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机械故障的类型类型有哪些
所谓机械故障,就是指机械系统(零件、组件、部件或整台设备乃至一系列的设备组回合)已偏离其设备状态而丧失答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现象。
如某些零件或部件损坏,致使工作能力丧失;发动机功率降低;传动系统失去平衡和噪声增大;工作机构的工作能力下降;燃料和润滑油的消耗增加等,当其超出了规定的指标时,均属于机械故障。
机械的故障表现在它的结构上主要是它的零件损坏和零件之间相互关第的破坏。如零件的断裂、变形、配合件的间隙增大或过盈可以丧失,固定和紧固装置的松动和失效等。
2. 常见的机械故障有哪些
由一般工厂会计步骤确定的维护成本在多数工厂中通常构成总运营成本的大部分。在美国,传统的维护成本(即人力和材料)在过去10年内急剧上升。在1981 年,美国的工厂花费在维护其关键装置系统上的成本超过了6000 亿美元。在1991 年,这种成本已经升至8000 多亿美元,而在2000年更是破记录地达到12000 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这些成本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由于采用无效的维护管理方法而被浪费掉。美国工业界再也无法容忍这种另人难以置信的无效率,它们希望参与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有关其他国家的这方面的数据还比较少,但我们相信,情况基本上是相同的。 这种无效使用维护支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何时需要以及需要何种维护以维护、修理或更换工厂或设施内的关键机器、设备和系统进行量化的实际数据。通常,维护机构不对设备性能、执行的维护任务、故障历史或其他数据进行跟踪,而这些数据可以(并且应该)用于对将会防止过早发生故障、延长关键工厂资产的使用寿命并降低其生命循环成本的任务进行计划和安排。相反,在许多情况下,维护计划安排仍然由设备故障情况以及维护人员的直觉来决定,维护人员可以任意决定日常维护的类型和频率。例如,多数采用热成像检查方法的设施每隔半年或6 个月进行一次检查。这是一种没有任何实际数据根据的纯任意的决定。 红外监视和振动监视等基于微处理器的仪器可被用来对关键工厂设备、机器和系统的工作状况进行监视。从这些仪器获得的信息提供了有效管理维护操作的方法。至少,它们可以降低或消除不必要的维修、防止灾难性的机器故障并降低无效的维护操作对制造及生产工厂利润的不利影响。当其功能被充分利用时,这些仪器就提供了将总体工厂性能、机器有用寿命以及设施及其资产的寿命循环成本实现最佳化的方法。基于计算机的维护管理系统可提供历史数据以及使用从预知性维护技术(如红外监视和振动监视)得到的数据的方法。 工业和加工工厂通常使用两种类型维护管理,即“运转至出现故障”和“预防性维护”。 运转至出现故障管理 运转至出现故障管理的思想简单明了。设备出现故障时对它进行维修。这种“不出故障就不维修”的机器装置维护方法是自第一个制造工厂建立以来构成维护运行的一个主要部分,听起来倒也合理。采用运转至出现故障管理的工厂在机器或系统出现故障之前不会在维护上花费任何资金。运转至出现故障是一种反应性的管理技术,它会在采取任何维护行动之前等待机器或设备出现故障。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无维护”管理方法。它也是最为昂贵的维护管理方法。 但是应该说,极少有工厂采用真正的运转至出现故障的管理方法。在几乎所有情况下,工厂将执行基本的预防性维护任务,即润滑、机器调整和其他调整,甚至在一个运转至出现故障的管理环境中也是如此。但是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前,机器和其他工厂设备不会被改制或者进行大的维修。 与这种维护管理相关的主要费用是: 高备件库存成本; 高超时劳动力成本; 机器停机时间长,以及生产能力低。 因为没有对维护要求进行预期,采用运转至出现故障管理的工厂必须能够对工厂内所有可能发生的故障做出反应。这种反应性管理方法迫使管理部门要维持大量的备件库存,它们包括备用机器,或者至少包括用于工厂中所有关键设备的所有主要部件。一种替代方法是,工厂可以依赖于设备厂商迅速提供所有所需备件。即使可采用后面一种方法,快速交付的额外费用也会大大增加维修备件的成本并以及纠正机器故障所需的停机时间。为了将由意外机器故障造成的对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维护人员还必须能够立即对所有机器故障做出反应。 这种这种反应性维护管理的最终结果是较高的维护成本和较低的加工机器利用率。对维护成本的分析表明,在反应性或运转至出现故障管理模式下进行维修的成本是有计划或预防性维护模式下进行的相同维护的成本的 3 倍。对维修进行计划安排可使工厂将维修时间和有关的劳动力成本降到最低。它还提供了一种可减少快速交付和生产下降等负面影响的方法。 预防性维护对于预防性维护具有多种定义,但所有的管理计划都是按照时间来安排的。换言之,维护任务是按照机器运行的时间或小时数进行的,它们基于特定类型工厂设备的统计数据或历史数据。一台新机器在最初几个小时或几周运转时间内出现故障的可能性非常高,这些故障通常是由制造或安装问题引起。过了这段初始时期之后,在较长时间内出现故障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在此正常运转期之后,出现故障的可能性会随着机器运转时间或小时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在预防性维护管理中,机器检查、润滑、维修或改制都基于平均无故障时间统计数据进行计划安排。 