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泡菜的製作方法極其乳酸菌的分離實驗結果
一、材料、試劑與儀器
1.1 材料
蘿卜、番茄:購於食堂
蔗糖,食鹽:實驗室提供
1.2試劑
番茄汁碳酸鈣瓊脂培養基:葡萄糖5 g,酵母膏3.75g,蛋白腖3.75 g, 磷酸二氫鉀1 g,吐溫80 0.25 ml,瓊脂10g,番茄汁50 ml ,自來水450 ml ,常規滅菌50min;
BCP瓊脂培養基:乳糖 2.5 g,酵母膏1.5g,蛋白腖2.5g,瓊脂10g,0.5%溴甲酚紫溶液5 ml,自然水500ml,常規滅菌50min;
1.3用具與儀器
標簽紙,酒精燈,玻璃棒,量筒,移液管,燒杯,試管,500ml三角瓶,250ml三角瓶,培養皿,接種環,棉塞,牛皮紙,紗布,電子天平,恆溫培養箱,高壓蒸汽滅菌鍋,砧板,菜刀等。
二、實驗步驟
第一階段:泡菜製作
(1) 選料:選擇新鮮的蘿卜一根,洗凈,切成3~5cm的長條放入滅菌後的三角瓶中,直至總體積的2/3左右。
(2) 加水:取含5%食鹽和3%蔗糖的冷開水,加至容器的4/5的容積處,然後蓋上橡膠塞。
(3) 保溫:置28°C恆溫箱中保溫一周左右。泡菜時間以酸化階段為佳,若時間過長,則泡菜發酵已進入過酸階段,不適宜分離檢驗乳酸菌。
(4) 質量檢驗:一般通過感官辨色澤(淺黃、無白花)、聞氣味以及進一步測PH即可知泡菜的成熟度和質量優劣。
第二階段:培養基的製作
(1) 番茄汁碳酸鈣瓊脂培養基的製作: 稱取葡萄糖5g,酵母膏3.75g,蛋白腖3.75g,KH2PO41g,吐溫80 0.25ml,瓊脂10g,番茄汁50ml(用紗布擠),自來水450ml,PH7.0。然後放入高壓滅菌鍋中滅菌50分鍾。
(2) BCP培養基的製作: 稱取乳糖2.5g,蛋白腖2.5g,酵母膏1.5g,瓊脂10g,0.5%溴甲酚紫溶液5ml,自來水500ml,PH6.8—7.0. 然後放入高壓滅菌鍋中滅菌50分鍾。
第三階段:菌種分離
(1) 澆注平板:將上述兩種培養基各澆注三個平板。
(2) 平板分離:將優質的泡菜汁通過直接平板劃線法分離出單菌落。
(3) 恆溫培養:將上述平板分別放入25°C、37°C恆溫培養48h以上。
(4) 觀察菌落:乳酸菌在番茄汁碳酸鈣瓊脂平板培養基表面只形成淺色的小菌落,但汁BCP瓊脂平板培養基表面則可使紫色的培養基形成黃色包圍圈。
第四階段:菌種鑒定
觸酶反應 厭氧菌一般都無觸酶(過氧化氫酶),故用滴管把3%H2O2滴在菌落上,若無氣泡產生,就證明該菌為觸酶陰性。
注意事項:
(1) 製作泡菜的蘿卜應洗凈,但不可用開水燙過,不然可以使其內的乳酸菌致死。
(2) 三角瓶中不宜留過多的空間,同時,在製作期間,不可經常打開橡膠塞,否則因氧氣的過多而促使其中的白地霉等雜菌大量生產,降低質量。
(3) 因為泡菜是厭氧發酵過程,故應注意橡膠塞是否密閉。
五、試驗結果的觀察
泡菜汁通過平板劃線法在番茄汁碳酸鈣培養基上只形成了淺色的小菌落,而在紫色的BCP培養基上形成了黃色的包圍圈。用3%H2O2滴在菌落上,無氣泡產生。證明泡菜汁中得到了乳酸菌,並分離出來。
