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电力机车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都诞生于19世纪末,内燃机车的工作原理是:让柴油或煤气燃料在汽缸里燃烧,利用燃烧时产生的温度高和压力大的气体去推动活塞,带动车轮前进。而电力机车则利用电力,通过电动机使车轮转动起来。
与蒸汽机车相比,这两种机车先进多了。内燃机可把燃料的28%用于驱动车轮,这比蒸汽机只用上7%的燃料高出3倍。加足了油和少量水,一口气可以跑上一千多千米。虽然内燃机车本身的造价是相同马力的蒸汽机车的3倍,可运行费用仅是蒸汽机车的40%左右,而且铁路沿线的辅助设施较少,所以总的维修费用也较低。在国外,特别是美国,几乎都采用柴油机车,并且大部分是由柴油机发动力驱动发电机,用产生的电力再驱动电动机使火车行驶。采用这种传动方式的机车,叫做电传动柴油机车。在英国,伦敦至爱丁堡之间行驶的电动机车德丁克号,牵引1500吨的列车时速可达160千米以上。世界上柴油机车的先锋是德国,早在1937年,飞行汉堡号就已达到时速187千米的高速。在日本,由于石油靠进口,柴油机车数量并不多。在我国,内燃机车已成为铁路运输的主力。
柴油机是由德国人鲁道夫·狄塞尔发明的,他曾到美国推销他发明的柴油机,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一名叫兰普的技术人员,试用德国人的柴油机组装了一台电传动的内燃机车。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柴油机做动力的机车,是内燃机车电传动原理的第一次应用,是现代内燃机的鼻祖。内燃机车虽然有不少优点,但目前内燃机的单机功率还不如电力机车的电机功率大。如果铁路要翻山越岭,有些路段坡度较大,这时内燃机车就有些“力不从心”,要改用电力机车了。
电力机车分为直流和交流两种,机车内装有电动机,利用电力使车轮转动起来。它的机械构造比内燃机车简单,购买、保养的价格都较低,而且功率大。电力机车的工作效率高,没有污染。在电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例如日本,电力机车就占绝对优势。用煤做一次能源,进行火力发电,有30%的热能可以转变为电能,而电力输送及电机工作的效率都很高,所以电力机车的能源利用率高,远远大于蒸汽机车的利用率,因此,应用电力机车可以节约能源。
电气化铁路的建设要设置变电所、电网,这些设备要花很多钱。尽管如此,发展电气化铁路仍是世界铁路发展的主导潮流。
近些年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发明被应用到铁路机车的改进与革新上,一批新型机车相继涌现出来。
早在1966年10月,法国就率先将飞机发动机应用到铁路机车上,并取得了成功,从而诞生了世界上第一辆燃汽轮机机车。1967年,法国又研制出了第一辆功率为1380千瓦的TGS燃气轮机机车,它功率大,在高寒、干旱地区使用这种机车十分适合。
除了改进动力系统外,科学工作者们还从其他的角度另辟蹊径,研制新型火车。如气垫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就是代表之作。一般机车是利用车轮与钢轨之间的摩擦力来牵引列车的,当速度超过某一值时,再提速度就很困难。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就研究了气垫和磁悬浮列车的可行性,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外又出现了摆动式列车以保证高速时乘坐舒适。
『贰』 DJ型电力机车的发展历史
为了研究利用摆式列车在中国既有铁路上实施提速的可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与Adtranz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中国向Adtranz公司租用一列X2000列车,并于1998年8月投入广深铁路运营。X2000型电力动车组采用交流传动、GTO牵引变流器、径向转向架和摆式车体,最高运行速度达到210公里/小时。
1998年8月,中国铁道部和株洲电力机车厂签订了研制交流传动高速客运电力机车的研究合同,并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株洲电力机车厂联合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单位,开展了交流传动高速客运电力机车的研制;新型机车被定型为“DJ”,其中“D”代表电力机车、“J”代表交流传动。1998年12月,时任中国铁道部部长傅志寰提出了“加强自主开发研究,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电力机车直流传动到交流传动的转换”的任务;铁道部并根据国际潮流,提出2000年为中国铁路“高速、交传、发展”年,要求在引进、消化、吸收原则下,自行开发交流传动高速客运电力机车和高速电力动车组。
2000年6月25日,两台DJ型电力机车在株洲电力机车厂竣工,时任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湖南省副省长郑茂清等领导出席了剪彩仪式 ,DJ型电力机车成为继AC4000型机车之后,第二种由中国自行制造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DJ型电力机车的最高运用速度为200公里/小时,可用于在既有铁路干线上牵引时速160公里/小时的准高速旅客列车,并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上双机重联牵引时速200公里/小时的高速旅客列车。机车牵引功率为4800千瓦,单轴功率达到1200千瓦;单台机车牵引18节编组旅客列车,在平直道上的运行速度可达160公里/小时,在12‰上坡道仍可按100公里/小时运行 。DJ型机车采用关键部件国外采购、机车整机国内生产的方式,交流传动系统采用Adtranz公司的进口产品,包括大功率主变流器、异步交流牵引电动机、分散式“MITRAC”微机控制系统,每套交流传动系统进口价格达到166万瑞士法郎,约合100万美元。 两台DJ型电力机车出厂后,赴北京环形铁道试验基地进行安全评估试验,随后又在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内的定置试验台上进行了高速滚动试验 。2000年12月,DJ型电力机车在广深铁路投入运用考核;2001年1月,DJ型机车在广深铁路进行了高速动力学性能试验,最高试验速度达到231公里/小时。2001年6月,两台DJ型电力机车改配属郑州铁路局郑州机务段京武快车队,担当京广铁路北京西—郑州—武昌(汉口)的客运交路。
