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大學光學實驗裝置的改進

大學光學實驗裝置的改進

發布時間:2021-03-08 00:39:14

❶ 如果測量真空度,需要對本實驗裝置進行怎樣的改進

如果測量真空度,需要對本實驗裝置進行怎樣的改進
:測量真空度的回兩種常用方法: 一是用「絕對壓答力」、「絕對真空度」表示的真空度; 由於絕對真空是理想狀態,根本不可能達到所以在在實際情況中,我們常說的真空度其實是介於0到一個大氣壓之間的值。用絕對壓力表示的真空度一般採用的是絕壓表測量,

❷ 小寧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中,對課本的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1)他不用蠟燭,而用由幾個發光二

(1)同時蠟燭燃燒有火焰,不如發光二極體安全.火焰在有風的時候會晃動,同時專蠟燭會越燒屬越短,而二極體不會.
因此發光二極體比燭焰的亮度更大、更環保,更容易看出倒立實像不僅是上下相反、而且是左右相反;所成的像不會晃動;更加穩定.
(2)由圖可知,物距大於像距,此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發光二極體的位置偏上,因此光屏上承接的像偏下,要想讓像成在光屏的中央,為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可將凸透鏡向上調整.
(3)調整高度後進行試驗,他發現當發光體向凸透鏡方向移動過程中,物距減小,像距增大,則光屏應 遠離凸透鏡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且像越來越 大,當發光體在 焦點或焦點以內位置時,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光屏上都得不到發光體的像.
(4)由表格中數據可知,物距一定,凸透鏡的焦距在增大,成像的像距也在增大.
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在換用焦距更大的凸透鏡時,其實是減小了物距,所以像距增大,成的像也會更大.
故答案為:(1)發光二極體比燭焰的亮度更大、更環保;(2)縮小;下方;上;(3)遠離;大;焦點或焦點以內;(4)越大;越大.

❸ 化學題目中問及「實驗裝置中的不足,並要求進行改進」時。答題思路是什麼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要看是什麼實驗,如果有關氣體的可以看其是否採取防倒吸裝置,若是有版害氣體則需要尾氣處理權裝置,看看有沒有。
有的實驗是缺少溫度計或者玻璃棒之類的,只要多做做不同類型的實驗題多看看就會自然的明白題意的。
希望能幫到你,

❹ 某同學設計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該裝置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______;你的改進方法是______.(2)實驗

(1)由於一氧化碳有來毒源,直接排放到空氣中會造成空氣污染.所以,該裝置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缺少尾氣處理裝置;改進方法是:在裝置的後面加一個點燃的酒精燈.
(2)由於一氧化碳與空氣的混合物氣體在點燃時會發生爆炸.所以,實驗開始時,先通入一氧化碳,然後給氧化銅加熱.
(3)在加熱的條件下,一氧化碳能與氧化銅反應生成了銅和二氧化碳.所以.圖中A處能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是:黑色的氧化銅逐漸變成紅色.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O+CO

.

❺ 大學物理實驗儀器改進

你問的有點籠統,請詳細點我才能回答你

❻ 探究動能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裝置的改進

探究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這一實驗用到了斜面

實驗方法:控內制變數法

  1. 使不同容質量的物體從斜面同一高度下滑,保證到斜面低端速度相等。

  2. 2.使相同質量的物體從斜面不同高度下滑,保證物體質量相等。

  3. 結論:質量相同的物體,運動的速度越大,它的動能越大;運動速度相同的物體,質量越大,它的動能也越大

❼ 怎樣改進「擺的特點」實驗裝置

「擺的特點」實驗探究及地球自轉的奧秘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一處難點。目前版,現行儀器配備權標准中只有1個單擺,關於擺的特點學生存在很大誤區。其中,如何設計實驗裝置,提供直觀可見的「擺的特點」的實驗現象,更是當前科學實驗教學中所關注的要點。一、「擺的特點」實驗裝置的創作意圖教科版五年級下冊科學教科書提供了「擺的特點」實驗裝置。筆者試圖通過這一裝置來破解難點,並達成相關的教學目標。教材還提供了具體的實驗方法:在鐵架台下放1個圓底盤,再緩慢而平穩地轉動圓底盤,觀察擺擺動的方向。具體要領是通過教科書中的裝置獲得「底盤轉動,而擺擺動的方向基本保持不變」的結論,再運用逆向思維,讓學生得出地球在自轉的結論。但在實際操作中發現這一實驗裝置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即圓底盤轉動時不穩定,轉盤也不能近似勻速運動,而鐵架台立柱會阻礙擺擺動的方向並且使其發生一定的偏離,從而使實驗結論很難准確得出,也使學生難以通過實驗來理解地球自轉的奧秘。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解決這一教學難點。盡管這樣,實驗結論卻很難得出,甚至有時教師只是空洞地進行解釋。

❽ 大學物理實驗中某個實驗的改進方法

實驗內容及方法的改進(冰的溶解熱實驗)(如果需要的話發你郵箱,有些圖片)
(一)、實驗裝置的改進
1本實驗的原裝置圖如右圖所示:

