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物體動能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
A、讓同一小球抄從斜面的不襲同高度滾下是為了保證小球到達斜面底端具有相同的速度,因此可探究動能大小與速度的關系,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B、不同小球將木塊推得越遠,說明小球撞擊木塊前的動能很大,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C、為探究物體動能與速度的關系時,應該控制質量相同,速度不同,因此讓質量相同的小球從不同高度滾下,該選項說法正確;
D、為探究物體動能與質量的關系時,應該控制速度相同,質量不同,因此讓質量不同的小球從相同高度滾下,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故選C.
2. 在《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和受力的關系》實驗中,裝置如圖所示.(1)實驗裝置中所用打點計時器應接_____
(1)實驗裝置中所用打點計時器應接交流電源,故選:B.
(2)開始記錄時,應先給打點計時器通電,然後再釋放重錘,讓它帶著紙帶一同落下,如果先放開紙帶讓重物下落,再接通打點計時時器的電源,由於重物運動較快,不利於數據的採集和處理,會對實驗產生較大的誤差.故選:A.
(3)探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時,要控制小車質量不變而改變拉力大小;
探究加速度與質量關系時,應控制拉力不變而改變小車質量;
這種實驗方法是控制變數法,故選:A.
(4)平衡摩擦力就是讓小車在無拉力的作用下做勻速直線運動,讓重力沿斜面的分力等於小車受到的摩擦力.
當每次改變重物的質量時,不需要重新調節木板的傾角,即不要重新平衡摩擦力.故選:B.
故答案為:(1)B;(2)A;(3)A;(4)B.
3. 「探究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用該裝置實驗時,不可缺少的操作是()A.測
A、本實驗是為了探究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只要保證小車的質量不變即可,不專需要測量小車的質量,故屬A錯誤.
BD、實驗中改變拉力做功時,為了能定量,所以用不同條數的橡皮筋且拉到相同的長度,這樣橡皮筋對小車做的功就有倍數關系.而不需要測量出每根橡皮筋做功的數值,即不需要測量橡皮筋的伸長量.每次只要保證從同一位置由靜止釋放這樣開始時橡皮筋的形變數相同,過程中每根橡皮筋做的功就相同.故B錯誤、D正確.
C、平衡摩擦力時,把木板的一段墊高,使得小車做勻速運動即可,不需要用量角器測出長木板的傾角,故C錯誤.
故選:D.
4. 小明同學探究「物體動能大小與物體質量大小的關系」實驗中,所用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A為小球,B為木塊
(1)刻抄度尺為厘米刻度襲尺,示數為24.5cm;
(2)本實驗中根據木塊移動的距離遠近,來判斷小球動能的大小;
(3)從圖中所給數據,可以知道:小球速度一定時,質量越大,動能越大;
(4)木塊運動到了長木板的末端之外,可以減小木塊的動能,也就是減小小球的重力勢能,即降低小球開始下落時的高度.
故答案為:(1)24.5;(2)木塊移動距離的遠近;(3)小球的速度一定時,小球質量越大,動能越大;(4)降低小球開始下落時的高度.
5. 某同學設計了一個探究加速度a與物體所受合力F及物體質量m關系的實驗,如圖所示,圖甲為實驗裝置簡圖.(1
(1)由於抄交流電的頻率為50Hz,故打點時間間隔為0.02s,所以每兩個計數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T=0.1s,利用逐差法△x=aT2可得:
(x3+x4)-(x1+x2)=4aT2
則有:a=
x4+x3?x2?x1 |
4T2 |
0.0721+0.0772?0.0619?0.0670 |
4×0.042 |
6. 如圖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通過觀察實驗可知,物體和像到鏡的距離 ,物體
相等,相等
7. 在「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系」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一木塊放在水平長木板上,左側
①為了減小偶然誤差,採用逐差法處理數據,有:
解得:a=
②圖中當F≠0時,a=0.也就是說當繩子有拉力時,小車的加速度為0,說明沒有平衡摩擦力或平衡的不夠; ③對a-F圖來說,圖象的斜率的倒數表示物體質量,c圖中斜率不同,說明兩個同學做實驗時小車質量不同,乙的斜率大於丙的斜率,則乙的質量小於丙的質量. ④當木塊質量遠遠大於重物質量時,可以近似認為木塊受到的拉力等於重物的重力. 故答案為:①
8. 某實驗小組在「探究加速度與物體受力的關系」實驗中,設計出如下的實驗方案,其實驗裝置如圖2所示.已知
(復1)當物體小車勻速下滑時有:制
(3)根據a=
故答案為:(1)否;(2)0.88;(3)小車的質量的倒數,在計算小車所受的合外力時未計入砝碼盤的重力,砝碼盤的重力. 9. (10分)某同學設計了一個探究加速度a與物體所受合外力F關系的實驗,如圖所示為實驗裝置圖。為了實驗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