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官帽上面有一個彩珠,據說顏色代表官職大小,如何分辨
清代官員頂戴分為朝冠與吉服冠兩種。朝冠的定製是:親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頂均用紅寶石,只是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以上官員的頂戴上均銜紅寶石。二品官冠頂飾有小寶石1顆,上銜鏤花珊瑚(鎮國將軍和子爵同武一品官,輔國將軍和男爵同武二品官)。三品官頂戴上飾小紅寶石,上銜藍寶石。四品官頂戴上飾小藍寶石,上銜青金石。五品官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六品官頂戴上飾小藍寶石,上銜硨磲。七品官冠頂上飾小水晶,上銜素金。八品官為陰文鏤花金頂,沒有裝飾。九品官頂戴為陽文鏤花金頂(指未入流的文九品)。會試中試貢士冠頂銜金三枝九葉。舉人、貢生、監生冠頂為鏤花銀座,上銜金雀。生員冠頂為鏤花銀座,上銜銀雀。
吉服冠的定製是:親王至貝子均用紅寶石頂,一品官用珊瑚頂,二品官用鏤花珊瑚頂,三品官用藍寶石頂,四品官用青金石頂,五品官用水晶頂,六品官用硨磲頂,七品官用素金頂,八品、九品均用鏤花素金頂。貢士用素金頂,舉人冠頂為銀座,上銜素金頂。貢生用鏤花金頂,監生、生員均用素銀頂。
按:清初確定百官朝冠制度,一、二、三品官都用起花金頂,上銜紅寶石,四品官朝冠上銜藍寶石,五、六品官朝冠上銜水晶,七品官朝冠為起花金頂,中嵌小藍寶石,八品官朝冠用起花金頂,九品官用起花銀頂。雍正五年,開始議定了冬夏所戴的涼帽、暖帽,其制式依照朝冠頂戴:一品官用珊瑚頂,二品、三品官用起花珊瑚頂,四品官用青金石頂,五品、六品用水晶頂,七品以下及進士、舉人、貢生均用金頂,監生用銀頂。雍正六年改七品官用鏤花水晶頂。雍正八年,改三品官用藍寶石或藍色明玻璃頂,六品官用硨磲或白色涅玻璃頂,七品官仍用金頂。從此以後,朝冠的形制及飾物遂成為定製。
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綉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12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23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簡單來說,清代官員的補子大體分為文、武兩種。
文官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鸕鶿,七品鴻漱,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武官為: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貳』 清朝大臣們的官帽上都有一顆珠子,請問一品和九品的大臣的珠子分別是什麼材料做的
頂珠
清代改冠制,替以禮帽。禮帽分二種:第一種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第二種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後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官員品級對應頂珠:
一品:紅寶石
二品:珊瑚
三品:藍寶石
四品:青金石
五品:水晶石
六品:硨磲〔一種南海產的大貝,古稱七寶之一〕
七品:素金
八品:鏤花陰紋,金頂無飾
九品:鏤花陽紋,金頂。
無頂珠者無官品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至乾隆以後,這些冠頂的頂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稱作亮頂、涅頂的來代替了。如,稱一品為亮紅頂,二品為涅紅頂,三品為亮藍頂,四品為涅藍頂,五品為亮白頂,六品為涅白頂。至於七品的素金頂,也被黃銅所頂替。
花翎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琺琅、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翎有藍翎、花翎之別。藍翎是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俗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為貴。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以後制定:貝子戴三眼花翎;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護軍各統領等均戴一眼花翎。
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蘭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貼切。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
