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维蜘蛛索道拍摄系统是什么
三维蜘蛛眼拍摄也叫三维飞猫,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索道摄像系统之一,蜘蛛眼凭其优越的性能,无可比拟的拍摄角度,为诸多大型演出、体育赛事、电影电视、景观采风的拍摄者所青睐,尤其在欧洲各国已经成为了大型拍摄工作的必备“利器”。
系统性能:目前蜘蛛眼系统工作最大范围为250米X250米
1. 预定三维坐标系内无盲点飞行、悬动及悬停拍摄
2.高清、标清、模拟各种摄像机的拍摄;
3.最大操作速度达10米/秒;
4. 可实现摄像机360°平摇:+65°至-110°俯仰:正负85°镜头轴向无限旋转;
实时的各个轴向陀螺仪稳定技术;
特殊飞行轨迹设计和禁止区域设定设计;
实时手动控制飞行轨迹令拍摄随心所欲;
所有的动力机械均已配备了低噪驱动设备,故障时自动保护、制动装置;
Ⅱ 搭建人物像摄影棚需要什么器材多少钱
不懂还是不要弄这些,影棚的设备比较多,也很专业,不熟悉的很容易在客户前出洋相,而对棚本身的要求更高于器材的,一般的住宅楼层高不适合用影棚的,主灯升不起来,更不能打顶光,太小空间的白墙也容易出现杂光反射.
基本设备有,背景架,背景,影室灯,灯架,反光伞,柔光箱,灯光色片等附件,无线引闪器,脚架,道具,等简繁按需求定,
Ⅲ Motion Controle这个是拍摄系统嘛目前有哪些影视剧有使用过MoCo
帮你查询到了高科技交互式摄影控制系统,英文全名为MotionControlSystem,简称MoCo。星际大战特效总监JohnDykstra对Moco所下的定义:MoCo系统是可以同时同步控制摄影机、拍摄物、灯光等运动动线及拍摄底片速度的交互式摄影控制系统。MotionControl简史在欧美使用MoCo拍片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本世纪初,美国就已经有人开始玩和MoCo很接近的东西,在那个时代里人们用电线、传动装置和滑轮尝试重复动作,一直到六O年代末,七O年代初才渐渐成为一件可行的事。早期利用MoCo拍摄的影片,首推"2001年太空漫步"(2001)和"沉默狂奔"(SilentRunning),但是早期的影片在移动上并不太顺,不过也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如果来看MoCo的整个历史,会发现过去的机器其实和现在的可以说是相当接近。那时人们早就知道需要什么才能达到想要拍摄的镜头,只是限于科技的因素还无法达到罢了!JohnDykstra被聘来拍摄"星际大战"的时候,1K的内存才刚推出来,那时已经有人开始尝试建造一台真正的Motioncontrol。其实在那之前人们早就开始作这方面的实验了,根据MoCo先驱,同时目前也是一家MotionControlRentalServices租借公司的创建者AlMiller所说,他们在柏克莱大学的时候,就曾利用一台PDP微电脑试图操作他们制造的MoCo,不过在早期,使用的传动装置还相当笨重,经过三十年来的改良,现今的技术让过去要用六尺高的架子才能到的事情,全部可以放在一台个人计算机里的一张集成电路板上。而现在,MoCo在欧美地区早已成为电影拍摄工具整合的一部份了。MotionControl功能简单的说,MoCo就是结合硬件设备、电脑和摄像机的一套设备,它借助电脑控制摄影机运动的技术让摄影机产生动态移动的镜头视点,精确不断复制这个移动的视点以达到一个独特完整的特效镜头。MoCo系统具有目标跟踪功能,让数字画面和真实场景完美结合。可让操作人员精确知道摄像镜头的空间坐标,在前期拍摄时就知道拍摄物体的视角是否和要合成的数字画面一致,而且可以直接和三维软件整合使用。