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陀飞轮与同轴擒纵区别
一、发明时间不同抄
1、陀飞轮:在1795年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
2、同轴擒纵:于1974年发明的擒纵装置。
二、发明人不同
1、陀飞轮:陀飞轮是瑞士钟表大师路易·宝玑先生发明的一种钟表调速装置。
2、同轴擒纵:是一种由英国钟表大师乔治·丹尼尔斯发明的擒纵装置。
三、特点不同
1、陀飞轮:陀飞轮的创意在于,将钟表核心的擒纵机构放在一个框架(Carriage)之内,使框架围绕轴心——也就是摆轮的轴心规律性地做360度旋转。这样,原本的擒纵机构是固定的,因而当表搁置位置变化的时候,擒纵机构不变,造成了擒纵零件受力不同而产生了误差;当擒纵机构360度不停地旋转起来的时候,会将零件的方位误差综合起来,互相抵消,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误差。
2、同轴擒纵:同轴擒纵建基于杠杆擒纵并加以改良,大大降低了能量流失的情况。这项发明被公认为杠杆擒纵之后,钟表技术上的一大突破。同轴擒纵内含三层式同轴擒纵轮,能够将锁定功能与脉冲分开,从而免除了杠杆擒纵的滑动阻力,棘爪与棘爪之间亦无需添加润滑油。
㈡ 擒纵装置的同轴擒纵
擒纵机构是机械表的心脏,擒纵轮带动擒纵叉一擒一纵,完成锁接、传冲、释放的动作,将动力传输给摆轮,由摆轮完成时间的分配,达到调速的作用。可以说机械表的准确与否与擒纵机构有最大的关联。
历史上早期的擒纵机构都是英国人发明的,有丁字轮、工字轮等好几种。后来宝玑发明了杠杆擒纵(既马式擒纵),经过一些年的推广和使用,渐渐取代了其他各种擒纵机构,成为所有表厂都使用的一种标准擒纵机构。
同轴擒纵是乔治.丹尼尔斯博士经过十五年的研制发明的一种新型擒纵机构,他的出发点是将擒纵轮与擒纵叉之间垂直方向的摩擦变为平行方向的,摩擦的改变使机械表传统的3-5年一次的保养洗油延长至十年。同时因为同轴擒纵实现的基本条件是螺丝调校摆轮和无卡度游丝,这样令同轴擒纵机芯可以轻松获得天文台认证,得以走时精准。同轴擒纵刚一推出表坛既轰动,因为这是钟表界100多年以来第一次有新的擒纵方式出现,结构几乎是完美的,比起杠杆擒纵他是很先进的。
㈢ 擒纵装置的介绍
由于枢轮一转动并不能保证平水壸的水一定能稳定地注入受水壸中,所以必须有一种装置保证这种情况一定发生,这种装置称为天衡,也就是擒纵装置 。
㈣ 首先,来科普下什么是欧米茄腕表经常提到的同轴擒纵技术
在制表业的前期,可以说是“瑞士杠杆擒纵系统”统治的时代,那时的手表普遍都会依赖杠杆擒纵装置,持续了250多年的历史。但是这种擒纵装置存在诸多的弊端,其中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它的磨损问题。由于这种系统设计的不足,导致机芯在运作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摩擦与耗损,拖累手表内部其他组件使之受到不同程度的额外消耗,时间长了对腕表的功能与保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然而经过数个世纪的无限探索,同轴擒纵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时间来到了1999年,这一年,对于欧米茄乃至整个钟表业来说都是具有历史纪念性的。在1999年欧米茄将同轴擒纵系统推向市场之前,它的发明者、英国传奇制表师乔治•丹尼尔先生与来自欧米茄和斯沃琪集团技术部门的钟表专家们精诚合作,使得同轴技术最终满足了腕表工业量化生产的需要。这也标志着,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瑞士杠杆擒纵系统宣告破裂,欧米茄从此进入了同轴机芯的历史新篇章。
欧米茄同轴擒纵三大核心组件:擒纵叉;擒纵轮;无卡度游丝摆轮
擒纵轮:
三层式的同轴擒纵轮每年转动超过5几次,这种擒纵轮进一步优化了擒纵系统的精妙运转,使自身与擒纵叉叉瓦之间的传冲和锁接过程得以分开进行,由此改进了动力的传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腕表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擒纵叉:
带有三个红宝石叉瓦的擒纵叉仅四千万分之一克,轻若无物。欧米茄同轴擒纵系统的擒纵叉采用了全新设计,三个叉瓦的独特几何结构使动力可通过水平方向的推动传递。与瑞士杠杆擒纵系统的擒纵叉相比,这一革新的优势显而易见:杠杆擒纵系统的擒纵轮与擒纵叉叉瓦垂直接触,且面积较大,在擒纵的滑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摩擦,因此必须经常补充润滑油,使其保持最佳的润滑状态。然而同轴擒纵装置可以极大的运作是的摩擦。
无卡度游丝摆轮:
设计避免了游丝同快慢夹之间的碰触所产生的干扰,极大地增强了腕表的抗震性。
欧米茄同轴擒纵机芯的优势:
1.极大的延长的腕表的维护保养周期
欧米茄同轴擒纵系统是透过水平的冲力来传输能量的。较小的接触面及同轴擒纵推动动作大大减少了擒纵系统各个零件之间的磨擦,继而减少了润滑油的耗损,使得大大的延长了腕表的耐用性。
2.持久稳定的精准性
欧米茄同轴擒纵系统的顺时针冲力,则透过擒纵轮齿直接传输到摆轮滚轴上的叉瓦。因此,同轴擒纵系统具有更高的机械效率,确保了特久稳定的精准度,从而提供长久的卓越走时表现。
3.出色的抗震能力
将欧米茄同轴擒纵系统与无卡度游丝摆轮配合使用,腕表速率便可借由更改摆轮的转动惯量以作调整,而非不断地更改游丝的有效长度。由嵌入于圆形摆轮上的微型螺钉来实现这项调校。该设计不但改善了抗震性,更避免因碰触游丝所导致的干扰。
㈤ NOMOS有自己的擒纵装置吗
有的,NOMOS 研发了自己的擒纵装置
㈥ 擒纵装置原理和设计的书籍
可以看下机械设计手册中的间歇运动机构。
㈦ 擒纵装置的原理
在受水壼的下方有二组槓杆装置,其中一组的二端分别是枢衡与格叉,另一组则是枢权与关舌<图三>。 在受水壸的下方有二组杠杆装置,其中一组的二端分别是枢衡与格叉,另一组则是枢权与关舌。 格叉是用来顶住受水壶的活动横杆,当受水壶所承受的水重量大於另一端用以平衡重量的枢衡时,格叉便被扳下使得受水壶下倾,而压下启动机件─关舌。 格叉是用来顶住受水壶的活动横杆,当受水壶所承受的水重量大于另一端用以平衡重量的枢衡时,格叉便被扳下使得受水壶下倾,而压下启动机件─关舌。 关舌乃经由「天条」连结位于枢轮上方之「天衡」。 关舌乃经由「天条」连结位于枢轮上方之「天衡」。 「左天锁」是用来阻止枢轮向前转动的卡轧,此时受水壶内剩余的水,借着重力加速度,牵动已松开的枢轮,枢轮即往前转一轮辐,而此壶中的水也同时落入退水壶中。 整座水运仪象台就是靠著平水壼流出固定水量的水流而以等速均匀的方式一直间歇地运转不停,所以水力是水运仪象台的动力来源,它带动齿轮运转,使整座天文钟活动起来。
㈧ 欧米茄哪个系列机芯好
欧米茄系列手表好的机芯有:
1、Calibre 321
Calibre 321以其精美复杂的设计而闻名,是1957年 Speedmaster中首次使用的机芯。不仅如此,它还被用于各种型号。
包括Speedmaster ST 105.003(该表款首次经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测试和认证,并在第一次美国太空行走时由宇航员Ed White佩戴)和Speedmaster ST 105.012。
2、19令(法分)机芯
这里先解释一下“令”的意思:“令”是英文line的中文叫法、是钟表的专门用语、是用于计量大小的长度单位(1令相当于2.256毫米)。
说回19令机芯,它是由Franois Chevillat(弗朗索瓦‧席维拉)设计而成:直径: 43 mm;17钻;摆幅:18000/小时。
19令自1894问世到1932停产的几十年间,获得了无数天文台大赛奖项也打破了无数的天文台比赛记录。比如说在1936年的KEW的比赛中,他更获得了97.8分的至今保持最高分数记录的成绩,堪称“世界机械表最准的枚芯”。
3、30mm机芯
1939年,欧米茄推出第一款由Henri Kneuss(亨利‧诺伊斯)设计的30毫米机芯。据说,在当时的天文台比赛中分为怀表(大尺寸)和手表(小尺寸)两种,30mm正好处于怀表与手表两者之间的分界线。
也就是说,30mm是当时手表的最大限制直径。而这样的尺寸不仅确保了零件的完美比例,也为机芯带来了顶级的质量体现:发条盒和平衡摆的表面也尽可能扩阔设计,以确保最佳调校的性能。
