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于气温和气温的变化
1、气温是衡量空气冷热程度的量,表示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用摄氏度(t)表示,也有用华氏度(F)表示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常用绝对温度(T)表示,其间换算关系:t=5/9(F—32);t=T—273.15。
2、测量气温的仪器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玻璃温度表。感应部分是一个充满测温液体的玻璃球或柱,示度部分为玻璃毛细管。测温液体常用的有水银,酒精和甲苯等。由于玻璃球内的液体的热胀系数远大于玻璃,毛细管中的液柱随温度变化而升降,可表示温度。常用的有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和干湿球温度表。最高温度表的构造是在球部底处置一根玻璃针,直伸到毛细管口,使毛细管口变狭。温度上升时,水银膨胀上升,温度下降时,狭管阻止水银下降,因而可测得最高温度。最低温度表用酒精作测温液,在毛细管内放一枚游标,温度上升时,酒精可越过游标上升,温度下降时,液面的表面张力带动游标下滑,游标位置可读出最低温度。阿斯曼通风干湿球温度表是德国人R·阿斯曼1887年所创,两支棒状温度表放置在防辐射性能极好的通风管道内,机械或电动通风速度为2.5米/秒。仪器测量精度高,使用方便,常用作野外测量气温和湿度。
②双金属温度计。能自动连续记录气温变化的仪器。感应元件是双金属片,由膨胀系数相差较大的两片金属焊接成,将其一端固定,另一端随温度变化而发生位移,位移量与气温接近线性关系。自记系统由自记钟,自记笔组成,自记笔与放大杠杆相连并受感应元件操纵。
③金属电阻温度表。利用金属丝的电阻正比于温度变化的原理制成。常用的金属丝有铂丝、铜丝、铁丝等三种,阻值在几十—100欧之间,其中铂丝稳定性最好,可用来作标准温度表。电阻温度表适用于遥测。
④热敏电阻温度表。感应元件由几种金属氧化物混合烧结成的导体电阻,电阻值通常几十千欧,其电阻温度系数大,灵敏度高于金属电阻温度表,但稳定性稍差,广泛应用于高空遥测。
⑤温差电偶温度表。利用温差电现象制成,将A和B两个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金属导体,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称为热电偶。测量时,将热电偶一个接点置于恒温条件(如冰水溶液中)称参考端,另一个接点放在欲测物体上称工作端,两个接点的温度不同,就会产生温差电动势,电动势正比于两接点的温度差。气象常用的铜—康铜热电偶温差电动势只有几十微伏(41微伏/℃),所以,为了提高测温灵敏度,常将几十对热电偶串接起来组成热电堆。热电偶温度表可用于遥测,在日射仪器和小气候观测中被广泛应用。
3、日平均气温就是全天气温的平均值。因为地面观测站每天的常规观测有四次(02、08、14、20时),所以就是先将四个时次的干球温度的值求和,再除以四。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同日平均气温。
4、在温热带,气温会在凌晨四、五点左右最低,在中午13、14点左右最高。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5、以时间为横坐标,以气温为纵坐标,将计算所得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就行了。
❷ 气温计模型怎么制作制作一个气温计模型,用自己的气温计模型拔出0℃,23℃,1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21
❸ 一个研究全天气温变化的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在一个研究全天气温变化的实验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所以自变量是时间。
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变动而直接(由目的决定)引起变动的量,所以在一个研究全天气温变化的实验中因变量是气温。
(3)一个研究全天气温变化的实验装置扩展阅读:
1、刺激特点自变量:如果被试的不同反应是由刺激的不同特性,如灯光的强度、声音的大小等引起来的,我们就把引起因变量变化的这类自变量称为刺激特点自变量。
2、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时间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无时不在的自变量,特别是在记忆的实验中,你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不用时间作自变量的记忆实验。
3、被试特点自变量:一个人的各种特点,如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内外倾个性特征、左手或右手为利手、自我评价高或低等,都可以作为自变量。
❹ 积温仪是用来记录全天候气温变化的吗
积温仪是托普仪器研制用来测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值。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主要用来反映生物体对热量的要求,为地区间作物引种和新品种推广提供依据。设施栽培的一个非常大的目的就是反季节栽培,积温的测定可以为栽培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不同温度控制的棚可以适合于不同作物的种植,同时可以了解特殊作物需要什么调节程度的温室设施。还可以为科研提供理论基础。
❺ 在暑期,分别选择两个晴天和阴雨天,用同一个气温测量仪,在相同的地方测量气温,并记录下来。
晴天温度波动比较大,即昼夜温差大。
阴天温度波动比较小,即昼夜温差小。
❻ 温室效应实验
[实验室用品]缸,玻璃烧杯,梯形铁皮,喷雾瓶,酒精灯,橡胶塞(带导管)的
集。
雪碧,矿泉水瓶(质地较软),蜡烛(几块每个的长度),沾上干花石蕊澄清石灰。
[教学]
教师学生活动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课件动画)有人牵着一条小狗到Java毒谷,狗晕倒了,谁却安然无恙;当人们弯腰御酒狗,谁也昏了过去。这是为什么?
