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装置的0ms补偿是如何实现的
预调式消弧线圈采用二次并联电阻基本实现0ms补偿到位
❷ 消弧线圈的原理
电力系统输电线路经消弧线圈接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的一种,当单相出现断路故障时,流经消弧线圈的电感电流与流过的电容电流相加为流过断路接地点的电流,电感电容上电流相位相差180度,相互补偿。当两电流的量值小于发生电弧的最小电流时,电弧就不会发生,也不会出现谐振过电压现象。10-63KV电压等级下的电力线路多属于这种情况。
消弧线圈作用原理及国内外现状
消弧线圈的作用是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提供一电感电流,补偿接地电容电流,使接地电流减小,也使得故障相接地电弧两端的恢复电压速度降低,达到熄灭电弧的目的。当消弧线圈正确调谐时,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的机率,还可以有效的抑制过电压的辐值,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减小了故障点热破坏作用及接地网的电压等。所谓正确调谐,即电感电流接地或等于电容电流,工程上用脱谐度V来描述调谐程度
V=(IC-IL)/IC
当V=0时,称为全补偿,当V>0时为欠补偿,V<0时为过补偿。从发挥消弧线圈的作用上来看,脱谐度的绝对值越小越好,最好是处于全补偿状态,即调至谐振点上。但是在电网正常运行时,小脱谐度的消弧线圈将产生各种谐振过电压。如煤矿6KV电网,当消弧线圈处于全补偿状态时,电网正常稳态运行情况下其中性点位移电压是未补偿电网的10~25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串联谐振过电压。除此之外,电网的各种操作(如大电机的投入,断路器的非同期合闸等)都可能产生危险的过电压,所以电网正常运行时,或发生单相接地故障以外的其它故障时,小脱谐度的消弧线圈给电网带来的不是安全因素而是危害。综上所述,当电网未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希望消弧线圈的脱谐度越大越好,最好是退出运行。
3.1补偿系统的分类
早期采用人工调匝式固定补偿的消弧线圈,称为固定补偿系统。固定补偿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将消弧线圈整定在过补偿状态,其过补程度的大小取决于电网正常稳态运行时不使中性点位移电压超过相电压的15%,之所以采用过补偿是为了避免电网切除部分线路时发生危险的串联谐振过电压。因为如整定在欠补偿状态,切除线路将造成电容电流减少,可能出现全补偿或接近全补偿的情况。但是这种装置运行在过补偿状态当电网中发生了事故跳闸或重合等参数变化时脱谐度无法控制,以致往往运行在不允许的脱谐度下,造成中性点过电压,三相电压对称遭到破坏。可见固定补偿方式很难适应变动比较频繁的电网,这种系统已逐渐不再使用。取代它的是跟踪电网电容电流自动调谐的装置,这类装置又分为两种,一种称之为随动式补偿系统。随动式补偿系统的工作方式是:自动跟踪电网电容电流的变化,随时调整消弧线圈,使其保持在谐振点上,在消弧线圈中串一电阻,增加电网阻尼率,将谐振过电压限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控制系统将电阻短接掉,达到最佳补偿效果,该系统的消弧线圈不能带高压调整。另一种称之为动态补偿系统。动态补偿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在电网正常运行时,调整消弧线圈远离谐振点,彻底避免串联谐振过电压和各种谐振过电压产生的可能性,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后,瞬间调整消弧线圈到最佳状态,使接地电弧自动熄灭。这种系统要求消弧线圈能带高电压快速调整,从根本上避免了串联谐振产生的可能性,通过适当的控制,该系统是唯一可能使电网中原有功率方向型单相接地选线装置继续使用的系统。
3.2国内主要产品比较
目前,自动补偿的消弧线圈国内主要有四种产品,分别是调气隙式、调匝式、偏磁式、调可控硅式。
调气隙式
调气隙式属于随动式补偿系统。其消弧线圈属于动芯式结构,通过移动铁芯改变磁路磁阻达到连续调节电感的目的。然而其调整只能在低电压或无电压情况下进行,其电感调整范围上下限之比为2.5倍。控制系统的电网正常运行情况下将消弧线圈调整至全补偿附近,将约100欧电阻串联在消弧线圈上。用来限制串联谐振过电压,使稳态过电压数值在允许范围内(中性点电位升高小于15%的相电压)。当发生单相接地后,必须在0.2S内将电阻短接实现最佳补偿,否则电阻有爆炸的危险。该产品的主要缺点主要有四条:
工作噪音大,可靠性差