预防性维护的实际执行变化很大。一些计划步骤非常有限,仅包含润滑和较小的调整。更多的综合预防性维护计划将对工厂中所有机器的维修、润滑、调整和机器改制等工作进行计划安排。所有这些预防性维护计划的共同标志是它们都具有计划安排指南。所有预防性维护管理计划都假设,机器状况将在通常适用于该类特定机器的统计时间范围内恶化。例如,单级、卧式外壳分离式离心泵通常运转18 个月后就要更换其磨损部件。使用预防性维护技术,在该泵运转17 个月后就要使其停止运转并进行改制。 这种方法的问题是,运转模式以及与系统或装置相关的变量会直接影响机器的正常工作寿命。对于用于输送水用于输送磨损性泥浆的泵来说,平均无故障时间 (MTBF) 是不同的。使用 MTBF 统计数据来安排维护的一般结果是要进行不必要的维修或发生灾难性的故障。在上例中,该泵在 17 个月之后可能就不需要进行改制。因此,用于进行维修的劳动力和材料就被浪费掉了。采用预防性维护的第二种选择甚至更为昂贵。如果泵在17 个月之前就出现故障,我们就会被迫采用运转至出现故障技术进行维修。对维护成本的分析显示,在反应性(故障后)模式下进行维修的成本通常是在计划安排基础上进行的相同维修的成本的3 倍。 预知性维护预知性维护是一种运转状况驱动的预防性维护程序。预知性维护不依赖于工业或工厂内平均寿命统计数据(即平均无故障时间)来计划安排维护活动,而是对运转状况、效率、热量分布和其他指标进行直接监视,以确定实际的平均无故障时间或将危害到工厂或设施内所有关键系统装置运转的效率损失。传统的基于时间的方法至多可为正常机器系列寿命跨度提供一种指南。在预防性或运转至出现故障计划中对维护或改制计划安排所做的最后决定必须要根据维护管理者的直觉和个人经验做出。 增加综合预知性维护计划可以并且将会提供关键设备运转状况的实际数据,包括效率、每个机器系列的实际机械状况以及每个过程系统的运转效率。预知性维护不依赖于工业或工厂内平均寿命统计数据(即平均无故障时间)来计划安排维护活动,而是对机械状况、系统效率和其他指标进行直接监视,以确定实际的平均无故障时间或工厂内每个机器系列和系统的效率损失。这种数据为维护管理层提供了有效计划和安排维护活动所需的实际数据。 预知性维护还具有更多的功效。它提供了提高制造和生产工厂的生产率、产品质量和总体效率的方法。预知性维护并不是在目前市场上作为预知性维护工具销售的振动监视、红外成像、润滑油分析或任何其他单个非破坏性测试技术。它是一种理念或者态度,简单地说,就是利用工厂设备和系统的实际运转状况来促使整个工厂装置运转最佳化。综合预知性维护管理计划使用大多数经济有效的工具(即热成像、振动监视、摩擦测量和其他非破坏性测试方法)的组合,以获得关键工厂系统的实际运转状况,并根据这种实际数据按需计划安排所有维护活动。 将预知性维护包含于一个综合性维护管理计划中,就可以实现工厂机器的最佳利用,并大大降低维护成本。这样做还会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利润。 预知性维护计划可以将工厂内未经计划的所有电气和机械设备停机降到最低程度,并确保维修过的设备处于另人接受的状况。该计划还可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对它们加以识别。如果问题早期得到检测并进行维修,多数问题的严重性可降到最低程度。正常机械失效会以一个与其严重性成正比的速度恶化。如果问题得到早期检测,则在多数情况下可以避免进行大的维修。 获得的好处 有效运用预防性维护(包括预知性维护技术),将消除33% 至50% 维护支出中的大部分,这些支出被很多制造和生产厂商浪费掉了。根据美国的历史数据,由有效的预防性/预知性维护程序带来的初始节约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消除由设备或系统故障引起的未经计划的停机时间。通常,在前两年内成本可降低40% 至60%,在五年内可达到并维持90%的成本降低。2. 增加人员利用率。从统计上看,一个维护人员每个班次的的实际工作时间占24.5%或大约2 小时。通过识别在工厂资源中纠正缺陷所需的精确维修任务以及纠正问题所需的部件、工具和支持,预防性/预知性维护可显著增加有效实际工作时间。多数工厂已经能够达到并维持75% 至85% 的有效利用率。3. 提高生产能力。有效的预防性/预知性维护程序的主要好处是可提供工厂的产出或生产能力。短期(即1 到3 年)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增加已经达到15% 和40%。已经取得长期75% 至80% 的提高。4. 降低维护支出。在一些情况下,实际维护支出会在实施有效的预防性/预知性维护计的第一年内会增加。这种支出的增加通常会达到10% 至15%,它是由使用预知性技术所发现的固有可靠性问题引起的。在消除这些问题之后,通常会取得35% 至60% 的人力和材料成本降低。5. 延长使用寿命。通常,工厂资源的使用寿命可延长33% 至60%。使用寿命的延长得益于在发生对设备的损坏之前就检测出初发问题或与最佳工作状况的偏离。进行较小的调整或维修而不让小的缺陷变为严重问题几乎可以无限延长设备的有效使用寿命。 总结 无效的管理方法以及对工厂资源缺乏即时、实际的了解会带来认为造成的高维护成本,在这方面,世界范围内几乎每个制造和生产设施都存在巨大的机遇。有效使用预防性/预知性维护技术提供了充分利用这种机遇的方法。
3. 机械设备故障的诊断
