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運用分鑄法鑄造的青銅器有什麼

運用分鑄法鑄造的青銅器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2-10-19 23:03:01

『壹』 戰國時期那些繁麗的青銅器 用什麼方法鑄造

一、萌生期(夏代 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
夏代青銅器最初發現的地點在河南偃師二里頭,目前發現的青銅器數量和種類較少,主要是青銅容器、兵器、樂器、工具和飾件。
青銅容器有明顯的仿陶器特徵,器壁勻薄,有簡單的幾何紋裝飾。容器中有酒器和食器,表明青銅禮器的制度開始出現。青銅兵器和工具已經脫離了石器的影響而初具規范。陶范法是這一時期青銅器的主要鑄造方法,青銅飾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綠松石鑲嵌的紋飾。這一切都表明當時的青銅器正處於一個萌芽生長的階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3世紀))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這一時期,青銅器在黃河、長江的中游地區都有發現。青銅容器、兵器的種類和數量有明顯的增長。青銅禮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組合關系。青銅器的造型逐步擺脫了陶器的影響,開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規范。獸面紋、龍紋、鳥紋等青銅器上的主要裝飾題材已被廣泛運用,並開始向成熟的裝飾工藝發展。青銅器鑄造中,分鑄技術已被嫻熟應用,大型青銅容器的鑄造也較普遍。青銅器上文字,在這一時期較晚的時候也有發現。此時的青銅工藝,正處在一個向鼎盛期發展的哺育成長時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
青銅藝術在商代晚期達到了燦爛輝煌的鼎盛時期,並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銅器的種類與器型在這一時期已基本齊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見,且比較多地運用動物形象作為紋飾。器物組合關系明確,禮器中重酒的體制在商代晚期臻於完善,到西周早期則開始向重食的體制轉變。青銅器紋飾空前發達,器物往往是滿飾花紋,平雕與浮雕相結合,使青銅器紋飾富有層次感,立體感強烈。銘文在相當數量的青銅器上出現,商代晚期以使用者的氏族徽記為主,稍晚也出現了記事體銘文。到西周早期,青銅器上普遍鑄有銘文,出現長達數百字的記事銘文。從西周中期開始,中國青銅藝術出現一個比較大的轉變,這一轉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在初期,這一轉變是由民族文化、宗教觀念和社會習俗所致,青銅工藝開始由鼎盛期的豪華精麗向端莊厚重轉變,器形的簡潔實用和紋飾的朴實簡約相得益彰。食器在這一時期有較大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編鍾制度確立。青銅花紋由具象轉變為抽象,由獸面紋、龍紋等變形產生的曲波紋、獸體變形紋等成為紋飾的主體。長篇記事銘文屢見不鮮,內容豐富、字體規范。後期則由於政治經濟的衰敗,導致了青銅工藝的相對停滯,青銅器的器形與紋飾多是前一階段的延續,幾乎沒有什麼創新,出現了程式化的傾向。這一過程一直延續到春秋早期。
四、更新期(公元前7世紀~前221年)
春秋中期以後,舊禮制的衰落消除了對青銅工藝的束縛,諸侯國的經濟發展促進了青銅鑄造業的振興,青銅藝術的更新面貌逐漸顯露。舊的器形在式樣上有較大的改觀,新的器形開始出現,器形的設計由於注重與實用的結合,式樣更富於變化。以龍紋為主的青銅器紋飾細密繁縟,以人類活動為題材的紋飾,開始以類似繪畫的形式裝飾於青銅器上。鑲嵌、錯金銀、鎏金、彩繪等表面裝飾新工藝,使青銅器出現了全新的藝術風貌。長篇記事體銘文逐漸減少,物勒工名的明文內容開始出現,銘文中鳥蟲書等藝術化字體流行。失蠟法、印模法等新的鑄造工藝,使造型奇巧的青銅器鑄造成為可能,並大大提高了鑄造工藝的效率。諸侯國的青銅器因地域文化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戰國中期以後,盡管青銅器的形式依然豐富多彩,但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青銅鑄造業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末路。戰國晚期的青銅器明顯地反映出這種衰退的趨勢。

