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什麼地方鑄造十噸銅

什麼地方鑄造十噸銅

發布時間:2022-10-18 23:32:56

Ⅰ 全國最大的銅合金鑄件 生產廠家有哪些如壓鑄工藝、重力澆鑄工藝、離心鑄造工藝等

供應小型熔銅爐,中頻鋼結構外殼中頻電爐,適用於中小型企業熔煉加工生產銅製品等工業鑄件.
寧波鄞州 **神光中頻電爐生產的小型中頻熔銅爐,節能最好.

Ⅱ 中國最早鑄造銅器的地方是哪裡

首先要講一下青銅和青銅時代。大家知道銅是人類最早利用的一種金屬材料。在開始的時候使用的是紅銅,就是自然銅。這個自然銅由於它的熔點是很高,它這個熔點是1080多度,很不容易熔化。所以在開始的時候,只能是用鍛打的辦法來製造一些小件的一些工具、一些裝飾品。在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紅銅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離現在是9000多年。那個時候人類使用的工具絕大多數還是石器。所以這個時候在考古學上稱為銅石並用時代。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摸索,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制陶技術的這個發展。因為對陶器來講,燒陶器的溫度可以達到1000度。那麼這樣的話就對熔銅就不困難了。在經過相當時間的摸索,逐漸地就認識到了在銅料當中摻上錫和鉛可以降低它的熔點可以降到八九網路。那麼這樣就很容易了,這樣的話就可以鑄造用它來鑄造更多的工具和武器,鑄造一些器皿。這樣就被稱為青銅。

在公元前4000年到3000年左右的這個時間,很多地區都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但這個時候,青銅還不能夠完全代替石器,完全代替石器只有到了鐵器出現以後。所以這個時期呢,就被稱為青銅時代。我們中國目前所發現的青銅器和紅銅器,最早的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這段時間。發現的一些地點,從甘肅到山西,到河南,到山東,都有發現。發現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是青銅和紅銅同時就出現了,同時出現了。應該是更早的時候,有個時期使用,很長時間使用紅銅這樣一個時期。那我們國家呢,這個時期我們考古啊是一個,是發展得是比西方國家晚了將近100年的時間。隨著最近幾十年的考古學的不斷地深入,不斷地有新的發現,不斷地改變了我們的認識。我們相信一定會能夠發現,比公元前3000年,更早的這個紅銅,使用紅銅比較多的這樣一個時期。

下邊再講一點,總的講一下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特點。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有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它廣泛應用於當時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種類和數量都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對於當時的物質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響。當時的人們的飲食起居用的這些器物,就是所謂禮器,禮器,青銅的,樂器。一直到車馬上面的裝飾,建築上的裝飾,到武器。那麼前面講的這些都是維護著當時的等級制度的。那麼武器嘛,就是直接和國家機器、軍隊直接相關的。所以古書上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打仗。所以這些呢,「祀」和「戎」,這就和青銅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的青銅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著重要的地位,這么樣地廣泛地使用,應該說是少有的。它同當時的生產、科技、藝術這些方方面面,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各個國家的博物館,凡是收藏有中國文物的都是以青銅為很突出的。那麼美國的弗利爾博物館,英國的不列顛博物館,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這些都有著相當數量的中國的青銅器,國外也還有的博物館,就是專門收藏中國青銅器的,收藏中國青銅器的。現存的數量可以說是數以萬計,就拿《中國青銅器全集》這一部書,一共是16本,它是集中了國內外博物館的,收藏了中國青銅器的精華,一共16本,就是收藏了2700多件。說到《中國青銅器全集》,我們今天提到的只能提到1%。

下面我想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青銅器是商周時代生產科技和藝術發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青銅器是怎麼樣鑄造的呢?鑄造青銅器,首先要用泥巴塑一個模型,這個泥料怎麼樣。那還很復雜,今天限於時間不講了,然後把它翻成一個范,要在上面加工,刻花紋,刻銘文,然後再把范合起來進行澆鑄。澆鑄,當然這個范怎麼做,內范外范這都很復雜了。然後進行鑄造,鑄造了以後再進行修整,大體上這么一個過程。夏代和商代初期,這個時候就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還不久,鑄造業還不夠發達。我們現在所發現的主要是些扁平的工具、武器,器皿這一類東西呢只有那麼三四種,發現最多的就是這種東西,叫爵杯,爵是一種酒器。這個時期的銅器,它的體積一般都比較小,大概一般都是十多個厘米到二十多個厘米。器形也比較單純、比較簡單。同樣一種器,它的器形形狀都差不多,器壁很薄、素麵。或者只是裝飾一點圓點或者圓餅或者是有幾道單線。

