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毕业设计关于两指机械手设计方案
加分发给你,先给你个头看看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 机械手设计任务书 1
1.1毕业设计目的 1
1.2本课题的内容和要求 2
第二章 抓取机构设计 4
2.1手部设计计算 4
2.2腕部设计计算 7
2.3臂伸缩机构设计 8
第三章 液压系统原理设计及草图 11
3.1手部抓取缸 11
3.2腕部摆动液压回路 12
3.3小臂伸缩缸液压回路 13
3.4总体系统图 14
第四章 机身机座的结构设计 15
4.1电机的选择 16
4.2减速器的选择 17
4.3螺柱的设计与校核 17
第五章 机械手的定位与平稳性 19
5.1常用的定位方式 19
5.2影响平稳性和定位精度的因素 19
5.3机械手运动的缓冲装置 20
第六章 机械手的控制 21
第七章 机械手的组成与分类 22
7.1机械手组成 22
7.2机械手分类 24
第八章 机械手Solidworks三维造型 25
8.1上手爪造型 26
8.2螺栓的绘制 30
毕业设计感想 35
参考资料 36
送料机械手设计及Solidworks运动仿真
摘要
本课题是为普通车床配套而设计的上料机械手。工业机械手是工业生产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模仿人体上肢的部分功能,按照预定要求输送工件或握持工具进行操作的自动化技术设备,对实现工业生产自动化,推动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欢迎。实践证明,工业机械手可以代替人手的繁重劳动,显著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自动化水平。工业生产中经常出现的笨重工件的搬运和长期频繁、单调的操作,采用机械手是有效的。此外,它能在高温、低温、深水、宇宙、放射性和其他有毒、污染环境条件下进行操作,更显示其优越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
本课题通过应用AutoCAD 技术对机械手进行结构设计和液压传动原理设计,运用Solidworks技术对上料机械手进行三维实体造型,并进行了运动仿真,使其能将基本的运动更具体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它能实行自动上料运动;在安装工件时,将工件送入卡盘中的夹紧运动等。上料机械手的运动速度是按着满足生产率的要求来设定。
关键字 机械手,AutoCAD,Solidworks 。
第一章 机械手设计任务书
1.1毕业设计目的
毕业设计是学生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去解决专业范围内的工程技术问题而进行的一次基本训练。这对学生即将从事的相关技术工作和未来事业的开拓都具有一定意义。
其主要目的: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的一般工程技术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拓宽和深化学生的知识。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设计构思和创新思维,掌握工程设计的一般程序规范和方法。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使用技术资料、国家标准等手册、图册工具书进行设计计算,数据处理,编写技术文件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面向实际,面向生产,向工人和技术人员学习的基本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1.2本课题的内容和要求