MoCo系统的转轴具有跟踪摄影、旋转、升降、手臂延伸、镜头角度、左右转动、倾斜、转动、快照、变焦、对焦、淡入、淡出等各种功能,这些功能之间可以相互组合搭配无限重复使用,是在前期拍摄中最佳的系统。MoCo系统是优异的全方位影像自动控制记录系统,有多项优异的动作输入功能,使得前期拍摄画面立即可以和电脑画面整合,拍摄时就可以知道合成效果,达到最佳效果的同时大大节省了后期制作的时间。MoCo系统具有预览功能,拍摄前就可以轻松规划。因为有最新的预览功能,在拍摄之前就可以设计摄影机的运动和拍摄前的画面顺序。它能精确重复拍摄路径,捕捉现场任何细腻动作。无论摄影机移动速度多快多复杂,摄像机都能完全复制前个路径的位置,捕捉摄像机在三维空间拍摄的精确位置。还能使影片拍摄完全自动化,只要把MoCo设定好导演就可以全心投入拍片,把精力都放在拍摄物和创意上而不是摄像机上。MotionControl系统在数字制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影片拍摄完全自动化,全资讯化的预览,拍摄前就可以轻松规划。精确的重复拍摄使得电脑数字制作的质量和时间大大提高,使得的时间进行视效创作。
Ⅳ 某剧组为拍摄需要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来改变照明灯的高度轻质杠杆AB0刁绕O点转动在图中画出ABO所受
图呢???
Ⅳ 微距摄影的主要器材
其实相机牌子的选择并不太重要,因为现时差不多每一个大相机牌子都有生产不同焦距的微距镜头及其它配件。反而相机类别则较重要。
一般而言,135单镜反光机是相当适合拍摄微距提材。而rangefinder(连动测距)类型相机由于视差问题以致viewfinder(取景器)并不能反映镜头所摄的影像(即取景误差),常见的镜头亦不能作近距离拍摄,因而并不适合。至于较大片幅如120机,由于片幅较大,即使所用镜头能摄得与135机同样放大率,其所摄进画面的面积亦较大,先天有不足的地方。举例如用135机拍摄1∶1的对象,你便会将一个24mmX36mm的景物填满整格菲林。相反如你用120机6x6片幅的话,你便只能用56mmX56mm的景物填满菲林,放大相片时便好像是放大率不足了。
虽然135单镜机有先天上拍摄微距的优点,但假如你并不需要拍摄很细小的对象,其它片幅相机亦无不可。始终摄影并无单一准则。例如现时很多的便摄机都有一个近摄模式,如拍摄较大的对象如大型花朵都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现时已相当流行的数码相机,由于CCD感应器的面积较小以及所用镜头的真正焦距较短(有的甚至仅为数个mm),所以很容易提供微距功能。 由于微距拍摄是用上了较高放大率,故有将手震“放大”的效果。加上微距拍摄时的“失光”问题,故脚架在拍微距相片时亦相当重要。现时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牌子的脚架可供选择,但我们建议不应在此环器材上太吝啬,毕竟一枝优质脚架是可以用上很多年的。建议选购时要考虑下列各点:
脚架扎实程度,包括各关节的结实度及长期使用的耐用性。
重量,由于微距拍摄很多时要远赴郊外地区,这点十分重要。
折合时的长度,脚架收起时如果不太长,是可以收到背包中,对户外拍摄相当方便。
全开时的高度。脚架完全伸展时太矮,对某此拍摄环境是很不方便甚至难以拍摄的。但个人经验认为拍摄微距并不需要很高的脚架,大约有1.3-1.4米便已足够。但若脚架有其它用途时就要详细想清楚个人拍摄习惯。
脚架三枝脚都开了时最低拍摄高度。要注意的是虽然有很多脚架都有低角度设计,但低角度设计要配合短中轴使用,否则低角度时脚架中轴会顶到地面,未必真的能降低拍摄高度。不过低角度亦有其用途,就是在崎岖的拍摄环境中提供更有弹性的脚架角度。