动芯式消弧线圈由于其结构有上下运动部件,当高电压实施其上后,振动噪音很大,而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内部越来越松动,噪音越来越大。串联电阻约3KW,100MΩ。当补偿电流为50A时,需要250KW容量的电阻才能长期工作,所以在接地后,必须迅速切除电阻,否则有爆炸的危险。这就影响到整个装置的可靠性。
调节精度差
由于气隙微小的变化都能造成电感较大的变化,电机通过机械部件调气隙的精度远远不够。用液压调节成本太高
过电压水平高
在电网正常运行时,消弧线圈处于全补偿状态或接近全补偿状态,虽有串联谐振电阻将稳态谐振过电压限制在允许范围内,但是电网中的各种扰动(大电机投切,非同期合闸,非全相合闸等),使得其瞬态过电压危害较为严重。
功率方向型单相接地选线装置不能继续使用
安装该产品后,电网中原有的功率方向型单相接地选线装置不能继续使用
调匝式
该装置属于随动式补偿系统,它同调气隙式的唯一区别是动芯式消弧线圈用有载调匝式消弧线圈取代,这种消弧线圈是用原先的人工调匝消弧线圈改造而成,即采用有载调节开关改变工作绕组的匝数,达到调节电感的目的。其工作方式同调气隙式完全相同,也是采用串联电阻限制谐振过电压。该装置同调气隙式相比,消除了消弧线圈的高噪音,但是却牺牲了补偿效果,消弧线圈不能连续调节,只能离散的分档调节,补偿效果差,并且同样具有过电压水平高,电网中原有方向型接地选线装置不能使用及串联的电阻存在爆炸的危险等缺点,另外该装置比较零乱,它由四部分设备组成(接地变压器,消弧线圈、电阻箱、控制柜),安装施工比较复杂。
偏磁式
消弧线圈结构的特点
电控无级连续可调消弧线圈,全静态结构,内部无任何运动部件,无触点,调节范围大,可靠性高,调节速度快。这种线圈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施加直流励磁电流,改变铁芯的磁阻,从而改变消弧线圈电抗值的目的,它可以带高压以毫秒级的速度调节电感值。
控制方式的特点
采用动态补偿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补偿系统串联谐振过电压与最佳补偿之间相互矛盾的问题。众所周知,消弧线圈在高压电网正常运行时无任何好处,如果这时调谐到全补偿或接近全补偿状态,会出现串联谐振过电压使中性点电压升高,电网中各种正常操作及单相接地以外的各种故障的发生都可能产生危险的过电压。所以电网正常运行时,调节消弧线圈使其跟踪电网电容电流的变化有害无利,这也就是电力部门规定“固定式消弧线圈不能工作在全补偿或接近全补偿状态”的原因。国内同类自动补偿装置均是随动系统,都是在电网尚未发生接地故障前即将消弧线圈调节到全补偿状态等待接地故障的发生,这了避免出现过高的串联谐振过电压而在消弧线圈上串联一阻尼电阻,将稳态谐振过电压限制到容许的范围内,并不能解决暂态谐振过电压的问题,另外由于电阻的功率限制,在出现接地故障后必须迅速的切除,这无疑给电网增加了一个不安全因素。偏磁式消弧线圈不是采用限制串联谐振过电压的方法,而是采用避开谐振点的动态补偿方法,根本不让串联谐振出现,即在电网正常运行时,不施加励磁电流,将消弧线圈调谐到远离谐振点的状态,但实时检测电网电容电流的大小,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后,瞬时(约20ms)调节消弧线圈实施最佳补偿。
调可控硅式
调可控硅式消弧线圈是把高短路阻抗变压器的一次绕组作为工作绕组接入配电网中性点,二次绕组作为控制绕组由2个反向连接的可控硅短接,调节可控硅的导通角由0~180°之间变化,使可控硅的等效阻抗在无穷大至零之间变化,输出的补偿电流就可在零至额定值之间得到连续无极调节。可控硅工作在与电感串联的无电容电路中,其工况既无反峰电压的威胁,又无电流突变的冲击,因此可靠性得到保障。其特点如下:
(1)、利用可控硅技术,补偿电流在0~100%额定电流范围内连续无级调节,实现大范围精确补偿,还适应了配电网不同发展时期对其容量的不同需要。
(2)、利用短路阻抗作为工作阻抗,伏安特性在0~110%UN范围内保持极佳的线性度,因而可以实现精确补偿。
(3)、该消弧线圈属于随调式,不需要装设阻尼电阻,也不会出现串联谐振,既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又简化了设备。
(4)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该消弧线圈最快5ms内输出补偿电流,从而抑制弧光,防止因弧光引起空气电离而造成相间短路;同时它能有效消除相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多次的单相接地故障。
(5)、成套装置无传动、转动机构,可靠性高,噪音低,运行维护简单。
❸ 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的原理是什么一般用于什么场合