六、實驗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1) 在培養基滅菌時,塞子選用的是有孔的,導致在滅菌時培養基噴出,且拿出培養基後,沒有及時的倒平板,使得培養基凝固。
Ⅱ 生物作業 泡菜的製作的實驗報告中的現象及結果要怎麼寫
探究泡菜製作
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馮庄鎮第一初級中學八年1班 牛子儒
一、實驗目的
通過對泡菜的製作學習製作泡菜的原理,懂得了微生物的生活環境及泡菜的形成過程。了解了微觀世界。
二、實驗原理
在無氧條件下,乳酸菌分解產生乳酸。根據這一原理,按照一定比例及創造一定條件,乳酸菌發酵使泡菜形成。
三、實驗方法
根據製作方法泡製4玻璃瓶泡菜,進行常溫與低溫的對照實驗,汁液與清水泡製對照實驗,及無氧與有氧的對照實驗。
四、實驗過程
1、實驗時間:2007年10月3日—2007年10月22日
2、實驗地點:家中
3、泡菜汁液:干辣椒、桂皮、丁香、白鬍椒加清水煮沸的汁液。
4、製作方法:(1)將甘藍、耶花菜、芹菜、胡蘿卜、青椒、黃瓜和洋蔥等原料洗凈瀝干。然後,甘藍切成3厘米2的片,耶花菜去梗,切成小朵,芹菜切3厘米長的小段,青椒除去種子,切3厘米見方小片,胡蘿卜、黃瓜切2厘米長短的小段,再切成細條,洋蔥切2厘米2的片。(2)將甘藍放入沸水中,上下翻2遍後迅速撈出侵入冷水裡,稍後撈出置於笊籬內瀝干水分。然後,依次將耶花菜、芹菜、黃瓜、青椒、胡蘿卜和洋蔥 投入沸水中,反復翻動幾次,當水將沸騰時,迅速撈出浸泡在冷水裡,冷卻後撈出瀝干水分。(3)將切碎的干辣椒、桂皮、丁香、白鬍椒放入1500毫升的水中煮沸,在小火繼續煮20分鍾,然後加入白糖500克,食鹽10克,煮沸,攪拌均勻,出鍋過慮,冷卻,成為泡菜的料液。(4)將上述蔬菜分成四等份,分別裝入標有A、B、C、D不同標識的四個大小相同的玻璃瓶,將料液分別徐徐倒入裝有泡菜的A和B兩個瓶中,直至泡菜全部被淹沒,把瓶口密封好,A瓶置於陰涼處,B瓶放入冰箱冷藏櫃;C瓶的料液不浸沒蔬菜,也不加蓋,置陰涼處。D瓶中倒入清水泡浸,置陰涼處。
A瓶就可以與B、C、D三瓶各項對照。
五、觀察記錄情況
自10月3日起,每天觀察情況記錄如下表:
日期
A瓶
B瓶
C瓶
D瓶
10月3日
初始日
初始日
初始日
初始日
10月4日
無變化
無變化
露出汁液的部分略有些皺
蔬菜膨脹
10月5日
有絨毛似的物質在蔬菜間隙漂浮
汁液清澈
有細微物質漂浮
水變白色,蔬菜膨脹迅速,上浮水平面下降。
10月6日
以前一天比無明顯變化
無明顯變化,味道微甜
接觸倒空氣的部分發霉變黑色
已有明顯霉臭味道
10月7日
可食用,味道辣、酸中帶甜
味辣,略甜,但不酸
漂浮物露出汁液的部分開始發霉
明顯腐臭,丟棄
10月12日
味辣、甜、酸pH=3
味辣、甜,pH=4
泡在汁液里的也有部分發黑
pH=3
10月22日
味道更好pH=3
pH試值4
將近1/5菜發霉 pH=3
六、結果與體會
1、製作泡菜方法簡單易行,實驗時間不長,每一位同學都可以嘗試。而泡菜營養豐富,低鹽,試一種可口小菜,可以推廣。
2、通過實驗組與對照組,發現了微生物乳酸菌的生長所需環境為10 ℃~30 ℃,0℃以下也適宜乳酸菌的生存,只是低溫環境繁殖比較慢,但需要在無氧環境中才能生存。