现时亦有小部份脚架有专为微距的设计,但此种设计很多时都会增加脚架重量。在一得一失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先多作拍摄再了解自己个人的需要以免浪费。
在微距拍摄中,云台的选择比脚架更重要。在多种设计中,个人认为自由云台(Ballhead)会比较方便。但即使是上千元的云台,在微距时仍会有锁紧后轻微移位的情况,廉价脚架头问题就更严重。在选购时,可以多参考其它影友建议。 摄影豆袋是摄影专业人士近几年在微距摄影场合普遍使用的工具,可以作为脚架的替代和补充。摄影豆袋是用布缝制的小袋子,内填充黄豆或类似颗粒物,由于袋子的形状可随意改变,因此作为固定相机的自由云平台,起到稳定作用。在许多场合,由于条件的限制,脚架无法使用,只能采用摄影豆袋代替:
1)微距拍摄时,距离拍摄物太近,无法放置脚架,只能使用体积较小的摄影豆袋作为稳定平台,或者是支点;
2)拍摄地形狭窄、高低不平,无法放置脚架,只能以石头、树干、栏杆等作为支点,以摄影豆袋充当相机坐垫。
3)在登山的场合,脚架太重,不便于携带,而豆袋重量轻,携带更方便。
市场上的摄影豆袋分为传统豆袋和轻质摄影豆袋,传统豆袋采用黄豆填充,颗粒较大,不利于形状调整,重量在1、2公斤,而轻质摄影豆袋采用高分子泡沫颗粒填充,形状调整方便,重量在200克左右,便于携带,建议影友优先考虑。 1)微距镜头
微距摄影镜是指无需安装近摄镜、近摄接圈或近摄轨道皮腔等近摄附件就能用来微距或近距摄影的专用摄影镜头。理所当然,微距镜头是最佳选择。市面上微距镜头的选择并不算少,基本上各相机制造商都会有标准(50-60mm),中距(约90-105mm),及长距(180,200等)可供选择,较全面的制造商亦有为伸缩皮腔(bellow)而设计的专用镜头。加上大型独立镜头制造商亦有提供。由于微距镜头的用家一般较为严格,而制造商亦相当重视微距镜头,故各款微距镜头的质素都不会太差。不同镜头的分别当然是有,由于微距镜头并不便宜,大家可参详其它影友的意见再花钱购买。
微距摄影镜头是以专门拍摄微小被摄物或翻拍小画面图片为目的的摄影镜头,这种镜头的分辨率相当高,畸变像差极小,且反差较高,色彩还原佳。微距摄影镜头在近摄时具有很不错的解像力,可在整个调焦范围内保持成像质量不发生太大的变化。
一般的摄影镜头主要用于拍摄通常摄距内的景物,它不能直接用来近摄。利用一般摄影镜头近摄,是需要在镜头上加装近摄镜、近摄接圈或近摄皮腔等近摄附件后方能进行,但一般摄影镜头加装了近摄镜、近摄接圈或近摄皮腔等近摄附件就处于“近摄”状态,就无法迅速从“近摄”状态回到普通摄影状态,就是说,用一般摄影镜头加装近摄附件的办法,难以交替进行近距摄影和普通摄影。而微距摄影镜头则不同,它的近摄不依赖别的近摄附件,全部近摄操作都在镜头自身上进行,它可在近摄至无限远之间连续调焦从而能从近摄状态迅速调速至普通摄影状态,这为摄影者交替进行近距摄影和普通摄影提供了方便。
微距摄影镜头一般有两种结构。一种微距摄影镜头采用内置伸缩镜筒的结构,另一种采用变换镜头内光学镜片组前后位置的结构。前者在普通摄影时,摄影者只要旋围镜头调焦环就能进行正常的调焦,如果想近摄,只要把已旋围至近调焦处的调焦环继续旋转,就能把镜头的整个光学系统随同内置的镜筒同步前移,从而使像距增大,达到近摄的目的。如要在户外拍摄自然生态,建议应选中距甚至长距镜头。原因是当微距拍摄时,镜头距离主体往往是相当接近,小昆虫容易被吓走之外,影花草时脚架及身体亦很易踫倒主体或其旁边的东西。较长焦距的镜头能将相机拉远一些,故拍摄较为容易。(例如用50mm镜头影1∶1放大时,镜头距离主体只有数吋远,户外拍摄时的难度可想而知。)当拍摄一些较为敏感的昆虫时,就有可能连中距镜头亦很难拍摄,这环境下长焦镜就有优点。可惜是,长焦微距镜往往非常昂贵(近万元级),而且浮动镜片设计亦令很多长焦微距镜于微距时的有效焦距降低,而令对焦距离变得较短,购买时候要留意。要求不高或预算有限时,其实增距镜亦是一个方法。
