全可靠:電壓輸入採用高電壓隔離模塊,電流輸入採用高精度電流變器使輸入信號和測量系統安全隔離。大大提高了儀器的抗干擾能力。
測試參數多:用來檢測系統頻率、電網諧波、三相電壓不平衡度、電壓波動與閃變、電壓偏差、電壓基波有效值和真有效值、電流基波有效值和真有效值、基波有功功率、基波視在功率、2-63次諧波、真功率因數等全部電能質量五大國標規定的參數。
精度高:符合國標A級儀器要求。對諧波、三相不平衡度、閃變和波動均採用基準演算法,無近似計算,採用高精度A/D(16 位),同時采樣,採集速率12.8 kHz。
通訊和多通道測試:通訊介面支持RS-232和485,並且電能質量監測裝置通具有測試通道多,配置靈活,最多可測量8路3相電壓信號和8路3相電流信號。
大容量存儲:內置512M內存,以5分鍾為單位存儲數據,每通道可以連續存儲4個月的歷史數據。
主要用途
1、測量分析:頻率和電壓偏差、電壓波動和閃變、三相電壓允許不平衡度、電網諧波。
2、應用小波變換測量分析非平穩時變信號的諧波。
3、測量分析各種用電設備在不同運行狀態下對公用電網電能質量。
4、記錄和存儲電壓、電流、有功功率、無功功率、頻率、相位等電力參數的變化趨勢。
5、電能質量在線監測裝置能對電力設備調整及運行過程動態監視。
6、分析電力系統中無功補償及濾波裝置動態參數並對其功能和技術指標作出定量評價。
B. 沉降觀測測量步驟
1、設置水準基點和觀測點
基點設置以保證其穩定可靠為原則,宜設置在基岩上,或設置在壓縮性較低的土層上。水準基點的位置,宜靠近觀測對象,但必須在建築物所產生的壓力影響范圍外。觀測點的布置,應能全面反映建築的變形並結合地質情況確定,數量不宜少於6個點。
1、沉降觀測的精度要求:
沉降觀測的測量精度等級採用Ⅱ級水準測量。視線長度宜為20-30米,視線高度不宜低於0.5米,宜採用閉合法消除誤差。
2、沉降觀測的穩定標准:
穩定標准應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對重點觀測和科研觀測工程,或最後三次觀測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於2√2倍測量中誤差,則認為已進入穩定階段。二、三級多層建築以0.04mm/d,高層和一級建築以0.01mm/d為穩定標准。若施工過程中沉降大於2.0mm/d則應採取有效措施。
C. 沉降觀測什麼時候做
水準點埋設須在基坑開挖前15天完成。
沉降觀測即根據建築物設置的觀測點與固定(永久性水準點)的測點進行觀測,測其沉降程度用數據表達,凡一層以上建築、構築物設計要求設置觀測點,人工、土地基(砂基礎)等,均應設置沉陷觀測,施工中應按期或按層進度進行觀測和記錄直至竣工。
水準基點的設置:
沉降觀測水準基點(或稱水準點)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利用工程標高定位時使用的水準點作為沉降觀測水準基點。如水準點與觀測的距離過大,為保證觀測的精度,應在建築物或構造物附近,另行埋設水準基點。
(3)沉降觀測裝置的作用擴展閱讀:
沉降觀測的儀器及方法:
沉降觀測宜採用精密水準儀及銅水準尺進行,在缺乏上述儀器時,也可採用精密的工程水準儀(帶有符合水準器)和刻度精確的水準尺進行。
觀察時應使用固定的測量工具,人員也宜固定。每次觀察均需採用環形閉合方法或往返閉合方法當場進行檢查。同一觀察點的兩次觀測差不得大於1mm,水準測量應採用閉合法進行。
D. 什麼是沉降觀測點
沉降觀測點的作用:通過持續或周期性的對建築物沉降觀測點進行觀測,確定沉降觀測點沉降量及變化趨勢,分析建築物沉降變形速率及最終沉降量,合理確定和調整建築物沉降預防措施和方案,確保建築物運營期間的安全。
沉降觀測點的要求為了能夠反映出建構築物的准確沉降情況,沉降觀測點要埋設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徵且便於觀測的位置。
一般要求建築物上設置的沉降觀測點縱橫向要對稱,且相鄰點之間間距以15—30米為宜,均勻地分布在建築物的周圍。
(4)沉降觀測裝置的作用擴展閱讀
根據建築物設置的觀測點與固定(永久性水準點)的測點進行觀測,測其沉降程度用數據表達,凡三層以上建築、構築物設計要求設置觀測點,人工、土地基(砂基礎)等,均應設置沉陷觀測,施工中應按期或按層進度進行觀測和記錄直至竣工。
隨著工業與民用建築業的發展,各種復雜而大型的工程建築物日益增多,工程建築物的興建,改變了地面原有的狀態,並且對於建築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壓力,這就必然會引起地基及周圍地層的變形。
為了保證建(構)築物的正常使用壽命和建(構)築物的安全性,並為以後的勘察設計施工提供可靠的資料及相應的沉降參數,建(構)築物沉降觀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顯。