[关于]这是由二氧化碳引起的。那么,二氧化碳的性质是这样吗?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吧。和黑板话题。
[板书]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宗旨。
学生观看动画。
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知识,
觉得动画和提高。
①激发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动画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动画的问题,其次是勘探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个学生实验探索
教师安排学生实验内容,同时预防措施,并提醒操作员检查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学生探究完成,该报告显示了一个大屏幕的交换)
1,物理性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易溶于水(1:1),密度比空气。
2,化学性质:
①一般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老师分组实验的指导下,同学们:
(学生探究附件2的内容)
学生实验1
观察一瓶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2学生实验教学[实验6-4]
3名学生的实验教学[实验6-5]
(学生探索,在完成良好的相关性“实验报告”,报告的交流,吸取二氧化碳的性质。)
学习科学实验,观察记录,以及实验的学习现象初步分析。
[过渡]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化学变化?
(引导学生不断探索,调查报告后交流,然后在大屏幕显示)
②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碳酸
CO2 + H2O = H2CO3
H2CO3 = H2O + CO2↑
(碳酸不稳定,分解迅速加热时分解)
>
(前分析,引导学生回答课堂提问动画)
学生继续探索实验活动。
学生实验4:附件3
课本[实验6-6]
学生汇报交流结束后去探索。
前学生分析问题的动画类。
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和呼应课前提问,让学生有兴趣在继续保持。
[关于]生产汽水等碳酸饮料,是利用二氧化碳可以在这种性质的溶于水。 (显示了一瓶雪碧)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是?原则
(组织学生讨论,并要求学生示范阶段)
[关于]本反应的发生是二氧化碳与石灰的白色碳酸钙沉淀的缘故的反应。 (使用大屏幕显示器)
③二氧化碳与石灰
反应CO 2 +的Ca(OH)2 =的CaCO3↓+ H2O
>常见的这种反应,以验证或识别二氧化碳。
①学生思考,参与课堂讨论和评估。
②积极思维,观点大胆设想。
③阶段的演示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自己的实验,学生探究实验的能力。
鼓励学生及时科学的评价,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感觉的情感体验。 经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媒体播放器]什么(见附件4)
冰是什么?什么是干冰和二氧化碳的关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5
什么二氧化碳的其他用途?继续阅读有关P116的内容材料,阅读在交易所上的报告后。
(大屏幕显示器)使用二氧化碳
[过渡]有二氧化碳如此重要的角色,二氧化碳是不是它的更好?
组织教学学生阅读有关的“温室效应”的内容,并思考如何防止“温室效应”。
关于“温室效应”
多媒体播放器的信息。
(见附件5)
[讨论]:如何防止温室效应?为了减轻温室效应,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完成后,用一个大屏幕显示器)
教导学生阅读学生的阅读
教学学生观看聆听,
和思考,并参与讨论。
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
②学生插件,文本和阅读材料的习惯。
③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周围的环境,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摘要]引导学生学会了这一课
实施纲要(然后在大屏幕显示)
(见附件1)
学生学会归纳,学会学习,使知识系统化。
让学生整理知识,使原则。
[课堂](见附件6)
学生猜想,动手验证,
和思维来分析原因。
培养学生的视野,促进知识的利用,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作业](见附件7)教训,完成练习。
及时巩固,加强理解和记忆。
附件1
[板书设计]:(用大屏幕显示)
主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首先,将二氧化碳
1物理性能: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可以溶解于水(1:1),空气的密度比。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一般不支持燃烧。 (未提供呼吸)
②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不稳定的。
CO2 + H2O = H2CO3
不稳定的碳酸盐分解,分解的速度会更快加热。
H2CO3 = CO2↑+ H2O
③与石灰反应
CO 2 +的Ca(OH)2 =的CaCO3↓+ H2O(用此反应可以识别的二氧化碳气体)
3用途:①原料进行光合作用;②气肥;③火;④“冰”被用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⑤化工原料。
4的温室气体
⑴能产生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氯氟化碳和其他代表烷基。
⑵温室缓解措施
①改变能源结构,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的能源。
②大力植树造林,砍伐森林,严禁以保护绿地。
③节省纸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附件2:
附件3:学生实验4
附件4:使用干冰人工降雨
中>美国地质调查队,并曾在油田勘探,他们用冲床加深,从地下突然喷出了很多像雪花固体钻孔机。好奇的玩家走近雪球,造成起泡变黑的手。原来,“雪”是不是雪,而是一个名为“冰”的材料的人。
“冰”不是冰,不形成冷凝水,但是由无色气体 - 由加压的二氧化碳冷却而成,因此,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周围空气温度的降低,并且没有液体留,从而作为制冷剂。如果从高空飞机播撒冰,因为干冰升华吸收热量,水汽迅速凝结在空气中变成水滴,所以就开始下雨了,这就是干冰人工降雨的秘密。附件5
