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三个装置:植物、培养液、隔板、光
(1)实验前要对植物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除去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如果叶片内残留有以前光合作用制造的淀粉,实验结果就会不明显,为了排除原有淀粉的干扰,放到黑暗片一昼夜,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淀粉,原来的淀粉消耗完后,就不会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2)甲组装置与乙组装置的区别是甲里面是清水,乙里面是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清水没有此功能,故甲、乙两装置内甲里面有二氧化碳,乙里面没有二氧化碳.因此甲、乙两装置中叶片所处的环境,惟一变量是二氧化碳,故甲组与乙组起对照作用.所探究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
(3)由于乙装置,使植物所处的环境没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乙装置内的植物由于缺乏原料而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淀粉,因此遇碘不能变蓝色.从光合作用的表达式:二氧化碳+水
光能 |
② 为了探究菜豆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说明:A、B、C三个装置都放在光照条件下):
(1)菜豆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在种子萌发时,由子叶将营养物质转给胚芽、胚轴、版胚根利用.由权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与茎的部位. (2)该同学为了“探究菜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设置了2组对照实验,A与B,变量是水分;B与C,变量是空气.目的是探究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对照组是实验变量没有变化的一组B组,实验组是变量有变化的一组A、C组..因此,如果参照该实验来探究菜豆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我们应该选择B组装置作为对照,还需要的另一实验组仿照B组进行,D组是用菜豆种子、湿棉花、在无光的条件下(遮光).如D组也萌发,表明种子的萌发与光无光,如不萌发表明种子的萌发需要光. 故答案为: (1)子叶;胚根; (2)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3)D组是用菜豆种子、湿棉花、在无光的条件下(遮光). .
③ 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I:称量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待反应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白色固体氧化镁的质量应为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总和;而反应前所称量的质量只是金属镁的质量,而反应后称量的则是金属氧化物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才出现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的现象; 故答案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参与了反应,因此,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原来镁带的质量增加了; (2)金属锌的活动性们于氢之前,可与稀盐酸反应生置换反应而生成氯化锌,同时放出氢气; 故答案为:Zn+2HCl=ZnCl 2 +H 2 ↑;置换; (3)化学变化是一个“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过程,此过程中,原子种类、原子个数、原子的质量都不改变,所以,化学变化前后虽然物质发生了改变,但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既不减少也不改变,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故答案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发生改变; (4)可把实验I中的镁条放在一密闭的容器进行点燃,称量点燃前后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以说明质量守恒;可把实验II放在密闭容器内放出,使得产生的氢气不能逸出,以称量反应前后的总质量; 故答案为:实验I应将镁条放在密闭的金属容器中引燃,再称量(实验II使用密闭容器使产生的气体不能逸出,再进行称量). |
④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先将三个装置(连同瓶内植物一起)放在
(1)光是光合作抄用的条件,在黑暗中,绿色植物的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制造淀粉;但呼吸作用仍能正常进行,这样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不断被呼吸作用所分解,还有一部分运输到其他器官中. (2)A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光,B处于光照条件下,二者其他的环境条件相同,说明A与B这组对照实验的变量就是光. (3)B处于有光的条件下,叶片能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光照几小时后,将B的叶片取下,经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后,会变蓝;C瓶内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叶片吸收不到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照几小时后,将C叶片取下,经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后,不会变蓝;这一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A的呼吸作用不断产生二氧化碳,A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增多;B瓶中的二氧化碳被叶片吸收,C瓶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只有A瓶中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 (1)让叶片内的淀粉运走、耗尽 (2)光 (3)B;二氧化碳 (4)A;呼吸
