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環境藝術設計它包含了什麼內容
環境藝術乃是綠色的藝術與科學,是創造和諧與持久的藝術與科學。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城雕、壁畫、建築小品等都屬於環境藝術范疇。它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工作、休閑的關系十分密切。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居住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各類環境藝術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藝術的理念和實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和基礎上在我國崛起和發展的。中國當代環境藝術的崛起和發展,是我國近年來極為重要的科學文化藝術成就。回顧一下環境藝術在中國的崛起和發展,對其做出客觀評價,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 環境藝術的定義與沿革。環境藝術(Environmentalart)又被稱為環境設計(Environmentaldesign),是一個尚在發展中的學科,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關於它的學科對象研究和設計的理論范疇以及工作范圍,包括定義的界定都沒有比較統一的認識和說法。這里先引用八卷的環境藝術叢書主編、著名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RichardP.Dober)的環境藝術定義。 多伯說: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築藝術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這是一種重實效的藝術,早已被傳統所矚目的藝術。環境藝術的實踐與人影響其周圍環境功能的能力,賦予環境視覺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類居住環境質量和裝飾水平的能力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多伯的環境藝術定義,是迄今為止我所見到的、具有權威性、比較全面、比較准確的定義。他雖然聲言這只是從藝術角度講的,是"作為藝術"的環境藝術定義,但是它已經遠遠超出了過去門類藝術的陳腐觀念。該定義指出,環境藝術范圍廣泛、歷史悠久,不僅具有一般視覺藝術特徵,還具有科學、技術、工程特徵。在多伯定義的基礎上,我將環境藝術的定義概括為:環境藝術是人與周圍的人類居住環境相互作用的藝術。"環境藝術是一種場所藝術、關系藝術、對話藝術和生態藝術。" 所謂場所藝術,不僅指物質實體、空間外殼這些可見的部分,還包括不可見的、但是確實在對人起作用的部分,如氛圍、活動范圍、聲、光、電、熱、風、雨、雲等,它們是作用於人的視覺、聽覺、觸角和心理、生理、物理等方面的諸多因素。形成"場所感"的關鍵問題是,經營位置和有效地利用自然和人文的各種材料和手段(如光線、陰影、聲音、地形、歷史典故等),形成這一環境特有的性格特徵。所謂關系藝術,是指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必須恰當地處理各方面的關系:人與環境的關系,環境諸因素之間的關系,因素內部組成之間的關系等。關系可以分成不同層次、不同的范疇:如人--建築--環境;人--社會--自然;人--雕塑--背景……諸關系的核心是人。因而以尺度(或尺度感)作為衡量關系處理得好壞、水平高低的標准。"尺度"(Scale)在這里主要是從視覺角度講的,它不同於"尺寸",尺寸是客觀地度量出來的,而"尺度"(或"尺度感")是主觀的度量,即人所具有的感受,不是具體的尺寸。對話藝術則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環境所包括的"關系"無窮之多,它們必須有機地組合起來,彼此"對話";另一方面,人們普遍希望"對話",這是當代環境以人為主的民主性特徵,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僅僅是物質的豐富和表層信息變化的享有,更不能容忍那種非人性的壓抑人的環境。人們追求深層心理的滿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追求美和美感的享受。既是"對話",就發生了人如何與環境對話的問題。 環境藝術觀念的變遷。城市、建築是環境藝術的主要載體的體現者,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藝術觀念的變遷,可以從建築藝術觀念的變遷中看到它的足跡。從建築誕生之日起,它便是作為人的環境出現的,它就是環境藝術,只不過人們真正認識到建築作為環境藝術的性質比較晚,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才認識到這一點。所以說,環境藝術觀念的變遷與建築觀念的變遷是同步的。 