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這香爐底款有誰識得!
底款是:琴書侶。即明代宣德年間的吳邦佐,他是當年監造鼎鼎大名的「大明宣德鑄爐」的工部吏臣,是宣德時鑄銅工藝名匠。粗看了一下你這只香爐是現代的仿品
Ⅱ 我家有一隻香爐是銅質的是上一輩留下來的底部寫著《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一共四字四排
明代「宣德爐」的設計者和督造者,同時自己也開業「私鑄」,爐體造型精煉,設計合理,選料講究。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象耳三足銅爐、銅嵌金片獸耳瓶。生卒年不詳。
公元1428年的一天,明宣宗朱瞻基在看過臣僚呈遞的所有圖樣和樣品後下了一道諭旨,宣布使用暹羅國晉獻的風磨銅開爐鑄造宗廟祭祀所用鼎彝和內府日常爐具。
這些樣品所用的銅料都經過6次甚至12次提煉,而造型則一律根據《宣和博古圖》、《考古圖》等典籍及內府密藏的夏、商、周三代青銅器和宋元名窯產品。
當時正是宣德三年,海內昇平,四方朝貢,這使宣德皇帝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親自督促這件事以補內藏之缺。但這種銅香爐只鑄造過一次,一共有3000多座。
由於那些銅爐數量稀少,異常精美,因此在當時就十分珍貴,以至後世紛紛仿製,使「宣德爐」這個名稱竟被廣泛引用,成為所有銅香爐的通稱。
自1990年代以來,宣德爐就已是繼宜興紫砂壺後的藝術品市場新寵,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國的收藏者競相高價收購,其珍品價格現在已達幾十萬元人民幣(1美元約合8.11元人民幣),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漲了千餘倍。
宣德爐開啟了中國用黃銅鑄爐的先河,其選料之精可以說是中國歷代所有銅製品的極端。黃銅是一種會產生黃金般澄亮光輝的銅鋅合金。毫無疑問,正是這一特點才使宣德皇帝龍心大悅。
除了銅以外,鑄造宣德爐的原材料還有金、銀等33種礦物,這使它經過多重冶煉之後看起來與眾不同。專家們說,普通的銅在經過四煉以後就會呈現珠光寶色,而即使是最劣的宣德爐所用之銅也經過六煉。
這說明真正的宣德爐顏色卓爾不群。明代文士冒襄在所寫的《宣德爐哥注》中說:「宣爐最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內融,從黯淡中發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膚柔膩可掐。熱火久,爛燦善變,久不著火,即納之污泥中,拭去如故。」
宣德爐有栗殼、茄皮、棠梨、褐色和佛經紙等多種色澤,其中以佛經紙色為第一,而爐體分為爐身、爐耳、爐足三部分。
據流傳至今的零星記載,當年宣德朝的臣工們共據古代名器為宣德爐繪制了117種圖譜,主要包括鼎、彝、爐等,而且各器的細微之處多種多樣,如耳就有朝天耳、環耳等50餘種,邊有20多種,口有十幾種,足有40多種。
並不是所有的宣德爐都有爐耳,但有爐耳的都位於爐身兩側,而爐身大部分沒有紋飾,盡現美麗古樸的銅色和莊重的造型。
只有少量的宣德爐在爐身敲上一些小塊金箔。根據爐身造型的不同,宣德爐有圈足、三足、四足之分,並且爐壁厚重,上手有種沉甸甸的感覺。
在宣德爐上,失蠟法鑄造工藝被運用得淋漓盡致,所鑄器物既無范痕又無墊片的痕跡,同時耳、足處還沒有范土。不過,由於真正的宣德爐能夠得以流傳至今的如鳳毛麟角,因此現在能見到的基本都是後來仿製的。
仿製宣德爐自宣德爐鑄成之日起就無時沒有,其中的精品足以與真器媲美,即使專家也無法辨別。至今,盡管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有許多宣德爐,卻沒有一件能被公認為真正的宣德爐。