『貳』 青銅器的分鑄法指的是什麼方法

對一些造型上較突出的部分採用了分鑄法,如器物的耳部以及突起的雕塑,商代「四羊尊」(湖南寧鄉出土)的羊角就是分開鑄成後嵌入羊頭的外范內再澆合在一起的。

『叄』 古代的青銅器是怎樣鑄造的

二、失蠟法
失蠟法是用調入油脂的蜂蠟製成內模,在內模上敷泥漿等,預留孔洞,製成外范,待外范乾燥,高溫焙燒,內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范內形成和內模一樣的空腔,再從孔洞注入銅液,冷卻後,剝去外范,既得與內模相同的鑄件。這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現代工業仍在使用。已知中國最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屬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銅禁等,而其工藝的精湛標明並非初始的製作。而纖麗奇絕的製作,楚地貢獻最大,曾侯乙墓的尊盤也最受稱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紋玲瓏剔透,窮極繁縟富麗,即是失蠟法製成。然而,失蠟法的應用並不夠普及,今見的作品始終不多,這與蜂蠟數量有限、製作過於復雜有關,或許也是應為效果雖然奇絕卻難引出普遍的審美愉悅聯系。
失蠟法在中國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早採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楚共王熊審盂,曾侯乙墓也曾經出土了青銅尊盤。

『肆』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每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

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主要包括了:塊范法;失蠟法、分鑄法和焊接法。這幾種青銅器的鑄造方法都各自的特點。

『伍』 我國古代體積巨大的青銅器是如何鑄造出來的呢

我國的青銅器主要指從夏朝晚期到先秦兩漢的青銅器物。青銅器,顧名思義,其材質為青銅,是銅與錫、鉛的合金鑄造出來的器物。商周時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眾多的青銅器物,其中不乏體積巨大的青銅器,如商朝最大青銅器司母戊鼎,重達832.84公斤。

總結:

再如著名的四羊方尊體型較大,造型復雜,也是用分鑄法鑄造的。鑄造一件體積巨大的青銅器,則往往需要塊范法和分鑄法的結合,這種鑄成過程,實在是一種大規模的生產過程和復雜的工藝過程。