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它一般可用于预调式消内弧线圈。它满足容了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要求,可明显抑制瞬态过电压和断线过电压,总之,是消弧线圈发展的一个趋势,它必将代替现在的人工调节式。自动跟踪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的原理根据其结构的不同而不同,其基本原理就是通过系统已经知道的总对地电容电流,计算消弧线圈需要输出补偿的电感电流大小,然后根据各自结构特点(利用单片机或DSP计算)自动调节某一参数使其输出电感电流自动跟踪上电感电流,实现全补偿。如调容式消弧线圈,就是计算投入电容的组数,高阻抗式和双向晶闸管式就是计算触发角大小,调匝式就是计算消弧线圈投入的匝数等……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呵呵
❹ 消弧线圈调节方式调匝式和调相的区别
调匝式消弧线圈是指消弧线圈工作的一种调节方式,根据调节的匝数抽头来改变对系统输出的感性补偿电流。
消弧线圈分很多种调节方式:调匝式,调容式,偏磁式也叫励磁式,相控式,高短路阻抗式等
❺ 智光电气的公司简介
广州智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169)是一家在电气控制与自动化领域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电网安全与控制设备、电机控制与节能设备、供用电控制与自动化设备及电力信息化系统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
智光电气产品主要包括:新型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及选线成套装置、智能高压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分布式企业级电气监控与能量管理系统以及电力信息化系统。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大中型工业企业、市政建设、基础设施等领域,能有效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性、改善电能质量、节能降耗、提升企业电气设备安全可靠性、提升企业能源管理水平。公司产品均被列入2007年1月23日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其中高压变频调速系统和电气监控与能量管理系统还属于《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划的十大节能重点工程。
在电网安全与控制方面,公司的消弧选线成套装置在国内技术领先,国内市场占有率约24%,排名第二。该产品拥有1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12项系列产品通过国家指定检测中心的型式试验,先后获得:广东省电力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广东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荣誉。国家发改委审定,公司作为行业内唯一厂家负责起草了电力行业标准《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成套装置技术条件》(送审稿已经通过审定,报批中)。公司先后四次代表中国国际供电联络委员会参加在荷兰、马来西亚、上海和北京举行的国际供电会议,并做专题报告,引起国内外电网公司的高度关注。
在电机控制与节能方面,公司的高压变频调速系统于2001年正式立项进行技术研发,并被列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十五重大专项科技攻关项目及广州市十百创新工程。经过五年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公司攻克了多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难题。
由于该产品技术上的独创性、稳定性和显著的节能效果,自2005年8月开始正式进入市场,截至2006年末,累计销量已达到108套,当年销量列国内品牌第三名,并保持了非常强劲的增长趋势。该产品获得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另有3项发明专利已被受理。
在供用电控制与自动化方面,公司的电气监控与能量管理系统近三年的销售增长率年均超过100%。经过近八年的技术储备,公司目前已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智能单元,其中12项系列产品通过国家指定检测中心的型式试验,并有上万台智能单元及相应的系统广泛应用在电力、大中型工业企业、市政建设、基础设施等领域。该产品被列入广东省2006年科技项目在电力信息化系统方面,公司培育的高压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系统、电力企业调度信息整合平台及应用软件两个产品,居细分市场领先地位。