机械故障诊断 需要进一步确定故障的性质,程度,类别,部位,原因,发展趋势等,为预报,控制,调整,维护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信号检测,特征提取,状态识别,诊断决策。 诊断技术发展几十年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从诊断技术的各分支技术来看,美国占有领先地位。美国的一些公司,如Bently,HP等,他们的监测产品基本上代表了当今诊断技术的最高水平,不仅具有完善的监测功能,而且具有较强的诊断功能,在宇宙、军事、化工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美国西屋公司的三套人工智能诊断软件(汽轮机TurbinAID,发电机GenAID,水化学ChemAID)对其所产机组的安全运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有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研究的用于内燃电力机车故障排除的专家系统DELTA;美国NASA研制的用于动力系统诊断的专家系统;Delio Procts公司研制的用于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噪声原因诊断的专家系统ENGING COOLING ADCISOR等。近年来,由于微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迅速发展,基于便携机的在线、离线监测与诊断系统日益普及,如美国生产的M6000系列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英国于70年代初成立了机器保健与状态监测协会,到了80年代初在发展和推广设备诊断技术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创立的沃森工业维修公司和斯旺西大学的摩擦磨损研究中心在诊断技术研究方面都有很高的声誉。英国原子能研究机构在核发电方面,利用噪声分析对炉体进行监测,以及对锅炉、压力容器、管道得无损检测等,起到了英国故障数据中心的作用。目前英国在摩擦磨损、汽车、飞机发动机监测和诊断方面仍具有领先的地位。 欧洲一些国家的诊断技术发展各具特色。如瑞典SPM公司的轴承监测技术,AGEMA公司的红外热像技术;挪威的船舶诊断技术;丹麦的BK公司的振动、噪声监测技术等都是各有千秋。日本在钢铁、化工等民用工业中诊断技术占有优势。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高等学校着重基础性理论研究;而机械技术研究所、船舶技术研究所等国立研究机构重点研究机械基础件的诊断研究;三菱重工等民办企业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工作,所研制的“机械保健系统”在汽轮发电机组故障监测和诊断方面已经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我国诊断技术的发展始于70年代末,而真正的起步应该从1983年南京首届设备诊断技术专题座谈会开始。虽起步较晚,但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加上政府有关部门多次组织外国诊断技术专家来华讲学,已基本跟上了国外在此方面的步伐,在某些理论研究方面已和国外不相上下。目前我国在一些特定设备的诊断研究方面很有特色,形成了一批自己的监测诊断产品。全国各行业都很重视在关键设备上装备故障诊断系统,特别是智能化的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在电力系统、石化系统、冶金系统、以及高科技产业中的核动力电站、航空部门和载人航天工程等。工作比较集中的是大型旋转机械故障诊断系统,已经开发了20种以上的机组故障诊断系统和十余种可用来做现场故障诊断的便携式现场数据采集器。透平发电机、压缩机的诊断技术已列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并受到高度重视;而西安交通大学的“大型选转机械计算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机组振动微机监测和故障诊断系统”。东北大学设备诊断工程中心经过多年研究,研制成功了“轧钢机状态监测诊断系统”,“风机工作状态监测诊断系统”,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可用于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信号有振动诊断、油样分析、温度监测和无损检测探伤为主,其他技术或方法为辅的局面。这其中又以振动诊断涉及的领域最广、理论基础最为雄厚、研究得最为充分。目前,在振动信号的分析处理方面,除了经典的统计分析、时频域分析、时序模型分析、参数辨识外,近来又发展了频率细化技术、倒频谱分析、共振解调分析、三维全息谱分析、轴心轨迹分析以及基于非平稳信号假设的短时傅里叶变换、Winger分布和小波变换等。而当代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为机械故障诊断注入了新的活力,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不仅在理论上得到了相当的发展,且己有成功的应用实例,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己成为机械故障诊断领域的一个最新研究热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嵌入式技术以及新兴的虚拟仪器技术的发展,故障诊断装置和仪器己经由最初的模拟式监测仪表发展到现在的基于计算机的实时在线监测一与故障诊断系统和基于微机的便携式监测分析系统。这类系统一般具有强大的信号分析与数据管理功能,能全面记录反映机器运行状态变化的各种信息,实现故障的精确诊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分布式监测诊断系统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开发热点。
4. 汽车机械故障是怎么造成的
机械故障产生的原因.