Ⅲ 為什麼曾侯乙墓葬中有重達十噸的青銅器

比較嚴謹的應該叫青銅禮器。所以就能理解

Ⅳ 銅主要用在什麼地方最多

1.工業、高技術等場合.
2.目前,再生銅約佔世界銅總供應量的40%。
3.在各種家庭設備和器具中,為了導電導熱,都要用銅,在通訊、水和氣輸送、屋頂建造中也要用銅。銅還可作為保護植物和農作物的殺菌劑。銅的合金,如青銅,可用於藝術品如鑄像的鑄造。

4.銅廣泛用於電氣系統

5.銅和黃銅廣泛用於自來水管道系統

6.運輸設備的主要用銅

7.在機械製造中,銅合金用於製造齒輪、軸承和渦輪機葉片。

8.銅在電氣、電子工業中應用最廣、用量最大,占總消費量一半以上

9.在國防工業中用以製造子彈、炮彈、槍炮零件等,每生產100萬發子彈,需用銅13--14噸

Ⅳ 銅的主要產地在哪

世界銅礦資源比較豐富.目前,世界上已探明的銅會計師約為3.5-5.7億噸.其中斑岩銅礦約佔全部會計師的76%.從地區分布看,全球銅蘊藏量最豐富的地區共有五個(1)南美洲必魯和智利境內的安第斯山脈西麓;(2)美國西部的洛磯和大怦谷地區;(3)非洲的剛果和尚比亞;(4)哈薩克共和國;(5)加拿大東中.從國家分布看,世界銅資源主要集中在智力,美國,尚比亞.獨聯體和秘魯等國.其中,智利是世界上銅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探明銅金屬儲量達1.5億噸,佔世界儲量的1/4.美國銅金屬探明儲量9100萬噸,居世界第二,尚比亞和中國的銅儲量分別居世界第三,第四位.世界銅礦砂生產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南美洲西海岸,非洲中總和獨聯體國家。精煉銅生產除以上地區國家外,還有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銅生產國。精煉銅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1992年,美國約產精煉銅216萬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0%。美國西部和西南部的亞利桑那、猶他、新墨西哥、德克薩斯州是美國最主要的產銅地區,其產量佔全國的3/4以上。1992年,智利產銅大部分用於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銅出口國。據資料介紹,智利也是世界上銅生產成本最低的之一。前蘇聯的銅生產原居世界第二位,後因政局面動盪,產量降為第三位。1992年,智利也是世界上銅生產成本最低的之一。前蘇聯的銅生產原居世界第二位,後因政局動盪,產量降為世界第三位。1992年。獨聯體國家精煉銅產量約為110萬噸,獨聯體國家生產精煉銅原料基本上自給。日本是主要的精煉銅生產國,也是最大的銅精礦進口國。1992年,日本生產了約法三章116萬噸精煉銅,僅次於美國、獨聯體,居世界第四位。尚比亞和扎伊爾是非洲中部的主要產銅國,尚比亞1992年的精煉銅產量約為46萬噸,扎伊爾1992年的精煉銅產量為13萬噸,由於這兩個國家生產的銅幾乎全部用於出口器此,它們的生產狀況對國際銅市場影響很大。德國和比利時是利用進口銅精礦和粗銅冶煉精銅的生產國,德國的精煉銅產量1992年約為56萬噸,比利時約為32萬噸,秘魯,加拿大,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波蘭,前南斯拉夫等也均是主要的銅生產國。我國也是一個主要的精煉銅生產國,1992年的精銅產量達到了如指掌。64.02萬噸,由於我國的銅資源條件不夠理想,影響了銅精礦產量的增長,每年均需進口大量的銅精礦和粗銅原料。