(一、)原始数据及资料
(1、)原始数据:
生产纲领:100000件(两班制生产)
自由度(四个自由度)
臂转动180º
臂上下运动 500mm
臂伸长(收缩)500mm
手部转动 ±180º
(2、)设计要求:
a、上料机械手结构设计图、装配图、各主要零件图(一套)
b、液压原理图(一张)
c、机械手三维造型
d、动作模拟仿真
e、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3、)技术要求
主要参数的确定:
a、坐标形式:直角坐标系
b、臂的运动行程:伸缩运动500mm,回转运动180º。
c、运动速度:使生产率满足生产纲领的要求即可。
d、控制方式:起止设定位置。
e、定位精度:±0.5mm。
f、手指握力:392N
g、驱动方式:液压驱动。
(二、)料槽形式及分析动作要求
( 1、)料槽形式
由于工件的形状属于小型回转体,此种形状的零件通常采用自重输送的输料槽,如图1.1所示,该装置结构简单,不需要其它动力源和特殊装置,所以本课题采用此种输料槽。
图1.1机械手安装简易图
(2、)动作要求分析如图1.2所示
动作一:送 料
动作二:预夹紧
动作三:手臂上升
动作四:手臂旋转
动作五:小臂伸长
动作六:手腕旋转
预夹紧
手臂上升
手臂旋转
小臂伸长
手腕旋转
手臂转回
图1.2 要求分析
第二章 抓取机构设计
2.1手部设计计算
一、对手部设计的要求
1、有适当的夹紧力
手部在工作时,应具有适当的夹紧力,以保证夹持稳定可靠,变形小,且不损坏工件的已加工表面。对于刚性很差的工件夹紧力大小应该设计得可以调节,对于笨重的工件应考虑采用自锁安全装置。
2、有足够的开闭范围
夹持类手部的手指都有张开和闭合装置。工作时,一个手指开闭位置以最大变化量称为开闭范围。对于回转型手部手指开闭范围,可用开闭角和手指夹紧端长度表示。手指开闭范围的要求与许多因素有关,如工件的形状和尺寸,手指的形状和尺寸,一般来说,如工作环境许可,开闭范围大一些较好,如图2.1所示。
图2.1 机械手开闭示例简图
3、力求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
手部处于腕部的最前端,工作时运动状态多变,其结构,重量和体积直接影响整个机械手的结构,抓重,定位精度,运动速度等性能。因此,在设计手部时,必须力求结构简单,重量轻,体积小。
4、手指应有一定的强度和刚度
5、其它要求
因此送料,夹紧机械手,根据工件的形状,采用最常用的外卡式两指钳爪,夹紧方式用常闭史弹簧夹紧,松开时,用单作用式液压缸。此种结构较为简单,制造方便。
二、拉紧装置原理
如图2.2所示【4】:油缸右腔停止进油时,弹簧力夹紧工件,油缸右腔进油时松开工件。
图2.2 油缸示意图
1、右腔推力为
FP=(π/4)D²P (2.1)
=(π/4)0.5²2510³
=4908.7N
2、根据钳爪夹持的方位,查出当量夹紧力计算公式为:
F1=(2b/a)(cosα′)²N′ (2.2)
其中 N′=498N=392N,带入公式2.2得:
F1=(2b/a)(cosα′)²N′
=(2150/50)(cos30º)²392
=1764N
则实际加紧力为 F1实际=PK1K2/η (2.3)
=17641.51.1/0.85=3424N
经圆整F1=3500N
3、计算手部活塞杆行程长L,即
L=(D/2)tgψ (2.4)
=25×tg30º
=23.1mm
经圆整取l=25mm
4、确定“V”型钳爪的L、β。
取L/Rcp=3 (2.5)
式中: Rcp=P/4=200/4=50 (2.6)
由公式(2.5)(2.6)得:L=3×Rcp=150
取“V”型钳口的夹角2α=120º,则偏转角β按最佳偏转角来确定,
查表得:
β=22º39′