那麼,建築價值觀的演變大致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呢?它經歷了五個階段:(1)實用建築學階段,追求適用、堅固、美觀的建築;(2)藝術建築學階段,視建築為"凝固的音樂";(3)機器建築學階段,把建築看作"住人的機器";(4)空間建築學階段,認識到"空間是建築的主角";(5)環境建築學階段,認為建築是環境的科學和藝術。本世紀,建築價值觀已開始進入第六階段--生態建築學階段。人類經歷了適應環境、利用環境、改造環境以致發展到污染、破壞環境之後,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才逐漸意識到要保護環境,恢復自然生態環境和部分歷史人文環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的當代環境藝術觀念形成和發展起來了。美術界、環境界、建築界的有識之士紛紛行動起來,探索環境藝術問題。而建築界對環境藝術的研究,是上個世紀50年代後期,從研究環境行為與環境設計效果的關系開始的,是從研究社會生態學、研究人對環境的心理行為要求,包括藝術審美需求開始的。 環境藝術在中國 環境藝術在中國的崛起與發展。
⑵ 結合環境設計專業 簡述藝術性和科學性 在設計中如何體現 1000字左右
環境藝術設計它所涉及的范圍之廣,從歷史方面,從歷史中的某個時期,室內的,室外的,技術的,美學的,市場的,發展前景的等等,很多立足點你都可以寫。從中國古典園林山石造景藝術的發展史入手,分析了中國古典園林山石造景藝術形成的思想與文化背景以及中國古典園林山石造景的藝術手法與特點,剖析了我國園林山石造景現狀以及現代園林環境中山石造景藝術的風格與特點。提煉中國園林疊石掇山文化的本土特徵,拋棄傳統園林疊石掇山的歷史局限,把握傳統觀念的現實意義,融入現代生活的環境需求。對現代園林山石造景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提出在新形式下中國當前山石造景的發展趨勢。我的畢業論文中的!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是二戰後在歐美逐漸受到重視的,它是二十世紀工業與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中,科學、經濟和藝術結合的產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作為有機的整體統一起來。「環境藝術」是一個大的范疇,綜合性很強,是指環境藝術工程的空間規劃,藝術構想方案的綜合計劃,其中包括了環境與設施計劃、空間與裝飾計劃、造型與構造計劃、材料與色彩計劃、採光與布光計劃、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計劃等[2]其表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著名的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RichardPDober)解釋道:環境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築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這是一種愛管閑事的藝術,無所不包的藝術,早已被傳統所矚目的藝術,環境藝術的實踐與影響環境的能力,賦予環境視覺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裝飾人存在領域的能力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設計師們認為藝術設計是藝術和技術完美結合的創造性活動。正因為這一特性,使設計師在長期的設計工作中,培養了對技術發展前沿的關注,以及對探索和創造的興趣。無論是建築設計師、工程師、雕塑家、畫家、音樂家、燈光師、園藝家、工藝匠師等,都可把環境藝術視為己任,並且基於各自的專長,從不同角度理解「環境藝術」,共識之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大自然是天然環境,即第一環境;城鄉建築及其建築的室內空間是人造環境,即第二環境;園林、農場、水庫之類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環境。一般意義上的環境藝術是指人造環境。(二)「環境藝術」中的「藝術」,是以美術為骨架的。造型、光色、尺度、比例、體重、質地等形式美,是環境藝術的基本語匯。功能、空氣、聲音、溫度、氣味等因素,也須綜合考慮。因而所謂「藝術」既有視覺的,也有聽覺的和嗅覺的,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它是一項非合作不可的綜合創造。(三)建築是環境藝術的主要載體和體現者。對環境而言,建築側重處理自身與第一環境的關系。(切不可理解為藝術只是建築完成後的添加和補綴)這一特性決定了建築師和藝術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築師側重的功能和藝術家側重的審美完整地、有機地統一起來,環境藝術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環境藝術人才,應具有綜合才智,避免建築師多注重單體,規劃師不顧及細節,藝術家漠視實用與技術的通病。