市面上亦有变焦微距镜。虽然这类镜头未能提供1∶1放大率,但以Nikon75-180Macro为例都有1∶1.3左右,算是相当不错。由于变焦镜在拍摄生态时有很大的灵活性,如预算许可的话绝对值得。可惜是此类镜头并非每一家制造商都有提供。
2)微距环
跟据镜头公式:(1/U)+(1/V)=1/f(当中U为主体至镜头光学平面的距离,V为镜头光学平面至菲林的距离,而f则是镜头焦距)
如果能提供足够的V(又称延伸,即镜头光学平面与菲林的距离),每一枝镜头都可以拍摄近距离对象(即微距景物)。事实亦如是:虽然一般镜头并不提供很大的延伸,但只要接上微距环,亦能拍得微距景物。
3)近摄滤镜
近摄滤镜可谓最方便的微距配件,只须加在镜头前便可获得微距效果。一般以号数表示,号数愈大即放大效果愈大。一般+3的近摄滤镜加在50mm镜头前约可摄得1/2X的放大率;而不同号数的近摄滤镜是可以加在一起使用,其号数亦会是两块加在一起(当然,加得愈多光学质素下降得愈快)。
加了近摄滤镜之后,镜头只可在一个很少的范围对焦,而由于近摄滤镜设计比较简单,对光学质素影响亦较大,在使用时可将重要的主体放近相片中央能令质素表现较好。有一种多镜片组合成的近摄滤镜,能提供较佳质数。但高售价之余在本港亦难得有售。不过可能大家都会留意市面上有很多供数码相机或DV使用的配件,其中有供近摄用的配件便是这类产品。可惜是售价很高及尺寸未必配合相机镜头使用。
4)倒接镜头
另一个便宜微距的方法是使用倒接环,将镜头滤镜环一边接到相机上。此方法能提供较佳的光学质数,以及无须失光。问题是倒接后的镜头几乎是对焦在一点之上,而且相机没有了光圈控制,须要收细镜头光圈测光,拍摄生态相当不便。
使用倒接环时,主镜头的焦距越短,得到的放大率越大,一般来说都会用标准或更短焦距的镜头。
5)其它
微距拍摄在镜头一环的变化相当多,比较常用得还有使用伸缩皮腔的微距镜。这种组合可以拍得更加大的放大比率,但装置比较麻烦,户外未必合用。
书本上亦有介绍使用两枝镜头叠在一起以得到更大放大比率,又或是使用电影镜头接上相机等等。如对这些特别的方法有兴趣的,可以参阅有关书本。 当环境黑暗而难以使用脚架时,闪灯是拍摄的唯一方法。一般TTL闪灯再加上引线是可以使用的,亦不须要作特别调较亦可得到理想效果。当然要得到自然效果,平衡背景光等问题就需个人经验以作配合。
微距使用闪灯其实是相当高深的技术。要简化计算,使用TTL闪灯是最方便的做法。不过要注意的是机顶闪灯位未必适合,因为视差问题可能令闪灯的光线射不到要拍摄的景物。一般影友会使用离机闪灯的方法,但这便需要TTL闪灯线(相当贵)及闪灯座配合使用了。而理想及自然的闪灯位置亦须经测试及经验配合。
其实手动闪灯亦可使用。基本上可将闪灯设于较小输出的手动模式,再于不同放大率拍摄试片以决定应用的光圈,则以后亦可用同一设定拍摄。理论上,于不同放大率所用的光圈应大致相同,所以实际应用应不会太复杂。
使用一般闪灯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机顶闪灯位置并不适合微距使用,除了光线太正面以外,更有闪灯不能对准主体或被镜头挡着闪灯光线等问题。而使用手动闪灯时更要注意不同的闪灯位置是需要不同的光圈值的。而闪灯则不需要太大的输出,因微距的拍摄距离相当短,大输出的闪灯反而有火力过大的问题。如使用TTL闪灯,则有可能距离太短而TTL系统未及切断电流而令曝光过度,若所使用的菲林速度快的话问题便更大,所以要留意闪灯及相机的指示灯。
至于闪灯位置问题,可以自行制作或购买简单的闪灯支架便解决。
