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图甲所示为汤姆生在1897年测量阴极射线(电子)的比荷时所用实验装置的示意图.K为阴极,A1和A2为连接
2
Ⅱ (1)如图是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______实验装置示意图,据此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
(1)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此实验否定了汤姆逊的枣糕模型,据此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实验中,发现只有少数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原子的正电荷及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2)根据玻尔原子理论,能级越高的电子离核距离越大,故电子处在n=2轨道上比处在n=4轨道上离氢核的距离近, 跃迁发出的谱线特条数为N=
因为 E 4 =
因为 E 2 =
解得
故答案为:(1)α粒子散射;核式;绝大部分质量;(2)近;6;
|
Ⅲ (2014海淀区模拟)汤姆孙测定电子比荷(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内,
解答:2
Ⅳ 简述英国物理学家 JJ 汤姆逊发现电子的过程和对物理学发 意义。
伦琴的X射线的发现使气体电离有了一种新方法,提供了对气体离子行为的一种新的洞察能力。汤姆逊开始了那个方向的研究工作,这导致了对自由电子的研究。 在1897年,汤姆逊证实了阴极射线的微粒性,测量了粒子的速度和荷质比。汤姆逊在他的实验中使用的二个管子,射线从管中左边的阴极A发出,通过阳极B的一条缝进入第二个管子,可以用一磁铁使射线偏转而进入一种法拉第笼。收集到的电荷是负的。因此证明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类似的实验已被J佩兰在法国做过。在一个第二种类型的管子中,C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穿过接地的缝A和B,形成了一束狭窄的射线直射到管子的另一端。射线击中管子的电灯泡状端面的地方会有一小块磷光亮斑显现出来。 当汤姆逊将两块金属板E和D与电池的两端连结起来时,磷光斑移动了,证明了阴极射线被电场偏转。用一个与电场垂直的磁场,于是他能够用磁学的办法将射线偏转。磁偏转在以前曾被观察到过,但是,JJ.汤姆逊是第一个观察到电偏转的人。明显地缺少了阴极射线的电偏转,这是促使J.J.汤姆逊进行这项研究的首要因素。为什么在阴极射线被研究的几十年中没有人发现过电的偏转?原因是简单的:除非在阴极射线管里有一个好的真空,否则就建立不起电场。低真空是电导体,其中,静电场建立不起来。但是汤姆逊成功了,不仅用如图1.6的装置而且用其他两个装置也成功了。 剑桥大学
1897年8月,他写下了现在仍然十分有名的文章。在这篇论文里,他描述了“为了检验荷电粒子的理论”所做的实验,将他的测量结果应用到确定组成阴极射线的粒子的荷质比上去。从同样的实验中,他也导出了粒子的速度。这里是他的推理的一个摘要:由一给定电流携带的总电量Q等于它所有的粒子数N乘每一个粒子的电荷e: Ne=Q 然后,通过测量产生的热的办法来测量由粒子所传输的能量W,这个值必须等于质量为m、速 度为v的这些粒子的动能 1/2Nmυ²=W 用磁学办法使粒子发生偏转,他知道: mv/e=Bp 这里p是轨道的曲率半径,B是磁场。因为能量,电量,磁场和曲率半径是可测量的,他能推 论出 e/m=2W/(Q²B²p²) 具有值2.3x1017(静电单位电量/克),远大于电解法中离子的荷质比e/m。 在他1897年的文章中,汤姆逊叙述了另一个令人注意的观察结果:构成阴极射线的微粒都是一样的,与管内阴极或对阴极或气体的成份无关。这里有一个所有物质的普适成份。 稍后,在1899年,他使用他过去的学生C.T.R.威尔逊发展起来的技术和思想,分别测量了电子的电荷和质量。威尔逊已经注意到在适宜的环境下,电荷起着过饱和蒸汽的凝结核的作用。因为水会在它们上面冷凝,这有助于雾的形成。在这样一种由于电荷的存在而形成的雾里,人们可以根据小雾滴下落的速度而计量它们的体积,从沉淀的水的总量或根据最初的过饱和汽算出它们的数目。根据这个数据可以得到雾中所有的小滴子数。根据由雾所传输的总电荷(这是直接可测的)可以发现平均每一个小滴上的电荷与电子电荷相同。 卡文迪许实验室
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做的这项工作,得到的电子电荷大约为3x10-10绝对静电单位。根据测量到的e/m值可以求得电子质量。 这个“落滴”法后来被R.A.密立根(RAMillikan)(1910)在美国加以改进。他不观察雾,而观察单个的微滴;他将此法变革为一个精确的方法,得到值为4.78x10-10esu的电子电荷。许多年以来,这一直是一个最好的直接测量值。然而在1929年,出乎每个人的意料,发现它竟然有百分之一的误差,比估计可能有的误差大得多。这个差异的起源在于对空气粘滞性的测量有毛病。今天所知的电子电荷值精确度为百万分之三,即4.803242x10-10esu;已知的精确度为百万分之六的e/m是5.272764X10-17esu/g。
电子的发现,按当时实际情况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它却被发生在1895年底的另一项发现冲淡了。这项伟大的发现是由W.C.伦琴(1845—1923)取得的。伦琴由于他宣布了“一种新的射线”和表演了他的射线所能做的事情而使世界感到震惊。
Ⅳ (18分)汤姆孙测定电子比荷(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内,阴极K发出的
(1) ![]() Ⅵ 汤姆逊用来测定电子的比荷实验装置如下:真空管内的阴极C发出电子,(不计初速,重力和电子间相互作用)
|
Ⅶ 汤姆生用来测定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与质量之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真空管内的阴极K发出的电子(
(1)由同时加磁场和电场时,
电子的平衡状态可知:e
U |
d |
U |
dB |
1 |
2 |
eU |
md |
L1 |
v |
eUL12 |
2mdv2 |
L1+L2 |
L1 |
e |
m |
2Ub |
L1(L1+L2)dB2 |
U |
dB |
2Ub |
L1(L1+L2)dB2 |
Ⅷ (2006奉贤区模拟)如图所示,是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
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此实验否定了汤姆逊的枣糕模型,据此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答案为:汤姆逊,核
Ⅸ (18分)下图为汤姆生在1897年测量阴极射线(电子)的荷质比时所用实验装置的示意图。K为阴极,A 1 和A 2
(1) ![]() (3)还可以求出电子在磁内场中容做圆弧运动的圆半径r等 Ⅹ 汤姆孙测定电子比荷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从阴极K发出的电子束经加速后,以相同速度沿水平中轴线射入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