⑤ (6分)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3套实验装置,用来收集和验证铁在高温下与水
A 3Fe +4H 2 O  Fe 3 O 4 +4H 2 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点燃有爆鸣声
⑥ 为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三套实验装置:(1)上述3个装置中,不能证明“铜与浓
(1)装置Ⅰ可通过U形管中红墨水液面的变化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Ⅱ可通过烧杯中是否产生气泡判断铜与浓硝酸的反应放热还是吸热;装置Ⅲ只是一个铜与浓硝酸反应并将生成的气体用水吸收的装置,不能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故答案为:Ⅲ; (2)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导致U型管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 故答案为: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放热; (3))①若M为钠,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我放热反应,放热的热量使大试管中温度升高,气体压强增大,所以右边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冷却后大试管中温度降低,压强减小,右边烧杯中的导管会形成一端液柱, 故答案为:产生气泡,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烧杯里的导管内形成一段液柱; ②若观察到烧杯里产生气泡,说明M溶于水放出热量,由于放热反应一定属于化学变化,而有热量放出的反应不一定为化学变化,所以不一定属于放热反应,如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热量,但是不属于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可能是放热反应; ③若观察到烧杯里的玻璃管内形成一段水柱,说明M溶于水后导致大试管中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证明M溶于水为吸热过程,溶于水能够吸收热量的物质有:硝酸铵、氯化铵等, 故答案为:硝酸铵; (4)至少有两种实验方法能证明超氧化钾与水的反应(4KO2+2H2O═4KOH+3O2↑)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方法①:选择上述装置Ⅰ(或Ⅱ)进行实验,Ⅰ装置右边U型管中左端液柱降低,右端液柱升高(或烧杯中导管中有气泡放出),证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方法②:取适量超氧化钾粉末用脱脂棉包裹并放在石棉网上,向脱脂棉上滴加几滴蒸馏水,片刻后,若观察到棉花燃烧,则说明该反应放出大量热,使棉花燃烧,证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Ⅰ(或Ⅱ);放热.
⑦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分别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三套实验装置: (1)该小组同
(1)有尾气处理措施 (1分); 将铜片改为铜丝,溶液中插入铜丝反应开始,抽出铜丝反应停止,节约药品或“控制反应的进行”(合理描述均给分,1分) (2)NaOH(或KMnO 4 等)(1分);玻璃管可平衡内外气压,A中气压不会减小(1分);从玻璃管口处鼓入大量空气(1分) (3)Cu+2H 2 SO 4 (浓)  CuSO 4 +SO 2 ↑+2H 2 O(2分)无水硫酸铜(1分)
⑧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3套实验装置,用来收集和验证铁在高温下与水蒸气反
(1)根据题目中提供的图可以看出本题实验的原理是前面烧瓶中产生水蒸气,经过横放的硬质玻璃管,在高温条件下与铁反应,反应后用干燥管除去多余的水蒸气,用小试管收集产生的气体.发生的反应为:3Fe+4H2O(g) 高温 | .
⑨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装置(天平略)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1)上述的A~C三个实验装
(1)①B装置内发生抄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C装置内产生的氧气会逸散到空气中,因此不能用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故填:B装置内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C装置内产生的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 ②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点燃 | .
⑩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一组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问题:(1)甲、乙、丙这三个实验装置能构成几组对照实验_
(1)甲与乙其他条件都相同,只有光是变量,可把甲与乙看做一组对照实验回;甲与丙其他条件都相同,金鱼答藻的有无为变量,可把甲与丙看做一组对照实验;乙与丙不能看做一组对照实验,因存在两个变量,一个是金鱼藻,一个是光照,故不能看做一组对照实验. (2)细木条复燃验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说明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3)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原料充足加快了光合作用的速度,产生的氧气增多. 故答案为:(1)2组,甲和丙,不能,有光照和绿色植物两个不同条件; (2)细木条复燃,金鱼藻进行光合作产生了氧气;增多,碳酸氢钠钠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增多.
与某同学设计一下三个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轴承多少个型号
发布:2025-09-19 00:35:36
浏览:136
浙江天然气阀门
发布:2025-09-18 22:45:24
浏览:227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