至于环型闪灯则是专为“微距”而设计的。但其“微距”的主要用途为翻拍而设,所以由环闪灯所拍摄的相片光源较为平板。当然,环型闪灯无疑为最方便的微距方法。 拍摄微距有很多不同的配件,不同大师亦有自己不同独特方法。以下简单列出一些较多书本或前辈介绍的配件:
黑咭:有风时可以作为挡风之用,亦有影友用以作为所影景物的“背景板”,以简化背景。
闪灯支架:由于机顶并非理想闪灯位置,故另设闪灯位置是有需要。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闪灯支架,亦有影友自制。
对焦座(Focusing Rail):将对焦座固定在脚架上,再将相机固定在座上。对焦座提供了一个机械结构将整个相机移前移后。由于微距摄影很多时都要将相机前后移动,此配件很有用。但需注意对焦座的重量以及结实程度∶不结实的对焦座有机会增加相机震动机会。
反光板:用反光伞来漫射光线,可以较自然的补光方法为在暗位的昆虫补光。有些反光板是专为微距设计,当中有一个空位让镜头伸出来。在拍摄大物体时,这使用起来非常简便。在这个图样中我就使用了反光伞。一旦设置好了主体,你必须确保平衡照明,这有助于表现细节。第二次检查有没有出现多重阴影。一旦你确定照明设备的位置放置情况没问题的话,开始对物体测光读取。
光伞:为强烈阳光下的景物创出散射光源。
大胶碗:碗底开孔以伸进镜头,用以盖住对象制造散射光源。
快门线:必须品。 通常使用正片能对曝光及颜色有较大控制。由于微距摄影一般要求使用细光圈(以增加景深),长镜头,但却会遇上风及怕人的小昆虫,所以高速菲林是有其好处。当然,若掌握了外摄技巧,则亦可使用较慢菲林以获得更小微粒。每人有不同的创作要求,所以使用彩色负片或黑白菲林都不是问题。现代很多数码相机亦有相当好的微距效能,亦算是菲林以外的一个好选择。
Ⅵ 风光摄影师包里常备的镜头和附件有哪些
风光摄影必备的7款必备配件,让你的风景摄影之旅更轻松,除了必须选择满足你需求的相机和镜头距离之外,还可以捕捉美丽的风景来拍出美丽的照片,相机配件也有助于使旅行摄影更加令人满意,让我们来看看你在进行风光摄影时应该携带哪些设备。
Ⅶ 某剧组为拍摄需要,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改变照明灯的高度.轻质杠杆ABO可绕O点转动,在图中画出杠杆AB
过A点作竖直向上的力(即阻力F2);过支点O作垂直于动力作用线的垂线段(即动力臂L1).如图所示
Ⅷ 频闪灯和普通闪光灯的区别
专用闪光灯是指专门为特定型号的照相机而设计的闪光装置,使其能够和照相机以电子形式进行"交流"。比如,对于专用闪光灯,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打开闪光灯上的电源开关。照相机能够自动设置其正确的同步速度,并能依据正确的胶片速度自动设置光孔。在照相机的取景器内,当闪光灯正在充电时,其中有一个指示灯会发光。如果每次拍摄前另一个指示灯也点亮,则说明照射到被摄物体的光线已经足够(为了区别起见,我们将后面这个批示灯称为"确认灯")。专用闪光灯和照相机的组合系统能够完成上述部分或全部功能,现在已逐渐发展成为方便实用的傻瓜系列。顺便提一句,指示灯的全称是发光二极管,其英文缩写是LED。LED能够在取景器内发出一小点红光、绿光或白光,告知我们影像已正常曝光、焦距已经调好、闪光灯已经充好电,或者其他重要信息。
