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建筑防雷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璟业园林建设建设经常参与古建筑设计施工,对于古建筑防雷方面的设计也是比较了解的。
在设计时为了保持古建筑物的艺术特点,接闪器采用避雷带和避雷短针相结合,并宜在敷有引下线的屋角避雷带上焊接长30-50cm的避雷短针,以便有效接闪引导雷电流入大地。
根据雷击规律,避雷带应沿建筑物屋面的正脊、吻屋顶檐部、斜脊、垂兽和高山建筑物的烟囱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
为减少雷电电流产生的电动力危害,在敷设避雷带和引下线时不得弯折成直角、锐角,应沿古建筑物轮廓采用圆弧形弯曲,应保证其弯曲段开口部分的直线距离,不小于其弯曲段全长的1/10。
古建筑上部的宝顶、尖塔、吻兽、塑像、宝盒以及拱下的防鸟丝网等金属物件与部件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属于接闪器,均应与防雷装置可靠地连接。
此外,在防雷检测过程中发现,有的古建筑屋顶上安装各种天线,应拆除或另行敷设;有的古建筑为了亮化的需要,在接闪器上有附着的其它电气线路,如照明灯或彩灯的电源线,应根据《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中的第3.5.3条规定执行,即“装有避雷针和避雷线的构架上的照明灯电源线。
必须采用直埋于土壤中的带金属护层的电缆或穿入金属管的线缆。
电缆的金属护层或金属管必须接地,埋入土壤中的长度应在10m以上,方可与配电装置的接地网相连或与电源线、低压配电装置相连接"。
引下线的布设
若防雷引下线根数少,则每根引下线所承受的雷电流就越大,容易产生雷电反击和雷电二次危害效应。
因此在布设引下线时,有条件的环境应尽量多设几根,并尽量利用建筑物的柱子钢筋,但古建筑物多为砖木机构,故只能采用明敷,当然对建筑物艺术要求较高者可暗敷,敷设时应注意引下线沿古建筑物轮廓四周均压或对称布置,间距符合规范。
为减少引下线自身电感所引起的雷电感应过电压应以最短的接地路径敷设,引下线弯曲处应采用”软连接“的弧形弯曲,在引下线距地面上1.7m至地面下0.3m处应有良好的保护覆盖物,如采用镀锌角钢、改性塑料管或橡胶管等保护设施,避免引下线机械损坏和防止与人身接触产生接触电压危害。
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上于距地面0.3m至1.8m之间装设断接卡。
㈡ 建筑物常见防雷措施有哪些
1、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避雷网(带)或避雷针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避雷网(带)应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m×10m或12m×8m(网格密度按建筑物类别确定)的网格。所有避雷针应采用避雷带相互连接。
2、引下线不应少于两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8m(引下线间距按建筑物类别确定)。当仅利用建筑物四周的钢柱或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时,可按跨度设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m。
3、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防直击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当不共用、不相连时,两者间在地中的距离应符合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要求,且不小于3m。
㈢ 四种避雷装置的结构和原理
如下:
(1)避雷针
避雷针一般用镀锌圆钢或镀锌焊接钢管制成专。它通常安装在构架属、支柱或建筑物上,其下端经引下线与接地装置焊接。由于避雷针高于被保护物,又和大地直接相连,当雷云先导接近时,它与雷云之间的电场强度最大,所以可将雷云放电的通路吸引到避雷针本身并经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安全地泄放到大地中去,使被保护物体免受直接雷击。
避雷针的保护范围以它能防护直击雷的空间来表示。避雷针保护范围按GB50057-19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方法计算。
(2)避雷线
避雷线架设在架空线路的上边,用以保护架空线路或其他物体(包括建筑物)免受直接雷击。由于避雷线既架空又接地,所以又叫做架空地线。避雷线的原理和功能与避雷针基本相同,其保护范围按GB50057-200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规定的方法计算。
(3)避雷带和避雷网
避雷带和避雷网普遍用来保护较高的建筑物免受雷击。避雷带一般沿屋顶周围装设,高出屋面100mm~150mm,支持卡间距离1m~1.5m。避雷网除沿屋顶周围装设外,需要时屋顶上面还用圆钢或扁钢纵横连接成网。避雷带和避雷网必须经引下线与接地装置可靠地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