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台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叄』 清朝的官帽的珠子
在古代,等級深嚴,不同品級的官員從服飾到權利到差距很大,可以說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權利的等級,官員帽子上的寶石等級自然也不同。從金屬到紅寶石之間有很多的等級,今天就來看看不同的官帽的寶石有何區別:
先看一品官員的,一品官員的等級最高,一品的寶石是紅寶石,紅寶石圓潤如玉,顏色鮮艷,紅色最為吉利,象徵著官途大紅大紫。不止是一品官員,在親王之下,子爵到一品的官員頭都是頂著紅寶石
這么大的紅寶石價格也很昂貴,光是這頂帽子在今天就可以賣出不菲的價格
二品官員的是珊瑚,珊瑚在今天可能不怎麼昂貴,但在古代一個好的珊瑚珠可是很貴的,而且也很漂亮,如圖,粉紅色的有沒有很美
三品官員頂的是藍寶石,藍寶石是從礦石中開采然後打磨成圓形,寶石晶瑩剔透,象徵身份是很不錯的,如今一個好的藍寶石價格不菲
四品官員的是青金石,青金石大多是來自外國,國內不產,青金石和藍寶石長得差不多,但沒有藍寶石透亮
五品官員是水晶,水晶大自然很多,特別在浙江一帶。打磨成珠圓形就成為了五品官員的官帽上的珠子了
六品為硨磲,是一種貝殼,海里的,打磨後就可以了
六品以下都是素金頂,其實只是銅做的,成金黃色而已~
『肆』 古代官帽上面那顆珠子是什麼材料製作的
古代官員的官帽上的頂珠,根據品階的不同,用料材質不同,自然價值也不同。當然價值也不僅僅體現在材質上,越是官階高的,頂珠自然更值錢。
六品官員的上頭珠是由深海貝類製成的,顏色主要是白色的,就不像五品的頂珠那麼好看。
七品地方官使用的是黃金。比較庸俗,不夠典雅。
八級官員和九級官員使用陰陽紋縷花金。到了末尾的兩個品階,材料都用得一樣,只用圖案來區分。再下面連品級都沒有的,肯定就沒有頂珠了。
至於具體的市價值多少錢?曾經再一個國外拍賣會上,清朝乾隆時期某個官員帽子頂珠拍出了20萬美元的價格,對於擁有數百年歷史的物件來講,已經是文物了,肯定與實際珠寶的價格不同。
『伍』 清朝8品官帽頂珠是什麼玉石
清朝的7.8.9品的官都是使用同一種頂珠,那就是素金銅頂。就是銅珠。但789品也有不同。
7品的是素金頂,而8.9品用的是鏤花素金頂。
至於花翎.最低的單眼花翎也基本用於上三旗的官員。在上面的基本就是王公貝勒了。所以現在辮子戲里到處插著孔雀毛的景象是沒有的。出了京城你基本不會見到有帶花翎的官。
『陸』 在古代時,官帽珠子各種顏色代表什麼級別
在清代時,官帽珠子各種顏色代表不同的級別:正、從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鶴,武官前後均綉麒麟。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其形狀如鹿,頭上長有獨角,全身遍生鱗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徵祥瑞。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金座,中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紅寶石是含鉻而紅色透明的剛玉,常見的有玫瑰紅、大紅和暗紅等,血紅和鴿血紅為稀世珍品。
正、從二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錦雞,武官前後均綉獅。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顆,上銜珊瑚。珊瑚是由生長在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珊瑚蟲的石灰質骨骼娶集而成,形似樹枝,質地堅硬,多為紅色,亦有白色或黑色的,以艷紅為最名貴。
正、從三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孔雀,武官前後均綉豹。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顆,上銜藍寶石。藍寶石是含鈦而藍色透明的剛玉,色彩奪目,與紅寶石一樣同為珍貴的寶石。
正、從四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雁,武官前後均綉虎。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青金石。青金石的硬度較大,具有很強的玻璃光澤,顏色美觀,常呈極為鮮艷的深藍、天藍、紫藍及淡綠藍等色彩,作為帽飾閃光耀眼。
正、從五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白鷳,武官前後均綉熊。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水晶。水晶一般是指無色透明的石英晶體,但常因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而分顯各色,分別稱為薔薇水晶、黃水晶、煙晶、茶晶、紫晶、墨晶等等。