銅的產量

考古工作表明,人們自史前起就開始採掘露天銅礦,並用銅製造原始武器。工具和其它器具。但長期以來,由於煉銅方法原始,銅的產量一直很低,17世紀出現現代煉銅法之後,銅產量才有明增加。1928年,世界精銅產量為167萬噸,戰後世界精煉工業發展較快,1950年。全世界的精銅產量只有315萬噸,1992年已達到了約法1100萬噸,增長了近兩倍半,不同年代銅的生產發展速度是不同的,50年代銅生產發展速度為年均遞增4.7%,60年代銅生產發展速度為年增遞增4.2%,70年代銅生產發展速度降為年均增長2.07%。80年代以來則進一步降到了1.5%。也就是說,從總趨勢上說銅的產量是增長的,但增長的速度有所放慢。1982-1992年各年的世界精銅產量分別為(單位:萬噸):941.85,967.19,954.51,971.50,986.21,1015.99,1043.27,1079.23,1080.83,1060.59,1100。從地區分布看,銅精礦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美國,智利,獨聯體,加拿大,尚比亞,扎伊爾,秘魯和波蘭等到國。這些國家的銅精礦產量佔了世界總量的近來67%;精煉銅的生產集中在美國、獨聯體、日本、智利、尚比亞;加拿大、德國、比利時等國,他們的精銅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1%。1992年世界精銅總產量的20%。居世界第一位,智利產量為133.29%萬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2.1%,居世界總產量的10.9%。居世界第三位;日本產量為116萬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5.1%。居世界第五位。以上五個國家約佔世界總產量的60%。

銅的消費量

銅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導電性能僅次於銀,居第二位,是鋁的1.6倍,導熱性也僅次於銀,是鋁的1.8倍,銅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純銅可拉成很細的銅絲,製成很薄的銅箔,銅還可以與錫、鋅,鎳等金屬化合成具有不同特點的合金。這些合金有的耐磨,鑄造性能好,有的具有較好的機械性能和耐腐蝕性。由於銅具有上述優良性能,所以在工業上有著廣泛的用途。電氣行業是銅的主要工業消費部門,建築業、工業、機械及運輸部門也消耗大量的銅。由於銅的防腐蝕和導熱性好。因此是汽車、發電機、電池、電扇以及取暖和製冷設備不可缺少的材料,銅還廣泛應用於通訊設備如電話、電報、電視、通訊衛星的製造中。80年代以來,世界精銅消費量分別為:904.67,910.712,994.41,964.39,1007.51,104133 2008-12-21 22:46
世界銅礦資源比較豐富.目前,世界上已探明的銅會計師約為3.5-5.7億噸.其中斑岩銅礦約佔全部會計師的76%.從地區分布看,全球銅蘊藏量最豐富的地區共有五個(1)南美洲必魯和智利境內的安第斯山脈西麓;(2)美國西部的洛磯和大怦谷地區;(3)非洲的剛果和尚比亞;(4)哈薩克共和國;(5)加拿大東中.從國家分布看,世界銅資源主要集中在智力,美國,尚比亞.獨聯體和秘魯等國.其中,智利是世界上銅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探明銅金屬儲量達1.5億噸,佔世界儲量的1/4.美國銅金屬探明儲量9100萬噸,居世界第二,尚比亞和中國的銅儲量分別居世界第三,第四位.世界銅礦砂生產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南美洲西海岸,非洲中總和獨聯體國家。精煉銅生產除以上地區國家外,還有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銅生產國。精煉銅的產量居世界第一位。1992年,美國約產精煉銅216萬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0%。美國西部和西南部的亞利桑那、猶他、新墨西哥、德克薩斯州是美國最主要的產銅地區,其產量佔全國的3/4以上。1992年,智利產銅大部分用於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銅出口國。據資料介紹,智利也是世界上銅生產成本最低的之一。前蘇聯的銅生產原居世界第二位,後因政局面動盪,產量降為第三位。1992年,智利也是世界上銅生產成本最低的之一。前蘇聯的銅生產原居世界第二位,後因政局動盪,產量降為世界第三位。1992年。獨聯體國家精煉銅產量約為110萬噸,獨聯體國家生產精煉銅原料基本上自給。日本是主要的精煉銅生產國,也是最大的銅精礦進口國。1992年,日本生產了約法三章116萬噸精煉銅,僅次於美國、獨聯體,居世界第四位。尚比亞和扎伊爾是非洲中部的主要產銅國,尚比亞1992年的精煉銅產量約為46萬噸,扎伊爾1992年的精煉銅產量為13萬噸,由於這兩個國家生產的銅幾乎全部用於出口器此,它們的生產狀況對國際銅市場影響很大。德國和比利時是利用進口銅精礦和粗銅冶煉精銅的生產國,德國的精煉銅產量1992年約為56萬噸,比利時約為32萬噸,秘魯,加拿大,澳大利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波蘭,前南斯拉夫等也均是主要的銅生產國。我國也是一個主要的精煉銅生產國,1992年的精銅產量達到了如指掌。64.02萬噸,由於我國的銅資源條件不夠理想,0每年均需進口大量的銅精礦和粗銅原料。