温室效应100年前,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浓度维持在一个恒定值。随着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燃料的燃烧工业化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再加上人口的激增,森林继续被砍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人类活动,一方面我们消耗大量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渠道转化为吸收二氧化碳,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平衡被破坏,导致温室效应。从1860年到1970年,二氧化碳含量在大气中由0.028%至0.032%,并继续增加。根据计算机模拟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二氧化碳将增加一倍,全球平均气温为2℃上升,将上升35℃,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气温上升将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1/3的海岸,或60公里内的海岸,有被吞噬的海上危险的城市。台湾当局的一项研究最近指出,如果海平面上升一米,台湾将失去2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0多万台湾人民将受到威胁。灾害造成可见的“温室效应”是全球性的。
为了避免这种灾难,人动了不少脑筋。当然,对付比二氧化碳有效利用碳的最佳途径,煤炭,科技,化工和中国研究所近年来太原理工大学一直致力于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碳,合成醇,二氧化碳重整和其他酸合成的研究课题。显然,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克服能源危机和环保左右逢源,相得益彰的方法。
附件6 [课堂练习]
1,(你猜怎么着,确切的答案),如上图右,两个点燃蜡烛的长度,然后一个大烧杯中预扣观察到的现象是:
[你猜怎么着,你预测的现象]
①从低到高两支蜡烛被熄灭; [你是基于]
BR />②两支蜡烛熄灭按降序排列; [确切的答案,实验结果看]
③两支蜡烛同时熄灭。 [你的解释是]
2,小明如下右图所示装置与“比二氧化碳人体呼出的气体是空气中的CO2含量吸”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和观察,如图所示:
(1)根据实验结果,小明的结论是肯定的。
(2)写出这个实验澄清石灰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3)鲍勃想了解更多关于人体的变化,呼出和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原因,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这是由于肺泡和血液,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交流的机构。
巩固练习见附件7 []
1,蔬菜大棚中投的二氧化碳量,其目的是()
A,所以害虫窒息,有效防治病虫害B,避免火灾
C,促进植物光合作用D,气温节节攀升
2温室,测试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气体的方法是()
A,紫色石蕊气体进入溶液B,气体从一个容器到另一个容器
C,将点燃的木伸缩套缸D的气体通入清石灰水
3,每个注入5毫升蒸馏水滴的两个管有石蕊试液,用二氧化碳气体,并加热,另一撒入少量的活性炭,它的颜色变化如下:①红 - 紫 - 无②紫 - 红 - 紫③紫 - 红 - 无④无 - 红 - 不,这是正确的()
A,①②乙,②④C,②③D,①③
4,该物质中均使用的材料的物理性质,而且还使用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如下用途()
A,用于灭火乙二氧化碳,用石墨作电极C,冰人工降雨D,焦炭冶金行业
5,为了保护我们的地球人类生存,应该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全球变暖的日益严重的问题。
(1)使用“组件转换”技术,二氧化碳的一定比例,并在一定条件下氢气混合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的科学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 +6 H2 =()+4 H2O,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括号化学式。
(2)为了减缓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以下的建议是可行的(填数字)
①大量植树造林,森林砍伐禁令; BR p>②禁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③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6,17世纪,这项研究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空气成分,做了如下实验:一个玻璃钟罩用点燃的蜡烛,将是一个考验固定连同一只小老鼠,经过一段时间后, ,逐渐熄灭蜡烛,小老鼠也开始抽搐,直至亡。普里斯特利是困扰这一现象,小鼠于空气污染?于是,他处理上述实验后,用干净的空气反复,用于实验的小鼠也无法生存!
❼ 一个研究全天气温变化的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一个研究全天气温变化的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自变量是一天中的时间,因变量是温度)。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因变量是在函数关系式中,某个量会随一个(或几个)变动的量的变动而变动。
在具体的生物学等实验领域中因变量的理解是: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变动而直接(由目的决定)引起变动的量。
某地气温除了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而引起的周期性变化外,还有因大气的运动而引起的非周期性变化。实际气温的变化,就是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前者的作用大,则气温显出周期性变化;相反,就显出非周期性变化。不过,从总的趋势和大多数情况来看,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周期性还是主要的。
热量平衡中各个分量,如辐射差额、潜热和显热交换等,都受不同的控制因子影响。这些因子诸如纬度、季节等天文因子有着明显的地带性和周期的特性。而下垫面性质、地势高低,以及天气条件,如云量多少、大气干湿程度等,均带有非地带性特征。同时,不同地点,这些因子的影响也不相同,因而在热量的收支变化中引起的气温分布也呈不均匀性。
❽ 一个研究全天气温变化的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
一个研究全天气温变化的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是(自变量是一天中的时间,因变量是温度)。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因变量是在函数关系式中,某个量会随一个(或几个)变动的量的变动而变动。
在具体的生物学等实验领域中因变量的理解是:因变量是由于自变量变动而直接(由目的决定)引起变动的量。而在具体的实验中又有因变量与自变量一起建立的模型以得以观察其他情况的变化,也长有多个自变量互为补充来研究某一因变量的情况。
(8)一个研究全天气温变化的实验装置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如固体要尽量辗成粉末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侧壁和底部。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固体充分接触。
温度计读数时要平视,注意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加热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物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