3、通過實驗增強了對教材知識的理解,也增強了動手能力,更促進了對微生物的了解。盡管有些微生物會使人患病,但大多數微生物是有益於人類的。在人類不斷探索宇宙的同時,也在關注著微生物,微生物是人類生活離不開的生物,也是未來可以不斷開發利用的一大方向。微生物與人在食品、醫葯、農業、工業、生化武器及基因工程,都有著廣闊的前景,在未來的20年裡,人們將繼續不斷探索微生物這個神秘的種群,利用它給人類帶來更多的益處。
4、在實驗過程中,一直受到父母、老師、同學的支持,因此實驗才能這么順利。所以我想,完成了這個實驗,不僅是實驗本身讓我增長了知識,而且還讓我進一步懂得了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一定還會有許多的實驗要完成,這就需要大家的互相幫助與合作,因為每一次的相互合作與相互幫助都能讓每一個人更愉快。
5、這個實驗過程的時間是我以前沒有碰到過的,因為以往的實驗基本上都是即時可以完成的,一般就是幾分鍾,只有一次培植過綠豆芽,也只有兩天就完成了。但這次整個實驗過程前前後後用了20天。因為時間的長,更要實驗者的細心和耐心,每一天的觀察與記錄,都要准時准確,認真細致。實驗過程中,我一直是很耐心很細心地在做著一切必須做的事情,每一天的觀察都帶給我新的喜悅。
總之,實驗的過程讓我體會到了認真嚴謹科學的態度以及合作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礎,而實驗的結果讓我看到了研究開發微生物前景的明亮。至此,實驗已結束,但我探索科學奧妙的旅程卻剛剛開始。[
Ⅲ 如下圖是泡菜的製作及測定亞硝酸鹽含量的實驗流程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製作泡菜宜選用
(1)亞硝酸鹽的含量低 (2)加熱煮沸是為了殺滅雜菌,冷卻之後使用是為了保證乳酸菌等回微生物答的生命活動不受影響 (3)泡菜壇子密封不嚴或取食工具不衛生或鹽的比例過小或溫度過高都會引起雜菌滋生、泡菜變質 (4)比色法 重氮化 N-1-萘基乙二胺鹽酸鹽 除去濾液中的色素,使濾液變得無色透明 |
Ⅳ [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農村中泡菜的製作方法是:新鮮的蔬菜經過整理、清潔後,放入徹底清洗並用熱水
(1)在泡菜的製作過程中,要注意無菌操作,「用熱水洗壇兩次目的」是殺滅雜菌,「鹽水煮沸冷卻」的目的是首先殺滅鹽水中的雜菌,但是又不能殺滅陳泡菜水中的乳酸菌,所以要冷卻處理.
(2)發酵過程中,蔬菜為乳酸菌的生長提供了營養物質:碳源、氮源、水、無機鹽、生長因子;同時為滿足適宜的溫度、無氧環境等具體培養條件的要求,採用了密封後置於陰涼處處理.
(3)乳酸菌是厭氧型的生物,氧氣會抑制乳酸菌的生命活動,所以菜壇要密封,造成無氧環境;若菜壇有裂縫或密封不嚴,可能會出現的結果是乳酸菌不能正常生長,雜菌大量繁殖,泡菜變質;「陳泡菜水」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
(4)鹽濃度過高也會抑制乳酸菌的生長,所以「若製作的泡菜特別咸而不酸」說明鹽分過多,正確的做法是將適量將壇內的鹽水換為冷卻的沸開水.