经过多年技术积累和自主创新,公司已建立了以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应用软件技术为基础的核心技术平台,形成了面向电气控制与自动化前沿领域的产品布局,体现了公司安全、舒适、节约地使用电力的经营理念。
❻ 什么时候用小电阻接地,什么时候消弧线圈
1-消弧线圈装置:压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选用技术导则1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10kV、20kV和35kV三个电压等级的中压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用技术原则,并给出了消弧线圈和小电阻装置及其配套接地变、电流互感器等设备的推荐配置原则。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电网中压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导则引用了下列标准的有关条文,当这些标准修订后,使用本导则者应引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有关条文。DL/T620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DL/T62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T780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电阻器DL/T1057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成套装置技术条件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生[2004]634号10kV~66kV消弧线圈装置技术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导则。3.1中性点有效接地方式系统在各种条件下应该使零序与正序电抗之比(X0/X1)为正值并且小于3,且零序电阻对正序电抗(R0/X1)之比为正值并且不大于1。中性点直接接地、中性点经小电抗接地和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均属于该类系统。3.2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系统在各种条件下应该使零序与正序电抗之比(X0/X1)大于3。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和中性点经高电阻接地均属于该类系统。3.3高电阻接地系统系统中性点经过一定阻值的电阻接地,一般限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小于10A。高电阻接地系统的设计应符合R0≤XC0(R0是系统等值零序电阻,XC0是系统每相的对地分布容抗)的准则,以限制由于间隙性电弧接地故障产生的瞬态过电压。3.4小电阻接地系统系统中性点经过一定阻值的电阻接地,小电阻的选择应使系统发生接地故障时,有足够电流满足继电保护快速性和选择性的要求,一般限制单相接地故障电流为100A~1000A。对于一般系统,限制瞬态过电压的准则是(R0/X0)≥2。其中X0是系统等值零序感抗。3.5故障点金属性接地系统中某一相直接与地连接。此时对于中性点非有效接地系统,中性点对地电压有效值达到系统相电压;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中,中性点对地电压有效值接近系统相电压。3.6故障点阻抗接地系统中某一相经过一定的阻抗与地连接。此时系统中性点对地电压受接地点阻抗影响,通常小于系统相电压。故障点阻抗值越高,中性点对地电压越小。3.7系统电容电流三相系统总的电容电流为(3Un/Xco),Un为系统标称相电压,Xco为每相对地容抗。3.8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系统中性点不接地时,发生系统单相金属性接地而流过故障点的故障电流,它在数值上等于系统的电容电流(3Un/Xco)。3.9残流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经消弧线圈补偿装置补偿后流过接地点的全电流。3.10中性点不对称电压中性点不对称电压是指电力系统在中性点悬空的情况下,发电机或变压器的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差,该电位差主要因系统三相对地电容的不对称所致。3.11中性点位移电压当中性点接地装置投入电网后,中性点与大地之间的电位差称为中性点位移电压。