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里,分别注入20 mL 6molL-1醋酸和20 m L6molL-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里,分别注入20 mL 6mol醋酸和20 m L6mol氨水,醋酸解离出的CH3COO-和H+与氨水解离出的NH+4和OH-离子数相同,导电微粒数相同,故灯光明暗程度相似。
如果把这两种溶液混和后再试验,(刚好反应)H+与OH-结合成生成水。溶液中只有CH3COO-和NH+4导电微粒数减少故灯光变暗。
B. 在溶液导电性的实验装置里注入浓醋酸溶液时,灯光很暗,如果改用浓氨水,结果相同。可把上述两种溶液混...
因为醋酸和氨水都是部分电离,产生的离子较少。
而醋酸和氨水混合生成的醋酸铵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这样离子数打打增加。离子数越多,导电能力越强,所以把上述两种溶液混合起来实验时,灯光却十分明亮。
C. 求作业答案:在溶液导电性实验装置
C |
D. 溶液导电性实验
C刚开始加氢氧化钡时,硫酸铜与氢氧化钡逐渐形成难溶沉淀(硫酸钡和氢氧化铜),溶液中的阴阳离子数目逐渐减少,导电能力降低,故灯泡逐渐变暗。到了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没有阴阳离子,无法导电,故灯泡熄灭。继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中又有了阴阳离子(钡离子和氢氧根),故又能继续导电了
E. 如图所示为某物质溶于水后测溶液导电性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甲、乙均为带电粒子.若已知乙为Cl-,则下
A、从图中可以知道,乙离子为8个,而甲离子为4个,根据电荷守恒可以判断,甲离子应该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A错误;
B、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所以未通电时,甲和乙均分散于水中且是不断运动的,故B说法错误;
C、溶液中正负电荷的总数相等,所以溶液是电中性的,故C说法错误;
D、阴离子向电源的正极移动,而阳离子向电源的负极移动,所以通电后,甲粒子会向b电极移动,乙粒子会向a电极移动,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F. 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做溶液导电性实验。 (1)用一定量的硫酸溶液进行导电性实验,发现灯
(1)硫酸是电解质,产生了较多的H + 和SO 4 2- ,所以灯泡较亮,加入氢氧化钡后,溶液中的H + 和SO 4 2- 与氢氧化钡电离出的Ba 2+ 和OH - 反应生成BaSO 4 和H 2 O,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少,灯泡变暗。反应完毕后,继续滴加Ba(OH) 2 溶液,由于Ba(OH) 2 电离出Ba 2+ 和OH - ,灯泡又逐渐变亮。 (2)氨水溶液中离子浓度较小,通入CO 2 后由于溶液中发生反应:2NH 3 +CO 2 +H 2 O=(NH 4 ) 2 CO 3 , (NH 4 ) 2 CO 3 电离使溶液中离子浓度增大,灯泡逐渐变亮。 |
G. 根据溶液的导电能力实验装置图,将实验现象及反映溶液导电能力
你好!
根据灯泡的亮度反映溶液的导电力的强弱
灯泡越亮,说明导电能力越强,说明该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越大.
如果各溶液浓度相同的情况下,灯亮的,电离度大,灯暗的,电离度小.
如有疑问,请追问。
H. 如下图所示,图1是教材中水电解实验装置,图2是我市化学老师针对图1实验自创新装置。 图2的
(1)20 (2)O 2 ;用带火星的木条移到与电源正极相连接的移液管的尖嘴口上方,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3)B |
I. 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中,若向某一电解质溶液中逐滴加入另一溶液时,则灯泡由亮变暗
A.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NaCl,溶液电荷浓度不为0,灯泡不可内能熄灭,故A错误; B.硫容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完全反应时生成硫酸钡和水,溶液电荷浓度接近0,灯泡熄灭,符合题目要求,故B正确; C.硫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NaOH和硫酸钡,溶液电荷浓度不为0,灯泡不可能熄灭,故C错误; D.盐酸中逐滴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溶液电荷浓度不为0,灯泡不可能熄灭,故D错误. 故选B. |
J. 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A.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NaCl,溶液电荷浓度不为0,灯泡不可能专熄灭,故属A错误;
B.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完全反应时生成硫酸钡和水,溶液电荷浓度接近0,灯泡熄灭,符合题目要求,故B正确;
C.硫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生成NaOH和硫酸钡,溶液电荷浓度不为0,灯泡不可能熄灭,故C错误;
D.盐酸中逐滴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溶液电荷浓度不为0,灯泡不可能熄灭,故D错误.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