(5)A、泡菜製作需要配製鹽水,按照清水與鹽的質量比為4:1的比例配製鹽水,A錯誤;
B、在酸化條件下,亞硝酸鹽與對氨基苯磺酸發生重氮化反應後,與 N-1-萘基乙二胺鹽酸鹽結合形成玫瑰紅色染料,B錯誤;
C、制備樣品處理液,加入氫氧化鋁乳液的目的是除去色素等雜質,得到澄清溶液,C正確;
D、溫度和食鹽用量影響亞硝酸鹽含量,D錯誤.
故選:C.
故答案為:
(1)殺滅雜菌殺滅雜菌並保證「陳泡菜水」中菌種的活性
(2)碳源氮源生長因子密封後置於陰涼處
(3)乳酸菌是厭氧生物,密封後造成無氧環境 乳酸菌不能正常生長,雜菌大量繁殖,泡菜變質 提供乳酸菌菌種
(4)過多的鹽抑制乳酸菌的發酵適量將壇內的鹽水換為冷卻的沸開水
(5)C
Ⅳ [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回答下列有關泡菜製作的習題:(1)製作泡菜時,需用鹽水煮沸,其目的是____
(1)用煮沸過的質量分數為10%的NaCl溶液的作用是調味和抑制雜菌生長的作用;泡菜汁中含有乳酸菌,壇中加一些已腌制過的泡菜汁的目的是加入乳酸菌菌種,這相當於在接種環節增加了乳酸菌的數量.
(2)泡菜製作過程中,乳酸發酵過程即為乳酸菌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的過程,乳酸菌無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內.
(3)菜製作過程中影響亞硝酸鹽含量的因素有溫度、腌制時間和食鹽用量等.
(4)從開始製作到泡菜質量最佳這段時間內,泡菜液逐漸變酸,不適合酸性環境的菌類而被淘汰,而乳酸菌比雜菌更耐酸所以這段時間內泡菜壇中乳酸菌和其他雜菌的消長規律是乳酸菌數量增多雜菌數量減少.
(5)泡菜腌制過程中,由於壇內環境中硝酸還原菌的繁殖,促進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但隨腌制時間延長,乳酸菌大量繁殖,產生乳酸,抑制硝酸鹽還原菌繁殖,使亞硝酸鹽含量逐漸下降,符合這個規律的是b組,所以從圖中可知,用等量的3組b濃度的食鹽製作泡菜比較適合;由於亞硝酸的毒害作用,不能在第5天食用;等到亞硝酸鹽含量降低以後才能食用;亞硝酸鹽可與對氨基苯磺酸發生重氮化反應,這一產物再與N-1-萘基乙二胺偶聯,能形成玫瑰紅色的產物,紫甘藍不適合用作實驗材料的原因是紫甘藍中的色素會干擾顯色反應所產生的紫紅色.