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时,因系统对地电容和消弧线圈电感串联的关系,中性点电位会出现显著升高;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时,中性点电位将比中性点不对称电压有所降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中性点位移电压就等于中性点不对称电压。4中性点接地方式选用技术原则4.1不直接连接发电机的10kV、20kV和35kV架空线路系统(一般变电站出线电缆总长度小于1公里,其余均为架空线路的线路),当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不超过下列数值时,应采用不接地方式;当超过下列数值,又需在接地故障条件下运行时,宜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a)10kV、20kV和35kV钢筋混凝土或金属杆塔的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10A。b)10kV和20kV非钢筋混凝土或非金属杆塔的架空线路构成的系统,20A。4.210kV、20kV和35kV全电缆线路构成的中压配电系统,宜采用中性点经小电阻接地方式,此时不宜投入线路重合闸功能;全电缆线路构成但规模固定的系统也可以采用消弧线圈接地系统。4.310kV、20kV和35kV由电缆和架空线路构成的混合配电系统,规定如下:a)变电站每段母线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大于100A(35kV系统为50A)时,宜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注:当单根电缆电容电流较大时,小电阻接地系统也可以采用加装适当补偿的方法提高继电保护灵敏度。b)当变电站单相接地故障电流中的谐波分量超过4%,且每段母线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大于75A时宜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c)变电站每段母线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小于100A(35kV系统为50A)时,宜采用消弧线圈接地系统,运行中应投入保护装置中的重合闸功能。d)系统变化不确定性较大、电容电流增长较快的主城区,无论是否全电缆系统都可以采用小电阻接地系统。4.4对于10kV、20kV纯架空线路构成的配电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小于10A时,一般应采用不接地方式;对于频繁发生断线谐振的该类配电系统,也可采用高电阻接地方式,一般中压系统中不推荐采用高电阻接地方式。4.5采用小电阻接地方式的10kV、20kV和35kV系统,杆塔接地电阻安全性校核(接触电压、跨步电压)的故障持续时间应按照后备保护动作时间考虑,一般为1.3~1.5s。4.6小电阻接地系统中架空线路应采用绝缘导线,以减少瞬时性接地故障,并应采取相应的防雷击断线措施,如装设带外间隙的避雷器、防弧线夹或架设架空屏蔽线等措施。4.7采用消弧线圈接地和电阻接地方式时,系统设备的绝缘水平宜按照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的绝缘水平选择。5中性点接地装置选择和应用原则5.1消弧线圈装置的选择和应用户外安装的消弧线圈装置,应选用油浸式铜绕组,户外预装式或组合式消弧线圈装置,可选用油浸式铜绕组或干式铜绕组;户内安装的消弧线圈装置,选用干式铜绕组。消弧线圈装置应能自动跟踪系统电容电流并进行调节。自动跟踪的消弧线圈宜并联中电阻(小电阻)和相应的故障选线装置,以提高故障选线的正确性,及时隔离故障线路。消弧线圈的容量应根据系统5-10年的发展规划确定,一般按下式计算:式中:W—消弧线圈的容量,kVA;k—发展系数,取值范围1.35~1.6;Ic—当前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A;Un—系统标称电压,kV。自动跟踪的消弧线圈装置应满足DL/T1057《自动跟踪补偿消弧装置技术条件》的要求,另外,运行中还应满足:a)正常运行情况下,中性点位移电压不应超过系统标称相电压的15%。b)消弧线圈宜采用过补偿运行方式,经消弧线圈装置补偿后接地点残流不超过5A。c)安装消弧线圈装置的系统在接地故障消失后,故障相电压应迅速恢复至正常电压,不应发生任何线性或非线性谐振。d)调匝式消弧线圈装置的阻尼电阻值应有一定的调节范围,以适应系统对称度发生变化时,不应误发系统接地信号或发生线性串联谐振。阻尼电阻的投入和退出应采用不需要分合闸信号和电源的电力电子设备,禁止使用需要分合闸电源的接触器等设备。阻尼电阻的投入和退出不应人为的设置动作时延。e)消弧线圈装置本身不应产生谐波或放大系统的谐波,影响接地电弧的熄灭。