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化学中的中和热测量实验装置
(1)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
温度计、量筒(50 mL)两个、泡沫回塑料答 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2)药品:0.5mol/LHCI 0.55
mol/L NaOH
(3)大烧杯放碎纸,放上小烧杯,周围隔热材料碎纸,
(3)量取50毫升HCI于小烧杯中,测温,记录(4)量取55毫升NaOH,清水冲洗温度计后测温,记录
(5)在小烧杯中,小心注入氢氧化钠溶液,盖板,温度计,环形搅棒搅动,读取最高温度
(6)平行实验三次,计算均值!
(7)计算Q=cm△t
△H=Q/n
(注意计算中单位的换算)
实验原理:
Q=mcΔt
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
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
Δ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
Q=(V酸ρ酸+V碱ρ碱)·c·(t2-t1)
V酸=V碱=50 mL。
c酸=0.50 mol/L c碱=0.55 mol/L
ρ酸=ρ碱=1 g/cm3
c=4.18 J/(g·℃)
Q=0.418(t2-t1)kJ
2. 模电课程设计——温度测量电路
我帮你设计原理图吧设计方案选择你自己列吧原理很简单的
3. 下图为测定保温桶内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某研究小组以该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情况
(1)①.- ②.+ ③.- ④.+ (2)加热可以除去葡萄糖溶液中的溶氧 冷却的主要目的是防专止高温杀死酵母菌属 自 (3)修正因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气压等)改变而导致装置温度的改变,使实验数据更为准确 (4)提高溶氧量 (5)C=D<B<A(或C<D<B<A) |
4. 如图甲所示,是“研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装置图.(1)实验过程中,依据观察到的______现象,判定
(1)水沸腾时的现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变大,到达水面处破裂,所以由气泡的情回况可判断答水是否已经沸腾;
(2)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时的温度为98℃;
(3)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连线作出水沸腾的图象;
(4)由图象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水的内部产生的大量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2)98;
(3)
(4)保持不变,吸热.
5. 右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温桶内温度变化的实验装置.
(1)①不加入石蜡油②加入10 g活性干酵母
(2)去除氧气自
(3)③加入240 mL煮沸后冷却的葡萄糖溶液④不加入活性干酵母
(4)A>B>C
有不懂再问
6.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1)试管中装有适量的碎冰,按图甲
(1)温度计测量温度时,要让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但不能接触到容器内底或容器壁;
(容2)冰是晶体,由图象可知BC段表示冰处在熔化过程,所以是固液共存状态;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杯中水达到沸点后能沸腾且温度保持不变,试管中水从杯中水吸热升温,当温度升高到沸点时,与杯中水温度相同,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故答案为:
(1)试管底或试管壁;(2)固液共存;(3)不能;试管中的水不能继续吸热.
7. 酒精灯加热烧杯装置图
(1))“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需要用秒表测量时间,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图示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指在90℃上面第8个小格上,因此温度计示数为90℃+1℃×8=98℃;
(3)由实验数据知,水在98℃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此时水的沸点是98℃.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此时水的沸点是98℃,所以此时大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故答案为:秒表和温度计;98;吸热;不变;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
8.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测量工具
(1)由于水沸腾实验,需要对水进行加热,所以,除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外,还需要用秒表来记录时间. (2)温度计一大格为10℃,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此时的温度为 98℃; (3)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初温过低或水的质量过大; (4)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减小,到液面时消失;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增大,最后破裂,水沸腾时的现象如图3中的图 b; 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水需要继续吸热; (5)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连线作出水沸腾的图象,如下图所示: (6)因为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并且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所以纸锅没有燃烧.选D. 故答案为: (1)秒表; (2)98℃; (3)水量太多 或 水的初温太低; (4)b; 保持不变; 吸热; (5)如上图所示; (6)D.
9. 右图表示的是测定保温桶内温度变化实验装置
第三问:
不加入葡萄糖溶液,加入干酵母,同样会产生微弱的呼吸作用,而且这个量专是未知难以属测定的,何况实验组都是在葡萄糖溶液里变温,这一组却是在水里,完全不能对比。为了辨明呼吸作用对温度的影响,对照组只能保留葡萄糖而不能保留酵母。保留葡萄糖看似可有可无,其实反映了控制变量法的单一变量原则:排除一切无关变量对结果的干扰。
第四问:
A>B-C的话,无法判断A(有氧下变温量)和B(无氧下变温量)的关系,除非你写A-C>B-C(但这样又无法判断A和B的状态下是否比起C升温了),所以综合来说最合适的只有A>B>C,既可以表示呼吸作用比原状态升温、又可以表示有氧呼吸升温更加明显。
看得出来你对控制变量实验还有一些混乱的地方,如果还是搞不懂欢迎追问。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