经验:
1.带传动出现故障原因是带作用在轴上的力较大,实现远距离传动,长时间工作皮带磨损,撕裂甚至拉断,对轴承的影响也较大.
2.齿轮传动故障原因主要有润滑不良工作环境造成齿磨损,点蚀.齿面啮合不到位造成齿根折断,塑性变形等等.太多了.
3.链传动,主要有润滑不良工作环境造成链条套筒磨损.
机械设备发生故障原因:1 外部原因 2 内部原因
1 外部原因主要有:使用环境原因,如粉尘、磨粒、温度、压力、腐蚀、气候等因素;设备负荷原因,如负荷超过设计能力、负荷不均、短时负荷值超过设计值等;安装调试问题,如安装调试不当或未达到设计要求等。未按要求维护操作设备,如润滑不良、密封问题、设备使用初期未按要求试车磨合、岗位工错误操作等;上次检修不当,如更换或修复的零件不合要求、装配问题等
2 内部原因主要有:机械本身设计存在问题 零件制造质量不过关等
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各种故障原因,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强的防范措施,是可以有效地防止机械故障,延长机械使用寿命的。
一、保证正常的工作载荷:
要注意不能在超过机械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下进行工作,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使用机械。要尽量保证机械负荷的均匀加减,使机械处于较为平缓的负荷变动,具体地说,就是要较为均匀地加减油门,防止发动机、工作装置动作的大起大落。
二、保证对机械的合理润滑:
正常合理的润滑是减少机械故障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要合理选用润滑剂,要根据机械的种类和应用结构的不同选用正常的润滑剂类别,根据机械的要求选用合适的质量等组,根据机械的要求选用合适的质量等级,根据机械的工作环境和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润滑剂牌号。使用中,既不可使用低等级的润滑剂,也不可用其他种类的润滑剂代替,更不可使用劣质产品。
三、适时维修:
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在这些故障中,有些故障对机械设备的影响可能是很微小的,有些是比较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机毁人亡的大事故。对出现的故障要及时进行处理,所谓适时进行处理就是要按照维修保养规程,对机械进行定期的保养与修理,各种等组的保养与修理必须按要求进行;在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工程机械的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及时了解机械的运行情况,对临时出现的故障,要及时进行处理,不要因故障小、不影响使用而延误维修时机,酿成更大故障。
5. 汽车厂机械伤害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机械伤害的事故其主要原因有:
1.检修、检查机械忽视安全措施。如人进入设备(球磨机等)检修、检查作业,不切断电源,未挂不准合闸警示牌,未设专人监护等措施而造成严重后果。也有的因当时受定时电源开关作用或发生临时停电等因素误判而造成事故。也有的虽然对设备断电,但因未等至设备惯性运转彻底停住就下手工作,同样造成严重后果;
2.缺乏安全装置。如有的机械传动带、齿机、接近地面的联轴节、皮带轮、飞轮等易伤害人体部位没有完好防护装置;还有的人孔、投料口绞笼井等部位缺护栏及盖板,无警示牌,人一疏忽误接触这些部位,就会造成事故;
3 .电源开关布局不合理,一种是有了紧急情况不立即停车;另一种是好几台机械开关设在一起,极易造成误开机械引发严重后果;
4.机械设备带病运行,不符合安全要求;
5.在机械运行中进行清理、卡料、上皮带蜡等作业;
6.任意进入机械运行危险作业区(采样、干活、借道、拣物等); 7.不具操作机械素质的人员上岗或作业人员操作失误。
二、机械事故造成的伤害主要种类有:
1.机械设备零、部件作旋转运动时氇成的伤害。例如机械、设备中的齿轮、支带轮、滑轮、卡盘、轴、光杠、丝杠、供轴节等零、部件都是作旋转运动的。旋转运动造成人员伤害的主要形式是绞隽和物体打击伤。
2.机械设备的零、部件作直线运动时造成的伤害。例如锻锤、冲床、切钣.几的施压部件、牛头刨床的床头、龙门刊床的床面及桥式吊车大、小车和升降-几构等,都是作直线运动的。作直线运力的零、部件造成的伤害事故主要有压伤、砸伤、挤伤。