現行規范也規定,高層建築物、高聳構築物、重要古建築物及連續生產設施基礎、動力設備基礎、滑坡監測等均要進行沉降觀測。特別在高層建築物施工過程中,應用沉降觀測加強過程監控。
指導合理的施工工序,預防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不均勻沉降,及時反饋信息,為勘察設計施工部門提供詳盡的一手資料,避免因差異沉降造成建築物主體結構的破壞或產生影響結構使用功能的裂縫,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E. 沉降觀測點布設
沉降觀測在建築物的施工、竣工驗收以及竣工後的監測等過程中,具有安全預報、科學評價及檢驗施工質量等的職能。通過現場監測數據的反饋信息,可以對施工過程等問題起到預報作用,及時做出較合理的技術決策和現場的應變決定。 一、沉降觀測的對象沉降觀測的對象包括: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建築物;復合地基或軟弱地基上的設計等級為乙級的建築物;加層、擴建建築物;受鄰近深基坑開挖施工影響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環境因素變化影響的建築物;及需要積累建築經驗或進行設計反分析的工程;創優工程要求的建築物。 二、沉降觀測點的布設沉降觀測點應布設在能全面反映建築物地基變形特徵的點位,一般布設在建築物的四角、在轉角及沿外牆每10~15米處;高低層建築物、新舊建築物、不同地質條件、不同荷載分布、不同基礎類型、不同基礎埋深、不同上部結構、沉降縫和建築物裂縫處的兩側;建築物寬度大於或等於15米,或寬度小於15米但地質條件復雜的建築物的內縱牆處,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結構體系的樓、電梯井和中心筒處;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處;多層砌體房屋縱牆間距6~10米橫牆對應牆端處;框架結構可能產生較大不均勻沉降的相鄰柱基處;高層建築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對應盡端處。各種構築物沿四周或基礎軸線的對稱位置上布點,數量不少於4個測點。觀測基準點應設在基坑工程影響范圍以外,一般不小於30~50米且數量不應少於兩個。 觀測點的布設是沉降觀測工作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它直接影響觀測數據能否真實地反映出建築物的整體沉降趨勢及局部沉降特點。 三、沉降變形監測的精度要求沉降觀測的測量精度等級採用Ⅱ級水準測量。視線長度宜為20~30米,視線高度不宜低於0.5米,宜採用閉合法消除誤差。 四、觀測周期建(構)築物的沉降觀測對時間有嚴格的限制條件,特別是首次觀測必須按時進行,否則整個觀測得不到完整的觀測意義。施工期間一般在基礎或地下室完成後開始觀測,每完成一層觀測一次,沉降速度≥2.0mm/d應減緩載入速度並增加觀測次數;如施工過程暫停,則在停工及重新開工時應各測一次,停工期間2~3個月測一次;竣工後第一年測四次(其中第一次宜在竣工後二個月時),第二年測 2~3次,以後每年一次直到穩定。各個階段的復測必須定時進行,不得漏測或補測,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准確的沉降情況或規律。 五、穩定標准穩定標准應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對重點觀測和科研觀測工程,或最後三次觀測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於2√2倍測量中誤差,則認為已進入穩定階段。二、三級多層建築以0.04mm/d,高層和一級建築以0.01mm/d為穩定標准。若施工過程中沉降大於2.0mm/d則應採取有效措施。 六、驗收標准建築物竣工驗收標准為最後一次觀測的沉降速度:二、三級、多層建築物和低層建築物平均沉降速度≤0.10mm/d,最大沉降速度≤0.12mm/d(2處),一級、高層建築物平均沉降速度≤0.06mm/d,最大沉降速度≤0.08mm/d(2處)。
F. 揚塵監測設備主要有什麼作用
PM2.5已然成為共同關注的社會問題,國家在近些年修編的《環境空氣質量標准》,也增加了.5的監測和控制要求,並在全國主要城市進行監測及發布。目前,顆粒物粉塵的監測方法主要有光散射法、重量法、微量振盪天平法、β射線吸收法等。
粉塵濃度感測器是為了滿足現有煤礦監測井下粉塵濃度利用激光散射原理開發的高科技感測器,能夠在自然風流狀態下實時的、就地、連續不間斷的監測顯示井下粉塵濃度,同時輸出與灑水噴霧的降塵裝置開關量信號,實現了測塵降塵的最佳效果。