正、從六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鷺鷥,武官前後均綉彪。彪即指小老虎。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硨磲。硨磲是熱帶海域中的一種軟體動物,其貝殼大而厚,略呈三角形,呈黃綠青紫等色彩,極為美麗,可作為裝飾品。它與金銀、琉璃、瑪瑙、珊瑚、琥珀、珍珠,同為中國古代七寶。
正、從七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鸂鶒,武官前後均綉犀牛。鸂鶒是古書上指象鴛鴦的一種水鳥。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金座,中飾小水晶一顆,上銜素金,常稱素金頂。
正、從八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鵪鶉,武官如武七品,前後均綉犀牛。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陰文金頂,無其他裝飾。
正、從九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練雀,武官前後均綉海馬。帽頂,文武官皆為縷花陽文金頂,無其他裝飾。
從九品以下未入流的低級官員,其官服圖案及帽頂裝飾,亦隨九品官之制。
『柒』 關於清朝官員帽子頂上的珠子顏色分為幾品 有重賞
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戴涼帽的官吏。
暖帽的形制,多為圓型,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製,也有用呢制、緞制及布制的,視其天氣變化而定。顏色為黑色為多。皮毛之類也有分別。最初,以貂鼠為貴,其次為海獺,再次為狐,其下則無皮不用。由於海獺價格昂貴,後用黃狼皮染黑代替,名為騷鼠,時人爭相仿效。
(7)鑄造銅珠冒頂是什麼官擴展閱讀:
清代男子的官帽,有禮帽、便帽之別。禮帽俗稱「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為冬天所戴,名為暖帽;一為夏天所戴,名為涼帽。便帽,也稱「小帽子」以六瓣合縫,綴檐如筒;俗稱瓜皮帽。創自明太祖洪武年間,取其六合一統之意。
這種小帽形式很多,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之別。平頂大多為硬胎,內襯棉花;尖頂大多為軟胎,取其便利。等級不同,帽子不同。
『捌』 清朝官員頂子顏色都代表什麼官
頂戴
清用以區別官員品級的帽飾。以紅寶石為最高,依次為珊瑚、藍寶石、青寶石、水晶、陣碟、素金、鏤花陰文金頂、鏤花陽文金頂。革職或降職時,即革除或摘去所戴頂子。朝冠與吉服冠在三品以上略有區別,如紅寶石僅用文武一品官朝冠,吉服冠用珊瑚。進士、狀元朝寇特用金三枝九葉,舉人用金雀,生員用銀雀;朝服則舉人以上用素金,與七品官司同,生員用素銀。僭用帽頂有厲禁,對八九品原用鏤花陰、陰文金頂者,如因軍營保舉及捐納得虛銜者,雖居微職,亦可依其虛銜戴頂子。
清朝皇帝的朝冠有冬夏之分,是皇帝在朝會、祭祀時戴的禮帽。冬朝冠面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為玉草。無論冬夏朝冠皆帽檐上仰,覆以珠穗,正中飾三層金頂,每層間飾以一等大東珠一顆,環繞金頂周圍,飾以四條金龍,龍的頭上、脊背各鑲嵌一顆一等大東珠,四龍口中各銜一顆大東珠,帽後飾一等東珠七顆,皇帝的朝冠上共飾有二十二顆大東珠。
皇後、皇太後朝冠亦以一、二、三等東珠為主要飾物。完頂為三隻重疊的金鳳,鳳間飾三顆一等大東珠,每隻金鳳的頭部、翅膀各飾二等東珠三顆、三等東珠一顆,金鳳的尾部各飾小珍珠十六顆,三隻金鳳的口中各銜三等東珠一顆。朝冠的檐部綴七隻金鳳,每隻金鳳各飾二等東珠九顆、小珍珠二十一顆,貓眼石一顆。冠後部飾金金一隻,貓眼石一顆,小珍珠十六顆。金尾垂珍珠橫二排豎五行共三百零二顆四等東珠。 皇帝、皇後、皇太後、皇貴妃及妃嬪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員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據等級身份不同,朝珠的質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後、皇太後才能佩戴東珠朝珠,東珠朝珠由108顆東珠串成,每27顆東珠又用4粒紅珊瑚結珠等距間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結珠呈葫蘆形稱「佛頭」。佩戴朝珠時,佛頭垂於背後,並用黃絛帶連接一組玉飾,稱做「背雲」。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紅珊瑚結珠處,分別飾一串和二串綠松石珠串,稱為"紀念"。朝珠的構成,有著深刻的含義。108顆東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四個紅珊瑚結珠象徵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下垂於背後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復始",三串綠松石紀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皇帝穿朝服時戴一盤東珠外,還在兩肩斜 持兩盤紅珊瑚結珠,以示身份特殊。