30mm机芯有着难以置信的精准度,也因此被当时英国的皇家军队看重并投入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们曾大量订购装配了这款机芯的腕表,作为英国海军、陆军、以及皇家空军飞行员的装备。
4、561机芯。
5系列机芯是欧米茄1950年代到70年代最著名、最成熟的代表作,其中551、561、564、751皆拥有COSC认证,更是被称为OMEGA前石英时代最后的辉煌全自动系列。
机芯由Marc Colomb设计,表款直径27.9mm;厚度5.55mm;24钻 ;摆幅19800 A/h;动力储存:48小时Chronometer。
5、8500型同轴机芯
2007年,欧米茄推出的一款由马克-安德烈‧米克(Marc-André Miche)设计的自产8500机芯,这款机芯结合了乔治‧丹尼尔(George Daniels)的同轴擒纵系统。
这样的设计打破了200多年不变的基础制造理论,还非常有效降低了宝石部件之间的摩擦力,令腕表在长时间运作之下仍然保持精密准确。
8500机芯内部搭载着联结的双发条盒(能确保更稳定的动力传送)并设有自动上链装置、配黄铜及钨双金属摆陀(可作双向上链,有效地减少了上链时间),同时还拥有60小时动力储存。
因此,欧米茄在8500推出后便宣布旗下自制机芯全面改用搭载同轴擒纵装置设计。这枚机芯可以说是欧米茄机芯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㈨ 擒纵装置的种类
擒纵机构是一种机械能量传递的开关装置,这个开关受“计时基准的控制,以一定的频率开关钟表的主传动链,使指标“停-动?相间并以一定的平均速度转动,从而指示准确的时间。擒纵机构的功能可以从两方面理解:“擒?,将主传动的运动锁定(擒住),此时,钟表的主传动链是锁定的;“纵”,就是以震荡系统的一部分势能,开启(放开)主传动链运动,同时从主传动链中取回一定的能量以维持震荡系统的工作。擒纵机构是现代机械钟表的核心,最初的擒纵机构诞生于15世纪,逐渐进化到如今的各种样子。仍有数百种擒纵机构在现代钟表上使。
在我国,钟表制造工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因此,我国钟表上所采用的擒纵机构种类很少,如国产手表都有采用“叉瓦式擒纵机构?也称为“瑞士杠杆式擒纵机构?,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擒纵机构,它的性能和工艺性较好。国内钟表文献中,极少涉及到其他种类的擒纵机构,“叉瓦式擒纵机构成为我国手表的传统擒纵机构。
擒纵机构的工作原理一般都类似,它们都是从同一原始的擒纵机构进化而来。但这些进化的原因值得一提:都是为了减小擒纵机构对时间基准的影响。
现代机械钟表上,计时其准主要有两种:常用于时钟的单摆以及常用于手表的摆轮游丝系统;这两种时间基准在自由震荡的条件下,周期稳定。由于控制擒纵机构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而且自身的磨擦、空气阻力等也导致能量的损耗,震荡系统需要通过擒纵机构不断地补充损耗的能量,使摆轮(或单摆)达到能量输入输出的动态
平衡,这就是“传冲?过程。
数理分析表明,这个“传冲?过程会影响计时基准的周期,“传冲期间,会产生一些随机的计时误差。但在特定条件下,这个过程对计时基准周期的影响可以减小或消除:
1.“传部?或外部冲击发生在平衡点(摆轮或单摆停摆时的位置)上时,计时周期不变;
2.增加自由震荡的区间,可有效减小“传冲?这个“误差区间?的相对大小;
3.对摆轮游丝系统来说,若能将摆幅控制在220度上,那么,震荡系统无论受何种冲击,震荡频率不变。
上述条件是擒纵机构不断改进的理论基础。同轴擒纵机构、精密擒纵机构和恒力擒纵机构就是在上述几种思想指导下对现有擒纵机构进行大量改进的新机构。
㈩ 擒纵装置的擒纵器
这种机械装置是来传达主发条的动力到摆轮(Balance-wheel)的,它可以一次传送少量能量,同时可防止主发条快速松开。在摆轮振荡频率每小时28800次的表,其擒纵器的擒(locking)与纵(unlocking)动作一天进行692100次。
编辑本段 回目录 擒纵器 - 产品结构擒纵器包括擒纵轮、马仔(lever,或译杠杆),摆轮与游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