3.刀具造成的伤害。例如车床上的车刀、铣床上的铣刀、钻床上的钻头、磨床上的磨轮、锯床上的锯条等等都是加工零件用的刀具。刀具在加工零件时造成的伤害主要有烫伤、刺伤、割伤。
4.被加工的零件造成的伤害。机械设备在对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有可能对人身造成伤害。这类伤害事故主要有:①被加工零件固定不牢被甩出打伤人,例如车床卡盘夹不牢,在旋转时就会将工件甩出伤人。②被加工的零件在吊运和装卸过程中,可能造成砸伤。
5.电气系统造成的伤害。工厂里使用的机械设备,其动力绝大多数是电能,因此每台机械设备都有自己的电气系统。主要包括电动机、配电箱、开关、按钮、局部照明灯以及接零(地)和馈电导线等。电气系统对人的伤害主要是电击。
6.手用工具造成的伤害。
7.其他的伤害。机械设备除去能造成上述各种伤害外,还可能造成其他一些伤害。例如有的机械设备在使用时伴随着发生强光、高温,还有的放出化学能、辐射能,以及尘毒危害物质等等,这些对人体都可能造成伤害。
三、防止机械伤害事故的防范措施有:
1.检修机械必须严格执行断电挂禁止合闸警示牌和设专人监护的制度。机械断电后,必须确认其惯性运转已彻底消除后才可进行工作。机械检修完毕,试运转前,必须对现场进行细致检查,确认机械部位人员全部彻底撤离才可取牌合闸。检修试车时,严禁有人留在设备内进行点车;
2.机械设备各传动部位必须有可靠的安全防护装置;各人孔、投料口、螺旋输送机等部位必须有盖板、护栏和警示牌;作业环境保持整洁卫生;炼胶机等人手直接频繁接触的机械,必须有完好紧急制动装置,该制动钮位置必须使操作者在机械作业活动范围内随时可触及到;
3.各机械开关布局必须合理,必须符合两条标准:一是便于操作者紧急停车;二是避免误开动其他设备;
4.加强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和检查,建立完善安全巡检制度,及时消除设备安全隐患,严禁设备带病运行。对机械进行清理积料、捅卡料、上皮带腊等作业,应遵守停机断电挂警示牌制度;
5.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因素大的机械作业现场,非本机械作业人员因事必须进入的,要先与当班机械作者取得联系,有安全措施才可同意进入;
6.操作各种机械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能掌握该设备性能的基础知识,经考试合格,持证上岗。作业中,必须精心操作,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严禁无证人员开动机械设备
6. 冷车启动后发动机吱吱响
汽车行驶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一些莫名的杂音,这是大家难免会碰到的汽车异响问题。但这些异响不容忽视,因为它往往在许多情况下都是由于运转机件的非正常运动、磨损和老化等原因带来的非正常性的响声,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检测和修理,轻者影响驾车心情,重则带来行车安全隐患。那么,如何辨别出现异响的问题根源?出现了这些异响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1、刹车盘异响
车辆以低速行驶在平坦路面上时,在轮轴部位发出间断无规律的“嘎嘎”声,车速提高时响声会随之略有加重,而上下坡和转弯时却没有变化;在凹凸不平的路面行驶时,声响加重,用脚踩制动踏板响声减轻或消失。停车检查时,来回旋转车轮即可听到异响。这是由于盘式制动器的制动蹄片支持板、减振弹簧板或导向板损坏、变形、脱落,使制动蹄铁与制动钳支撑架上下左右的间隙增大,互相撞击而发出声响。可到维修站修理变形的零件,更换脱落的零件。
2、方向盘转向异响
方向盘在左右打轮时会发现异响,当方向打到一半出现异响时,可以基本判断为转向机异响,如果是方向盘打死后出现异响,就很难说清异响的来源,去4S店检测得到的最多答案是转向拉杆球头胶套摩擦。
3、车身异响
在行车过程中特别是在加速或者急刹车的时候,汽车的某部位会有一些异响,虽然不影响行车安全,但总让人心里不舒畅,也担心是否有真的故障。出现车身有异响的问题通常是因为车身刚度不够,导致车辆在行驶中发生形变,车门与车框摩擦或者抖动,或者有的地方脱焊而产生钢板之间的摩擦等。这主要是汽车质量造成的,基本没什么解决办法。不过一些车身部件没有固定好也可能造成异响,这个紧上螺丝或者换根胶带就能解决。
4、侧门玻璃异响
驾驶位和副驾驶侧门玻璃不时嗒嗒嗒响很有可能是门锁松。你要打开门,在车身上有个u型的卡子,连接车门的那个,用梅花扳手拧松,往里推一点点,不要太靠里,不然关门会比较难,0.5厘米-1厘米即可。
5、车门内拉线异响