清朝官員帽頂鑲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東珠),但珍珠數量有嚴格區別,即官銜愈高,珍珠數量愈多,但最多不超過9顆,具體規定:親王朝冠飾東珠9顆,邵五朝冠飾東珠8顆,貝勒朝冠飾東珠7顆,貝子朝冠飾東珠6顆,鎮國公朝冠飾東珠5顆,輔國公朝冠飾東珠4顆,候朝冠飾東珠3顆,伯朝冠飾東珠2顆,子朝冠飾東珠1顆,其餘非高官厚祿的沒有資格使用東珠。 官員戴的官帽又稱大帽,共有兩種:一為冬季所戴,稱「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涼帽」。根據規定,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後來北洋艦隊則較為特殊,一年四季均為暖帽)。暖帽多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質,也有緞質、呢質、布質,視氣候而變,暖帽中間裝飾有用紅色絲絛編成的帽緯,俗稱「紅纓」。帽緯之上裝有頂珠,按品級而異,無品則無頂。涼帽為圓錐形,用藤、竹、篾席、麥秸等編成,外裹綾羅,顏色多為白色,也有湖色及黃色。涼帽頂上也裝有紅纓、頂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頂珠之下,裝一支兩寸長的翎管,用來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稱孔雀翎,藍翎則用鶡羽製作。
『玖』 清朝官帽頂上都有一顆珠子,這顆珠子是什麼含義呢
清朝官帽上的珠子為頂珠,是用來區分出官員的品級和地位的,不同品級的官員,帽子上的珠子價值也有所不同,根據官職的大小來決定,官職越大珠子材質就越高級。
從高到低依次為:一品官員紅寶石、二品官員珊瑚、三品官員藍寶石、四品官員青金石、五品官員水晶、六品官員硨磲、七品官員素金、八品官員陰紋縷花金、九品官員陽紋鏤花金。
從六品官員開始,頂珠使用的就是寶石,六品用的是白玉,五品是水晶,四品是青金石,到了三品的時候就是藍寶石,一克拉在現在也有四五千的價格,二品用的是紅珊瑚,大概價值七八千一克拉,而一品大員用的紅寶石,更是非常珍貴,之前在一場拍賣會上,清朝一品官員的頂戴就被賣到了110萬人民幣的高價,當然,這不僅僅是因為紅寶石值錢,而是對於收藏家來說,這顆頂珠有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和意義,所以值得他們花高價進行收藏。
『拾』 清朝官帽上的頂珠,麻煩給評定一下價值和品級。為何有的頂珠是好幾個珠子
純粹後做
「頂子」也是區別清朝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識。「頂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兩種。朝冠頂子共有三層:上為尖形寶石,中為球形寶珠,下為金屬底座。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形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按照清朝禮儀: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陽文鏤花金。頂無珠者,即無品級。如果清朝官員犯法,就要把頂戴花翎拿下,表示解除他的一切職務。「在現在的許多電視劇里,看著扮演清朝官員們戴的『頂戴』,其實有許多錯誤的地方。」何志華說,「他們戴的頂戴上面的翎子只有一根孔雀毛,這樣的翎子在清朝是不會出現的。當時的翎子是藍翎裡面加上孔雀毛,分出單眼花翎、雙眼花翎、三眼花翎幾個檔次,按照立功的大小來賞賜幾眼翎子,所謂眼就是孔雀毛上的彩暈,而且孔雀毛也不是一根,是厚厚的一把。
清代補服、補子 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種官服,穿著的場所和時間也較多。凡補服都為石青色。補子是區分官職品級的主要標志。圓形補子有以下幾種:皇子,龍褂為石青色,綉五爪正面金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團,間以五彩雲紋。親王,綉五爪龍四團,前後為正龍,兩肩為行龍。郡王,綉有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貝勒,綉四爪正蟒二團(前後各一)。貝子,綉五爪行蟒二團,(前後各一)。
朝珠似是有清一代帝後、官員、命婦正式朝服中特有的飾物。《大清會典》便有,「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衛、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均得用。」但禮儀完畢即不準佩戴,庶民百姓則是完全不能掛朝珠。滿清諸帝篤信佛教,這朝珠許是從佛教的「念珠」衍化而來的,108珠與佛門敲響108下佛鍾,象徵佛家「醒百八煩惱」蓋有相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