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自動化考研,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專業和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在研究生階段有什麼區別
控制科學與工程下面這幾個二級學科之間區別很小,至於你研究生階段是做理論還是做開發主要看你的導師,因為導師上學的時候很多壓根沒有這個一級學科,都和電子是一家,絕大多數同學都盡量不會選做橫向開發的導師,除非是特殊情況,因為寫控製程序之類的往往在企業里都是技校生或者專科生乾的活,只要是學的比較好的本科生都不會干,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自動化的精髓在於控制演算法,檢測主要是離散數學相關的,比如計算機控制原理,信號檢測與估計理論等,雙控的話比較重視控制演算法,比如現代控制理論,模糊控制和神經網路控制等。另外兩個專業模式的主要是搞小波分析,圖像處理,三維技術等,系統工程主要是搞企業系統工程,專家系統,最優控制等,嚴格的說自動化里沒有關於微機原理什麼的部分,那些東西都是基礎,隨便翻翻書應該就能做的。
但是少數不太檢點的老師會比較注重利益,經常接一些類似純軟體的ARM開發什麼的項目讓研究生做,不教前沿科學技術,當然,如果比較感興趣並且打算找一份開發崗位的話可以做,只不過這樣的話你這個碩士算白上了,你本來的職位應該是這些開發人員的主管,拿出來演算法和思想讓底下人幹活的,有點類似於考上了好高中卻在學習小學的知識。
如果真要選這條路的話有一個好去處,對單片機比較感興趣的話應該聽說過博碩系列的開發板,這個系列的板子就是吉林大學通信學院的自動化方向做的,每個型號都是由一個博士帶三個碩士完成,專業無所謂,那個導師只要是自動化的學生都可以帶,不過他們是開發ARM和單片機的開發板而非用開發板的,可能對於基礎要求比較高。
⑵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的介紹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專業代碼:081102,是將自動化、電子、計算機、控制工程版、信息權處理、機械等多種學科、多種技術融合為一體並綜合運用的復合技術,廣泛應用於交通、電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各領域自動化裝備及生產自動化過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的研究與應用,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符合當前及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而且緊密結合國民經濟的實際情況,對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傳統工業技術改造和鐵路技術裝備的現代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⑶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
可以啊。很通用的二次專業(就是電子設備、計算機設備、通信之類的)。內這種專業通常有兩種容專業設置因素,一種是本身就是電子工程發展過來的,在自動化專業本身就很強,各行各業都可以去找工作;一種是從所在行業發展過來的,比如說電力自動化,水利自動化,工廠自動化等,優點是對本行業的情況有所掌握,實施自動化會比較緊貼業務,就業在本行業更有優勢,當然去別的行業也不是不可能。
⑷ 檢測技術和自動化裝置的就業前景
自動化不如檢測技術,但檢測技術要有很好的編程基礎。如果愛學習,建議你學檢測,自動化也不錯
⑸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從事什麼工作
你是研究生吧?