銅的產量
1928年,世界精銅產量為167萬噸,戰後世界精煉工業發展較快,1950年。全世界的精銅產量只有315萬噸,1992年已達到了約法1100萬噸,增長了近兩倍半,不同年代銅的生產發展速度是不同的,50年代銅生產發展速度為年均遞增4.7%,60年代銅生產發展速度為年增遞增4.2%,70年代銅生產發展速度降為年均增長2.07%。80年代以來則進一步降到了1.5%。也就是說,從總趨勢上說銅的產量是增長的,但增長的速度有所放慢。1982-1992年各年的世界精銅產量分別為(單位:萬噸):941.85,967.19,954.51,971.50,986.21,1015.99,1043.27,1079.23,1080.83,1060.59,1100。從地區分布看,銅精礦的生產主要集中在美國,智利,獨聯體,加拿大,尚比亞,扎伊爾,秘魯和波蘭等到國。這些國家的銅精礦產量佔了世界總量的近來67%;精煉銅的生產集中在美國、獨聯體、日本、智利、尚比亞;加拿大、德國、比利時等國,他們的精銅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1%。1992年世界精銅總產量的20%。居世界第一位,智利產量為133.29%萬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2.1%,居世界總產量的10.9%。居世界第三位;日本產量為116萬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5.1%。居世界第五位。以上五個國家約佔世界總產量的60%。
銅的消費量
80年代以來,世界精銅消費量分別為:904.67,910.712,994.41,964.39,1007.51,104133

Ⅵ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鑄造的十二銅人去哪裡了呢

秦始皇為何要鑄造十二銅人,它們到底有多大多重,最終去了哪裡?

十二銅人指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止人民反抗而盡收天下之兵所鑄成之十二個大銅人像。據傳是秦始皇用來防止金屬流通,收集天下金屬所鑄,也有傳說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鑄。

《三國志·魏書·董卓傳》雲:椎破銅人十及鍾鐻,以鑄小錢。

《關中記》雲: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里。魏明帝欲將詣洛,載到霸城,重不可致。後石季龍徙之鄴,苻堅又徙入長安而銷之。

《過秦論》雲:「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Ⅶ 滁州市琅琊山銅礦()

琅琊山銅礦在1958年前稱破山口銅礦,1958—1978年間稱滁縣銅礦,1978年改稱琅琊山銅礦。

礦區位於滁州市西南2.5公里。區內公路直接通往全省各市、縣,並有鐵路支線與津浦線銜接,通往全國各地。距滁縣火車站4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該礦床為典型的夕卡岩型富銅礦床。礦區位於大豐山復式倒轉向斜東南翼的次級褶皺——醉翁山不對稱緊閉向斜的軸部。礦體產於上寒武統車水桶組上段結晶灰岩與燕山期石英閃長岩岩株的接觸帶上。已探明礦體225個,其中儲量在1000噸以上的有12個,占總儲量78%。礦體均呈「多」字型排列,單個礦體呈脈狀、透鏡狀、扁豆狀、囊狀等;其規模一般為:長50—120米,最長435米,延深一般50—120米,最大延深265米,一般厚度2—10米,最厚17.94米。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銅礦、斑銅礦、磁鐵礦,次為黃鐵礦、輝銅礦、赤鐵礦、銅藍、輝鉬礦及少量黝銅礦、鏡鐵礦、方鉛礦、閃鋅礦、自然金等;脈石礦物有鈣鐵石榴子石、透輝石、斜長石、角閃石、綠泥石、綠簾石、透閃石、陽起石和少量石英、玉髓、方解石等。