(四)環境藝術的精神是「景」與「情」的統一。「景」是指自然景觀的選擇和人文景觀的營造,使環境融入風物,成為民族傳統的縮影或現代文明的集錦。鑒於環境藝術的巨大體量,包涵的豐富信息,存在時限的相對長久性,它不啻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最直觀的表徵。在環境藝術的設計與創造中,設計師們總會不失時機地輸入情感,體現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環境中的情調,烘托民族的風格,抑或也體現設計者的個性。(五)環境藝術的最高原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融處。「人是自然之子」這句話,揭示了人與自然須臾不可分離的關系。另方面,一切建築又都是以使人與自然相對分離和隔絕來保護人,避免人「風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環境,都意味著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和破壞。環境藝術正是要在這種改善與破壞中,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人為主、物以人用」。建築造址更益於人的身心健康。型、色、聲、光、氣的處理均為使人愉悅;道路、樓梯、門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傢具、商場、車庫、垃圾站等配套設施,也得考慮人的行為習慣。視覺傳達設計經歷了商業美術、工藝美術、印刷美術設計、裝潢設計、平面設計等幾大階段的演變,最終成為以視覺媒介為載體,利用視覺符號表現並傳達信息的設計。視覺傳達是當代新興起的一個學術概念,視覺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傳達則是通過某種形式表達出來.從大的方向主要包括:平面設計,多媒體設計,動畫設計,裝飾設計等
⑶ 公共藝術(裝置藝術)和公共藝術有什麼區別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定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地有效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意蘊的藝術形態。簡單地講,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裝置藝術使用的媒材包含了自然材料到新媒體,比如錄影、聲音、表演、電腦以及網路。
公共藝術是城市的思想,是一種當代文化的形態。簡而言之,公共藝術指的是由藝術家為某個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間所創作的作品或者設計。公共藝術是一個城市成熟發展的標志。它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財富,在積極的意義上表達了當地的身份特徵與文化價值觀;它毋庸置疑地體現著市民們對自己城市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因此也進而成為藝術與文化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說,擁有良好公共藝術的城市,才是一座能夠思考和感覺的城市。當然,公共藝術的存在意義遠不止於此,它能夠通過改變所在地點的景觀,突出某些特質而喚起人們對相關問題的思考與認識,表達社區或城市的歷史與價值。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公共藝術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它改變了城市的面貌,能夠長時間地影響著公眾的精神狀態與對周遭世界的認知;它也會成為城市身份的標識,在塑造城市的獨特性格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⑷ 藝術留學平面設計專業留學去哪好
英國
1、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
純藝氛圍濃,概念先鋒。
探索平面設計未來發展的全新可能,總能站在行業前沿的中央聖馬丁,其教學的范圍並不只局限在各種機械、攝影、數碼創作,甚至能涵蓋到古代洞穴壁畫。純藝術的創作氛圍更加濃厚。作為信息記錄、傳遞、宣傳的媒介,中央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將平面設計定義為21世紀信息傳遞的載體,希望通過平面設計重新定義人們看待事物和行為處事的習慣。
通過創新形式加深對平面設計的理解,啟發思維。教學過程穿插技法學習和概念理論,讓學生無論在社會實踐還是職業發展中都做好准備。
2、金斯頓大學
鼓勵融入多元文化的創作。
金斯頓大學對平面設計的詮釋非常大膽、求新、求變,努力突破既有框架的束縛。學校非常支持學生表達自我想法,鼓勵學生廣泛涉獵與專業無關的知識,亦可專注於某個特定方向。