对于某些自动曝光照相机,闪光的测量并不是由频闪灯的传感器直接测到的,而是在照相机内的实际胶片平面处测到的。这叫做TTL(通过镜头)式闪光测量,它给人以更多的方便,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新视野。我们知道,对于传统的自动频闪灯,光敏元件测出的是应该投射到胶片平面的光线的近似读数,由于以下几个原因,这样测量的结果可能是不精确的。首先,由于视差的存在,近摄时传感器测量的光线可能和实际投射到胶片上的光线有所不同。其次,实际通过镜头的光量可能多于也可能少于闪光灯所指示的应该通过镜头孔径的光量。有时这种误差会整整高达一挡光圈,然而频闪灯的传感器还仍然认为镜头和光圈是完全正确的。TTL测光时,实际的工作孔径是在胶片平面上测出的。第三,如滤光镜、皮腔等附件都会减弱投射到胶片的光量。但是,闪光灯的传感器是不会智能地予以补尝的。而TTL测不系统则能够补偿被消弱的光线。基于以上三点,专用闪光灯能够比普通闪光灯提供更加精确的曝光量。除此以外,专用闪光灯还有很多优点。普通的自动频闪灯规定我们使用一挡特定的f制光圈进行拍摄,比如f/8。如果想运用f/2进行有选择地聚焦,或者想使用f/6获得最大景深,那该怎么办呢?如果用的是普通闪光灯,那么我们只能有限地选择孔径。但是,如果使用专用闪光灯和与之配套的AE照相机(即自动曝光照相机),我们就可以选择任一孔径而让TTL测光系统控制闪光的持续时间。专用闪光灯和AE照相配合使用为我们创造性地用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然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么下次确实应该购买一个和我们的照相机相匹配的专用频闪灯。请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专用频闪灯都能完成上面提到的全部功能,因此购买时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看看是否适合我们手头的照相机。其实,没有专用频闪灯也无所谓。因为绝大多数附件只是为了提供方便,它们不是必需品
首先,简要地说明一下"频闪灯"和"电子闪光灯"(Electronic Flash)这两个词。
"频闪灯"(strobe)实际上是单词"频闪放电管"(strobescope)的缩写。频闪放电管是一种能够近乎连续不断重复出高速闪光的电子光源,曾用来拍摄高尔夫球手的击球动作,以及像飞行中的子弹等快得让人眼难以捕捉的运动。频闪放电装置能够在1秒钟之内连续闪光超过20000次。
"电子闪光灯"则用于一般的摄影,它与频闪灯是有区别的。电子闪光灯在每次闪光后,必须等待一段时间给电容器充电,才能再次闪光。
由于一般摄影用的电子闪光灯是早期进行频闪放电实验时取得一项成果,所以"频闪灯"这个词就逐渐被普遍地用来代表一切电子闪光灯了。多年不严谨的使用,让大多数摄影者都认为"频闪灯"就是"电子闪光灯"。在本课中,我们遵照习惯,也将交替地使用"频闪灯"和"电子闪光灯"两个词。因为人们已经普遍地接受了这种用法。
--------------------------------------------------------------------------------
-- 作者: skulker
-- 发布时间: 2003/08/20 12:40pm
二、电子闪光灯
不久前,闪光灯泡还是最主要的便携式摄影光源,在新闻发布会上经常能听到闪光灯爆鸣声汇成的背景声。现在,专业摄影者都用重量较轻的电子闪光灯取代了闪光灯泡。其原因很明显:
1.电子闪光装置可以一次接一次地重复使用,可以闪光数千次,从而可以节省每次拍摄后更换灯泡的时期和随身携带很多灯泡的费用。
2.峰值强度的闪光持续时间极其短暂,普通的电子闪光装置只有1/50000秒,而相比之下典型的闪光灯泡则大约1/200秒。
3.闪光的强度可电子的方式加以控制,切换电子闪光装置上的开关就可以增强或减弱闪光强度。
4.电子线路能够自动控制闪光量。在我们进行调焦和拍摄时,闪光灯会自动释放出适当的闪光量。