车门内拉线撞击车门板产生的异响。车门的内拉线撞击车门板的时候,声音还是很明显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先将车门内饰板拆解下来,然后用小海绵将车门内拉线包起来,这样杂音就没有啦,这也是汽车异响产生的原因之一。
6、天窗滑轨异响
有些车主的爱车天窗平时很少使用,一旦使用的时候,天窗就会发出“吱吱”的声音。专家表示,车子的天窗出现的情况是很多车主常范的“只知道用,不知道养护”的情况。天窗一般情况下,至少两三个月就要润滑一次。否则会异响,运动不畅,甚至烧坏电机。车主们可以使用棉布、纱布擦拭滑轨的轨道,在擦拭干净后,往滑轨轨道上涂抹少量的润滑脂,一般4S专业保养采用虎头HOTOLUBE或者克鲁伯的汽车天窗润滑脂。切勿使用凡士林或者机油,会流淌污染内饰,也会散发有害气味。
7、变速箱异响
车子在行驶中如果变速箱内部有“沙沙”声,而踩下离合器或油门后又没有了,换档时会有类似吹口哨的声音。如果在行驶中遇到噪音来源是变速箱处,有可能是变速箱轴承或齿轮磨损、轴承斑点所致。提速换档时变速箱异响,可能会是变速箱油里含有金属粉末,说明变速箱里制动带离合器之类部件过度磨损。
变速器零件较多,引起响声的原因也比较复杂,若某档发响,肯定与影响该档传动的部件有关;若所有档均发响,则往往是常啮合齿轮轴故障或变速器缺油。是否与特定的动作有关,如加、减档,起步,急加速,急减速,转弯等均是判断异响的有效手段,其中,变换速度、变换方向对于判定后桥故障尤为重要。
8、轮胎异响
轮胎造成的异响一般多为胎噪,产生的响声也会根据汽车行驶速度、轮胎种类、胎压情况、路面情况等因素产生各种强弱不同的噪音。当出现低沉的“啪啪”声,多为轮胎胎面变形、起包、磨损严重或气压不足,如为“嗒嗒”声,可能是胎面夹杂了小石子或扎钉等。如果在行驶过程中车轮部分发出金属碰撞摩擦响声,很可能是由避震器和轴承损坏。当碰到这些问题时应引起车主注意,即使仅仅是扎钉也很危险。
9、雨刷异响
雨刷异响主要是雨刷长时间不使用,雨刷刮片在刮风挡玻璃时干摩擦,或者即使喷完玻璃水之后雨刷异响并没有缓解。现象就是在使用时雨刷呈扇形并且规律的停顿,并发出异响。
解决办法也非常简单,更换雨刷刮片、添加玻璃水,当然上述的两种办法最直接最有效,其实雨刮片之所以刮不干净或者发出异响,主要是雨刮片老化或者与雨刮片不平导致刮布不均匀所致,车主可以先添加玻璃水尝试,如果不行再用砂纸简单的打磨之后再试效果,若还不行只能更换雨刷片!
7. 数控机床电气维修与故障的排除
由于现代数控系统的可靠性越来越高,数控系统本身的故障越来越低,而大部分故障的发生则是非系统本身原因引起的。系统外部的故障主要指由于检测开关、液压元件、气动元件、电气执行元件、机械装置等出现问题而引起的。
数控设备的外部故障可以分为软故障和外部硬件损坏引起的硬故障。软故障是指由于操作、调整处理不当引起的,这类故障多发生在设备使用前期或设备使用人员调整时期。对于数控系统来说,另一个易出故障的地方为伺服单元。由于各轴的运动是靠伺服单元控制伺服电机带动滚珠丝杠来实现的。用旋转编码器作速度反馈,用光栅尺作位置反馈。一般易出故障的地方为旋转编码器与伺服单元的驱动模块。也有个别的是由于电源原因而引起的系统混乱。特别是对那些带计算机硬盘保存数据的系统。例如,德国西门子系统840C。
例1:一数控车床刚投入使用的时候,在系统断电后重新启动时,必须要返回到参考点。即当用手动方式将各轴移到非干涉区外后,再使各轴返回参考点。否则,可能发生撞车事故。所以,每天加工完后,最好把机床的轴移到安全位置。此时再操作或断电后就不会出现问题。
外部硬件操作引起的故障是数控修理中的常见故障。一般都是由于检测开关、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电气执行元件、机械装置出现问题引起的。这类故障有些可以通过报警信息查找故障原因。对一般的数控系统来讲都有故障诊断功能或信息报警。维修人员可利用这些信息手段缩小诊断范围。而有些故障虽有报警信息显示,但并不能反映故障的真实原因。这时需根据报警信息和故障现象来分析解决。
例2:我厂一车削单元采用的是SINUMERIK840C系统。机床在工作时突然停机。显示主轴温度报警。经过对比检查,故障出现在温度仪表上,调整外围线路后报警消失。随即更换新仪表后恢复正常。
例3:同样是这台车削中心,工作时CRT显示9160报警“9160 NO PART WITH GRIPPER 1 CLOSED VERIFY V14-5”。这是指未抓起工件报警。但实际上抓工件的机械手已将工件抓起,却显示机械手未抓起工件报警。查阅PLC图,此故障是测量感应开关发出的。经查机械手部位,机械手工作行程不到位,未完全压下感应开关引起的。随后调整机械手的夹紧力,此故障排除。
例4:一台立式加工中心采用FANUC-OM控制系统。机床在自动方式下执行到X轴快速移动时就出现414#和410#报警。此报警是速度控制OFF和X轴伺服驱动异常。由于此故障出现后能通过重新启动消除,但每执行到X轴快速移动时就报警。经查该伺服电机电源线插头因电弧爬行而引起相间短路,经修整后此故障排除。
