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了追踪能量的去向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在两个大试管中分别加入三
(1)可行
(2)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等溶于水放热的物质后,则小试管中的溶液温度升高,会导致集气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压着U形管的液面左端下降,右端上升.若加入硝酸铵,溶于水后吸热,会导致集气瓶中的气体遇冷收缩,外界大气压压着液面,U形管的液面左端上升,右面下降.
②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1)写出调整实验器材的方法步骤.(2)依据
(1)调复整实验器材的步骤:制①调整下面的铁圈,使石棉网处于适当的高度;②调整上面铁夹,使温度计处于适当的高度;
(2)探究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除了要选用相同规格的烧杯和酒精灯,还要使水与食用油的质量和初始温度相同;
(3)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食用油每分钟温度升高2.5℃,所以第6min食用油的温度记录错误,应该是45℃.
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加热时间相同时,食用油升高的温度比水高;分析比较水在第5min、10min和食用油在第2min、4min的数据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加热的时间比食用油的长,进而得出水的吸热本领比食用油大.
故答案为:(1)①调整下面的铁圈,使石棉网处于适当的高度;②调整上面铁夹,使温度计处于适当的高度;
(2)水与食用油的质量和初始温度;
(3)第6min食用油的温度;水的吸热本领比食用油大.
③ 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证明氧化铜也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并与相同条件下MnO2的催化效果做
(1)本题中要注意:不论用哪一种方法,都要形成液封.方法一必须夹上弹簧夹,还要加水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形成液封.方法二和方法三中要注意针筒或吸球造成的内外的压强差.第二个装置中也要注意内外压强差.加药品的先后顺序:先加CuO后滴加H2O2.
故答案为:方法一:在乳胶管上夹弹簧夹,向长颈漏斗内加水,至形成液封,再加适量水,静置一段时间后,若长颈漏斗液面与试管内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或方法二:在试管内加入适量水,形成液封后,用针筒接在乳胶管上,当针筒外拉或内推时,若看到试管内有气泡或长颈漏斗下端出现稳定的液柱,说明气密性良好.方法三:用洗耳球或吸球代替针筒进行如上操作.)
加药品的先后顺序:先加CuO后滴加H2O2.
(2)因为1升水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因此防止氧气溶在水中.
故答案为:防止O2溶于水.
(3)本实验的设计意图是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实验时间均以生成30mL气体为准.
故答案为:生成30mL氧气所需要的时间.
(4)本题要抓住催化剂的特点“一变、二不变”.即改变其它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就可以设计有关的实验步骤.
故答案为:(答案合理即可)
实验步骤 |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
把上述混合物,过滤所得固体晾干后称重 | CuO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保持不变 |
将所得固体重新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观察是否依旧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 | CuO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保持不变 |
④ 为了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画出了冰的熔化图象.(1)实验中宜选
(1)碎冰比较大的冰块受热更均匀,所以应选择碎冰实验;
(2)由图象知冰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冰是晶体.
故答案为:(1)碎冰;(2)晶体;不变.
⑤ 小明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该同学在“金属梯”的每一步的凹处放置一颗用滤
借助一个金属梯,将问题稍微复杂化了一点.其实和课本实验相似,(1)白磷燃回烧的实验现象,答白磷从下到上依次燃烧冒出白烟,化学式表达式为4P+5O 2
故答案为: (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4P+5O 2
(2)聚光点燃白磷,节约能源;不需要在空气中点燃白磷,无污染;将白磷放在阶梯上,充分消耗氧气等,合理即可(3)不能,也与空气中的氮气等反应. |
⑥ (2010李沧区二模)小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证明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并与相同条
(1)根据题目的预设:实验时间均以生成30mL气体为准(即比较反应速率),即比较收集30mL氧气耗时的长短来判断催化效果,因此实验中的“待测数据”可以为生成30mL气体的时间;
(2)通过过滤所得固体晾干后称重,以验证氧化铜质量在变化前后不变;通过将所得固体重新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以验证氧化铜仍具有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性质不变.
故答案为:
(1)生成30mL气体的时间;
(2)氧化铜的质量不变;氧化铜的化学性质不变.
⑦ (2009玄武区一模)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证明氧化铜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并与相同条件
(1)本题中要注意:不论用哪一种方法,都要形成液封.方法一必须夹上弹簧夹,还要加水浸没长颈漏斗的下端,形成液封.方法二和方法三中要注意针筒或吸球造成的内外的压强差.第二个装置中也要注意内外压强差.故答案为:方法一、在乳胶管上夹弹簧夹,向长颈漏斗内加水,至形成液封,再加适量水,静置一段时间后,若长颈漏斗液面与试管内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或方法二:在试管内加入适量水,形成液封后,用针筒接在乳胶管上,当针筒外拉或内推时,若看到试管内有气泡或长颈漏斗下端出现稳定的液柱,说明气密性良好.方法三:用洗耳球或吸球代替针筒进行如上操作.)(答案合理也给分,1分)
在乳胶管上夹上弹簧夹,向量气管加适量水,提高量气管,一段时间后,若量气管内液面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
(2)因为1升水能溶解30毫升的氧气,因此防止氧气溶在水中.故答案为:防止O2溶于水.
(3)本实验的设计意图是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实验时间均以生成30mL气体为准,故答案为:生成30mL氧气所需要的时间
(4)读数时,要注意视线应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前应上下移动水准管,待两管液面相平再读数是为了防止水的压强造成影响.故选ad
(5)本题要抓住催化剂的特点“一变、二不变”.即改变其它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变,就可以设计有关的实验步骤.故答案为:(答案合理即可)
实验步骤 |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
把上述混合物,过滤所得固体晾干后称重 | CuO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否保持不变 |
将所得固体重新与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观察是否依旧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 | CuO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是否保持不变 |
⑧ 小明设计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起水管长度不超过2m),他可以通过直杆P向上提起活塞S,活塞下面原来
开始时活塞S位于缸的底部,活塞S下边空气压强等于大气压,管内与槽内水面内相平.活塞向上提起,S下边空气容体积膨胀,压强减小,水槽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沿水管上升.活塞继续上提,在活塞S未达到出水口Q之前,管内气压继续减小,管内水面不断上升.当活塞S稍高于出水口Q时,管中水柱与大气相通,管内气压等于大气压,管中升高的水柱由于重力又流回水槽中.
故选AC.
⑨ 为了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两端开口的U形管中有适量的水,U
(1)小明用电吹风机从左侧管口吹风,左侧的液面将升高,出现这种现象的专原因是:流体中流速属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如果要使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变大,小明应增大电吹风机的风速,以进一步减小左侧的压强;
(2)A、龙卷风可以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来解释;风告诉刮过,周围空气压强减小,外面压强大,就会把物体卷入其中;
B、地铁、火车站的站台设置安全线,就是为了防止火车车速过快,周围空气压强减小,把人压入车底;
C、当房间前后两面窗户都打开时,屋内空气流速加快,压强减小,而衣柜内的压强较大,内外压强差就会把衣柜打开;
D、直升飞机悬停在空中,利用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故选D.
故答案为:(1)左;小;增大;(2)D.
⑩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
(1)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平均速度公式,即:v=
s |
t |
s |
t |
s1 |
2 |
120cm |
2 |
s |
t |
0.6m |
2s |
s |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