在2018年英國衛報最新出爐的大學排名中,金斯頓大學的設計與工藝類專業全英排名第8。到研究生階段,金斯頓大學轉而將學習重點放在當代視覺藝術傳達上,深入培養學生平面設計的個人風格和表現方法。
除了建立清晰的思維方式外,金斯頓大學倡導學生對多元文化進行深入理解,認為在深刻理解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創作,才能激發人們的思維共鳴。
3、倫敦傳媒學院
商業氣息則更勝一籌。
倫敦傳媒學院下設兩個與平面設計相關的專業,分別是平面與媒體設計和品牌形象設計,兩個專業都開設本科和研究生階段課程。
1)平面與媒體設計專業:
更偏重於對視傳技法本身的研究,結合平面媒體(graphic media)和多媒體(digital
media)應用兩個方面的知識進行學習。學該專業的同學能接觸到一系列成熟和新興的專題課程,涉及的專業包括:插畫、交互設計、服務設計、品牌和身份、廣告、新聞學、攝影、出版、公共關系、聲音藝術、劇本創作等。
2)品牌形象設計專業:
更側重於以商業化的視角對品牌包裝進行視覺設計,進而對品牌故事進行更為生動的轉化和傳達。該專業的目的是將學生培養成更符合商業化需求的branding
visual designer。所以品牌形象設計專業也更有針對性,主要就品牌設計展開一系列市場調研、客戶體驗、觀眾調研、企業核心價值調研等。
4、愛丁堡大學
重創意,強調突破。
愛丁堡大學認為平面設計應該挑戰現狀,超越框架束縛,不斷反思,尋找全新創作方案。一直到研究生階段,愛丁堡大學依然鼓勵學生敢為人先,不斷超越限制,突破自我的既定模式。如何實現既定項目參數與個性表達的平衡,是愛丁堡大學需要帶領同學們思考的問題。
5、諾丁漢特倫特大學
與行業與時俱進,課程內容寬泛。
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平面設計專業與行業聯系非常緊密,專業學習內容也非常廣泛,像品牌、廣告、插畫、編輯設計、交互設計、動畫、動態影像等都能涉及到。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平面設計專業還得到了Creative
Skillset Tick的認可。它是英國非常有權威的行業質量標志。
到研究生階段,諾丁漢特倫特將平面設計專業的重點放在調研、開展、生產原創平面設計的方案上,嘗試採用一系列印刷和數碼媒介形式。
美國
1、羅德島設計學院
注重社會話題性,主題要有深度、廣度。
羅德島設計學院作為一所世界頂級的藝術設計類院校,為同學們提供的是一個最為開放的創作平台,它在課程中教授同學們的是如何通過調研,從自身的視角出發,去發覺、捕捉、分析瞬息萬變的社會遷延。並能從中提煉出自己創作的theme,凝練自己的concept,並從各式各樣的傳遞媒介中選取最適合的媒介予以創作。
2、紐約視覺藝術學院
看重立體與平面的轉化,偏商業化設計。
SVA從平面構成、字體、色彩、圖文肌理、紋案圖樣、動態圖像、3D設計、視覺傳達原理等基礎開始培養本科學生的扎實而個性鮮明的設計功底。並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讓同學們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平面創作類型(品牌設計、廣告、包裝、UI/UX等)。同時SVA秉承自身院校的傳統優勢,注重培養同學們的手繪能力(hand
& digital),並將平面的設計原則與立體裝置藝術表現進行最大化的嘗試性探索。
3、加州藝術學院
日式風格的尾隨者,偏扁平化設計。
加州藝術學院(CalArts),是眾多藝術學院中,受日本平面設計風格影響較深的一所,其學生作品整體偏向扁平化設計,相對注重平面作品的視覺化表達,追求後期展示的作品視覺張力與沖擊性。其中,CalArts對於矛盾空間有相對側重的研究,通過視覺誤差引導受眾對於平面空間中展示內容的好奇與關注。
⑸ 聲控裝置到底是什麼原理
http://ke..com/link?url=AFfP1BWaeFNbfybxCsnSE-_hbh7A3FLvfrVC-jW3DqDxgdtVtvEK#3
⑹ 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是什麼
環境藝術設計是一門新興的,與建築學、城市規劃學等學科有著密切聯系的綜合性學 科,它屬於藝術設計學科的一個分支。「環境藝術設計」
科,它屬於藝術設計學科的一個分支。「環境藝術設計」可理解為用藝術的方式和手段對
建築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進行規劃設計活動。建築是環境空間的主體,也是環境藝術的載體,
因此,建築與環境藝術有著緊密的關系,也可以說,環境藝術是建築學的延伸。但是,建
築不是環境的全部,環境的要素包括宏觀的自然山水、地理、氣候、事物、動物,微觀的 室內空間、傢具、陳設等等。
環境藝術設計的目的是為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社會活動提供一個合情、合理、舒適、
美觀、有效的空間場所。由於人的物質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是多方位、多層次、多領域,
是動態而復雜的,因此,要滿足人的不同需求,環境藝術設計除了其本身的技術的與藝術
的要求之外,還涉及到:建築學、城市規劃、景觀設計、人體工程學、環境行為學、環境
心理學、美學、社會學、文化學、民族學、歷史學、宗教學以及技術與材料科學等等相關