DJ型电力机车从上线运行开始,虽然牵引性能达到设计要求,但运行情况一直不太稳定,其辅助变流系统、控制装置故障较多,并且多次发现牵引拉杆座裂纹。例如在2001年9月13日,DJ型0002号机车牵引由武昌开往北京的T80次旅客列车,停靠邯郸站时司机下车检查,发现机车二端牵引梁与牵引拉杆座安装焊接处四周开裂,防止了可能发生的脱轨事故 。此外,由于DJ型机车采用进口的交流传动系统和微机控制系统,当系统发生故障时检修较为困难并需要联系国外厂家跟进。
2004年底,两台DJ型电力机车完成运用考核后,封存于郑州机务北段报废线(郑州北站下行出发场附近)至今。 在研制DJ型电力机车的同时,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也开发了DJJ1型“蓝箭”交流传动高速客运电力动车组。“蓝箭”电力动车组在很多方面与DJ型电力机车具有共通性,例如均采用了相同的Adtranz交流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两者的轻量化车体结构、车顶夹层独立通风、模块化屏柜设计大致相同。
由于DJ型电力机车的关键部件采用进口产品,因此生产成本较高,每台机车造价高达1500万元人民币。根据铁道部的要求,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在DJ型机车基础上,于2001年研制了DJ2型电力机车。DJ2型机车的车体结构、转向架、辅助系统等均沿用DJ型机车的设计,但以国产GTO水冷牵引变流器取代了进口IPM牵引变流器,牵引电动机、网络控制系统等均改用国产产品。
『叁』 6K型电力机车的发展历史
为采购用于陇海铁路郑宝段电气化铁路的电力机车,中国铁道部于1986年展开了电力机车的国际招标项目,成为继8K型电力机车之后第二种按照中国铁道部招标书要求、通过国际招标引进的中国铁路机车;对于机车选型,主要考虑是要满足近期铁路货运的牵引要求、质量上可靠耐用,并对国产电力机车有借鉴作用 。铁道部通过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向世界著名的机车制造公司发出招标书,参加招标的公司包括瑞典、日本、瑞士等国家的机车制造商 。经过谈判和评标后,中国正式向日本三菱电机和川崎重工业订购85台6K型电力机车,交易总额达240亿日元 。在机车型号中,“6”代表六轴,“K”代表可控硅整流。
6K型电力机车由川崎重工业、三菱电机联合设计制造,三菱电机伊丹制作所提供电气部件,川崎重工业兵库工厂提供机械部分并进行总组装,此外住友金属工业也负责提供车轴 ,川崎重工业内部代号为K6,意为川崎重工业公司第六款出口机车。机车设计图纸经中方审定后,由中方派出人员赴工厂执行监造工作,对机车部件的加工工艺、生产流程、整机组装等进行质量管理 。6K型电力机车为六轴相控交流电力机车,为适应陇海铁路郑宝段部分区段小半径曲线多、坡度大的运行条件,6K型机车选用了Bo-Bo-Bo的机车轴式,有别于中国国产电力机车传统的Co-Co轴式。6K型机车基本继承了日本电力机车的传统设计和技术,其中电气部分参考了日本国铁的ED75型500番台、ED77型电力机车的多段桥相控整流电路;机车车体和转向架等机械部分参考了EF66型、EF81型电力机车的设计。 首台6K型机车于1987年7月底运抵中国,并于同年11月至1988年3月期间对机车进行整车性能的型式试验,这项试验由日方委托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在北京环形铁道进行 。经验收试验后,发现6K型机车有五项部件未能符合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经交涉后日方承认责任并负担赔偿,总赔偿额超过41亿日元 ;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为牵引电动机故障,首批6K型电力机车投入运行不久,就出现许多牵引电机环火、换向器异常等故障,严重影响了机车的正常运行,最终三菱电机承认了电机结构上存在的缺陷,同意赔偿并更换了所有机车的牵引电机。
80台6K型电力机车于1987年至1988年间分批运抵中国,全部配属郑州铁路局洛阳机务段,担负陇海铁路郑州(郑州北)—洛阳—三门峡西区段的客货列车牵引任务,成为此后20年间该区段的主力电力机车车型之一。至2000年代末,6K型机车不但用于担当陇海铁路郑州北至新丰镇段的货运列车交路,同时还负责华山至洛阳段客运列车交路和洛阳至嘉峰段客运列车交路。2009年12月底,焦柳铁路洛阳至张家界区段电气化改造工程全线完工 ,洛阳机务段从2010年3月起使用6K型、韶山6型电力机车担当牵引洛阳北(关林)至襄樊北间的货物列车,大部分6K型机车从陇海铁路调至焦柳铁路使用。
2013年下半年,由于机车经过长时间运用而老化严重,洛阳机务段开始批量报废6K型电力机车。2014年3月21日,随着嘉峰至洛阳的6918/6919次旅客列车到达洛阳站,亦标志着6K型电力机车完成最后一次牵引任务。6K型电力机车在中国铁路服役的27年间,平均每台机车走行396万余公里。6K型电力机车停运报废后,焦柳线货物列车均改由韶山4型电力机车担当,嘉峰至洛阳的普通旅客列车亦改由HXD3型电力机车牵引。 在1980年代中国从国外引进的8K、6K、8G型三种电力机车车型之中,6K型机车是技术较先进的车型之一;根据中国要求,三种机车均采用Bo二轴转向架为基础、单轴功率800千瓦、最高速度100公里/小时、以发挥牵引力为主的交—直流电传动电力机车。6K型电力机车的Bo-Bo-Bo轴式转向架、C级绝缘复励牵引电动机、多处理器微机控制系统等先进技术对当时中国国产电力机车而言均为国内首见。这些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国产化,对后来中国国产电力机车发展造成重要影响。
