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吗?)甲
2.黑色光合熄灭
3.袋口应扎在茎的基部,土壤之上光塑料袋内壁出现水珠
❷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用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制备气体的探究.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1)实验室制取二氧抄化碳:碳酸钙+稀盐袭酸→氯化钙+水+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所以CO 2 、HCl等气体均可使其变为红色,所以,紫色石蕊溶液不能用来检验CO 2 的存在,只能检验CO 2 的溶液的酸碱性; (2)乙、丙两个装置在试验中,主要区别是长颈漏斗和分液漏斗的,当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向下流时,活塞可控制液体的流量,若要终止反应,就要将活塞紧紧关闭,因此,可立即停止滴加液体; (3)丁装置是使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凡是难溶于水的气体均可使用该方法收集. 故答案为:(1)CaCO 3 +2HCl=CaCl 2 +CO 2 ↑+H2O;不能;氯化氢气体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2)可以控制滴加液体的量(或速率); (3)O 2 (或H 2 等难溶于水的气体). |
❸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时,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进行了如下实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或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吗) (2)让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3)消耗氧气(或吸收氧气) (4)② |
❹ 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实验1: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 2 SO 4 (浓)+Cu CuSO 4 +SO 2 ↑+2H 2 O, 故答案为:2H 2 SO 4 (浓)+Cu CuSO 4 +SO 2 ↑+2H 2 O; (2)熄灭酒精灯后,因为有导管D的存在,B中的液体不会倒吸,其原因是试管A中气体压强减小,空气从D导管进入试管A中, 故答案为:试管A中气体压强减小,空气从D导管进入试管A中; (3)拆除装置前,不需打开胶塞,就可使装置中残留气体完全被吸收,应当采取的操作是从D管口向A中大量鼓气, 故答案为:从D管口向A中通入空气(鼓气); (4)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普通漏斗、烧杯、玻璃棒,故答案为:普通漏斗、烧杯、玻璃棒; (5))②中检验滤渣是否洗涤干净的实验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后所得液体少许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沉淀洗涤干净;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未洗干净, 故答案为:取最后一次洗涤后所得液体,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说明沉淀洗涤干净;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未洗干净; (6)根据反应判断:Cu+O 2 =CuO 增重;Cu 2 S+2O 2 =2CuO+2SO 2 不变;2CuS+3O 2 =2CuO+2SO 2 减重,则一定存在2CuS+3O 2 2CuO+2SO 2 , 故答案为:2CuS+3O 2 2CuO+2SO 2 ; (7)经分析固体甲加入稀盐酸后,得到的蓝色溶液,说明固体甲的成分中CuO和Cu 2 O至少有一种. 分析反应:Cu+O 2 =CuO 增重;Cu 2 S+2O 2 =2CuO+2SO 2 不变;2CuS+3O 2 =2CuO+2SO 2 减重, 因题给“固体乙称取2.00g,氧气流中煅烧、冷却称量至恒重,得固体丙1.84g”,即实际减重了,说明必有CuS,还要有其他物质.讨论:①若有Cu 2 O,Cu 2 S可有可无;②若无Cu 2 O,必有Cu 2 S.故③中在煅烧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S+3O 2 2CuO+2SO 2 (条件也可为“煅烧”). 经上分析,对于固体甲的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BCD, 故答案为:BCD. |
❺ 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甲同学认为打开K 1 、关闭K 2 时,利用I、Ⅱ装置,可进行的实
(1)根据装置I、Ⅱ的导管进出口顺序可知,装置Ⅱ只能用来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因此利用装置I、Ⅱ可收集氧气、H 2 等难溶于水的气体. 故答案为:制取氧气(或制取不溶于水的气体) (2)白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白烟,并放出热量;白磷燃烧要消耗掉瓶中占空气体积 的氧气,所以待冷却后打开K 2 ,Ⅲ中的水倒流入Ⅰ中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 . 故答案为: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热,待冷却后打开K 2 ,Ⅲ中的水倒流入Ⅰ中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 . (3)①二氧化碳的特性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溶液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故答案为:紫色石蕊试液. ②要验证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我们可进行如下操作:关闭K 1 、K 2 ,打开K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关闭K,充分反应后打开K 2 ,Ⅲ中稀盐酸倒流入Ⅰ,说明广口瓶中的气体减少了;另外I中还会有气泡产生,因为从Ⅲ中流入的稀盐酸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产物反应,产生了气体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关闭K 1 、K 2 ,打开K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广口瓶中,关闭K,充分反应后打开K 2 ,Ⅲ中稀盐酸倒流入Ⅰ中有气泡产生. |
❻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要探究酸碱盐中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及方案: 实验装置 实验步
(1)NaOH溶液吸收CO2装置内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鼓起;
(2)步骤①说明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能够产生气体;②说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故两步共同说明了
碳酸钠具有 与盐酸反应生成CO2的性质;
(3)向外拉注射器3(或充分振荡),如果无任何现象,证明步骤1中装置内的CO2已被完全吸收;
(4)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钙后面标上沉淀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是:Na2CO3+Ca(OH)2=CaCO3↓+2NaOH
(5)步骤③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了碳酸钠;步骤④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已全部反应掉;步骤⑤是澄清的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了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由此三步可得出碳酸钠具有与含Ca2+的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性质;
(二)(1)瓶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Na2CO3+Ca(OH)2=CaCO3↓+2NaOH,由此可知溶质一定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由步骤①中不再产生气泡可知,盐酸不会有剩余,碳酸钠或氢氧化钙可能有剩余,溶液的溶质中一定含有NaOH和NaCl,可能含有氢氧化钙或
Na2CO3.