本礦區有悠久的采礦、冶煉歷史,區內遍布古采坑和古爐渣,估算堆積的爐渣可達50萬噸,其含銅在0.3—1%之間。據傳在明代曾採掘冶煉,其後放棄。1955年地質部華東地質局三二八隊在本區勘探時發現古瓷片,經南京博物館鑒定認為是隋唐產物。另外,區內「龍池」也就是古代采礦而湧出的泉水地,相傳為朱洪武所建之池故而得名龍池。據以上兩點分析,該區最晚應在明朝初期就已採掘。

新中國成立以前,1928—1929年曾有德國人來該區調查(據日本人資料而得知);1941年日本人小林冶夫來此做地質調查,同年8月15日完成《安徽省滁縣破山口銅礦調查報告》;同年8月日本人滿野雄芳在礦區做物理探礦,10月份完成《安徽省滁縣破山口電氣探礦調查報告》,他認為「電氣探礦無銅存在,同時礦質貧雜,亦無經濟價值」;同年又有日本人佐滕舍三來礦區調查,於12月28日完成《安徽省滁縣銅礦地質再調查報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皖中礦產勘測隊於同年來礦區進行調查,在琅琊山發現上寒武統標准化石Agnostus sp與Cnangshania sp,並提交了《滁縣琅琊山寒武紀等地層之發現及其意義的報告》。1955年6月,地質都華東地質局組織大專院校生產實習大隊來礦區開展普查找礦,爾後由地質部華東地質局三二八隊轉入地質勘探。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0.39萬米,平巷99米,淺井345米,探槽7581立方米;探明銅金屬儲量0.3萬噸,於1957年3月由周仁麟等提交了《滁縣破山口銅礦區最終地質勘探報告》,認為本礦區「為一小而分散的礦量不大的無經濟價值的夕卡岩礦化點」而撤離該區。1959—1960年,省地質局三四五隊又對該礦床東區的鳳凰山地段進行地質勘查,探明銅金屬儲量0.2萬噸,由周作禎、熊化龍等於1960年提交了《安徽省滁縣破山口銅礦儲量報告》。後該隊撤銷,勘查中止。

為開發該礦區的銅礦資源,滁縣人民政府於1958年籌建礦山,取名滁縣銅礦,職工280餘人,日采選能力達50噸左右。由於礦石資源日趨枯竭,至1964年礦山生產已難以維持,准備閉坑下馬,當時僅剩有100多職工也准備各奔前程。在這山窮水盡之際,冶金八一一隊來到礦區,使這座瀕於閉坑的礦山又獲得了新生,得到了發展。

1965年初,冶金部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八一一地質隊編完江蘇省冶山鐵礦地質勘探報告,後備勘探基地無著。為此,隊決定由地質技術負責人牟啟珍和晏才訥二人分工負責,牟負責普查,晏負責冶山鐵礦報告編制。

地質普查工作開始時僅限於江蘇省境內,收效甚微。為冶山鐵礦勘探報告事宜,臨時到八一一隊工作的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張守韻提出「安徽省滁縣有個破山口銅礦,你們可以去看看。」根據張的提示,5月下旬該隊派出以陳希交為首和楊達釗、李文生、鍾國儒四人組成的踏勘小組,前往滁縣銅礦、黃道山及全椒縣馬廠等三個礦點進行踏勘和收集資料。10天後踏勘組帶回滁縣銅礦提供的由地質部三四五隊工作的該礦區僅有的一些地質資料。在一個小型匯報會上,踏勘組提出在踏勘的三個礦點中,滁縣銅礦可列為首批工作的重點。根據三四五隊的地質資料和踏勘組的情況匯報,與會人員一致認為滁縣銅礦化普遍,與成礦有關的閃長玢岩小岩株與寒武系(奧陶系)碳酸鹽岩接觸形成東西兩個接觸帶,長千餘米,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原三二八隊、三四五隊雖然施工了一些鑽孔,提交了0.5萬噸銅儲量,但所施工的鑽孔深度多在百餘米之內,勘探深度過淺,以此否定深部無一定規模的銅礦顯然依據不足,有必要做進一步踏勘和投入地質工作。