1.1對實驗器材存在問題的分析與思考
實驗過程中對本裝置的觀察分析與應用,使我對此裝置的優缺點有了深入了解。該裝置原理簡易明了,在此次實驗中為一近似的量熱孤立系統。在實驗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一步驟卻給同學們帶來極大的不便,從而也會因個別同學不留心操作不夠規范而造成較大的誤差。
仔細觀察該裝置後不難發現,該裝置若想與外界沒有熱量交換則必須蓋子密封性絕熱性良好,於是在絕熱蓋部分與瓶子十分緊湊,這就對本實驗的操作造成了不利影響。
1.2實驗器材的主要缺陷
實驗中很重要的一步是放入冰塊,然後立即記錄15秒後的數據。其不利因素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十五秒內要把冰塊放入杯中並蓋好瓶塞,時間太過於緊迫,很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成,因此記錄數據時已經過了十五秒,造成記錄數據不準確,最終繪圖時誤差也比較大。另一方面為放冰塊時杯中熱水的溫度仍舊高於室溫,如此大幅度地打開杯子蓋子會造成杯中熱量的散失,對流現象明顯,孤立系統很難再滿足條件。

2改進後的裝置圖如下(為表示出瓶蓋的翻轉,選擇了兩個方向的視圖):

2.1改進構想
原實驗裝置的不足之處主要在於蓋子打開放冰時散熱以及打開時不方便,對此部分做出改進:將杯蓋改裝成繞中軸旋的蓋子,然後在邊緣加一橡膠圈起固定作用。此種改進方法近似於翻蓋式的垃圾桶,投冰時免去了手動打開合上蓋子的過程,大大縮短了操作時間和此過程中的熱量散失。
2.2改進後的思考
該實驗裝置改進後的確克服了原來的一些缺陷與不足,但也存在一些小的問題值得思考。比如裝置的密封性要得到保證等。改進後的裝置也要盡量使用絕熱性良好的材料,盡可能地減少散熱。
(二)、實驗原理和數據處理的改進

1.採用環境溫度的水溶解冰
系統的溫度始終低於環境溫度,系統只從環境中吸熱,因吸熱造成終溫偏高,為此做散熱修正。
修正方法:先做出冰溶解曲線得到實測終溫,然後做系統吸熱升溫曲線,升溫曲線為斜率很小的直線,將直線延長與縱軸相交,交點處的溫度就是修正後的終溫。
採用環境溫度的水後,冰的溶解速率降低,溶解過程變慢,慢過程的對測溫的准確度是有利的。但較長時間得內系吸收的熱量不可忽視。系統吸收的熱量

按照吸熱升溫曲線可求出系統的散熱常數k,由牛頓冷卻定律,

散熱常數R很小,溶解的過程中近似地認為k不變。因吸熱溫度升高

( 為修正後的終溫)
2.溶解過程中不進行攪拌
攪拌過程破壞了溶解的平衡,並且由於是低溫溶解,該溶解過程比較慢,攪拌使溶解過程起伏,所以不進行攪拌測出的溫度即為比較准確的平衡時溫度了。

❾ 小捷小組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中,對課本的實驗裝置進行了改進,用了9個紅色的發光二極體按「F」

()發光二極體比燭焰的亮度更大、更環保,更容易看出倒立實像不僅是上下相反、而且是左右相反.
同時蠟燭燃燒有火焰,不如發光二極體安全.
火焰在有風的時候會晃動,同時蠟燭會越燒越短,而二極體不會.
(2)①為了確定凸透鏡的焦距,首先要找到凸透鏡的焦距,所以將凸透鏡正對太陽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側,改變凸透鏡與光屏的距離,直到光屏上出現一個最小、最亮的點,便為焦點.焦點到凸透鏡中心的距離為10cm,所以此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
②從「小明將蠟燭由距透鏡90cm處移至距透鏡120cm處的過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與透鏡間的距離均約為5cm」,可知當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遠遠大於二倍焦距時,像距稍大於焦距,所以透鏡的焦距約為5cm;
(3)將蠟燭移至光具座10cm處,物距u=40cm>2f,則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如果將光源再遠離凸透鏡一些,則物距變大,像距應變小,將光屏向凸透鏡靠近,即向左移動,直到光屏上出現清晰的實像;
(4)如果將光源移至10cm處,此時物距u=10cm=f.
根據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光屏上將出現一個圓形光斑.
故答案為:
(1)光源較穩定(或便於比較像的大小或便於確定成像的情況等);
(2)亮點;10;
(3)A;左;照相機;
(4)C.

❿ 大學物理實驗裡面某一個實驗儀器的改進

給個郵箱地址吧 我發給你

與大學光學實驗裝置的改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虹口區清洗機設備哪裡好 瀏覽:378
管道閥門安裝前試壓 瀏覽:773
車里空調頻繁不製冷怎麼回事 瀏覽:184
安裝實驗裝置的順序是 瀏覽:859
金城五金機電城 瀏覽:25
內燃機有哪些機械傳動機構 瀏覽:719
車輛k2軸承壞了有什麼症狀 瀏覽:753
空調怎麼由製冷改為制熱 瀏覽:1000
車輛自動限速裝置 瀏覽:884
cnc與伺服裝置的作用 瀏覽:352
搬廠設備吊裝哪裡好 瀏覽:497
天然氣閥門最大能 瀏覽:192
門窗五金件型式檢驗報告 瀏覽:222
設備工具有哪些 瀏覽:499
電動工具有斷續聲音 瀏覽:146
養蝦設備多少錢一個 瀏覽:679
燃氣閥門怎麼辦打開 瀏覽:385
國外什麼器材能吸超重物體 瀏覽:753
電磁閥冷藏室不製冷怎麼回事 瀏覽:536
華為怎麼看設備信息 瀏覽:201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