电子闪光灯又叫高速闪光灯、频闪闪光灯或频闪灯。前面已经说过,我们也可以使用频闪灯这个词。频闪装置可以用电池或家用交流电源供电。电池可以是普通的闪光灯电池,不过闪光达一定次数后不能再用了;也可以使用由家用交流电源充电的镍-镉电池。对于小型频闪装置,电池就装在闪光灯壳体内部;而对于大型的频闪装置,电池可能和其他的电子部件一起装在独立的电源箱内。
电池可以使电容器充电,聚集高压电荷。频闪灯闪光时,聚集的电荷在电势差的作用下涌进充气的闪光灯管,激发气体,瞬间释放出明亮的强光。大多数摄影室专用的频闪装置和很便携式闪光装置一样,也可以用家用交流电作电源。通过闪光装置里的变压器将110伏(在我国为220伏)的电压升为高压。
无论是使用电池还是交流电,完成一次闪光后,都需要一段时间给电容器重新充电。这个充电过程所用的时间随闪光装置和电源的不同而不同,使用交流电或新干电池通常只需要几秒钟就可以完成充电过程。电池使用的时间越长,充电的时间也就越长。对于可充电的镍镉电池,要把频闪灯的插头插进一个配套的小型充电器中,把充电器的插头插在交流电源插座上。一旦电池充电完毕,充电的时间又可以缩短到几秒钟。以前电池充一次电通常需要24小时,而现在快速充电可以在1小时内完成。
有些专业的频闪装置,可以将镍镉电池取出来脱离闪光灯进行充电。这样做有一个好处,专业摄影师可以换上另一块已经充满电的镍镉电池继续工作,而不要等原来的那块电池充满电或用另外的闪光灯才能继续拍摄。我们可以想象的到,在某些场合这是多么有价值,例如婚礼场面、新闻事件、运动盛会等等。在这些拍摄场合,不允许我们说:“等一等,等我的电池充满以后再继续进行。”
--------------------------------------------------------------------------------
-- 作者: skulker
-- 发布时间: 2003/08/20 12:41pm
三、自动曝光频闪光灯
我们现在使用的频闪灯很可能就具有自动曝光模式。它是怎样实现自动曝光的呢?说起来,这应该是现代电子学的一个小小奇迹。从本质看,自动频闪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在频闪灯闪光的一瞬间,装在闪光装置内的光敏元件对被摄物反射回的光线进行测量,如图12.7所示。当照射物体的光线足以正常曝光时,该光敏元件即激发复杂的电子线路关闭频闪灯。被摄物体正常曝光所需的光量越大,闪光的持续时间越长。
这听起来非常简单,但必须在短短的1/50000秒内对是否关闭闪光灯作出决定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例如目前流行的频闪装置中,最短的曝光时间恰好是1/50000秒,而最长的曝光时间也只不过是短短的1/1000秒。电子线路必须在这两个极限时间内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关闭闪光灯。
使用自动频闪灯时,我们务必要仔细看看装置后面的拨盘,根据所用胶片的ASA感光度在拨盘上查出拍摄时应该使用的f制光圈。依照查出的数值设定好光圈,然后对闪光灯有效范围之内的被摄物进行拍摄。闪光灯的使用手册会详细注明它的有效范围,例如4 ~ 30英尺(大约1.2 ~9米)。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种自动的功能只有在所谓"正常"的情况下才是可靠的。使用这种系统时,我们必须非常明确地理解光敏元件测测量的的对象到底是什么。例如,我们在拍摄白色桌面上一枚小小的暗色硬币时,光敏元件读取的是白色桌面反射回来的光线,因此暗色的硬币会曝光不足。出由这个原因,大数多自动频闪装置都具有手动功能,使我们可以回避其自动功能。
最近怎么搞的,广告那么多,……%¥·#……,管理员管一下吧
Ⅸ 请问超高速摄影机下的炮弹是怎么拍的
一定要专门为这次拍摄设计一套东西。
听说有个法国摄影师为了拍摄航空母舰上飞机起飞,一次花了一百多万法郎。