學科,是一項系統工程。按照我國目前學科分類,環境藝術設計歸口在藝術設計專業的目
錄之下。它包括:室內環境設計、室外環境設計(園林設計、廣場設計、住區環境設計等 等)兩大類。
一:環境藝術設計的定義
環境與人居環境
「環境」就一 環境」 般意義上解釋是 指圍繞著某種 「物體」並對這 物體」 個物體產生某種 影響的的事物。 這個物體可能是 人,也可能是物。
環境的概念可以從地理學、生態學、社會學等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理解,而行為
學的環境是指人賴以生存、從事生產和生活活動的外部客觀世界。通常我們把自然環
境、人工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是相對於人工場所或人工環境而存在的自然造化,
通常由土地、江河湖海、大氣、動植物等構成;人工環境是人們為了改善生存條件而
人為建造的環境。通常由建築、道路、設施等物質形態構成。社會環境是指人與人之 間形成的的非物質的意識形態領域。
自然環境是自在的,有著自身的空間結構、屬性、規律和特點。當然,人類常常 賦予自然以某種意義,使純客觀的自然有了人文的因素。自然環境的客觀性是保持自 然界整個生態平衡的根本。也是人工場所形成的基礎,它支撐也制約著人工環境的形 態構成和發展。
人居環境的一般解釋是人類
居住生活的地方,是與人類生存 活動緊密相連的地表空間,是人 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場 所,是「 所,是「人類生存、從事生產、
進行各種社會活動所在的環境」 進行各種社會活動所在的環境」, 是「人類活動的全過程,包括居 住、工作、教育、衛生、文化、
娛樂等,以及為維護這些活動而 進行的實體結構的有機構成環境藝術設計基本概念環境藝術設計基本概念。人 居環境的核心是人,所以滿足人 在居住方面的各種需要是人居環 境設計的基本目的和追求的目標。 人類的居住環境是環境藝術研究 的主要對象和領域。
二:環境藝術設計的特徵
多功能需求的綜合特徵除了使用功能以外,環境藝術還有信息傳遞、審美欣賞、歷史文化等性質,環境藝術 設計是人類對空間環境多種需求一種解決方式。人類對環境功能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第一使用功能:空間的大小、形狀;光照、聲音;空氣、熱能、氣味等; 第二精神功能:風格形態、文化內涵、構成法則、審美情趣、信息傳遞等
多要素的制約和多元素的構成 環境藝術的實現需要各種要素的支撐,如地理條件、使用功能、 經濟水平、科學技術、藝術文化追 求等,每一種要素對環境的整體提 出具體要求,指定一個范圍,對環 境設計進行某種制約。
多學科相互交叉的特徵
環境藝術不是純欣賞意義的藝術樣 式,不是完全表達藝術家個性的作品, 而是一門綜合學科,是功能、藝術、技 術的統一體,是自然、社會、人文、藝
術多學科的融合,它包括了地理地貌、 氣候、種植、歷史文化、民俗民情、工 程技術、環境心理、人體工程、審美欣 賞等各方面的知識。
公眾共同參與的特徵 環境藝術是公眾的藝術,它的目的完全是為大眾的工作、生活以及社會活動服 務的,因此,聽取公眾的意見,汲取大家的智慧,是環境藝術設計創作最基本的方法。
三:環境藝術設計原則
以認為本的原則。人是環境的主角,「以認為本」 人是環境的主角,「以認為本」就是尊重人類自身需要,從生理和心理上創造符合 人類生存模式的環境。
系統和整體原則。環境藝術是一個系統,它由自然系統、人工系統組成。自然系統又是由地形、
山水、氣候等多方面元素構成,人工系統則有建築、交通、水電施、照明設施、綠
化等等。另外,環境藝術設計的構成除了實體要素之外,還有思想、觀念、意識等 非物質內容,涉及多門學科或領域,
非物質內容,涉及多門學科或領域,因此,環境藝術設計必須要有系統和整體的觀念。
尊重環境自在的原則。自然環境是一個客觀自在的系統,它有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人類
應該尊重它,而不是隨便改變它。人類自身也帶有自然的屬性,也是自然 的一部分,和其他元素一起構成了自然環境的整體的共生系統,對某一局
部的破壞就會導致全局的變化。只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真正的尊重自然、 尊重人類的最佳選擇。
科學、技術與藝術結合的原則。環境藝術設計應該體現人的審美追求和文化趣味,將現代科學技術成
果用於構築理想的環境之中。科學技術與藝術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既互相制 約又互相促進。環境中的各種藝術和非藝術的形象和造型,都是以實體形
態呈現的,物質材料的造型或者材料本身的實現往往離不開科學理論和技 術手段的支持。
創建時空連續的原則。體現環境藝術是一門兼有時間和空間性質的實用性藝術,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構成的。
尊重民眾、樹立公眾意識的原則。環境藝術設計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所以必須聽取公眾對於設計的建議。在消費時代,設計不再是設計師強調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的設計。設計師應具有更高的審美眼光,服務與大眾,引導消費。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目的是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環境,但