我們院這個專業的研究生很多都去了科研所或儀器製造單位。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⑹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的發展方向如何(希望能夠詳細)
呵呵 我是生產一線的人、隨便說說
個人覺得自動控制肯定是一個重點發展方向
就算現在提版什麼生物智權能也是自動控制的技術
工業生產、高科技設備都是往智能化、自動化、微型化發展的
你所說的檢測技術是自動控制能夠順利實現的基礎
只有可靠的檢測技術才能保證自動控制的准確性
自動化裝置包含一次檢測元件、還包含其中自動控制所需要的程序、邏輯
就像你做的智能小車,控制和檢測是分不開的
關鍵是看的你的興趣愛好
如果真的都喜歡就可以先學一項、等有時間了在深造另外一項
不過,技術是以精通為主、博學為輔……
希望對你有用……呵呵
⑺ 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研究生)畢業出來是干什麼的
你好我是自動化專業的,檢測是我們專業的對口考研方向。給你看看我們回學的專業課吧,答你就該知道備什麼了。
復變函數
電路理論
電子線路cad
積分變換
數字電子技術
模擬電子技術
模擬電子技術實驗
數字電子技術實驗
自動化專業英語
可編程式控制制器
自動控制原理
電機原理
微機原理及應用
計算機模擬
信號與系統
現代控制理論
電子設計自動化
單片機應用技術
電氣傳動控制系統
電力電子技術
系統工程導論
專業前沿課程
人工智慧導論
工廠電氣控制技術
控制系統數字模擬
電力及拖動原理
自動化儀表
智能控制技術
微機控制技術
過程式控制制系統
生產實習
檢測技術
過程式控制制方向綜合實驗
嵌入式系統創新設計
計算機控制綜合實驗
plc及網路控制實踐
計算機通訊與網路
數字程序控制系統
復合材料質量檢測與控制技術
模式識別導論
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
供電系統及電力網
工業控制網路
⑻ 自動化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3000字論文
自動化技術在電影中的應用論文好的,,我給你做。
⑼ 現代技術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的論文
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融入經濟全球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潮流中,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社會知識化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推動著世界各國尋求以現代教育科學理念為指導,通過教育改革,選擇最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內容、方式、方法、途徑提高育人質量,為全民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為此我校作為一所具有實驗性、示範性的實驗學校,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教育學術研究中心教育實驗專業委員會的《21世紀學校優質教育實驗研究》,我們的課題是《創建優質校園生活,提高小學生(基礎)綜合素質實驗研究》,並分為五個子課題從「優質課堂學習生活」、「優質班級活動生活」、「優質校園文化生活」、「校本課程與優質校園生活」、「師生綜合素質基本要求及評價」進行了研究。現就我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學習生活的初步探索總結如下:
一、優質教育需要現代教育技術
在世紀之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向教育領域全面滲透,給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以計算機科學為代表的信息產業的迅速崛起,標志著信息技術革命的完成。這場以信息技術驅動的深刻變革正向我們昭示:把學生培養成為能夠適應21世紀信息化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新型人材是至關重要的。
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的整合,必將徹底改革幾個世紀以來的人們習以為常的、舊的、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以及相應的教與學方式,創造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尊重人的創造性,充分發揮人的潛力,促進人與人的交流與合作的嶄新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以及基於高新技術的教和學方式。因此研究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優質教育發展中的若干問題,(如;優化課堂學習;促進民主、平等、合作的學習環境的建立;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學校現代管理等)就顯得十分必要,也十分迫切。
優質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構建多種有利於學生全面、和諧、主動發展的優質教育形式,實現教育高質量、高效率、高效益運行,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優質教育提供了先進的教育技術和豐富的學習資源;為優質教育目標的實現創造了條件;不僅為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提供了技術與現實方法,而且便於學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檢索、分析、評價、轉發和利用;不僅促進了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而且會促進學校與全球學習社區的合作交流,從而大大開闊了學生視野,可以說,現代教育技術是優質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份。因此,優質教育需要現代教育技術。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學習生活
課堂學習生活是從學生「學」的角度去審示課堂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因為,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雙方共同活動所形成的過程,存在著「教」與「學」這對矛盾的對立統一,「學」是一種學習活動,應遵循學習的認知規律。「教」是影響學習者內心過程的外部刺激。因此,學是內因,教是外因,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通過學使學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研究課堂學習生活更有利於課堂教學的優化,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一 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促進了新的教育理念的樹立