1992年,通过消化吸收6K、8K型电力机车技术,大同机车厂与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成功试制了韶山7型电力机车。韶山7型机车大量采用了6K型电力机车的技术,其Bo-Bo-Bo轴式转向架、复励牵引电动机、Z型低位拉杆牵引装置等均直接借鉴自6K型机车;大同厂并在韶山7型基础上,先后研制了韶山7B型、韶山7C型、韶山7D型等一系列电力机车,以及ZD111、ZD120A型等复励牵引电动机。而株洲电力机车厂通过学习6K型电力机车的主电路系统,将不等分三段桥晶闸管相控调压技术广泛应用于韶山3型4000系、韶山4改型、韶山4B型、韶山6B型、韶山8型等国产电力机车 。此外,6K型电力机车使用的法维莱LV-2600型受电弓,由于重量轻、特性稳定、故障率低,因此也成为国产化的对象,被广泛用于中国“韶山”系列电力机车。
『肆』 HXD3A电力机车的发展历史
HXD3A型电力机车是在HXD3型电力机车设计制造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借鉴了HXD3C型电力机车的成熟技术,开发研制而成的交流传动货运通用电力机车。机车牵引系统采用交—直—交流电传动、水冷IGBT牵引逆变器、变频异步牵引电动机、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单轴功率1200千瓦,额定总功率为9600千瓦,最高运行速度为120公里/小时
『伍』 和谐电3B型电力机车的发展历史
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对研究通过的铁路机车车辆装备现代化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加快我国铁路运输装备现代化,要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务院确立的上述方针,国家发改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于2004年7月联合下达了《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技术引进与国产化实施方案》,正式开始了新型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采购过程。2004年至2005年期间,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大同电力机车公司、大连机车车辆公司分别与西门子、阿尔斯通、东芝公司合作,引进了420台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
为解决中国铁路运输运能问题、实现中国铁路干线货运重载、快捷运输的目标,中国铁道部于2006年6月又制定了六轴9600千瓦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技术方案并确定了项目执行模式,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启动了由铁道部委托承办的大功率交流传动9600千瓦六轴货运电力机车招标采购项目,并与铁道部指定的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德国庞巴迪运输集团进行商务和技术谈判。2007年2月11日,经过连续半年的技术谈判,中国铁道部、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与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庞巴迪运输集团在北京签订了500台和谐型大功率交流传动六轴9600千瓦货运电力机车的采购合同,其中并包括部件采购合同和驱动装置制造技术转让协议 ,合同总值11亿欧元(113亿元人民币),其中庞巴迪的份额约3.7亿欧元,时任中国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兼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庞巴迪公司执行副总裁那瓦利(André Navarri) 以及相关各方代表均出席了签约仪式。 新机车被定型为HXD3B型,其中“HX”是“和谐”的汉语拼音首字母缩写、“D”代表电力机车、“3”为代表大连机车车辆公司的生产厂商代号,通称为“和谐”3B型电力机车。根据合同规定,HXD3B型电力机车由大连机辆公司负责进行整车主要设计,并由庞巴迪公司帮助设计校核;而牵引系统及控制设备的技术设计及支援由庞巴迪公司提供,首数套牵引系统及控制设备将在庞巴迪公司位于欧洲的工厂生产,随后的生产将由庞巴迪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江苏常牵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及大连机辆公司共同生产。
HXD3B型电力机车是在HXD3型电力机车设计制造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借鉴庞巴迪公司为瑞典卢基矿业公司(LKAB)设计制造的IORE型电力机车,为满足中国铁路重载货运需要而研发的大功率交流传动干线货运用六轴电力机车。机车轴式Co-Co,轴重25吨,牵引系统采用交—直—交流电传动、水冷IGBT牵引逆变器、变频异步牵引电动机、“MITRAC”微机控制系统、单轴控制技术、轮盘制动技术,单轴功率1600千瓦,额定总功率为9600千瓦,能够在平原地区单机牵引5500~6500吨货物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120公里/小时。
2007年6月底,大连机辆公司已经完成IORE型电力机车的图纸接收及整理工作。2008年上半年,大连机辆公司完成了三次设计评审和三次设计联络会,并通过了转向架、车体、牵引系统、微机控制系统、主变压器等的部级设计评审。2008年9月,第四次设计联络会在北京进行,HXD3B型电力机车进入生产、试制阶段,开始投料试制车体、构架等主要部件 ;主变压器完成了例行试验后,于2008年10月通过国家变压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沈阳变压器研究所的型式试验。2008年11月底,首台机车开始进入总组装流水线。2008年12月29日,首台HXD3B型电力机车在大连下线。 2009年10月,首二台HXD3B型电力机车(0001、0002)配属上海铁路局南京东机务段投入京沪铁路试运行,初期主要担当南京东至常州的货物列车牵引任务。根据当时铁道部原定的机车配属计划,首批HXD3B型电力机车原计划大批量配属南京东机务段,替换原有的HXD3型电力机车,但由于京九铁路北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北京西至乐化段)将提早于2009年12月完成,需要较大数量的电力机车来满足京九线的货运需要,因此铁道部决定先将HXD3B型电力机车改为投放到京九线使用,而南京东机务段在较后时间配属HXD2B型电力机车。2009年11月,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丰台车间、天津北车间开始配属HXD3B型机车,而南京东机务段的0001、0002号机车改由阜阳机务段临时支配,用于司机教学,后来亦改配属丰台机务段。2009年12月29日,京九铁路电气化竣工开通,HXD3B型机车开始担当南仓、丰台西至阜阳北间的货物列车牵引任务。