粉塵濃度感測器也就是PM2.5感測器,或者灰塵感測器、顆粒物感測器,可以檢測周圍空氣中粉塵顆粒濃度的大小。在空氣動力學中,直徑小於10微米的粉塵是能夠通過器官直接進入人體肺泡區,然後10微米以上的粉塵顆粒通過撞擊沉積,大部分沉積在鼻咽部,而小於10微米的粉塵會進入呼吸道,5微米以下大小直徑的粉塵會直徑沉積在肺泡,這樣便會造成人體的呼吸道感染,甚至肺部疾病。
雖然生產激光粉塵濃度感測器的廠家國外、國內都比較多,感測器質量差異比較大,我們在選購感測器的時候應該注意選擇質量有保障的廠家,賽納威是一家專業從事環境檢測儀器及環境監測治理系統開發和製造的高科技企業,擁有由留美博士、碩士和光機電及軟體工程師組成的一流研發團隊,公司開發的凈化車間專用塵埃粒子計數器系列產品、氣體檢測儀器系列產品如粉塵濃度感測器CW-76S已經在國內外市場上占據了較高的市場份額,提供極具競爭力的優質空氣檢測及治理產品和售後服務,幫助用戶實現"高效便捷」的工作目標,努力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
CW-76S工地揚塵感測器(粉塵檢測儀)是深圳賽納威自主研發的集空氣動力學、數字信號處理、光電一體化的高科技產品,主要應用於檢測大氣中的粉塵質量濃度(PM值),適用於建築工地、城市網格化監測、移動監測等領域和場合,是大氣質量檢測系統的核心模塊。
G. 雜訊監測裝置及作用
雜訊監測裝置常用復的是聲制級計,也叫雜訊測量儀,單位是dB,市場上分為一級和二級。產品型號很多,功能有積分分析、統計分析、1/1OCT頻譜分析、1/3OCT頻譜分析、FFT等,有些儀器里也加入了個人聲暴露、混響時間測量功能,是一種多功能可選的聲級計,也叫多功能聲級計。
H. 檢測技術的作用
檢測技術符合當前及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而且緊密結合國民經濟的實際情況,對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傳統工業技術改造和鐵路技術裝備的現代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檢測技術研究以自動化、電子、計算機、控制工程、信息處理為研究對象,以現代控制理論、感測技術與應用、計算機控制等為技術基礎。
檢測技術以檢測技術、測控系統設計、人工智慧、工業計算機集散控制系統等技術為專業基礎,同時與自動化、計算機、控制工程、電子與信息、機械等學科相互滲透。
(8)沉降觀測裝置的作用擴展閱讀:
主要從事以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研究領域為主體的、與控制、信息科學、機械等領域相關的理論與技術方面的研究。
研究檢測技術及相關科學領域基礎理論的分析、建模與模擬、應用技術及系統設計和自動化新技術、新產品研究開發等。
掌握檢測技術學領域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門知識是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學科及其工程應用的重要基礎和核心內容之一。
I. 房屋沉降觀測點有什麼用
房屋沉降觀測點作用是觀測房屋高程變化。沉降觀測點的位置:
1、建築物的四角、核心筒四角、大轉角處及沿外牆每10~20 m處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層建築物、新舊建築物、縱橫牆等交接處的兩側。
3、建築物裂縫、後澆帶和沉降縫兩側,基礎埋深相差懸殊處,人工地基與天然地基接壤處,不同結構的分界處及填挖方分界處。
4、寬度大於等於15 m或小於15 m而地質復雜及膨脹土地區的建築物,應在承重內隔牆中部設內牆點,在室內地面中心及四周設地面點。
5、鄰近堆置重物處、受震動有顯著影響的部位及基礎下的暗溝處。
6、框架結構建築的每個或部分柱基上或縱橫軸線上。
7、筏形基礎、箱形基礎底板或接近基礎的結構部分之四角處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設備基礎和動力設備基礎的四角、基礎形式或埋深改變處及地質條件變化處兩側。
9、電視塔、煙囪、水塔、油罐、煉油塔、高爐等高聳建築物,應設在沿周邊與基礎軸線相交的對稱位置上,點數不少於4個。
(9)沉降觀測裝置的作用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所有觀測點均應編號,並注記在各該建築物的平面圖上。
2、觀測點點位應避開上方有突出物(如窗檯等)影響豎立標尺的地方,或改用1.5m、2.0m的水準尺進行觀測。