在優質教育的實驗過程中,我們始終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新的教育理念的樹立」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全體教師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論,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決定》、《新課程標准》,學習現代教育論、教學論,特別是學習建構主義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理論;另一方面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組織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專題研討活動,優質課堂學習生活的研究課、比賽課、公開課等,使幹部和教師的教育理念在以下三個方面有了明顯的變化:其一樹立了新的學習觀。21世紀的學習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是與他人協作、分享、共進的學習;是依託信息技術將真實情景與虛擬情境融會貫通的學習;是不斷進行自我認識,自我反思的學習。二是樹立了新的教學觀。教學著眼於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為學生終身學習、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讓課堂學習成為低耗、高效、質優的生活,具體體現在「三個轉變」上,一是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要由教學過程中的「主宰者」,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二是學生地位的轉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變過去被動學習狀態為主動學習狀態,主動參與學習,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學習的主體;三是,教學方法的轉變。由原來單純的歸納或演繹講解,變為有利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討論」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其三是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教育功能有了新的認識,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主要指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路、校園網和網際網路(Intefnet)等,作為新型的教學媒體,當它們與學科課程整合時,它們不僅僅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輔助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們已成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為新型的課堂學習生活提供最理想的學習環境。
二 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構建了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環境。
1、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環境提供了技術支撐。
我校信息技術建設的基本思路是以應用促建設,以建設促發展。我校是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我們先後承擔了《全國小語「四結合」教改實驗研究》,中央電教館的子課題《小學數學素質教育「三導一促」電教模式實驗》,取得了可喜成績。 實驗中我們體會到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尤為重要。我們先後建有計算機多媒體教室、課件製作室、語音室、電子閱覽室,安裝了多媒體雙向控制教學系統,初步建立了校園網路,為全體教師配置了工作電腦;學校開發研製了一批用Powerpoint製作的演示課件和用Authorware集成的知識素材。還進行了全員CAI課件製作培訓,一批骨幹教師在新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開發了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互動式教學軟體,製作了可以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的復合性課件。這些課件與素材以及多媒體網路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優化學生學習生活,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師生交互,同學間合作,提供了物質條件。
2、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環境提供智慧支撐。
教師,作為教育的第一重要資源,比任何人都更需要緊跟時代、更新觀念。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帶頭學會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自己學習,同時引領學生去學習。我校堅持不懈地抓了教師隊伍建設。首先,進行了分層次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培訓,第一階段,進行了計算機初級培訓,要求全體教師掌Windows基本操作和Word進行文字處理。第二階段,50歲以下的教師進行了中級培訓,要求能利用Powerpoint和Flash製作課件,能管理好學生學籍與成績,能掌握互聯網上的常用操作。第三階段,對部分骨幹教師要求能用更多的工具製作互動式課件、網路課件、網頁,並能進行圖片處理。現在我校全體教師能用Word進行常規的文字處理,部分教師會製作演示文稿和獨立製作課件,骨幹教師能獨立製作網頁。其次,是讓教師參與課題實驗,目前我們承擔著國家級實驗課題4個,市級課題2個,幾乎所有的教師都以這些課題的子課題參與實驗,在實驗中教師親臨信息環境,了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深感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時代性和緊迫性。並能不斷提升自己信息技術水平,一支高質量的現代化的教師隊伍正在蓬勃的發展中。
3、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環境有利於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
多媒體網路環境營造了一種民主、平等、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在豐富的網路資源面前,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學生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灌輸的容器,而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為學生學習活動提供了自由的空間,為學生個人學習潛能的最大發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 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創建了新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信息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突出了學習方式的變革和切實加強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說,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改變原有的單純的、被動的、
接受式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獨立性、創造性的學習方式,自然成為優質教育的核心任務。而現代信息技術的多媒體網路提供的豐富的資源和認知情況中的觀察、思維、表達、暢想、自由創作恰好適合於這種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
在課堂學習活動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把可供師生共享的知識資源放在學生的身邊,創設一個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突出發現、協作、研究的學習方式,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指導者,不僅僅領著學生一步步走向知識的海洋,更重要的是要引領學生去發現、探索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質疑,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的。