5、机械运动范围(速度)【1】
(1)伸缩运动 Vmax=500mm/s
Vmin=50mm/s
(2)上升运动 Vmax=500mm/s
Vmin=40mm/s
(3)下降Vmax=800mm/s
Vmin=80mm/s
(4)回转Wmax=90º/s
Wmin=30º/s
所以取手部驱动活塞速度V=60mm/s
6、手部右腔流量
Q=sv (2.7)
=60πr²
=60×3.14×25²
=1177.5mm³/s
7、手部工作压强
P= F1/S (2.8)
=3500/1962.5=1.78Mpa
2.2腕部设计计算
腕部是联结手部和臂部的部件,腕部运动主要用来改变被夹物体的方位,它动作灵活,转动惯性小。本课题腕部具有回转这一个自由度,可采用具有一个活动度的回转缸驱动的腕部结构。
要求:回转±90º
角速度W=45º/s
以最大负荷计算:
当工件处于水平位置时,摆动缸的工件扭矩最大,采用估算法,工件重10kg,长度l=650mm。如图2.3所示。
1、计算扭矩M1〖4〗
设重力集中于离手指中心200mm处,即扭矩M1为:
M1=F×S (2.9)
=10×9.8×0.2=19.6(N·M)
F
S
F
图2.3 腕部受力简图
2、油缸(伸缩)及其配件的估算扭矩M2〖4〗
F=5kg S=10cm
带入公式2.9得
M2=F×S=5×9.8×0.1 =4.9(N·M)
3、摆动缸的摩擦力矩M摩〖4〗
F摩=300(N)(估算值)
S=20mm (估算值)
M摩=F摩×S=6(N·M)
4、摆动缸的总摩擦力矩M〖4〗
M=M1+M2+M摩 (2.10)
=30.5(N·M)
5.由公式
T=P×b(ΦA1²-Φmm²)×106/8 (2.11)
其中: b—叶片密度,这里取b=3cm;
ΦA1—摆动缸内径, 这里取ΦA1=10cm;
Φmm—转轴直径, 这里取Φmm=3cm。
所以代入(2.11)公式
P=8T/b(ΦA1²-Φmm²)×106
=8×30.5/0.03×(0.1²-0.03²)×106
=0.89Mpa
又因为
W=8Q/(ΦA1²-Φmm²)b
所以
Q=W(ΦA1²-Φmm²)b/8
=(π/4)(0.1²-0.03²)×0.03/8
=0.27×10-4m³/s
=27ml/s
2.3臂伸缩机构设计
手臂是机械手的主要执行部件。它的作用是支撑腕部和手部,并带动它们在空间运动。
臂部运动的目的,一般是把手部送达空间运动范围内的任意点上,从臂部的受力情况看,它在工作中即直接承受着腕部、手部和工件的动、静载荷,而且自身运动又较多,故受力较复杂。
机械手的精度最终集中在反映在手部的位置精度上。所以在选择合适的导向装置和定位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手臂的伸缩速度为200m/s
行程L=500mm
1、手臂右腔流量,公式(2.7)得:【4】
Q=sv
=200×π×40²
=1004800mm³/s
=0.1/10²m³/s
=1000ml/s
2、手臂右腔工作压力,公式(2.8) 得:〖4〗
P=F/S (2.12)
式中:F——取工件重和手臂活动部件总重,估算 F=10+20=30kg, F摩=1000N。
所以代入公式(2.12)得:
P=(F+ F摩)/S
=(30×9.8+1000)/π×40²
=0.26Mpa
3、绘制机构工作参数表如图2.4所示:
图2.4机构工作参数表
4、由初步计算选液压泵〖4〗
所需液压最高压力
P=1.78Mpa
所需液压最大流量
Q=1000ml/s
选取CB-D型液压泵(齿轮泵)
此泵工作压力为10Mpa,转速为1800r/min,工作流量Q在32—70ml/r之间,可以满足需要。
5、验算腕部摆动缸:
T=PD(ΦA1²-Φmm²)ηm×106/8 (2.13)
W=8θηv/(ΦA1²-Φmm²)b (2.14)
式中:Ηm—机械效率取: 0.85~0.9
Ηv—容积效率取: 0.7~0.95
所以代入公式(2.13)得:
T=0.89×0.03×(0.1²-0.03²)×0.85×106/8
=25.8(N·M)
T<M=30.5(N·M)
代入公式(2.14)得:
W=(8×27×10-6)×0.85/(0.1²-0.03²)×0.03
=0.673rad/s
W<π/4≈0.785rad/s
因此,取腕部回转油缸工作压力 P=1Mpa
流量 Q=35ml/s
圆整其他缸的数值:
手部抓取缸工作压力PⅠ=2Mpa
流量QⅠ=120ml/s
小臂伸缩缸工作压力PⅠ=0.25Mpa
流量QⅠ=1000ml/s
第三章 液压系统原理设计及草图
3.1手部抓取缸
图 3.1手部抓取缸液压原理图〖7〗
1、手部抓取缸液压原理图如图3.1所示
2、泵的供油压力P取10Mpa,流量Q取系统所需最大流量即Q=1300ml/s。
因此,需装图3.1中所示的调速阀,流量定为7.2L/min,工作压力P=2Mpa。
采用:
YF-B10B溢流阀
2FRM5-20/102调速阀
23E1-10B二位三通阀
⑵ 冲压机构及送料机构设计
第一节 冲床冲压机构、送料机构及传动系统的设计
一、 设计题目
设计冲制薄壁零件冲床的冲压机构、送料机构及其传动系统。冲床的工艺动作如图5—1a)所示,上模先以比较大的速度接近坯料,然后以匀速进行拉延成型工作,此后上模继续下行将成品推出型腔,最后快速返回。上模退出下模以后,送料机构从侧面将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a) (b) (c)
图5—1 冲床工艺动作与上模运动、受力情况
要求设计能使上模按上述运动要求加工零件的冲压机构和从侧面将坯料推送至下模上方的送料机构,以及冲床的传动系统,并绘制减速器装配图。
二、 原始数据与设计要求
1.动力源是电动机,下模固定,上模作上下往复直线运动,其大致运动规律如图b)所示,具有快速下沉、等速工作进给和快速返回的特性;
2.机构应具有较好的传力性能,特别是工作段的压力角应尽可能小;传动角γ大于或等于许用传动角[γ]=40o;
3.上模到达工作段之前,送料机构已将坯料送至待加工位置(下模上方);
4.生产率约每分钟70件;
5.上模的工作段长度l=30~100mm,对应曲柄转角0=(1/3~1/2)π;上模总行程长度必须大于工作段长度的两倍以上;
6.上模在一个运动循环内的受力如图c)所示,在工作段所受的阻力F0=5000N,在其他阶段所受的阻力F1=50N;
7.行程速比系数K≥1.5;
8.送料距离H=60~250mm;
9.机器运转不均匀系数δ不超过0.05。
若对机构进行运动和动力分析,为方便起见,其所需参数值建议如下选取:
1)设连杆机构中各构件均为等截面均质杆,其质心在杆长的中点,而曲柄的质心则与回转轴线重合;
2)设各构件的质量按每米40kg计算,绕质心的转动惯量按每米2kg·m2计算;
3)转动滑块的质量和转动惯量忽略不计,移动滑块的质量设为36kg;
6)传动装置的等效转动惯量(以曲柄为等效构件)设为30kg·m2;
7) 机器运转不均匀系数δ不超过0.05。
三、 传动系统方案设计
冲床传动系统如图5-2所示。电动机转速经带传动、齿轮传动降低后驱动机器主轴运转。原动机为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其同步转速选为1500r/min,可选用如下型号:
电机型号 额定功率(kw) 额定转速(r/min)
Y100L2—4 3.0 1420
Y112M—4 4.0 1440
Y132S—4 5.5 1440
由生产率可知主轴转速约为70r/min,若电动机暂选为Y112M—4,则传动系统总传动比约为。取带传动的传动比ib=2,则齿轮减速器的传动比ig=10.285,故可选用两级齿轮减速器。图5—2 冲床传动系统
四、 执行机构运动方案设计及讨论