為此,7月份隊又派出以陳希交為首的8人地質組前往滁縣銅礦進行詳細踏勘。8月1日,副隊長王錫爵動員並親自率領全隊地質人員到達滁縣,並分成兩個組開展工作,明確指定牟啟珍負責滁縣礦區組,晏才訥負責全椒縣馬廠組。8月初,滁縣礦區的地質普查工作分三個作業組同時展開,工作內容及目的為:外圍1∶1萬地質填圖,確定礦區地質構造;地表調查,以研究各組裂隙與夕卡岩的生成關系;坑道調查,確定礦體產狀,研究圍岩蝕變。與此同時,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八一四隊易步高、高洪來、陳其威等人根據公司指示,組織物化探分隊於8月初到達滁縣銅礦配合冶金八一一隊工作,並在礦區內首先進行1∶2000磁法測量。

8月底,冶金八一一隊各地質作業組按計劃完成了礦區的各項預定地質工作任務,同時收集到原三四五隊的地質報告和三二八隊的部分地質資料。隊技術負責人牟啟珍認為編制深部找礦設計的條件已經具備,沒有必要再進行地表工作。根據已掌握的大量地質資料,作出以下推論:①本區有倒轉向斜存在(當時誤為倒轉),南端抬起,北端傾伏,北部裂隙發育,成礦條件好;②北東、東西兩組斷裂交匯利於成礦,在這兩組裂隙的交匯處有可能形成向北東側伏的礦柱;③西接觸帶往深部(負50—負200米)出現較穩定的接觸帶,其附近常存在夕卡岩、銅礦化或銅礦體。23線的接觸帶自上而下皆賦存有夕卡岩,但銅礦化在0米標高才出現,相鄰剖面也有類似情況,有可能此系新礦帶的起點,其下存在有礦體,深部理想的礦體主體當在14線以南;④東帶深部可能存在較完整的接觸帶,成礦條件有利。

基於以上推斷,牟啟珍於8月下旬著手編制第一份《安徽省滁縣銅礦地質普查設計》,設計兩個鑽孔,其中102孔位於趙家山地段,101孔位於龍池地段。該設計於9月上旬經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審批後,副隊長王錫爵與隊黨總支副書記王學宣等人研究決定,立即將參加南京梅山鐵礦會戰的本隊兩台鑽機調往滁縣銅礦,並責成工程股股長華有水具體負責鑽機搬遷事宜。

9月22日,304號鑽機首先在趙家山13線施工102號鑽孔;10月初於150米深處見礦9.86米,銅品位1.04%(即後來的21號礦體),證實原設計的指導思想基本上是正確的,深部的確存在較大的礦體。已被「蓋棺定論」的滁縣銅礦從此重見天日。至於同時設計、施工的101孔,因礦區北部接觸帶深部變陡而未達設計目的,在石英閃長岩中停鑽。

1965年10月,八一一隊設立了滁縣分隊,張興露、張心恕分別任分隊長和指導員,地質組長為李成信。1966年3月李成信借調到公司,組長由劉永安、劉玉良擔任。

首孔見礦之後,礦區的地質工作是「順藤摸瓜」,沿兩側接觸帶布置勘探線追索礦體。與此同時,八一四隊於當年11月提交了《安徽省滁縣破山口銅礦65年物探結果報告》,又於1969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銅礦及其外圍1967—1969年度物化探工作報告》,1974年5月提交了《安徽省滁縣原生暈工作結果的補充報告》。八一四隊在滁縣銅礦先後投入了磁法、電法、次生暈、原生暈等綜合找礦方法,為八一一隊布置鑽探提供了大量的物化探資料和依據,尤其是磁法找礦在本區顯示了卓有成效的地質效果。

由於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1966年八一一隊全隊找礦施工力量集中至安徽滁縣,並於1967年將隊部遷至滁縣。在對滁縣銅礦的地質普查與評價中人們的認識也不統一。有的認為該區礦體薄(最厚不超過10米),雖然孔孔見礦,但可能孔孔不連;這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找礦思想的解放,影響了工作進程。但在1966年上半年到1967年先後施工的11線115孔和28線208孔都見到了厚達三、四十米的礦體,這不但說明本礦區有較大的礦體,而且證明北部同樣有較好的礦體賦存。另外還發現礦區向斜不是倒轉構造,同時還發現東帶向西傾伏且其間有頗具規模的礦體。至此,人們對該礦床的規模才獲得了較為確切的概念。

通過4年的地質工作,礦區南部西接觸帶的礦體已基本控制,根據礦山擴建的要求,1969年由劉永安、劉顯臣、劉學會、馬雲龍等人提交了《安徽省滁縣銅礦西接觸帶8—18線中間總結報告》;1972年冶金部在湖北省黃石市召開工作質量會議後,認為該報告中部分工程過稀,決定以60×60米的網度求工業儲量,同時配合部分坑道進行驗證。