『陸』 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的青銅器的鑄造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有塊范法和失蠟法兩種基本的方法,此外還有分鑄法、焊接法等工藝。 塊范法或稱土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採用的,是整個青銅時代中應用最廣泛的青銅器鑄造法。其法步驟如下:
1 .制模
模也稱為母範、作模。其原料可選用陶、木、竹、骨、石等質料,而已經鑄好的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型。具體選用何種質料要由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削的模,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為模,以便撥塑。
2 .制范
制范要選用和制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除了外范,還要用泥料制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通常稱為芯,或者稱為心型、內范;然後使內外范套合,中間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間隔距離就是所鑄器物的厚度。一般說來,用來做外范的泥料中,泥土(最好選擇粘土)含量大些,用來做芯的泥料則要含砂量大些,顆粒較粗些。范的泥土備制極細致。採集好的泥土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加入符合一定比例的水分,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再經過反復摔打、揉搓,其間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時才能得心應手。
制范的過程中,在掌握好調配泥料含水量的同時,還必須混有其他的東西,比如草木屑、草料、燒土粉、炭末或者其他有機物之類,這是為什麼呢?范在成形以後是要經過高溫焙燒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范因不耐燒變了形狀,那麼范所塑造的青銅器物也會走了形,而這些在高溫下不容易走形的材料加進去之後,可大大減少收縮率來保持器物的原形,並利於透氣,避免在塑成後因乾燥、焙燒而發生龜裂現象。
從出土發掘情況來看,陶范最為常見。陶范的泥料泥土的含量可以多一些,其表面還必須細致、堅實,以便在其上雕刻紋飾。泥模在塑成後,要在室溫中慢慢乾燥,紋飾要在干度適當時雕刻。對於布局嚴謹、規范整齊的紋飾,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筆起稿之後再進行細致的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紋則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紋。泥模製成後,必須置入窯內焙燒成陶模才能用來翻范。
從模上翻范塊是范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要求必須有很高的技藝。對於像刀、戈、鏃等較簡單的實心器物,二合范就能夠應付自如,即只需由模型翻制兩個外范。與上述的器物的簡單製作相比,製造空心容器的范就顯得復雜多了。在翻范以前,一定要先明確了外范的數量及分布狀況。現簡單地將其製法介紹如下:第一步驟是做外壁。模的表面用范泥堆貼且不留空隙,再用力壓緊以求緊密不鬆散。接下來是做內壁。內壁的做法有三種:第一種是從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後,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模型即為內芯,所以刮削模型上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第二種方法用於大型器物,是將模型做成空心的,以其內部為模型制出內芯,並使脫出的芯和底范連成一塊,再在底范上鑄上器耳;最後一種是利用外范制芯。
3.澆注
將已完成焙燒且組合好的范趁熱澆注,不然就須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預熱的溫度以攝氏度400—500℃為佳。預熱時要將范芯裝配成套,捆緊後用以泥砂或草拌泥糊嚴實,再入窯高溫焙燒。為了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和高溫引起的范崩,所以焙燒好的型範需埋置於沙(濕沙)坑中並在外加木條箍緊。