该冲压机械包含两个执行机构,即冲压机构和送料机构。冲压机构的主动件是曲柄,从动件(执行构件)为滑块(上模),行程中有等速运动段(称工作段),并具有急回特性;机构还应有较好的动力特性。要满足这些要求,用单一的基本机构如偏置曲柄滑块机构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需要将几个基本机构恰当地组合在一起来满足上述要求。送料机构要求作间歇送进,比较简单。实现上述要求的机构组合方案可以有许多种。下面介绍几个较为合理的方案。
1.齿轮—连杆冲压机构和凸轮—连杆送料机构
如图5—3所示,冲压机构采用了有两个自由度的双曲柄七杆机构,用齿轮副将其封闭为一个自由度。恰当地选择点C的轨迹和确定构件尺寸,可保证机构具有急回运动和工作段近于匀速的特性,并使压力角尽可能小。
送料机构是由凸轮机构和连杆机构串联组成的,按机构运动循环图可确定凸轮推程运动角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使其能在预定时间将工件推送至待加工位置。设计时,若使lOG<lOH ,可减小凸轮尺寸。
图5—3 冲床机构方案之一 图5—4冲床机构方案之二
2.导杆—摇杆滑块冲压机构和凸轮送料机构
如图5—4所示,冲压机构是在导杆机构的基础上,串联一个摇杆滑块机构组合而成的。导杆机构按给定的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它和摇杆滑块机构组合可达到工作段近于匀速的要求。适当选择导路位置,可使工作段压力角较小。
送料机构的凸轮轴通过齿轮机构与曲柄轴相连。按机构运动循环图可确定凸轮推程运动角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则机构可在预定时间将工件送至待加工位置。
3.六连杆冲压机构和凸轮—连杆送料机构
如图5—5所示,冲压机构是由铰链四杆机构和摇杆滑块机构串联组合而成的。四杆机构可按行程速比系数用图解法设计,然后选择连杆长lEF及导路位置,按工作段近于匀速的要求确定铰链点E的位置。若尺寸选择适当,可使执行构件在工作段中运动时机构的传动角γ满足要求,压力角较小。
凸轮送料机构的凸轮轴通过齿轮机构与曲柄轴相连,若按机构运动循环图确定凸轮转角及其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则机构可在预定时间将工件送至待加工位置。设计时,使lIH<lIR,则可减小凸轮尺寸。
图5—5冲床机构方案之三 图5—6冲床机构方案之四
4.凸轮—连杆冲压机构和齿轮—连杆送料机构
如图5—6所示,冲压机构是由凸轮—连杆机构组合,依据滑块D的运动要求,确定固定凸轮的轮廓曲线。
送料机构是由曲柄摇杆扇形齿轮与齿条机构串联而成,若按机构运动循环图确定曲柄摇杆机构的尺寸,则机构可在预定时间将工件送至待加工位置。
选择方案时,应着重考虑下述几个方面:
1)所选方案是否能满足要求的性能指标;
2)结构是否简单、紧凑;
3)制造是否方便,成本可否降低。
经过分析论证,方案1是四个方案中最为合理的方案,下面就对其进行设计。
五、 冲压机构设计
由方案1图5—3可知,冲压机构是由七杆机构和齿轮机构组合而成。由组合机构的设计可知,为了使曲柄AB回转一周,C点完成一个循环,两齿轮齿数比Z1/Z2应等于1。这样,冲压机构设计就分解为七杆机构和齿轮机构的设计。
1.七杆机构的设计
设计七杆机构可用解析法。首先根据对执行构件(滑块F)提出的运动特性和动力特性要求选定与滑块相连的连杆长度CF,并选定能实现上述要求的点C的轨迹,然后按导向两杆组法设计五连杆机构ABCDE的尺寸。
设计此七杆机构也可用实验法,现说明如下。
如图5—7所示,要求AB、DE均为曲柄,两者转速相同,转向相反,而且曲柄在角度的范围内转动时,从动件滑块在l=60mm范围内等速移动,且其行程H=150mm。图5—7 七杆机构的设计
1)任作一直线,作为滑块导路,在其上取长为l的线段,并将其等分,得分点F1、F2、…、Fn(取n=5)。
2)选取lCF为半径,以Fi各点为圆心作弧得K1、K2、…、K5。