2010年2月起,沈阳铁路局的苏家屯机务段、大连机务段、锦州机务段也开始大批量配属HXD3B型电力机车,投入京哈铁路、沈大铁路、沈山铁路、津山铁路运用,担当大连金州至哈尔滨、苏家屯至营口鲅鱼圈、南仓至沈阳西的货物列车牵引任务。2010年7月,由于邢贡联络线建成通车,北京铁路局石家庄电力机务段开始支配运用HXD3B型机车,担当石家庄至南仓、北塘西间货物列车牵引任务。
2014年7月1日起,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HXD3B机车开始担当北京西至安庆间K1071/1072次客运列车牵引任务,交路为北京西至阜阳。其中部分时段由毛泽东号机车HXD3B1893负责牵引。同年12月,毛泽东号机车更换为HXD3D型客运电力机车。
『陆』 韶山5型电力机车的发展历史
经过可行性技术论证分析,铁道部于1987年正式向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下达了研制韶山5型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的设计任务书。根据任务书要求,新型机车能够牵引20节客车,编组重量1100吨,最高运行速度达到140公里/小时,所规定的各项性能指标也参照了8K、6K、8G等几种进口电力机车的技术参数。
韶山5型电力机车是中国铁路第一种快速客运电力机车,设计上需要满足客运列车扩大编组的要求,也要考虑到起动加速平稳、制动可靠有效、轮轨作用力小的需要。在研制过程中,以成熟技术为主,在消化吸收进口电力机车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产电力机车设计、制造、运用的经验。中国在1985年向欧洲五十赫兹集团订购8K型电力机车的同时,也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中国共引进了30个技术项目,包括机车车体、转向架、牵引电动机、主变压器、晶闸管、电子控制装置、辅助变流器等机车零部件。这些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国产化,对后来中国国产电力机车造成重要影响。韶山5型机车成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通过借鉴8K型电力机车先进技术设计而成的国产电力机车,其机车主电路、主变压器、特性控制技术、功率因数补偿、电子控制装置、车体结构、中央电器柜以及通风机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模仿和应用。
1990年6月,韶山5型电力机车通过了部级设计审查,同年12月完成了全部设计。 1990年9月和10月,株机厂分别完成0001、0002号两台韶山5型电力机车,同年11月13日举行了竣工仪式并通过验收,时任铁道部部长李森茂并为机车剪彩 。
1990年12月至1991年1月,两台韶山5型机车赴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环形铁道进行初步性能试验;随后交付郑州铁路局西安机务段试用,在陇海铁路西安至宝鸡间进行30万公里的运行考核。在试验期间很快就发现韶山5型机车存在粘着性能不良、轮对空转严重等问题,尤其在起动及低速运行工况下粘着系数偏低,影响了机车牵引性能的正常发挥。主要原因在于其电机空心轴全悬挂传动装置,其特点是空心电枢轴通过齿形联结器将扭矩传给扭轴,再通过弹性联轴节将扭矩传给传动齿轮,从而驱动轮对。但其轴传动装置的弹性系统和轴箱定位、齿轮箱定位刚度参数匹配不良,使粘着牵引力无法正常发挥,容易产生粘滑振动。此外,防空转装置的性能对机车粘着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在运行过程中防空转装置频繁运作,加剧了粘滑振动现象。
由于粘着性能的缺陷,韶山5型电力机车无法投入批量生产,但其制造经验与试验结果,为自1994年起制造的韶山8型电力机车提供了技术基础。在吸取韶山5型经验教训基础上,韶山8型电力机车参照了东风9型柴油机车所采用的轮对空心轴牵引电机全悬挂、六连杆万向轴两级弹性驱动装置,成功解决了韶山5型机车粘滑振动引起结构共振等现象。 韶山5型电力机车是交—直流电传动的单相工频交流电力机车。机车主电路主要是由受电弓、主断路器、高压电流互感器、主变压器、硅整流装置、牵引电机、高压电器柜、平波电抗器及电路保护装置等组成,是产生机车牵引力和制动力的主体电路。接触网导线上的25千伏单相工频交流电电流,经受电弓进入机车后经过主断路器再进入主变压器,交流电从主变压器的牵引绕组经过晶闸管整流后,向四台分两组并联的牵引电动机集中供应直流电,使牵引电动机产生转矩,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经过齿轮的传递驱动轮对。
韶山5型电力机车采用交—直流电传动方式,机车主电路沿用8K型机车的晶闸管两段串联相控整流桥调压方式,由一段半控整流桥和一段全控整流桥组成,而使用再生制动时全控挢变为逆变装置,半控桥作为励磁电源装置。此外,韶山5型电力机车也是首次在国产机车上采用晶闸管无级磁场削弱,从而机车在80~135公里/小时的恒功调速范围内可以实现无级平滑调速,避免了有级磁场削弱调速时牵引力突变造成的冲击。在引进8K型电力机车的同时,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也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引进大功率半导体制造技术,被应用于韶山5型电力机车的晶闸管元件。此外,机车功率因数补偿装置也借鉴了8K型机车的设计,通过在主电路中投入或切除电容器来提高机车的功率因数,机车在50~100%功率范围内功率因数均可大于0.9,以提高电气化铁路的总效率、减少对无线通信的干扰。 机车走行部为两台相同的二轴转向架,采用由低合金箱型焊接而成的“日”字型构架,一系悬挂采用轴箱螺旋弹簧与弹性连杆的独立悬挂结构;转向架构架和车体之间设有二系悬挂,两台机车分别采用两种方案以作比较,0001、0002号机车分别采用高挠橡胶弹簧和高挠圆柱弹簧。机车牵引力与制动力通过中心销传递。
