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星紅旗,是怎樣誕生的呢它的設計者是誰
1949年6月15日,全國政協會議籌備會在解放不久的北平正式成立,該會所擔負的籌備工作中,就包括制定新中國的國旗這項重要任務,並指定由籌備會的第六小組負責.這個小組的成員有16人,他們是:馬敘倫,葉劍英,張瀾,郭沫若,陳嘉庚,馬寅初,蔡暢,李立三,張奚若,廖承志,田漢,鄭振鐸,歐陽予倩,翦伯贊,錢三強,沈雁冰.
7月4日,第六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這次會議決定:登報公開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設立國旗,國徽圖案評選委員會和國歌詞譜評選委員會.評選工作除由小組成員分別參加外,還聘請了徐悲鴻,梁思成,艾青等專家參加.
7月14日至8月15日,《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報刊刊登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徵求國旗圖案的通知.徵求國旗圖案的消息迅速地向全國,向海外傳開.許多人在工余時間,攤開稿紙,開始了設計工作.他們精心設計,繪制出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的圖案,標上詳細的說明,寄到了北京.他們把設計繪制國旗圖案作為一件光榮,崇高的事情,以傾注自己對新中國無限熱愛的心意.
有一位當年曾沖殺在戰場上的戰士,在一篇文章里詳盡記敘了人民解放軍戰士怎樣在陣地,在戰壕里討論應征國旗圖案的情景:"我們利用戰斗空隙,就在陣地上,戰壕里,在槍炮聲中討論了這三幅圖樣(應征國旗圖樣),討論會開得非常熱烈,大家不光對國旗圖樣各抒己見,還談了不少激動人心的感想.""有的戰士無比興奮地說:'徵求國旗圖樣的意見,說明新中國很快就要成立了,等新中國成立那天,我要握著槍戴上立功獎章,在國旗下庄嚴地照一張像.'不少老戰士還用豐富的想像力,描繪著新中國成立後的美好前景,憧憬著未來的共產主義幸福生活……"
在國外,千千萬萬愛國僑胞熱切注視著祖國大地上翻天覆地的變化,蔣家王朝的覆滅,新中國的誕生,令他們欣喜若狂.當他們知道祖國在向自己的兒女徵求國旗設計圖案時,抱著深切的愛國之情,傾注了中華民族子孫的赤子之心,精心地設計出一幅幅國旗圖案,從美洲,印尼,馬來亞,朝鮮……飛向祖國北京.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政協籌備會國旗審查小組,就收到了應征國旗圖案2992幅,其中從遙遠的美洲寄來的國旗圖案有23幅.
這一切,充分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熱烈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擁護祖國新政權的意願.
現在的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是一位默默無聞,長期從事計劃,財務工作的同志.他叫曾聯松.曾聯松原籍浙江瑞安,少年時代曾酷愛書畫,寫得一手好字.
曾聯松反復閱讀《人民日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報刊徵求國旗圖案的通知後,從人們常說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啟發:中國共產黨——難道不正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么!於是,他決定以五角星象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他設想:以一顆大星導引於前,幾顆小星環繞於後,像眾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小星象徵廣大人民,人民緊緊地環繞在黨的周圍,團結戰斗,從勝利走向勝利.他還把五角星設計為黃色,這不僅與象徵革命的紅色相協調,像紅霞一片,金光燦燦,色簡而庄嚴,且也表達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徵.
環繞大星之後的小星,應該是幾顆呢 曾聯松想到我們偉大祖國有著三千多年燦爛文化,還聯想到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書中指出人民在當時包括有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就決定以四顆小星象徵廣大人民.接著,曾聯松又經過反復推敲,苦苦構思,確定五顆金星恰當的位置.他曾設想把大星置於旗面的當中,小星環繞在大星的四周.這樣,視若端莊,但是天地不夠開闊,視覺局促,凝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勾劃,熬過了許多個不眠之夜.近一個月過去了,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頓覺視野開闊:旗面猶如千里之廣,金星居高臨下,光彩閃耀,彷彿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燦爛輝煌.
五顆金星的結合圖形,大小呼應,疏密相間,形成了一個橢圓形,這恰恰如我國疆土的幾何圖形類似,即表現了中國地理特徵,也顯得平穩和諧,明朗而有氣勢.
為了使整個圖案更加突出全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周圍這一征,曾聯松設計了每個小星的中心點都通過自己的一個星尖,跟大星的中心點聯成一線,把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這個歷史的結論顯示在旗上.
色彩以紅色為主,似紅霞滿天.紅色表達熱烈的感情,像征革命;配以黃色,燦爛輝煌,一片光明.
從美學的角度來衡量,曾聯松的設計也頗具特色.他自己曾總結出這樣幾點:
簡與繁——五星的構圖注意了以簡勝繁,以一當十.如果把許多特徵一一羅列出來,未免流於纖細,或者失之繁復,反而難以顯示庄嚴簡潔.