故答案為:
(1)殺滅雜菌 增加乳酸菌數量
(2)無氧呼吸 細胞質
(3)溫度 腌制時間
(4)乳酸菌數量增多雜菌數量減少 乳酸菌比雜菌更耐酸
(5)等量的3組b5 紫甘藍中的色素會干擾顯色反應所產生的紫紅色
Ⅵ 第一次做泡菜母水,放了一隻青辣椒做實驗三四天後水面有白泡沫,還有白花青椒也變黃了,跟小米辣一樣顏
你成功了,我也泡過這東西,只不過我泡的是蘿卜,蒜頭,還有姜,你也可以泡我泡的這些,哦也可以泡雞爪,很好吃的,那酸爽,嘖嘖
Ⅶ 如何在實驗室檢驗泡菜中的亞硝酸鹽
一、目的與要求:
1、明確亞硝酸鹽的測定與控製成品質量的關系。
2、明確與掌握鹽酸萘乙二胺法的基本原理與操作方法。
二、原理:
樣品經沉澱蛋白質,除去脂肪後,在弱酸條件下硝酸鹽與對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後,生成的重氮化合物,再與萘基鹽酸二氨乙烯偶聯成紫紅色的重氮染料,產生的顏色深淺與亞硝酸根含量成正比,可以比色測定。
三、試劑與儀器
1、亞鐵氰化鉀溶液:稱取106克亞鐵氰化鉀[K4Fe9(CN)5.3H2O],溶於水後,稀釋至1000毫升。
2、乙酸鋅溶液:稱取220克乙酸鋅[Zn(CH2C00)2·2H20],加30毫升冰乙酸溶於水,並稀釋至1000毫升。
3、飽和硼砂溶液:稱取5克硼酸鈉(Na2B07·10H20),溶於100毫升熱水中,冷卻後備用。
4、0.4%對氨基苯磺酸溶液:稱取0.4克對氨基苯磺酸,溶於100毫升20%的鹽酸中,避光保存。
5、0.2%鹽酸萘乙二胺溶液:稱取0.2克鹽酸萘乙二胺,溶於100毫升水中,避光保存。
6、亞硝酸鈉標准溶液:精密稱取0.1000克於硅膠乾燥器中乾燥24小時的亞硝酸鈉,加水溶解移入500毫升容量瓶中,並稀釋至刻度。此溶液每毫升相當於200微克亞硝酸鈉。
7、亞硝酸鈉標准使用液:臨用前,吸取亞硝酸鈉標准溶液5.00毫升,置於200毫升容量瓶中,加水稀釋至刻度,此溶液每毫升相當於5微克亞硝酸鈉。
8,小型絞肉機。
9、分光光度計。
四、操作方法:
1、樣品處理:稱取5.0克經絞碎混勻的樣品,置於50毫升燒杯中,加工2.5毫升飽和溶液,攪拌均勻,以70℃左右的水約30毫升將樣品全部洗入500毫升容量瓶中,置沸水浴中加熱15分鍾,取出後冷至室溫,然後一面轉動一面加入5毫升亞鐵氰化鉀溶液,搖勻,再加入5毫升乙酸鋅溶液以沉澱蛋白質,加水至刻度,混勻,放置0.5小時,除去上層脂肪,清液用濾紙過濾棄去初濾液30毫升,濾液備用。
2、測定
吸取40毫升上述濾液於50毫升比色管中,另吸取0.00、0.20、0.40、0.60、0.80、1.00、1.50、2.00、2.50毫升亞硝酸鈉標准使用液(相當於0、1、2、3、5、7、10、12.5微克亞硝酸鈉),分別置於50毫升比色管中,於標准與樣品管中分別加入2毫升0.4%對氨基苯磺酸溶液,混勻,靜置3-5分鍾後各加入1毫升0.2%鹽酸萘乙二胺溶液,加水至刻度,混勻,靜置15分鍾,用2厘米比色杯,以零管調節零點,於波長538nm處測吸光度,繪制標准曲線比較。
計算: X=(A×1000)/(m×40/500×1000×1000)
X:樣品中亞硝酸鹽的含量,g/kg;
m:樣品質量,g;
A:測定用樣液中亞硝酸鹽的含量,ug.
