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①塑料瓶变瘪 2NaOH+CO
2 =Na
2 CO
3 +H
2 O不是 ②稀盐酸或稀硫酸有气泡冒出
(3)不正确。可以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再加入稀盐酸。
(4)理论上需要熟石灰37t
4. 钠元素化合物知识网图,写出图中重要的化学方程式

5. 有人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装置,目的是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验证:①钠的物理性质 ②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
搜一下:有人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装置,目的是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验证:①钠的物理性质
②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
6. 为了验证钠的有关物理性质,验证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酒精灯(根据可燃现象,判断是氢气)
2、浮(钠浮在水面上)、熔(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游(钠在水面上不断游动)、声(发出嘶嘶的声音)、红(溶液变为红色)
3.硬度低、密度比水小、熔点低(也可以看到钠的颜色和状态)
4、根据石灰水变浑浊,判断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5.2Na+2H2O=2NaOH+H2(气体) H2O是氧化剂,Na是还原剂
7. 如何进行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实验探究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探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探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探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探究性教学的体会,在服从课题探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阶段进行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观察物质的外观属性到 预测物质的性质到实验观察到 解释及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问题
钠单质很软,可以用小刀切割。切开外皮后,可以看到钠具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很快就会被氧化失去光泽。钠的密度是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比煤油密度大,钠的熔点点是97.81℃,沸点是882.9℃。钠单质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硬度也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很容易失去,所以有强还原性。
根据钠的物理性质和它的原子结构可以推测它可以和能够和大量无机物,绝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反应和大部分有机物反应。
1)钠为活泼金属,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原因酸能够电离出氢离子,而水也能够电离出氢离子,故其也可以和钠反应,生成氢气和碱
2)从类别上分析 钠为金属能够和氧气反应生成相应的氧化物
例如: Mg与O2反应生成MgO
3) 从组成上看,过氧化钠为金属氧化物,活泼金属氧化物能够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盐
预测: 过氧化钠能够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设计实验
1) 钠与水的反应
2) 钠与氧气的反应
3)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4)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二、体验合作学习,获得正确认识
通过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师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或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整理分析,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情景中,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探究性分组实验教学,教师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选择和设计合适的分组探究的内容。探究的内容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热情。
2.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由于分组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实验教学方式,学生有知识、能力和经验,对仪器和药品的了解情况,预习与否,纪律情况以及学校资源和条件,教师本身对探究实验的了解和挖掘情况等方面都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的进行情况。
3.把握探究过程。探索过程中的各方面,都要受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等的制约。因此在实施探究性分组实验时,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能力水平,对学生做适当的指导。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还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变“要我探究”为“我要探究”。教师应抓住机会,适时地与各小组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问题、倾听他们的想法,适时地评价他们的探究情况,并作适当的个别指导。
4.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便于学生作数据处理、实验分析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
三、在实践中应用,获取真实体验
1、所需仪器及药品:
仪器类:小刀、镊子、玻璃片、滤纸、石棉网、试管、酒精灯、铁架台、玻璃管
药品类:金属钠、蒸馏水、过氧化钠、酚酞溶液
2、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步骤:
1)从试剂瓶中取出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割,观察切面。
实验现象:切面为银白色,但很快变成灰暗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钠质软,易切割;钠易被氧化
2)取出250ml 烧杯,向里面加水后在滴入几滴酚酞,然后把切好的钠块投入里面,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迅速熔化成闪亮的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所到之处溶液变红(浮、熔、游、响、红)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钠的密度比水小;该反应放热(钠的熔点低),生成气体,生成气体会燃烧、及钠块与水反应生成溶液显碱性
2Na + 2H2O = 2NaOH + H2↑
3、钠与氧气反应
实验步骤:如上述实验先取出钠块,然后将切好的钠块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实验现象:钠块先熔化成闪亮的金属小球,后燃烧,火焰呈黄色,色,生成淡黄色固体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钠的熔点低;2Na + O2 = Na2O2
4、过氧化钠与水
实验步骤:
1)取出过氧化钠观察颜色状态
实验现象:淡黄色的固体粉末
2)将少量的过氧
化钠加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用带火星的木条验证气体,在反应后溶液中加入几滴酚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该气泡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应后的溶液加酚酞后变红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2Na2O2 + 2H2O = 4NaOH + O2↑
5、过氧化钠与CO2反应
实验步骤:取少量的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裹,放在石棉网上,用玻璃管对准后吹气
实验现象:棉花迅速燃烧
解释结论及化学方程式:该反应放热后,环境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同时产生氧气,所以燃烧很剧烈。2Na2O2 + 2CO2=2Na2CO3 + O2
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教师要在实验的过程中评价一个学生,切记不能“只以成败论优劣”,要设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多地得到教师的鼓励,而非否定。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已纳入高中新课程大纲中的必修课。在高一阶段学生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具有独立探究的能力,而大部分的学生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我们能做的就是对这些有能力的学生先进行研究性实验的培养,以他们为龙头带动其他同学。学生亲自探究实验,目的应该是发展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如何进行探究?根据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不要做过多的评判,更不能全盘否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到开放的实验室去探索研究,在实验中大胆尝试,尝试成功,也尝试失败。学生会有一种自己就是科学家的感觉,大大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迷恋和向往。
探究性实验进入高中化学课程,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在较为开放的探究情境中易于主动进入角色,这一方面加深了对具体知识的有效建构,另一方面也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尝试成功的欢乐,吸取失败的教训,进而掌握科学探索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来目的之一。与以往相比,探究性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学的同时如何兼顾自身的专业发展,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8. 在实验室里可用如图所示装置来制取氯酸钠、次氯酸钠和探究氯水的性质. 图中:①为氯气发生装置;②的试
(1)实验室制备氯气用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反应,2+4HCl(浓)
△ | .
9. 有关钠及其相关氧化物性质的实验步骤
其实这些问题书上是有的,这里我做简单介绍。
钠:一种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为0.97g/cm^-3,熔点为97.8摄氏度。 NA和水能剧烈反应,生成氢气,最后融成一个小球然后消失,表现出还原性。
其他的钠的化合物均不具有这种性质,若该溶液用酚酞检验会变红。 金属钠在空气中会与氧气反应,生成白色的Na2O;而钠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Na2O2),因此保存钠的时候要将它放在煤油中。
氧化钠是碱性氧化物,与水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钠(NaOH),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注:过氧化钠可以用作漂白剂和供养剂。
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若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的方法:用燃着的木条,若燃烧得更旺,则证明是氢气。 如果在高温下将氢气通入黑色的氧化铜中会使其还原。变为红色的铜。
与钠的化合物性质实验装置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燕秀工具箱30
发布:2025-09-18 09:59:41
浏览:619
重力工具箱部分
发布:2025-09-18 07:59:55
浏览:5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