(2)由A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一定有碳酸钠存在;B中没有沉淀,说明无氢氧化钙存在,故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为NaOH、NaCl和Na2CO3;
(3)加入碳酸钠的目的是检验氢氧化钙的存在,能起到这一作用的是碳酸钾和二氧化碳,二者都可与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故答案为:(一)(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内部压强大于大气压;
(2)与盐酸反应生成CO2;
(3)将注射器4稍稍向外拉,证明CO2完全被吸收;
(4)Na2CO3+Ca(OH)2=CaCO3↓+2NaOH;
(5)与含Ca2+的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二)(1)NaOH和NaCl,Na2CO3.
(2)【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 NaOH、NaCl和Na2CO3 |
(3)ac
❼ 某化学课外小组同学进行实验探究,装置如图1所示.(1)甲同学用A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步骤如下:
(1)①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甲同学所做的实验中,没有气体参加或生成,所以左右肯定平衡,故选C;
(2)
①乙同学所做的实验中,有气体二氧化碳生成,故造成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的原因是: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装置不密闭,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左盘内质量减小;
②要想使两边相等,只能把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不让其出去,也就是说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了;但本实验中的烧杯替换成带有气球的锥形瓶,最后天平仍不平衡.原因是: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是气球膨胀,因此装置受到的浮力会增大;
可见,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若利用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来设计实验,在装置设计方面应做到:装置密闭,体积不变;
(3)质量守恒的原因:宏观是因为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微观是因为: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故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①②③⑥;
(4)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Ca、C、O、S的原子个数为2、,2、12、2,反应后Ca、C、O、S的原子个数为2、0、8、2,可知X中含C、O元素.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可知X的化学式为CO2;
答案:
(1)C
(2)
①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左盘的质量减小.
②装置密闭,体积不变
(3)①②③⑥
(4)CO2
❽ 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如下所示.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①先
(1)铜与浓硫酸共热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u+2H 2 SO 4 (浓) CuSO 4 +SO 2 ↑+2H 2 O, 故答案为:Cu+2H 2 SO 4 (浓) CuSO 4 +SO 2 ↑+2H 2 O; (2)氯气能够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 2 +H 2 O+Cl 2 ═2Cl - +4H + +SO 4 2- 、SO 4 2- +Ba 2+ =BaSO 4 ↓,所以向试管中滴加氯水,溶液会变浑浊, 故答案为:溶液变浑浊;SO 2 +H 2 O+Cl 2 ═2Cl - +4H + +SO 4 2- ;SO 4 2- +Ba 2+ =BaSO 4 ↓; (3)二氧化硫有毒,为了防止造成污染,需要使用尾气吸收装置,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吸收SO 2 防止污染; (4)因二氧化硫的漂白为暂时性,结合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则实验方案为将褪色后的溶液加热,若重新恢复红色,则通入的气体是SO 2 ;若仍为无色,则通入的气体是Cl 2 , 故答案为:将褪色后的溶液加热,若重新恢复红色,则通入的气体是SO 2 ;若仍为无色,则通入的气体是Cl 2 . |
❾ 某实验小组同学为了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了如下系列实验。【实验1】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如图
(1)2H 2 SO 4 (浓)+Cu 2CuO+2SO 2 (条件也可为“煅烧”) (6)BCD |
❿ 为探究氨的制取和性质,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室制取氨气可以将浓氨水滴入生石灰中.装置
(1)实验室制取氨气可以将浓氨水滴入生石灰中,发生的反应为CaO+H2O=Ca(OH)2 ,反应放热使一水合氨分解生成氨气,NH3?H2O=NH3↑+H2O,
故答案为:CaO+H2O=Ca(OH)2 ,NH3?H2O=NH3↑+H2O;
(2)若要在C中收集满一瓶干燥的氨气,氨气记忆溶于水,密度比空气轻可以用向下排气法收集,导气管应长进短出,装置图为:
;碱石灰;
(3)氨气是污染性气体需要尾气吸收,氨气极易溶于水,需要防倒吸,装置E能防倒吸,故答案为:E;
(4)①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加热反应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蒸气,需要用饱和食盐水吸收氯化氢,用浓硫酸吸收水蒸气,通入饱和食盐水是为了洗去HCl气体,通入浓硫酸吸收水蒸气,干燥气体,
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浓硫酸;
②氯气氧化氨气生成氮气和氯化氢,生成白烟是因为氨气和生成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8NH3+3Cl2=6NH4Cl+N2,
故答案为:8NH3+3Cl2=6NH4Cl+N2;
③白烟中的阳离子是铵根,依据铵根离子和碱反应生成氨气设计实验检验铵根离子的存在,取该适量白色固体加入少量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若有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则证明该白烟中有NH4+,
故答案为:取该适量白色固体加入少量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若有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产生,则证明该白烟中有N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