Ⅷ 泡菜製作原理
泡菜的製作原理是微生物的發酵在食品的製作而成,製作泡菜時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是一種厭氧菌,在無氧的條件下,乳酸菌發酵產生乳酸,使得菜呈現一種特殊的風味,還不改變菜的品質。因此泡菜製作的原理是需利用乳酸菌在無氧條件下發酵形成乳酸菌,在無氧的條件下,乳酸菌發酵產生乳酸,然後製作成泡菜。
(8)生物泡菜的實驗裝置圖擴展閱讀
泡菜是一種風味獨特的乳酸發酵蔬菜製品,原料多樣,製作簡便,成本低廉,食用方便,具有良好的感官品質和適宜的口味等優點。但是,泡菜在發酵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食用安全陛問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亞硝酸鹽。
亞硝酸鹽中毒通常表現為3種類型:亞硝酸鹽進入人體後,亞硝酸鹽將人體血液中正常的血紅蛋白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使血液的載氧能力降低,從而導致高鐵血紅蛋白症;亞硝酸鹽在體內合成亞硝胺而誘發癌症;導致腎小腺腎小球肥大。但亞硝酸鹽控制在安全范圍內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通過對泡菜的研究揭示了泡菜中亞硝酸鹽形成的原因及其消長規律。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在採摘後蔬菜中含有較多的硝酸鹽和亞硝酸鹽。蔬菜在腌制和貯藏初期,亞硝酸鹽含量較低,但由於發酵初期雜菌(腸桿菌科細菌和真菌等)的硝酸鹽還原酶作用,蔬菜中大量硝酸鹽被轉化為亞硝酸鹽,使亞硝酸鹽含量急劇增加。
隨著發酵體系中氧氣的減少,乳酸菌的生長導致pH值降低,雜菌的繁殖受限甚至死亡,乳酸菌逐漸演變為優勢菌群。
由於乳酸菌代謝產生的乳酸及乳酸菌自身的酶系統,使相當一部分亞硝酸鹽被降解,也削弱了還原硝酸鹽的能力。至發酵結束時,亞硝酸鹽含量降至最低點,甚至消失。所以從整個泡菜的乳酸發酵過程看,發酵過程亞硝酸鹽含量變化會出現一個亞硝峰,這是不可避免的。
Ⅸ 泡菜在腌制過程中,由於一些硝酸鹽還原菌的作用,會產生一定量的亞硝酸鹽,後者具有致癌作用.某實踐活動
(抄1)製作泡菜宜選用新鮮襲的蔬菜或其他原料,原因是亞硝酸鹽的含量低.
(2)制備泡菜的鹽水中清水與鹽的質量比約為4:1,鹽水加熱煮沸是為了殺滅雜菌,冷卻之後使用是為了保證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不受影響.操作時,菜料裝至八成滿時,加入配製好的鹽水,並沒過全部菜料.
(3)為確保發酵過程所需的無氧環境,應注意經常補充壇蓋邊沿水槽中的水.
(4)實驗中3隻壇中產生的亞硝酸鹽含量存在差異,最可能的原因是各壇中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可能存在差異.
(5)泡菜壇子密封不嚴或取食工具不衛生,或鹽的比例過小,都會引起雜菌滋生、泡菜變質,甚至發霉變味.
(6)常用比色法測定亞硝酸鹽含量.
故答案為:
(1)亞硝酸鹽的含量低
(2)4:1 加熱煮沸是為了殺滅雜菌,冷卻之後使用是為了保證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不受影響 八成滿
(3)經常補充壇蓋邊沿水槽中的水
(4)各壇中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可能存在差異
(5)泡菜壇子密封不嚴或取食工具不衛生,或鹽的比例過小,都會引起雜菌滋生、泡菜變質
(6)比色法
Ⅹ 求生物泡菜實驗報告
泡菜的製作主要涉及的微生物發酵:
一般我們製作泡菜用的小白菜和蘿卜等蔬菜含有豐富的硝酸鹽,製作時,溫度過高,食鹽量不足10%,腌制時間短(6天內),這樣的環境有利於某些細菌的繁殖(包括一些硝酸鹽還原菌和其他雜菌,鹽濃度高可抵制雜菌生長,防止泡菜變質,而溫度過高可能會影響乳酸菌的生長,而雜菌影響較小),這些硝酸鹽還原菌細菌可以促進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含量升高(6天左右亞硝酸鹽含量就可以達到最高峰)。而在10天後泡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開始有明顯下降,這可能是由於隨著腌制時間的延長,乳酸細菌也大量繁殖,對硝酸鹽還原菌產生一定的抑製作用,影響其生長繁殖,並且乳酸菌可以降解亞硝酸鹽,所以造成泡菜中亞硝酸鹽的含量後期又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