過度地開發和毫無節制地濫用導致了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在自然 環境中,許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造成破壞,將無法恢復。因此,
我們在進行環境設計時,應考慮未來,考慮生態平衡,考慮可持續發 展的可能,「綠色設計」
展的可能,「綠色設計」、「生態設計」和「可持續發展」應是現代 生態設計」 可持續發展」 環藝設計應該遵行的普遍原則。
四:環境藝術設計思維的應用與特徵
設計是藝術思維的形象性和科學思維的邏輯性的有機整合;形象思維存在於設計的自始至終,並有相對獨立和重要的地位;環境藝術設計實質是將功能、文脈等抽象的目標要求轉換成可視化
的形象過程;創造性是設計的的本質和基本要求,設計的過程就是創造性思維過 程;設計的思維過程是整體——局部——整體反復運作的過程環境藝術設計基本概念環境設計。 )設計的思維過程是整體——局部——整體反復運作的過程。
一名成熟和全面的設計師是多方面的條件構成的,他包括基本素質、文
化修養、工作能力、專業知識、技能以及綜合知識的掌握。這幾個方面構成 了一名創造性設計師的基本知識結構。基本素質部分來源於先天和遺傳,如
記憶、觀察力等,但也可以通過後天的的培養加以提高,這就需要毅力,毅 力是堅強持久的意志表現,是設計師能力提高的重要條件。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名設計師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是設計的核 心因素
創造性思維是在抽象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等多種思維
模式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和綜合發揮。只有充分和全面熟悉各種思維的 特點和規律,才能主動去應用它。了解和熟悉它們有必須依靠實踐,
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同時,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在思維本身, 從更深層次上說,還需要依靠綜合素質的提高,創造是需要全面的多
方面的知識作為鋪墊的,一個設計師知識面狹窄,及時再聰明,再有 天賦,也難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因此,加強自身的專業素質的鍛造,
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提高自己整體的學養,是一名設計師不斷努力的方向。
⑺ 環境藝術設計 畢業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它所涉及的范圍之廣,從歷史方面,從歷史中的某個時期,室內的,室外的,技術的,美學的,市場的,發展前景的等等,很多立足點你都可以寫。 從中國古典園林山石造景藝術的發展史入手,分析了中國古典園林山石造景藝術形成的思想與文化背景以及中國古典園林山石造景的藝術手法與特點,剖析了我國園林山石造景現狀以及現代園林環境中山石造景藝術的風格與特點。提煉中國園林疊石掇山文化的本土特徵,拋棄傳統園林疊石掇山的歷史局限,把握傳統觀念的現實意義,融入現代生活的環境需求。對現代園林山石造景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提出在新形式下中國當前山石造景的發展趨勢。 我的畢業論文中的! 環境藝術設計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是二戰後在歐美逐漸受到重視的,它是二十世紀工業與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中,科學、經濟和藝術結合的產物。它一步到位地把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作為有機的整體統一起來。 「環境藝術」是一個大的范疇,綜合性很強,是指環境藝術工程的空間規劃,藝術構想方案的綜合計劃,其中包括了環境與設施計劃、空間與裝飾計劃、造型與構造計劃、材料與色彩計劃、採光與布光計劃、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的計劃等[2]其表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著名的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Richard PDober)解釋道:環境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它比建築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這是一種愛管閑事的藝術,無所不包的藝術,早已被傳統所矚目的藝術,環境藝術的實踐與影響環境的能力,賦予環境視覺上秩序的能力,以及提高、裝飾人存在領域的能力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設計師們認為藝術設計是藝術和技術完美結合的創造性活動。