转向架中的车轴均为动轴,每台转向架装有两台ZD107型六极串励直流牵引电动机,持续功率800千瓦,转子及定子双H级绝缘,并借鉴了6K型机车牵引电机的半叠片机座技术。电机恒功速比达1.68,保证机车高速时实现额定功率的宽恒功特性。为减小簧下部分重量、提高机车运行品质,韶山5型电力机车是中国首次采用电机空心轴弹性传动,电机采用架悬式悬挂,配合21.5吨的轴重,减小机车对钢轨的动力作用。 韶山5型电力机车的电子控制系统采用了瑞士勃朗-包维利公司(BBC)的技术,设有两套互相独立的电子控制系统,均安装于标准电子控制柜,其中一套主要负责机车牵引控制、防空转装置、功率因数补偿装置,另一套主要负责晶闸管控制。机车采用特性控制,兼备了恒速和准恒速的优点,机车起动时以恒流起动,保证机车平稳起动;在进入准恒速运行后,可按司机控制器级位规定的速度运行。而防空转防滑行装置则借鉴了8K型、6K型、ND5型等进口机车的国外技术,当检测到机车空转、滑行时自动撒砂、减载,使机车恢复再粘着。
『柒』 韶山8型电力机车的发展历史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和广州铁路局组成的联合专家组,对广深线旅客列车最高速度提高到160公里/小时进行了前期可行性研究。1990年,铁道部发布《铁计【1990】1号文》,正式将“广深铁路实现旅客列车最高速度160km/h的技术方案研究”列入1990年铁道部科学技术发展项目。同年,铁道部以《铁科技函【1990】474号文》下达了《广深线准高速铁路科研攻关及试验计划的通知》,至此,广深铁路准高速机车车辆、线路工程、信号系统、速度分级控制及安全评估试验等15重点技术攻关研究计划开始全面执行,并将韶山8型准高速电力机车以及东风11型准高速柴油机车、25Z型准高速双层客车、25Z型准高速客车、准高速旅客列车速度分级控制、旅客列车移动电话系统,准高速铁路接触网及受流技术等专题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1991年,铁道部以《铁科技函【1991】98号》文件下达“关于广深线准高速SS8型电力机车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由株洲电力机车厂与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共同设计,新型准高速电力机车定型为韶山8型电力机车,车型代号SS8。后根据广深铁路的实际要求,于1993年在韶山8型机车技术设计审查会上对设计任务书的细节进行了修正。1993年9月底,根据“客运电力机车转向架研讨会”的要求,经再次修正确定设计指标,机车功率从3200千瓦提高到3600千瓦。 1996年5月至10月期间,经改造后的韶山8型电力机车在铁科院北京环行铁道试验基地进行了型式试验,完成机车称重、受电弓特性、运行阻力、动力学性能、制动系统等方面的测试,最高试验速度达到了187公里/小时。1996年11月,韶山8型电力机车在京广铁路郑武段(郑州—漯河—武汉)间提速试验和动力学性能试验时,正线最高试验速度达到185.3公里/小时,创下当时中国铁路既有线最高运行速度。
1997年1月5日,在铁科院北京环行铁道试验基地进行中国铁路首次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高速综合试验,由韶山8型机车牵引南京浦镇车辆厂研制的25Z型双层客车,创造了最高试验速度212.6公里/小时的记录,创造了当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时任铁道部副部长傅志寰亦参与了这次试验。1998年6月24日,SS8 0001机车于京广铁路许昌至小商桥区段的实验中达到240公里/小时的速度记录,创下了当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 。其后这个纪录虽然在1999年被DDJ1型电力动车组打破,但韶山8型电力机车仍然是中国铁路机车中的最高速度记录保持者。 完成一系列的试验后,株洲电力机车厂在1996年10月至12月开始小批量生产。1997年2月,韶山8型机车通过了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由于当时广深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工程尚未完成,因此首批35台韶山8型机车先于1997年3月交付郑州铁路局郑州机务段,担当京广铁路郑武段的客运列车牵引任务。株机厂根据机车实际运用情况,对机车存在问题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机车的可靠性,并于1997年7月正式批量生产。1998年根据《铁道部科技机函【1998】34号》文件的要求加装了DC600V列车供电装置,1999年进行机车双管供风改造。
韶山8型电力机车于2001年停产,共累计生产245台。 韶山8型电力机车是在韶山5型电力机车基础上研制的四轴准高速干线客运电力机车。机车车体采用框架式整体承载全钢焊接结构,车体蒙皮结构使用耐候钢,并使用了有限元分析法进行车体轻量化设计,韶山8型机车的车体重量从韶山5型机车的20.7吨减少到18.1吨。总体布置沿用“韶山”系列电力机车传统的双侧走廊、两端司机室,全车共分七个间隔室,中间为变压器室、然后向两侧依次为l、II端电气室,I、II端机械室,I、II端司机室。主要电器设备以机车最重设备主变压器为中央,其他设备分平面斜对称布置为主,有利于重量平衡。
两端司机室之后车顶各安装一台TSG3 630/25型或DSA-200型高速受电弓(原型车早期采用西门子8WLO126-6YH59型受电弓),其他车顶设备包括空气断路器、高压电流互感器、高压电感互感器、避雷器等。车体底架下安装有两台转向架、两个总风缸、空气干燥器及蓄电池箱。机车采用车体自然通风方式,冷风通过机车侧墙过滤器百叶窗进入车内,经四个风道系统对牵引电动机、变压器及硅整流机组进行冷却。制动系统采用DK-1型电控空气制动机,由机车电空制动机对列车电空制动系统直接控制,以保证列车制动时的平稳性。机车持续功率3600千瓦,最高运用速度170公里/小时,机车总重88吨,轴重22吨。