在某些运行方式下,调容式消弧线圈会放大系统的谐波电流,一般不推荐采用(调容和调匝相结合的消弧线圈除外)。f)消弧线圈装置的控制设备应具有良好的抗电磁干扰水平,一般应达到3级。消弧线圈装置的控制系统允许瞬时出现死机现象,但应能迅速自行恢复。g)消弧线圈装置应采用带录波系统和通用网络接口,以便于故障分析和远方调用消弧线圈装置的动作信息。5.2中性点电阻装置的选择和应用接地电阻装置电阻值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继电保护技术要求、故障电流对电气设备和通信的影响,以及对系统供电可靠性、人身安全的影响等。电阻值的选择应限制金属性单相接地短路电流为300-600A。中性点电阻值选择范围如下:10kV系统,10-20欧姆;20kV系统,20-40欧姆;35kV系统,35-70欧姆。中性点接地电阻装置应满足DL/T780《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电阻器》的要求,另外,在选择和运行中还应满足:a)电阻装置应采用不锈合金钢型电阻器,电阻器的热容量应考虑继电保护后备保护的动作时间以及断路器的动作时间并留有一定的裕度。一般选择热稳定时间10秒钟,温升应不超过760K;计算电阻器长期通流值的电压取值按照中性点位移电压不超过系统标称相电压的10%选取,电阻器的长时间运行温升应不超过380K。电阻器中固定电阻用的夹件和支撑件均应能耐受相应的温度。b)电阻器材料的温度系数应不超过/℃,接地故障发生时电阻器的阻值升高应保证重合闸时,继电保护仍有足够的灵敏度。10秒温升试验中,达到温升限值时电阻器电流衰减值不应超过初始电流的20%。c)接地电阻装置绝缘水平应按照相应电压等级的要求选择。d)接地电阻回路中宜增加中性点电流监测或接地电阻温升检测装置。5.3接地变压器的选用对于无中性点引出的10kV、20kV和35kV系统,应安装接地变压器,接地变压器应采用Z型接线变压器。其容量按配电变压器容量(kVA)优先数选取,一般为30,50,80,100,125,160,200,250,315,400,500,630,…。接地变压器三相零序阻抗不宜大于表1数据,消弧线圈装置在测量系统电容电流时应计及该阻抗。表1不同电压等级接地变零序阻抗数值10kV20kV35kV零序阻抗(Ω)510305.3.1消弧线圈系统用接地变压器消弧线圈用接地变压器一般通过断路器接入母线,应采用三相同时分合的开关设备,不应采用隔离开关-单相熔丝组合作为接地变压器投切和保护设备。消弧线圈用的接地变压器,不兼做所用变压器时,其容量按消弧线圈的容量选取;兼做所用变压器时,接地变压器容量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其中S1为系统电容电流对应的容量;S2变电所用电负荷容量。5.3.2电阻接地系统用接地变压器5.3.2.1中性点电阻接地系统用接地变压器安装位置a)接地变压器通过隔离开关接至主变压器次级首端,与主变同时投入或退出运行,不应兼做所用变压器。接地变压器全回路处于主变压器的差动保护范围内,线路和母线发生接地故障时,主变压器回路和接地变压器回路的CT均有零序电流流过,主变压器差动保护应剔除或躲过该部分的零序电流。由于接地变压器为Z型接线,其高压侧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的接线方式应与之相配合。一般,小电阻接地系统推荐接地变压器通过隔离开关接至主变压器次级首端。b)接地变压器通过断路器接至母线,可以兼做所用变压器。线路和母线发生接地故障时,主变压器回路的CT无零序电流流过,只有接地变压器、小电阻和线路CT(线路故障时)有零序电流流过,接地变压器零序保护可以作线路故障后备保护。开关、母线等裸露的带电部分应采用热塑材料加以封闭以尽量减少这部分设备的故障可能性。5.3.2.2电阻接地系统接地变压器容量的选取小电阻接地系统用接地变压器不兼作所用变压器时,容量按接地故障时流过接地变压器电流对应容量的1/10选取;接地变压器兼作所用变压器时,其容量还应加上所用负荷容量。5.4电流互感器的选用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电流互感器一般应接在消弧线圈和地之间;小电阻接地系统的电流互感器,可以根据需要,接在电阻器和地之间或者接在中性点和电阻器之间。a)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电流互感器按照常规配置,采用带并联中电阻的消弧线圈系统宜在每路出线安装零序电流互感器。额定电流和变比按照电阻投入时线路发生金属性接地的电流选取,并留有一定的裕度。b)小电阻接地系统宜在每路出线安装伏安特性良好的零序电流互感器。c)消弧线圈装置和电阻装置用电流互感器的绝缘水平视安装位置的不同而不同,直接接在固定的接地点端的可以选用低压电流互感器;通过其他设备接到固定接地端的应采用与消弧线圈或电阻装置相同电压等级的电流互感器。2-小电流接地选线参考:国家电网企业标准Q/GDW-369-2009
❼ 消弧线圈的档位为什么会自动变换