小與大——五星所形成的橢圓形,寓有祖國疆土之意,畫面雖有限,但聯想是廣闊的.所謂"物小蘊大,意趣無窮".
賓與主——五星中的大星與小星,當然不是指現實生活中的賓主關系,但具有顧盼呼應之情,協調和諧之趣.
靜與動——五星的安置,如果處於旗面的中央,由於絕對均衡,則靜
止呆滯,缺乏生動姿態;置於左上角,則昂然起升,靜中寓動,使畫面活躍,而且居高臨下,帶有向外伸展的氣勢,使視野開闊,"咫尺之內,覺千里之遙".
長與寬——這是指比例關系.《條例》中規定,"形式為長方型,長寬三與二之比".按此構圖,旗面能適合美感的要求.旗面呈長方形,五星體呈橢圓形,兩者均向左右舒展,取勢協調.橢圓形作為一個整體,還給人團聚完整和飽滿的感受.
橢圓形中,大星的一個角尖正向上方,使大星顯得安定莊重,穩如泰山.而四顆小星因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中央,則顯得錯落多變,生動活潑.大星外接半徑和小星外接圓半徑的比例是三比一之比,使大小比例關系比較協調.大星和小星之間有一定間距,顯得虛實結合,山安泉注.
橢圓形結體僅占旗面1/4左右,這樣的比例關系使重點集中,旗面開朗.
整個旗面上的五角星,橢圓形和長方形相互結合,比例較為協調,構圖比較緊湊,在整體中富於變化而又能取得統一.
紅與黃——色彩也會引起人們的聯想和感情的反應.紅色為暖色或熱色,赤日,紅光能表達庄嚴熱烈,如革命的積極斗爭行為.此外,紅色也會引起希望,活躍和喜愛.黃色也是暖色,能表達優美,溫和,珍貴,而往往與金色聯系起來.我們看到黃色的五星,便有金光閃閃的聯想感受.——這就是曾聯松當年設計構思的基本情況.
1949年8月中旬,曾聯松將設計好的五星紅旗圖案稿寄給了全國政協籌備會.8月中旬,政協籌備委員會在北京飯店的413號會客室,設立了國旗圖案臨時選閱室,將所有應征的設計稿集中陳列,請評選委員會成員和專家們選閱.參加選閱的同志,提出評選國旗應注意三點:一是要有中國特徵(如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二是要有政權特徵(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三是要以庄嚴簡潔為主.經過初選,應徵稿件的設計構思符合上述三點要求的,大約有四類:鐮錘交叉並加五角星;嘉禾齒輪並加五角星;以二色或三色橫條或豎條組成旗面,於左上角或中央置鐮錘或五角星或嘉禾齒輪;旗面為紅色或2/3為紅色,1/3為白,藍,黃各色,加紅色或黃色五角星.在評選中,著名戲劇家田漢拿起五星紅旗圖案草稿說:"依我看,這個設計是不錯的."多數人也覺得這個設計美麗大方,而且寓意也好.評選委員會從來稿中精選出38種國旗草圖,編成《國旗圖案參考資料》提供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
9月25日晚,毛澤東同志召開了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在這次會上,毛澤東同志拿著五星紅旗的圖案說:這個圖案表現我國革命人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代表聽取了毛澤東同志的意見,經過反復討論,9月26日,全國政協一屆全體會議國旗,國徽審查組,通過了第323號設計圖案(即國旗圖案參考資料中第32號草圖)為當選圖案.在這之前的五星紅旗圖案,大星中還有鐮刀,斧頭.決議通過之前,國旗,國徽審查組對這一設計圖案作了局部修改,並對國旗圖案的意義作了統一說明.9月27日,周恩來同志代表會議主席團,提出國旗等四個決議草案,請出席政協一屆全體會議的代表進行表決.決議草案中,有關國旗的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出席會議的全體代表,一致通過了上述決議.