20年前,南京市棲霞區龍潭鎮附近出土過一件「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單框楷書款香爐,器型源自夏、商、周三代的簋式青銅器,有壓手的質感且爐體上的銹色猶如老繭般厚實。但即便如此,專家也只能鑒定其為明代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器。
宣德爐最早的仿製者為吳邦佐。據說,吳邦佐是宣德時參與鑄爐的要員。在宣德爐停燒後,他就召集、僱用原來的工匠自行鑄冶,所做器物款字為「琴書侶」或直書其名。
吳邦佐的宣德爐仿製品非常精良,後來歷代的所有仿製者都不能與其相比。在他之後,著名的仿製者還有學道、施念峰、甘文堂、蘇州蔡家、徐守索、周文甫、湯子洋和清代的巴格之等。在當代收藏家眼裡,這些仿製者的私鑄爐由於使世人能夠得見深宮的宣德爐之貌而居功甚偉。
除了仿製,宣德爐的偽製品也特別多,而且其中一些工藝極高,令人經常上當受騙。
不過有一點是偽製品做不到的,就是顏色。
專門以偽制為業的人分許多類。其中一類是先在市場上不計優劣整破地收購大批銅爐,然後再將它們放進有顏料的鍋里煮五六天。這種偽作的顏色只能有3種,即瓦灰、豬肝和土紅,而真正的宣德爐沒有這些顏色。
還有一些匠人比這更復雜一些,自己鑄爐用顏料煮。但這種匠人在工藝上沒有更多的變化技巧,所以往往在爐上敷以金點,號稱「金點爐」。現在,在市場上能夠見到的這類貨色十有八九是如此偽制的。
在市場上,還能見到一種黃綠顏色駁雜、看起來非常美麗的宣德爐。這一般也是偽製品,製作的方法是把舊爐磨光亮,再放在電爐上燒。
最省力的制偽方法是將古代精良的私鑄爐的款挖下來,然後另取合適的宣款鑄上。這類器物不露絲毫破綻,看上去和真品一模一樣。
真正的宣德爐的款只有「宣」、「宣德」、「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4種,各種字體都有,但以楷書為多,筆法自然流暢,莊重而威嚴。最早,有些真宣確實沒有款,但流傳至今,早已被各代添刻完畢,現在已絕對沒有無款之物。
在所有的古玩中,宣德爐的辨別是最容易的。真宣由於長時間隨主人案磨布擦、細細珍藏,器物表面一般都有厚厚的包漿。另外,還有一些曾隨主人周遊陰界,經長時間的土壤酸鹼侵蝕,器物表面有嚴重的腐蝕層。
宣德爐的造型以古雅、渾厚為上,有耳足的比無耳足的要好。以大小而言,直徑8-12厘米的爐最常見,15厘米左右的數量稍少,但價值要高。大於20厘米的爐很罕見。在同樣尺寸的情況下,爐的質量越重價值越高。
自己比對
Ⅲ 我家有個香爐 !爐底寫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書臣吳邦佐監造!爐側面寫有求必應!求真假求價值
「宣德爐」只在宣德三年鑄造過一次,約三千件左右。由於「宣德爐」彌足珍貴,仿製的「宣德爐」在真品面世不到兩年就出現了。主要分為當朝仿、明中期仿、明末至清早期仿、清末民初仿和現代仿等幾類,他們各自的特點如下: 當朝仿。當年宣德爐的監造者將原來的工匠再集中起來,另行鑄造。由於原料不足,風磨銅已經用完,鑄工只能以黃雜銅代之,故銅質始終不及前者。同時底款也有了變化,字數增多。 明代中期仿。明代中期的正德年間,宣德爐的特色是銅色泛黃,器身鑄有伊斯蘭文,且楷書、篆書並用。 明末和清初仿造。沿用明代的失蠟鑄造法,在造型上與明代相比,惟顯靈巧而已。其胎亦厚重,色有暗紅、橙黃等。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款之外,還有署「袖雲居」、「水雲居」、「風月侶」等的篆書方款。 清晚期至民國時期仿。其銅質粗,砂眼多,爐壁薄,分量輕,有的以翻砂法澆鑄,工藝更加粗糙。 現代仿。有幾種情況,一是採用江南一帶以黃雜銅翻砂鑄成,粗劣至極,爐身不加紋飾,雙耳上翹如橋形,體輕薄而多砂眼。二是採用現代的失蠟法澆鑄技術,此類仿品可以說在造型、重量上與真品相伯仲,但細看銅的質地、皮殼、包漿、打磨的光潔度等,兩者差異就大了。現代仿品用的是電解銅,色紫紅,手撫之生澀淺薄,而無細糯之感。在打磨方面現代大多藉助拋光機械,由於轉速太快,光澤過分的激烈,「火氣」亦大。
Ⅳ 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書臣吳邦佐監造!
