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双棱镜干涉误差有什么
单缝光源经双棱镜形成两个相干虚光源,从而在光源另一侧产生平行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干涉条纹宽度随光源和双棱镜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而干涉条纹数随测微目镜到双棱镜的距离增大而增多。
当棱镜顶角加大,折射率变小的时候,光线偏折角度变小,光源的两个像点距离加大,就好像双缝干涉的缝宽加大,那么根据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公式,可以知道当双缝宽度加大的时候,条纹间隔减小。同时还跟双棱镜到屏幕的距离有关,距离越长,间隔越长。
(ε=λD/d,其中ε是条纹间距,D是双缝到屏幕的距离,双棱镜的话就是光源的像点到屏幕的距离,d是双缝间距,也就是两个像点的距离)
叠加原理及相干性
两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发生重叠时,重叠范围内介质的质点同时受到两个波的作用。若波的振幅不大,此时重叠范围内介质质点的振动位移等于各别波动所造成位移的矢量和,这称为波的叠加原理。
若两波的波峰(或波谷)同时抵达同一地点,称两波在该点同相,干涉波会产生最大的振幅,称为相长干涉(建设性干涉);若两波之一的波峰与另一波的波谷同时抵达同一地点,称两波在该点反相,干涉波会产生最小的振幅,称为相消干涉(摧毁性干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干涉
『贰』 光的速度是怎么测量出来的啊
光的速度是由许多科学家和实验室通过不同方法测量出来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测量方法:
1. 光的折射法:最早由丹麦天文学家罗默于17世纪提出,通过观察木卫二(木星卫星)在其轨道上通过木星时,观察到木卫二的周期比预期略小,这意味着从地球发射的光需要穿过一个相对运动中的行星系统,使所传播的光速度减慢。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估算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2. 精密干涉法:
1、9世纪初由法国物理学家菲涅尔和阿拉戈发明,利用干涉现象、半反射板等装置,计算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3. 电磁辐射法:
1、9世纪末,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通过研究电磁波的性质,将光看作是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的电磁波,成功地测量了光速。
4. 沃纳-费奥卡克实验:
1、887年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沃纳和费奥卡克设计了一个实验,基于光在空气和水之间速度的不同,通过干涉和旋转装置测量出光的速度。
5. 飞行时间法:20世纪初,美国物理学家科莫格罗伊提出飞行时间法,利用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测量激光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以此计算出光速。
综上所述,人们通过多种方法测量出了光的速度,并不断地对其进行精确度的改进,使得现今所知的光速度值非常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