范預熱准備好後,將熔化的銅液(1100—1200℃為宜)注入澆口。器物要倒著澆,是為了將氣孔與銅液中的雜質集中於器底,使器物中上部緻密,花紋清晰。澆入銅液時應該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為宜,直到澆口氣孔(范上留有的通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范、芯,取出鑄件。
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渾鑄」、「一次渾鑄」或是「整體澆鑄」。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的。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
4.修整
去掉陶范後的鑄件還要經過錘擊、鋸挫、鏨鑿等多道工序來進行修整,以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只有當一件光潤整齊的青銅製品出現時,才算製造完畢。 失蠟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用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製成所鑄器物的蠟模。用細泥漿在蠟模表面澆淋一遍,使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然後在泥殼表面塗上耐火材料,待其慢慢硬化就做成了鑄型。最後再用高溫烘烤此型模,使蠟油不耐高溫熔化流出鑄型,從而形成空的型腔,趁其型腔是高溫狀態,再向型腔內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出器。失蠟法也稱熔模法。這樣製得的器物無范痕,光潔精密。
從我國考古發掘情況上來看,最早使用失蠟法的鑄件是1978年5月河南省淅川楚王子午墓所出土的青銅禁。該禁四周圍著龍,紋飾結構復雜的框邊是用失蠟法鑄造的框邊立體的錯綜結構的內部支條,尚可見蠟條支撐的澆鑄痕跡。王子午即楚王的令尹子庚。這件令尹王子午墓的禁已經把失蠟鑄造的技巧發揮得相當純熟完美,已能成功地鑄造出最復雜的器件。
其實失蠟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只是見於文獻的記載比較晚。有關熔模法的最早記載是宋人王溥《唐會要·卷八十九·泉貨》引鄭虔《會粹》中的說法:唐初鑄開元通寶,(歐陽)詢初進呈「」,自文德皇後在「樣」上掐一甲跡,因此錢上留有掐痕。「」是蠟的古寫,「樣」其實就是蠟模。但有些文獻中對此也有不同看法,認為錢上所留的痕跡是凸痕。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中最早敘述了失蠟法的工藝過程。明代的宋濂等人所撰寫的《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第三十五·百官一》還有「出蠟局提舉司」,即有專司銅器鑄造的部門。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詳細記載了萬鈞鍾的失蠟鑄造工藝並載有蠟料配方。 青銅工匠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創造了分鑄法。分鑄法是先將器物的小件如提梁、把手等澆鑄成,再將小的鑄件嵌放在器的主體范上加以固定,與待鑄青銅器固定部件或活動部件的空腔套嵌在一起,中間雜用范料隔開。這樣,先鑄的部件和器體就能固定或套鑄在一起了。但有的器物鑄造不是這樣的,而是完全相反的步驟,即先鑄器體,再合鑄附件或附飾。這種將分鑄好的器身和耳、足等附件聯接起來的方法就稱為焊接法,其實焊接法是分鑄法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有時也稱分鑄焊接法。
在商代,出現了最早的分鑄法,但比較繁復講究,只在鑄造形制較為復雜的青銅器時才使用。到了西周,絕大部分青銅器的附件都採用了分鑄法,制范時仍然把器身和附件合在一起做一個整模,再從整模上翻出分范,這樣做出來的器物比起後來的分鑄法顯得有一點拘束。到了春秋中、晚期,不但器身和附件分別單獨做模,而且器身也按著形制的弧度做出許多模,器型也因這樣的方法而變得精美細致。這個時期的焊接技術仍採用商、西周以來的嵌入法,即把預先鑄好的附件嵌入器身范上,進行一次渾鑄,而且比以前使用得更普遍了。還有使用方塊印模法印鑄花紋,最早見於河南輝縣甲乙墓出土的屬於春秋中期偏晚扁圓形壺。