为减少机车高速运行时的空气阻力,韶山8型机车头型经风洞模拟试验,司机室正面为倾斜角达26.15°的倾斜平面。首130台韶山8型电力机车驾驶室挡风玻璃面积较大,使用厚度12毫米的玻璃。但由于多次发生机车高速行驶途中玻璃被异物击中爆裂,因此由0131号机车开始,两端车窗面积改小以减少受压面积,同时采用了更高强度、厚度达21毫米的玻璃,减低机车在高速行驶期间发生玻璃碎裂的机会,顶灯也作出一些改动以减少风阻。到后来早期出厂的大车窗机车也在厂修期间被改为小车窗。 主电路
韶山8型电力机车是交—直流电传动的单相工频交流电力机车。接触网导线上的25千伏工频单相交流电电流,经受电弓经过主断路器进入机车后,输入主变压器经牵引绕组降压后,由晶闸管相控整流电路转换成直流电,供给六台分两组并联的牵引电动机,使牵引电动机产生转矩,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经过齿轮的传递驱动轮对。机车安装一台TBQ9-5816/25型主变压器,该型变压器采用一体化结构,与平波电抗器、限流电抗器合并安装并共用冷却系统,冷却方式为强迫油循环导向风冷冷却。
机车主电路设计借鉴了6K型电力机车,采用由大功率晶闸管和二极管组成的不等分三段半控桥式相控整流电路,而非韶山5型机车的两段串联(一段半控桥和一段全控桥)相控整流电路,并取消了原来的功率因数补偿装置。在引进8K型电力机车的同时,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也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引进大功率半导体制造技术,被应用于韶山8型机车的晶闸管元件。为扩大机车恒功速度范围,机车可采用晶闸管分路进行无级磁场削弱,实现机车全过程无级调速。由于整流电路不设全控桥,因此机车的动态制动方式由韶山5型机车的再生制动,改为加馈电阻制动,使机车在低速区可以保持较大的制动力,制动功率为2700千瓦。
每台机车装用四台直流牵引电动机,首两台原型车初期试验时采用与韶山5型电力机车相同的ZD107型六极串励直流牵引电动机,额定功率为800千瓦,采用半叠片机座技术、全H级绝缘、电机空心轴架承式悬挂。后来批量生产的韶山8型机车均采用ZD115型牵引电动机,该型电机是采用全叠片焊接机座机构、带有补偿绕组的六极串励直流电动机,额定功率为900千瓦,绝缘等级为全H级,采用轮对空心轴三支点弹性架承式悬挂,冷却方式为强迫风冷。
辅助电路
韶山8型机车的辅助电路采用单—三相交流电系统,使用旋转式劈相机为辅助电路供电,将主变压器辅助绕组供应单相交流电转换成三相交流电,车内各种辅助设备如变压器、整流装置、牵引电动机、制动电阻柜等装置的通风冷却,以及空气压缩机的驱动均采用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电压制式为380伏三相交流电。
供电电路
韶山8型电力机车并设有列车供电功能,在设计时主变压器就预留了列车供电绕组,当初期由于列车供电的条件未成熟,因此早期出厂的机车并未设有供电设备,车头下方的供电插座亦被封闭。至1998年,株洲电力机车厂成功研制了DC600V列车供电系统,并首次安装在韶山8型电力机车上及投入运用。每台机车装备了二套完全独立的列车供电系统,由主变压器供电绕组提供870伏单相交流电,经整流后输出电压600伏直流电,功率为2×400千瓦,采用机车集中整流、客车分散逆变的供电方式,向旅客列车提供空调、取暖、茶炉、照明等供电电源,使列车无需加挂发电车。
首列采用DC600V直供电的25K型客车自1998年10月1日起在北京西—武昌的T79/80次列车上使用,由郑州机务段的韶山8型电力机车担当牵引及供电任务,是中国铁路采用DC600V机车直供电的首次试验。自2005年开始,随着机车直供电技术成熟,配套的DC600V直供电25G型客车、25T型客车的快速普及,早期生产的韶山8型机车也加装了供电系统,至今所有韶山8型机车都配有客车供电装置。 韶山8型电力机车采用微机控制系统取代了韶山5型机车的电子模拟控制。微机控制系统架构模仿自进口的8K、6K型机车,并根据韶山4型0038号机车的使用经验进行改进 ,系统由一个微机控制柜,和装在司机室操纵台上的显示屏及显示控制箱组成。控制系统具有恒流准恒速牵引特性控制、制动系统的恒制动力控制、防空转及防滑行控制、磁场削弱控制、空电联合制动控制、列车供电控制、故障诊断与故障记录等功能。
韶山8型机车在出厂时均使用电磁式继电器等作为控制装置,机车在进行大修时均会改用分布式逻辑控制单元(LCU)作为控制装置,将高低压电气柜、列车供电柜内的有触点继电器改为无触点电路,消除了传统电磁式继电器容易老化和故障的缺点,提高了机车可靠性。韶山8型0010号机车是首台大修安装LCU的车。 机车走行部为两台相同的架悬式二轴转向架。构架采用“日”字形箱形梁焊接结构,轴箱采用弹性双拉杆式定位。一系悬挂装置由螺旋圆弹簧、橡胶垫和垂向油压减振器组成;二系悬挂装置采用高柔圆弹簧及橡胶垫,车体与转向架之间并装有垂向减振器、横向减振器和抗蛇行减振器。牵引力和制动力通过转向架与车体底架间的低位中间推挽式拉杆牵引机构传递。基础制动装置采用单元式单侧双闸瓦制动器;每台转向架上设有一个仿8K型机车的停车蓄能制动装置。
首两台原型车最初仍然沿用与韶山5型电力机车相同的转向架,采用电机空心轴全悬挂驱动装置,其齿轮箱的大部分仍属簧下重量,加上轮径较大达1250毫米,这两个因素使机车的簧下重量稍大,但由于轴重较轻,因而仍然能满足在160公里/小时运行速度下的轮轨相互作用力指标。经改造后定型及批量生产的韶山8型机车,改为采用轮对空心轴六连杆弹性传动装置、单侧直齿六连杆万向节传动。牵引电动机的一端悬挂在转向架的构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轮对的空心轴套上,齿轮箱属于簧上重量,簧下重量仅为3吨,改善了机车的动力学性能。 韶山8型机车在出厂时均使用TSG3 630/25型单臂受电弓,使用粉末冶金滑板及直线形状弓头。随着广深铁路于1998年完成电气化工程,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也从广州中车租用韶山8型机车,并开始安排韶山8型机车牵引广九直通车进入香港。由于TSG3型受电弓的设计标准、滑板材质等方面,与香港九广铁路公司的九广东铁(现港铁东铁线)使用的欧洲标准不同,因此需要进行改造,包括使用曲线形状弓头及碳质材料滑板,其中碳滑板为Ktt机车使用的崇德公司(Schunk)制产品,并由九铁公司为广深公司免费提供。首台改造受电弓于1999年3月装车测试 。改装后韶山8型机车曾于1999年至2002年及2004年用于牵引直通车,但九铁方面当时认为TSG3型受电弓即使更换了滑板和弓头,对其接触网的损耗仍然较大。因此经过双方协商后,广九直通车停止使用韶山8型电力机车,恢复使用东风11型柴油机车牵引。