銅香爐,底款是「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書臣吳邦佐監造」,時代特徵比較顯著;真品收藏價值比較高的。
Ⅳ 我有個香爐底部寫著大明宣德三年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 請老師幫我看看(尺寸直徑23) 謝謝啦
你這個爐子,絕對是後仿,明史列傳第三十九中有吳邦佐的介紹,這個人的確是造爐名家,但是,是永樂年的工部尚書,但是後來被革職了,宣德年工部根本沒這個人,之所以很多爐子上都有這個人和宣德的名號,因為宣德爐出名,這個吳邦佐也出名,就嫁接了,但是這種嫁接是極為可笑的,另外,有個常識,明代只有宮廷用品能帶年號款但是不能有工匠名,民間用品能帶工匠名但是不能帶年號款,又有工匠名,還有年號款的東西,絕對是贗品,還有明史是比較細致的,每一個爐子都有圖譜,工部還有名單,宣德鼎彝譜中有詳細的工部制爐匠名單,不存在你這人的
Ⅵ 請問一下:這個香爐的底部是什麼字是那個朝代制
銅香爐,底款是朱文篆書「吳邦佐印」,真品是清代的風格;時代特徵比較顯著;真品有收藏價值的。
Ⅶ 我有個香爐底部寫著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請大家幫我看看
如何鑒定吳邦佐造爐
現就將吳邦佐造爐談談我的個人看法,吳邦佐造爐目前存世量極大,就跟宣德爐一樣,隨處可見。這是由於自從明宣德以後人們對宣德爐的熱愛分不開,你想皇帝喜歡的玩物,大臣那個不喜歡,大臣喜歡文人墨客也就跟風祟拜,這就導致了全民的熱衷,自明代宣德年起就開始仿造,到明末形成仿造高峰直到清代各階段最後至民國,最近由於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拍賣出幾百萬的宣德爐,至始仿造又達到了一個高峰。
近期看到了幾件帶「大明宣德五年工部尚書臣吳邦佐監造」的爐,現將其中兩爐做一介紹,其一、獅頭耳爐(照片一),高9厘米,口徑16厘米,底款為「大明宣德六年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十六字款,(照片二)整體顏色為舊黃銅色,據收藏者稱「此爐原為淺栗皮色,由於原色上有一層臟,用水和酸將其清冼下後就變成這個樣子了。」其二、橋耳也稱鳳眼耳爐(照片三),圓形鼓腹,高12.5厘米、口徑14厘米,內外有銘款,腹內底部為雙龍抱款「內壇郊社」(照片四),腹外底部有「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書臣吳邦佐監造」(圖五),十六字款,整體顏色為茄皮紫色。
對吳邦佐造爐本人認為不應列為真宣德爐之列,宣德爐本應是宣德三、四年宣德皇帝下聖旨督造的,其他年份造的帶宣德款應示為仿,但目前宣德本年造爐很難辨認,也只好將其定為夠明或稱明仿、清仿、民國仿、現代仿,至於其他款如吳邦佐、李澄德均應列為仿宣德爐之列的私家鑄爐,還有:琴書侶(吳邦佐)、玉堂清玩(嚴東樓)、仲師記、樹德堂、品竹齋、寶鼎、賞心、清玩、王旭、杲竹山房、乾清宮、正德年制、松月侶、杏朴齋清正主人等,另文人造爐雖造型與宣德相同,但款式並沒有宣德字樣只是文人自已的名號如:胡文明、石叟、張鳴歧等這類應稱文人造爐。
吳邦佐造爐目前常見的除以上見到的兩種十六字款外還有,八字款「宣德五年吳邦佐造」、「工部官臣吳邦佐造」,十字款「工部尚書敕賜爐宣德制」,十六字款「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書臣吳邦佐敬造」,二十一字款「大明宣德八年歲次癸丑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監制」等等。這些爐的製作年代最早可到明末,但數量極少,大多為清仿或民國仿製。