3、外牆上的觀測點應避開雨水管、台階、花壇等地方;內牆上的觀測點應避開暖氣管等地方;對於框架結構柱子上的觀測點,應避開填充牆的一面。
4、對於某些具有旅遊觀賞意義的高大建築物或古建築物,宜採用隱蔽觀測標志。
J. 建築物沉降觀測存在的問題及處理有哪些參考資料
沉降觀測在建築物的施工、竣工驗收以及竣工後的監測等過程中,具有安全預 報、科學評價及檢驗施工質量等的職能。通過現場監測數據的反饋信息,可以對 施工過程等問題起到預報作用,及時做出較合理的技術決策和現場的應變決定。一、相關規范及規范性文件要求 經建設部批准《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為國家標准,自 2008 年 5 月 1 日起實施。其中,第 5.3.43(1)、7.1.7、7.5.6、10.1.10 條(款)為強 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建築變形測量規范》(JGJ8-2007)為行業標准, 自 2008 年 3 月 1 日起實施。其中,第 3.0.1、3.0.11 條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 格執行。 《工程測量規范》 原 (GB50026-93) 《建築變形測量規程》 和 (JGJ/T8-97) 同時廢止。此外, 經江蘇省建設廳審定, 《建築物沉降觀測方法》 確定 (DGJ32/J16-2006)為江蘇省工程建設強制性標准,於 2006 年 6 月 1 日起實施,是目前省內建築物 沉降觀測參考的主要規范依據。 二、沉降觀測的對象 根據 《建築變形測量規范》 (JGJ8-2007) 3.0.1 條 第 (強條) 及昆建協字 (2008) 第 11 號文要求,下列建築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間需進行沉降觀測: A、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的建築物; B、復合地基或軟弱地基上的設計等級為乙級的建築物; C、加層、擴建建築物; D、 受鄰近深基坑開挖施工影響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環境因素變化影響的建築物; E、需要積累建築經驗或進行設計反分析的工程; F、創優工程。 在此需要明確的概念是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中第 3.0.1 條作如下定義: 若工程明顯為地基基礎設計等級丙級的建築物(如地基條件較好的 6 層住宅樓 等),就不需要沉降觀測(創優工程除外)。 若不能確定地基基礎設計等級,或者有疑問,就請設計單位明確是否需要沉降觀測,並請書面答復或者寫入圖紙會審記錄中。
三、沉降觀測點的布設 建築物確定需要進行沉降觀測之後,在工程開工之初,應根據設計圖紙的安排做好沉降觀測策劃工作、制定沉降觀測方案,對於符合條件的應委託有資質的單 位觀測,適時埋設觀測點。 根據《建築物沉降觀測方法》DGJ32/J18-2006 和《建築變形測量規范》 JGJ8-2007 的要求,沉降觀測點應布設在能全面反映建築物地基變形特徵的點位,砌築小陰井加以保護,宜選在下列位置: A、建築物的四角、大轉角及沿外牆每 10~15m 處或每隔 2~3 根柱基上; B、高低層建築物、新舊建築物、縱橫牆等交接處的兩側,不同地質條件、不 同荷載分布、不同基礎類型、不同基礎埋深、不同上部結構、建築裂縫、後澆帶、沉降縫和伸縮縫的兩側,人工地基與天然地基接壤處及填挖方分界處; C、寬度大於或等於 15 米,或寬度小於 15 米但地質條件復雜以及膨脹土地區 的建築物的承重內隔(縱)牆設內牆點,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結構體系的樓、電梯井和中心筒處; D、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處; E、多層砌體房屋縱牆間距 6~10 米橫牆對應牆端處; F、框架結構建築的每個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縱橫牆軸線上,以及可能產生較大不均勻沉降的相鄰柱基處; G、高層建築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對應盡端處; H、鄰近堆置重物處、受振動有顯著影響的部位及基礎下的暗濱(溝)處; I、重型設備基礎和動力設備基礎的四角、基礎形式或埋深改變處以及地質條 件變化處兩側; J、對於電視塔、煙囪、水塔、油罐、煉油塔、高爐等高聳構築物,應設在沿 周邊在與基礎軸線相交的對稱位置上,點數不少於 4 個。 在控制點與沉降觀測點之間建立固定的觀測路線, 並在架設儀器站點與轉點處 作好標記樁,保證各次觀測均沿統一路線。四、 沉降變形監測的精度要求 沉降觀測的測量,應使用精密水準儀,優先採用精密水準儀 DSZ05 或 DS05, 具有測微裝置的,最低使用 DS1 水準儀。視線長度宜為 20~30 米,視線高度不宜 低於 0.5 米,宜採用閉合法消除誤差。