例5:操作者操作不当也是引起故障的重要原因。如我厂另一台采用840C系统的数控车床,第一天工作时完全正常,而第二天上班时却无论如何也开不了机,工作方式一转到自动方式下就报警“EMPTYING SELECTED MOOE SELECTOR”。加工完工件后,主轴不停,机械手就去抓取工件,后来仔细检查各部位都无毛病,而是自动工作条件下的一个模式开关位置错了。所以,当有些故障原因不明的报警出现的话,一定要检查各工作方式下的开关位置。
8. MVR蒸馏过程中存在什么机械伤害
机械装置在正常工作状态、非正常工作状态乃至非工作状态都可能发生危险。
机械在完成预定功能的正常工作状态下,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但却是执行预定功能所必须具备的运动要素,有可能产生危害后果。例如,零部件的相对运动,锋利刀具的运转,机械运转的噪声、振动等,使机械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存在碰撞、切割、环境恶化等对人员安全不利的危险因素。
机械装置的非正常工作状态是指在机械运转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意外状态,包括故障状态和检修保养状态。设备的故障,不仅可能造成局部或整机的停转,还可能对人员构成危险。如电气开关故障,会产生机械不能停机的危险;砂轮片破损,会导致砂轮飞出造成物体打击;速度或压力控制系统出现故障。
会导致速度或压力失控的危险等。机械的检修保养一般都是在停机状态下进行,但其作业的特殊性往往迫使检修人员采用一些非常规的做法,例如,攀高、进入狭小或几乎密闭的空间、将安全装置短路、进入正常操作不允许进人的危险区等,使维护或修理过程容易出现正常操作不存在的危险。
机械装置的非工作状态是机械停止运转时的静止状态,在正常情况下,非工作状态的机械基本是安全的,但不排除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如由于环境照度不够而导致人员发生碰撞事故;室外机械在风力作用下的滑移或倾翻;结构垮塌等。
9. 数控机床常见外部故障都有哪些处理解决措施
由于现代的数控系统可变性越来越高,故障率越来越低,很少发生故障。大部分故障都是非系统故障,是由外部原因引起的。
1、现代的数控设备都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结构比较复杂,保护措施完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有些故障并不是硬件损坏引起的,而是由于操作、调整、处理不当引起的。这类故障在设备使用初期发生的频率较高,这时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对设备都不特别熟悉。
例一、一台数控铣床,在刚投入使用的时候,旋转工作台经常出现不旋转的问题,经过对机床工作原理和加工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这个问题与分度装置有关,只有分度装置在起始位置时,工作台才能旋转。
例二、另一台数控铣床发生打刀事故,按急停按钮后,换上新刀,但工作台不旋转,通过PLC梯图分析,发现其换刀过程不正确,计算机认为换刀过程没有结束,不能进行其它操作,按正确程序重新换刀后,机床恢复正常。
例三、有几台数控机床,在刚投入使用的时候,有时出现意外情况,操作人员按急停按钮后,将系统断电重新启动,这时机床不回参考点,必须经过一番调整,有时得手工将轴盘到非干涉区。后来吸取教训,按急停按钮后,将操作方式变为手动,松开急停按钮,把机床恢复到正常位置,这时再操作或断电,就不会出现问题。
2、由外部硬件损坏引起的故障
这类故障是数控机床常见故障,一般都是由于检测开关、液压系统、气动系统、电气执行元件、机械装置等出现问题引起的。有些故障可产生报警,通过报答信息,可查找故障原因。
例一、一台数控磨床,数控系统采用西门子SINUMERIKSYSTEM3,出现故障报警F31“SPINDLECOOLANTCIRCUIT”,指示主轴冷却系统有问题,而检查冷却系统并无问题,查阅PLC梯图,这个故障是由流量检测开关B9.6检测出来的,检查这个开关,发现开关已损坏,更换新的开关,故障消失。
例二、一台采用西门子SINUMERIK810的数控淬火机床,一次出现6014“FAULTLEVELHARDENINGLIQUID”机床不能工作。报警信息指示,淬火液面不够,检查液面已远远超出最低水平,检测液位开关,发现是液位开关出现问题,更换新的开关,故障消除。
有些故障虽有报警信息,但并不能反映故障的根本原因。这时要根据报警信息、故障现象来分析。