『柒』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每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

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主要包括了:塊范法;失蠟法、分鑄法和焊接法。這幾種青銅器的鑄造方法都各自的特點。「塊范法」又被叫做「土范法」。在商代人們就用「塊范法」鑄造青銅器了。「塊范法」是當時應用最廣泛青銅器的鑄造方法了。

『捌』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每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

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主要包括了:塊范法;失蠟法、分鑄法和焊接法。這幾種青銅器的鑄造方法都各自的特點

『玖』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每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

一、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請按照出現的時間羅列)
一. 塊范法(商周時代)
塊范法(或稱土范法)是商周時代最先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法.
此方法簡單介紹如下:以鑄造容器為例,先製成欲鑄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鑄造工藝上亦稱作模或母範;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此外還要用泥土製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通常稱為芯,或者稱為心型、內范;然後使內外范套合,中間的空隙即型腔,其間隔為欲鑄器物的厚度;最後將溶化的銅液注入此空隙內,待銅液冷卻後,除去內外范即得欲鑄器物.
1.塊范法鑄造的具體過程與渾鑄法
(1). 制模
模亦稱為「母範」,原料可選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種質料,而已經鑄好的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型.具體選用何種質料要視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劍,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以便撥塑.
從出土發掘來看,陶范最為常見.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燒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機物,並掌握好調配泥料時的含水量,使之有較低的收縮率與適宜的透氣性,以便在塑成後避免因為乾燥、焙燒而發生龜裂現象.陶模的表面還必須細致、堅實,以便在其上雕刻紋飾.
泥模在塑成後,應該使其在室溫中逐漸乾燥,紋飾要在其干成適當的硬度時雕刻.對於布局嚴謹、規范整齊的紋飾,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筆起稿而後再進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紋則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紋.
泥模製成後,必須置入窯只焙燒成陶模才能用來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選用和制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說來,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則含砂量多些,顆粒較粗.且在二者之中還拌有植物質,比如草木屑,以減少收縮,利於透氣性.
范的泥土備制須極細致,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加入適當的水分,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再經過反復摔打、揉搓,還有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時才得心應手.
從模上翻范技術性很強,是塊范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對於較簡單的實心器物象刀、戈、鏃等,只需由模型翻制兩個外范即可,此種外范稱為二合范.
而製造空心容器的范則復雜多了,簡介如下:
1.在翻范以前,首先要決定外范應該分為幾塊及應該在何處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貼而成,再用力壓緊.
3.對於芯的製做則有三種方法:一是已從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後,利用模型來制芯,即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從其腹腔中脫出芯,並使拖出的芯和底范連成一塊,再在底范上鑄耳,此種方法適用於大型器物.三.利用外范制芯.
(3).澆注
將已焙燒的且組合好的范可趁熱澆注,不然需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預熱時要將范芯裝配成套,捆緊後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窯燒烤.預熱的溫度以400-500度為佳.焙好的型範需埋置於沙(濕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傷害,並在外加木條箍緊,也是為了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
范准備好後,將熔化的銅液(1100-1200為宜)注入澆口.器物之所以倒著澆,是為了將氣孔與同液中的雜質集中於器底,使器物中上部緻密,花紋清晰.澆入銅液時應該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為宜,直到澆口於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范、芯,取出鑄件.
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渾鑄」,或「一次渾鑄」,或者「整體澆鑄」.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這是渾鑄的范線特徵.
(4).修整
鑄件去陶范後還要進行修整,其經過錘擊、鋸銼、鏨鑿、打磨,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只有這樣才算製造完畢.
除渾鑄法之外還有分鑄法,即器物的各部位不是一次澆鑄完成的,而是分別鑄成的,並用連接方法使之連為一體.而連接則主要有鑄合法和焊接法.在此就不介紹了.
二.失蠟法
中國失蠟鑄造技術原理起源於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見於商代中晚期,這種技術在無范線失蠟法出現之後逐漸消亡.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蠟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製成欲鑄器物的蠟模,然後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澆淋,在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再在泥殼表面上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鑄型,最後再烘烤此型模,使蠟油熔化流出,從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內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得無范痕,光潔精密的鑄件.
二、每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
1、春秋早期(公元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這一時期青銅器的形制雖然是承襲西周晚期體系,但也出現了幾種新的器形.首先是盆的出現,傳世的如曾大保盆.春秋早期的紋飾與西周晚期形似,但有微小的變化,就是出現了龍類相交纏的紋飾.春秋早期交龍紋與其他紋飾一樣都顯得粗疏.這一時期的銘文長篇的甚少,內容多是諸侯、卿大夫等婚媾媵器和自作用器的記錄.銘辭書體也無顯著的變化.
2、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 前6世紀上半葉)
由於考古資料不夠充分,尤其是有絕對年代可考的標准器缺少,因此難於嚴格地標定分期的年限,同時各國青銅器的發展也不平衡.雖然如此,仍有少量的標准器或接近標准器的資料.
春秋中期青銅器和西周中期有某些相似之處,即具有早期到晚期過度的特點.春秋中期的紋飾在結構上雖然有新的式樣,但在技巧上還不是精工細作,因而仍具有某中粗獷的風味.
3、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前476年)
春秋晚期青銅器的形制比較復雜,各個地區的器用也不盡相同,而有的地區發現甚少,情況未明.但總的來看,現存這一時期各個地區的青銅器,其形制與紋飾的共同點大於不同之點.
春秋晚期新出現了紅銅鑲的紋飾,包括龍、獸、鳳、鳥以及表現狩獵的各種題材.由於表現人之狩獵活動的圖像處於初始時期,因而帶有粗拙干.但是它已擺脫了青銅器紋飾的圖案規律,而成為構圖比較自然而生動的初級畫像.春秋晚期青銅器銘文,內容以記載自作用器的為多,銘辭或長或短,大體上有一定的格式,內容總以顯彰器主本人的世家、地位和身份及自詡品德之美為主,記載婚媵的銘文亦不在少數.銘辭除了諸侯或主要的卿大夫之名可與史籍相印證,以及部分有史跡可資考查外,關涉史料的內容不多,這是由於青銅器的社會功能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的緣故.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花紋較商代及西周有很大的變化,其特點是過去的饕餮紋、獸面紋等繁縟樣已淘汰,代之以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與圖像紋等.東周的花紋成網狀四方連續,說明採用了花版捺印技術,比過去全部雕刻范模的工藝前進了一大步,並出現了鑲嵌、鎏金、金銀錯、細線雕等新興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和工藝技術雖有很大發展和成就,但由於冶鐵術的產生和發展,中國的青銅時代終於為鐵器時代所取代~

『拾』 繼續說說青銅器(三)——食器

       上次寫了鼎的簡單介紹,發現如果每次介紹一個器形戰線就太長了,所以這次決定把除了鼎之外的食器都說道說道咯!