正因為這一特性,使設計師在長期的設計工作中,培養了對技術發展前沿的關注,以及對探索和創造的興趣。無論是建築設計師、工程師、雕塑家、畫家、音樂家、燈光師、園藝家、工藝匠師等,都可把環境藝術視為己任,並且基於各自的專長,從不同角度理解「環境藝術」,共識之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自然是天然環境,即第一環境;城鄉建築及其建築的室內空間是人造環境,即第二環境;園林、農場、水庫之類是利用自然,略施人工的第三環境。一般意義上的環境藝術是指人造環境。 (二)「環境藝術」中的「藝術」,是以美術為骨架的。造型、光色、尺度、比例、體重、質地等形式美,是環境藝術的基本語匯。功能、空氣、聲音、溫度、氣味等因素,也須綜合考慮。因而所謂「藝術」既有視覺的,也有聽覺的和嗅覺的,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它是一項非合作不可的綜合創造。 (三)建築是環境藝術的主要載體和體現者。對環境而言,建築側重處理自身與第一環境的關系。(切不可理解為藝術只是建築完成後的添加和補綴)這一特性決定了建築師和藝術家各自的分工,也暴露了各自的才智缺憾。只有把建築師側重的功能和藝術家側重的審美完整地、有機地統一起來,環境藝術才能成功。新一代的環境藝術人才,應具有綜合才智,避免建築師多注重單體,規劃師不顧及細節,藝術家漠視實用與技術的通病。 (四)環境藝術的精神是「景」與「情」的統一。「景」是指自然景觀的選擇和人文景觀的營造,使環境融入風物,成為民族傳統的縮影或現代文明的集錦。鑒於環境藝術的巨大體量,包涵的豐富信息,存在時限的相對長久性,它不啻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最直觀的表徵。在環境藝術的設計與創造中,設計師們總會不失時機地輸入情感,體現人情味,把造境上升至造意境,追求環境中的情調,烘托民族的風格,抑或也體現設計者的個性。 (五)環境藝術的最高原則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融處。「人是自然之子」這句話,揭示了人與自然須臾不可分離的關系。另方面,一切建築又都是以使人與自然相對分離和隔絕來保護人,避免人「風餐露宿」、「星月披肩」的。但凡人造環境,都意味著對自然環境的改造和破壞。環境藝術正是要在這種改善與破壞中,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以人為主、物以人用」。建築造址更益於人的身心健康。型、色、聲、光、氣的處理均為使人愉悅;道路、樓梯、門窗要方便人的出入。傢具、商場、車庫、垃圾站等配套設施,也得考慮人的行為習慣。 視覺傳達設計經歷了商業美術、工藝美術、印刷美術設計、裝潢設計、平面設計等幾大階段的演變,最終成為以視覺媒介為載體,利用視覺符號表現並傳達信息的設計。 視覺傳達是當代新興起的一個學術概念,視覺就是我們所看到的,傳達則是通過某種形式表達出來.從大的方向主要包括:平面設計,多媒體設計,動畫設計,裝飾設計等
⑻ 藝術裝置系統包含哪些設施
這個范圍非常龐大了,燈光控制,陣列控制,AR、VR,MR等等都是,無錫幻方科技,專業的藝術裝置系統定製供應商
⑼ 什麼是聲音藝術
聲音藝術(sound art)是指以聲音——包括樂音與非樂音——為媒介的藝術作品。它是西方嚴肅音樂(或稱藝術音樂)的邏輯傳承,通常具有很強的實驗性。近年來聲音藝術和裝置以及視覺藝術結合的傾向愈發明顯,這不是好事。事實上這很可能意味著千百年來我們稱之為音樂的東西正在走向死亡。
聲音藝術和電子原音音樂、計算機音樂、噪音音樂、音景、錄音藝術等門類有各種關系。
聲音藝術為英文「Sound Art」的中譯,出現在二十世紀末期,用以指以廣義的聲音(包含傳統意義上的噪音與樂音)為主要創作媒介,主張尊重聲音本體,重視主動聆聽而非「創作」的一種藝術類別。
聲音藝術與「前衛音樂」、「實驗音樂」、「電子音樂」、「電腦音樂」多有交集。廣義的聲音藝術可指一切訴諸於耳朵的藝術形式,而狹義的聲音藝術可以用來指相對於重視能量感的極端大音量噪音藝術而言的,講究概念性的聽覺藝術形式。
聲音藝術創作者常用的創作工具有:錄音設備(麥克風、MD 錄音機、DAT 數字錄音機、硬碟/快閃記憶體錄音機等)、電腦(利用音頻軟體對聲音進行剪輯與處理)、硬體效果器/采樣器、黑膠唱盤、傳統樂器、其他可發聲物件等等。但現在有個問題是:聲音藝術(至少在中國)是不景氣的,發行cd很困難,創作者靠此為生更困難。就像今年10月上海的第一屆中國聲音藝術大展里邊的每個作品,都穿了一層視覺化的外衣,這是聲音要跳出CD進入物理空間的妥協。
⑽ 實驗音樂的聲音藝術
「聲音藝術」是已經完全剝離了旋律本體、器樂本體、人聲本體這樣一些再普通不過專、傳
統不過的看似屬產生「音樂」必不可免的元素,而作出來的又充分讓人折服的有「藝術」性質
的、適合參加聲音界雙年展的、不一定能適合入人耳的、極度有創作原始動機和新鮮感的聲
音文化。還可細分為電子原音,環境音樂,具象音樂等.代表人物有日本的丸谷功二(Koji
Marutani)和 山中透(Toru Yamanaka) 等.
他們的作品常滲透到視覺,聲音,表演,舞蹈,影像,裝置,科技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