關於國旗圖案意義的說明,新華社以答讀者問的形式於11月15日公開發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② 在開國大典上,是誰親自按動升旗電鈕
當然是偉大領袖毛主席
③ 誰發明了自動升旗裝置
一種自動升旗裝置,它是在蝸輪蝸桿減速器箱體上面垂直地安裝固定鋼管,版鋼管沿其外圓的母線方向權開有長槽條孔,鋼管內設置有螺旋鋼絲,螺旋鋼絲的底部與蝸輪蝸桿減速器的輸出軸聯結固定在一起,螺旋鋼絲上設有絲母,吊掛架經過長槽孔與絲母固定在一起,在鋼管的內部上下兩端各安裝一隻形成開關。本發明能有效地克服現有自動升旗裝置所存在的
④ 開國大典上的自動國旗是誰做的
開國大典上的自動國旗是林治遠。
⑤ 根據自己學過的滑輪知識,設計一個升國旗儀式的裝置草圖
旗桿的上下兩端各固定一個定滑輪,繩子穿上後將兩繩頭綁在一起形成繩圈即可
⑥ 誰在開國大典上,親自按動升旗按鈕
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自按動升旗電鈕,從此,五星紅旗就高高飄揚在。。
⑦ 建國以來升旗任務都是由誰來承擔著的
1976年以前天安門升旗由北京供電局工人執行
從1977年底開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衛戍區警衛第二師的官兵承擔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任務。升旗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以前的節日升旗改為每日升旗。由兩名身著65式綠軍裝的解放軍戰士執行升旗任務,一人引路,一人扛旗,經過長安街時,還得給機動車讓行,升旗的過程簡單,場面也不夠庄嚴。
武警部隊「天安門國旗班」
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總隊第六支隊十一中隊五班進駐天安門,擔負升降國旗和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城樓、金水橋、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及迎賓儀式的現場警衛光榮任務。從此,我國有了第一套規范的國旗升降儀式。原來的2人升旗改為3人升旗,其中1人擎旗,2人護旗,正步前進。同時,統一了著裝,為83式武警服裝,編制出了升降旗的時間表。1983年2月1日,當3名武警戰士穿著統一的服裝,護衛著國旗通過長安街時,來往的行人都停止了腳步,舉目肅立,仰視著國旗冉冉升起,第一次感受到了升國旗的庄嚴與神聖。從此這個班被人們稱作「天安門國旗班」。
1982年,國旗升降儀式落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北京總隊肩上,國旗班正式成立。三人升旗儀式進行革新,中間一人扛旗,一左一右兩個護旗手佩戴手槍護衛國旗。
成立「天安門國旗護衛隊」
1990年10月1日,新中國第一部《國旗法》施行,要求升國旗時必須奏國歌,讓升旗儀式更加庄嚴隆重。原來的國旗桿周圍都是封閉的,升降國旗時,戰士們需要跳進跳出,既不方便又不雅觀。經有關部門批准,國旗基座於1991年2月23日開始改建。改建後,國旗桿升高至30米,國旗也改為長5米、寬3.3米的特號旗。
與此同時,在「天安門國旗班」的基礎上,正式成立「天安門國旗護衛隊」,對升旗儀式進行了第二次改革,即在原3人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名帶隊警官和32人的護旗方隊。每逢重大節日和每月逢「1」(即每月1日、11日、21日)時,還有62名軍樂隊員現場演奏國歌,再加上2名升旗手,總共100人,使升旗的儀式更加庄嚴隆重。並從當年5月1日起實行新的升旗儀式。
1991年5月1日清晨,伴隨《歌唱祖國》那激動人心的旋律,36名身著禮賓服的國旗護衛隊隊員精神抖擻地護衛著國旗走出天安門城樓,正步邁過長安街。在他們身後,是颯爽英姿的武警軍樂隊,62名軍樂隊官兵在行進中演奏《歌唱祖國》。這時,整個廣場一片歡騰,掌聲經久不息。新的升旗儀式在天安門廣場亮相後,很快成為首都的特殊一景。從這時候開始,凡來北京的人,絕大多數都把升旗儀式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
⑧ 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是誰
一、五星紅旗的設來計者自是曾聯松。
二、五星紅旗的設計經歷及曾聯松簡介
曾聯松(1917-1999),浙江瑞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圖案設計者。
少年青年時代就讀於瑞安縣小學、瑞安中學。1936年考入南京大學前身中央大學的經濟系,後參加抗日救亡聯合會,投身革命。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地下活動,擔任中央大學學生地下黨支部書記工作。曾任五屆上海市政協委員、六屆上海市政協常委。
1949年,全國政協向全國公開徵集國旗、國徽的圖案。曾聯松從報上獲知後,設計了「五星布成橢圓形,大星導引於前,小星環繞於後,恰似眾星拱北斗的五星紅旗」。
1949年9月25日,五星紅旗得到毛主席的肯定,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一致通過國旗議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誕生。
10月1日,五星紅旗隨著新中國的誕生飄揚在天安門廣場的上空。1950年,曾聯松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這是黨和人民給他的崇高榮譽。曾任上海市政協常委。1999年10月19日,曾聯松在上海病逝,骨灰暫放在當地龍華烈士陵園。2004年9月曾聯松的骨灰正式入葬上海嘉定長安墓園。電影《共和國之旗》就是講自身的故事。
⑨ 在開國大典上是誰按動按鈕把第一面五星紅旗高高升起
當然是毛澤東了,按當時的說法是跟著毛主席的路線走,不會錯的,所以毛主席是第一個升國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