承擔沉降觀測的單位應具有相應主管部門批準的資質,測量人員應具有主管部 門頒發的上崗證。 觀測時,儀器應避免安置在有空壓機、攪拌機、卷揚機等振動影響的范圍內,塔 式起重機等施工機械附近不宜設站。 五、 沉降觀測的周期和時間 1、初測 建(構)築物的沉降觀測對時間有嚴格的限制條件,特別是首次觀測必須按時 進行,否則整個觀測得不到完整的觀測意義。初測應增加觀測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2、施工階段的沉降觀測 應依據施測方案隨施工進度及時進行。重要建築,可在基礎完工或地下室砌完 後開始觀測。大型、高層建築,可在基礎墊層或基礎底部完成後開始觀測。觀測次數與時間應視地基與加荷情況而定。民用建築可每加高 1~2 層觀測一次;工業建築可按不同施工階段(如回填基坑、安裝柱子和屋架、砌築牆體和設備安裝 等) 分別進行觀測。 如建築物均勻增高, 應至少在每增加荷載的 25%時各測一次。 施工過程中如暫時停工,在停工時及重新開工時應各觀測一次。停工期間,可每 隔 2~3 個月觀測一次。封頂後 1~2 月觀測一次,竣工後觀測周期,根據建築物 的穩定情況確定。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沉降速度≥2.0mm/d 應停止施工,分析原因,採取措施。 沉降速度≥ 1.0mm/d 應減緩載入速度並增加觀測次數。各個階段的復測必須定時進行,不得漏測或補測,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准確的沉 降情況或規律。 3、建築物使用階段的觀測觀測次數應視地基土類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一般在第一年觀測 3~4 次,第二年 2~3 次,第三年後每年一次,直至穩定為止。觀測的期限一般規定如下:砂土地基 2 年,膨脹土地基 3 年,粘土地基 5 年,軟土地基 10 年。若沉降速度 小於 0.01 mm/d ,根據沉降曲線分析,認為已經穩定,可以停止觀測。 4、對於荷載突然增加,基礎四周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水等情況,均應及時增加觀測次數,當建築物突然發生大量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嚴重裂縫時,應立 即逐日或 2~3 天一次的連續觀測。 六、竣工驗收標准
《建築物沉降觀測方法》(DGJ32/J18-2006)第 5.0.6 條規定:對建(構)築 物進行竣工驗收時,地基沉降變形觀測值在沒有相應的規范、設計要求時,可參照本條執行。 每周期觀測後, 應及時對觀測資料進行整理, 計算觀測點的沉降量、 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 1、建(構)築物竣工驗收地基變形要求以沉降速度,即沉降量與時間的關系曲線判定,曲線應逐步收斂、曲線的斜率應逐漸減少或趨向於零,最後一次觀測 的沉降速度應符合下表的規定。 2、當符合竣工驗收沉降量和沉降速度標准後,尚未達到建築物穩定標准時,竣工驗收後應按照本標准省標 DGJ32/J18-2006 第 5.0.4 條(即本文「五、沉降觀測的周期和時間」)要求,繼續進行沉降觀測,直至穩定。 七、 穩定標准 穩定標准應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對重點觀測和科研觀測工程,若最 後三次觀測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於 2√2 倍測量中誤差, 則認為已進入穩定階段。 建築物安全等級二、三級多層建築以 0.020. ~04mm/d,高層和一級建築以 0.01mm/d 為穩定標准。 八、工程竣工觀測資料整理 觀測過程中應及時歸集每次沉降觀測成果, 整理相關資料。 認真分析沉降情況,出現異常時採取措施。 工程竣工時,應提交下列有關沉降觀測資料: A、沉降觀測成果表; B、沉降觀測點平面布置圖; C、沉降量――時間――沉降速度(s-t-v)曲線圖; D、沉降量――時間――荷載(或載入樓層數)(s-t-v)曲線圖; E、建築物等沉降曲線圖(如觀測點數量較少,可以不提交); F、沉降觀測技術報告; G、觀測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