2000年初,德国斯特曼公司(STEMMANN-TECHNIK)与大同电力机车厂开始进行DSA系列受电弓的合作,由德国引进DSA150、200、250系列受电弓技术、装车运行考验和生产技术准备,2002年11月双方正式达成DSA系列受电弓技术引进的协议。经过国产化的DSA150、DSA200型受电弓采用欧洲标准,具有吸收高频振动的空气弹簧及纯碳滑板,首先于韶山7C型电力机车装车运用,并于2005年起开始在韶山8型电力机车推广运用,替换旧有的TSG3型受电弓。
由于DSA系列受电弓能够符合香港东铁线的技术要求,韶山8型电力机车也再次获批准进入香港。2008年1月起,为配合京九直通车、沪九直通车改用DC600V直供电25T型客车,两对列车开始改用韶山8型机车负责牵引广州东站—九龙(红磡)站区段。2008年1月3日,时隔多年之后再次进港的第一台电力机车为SS8 0191,当日牵引沪九直通车。至2009年5月14日,韶山8型机车开始牵引广九直通车其中16个车次。从2012年12月23日起,韶山8型机车更牵引广九直通车中20个车次。至此,所有直通车介乎广州东站至九龙(红磡)站区段全部由韶山8型机车牵引。截至2012年12月,牵引直通车进入香港的韶山8型电力机车计有:SS8 0141、SS8 0148、SS8 0156、SS8 0163、SS8 0166 、SS8 0173、SS8 0181、SS8 0186、SS8 0191、SS8 0192,共10部韶山8型电力机车。广州机务段实行轮乘制,机车运用并不固定。 主电路瞬间接地,是韶山8型机车较常出现的问题之一,其原因为位于机车下方的牵引电动机常受风雨侵蚀,及清洁电刷等日常工作做得不足而引致的。
『捌』 机车传动装置的分类
利用原动机驱动离心泵,使获得能量的工作液体(机车用油)冲击涡轮从而驱动车轮来实现传递动力的装置。1902年德国的费廷格提出了液力循环元件(液力耦合器和液力变扭器)的方案,即将泵轮和涡轮组合在同一壳体内,工作液体在壳体内循环流动。采用这种元件大大提高了液力传动装置的效率。液力传动首先用于船舶。1932年制成第一台约60千瓦的液力传动柴油动车。
液力耦合器有相对布置的一个泵轮和一个涡轮。泵轮轴和涡轮轴的扭矩相等。涡轮转速略低于泵轮转速,二者转速之比即为液力耦合器的效率。液力耦合器用于机车主传动时,效率约为97%。液力变扭器除泵轮和涡轮外,还有固定的导向轮。涡轮与泵轮的扭矩之比称变扭比,转速比越小则变扭比越大。在同样的泵轮转速下,涡轮转速越低则涡轮扭矩越大。因此机车速度越低则牵引力越大,机车起动时的牵引力最大。液力变扭器的效率只在最佳工况下达到最大值。现代机车用的液力变扭器效率可达90%~91%。但当转速比低于或高于最佳工况时,效率曲线即呈抛物线形状下降。为使机车在常用速度范围内都有较高的传动效率,机车的液力传动装置一般采用不止一个简单的液力变扭器。机车液力传动装置如梅基特罗型、克虏伯型、苏里型、SRM型、ΓΤК型等,都是将一个液力变扭器与某种机械传动装置结合使用。福伊特型则是采用 2~3个液力变扭器(最佳工况点的转速比一般并不相同)或液力耦合器(图1),利用充油和排油换档,在各种机车速度下都使当时效率最佳的那一液力循环元件充油工作。换档时,前一元件排油和后一元件充油有一段重叠时间,所以换档过程中的机车牵引力只是稍有起伏而不中断。和其他类型相比,福伊特型液力传动装置的重量较大,但有结构简单、可靠性较高的优点。到60年代,经验证明:对于1500千瓦以上的液力传动装置,福伊特型较为适用。中国机车所用的液力传动装置都是这一类型的。
大功率增压柴油机车的液力传动装置都不用液力耦合器,但燃气轮机车的液力传动装置则用一个启动变扭器,并在高速时用一个液力耦合器。
液力循环元件传递功率P的能力也像其他液力机械一样,与工作液体重度r的一次方、泵轮转速n的三次方和元件尺寸D的五次方成正比,即P∝rnD。在柴油机车上,为了减小传动装置的尺寸,柴油机都不直接驱动液力循环元件的泵轮,而是通过一对增速齿轮,在轴承和其他旋转件容许线速度的限制范围内,尽可能提高泵轮转速。燃气轮机车由于转速很高,所以用一级甚至两级减速齿轮来驱动泵轮。同一种传动装置,只要改变这种齿轮的增速比或减速比,即可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应用于不同功率的机车。
液力传动装置通常包括一组使输出轴能改变转向的换向齿轮和离合器机构。输出轴通过适当的机械部件(万向轴和车轴齿轮箱,或曲拐和连杆等)驱动机车车轮。液力传动系统还可包括一组工况机构,使机车具有两种最高速度,在高速档有较高的行车速度,在低速档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大的起动牵引力和加速能力。因此同一机车既可用于客运,也可用于货运,或者既可用于调车,也可用作小运转机车。而当调车工况的最高速度定得较低时,机车在起动和低速运行时的牵引力可以超过同功率的电力传动柴油调车机车。
1965年出现的液力换向柴油调车机车,传动装置有两组液力变扭器,每个行车方向各用一组,换向动作也用充油排油的方式来完成。当机车正在某一方向行驶时改用另一方向的液力变扭器充油工作,由于变扭器的涡轮转向与泵轮相反,对机车即起制动作用。机车换向不必先停车。只要司机改换行车方向手把的位置,机车即可自动地完成从牵引状态经过制动、停车,又立即改换行车方向的全部过程。
液力传动装置不用铜,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维修量少,并具有隔振、无级调速和恒功率特性好等优点,因而得到广泛采用。联邦德国和日本的柴油机车全部采用液力传动。 把机车原动机的动力变换成电能,再变换成机械能以驱动车轮而实现传递动力的装置。电力传动装置按发展的顺序有直-直流电力传动装置、交-直流电力传动装置、交-直-交流电力传动装置、交-交流电力传动装置四种。它们所用的牵引发电机、变换器(指整流器、逆变器、循环变频器等)和牵引电动机类型各不相同。
直-直流电力传动装置
1906年美国制造的150千瓦汽油动车最先采用了直-直流电力传动装置。1965年以前,世界各国单机功率75~2200千瓦的电传动机车都采用这种电力传动装置。这是因为同步牵引发电机无法高效变流,异步牵引电动机难于变频调速,只能采用直流电机。直-直流电力传动原理是基于直流电机是一种电能和机械能的可逆换能器,其原理见图 2。原动机G为柴油机,通过联轴器驱动直流牵引发电机ZF,后者把柴油机轴上的机械能变换成可控的直流电能,通过电线传送给1台或多台串并联或全并联接线的直流牵引电动机ZD,直流牵引电动机将电能变换成转速和转矩都可调节的机械能,经减速齿轮驱动机车动轮,实现牵引。此外设有自控装置。自控装置由既对柴油机调速又对牵引发电机调磁的联合调节器、牵引发电机磁场和牵引电动机磁场控制装置等组成,用来保证直-直流电力传动装置接近理想的工作特性。