1971年,冶金部要求滁縣銅礦在「四五」計劃期間擴建成日采選千噸的規模,並由安徽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重工業管理站委託南昌有色冶金設計院進行擴建設計。同年,八一一隊由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下放到安徽省,歸屬安徽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

經過7年的地質工作,至1972年已基本形成了東西接觸帶兩個礦帶。其中西礦帶長2200米,寬40—150米,東礦帶長2200米,寬40—110米,控制深度達400米,鑽探工程網度大部已達100—140×100—150米。1972年12月牟啟珍、晏才訥主持,由劉顯臣、劉玉良、孫長明等主編了《安徽省滁縣銅礦1973年地質勘探設計書》。該設計根據安徽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的指示精神,將礦區8—18線以南使用鑽探工程網度大致定為60×60米,求一部分工業儲量,對18線以北及東礦帶布置稀疏勘探工程。

1973年,根據安徽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和安徽省冶金地質勘探局的指示,要求八一一隊提交滁縣銅礦南部西礦帶8—18線和東礦帶40—50線地段地質勘探中間報告,以供礦山設計日采選千噸規模之用。為此,八一一隊劉顯臣、劉永安、馬雲龍、單文圳、朱雅林、程正言於1974年11月正式提交了《安徽省滁縣銅礦床南部地質勘探中間報告》。同年12月28日冶金工業部批准銅金屬儲量10.36萬噸。

在對南部勘探的同時,對礦區北部開展了找礦評價工作,並從1975年開始對北部進行加密勘探。1979年11月,在牟啟珍主持下,由劉永安、劉玉良等人編制提交了《安徽省滁縣銅礦床北部地質勘探報告》。1981年6月19日安徽省冶金工業廳批准銅金屬儲量7.22萬噸,並批准伴生金儲量4.156噸、伴生銀儲量99噸;同時補充批准南部金儲量3.946噸、銀儲量106噸;另外批准單鉬金屬儲量為:北部1147噸,南部48噸。

滁縣銅礦(南部和北部)共投入鑽探工程13.12萬米、坑道704米。投入地質事業費806萬元,探明1噸銅金屬量成本為45.87元。

從1966年開始至勘探結束,滁縣銅礦的礦山建設與地質勘探幾乎同時進行。冶金部華東公司、安徽公司及安徽省冶金工業廳對滁縣銅礦積極推行「三邊」作業,即八一一隊、滁縣銅礦、南昌有色冶金設計院共同協作,邊勘探、邊施工、邊設計。1975年10月,日選千噸的選廠建成投產。至1991年,礦山已有職工3112人,擁有固定資產4100萬元,采礦回採率95%,選礦回收率96.5%,年產銅2000噸,回收金50公斤,銀1200公斤,1991年總產值3210萬元,實現稅利總額398萬元。目前礦區面積9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當年荒涼恐怖的萬人坑(古采坑和拋屍場)旁,現已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滁縣銅礦已成為皖東經濟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柱。

閱讀全文

與什麼地方鑄造十噸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加工積銷瘤是什麼意思 瀏覽:971
化工甲類乙類裝置設計規范 瀏覽:203
線上教育設備哪個好 瀏覽:321
空氣體積分數的實驗裝置圖 瀏覽:934
狼派機械鍵盤按鍵怎麼取 瀏覽:546
海馬600氦氣閥門 瀏覽:328
公務員考農業機械管理站如何 瀏覽:713
哈弗h9後備箱工具箱 瀏覽:106
儀表盤帶D的什麼車 瀏覽:624
主設備傳送模式什麼意思 瀏覽:521
13款朗逸車儀表怎麼調 瀏覽:892
如何用電工技術實驗裝置 瀏覽:626
宇明不銹鋼閥門廠電話 瀏覽:41
電廠滑動軸承怎麼做 瀏覽:831
重力工具箱部分 瀏覽:554
深圳健身器材在哪裡 瀏覽:34
閥門用於工程什麼部位 瀏覽:801
直埋暖氣管閥門濾網檢修嗎 瀏覽:571
製冷配件什麼牌子好 瀏覽:109
實驗室加熱製取氧氣的裝置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