因为现在的消弧线抄圈一般都是微机自动跟踪补偿运行的。在系统未发生接地故障时,消弧线圈成套装置的微机控制器会根据自身设定好的程序及自身的算法计算出系统时时的电容电流。当供电系统的负荷发生变化时,根据系统中馈电线路投入的变化其系统对地的容抗也随之变化,所以相应的消弧线圈投入的感抗也应随之变化以达到自动跟踪补偿的效果。所以消弧线圈的档位会自动变化。
❽ 简述消弧线圈的工作原理。要通俗点呀
消弧线圈抄的作用是当电网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故障点流过电容电流,消弧线圈提供电感电流进行补偿,使故障点电流降至10A以下,有利于防止弧光过零后重燃,达到灭弧的目的,降低高幅值过电压出现的几率,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当消弧线圈正确调谐时,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产生弧光接地过电压的机率,还可以有效的抑制过电压的辐值,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减小了故障点热破坏作用及接地网的电压等。
(8)自动补偿消弧线圈成套装置扩展阅读:
当系统采用过补偿方式时,流过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等于本线路对地电容电流和接地点残余电流之和,其方向和非故障线路的零序电流一样,仍然是由母线指向线路,且相位一致,因此也无法利用方向的不同来判别故障线路和非故障线路。
其次由于过补偿度不大,因此也很难像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那样,利用零序电流大小的不同来找出故障线路。
同中性点不接地电网一样,故障相对地电压为零,非故障相对地电压升高至线电压,出现零序电压,其大于等于电网正常运行时的相电压,同时也有零序电流。
消弧线圈两端的电压为零序电压,消弧线圈的电流通过接地故障点和故障线路的故障相,但不通过非故障线路。
❾ 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投入引起谐振过电压的原因,怎么解决这样的故障
目前我也正遇到这个问题,消弧线圈投入对电压有影响,是不能随便投入的,消弧线圈在电网正常运行时无任何好处,如果这时调谐到全补偿或接近全补偿状态,会出现串联谐振过电压使中性点电压升高,相电压不平衡,所以电网正常运行时,调节消弧线圈使其跟踪电网电容电流的变化有害无利,DL-T-1057-2007-自动跟踪补偿消弧线圈成套装置技术条件7.10规定了,在正常运行情况下,装置不应该导致系统中性点长时间位移电压超过15%Un
❿ 调匝式消弧线圈是指的什么,是不是分调匝式和不调匝式的
调匝式消弧线圈该装置属于随动式补偿系统,它同调气隙式的唯一区别是动芯式消弧线圈用有载调匝式消弧线圈取代,这种消弧线圈是用原先的人工调匝消弧线圈改造而成,即采用有载调节开关改变工作绕组的匝数,达到调节电感的目的。
其工作方式同调气隙式完全相同,也是采用串联电阻限制谐振过电压。该装置同调气隙式相比,消除了消弧线圈的高噪音,但是却牺牲了补偿效果,消弧线圈不能连续调节,只能离散的分档调节,补偿效果差,并且同样具有过电压水平高。
电网中原有方向型接地选线装置不能使用及串联的电阻存在爆炸的危险等缺点,另外该装置比较零乱,它由四部分设备组成(接地变压器,消弧线圈、电阻箱、控制柜),安装施工比较复杂。
调匝式消弧线圈在电网正常运行时,通过实时测量流过消弧线圈电流的幅值,计算出电网当前方式下的对地电容电流,根据预先设定的最小残流值,由控制器调节有载调压分接头到所需要的补偿档位。当发生接地故障后,补偿接地时的电容电流,使故障点的残流可以限制在设定的范围之内。
(10)自动补偿消弧线圈成套装置扩展阅读
当10kV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由于系统允许两相短时运行一段时间,10kV母线PT的开口三角电压上升至相电压,同时接地变中性点上的电压互感器1YH0会测量到一个接近相电压的电压值,这两个电压值都会送入消弧线圈控制器中作为系统接地的判据。
此外,中性点末端的电流互感器1LH0测量到的中性点电流能提高控制器判断系统接地的灵敏度。装置判断系统发生接地后,通过采集各条10kV馈线零序CT所测量到的零序电流,选出发生接地的线路。
系统正常运行时,图中1ZNX中的阻尼电阻并接于消弧线圈二次侧起到消耗能量降低过电压幅值、降低中性点偏移电压与避开谐振点的作用。但阻尼电阻的存在会减小流过故障点的电流,对装置能否准确识别接地故障线路影响很大。
为了提高选线准确性,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此套装置通过一个快速继电器断开与阻尼电阻串接的常闭节点,将阻尼电阻立即切除进入补偿状态。
当接地时间到达选线启动预设时间时,短时间(200ms左右)投入阻尼电阻改变补偿的电流,比较变化前后各线路零序电流的变化量,从而选出接地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