交-直流电力传动装置
直流牵引发电机受整流子限制,不能制造出大功率电力传动装置。60年代前期,美国发明大功率硅二极管和可控硅,为制造大功率的电力传动装置准备了条件。1965年法国研制成 1765千瓦交-直流电力传动装置,它是世界各国单机功率 700~4400千瓦机车普遍采用的电力传动装置。
交-直流和直-直流电力传动原理相似。由图3可以看出两者差异在于柴油机 G驱动同步牵引发电机TF,经硅二极管整流桥ZL,把增频三相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事实上TF和ZL组成等效无整流子直流电机。其余部分和自控装置主要工作原理与直-直流电力传动装置相同。
交-直-交流电力传动装置
异步牵引电动机结构简单,体积小,工作可靠,在变频调压电源控制下,能提供优良调速性能。联邦德国于 1971年研制成实用的交-直-交流电力传动装置,如图4所示。
交-直-交流电力传动原理如下:柴油机 G驱动同步牵引发电机TF,产生恒频可调压三相交流电(柴油机恒速时),经硅整流桥ZL变换成直流电,再经过可控硅逆变器 N(具有分谐波调制功能)再将直流电逆变成三相变频调压交流电,通过三根电线传输给多台全并联接线的异步牵引电动机AD。AD将交流电能变换成转速和转矩可调的机械能,驱动机车动轴,实现牵引。它的自控装置由联合调节器以及对同步牵引发电机磁场、变换器、异步牵引电动机作脉冲、数模或逻辑控制的装置组成,从而提供接近理想的工作特性。
交-交流电力传动装置
交-直-交变频调压电能经二次变换,降低了传动装置的效率,而且逆变器用可控硅需要强迫关断,对主电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为提高效率,在交-交流电力传动装置中采用了自然关断可控硅相控循环变频器(图5)。60~70年代,美国在重型汽车上,苏联在电力机车上都采用了交-交流电力传动装置。不过美国用的是异步牵引电动机牵引,苏联用的是同步牵引电动机牵引。
交-交流电力传动原理如图5所示。柴油机G驱动同步牵引发电机TF,发出增频可调压交流电,经相控循环变频器FB变换成可变频调压的三相交流电(降频),输给多台全并联接线的异步牵引电动机AD。AD将交流电能变换成转速和转矩可调的机械能,驱动动轮实现牵引。它的自控装置也是由联合调节器、脉冲、数模、逻辑电路等装置构成(但对可控硅导通程序要求严格),同样能保证优良的工作特性。
『玖』 DF12型内燃机车的发展
20世纪初,国外开始探索试制内燃机车。1924年,苏联制成一台电力传动内燃机车,并交付铁路使用。同年,德国用柴油机和空压缩机配接,利用柴油机排气余热加热压缩空气代替蒸汽,将蒸汽机车改装成为空气传动内燃机车。1925年,美国将一台220 kW电传动内燃机车投入运用,从事调车作业。30年代,内燃机车进入试用阶段,直流电力传动液力变扭器等广泛采用,并开始在内燃机车上采用液力耦合器和液力变扭器等热力传动装置的元件,但内燃机车仍以调车机车为主。3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由功率为900~1 000 kW单节机车多节连挂的干线客运内燃机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因柴油机的性能和制造技术迅速提高,内燃机车多数配装了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功率比战前提高约50%,配置直流电力传动装置和液力传动装置的内燃机车的发展加快了,到了20世纪50年代,内燃机车数量急骤增长。60年代期,大功率硅整流器研制成功,并应用于机车制进,出现了交—直流电力传动的2 940 kw内燃机车。在70年代,单柴油机内燃机车功率已达到4 410kW。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联邦德国在1971年试制出1 840 kW的交一直一交电力传动内燃机车,从而为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内燃机车随后的发展,表现为在提高机车的可靠性、耐久性和经济性,以及防止污染、降低噪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中国从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先后有东风型等3 种型号机车最早投入批量生产。1969年后相继批量生产了东风4等15种新机型,同第一代内燃机车相比较,在功率、结构、柴油机热效率和传动装置效率上,都有显著提高;而且还分别增设了电阻制或液力制动和液力换向、机车各系统保护和故障诊断显示、微机控制的功能;采用了承载式车体、静液压驱动等一系列新技术;机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方面,性能有很大提高。东风11客运机车的速度达到了160 km/h。在生产内燃机车的同时,中国还先后从罗马尼亚、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家进口了不同数量的内燃机车,随着铁路高速化和重载化进程的加快,正在进一步研究设计、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内燃机车。
『拾』 直流电力机车的发展历程
主导时期
北京地铁19组114辆直流车将全部完成“交班”
20世纪50年代前,在电力牵引领域中,直流电力机车占有主导地位。直流车承担了20世纪80、90年代北京市市公共交通运输重要任务,因没有空调被称为“闷罐车”。1971年北京地铁正式接待乘客,截至1999年交流车在1号线上使用,直流车共运送乘客约62亿人次。
逐渐被替代
此后因为要求电力牵引功率不断加大和大功率电力变流器的出现,除个别地区(如苏联一些地区)外,在铁路干线上的直流电力机车已被网压高、功率大的工频交流电力机车所取代。由于应用交流笼式电动机的一系列优点,大型工矿直流电力机车,也向直流供电下的交流传动方向发展。
退出北京地铁
2012年4月,地铁1号线直流车(闷罐车)举行退役仪式。据悉,19组114辆直流车今天将全部完成“交班”。自此,北京地铁将从直流车进入全交流车时代。据悉,这些退役的直流车有的将进行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