这个东西的启动是和炮的射击联动的,当炮弹飞出的时候,摄影机也正好启动,并按照预先设计的速度转动以追踪炮弹。(炮弹的速度是已知的)
为了保证炮弹的清晰,必须预先定好焦点,焦点有远-近-远这么一个变化过程。为了保证曝光准确(因为炮口的闪光远远亮于草地),必须设计一套曝光程序,可能要电脑控制,根据出膛时间变化,逐渐扩大光圈。
绝对不是一次拍摄成功的,总要多试几次,逐渐改进拍摄的软件、硬件,才能成功,花钱绝对是大大的。
Ⅹ 基尔里安摄影术的研究基尔里安效应的装置
研究基尔里安效应的装置在设计上保证了其绝缘体能够组织电流实现直接传导,这就阻止了电火花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电场就会在感光底片上方的空气中产生接近圆形的电晕辉光,其中既有可见光的成分,也包含紫外光。这时,底片就会象一架没有镜头的相机那样,把这种辉光记录下来。实验是在暗室中进行的,因此底片中不会混进杂散光线。
附带应当提一下,操作该装置需要有相当的技术。在一般情况下,象基尔里安摄影术中所需用到的高电压,会造成大电流的出现;而即便是很小的电流,也会对人体造成生理上的伤害。为了保证手指不致受到电灼,装置中加进了绝缘体和其它装置,以造成高电压,同时又不允许大电流通过。实验中采用的是弱高频电流,这对人体没有什么生理影响。但要说一句,业余爱好者最好还是不要动手搞这种实验。
如上所述,在基尔里安装置中,实验对象四周的空气里就有电晕辉光出现,底片则能将它记录下来。库柏和阿尔特这两位物理学家的早期工作表明,如果把实验对象周围的空气除去(抽成真空),就不会得到辉光图像。此外,实验对象的基尔里安图像在尖端突出处附近最为明亮,这一点用电晕辉光现象解释,也是能说得通的;而若看成“能量形体”,就无法解释这一情况。故而,现阶段所能做出的最合理的假设,就是认为基尔里安效应是一种电晕辉光现象。至于基尔里安图像的复杂和多变,以及未能建立起某些初步测量与生理因素的对应关系,都根本不能说明这种基尔里安效应揭示了什么“精神状态”或“能量形体”之类神秘的、非物质的存在。影响电晕辉光的色彩和形状的物理因素很多,科学家们只不过刚刚开始进行研究。就以拍摄手指尖的基尔里安照片为例,有关的影响因素就有:手指尖在底片上的位置和对底片的压力:气温、气压、空气湿度;皮肤的电阻;从皮肤上泌出的水汽;电路参数——电流、电压、频率、输送时间、脉冲数及电压上升速度;感光底片的特性——尺寸、感光性能、电阻值、乳胶类型;电极的特性——尺寸、形状、电阻、极性;绝缘体的特性,等等。
当然,这里并不排除可能有别的什么未知现象也会同电晕辉光一起被拍摄下来——这个问题已有人提出过。但究竟是否有这种可能,应由这些提出者自己加以检验。
正如基尔里安本人当初就认识到的,基尔里安效应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新发现。1777年时,利希腾堡第一个记述了电晕辉光的成象。他注意到,当一枚尖针和一块松香间发生高压放电时,松香块上就会出现由松香末形成的放射状图形。本世纪初,电学奇才忒斯拉为了宣传自己的发明,经常让高压高频的弱交流电通过自己的身体,从而使自己笼罩在一团光晕之中,并且还能从指尖打出火花来。他曾把这些现象拍成照片。
因此,基尔里安夫妇所做的,只是重新发现了一个已知的物理过程和摄影方式。事实上,就在1939年,几位捷克人也独立发表过一篇有关论文,这几乎与基尔里安夫妇的工作同时。基尔里安——还有继他之后一些美国研究人员——的贡献在于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对摄影技术作了重要改进,以及扩大了拍摄对象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