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刺刀的刀把制作
你三棱刀的长度是多少?
调节好前后的尺寸,我推荐用尼龙棒做,找一根长度适中的尼龙棒(最好比整刀的长度长一些),计算好刀柄的长度。在刀柄外部做螺旋外扣,刀身尼龙棒里面做内扣,使刀柄可以旋拧进去,外部用砂纸打磨。调节好手感。就可以了,既有刀柄又有刀鞘。我自己的三棱刀就是这么做的,用了半天的时间。
❷ 古代历史上的刺刀是如何发明的
我们在看抗日剧的时候,里面的剧情经常会有打仗的时候把子弹用完了就只能用刺刀。一般在打仗的时候用刺刀拼的就是胆量和勇气了,所以一般都要把刺刀磨得非常的锋利,这样在拼刺刀的时候才会更加的有优势。这种冷兵器在打仗的时候是非常流行的,一直到二战的时候都还是用的这种冷兵器。最早的刺刀是把铁片磨成刀的样式,插在一个木头制成的长矛上面的,使用这种长矛刺刀的一般是用来辅助前面作战的火枪手的,所以刺刀的演变历史是非常的曲折的,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后来为了能够不影响作战的效率,就开始把刺刀绑在枪筒外面,这样就不会影响射击了。为了让刺刀能够固定在枪头外面,还发明了专门的刺刀套。现在刺刀还是存在的,不过相较于现在的军事武器来说,刺刀显得有一点弱小了。
❸ 军用格斗刀历史
刺刀是一类特殊的武器,它虽然是不折不扣的冷兵器,但却是在步枪这一典型的热兵器诞生以后出现的,而且通常都是与枪配合使用。从出现至今的400余年中,刺刀一直都是军用步枪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虽然白刃战的情况在现代战争中已很少出现,刺刀作为格斗武器的位置明显下降,但它作为一种最后的战斗手段和随身工具,仍然是战士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装备。同时,它也是军人勇敢精神的集中体现。这些都使得刺刀不可避免地成为军事爱好者们关注的对象。
刺刀的发展轨迹:矛·剑·刀
公认的最早的刺刀于1647年出现在法国西南部的小城巴荣涅(Bayonne),英语中的刺刀一词(Bayonet)便是来自这个城市的名字。这种原始刺刀脱胎于冷兵器时代步兵使用的短矛,实际上它本身就是一支带短柄的矛头,把短柄塞进枪口并插紧,前装枪就摇身变为一支短矛。这也是与当时的步兵战术相适应的,因为前装枪只能单发射击,必须依靠齐射才能发挥威力,而齐射过后,敌人会乘已方重新装填弹药的空隙蜂拥而上,此时迅速插上这种刺刀,排成多层人墙,就足以抵挡敌军的冲锋。不过这种原始的插入式刺刀和矛一样,是一种单纯的防御性武器,和步枪并不兼容,一旦装到枪上后者就不能重新装填和发射。因此不久后的1688年,法国人又研制出了套筒型刺刀,其刺刀末端一侧带有空心握把,使用时握把套在枪口上,并旋转一定角度,让枪管外的卡笋卡入握把上的凹槽内,将两者固定在一起。这种结构中,刺刀刀身偏于枪管轴线的一侧,两者间隔一定距离,使射击与刺杀互不干涉。自此刺刀作为辅助作战工具的地位已经基本确定。
起初的套筒式刺刀外形一般比较简单,有的只是一条带尖的金属棍,基本上还是矛的变形。由于当时的前膛枪一般很长,所以早期刺刀普遍身形较短,刀身一般不超过45公分。19世纪之后,枪械制造技术有了长足进步,刺刀也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考虑到了刺刀的多功能性,装到步枪上即是白刃格斗用的刺刀,取下后还能当做短剑、匕首或马刀使用。这一时期的刺刀外形多半更趋近于剑形,刀形相对较少,而且普遍较长,刀身一般在50公分以上,甚至有长至1米的可兼作佩剑的型号。19世纪后期,带卡笋的刺刀座和枪口环相配合的固定方式已被普遍采用,并成为刺刀的主流,刀形刺刀开始大量出现,同时刺刀长度大为缩减,刃长普遍在50公分以下,并出现了全长40公分以下的刺刀。不过套筒式刺刀和外形近似矛尖的各种锥形刺刀仍在某些枪械上继续使用。
随着机枪等自动武器和迫击炮的出现,白刃冲锋和人海战术的作用日渐势微,刺刀的地位随之逐步下降。细节设计上也是如此,如一战以后新设计的刺刀,多半不再有护手钩这一部分,因为这个部件除了在手持使用时防止自伤外,主要是在格斗时用来别、卡对方的刺刀,而近身肉搏的减少使得这一部件不再象以前那样重要了。特别是到二战世界大战期间,冲锋枪和突击步枪的出现,使得刺刀不再是步兵必备的武器。虽然参战各国仍然制造了数量庞大的刺刀,但战斗以刺刀决出胜负的例子却愈来愈少。二战期间研制的部分枪械采用了折叠刺刀,其原型早在1830年就已经在荷兰制造的前膛枪上出现,但直到20世纪以后才重新引起重视。折叠式刺刀不使用时折回,固定在枪管下方或一侧,使用时向前展开并固定,如前苏联生产的莫辛·纳甘M1944式骑枪和CKC半自动步枪,这种方式避免了刺刀意外丢失的问题,不过却有用途单一的弊端,因此最终并未成为军用刺刀的主流。战后设计的现代军用刺刀仍是人手一把,但多作为工具使用,对刺杀性能要求不高,因此其长度逐渐缩短,刀身多选用强度高,而且适用于切削、劈砍等多种用途的单刃猎刀的形状,锥形刺刀已基本不再使用。后半段看参考资料
❹ 军事谣言有很多,有哪些是听起来很合理但却不符合事实的呢
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说过一些关于武器装备方面的谣言,比如达姆弹被国际社会禁用,因为太残忍。或者说是三棱军刺被禁用是因为创口无法愈合,而且上面是有毒的。再或者是龙息弹现实生活中不被军队使用是因为会点燃人体?但是这些其实都是谣言。