       在博物館里參觀,陶質鬲或許遇到更多。銅鬲其實就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鬲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說文》中記載:「鬲,鼎屬也。」可見二者在功用與形態上是具有很多共同點的。鬲大體上可分分襠鬲和連襠鬲。之前好像在《寶雞六章》里的論文中遇到過將連襠鬲作為一個族屬區分的標志,可見商周之際不同族群的使用器物帶有自己的特色,而如今成為了我們分析推斷的參考信息。

        可以看到與鼎相比,鬲的腹部與足部的分界不甚明顯。不過既然同屬於一個屬了,鬲的銘文里有把自己叫鼎的哦。鬲同樣是用來炊煮糧食的器物,一般所見體型都較正常,應該多是實用。

       甗是由上面的甑和下面的鬲兩部分組成的蒸器,甑與鬲之間有箅子隔開。它可分為聯體和分體兩類。早期,尤其是商和西周時期多合體。(為什麼總覺得分開了就不是它了呢)戰國時期開始,下半部分鬲呈縮小趨勢到了秦漢時期徹底演化成無足了,基本上可以說是另一種器物了。甗一般也是實用居多。(有沒有開始腦補媽媽蒸饅頭,哈哈,和家裡蒸鍋一個原理咯)

       簋一般是和鼎配合使用,有的有耳(雙耳、四耳),它的用途和我們的碗的確無差,就是用來盛放飯食。有的簋還帶有方座或蓋,扶風庄白窖藏所出的一批簋就有帶方座和蓋的器物。據說方座有抬高方便進食的作用,蓋防止灰塵等臟東西掉入。平常見到的無蓋的簋或許當時在使用的時候是有其他材料的蓋,只不過因為不易保存所以才沒能保留下來。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乳丁紋四耳簋算是有特色的簋,不但在鑄造工藝上採用了分鑄法,而且在簋的四耳上各有六個牛頭進行裝飾。

       流行的時間較短,西周時期多見。總感覺它像我們圓角長方形的飯盒,而且還是飯盒頂部有把手的,或許蓋子取下來反過來方就可以當盤子用啦!

        簠也是用來盛放飯食的,不過就是有研究者認為它是在祭祀中盛放糧食的。它的外形很有特點,是上下對稱的,也就是說蓋和器身看起來是相同的,有幾分像盨,但是它是稜角分明的折角哦,流行的時間更長一些,西周晚期到戰國時期都有發現。要區分蓋和身的辦法就是看它們的扣,其他的地方可幾乎是看不出差異的。

豆很像我們用的小碟子。鋪和豆類似,有些時候有混淆,都是古人用來盛放調味製品的小碟子,像豆豉、肉醬等等。

食用器就告一段落啦,下周酒器約起O(∩_∩)O

閱讀全文

與運用分鑄法鑄造的青銅器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加工積銷瘤是什麼意思 瀏覽:971
化工甲類乙類裝置設計規范 瀏覽:203
線上教育設備哪個好 瀏覽:321
空氣體積分數的實驗裝置圖 瀏覽:934
狼派機械鍵盤按鍵怎麼取 瀏覽:546
海馬600氦氣閥門 瀏覽:328
公務員考農業機械管理站如何 瀏覽:713
哈弗h9後備箱工具箱 瀏覽:106
儀表盤帶D的什麼車 瀏覽:624
主設備傳送模式什麼意思 瀏覽:521
13款朗逸車儀表怎麼調 瀏覽:892
如何用電工技術實驗裝置 瀏覽:626
宇明不銹鋼閥門廠電話 瀏覽:41
電廠滑動軸承怎麼做 瀏覽:831
重力工具箱部分 瀏覽:554
深圳健身器材在哪裡 瀏覽:34
閥門用於工程什麼部位 瀏覽:801
直埋暖氣管閥門濾網檢修嗎 瀏覽:571
製冷配件什麼牌子好 瀏覽:109
實驗室加熱製取氧氣的裝置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