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某研究小组用下图装置进行SO2 与FeCl3溶液反应的相关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1)在配制氯化铁溶液时,
(1)配制氯化铁溶液时,需先把氯化铁晶体溶解在浓盐酸中,再加水稀释,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抑制铁离子水解,操作中需要用药匙取固体在烧杯中进行溶解,用利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不需要的仪器有c、e,
故答案为:浓盐酸;抑制氯化铁水解;c、e;
(2)通入足量SO2时C中发生二氧化硫与氯化铁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则观察到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故答案为: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
(3)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亚铁离子,离子反应为2Fe3++SO2+2H2O=SO42-+4H++2Fe2+,故答案为:2Fe3++SO2+2H2O=SO42-+4H++2Fe2+;
②检验有Fe2+生成的实验方法为取C中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入KSCN溶液,不变红,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变红,
故答案为:取C中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入KSCN溶液,不变红,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变红;
③该小组同学向C试管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BaCl2溶液,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则硝酸可以将溶解的SO2氧化为H2SO4,干扰试验,故做法不合理,
故答案为:不合理;硝酸可以将溶解的SO2氧化为H2SO4,干扰试验;
(4)因尾气易溶于NaOH溶液,则倒置漏斗的作用为防止NaOH溶液倒吸,故答案为:使气体充分吸收,防止溶液倒吸;
(5)验证SO2具有还原性,可与高锰酸钾或碘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而与浓硫酸、NaCl不反应,故答案为:b、c.
B. 有两个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的反应,都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通入SO2气体,将带
(7分)(1)2Na2O2 + 2SO2 = 2 Na2SO3 +O2 (2分) (2)取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少许,加一定量的稀硫内酸,如果产生无容色有刺激气味的气体(且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则说明生成了Na2SO3 (2分) (3)不合理(1分) ①稀硝酸能将亚硫酸钡氧化为硫酸钡而不溶解(1分) ②如果反应后的固体中还残留Na2O2,它溶于水后也能将SO32-氧化成SO42-(1分)
C. 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装置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用图a所示装置干燥SO2气体B.用图b
A.干燥气体,大口进,小口出,图中气体的进入方向不合理,故A错误; B.图为蒸发版结晶操作,权并利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操作合理,故B正确; C.水在上层,分液时避免上下层液体混合,则水层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故C错误; D.氨气极易溶于水,不能将水排出测定其体积,故D错误; 故选B.
D. 为验证氧化性Cl2>Fe3+>SO2,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1)打开K1~K4,关闭K5、K6,通入一段时间N2,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氧气,故答案为: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干扰; (2)棉花中浸有NaOH溶液,吸收多余氯气、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NaOH溶液; (3)A中发生二氧化锰与浓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水,该反应为:MnO2+4HCl(浓) △ | .
E. 为验证氧化性Cl2>Fe3+>SO2,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如图1)(夹持仪器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
(1)打开K1~K4,关闭K5、K6,通入一段时间N2,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氧气,故答案为: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干扰; (2)棉花中浸有NaOH溶液,吸收多余氯气、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NaOH溶液; (3)A中发生二氧化锰与浓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水,该反应为MnO2+4H++2Cl- △ | .
F. 甲、乙两同学为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装置
(1)由现象可知,A中发生Cu与浓硫酸的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该反应为Cu+2H2SO4(浓) △ | .
G.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蒸馏烧瓶;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硫气体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故答案为:蒸馏烧瓶;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2)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具有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观察到红色逐渐变浅直至完全褪去,二氧化硫进入硫化钠溶液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2S2-+SO2+2H2O=3S↓+4OH-,则观察到出现黄色浑浊,高锰酸钾溶液和二氧化硫气体发生的离子反应为:2MnO4-+5SO2+2H2O═2Mn2++5SO42-+4H+, 故答案为: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出现黄色浑浊;2MnO4-+5SO2+2H2O═2Mn2++5SO42-+4H+; (3)因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但加热褪色后的溶液又可恢复红色,则操作为待品红溶液完全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到的现象为无色溶液恢复为红色, 故答案为:待品红溶液完全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点燃酒精灯加热;无色溶液恢复为红色; (4)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尾气,发生的离子反应为SO2+2OH-=SO32-+H2O,故答案为:NaOH.
H. 某化学实验小组为验证常见还原剂SO2、I-、Fe2+的还原性强弱的顺序为:SO2>I->Fe2+,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
(1)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会发生反应生成氯气,所以加热的仪器是版C,故答案为:权C; (2)氯气属于有毒气体,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所以D中烧杯盛放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NaOH溶液); (3)亚铁离子和碘离子具有还原性,能被氯气氧化,但是碘离子的还原性强于亚铁离子,所以少量的氯气可以将碘离子氧化,但是不能将亚铁离子氧化, 故答案为:2I-+Cl2═I2+2Cl-; ①碘离子可以被氧化为单质碘,碘单质遇到淀粉变为蓝色,据此可以用淀粉检验碘单质的产生,故答案为:淀粉溶液;溶液呈蓝色; ②比较SO2和I-的还原性强弱,可以根据二氧化硫能否和碘单质间的反应来判断,所以可以关闭K2开K1,故答案为:A; (4)铁离子和二氧化硫之间的反应实质是:SO2+2Fe3++2H2O=2Fe2++SO42-+4H+,根据铁元素守恒,铁离子的物质的量是0.05mol,所以消耗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是0.025mol,体积是:0.025mol×22.4L/mol=0.56L,故答案为:0.56L.
I. 为验证氧化性Cl2>Fe3+>SO2,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和 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1)打开1~K4,关闭K5、K6,通入一段时间N2,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氧气,故答案为: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2)棉花中浸有NaOH溶液,吸收多余氯气、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NaOH溶液; (3)A中发生二氧化锰与浓盐酸的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水,该反应为:MnO2+4HCl(浓) △ | .
J. (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实验过程中装置B、C发
(1)①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具有氧化性,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此时体现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二氧化硫进入硫化钠溶液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2S2-+SO2+2H2O=3S↓+4OH-,则观察到出现黄色浑浊,B中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表现还原性,高锰酸钾和二氧化硫的反应中,Mn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5价,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2价,根据电子守恒,则S元素的前边系数是5,Mn元素的前边系数是2,根据元素守恒、电荷守恒,氢离子前边是4,水的前边系数是2,即2MnO4-+5SO2+2H2O═2Mn2++5SO42-+4H+, 故答案为:还原;氧化;5、2、2、2、5、5; ②因二氧化硫能使品红褪色,但加热褪色后的溶液又可恢复红色,则操作为待品红溶液完全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到的现象为无色溶液恢复为红色,故答案为:操作:待品红溶液完全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的旋塞,点燃酒精灯加热;现象:无色溶液恢复为红色; ③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气体,可以和碱NaOH之间反应,可以用氢氧化钠来进行尾气处理,故答案为:NaOH; (2)①NO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则应用排水法收集,故答案为:排水法; ②稀硝酸和铜反应制取一氧化氮,NO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则应用排水法收集,收集时进气管较短,则应选择I装置, 故答案为:I; ③稀硝酸和铜反应制取一氧化氮,I装置中A加入稀硝酸和铜,为气体发生装置,B为气体的收集装置,用排水法收集,C为接受B中排出的水的装置,故答案为:稀硝酸和铜、水; ④B为气体的收集装置,用排水法收集,收集时进气管较短,故答案为:收集产生的NO.
与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so2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实验室吸收装置
发布:2025-05-17 11:48:34
浏览:251
内到窗的五金件
发布:2025-05-17 11:06:24
浏览:635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