研究宣德爐首先要看記載宣德爐的古代文獻,目前最為可靠的也是最早的為《宣德鼎彝譜》是明呂震撰,初僅供進呈皇帝,不曾頒行於世,嘉靖年間流出宮禁,版本較多且均為傳抄本,主要有《宣德鼎彝譜》(八卷)、《宣德彝器譜》(三卷)、《宣德鼎彝圖譜》(廿卷)。這其中只記載無一書監督官之名的爐,吳邦佐為監造官並沒有他本人造爐的記錄,凡有介紹吳邦佐款式的書籍資料都是傳抄於明末或清人抄本。況在專制時代,未奉上諭而臣工可以隨意書款者是不可能的,有可能是宣德帝死後吳邦佐才敢仿造宣爐,更大的可能是明末好事之人借用吳邦佐的名字仿造的。
目前在真宣爐罕見的情況的,能得到一件質色俱美的銅爐,便堪稱是無價之寶了,王世襄先生拍賣的價格最高的二件一是祟貞、一是順治的即可說明。但一件如的銅香爐應具備:款制大方、線條自然、款式端正、字體俐落、作工精製、柔膩溫潤、色澤柔潤、體厚量重、有一定年份,符合圖譜所載及個人喜好的均可.
建議找鑒定的人看看!
Ⅷ 祖傳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書臣吳邦佐監造十六字銅香爐一個,。求專家鑒定真偽
宣德
銅爐
在民間流傳的真正
宣德爐
極少,大部分帶」宣德」款的銅爐都是後期仿造的,宣德爐選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樸典雅,當時就十分珍貴,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為罕見,按造史料記載應該一共鑄有三千個,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鑒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但後世仿品依其仿造的年代,工藝仍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
Ⅸ 祖傳大明宣德六年工部尚書臣吳邦佐監造十六字銅香爐一個,。求專家鑒定真偽
宣德 銅爐 在民間流傳的真正 宣德爐 極少,大部分帶」宣德」款的銅爐都是後期仿造的,宣德爐選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樸典雅,當時就十分珍貴,真正宣德三年鑄造的銅香爐極為罕見,按造史料記載應該一共鑄有三千個,至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沒有一件能被眾多鑒定家公認為是真正的宣德爐)』。但後世仿品依其仿造的年代,工藝仍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
Ⅹ 長輩留下來的,底部寫著"大明宣德五年監督工部官臣吳邦佐造"的香爐,請專家們幫忙看看
這是朝天耳仿宣德爐,是個膺品。
宣德爐,為明朝宣德皇帝為了宣揚仁義,特地令工部製造一批香爐,捐助給各個寺廟 ,總共生產了三千件,後消毀了圖紙,成為絕品。
正宗宣德爐底款為顏體書寫的四個字「大明宣德」,後清朝大量仿製,為了區分,底款用正楷書寫六個字「大明宣德年制」。由於朝廷帶頭仿製,民間紛紛效仿,製造了大量的宣德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