最后要说的就是龙息弹,龙息弹是霰弹枪使用的一种弹药。本质就是将锆颗粒压成弹丸。发射的时候火光可以长达百米,非常壮观,如同巨龙的吐息一样。而这种弹药的杀伤力其实并不高,有国外的爱好者做过测试,在50米的距离,只需要穿上防弹衣,就可以完全免疫。而在100米的距离,但凡衣服厚点就没事了。之所以会被美国禁用,是因为这个弹药容易引发火灾,所以才会被禁用。而且军队也从来没有采用过这个弹药,都是民间和一些武器公司生产出来给爱好者把玩用的,娱乐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❺ 三棱军刺的刀具历史
三菱军刺是我国在建国初期发明的。它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在建国初期,加工工艺水平极其低下,既无法生产出大量应用级的特种钢材,也无法加工出超高硬度的刀具。所以从制造工艺,成本,杀伤力综合考虑,我国设计发明了三棱军刺。
在此之前,国际上都用的是扁形刺刀,这种刺刀一般都是与枪分离的,使用时再装上,刺刀与枪分离时还可以做一些一其他的用处,比如临时充当军用匕首,在野外条件下可以当成炊刀、削刀、屠宰刀。但是这种刺刀也有它的缺陷,就是特别容易折断,特别是当你用刀的方向偏差或者被人体肌肉收缩拔刀困难时。抗战时国民党虽然枪上配有刺刀,但是用的不多,共产党用的多,但是刺刀都弄坏了,据说当年一二九师刚组建时,就只有一百多把刺刀,其他枪上都没有刺刀。
三菱军刺的最大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种刺刀表面经过特殊处理,不反光,不会因此暴露军事目标,二是它与枪结合在一起,上刺方便快捷;三是它的特殊结构使得它强度非常高,不易折断。
现在中国返回原有的分离式多用途刺刀,主要还是因为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拚刺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且新式的无托步枪也确实不适合白刃战。而面对复杂环境,多用途刀具的使用概率却在大大提高。
❻ 古代人铸造的龙泉宝剑,太阿宝剑,跟现在解放军的刺刀谁厉害
古代人铸造的龙泉宝剑,太阿宝剑,跟现在解放军用的刺刀谁更厉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虽然世界在进步,我们的生活和其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科技比以前也更先进,但是有的一些可贵的东西还是不能舍弃,不仅不能丢掉,我们还要发扬光大,中国的古人是智慧和勤劳的象征,他们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值得我们学习!
❼ 三八刺刀是什么钢制作
就是普通钢材,只不过有个部分刀口添加了稀有金属,可以令伤口难愈合
❽ 日本人拼刺刀,德国人抡铁锹,二战中哪个国家的肉搏技术最强
在二战中日本所展现的肉搏能力更强,日本在对中国的侵略中经常使用刺刀与中国的军队进行肉搏,而德国士兵由于装备精良,很少面临着肉搏的场面。
而德国,由于战争策略的原因,大部分德国战场都是使用的坦克,敌方自然也使用的是坦克。坦克战争导致德国很少遇到需要肉搏的情况,毕竟总不能拿着铁锹去拼对方的坦克,那是找死。
综合来看,日本的肉搏技术更胜一筹,他们有着系统的刺刀肉搏训练,有着丰富的经验。而德国由于没有什么数据可以参考,所以无法对他们的肉搏能力进行一个战力的评价。
❾ 揭秘刺刀的发展史:刺刀真有这么凶残吗
环首刀堪称是汉代兵器的代表之作,一直被沿用到唐代。刀的出现与骑兵在战场上地位的提升紧密相连。早期骑兵缺乏合适马具,在使用兵器刺击时,很可能被反作用力推下战马。
另外,环首刀的开刃角度大约25度弱,这个开刃角度在刀具里面算是比较锋利的。随着冶金与锻造技术的发展,环首刀的劈砍能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建安时期著名才子,堪称文武双全的曹植在其赋中,不由得盛赞环首刀:这也是生产技术的发展对军事水平提高最鲜明的例子。
本文经指纹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❿ M9式刺刀是怎样的
M9式刺刀是在巴克马斯特狩猎刀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刀身用不锈钢制造,经锻压加工,厚实坚固。表面呈暗灰色。刃口部位经局部热处理,刀口锋利,能砍树枝木棒,切割绳索。刀背较长一段有锯齿,锯齿坚利,角度合适,能锯断飞机壳体和50.8毫米厚的松木板。刀身前部有一长孔。
该刺刀的刀柄为圆柱形,用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暗绿色ST801尼龙制造,表面有网状花纹,握持手感好。刺刀的横挡护手上有枪口环,刀柄尾部开一小卡槽。与枪的结合定位方法与M7式刺刀相同。
M9式刺刀的刀鞘也用ST801尼龙制作。刀鞘下端的镶件上有驻笋和刃口。刃口角度设计合理,硬度高。刀身上的长孔套到驻笋上时,刀身和刀鞘刃口处贴合紧密,用它可剪断铁丝网。刀鞘上装有一块磨刀石,并用织物制作的盖片加以保护。刀鞘末端还有螺丝刀刃口,可作改锥使用。
M9式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