例三、一台数控磨床,E轴在回参考点时,E轴旋转但没有找到参考点,而一直运动,直到压到极限开关,NC系统显示报警“EAXISATMAX.TRAVEL”。根据故障现象分析,可能是零点开关有问题,经确认为无触点零点开关损坏,更换新的开关,故障消除。
例四、一台专用的数控铣床,在零件批量加工过程中发生故障,每次都发生在零件已加工完毕,Z轴后移还没到位,这时出现故障,加工程序中断,主轴停转,并显示F97号报警“SPINDLESPEEDNOTOKSTATION2”,指示主轴有问题,检查主轴系统并无问题,其它问题也可导致主轴停转,于是我们用机外编程器监视PLC梯图的运行状态,发现刀具液压卡紧压力检测开关F21.1,在出现故障时,瞬间断开,它的断开表示铣刀卡紧力不够,为安全起见,PLC使主轴停转。经检查发现液压压力不稳,调整液压系统,使之稳定,故障被排除。
还有些故障不产生故障报警,只是动作不能完成,这时就要根据维修经验,机床的工作原理,PLC的运行状态来判断故障。
例五、一台数控机床一次出现故障,负载门关不上,自动加工不能进行,而且无故障显示。这个负载门是由气缸来完成开关的,关闭负载门是PLC输出Q2.0控制电磁阀Y2.0来实现的。用NC系统的PC功能检查PLCQ2.0的状态,其状态为1,但电磁阀却没有得电。原来PLC输出Q2.0通过中间继电器控制电磁阀Y2.0,中间继电器损坏引起这个故障,更换新的继电器,故障被排除。
例六、一台数控机床,工作台不旋转,NC系统没有显示故障报警。根据工作台的动作原理,工作台旋转第一步应将工作台气动浮起,利用机外编程器,跟踪PLC梯图的动态变化,发现PLC这个信号并未发出,根据这个线索继续查看,最后发现反映二、三工位分度头起始位置检测开关I9.7、I10.6动作不同步,导致了工作台不旋转。进一步确认为三工位分度头产生机械错位,调整机械装置,使其与二工位同步,这样使故障消除。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且是最重要的一步。特别是对数控机床的外部故障,有时诊断过程比较复杂,一旦发现问题所在,解决起来比较轻松。对外部故障的诊断,我们总结出两点经验,首先应熟练掌握机床的工作原理和动作顺序。其次要熟练运用厂方提供的PLC梯图,利用NC系统的状态显示功能或用机外编程器监测PLC的运行状态,根据梯图的链锁关系,确定故障点,只要做到以上两点,一般数控机床的外部故障,都会被及时排除。
10. 设备事故的原因有哪些,设备事故的处理因遵循什么原则
机械设备事故造成的伤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机械设备的零、部件作直线运动时造成的伤害。例如锻锤、冲床、切钣.几的施压部件、牛头刨床的床头、龙门刊床的床面及桥式吊车大、小车和升降-几构等,都是作直线运动的。作直线运力的零、部件造成的伤害事故主要有压伤、砸伤、挤伤。
2.机械设备零、部件作旋转运动时氇成的伤害。例如机械、设备中的齿轮、支带轮、滑轮、卡盘、轴、光杠、丝杠、供轴节等零、部件都是作旋转运动的。旋转运动造成人员伤害的主要形式是绞隽和物体打击伤。
3.刀具造成的伤害。例如车床上的车刀、铣床上的铣刀、钻床上的钻头、磨床上的磨轮、锯床上的锯条等等都是加工零件用的刀具。刀具在加工零件时造成的伤害主要有烫伤、刺伤、割伤。
4.被加工的零件造成的伤害。机械设备在对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有可能对人身造成伤害。这类伤害事故主要有:①被加工零件固定不牢被甩出打伤人,例如车床卡盘夹不牢,在旋转时就会将工件甩出伤人。②被加工的零件在吊运和装卸过程中,可能造成砸伤。
5 .手用工具造成的伤害。
6.电气系统造成的伤害。工厂里使用的机械设备,其动力绝大多数是电能,因此每台机械设备都有自己的电气系统。主要包括电动机、配电箱、开关、按钮、局部照明灯以及接零(地)和馈电导线等。电气系统对人的伤害主要是电击。
7.其他的伤害。机械设备除去能造成上述各种伤害外,还可能造成其他一些伤害。例如有的机械设备在使用时伴随着发生强光、高温,还有的放出化学能、辐射能,以及尘毒危害物质等等,这些对人体都可能造成伤害。
设备事故的处理因遵循一下几点原则
(1)根据仪表的指示的设备外部象征,确认机组已发生故障;
(2)首先解除对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威胁,必要时应立即解列或停用故障设备;
(3)迅速查时故障性质,故障原因,故障地点及损伤范围,按照规程尽快消除故障;
(4)尽一切可能保证非故障设备的安全运行不使事故扩大;
(5)设法保证厂用电的正常供应;
(6)在消除故障的每一个阶段,都要尽可能迅速地向班长、值长及分场报告,以便采取正确的对策,防止事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