1、協作式學習
協作式學習的主要環節是,運用計算機網路特有的交互功能形成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機交流的多種交流迴路,以此優化學生的協作學習。
例如,我校小學語文三年級習作《逛好吃街》,在多媒體網路環境下的課堂學習活動圖示如上:
創設情景利用多媒體網路回放了同學們逛好吃街的錄像:懷舊風格的文化牆,琳琅滿目的特色小吃,孩子們左顧右盼的饞樣兒都包攬其中。頓時,好吃街移進課堂,有了小販的吆喝聲,同學們的歡聲笑語……學生的視覺表象、聽覺表象、動覺表象相結合,形成清晰的結合表象。吸引學生注意力,喚起學生原有的知識情感經驗,激發其習作興趣;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協作式學習活動提供內容豐富、形象生動、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學習資源。如:習作要求、好吃街飲食文化、名特小吃、好吃街舊貌、好吃街新貌、好吃街上的名人、關於好吃街的故事等可供學生自定重點、自由選材、自主學習;利用多媒體讓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的作用。通過溝通和互動,學生可以理清自己的思路,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相互接納、贊成、爭辯。同學們從不同側面來寫好吃街:有的描寫好吃街上的陝西羊肉泡漠、成都夫妻肺片夾餅、美國漢堡、法式大餐、各種風味小吃菜;有的描寫穿著時尚的少男少女津津有味地嚼著羊肉串,外賓吃酸辣粉後辣是直吐舌頭的情景……這樣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大家不斷完善自己的構思。然後,將構思以「想打」的方式輸入電腦,同時,教師通過屏幕對個別學生進行輔導,學生完成片斷後,教師再引導自評、互評、協作修改,一篇篇風格各異的小片斷《逛好吃街》呈現出來了,孩子們心中洋溢著成功的喜悅。
由此可見,協作式學習要求對多個學生提供同一問題的多種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分析、集思廣益、協同解決問題。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而且,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優化了課堂學習生活。
2、發現式學習
發現式學習是針對接受式學習而提出來的,在傳統的接受式學習中,學習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學生進行學習的心理機制或途徑是同化,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而發現式學習,學習的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學生進行學習的心理機制和途徑是順應,學生是知識的發現和探究者。發現式學習活動更多的是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流程進行。網際網路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擁有最為豐富的信息資源。因而,特別適合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學習,並為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信息能力、實踐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例如:再數學「簡單統計」的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網上資源不僅把生活中的統計實景呈現於課堂,而且讓學生有網上實踐的機會,在網上去發現大量的與統計有關的材料,了解統計的應用無處不在,收集數據的多種途徑以及從不同角度收集、整理、製作統計圖表、分析統計數據等。
再如:教學長方形時,教師利用計算機的交互功能指導學生動手實踐,把一個長方體剪開成一個平面。學生觀察,發現長方體的特徵,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又用計算機課件進行驗證,幫助學生建立長方體的空間觀念。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發現問題,探索問題,找出規律,得出長方體的結論。全班學生再用同樣的方法,自己去嘗試、探討正方體,利用課件展示結論的推導過程、方法的思考過程,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探索問題中學會了學習方法。
3、研究式學習
――一種課堂學習生活的延伸。
研究型學習是近年來初、高中學生學習方式改革的一個重點,它能否在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中運用?我們進行了初探與嘗試。
例如:小學美術課,我們根據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也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綜合、探索」進入美術學習領域,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等方面的綜合活動,旨在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探究發現能力。我們在六年級的美術課進行了如下的研究,研究的課題是:「發現山城吊腳樓」。讓學生收集吊腳樓的圖片、資料,分析吊腳樓的歷史文化背景,討論吊腳樓的存在價值,形成我看吊腳樓的調查報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充分利用校內外廣泛收集各種資料,進行篩選、整理,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互聯網上搜集、查閱有關資料,有的學生還自己設計問卷調查表,走向社會,讓大家來談山城吊腳樓有無存在的必要。然後,在討論中作為自己觀點的依據,有的學習小組的「調查報告」還真的有鼻子有眼的,什麼問題的提出、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方法、研究的步驟、結論。通過研究,初步感知了問題研究的方式方法,提高了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調查研究、分析問題的水平,也增強了合作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再如:五年級一班的開放式研究課題:「我們贏了!」,讓學生自己選擇角度,自己命題進行研究,然後集中匯報,而且匯報的形式可多種多樣。有的學生從「足球走向世界」的角度,有的從「加入WTO」的角度,有的從「北京申奧成功」的角度去運用多種資源收集整理素材,然後形成自己的匯報材料。有的將收集的素材製作光碟展示,有的是寫的「研究報告」,有的是將素材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製作小報或編輯成冊,有的匯報時則直接利用網路將自己收集在家電腦內的材料調出來匯報……「我們贏了」真的讓我們的學生贏了,他們又一次贏得了學習發展的機會。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的整合,確實具有優化學習過程的特徵,這些特徵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為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以及信息素養營造理想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但我們也清楚地意識到,網路技術的發展給學校提供了各種機遇,給優質教育提供了技術支持,但也給學校的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那就是如何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何育人!我們將在今後優質教育的實驗研究中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