3)选取lDE为半径,在适当位置上作圆,在圆上取圆心角为的弧长,将其与l对应等分,得分点D1、D2、…、D5。
4)选取lDC为半径,以Di为圆心作弧,与K1、K2、…、K5对应交于C1、C2、…、C5。
5)取lBC为半径,以Ci为圆心作弧,得L1、L2、…、L5。
6)在透明白纸上作适量同心圆弧。由圆心引5条射线等分(射线间夹角为)。
7)将作好图的透明纸覆在Li曲线族上移动,找出对应交点B1、B2、…、B5,便得曲柄长lAB及铰链中心A的位置。
8)检查是否存在曲柄及两曲柄转向是否相反。同样,可以先选定lAB长度,确定lDE和铰链中心E的位置。也可以先选定lAB、lDE和A、E点位置,其方法与上述相同。
用上述方法设计得机构尺寸如下:
lAB=lDE=100mm, lAE=200mm, lBC= lDC=283mm, lCF=430mm,A点与导路的垂直距离为162mm,E点与导路的垂直距离为223mm。
2.齿轮机构设计
此齿轮机构的中心距a=200mm,模数m=5mm,采用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Z1=Z2=40,ha*=1.0。
六、 七杆机构的运动和动力分析
用图解法对此机构进行运动和动力分析。将曲柄AB的运动一周360o分为12等份,得分点B1、B2、…、B12,针对曲柄每一位置,求得C点的位置,从而得C点的轨迹,然后逐个位置分析滑块F的速度和加速度,并画出速度线图,以分析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图5—8是冲压机构执行构件速度与C点轨迹的对应关系图,显然,滑块在F4~F8这段近似等速,而这个速度值约为工作行程最大速度的40%。该机构的行程速比系数为
故此机构满足运动要求。图5-8 七杆机构的运动和动力分析
在进行机构动力分析时,先依据在工作段所受的阻力F0=5000N,并认为在工作段内为常数,然后求得加于曲柄AB的平衡力矩Mb,并与曲柄角速度相乘,获得工作段的功率;计入各传动的效率,求得所需电动机的功率为5.3KW,故所确定的电动机型号Y132S—4(额定功率为5.5KW)满足要求。(动力分析具体过程及结果略)。
七、 机构运动循环图
依据冲压机构分析结果以及对送料机构的要求,可绘制机构运动循环图(如图5—9所示)。当主动件AB由初始位置(冲头位于上极限点)转过角(=90o)时,冲头快速接近坯料;又当曲柄由转到(=210o)时,冲头近似等速向下冲压坯料;当曲柄由转到(=240o)时,冲头继续向下运动,将工件推出型腔;当曲柄由转到(=285o)时,冲头恰好退出下模,最后回到初始位置,完成一个循环。送料机构的送料动作,只能在冲头退出下模到冲头又一次接触工件的范围内进行。故送料凸轮在曲柄AB由300o转到390o完成升程,而曲柄AB由390o转到480o完成回程。
图5-9 机构运动循环图
七、送料机构设计
送料机构是由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与摇杆滑块机构串联而成,设计时,应先确定摇杆滑块机构的尺寸,然后再设计凸轮机构。
1.四杆机构设计
依据滑块的行程要求以及冲压机构的尺寸限制,选取此机构尺寸如下:
LRH=100mm,LOH=240mm,O点到滑块RK导路的垂直距离=300mm,送料距离取为250mm时,摇杆摆角应为45.24o。
2.凸轮机构设计
为了缩小凸轮尺寸,摆杆的行程应小AB,故取,最大摆角为22.62o。因凸轮速度不高,故升程和回程皆选等速运动规律。因凸轮与齿轮2固联,故其等速转动。用作图法设计凸轮轮廓,取基圆半径r0=50mm,滚子半径rT=15mm。
八、调速飞轮设计
等效驱动力矩Md、等效阻力矩Mr和等效转动惯量皆为曲柄转角的函数,画出三者的变化曲线,然后用图解法求出飞轮转动惯量JF。
九、带传动设计
采用普通V带传动。已知:动力机为Y132S-4异步电动机,电动机额定功率P=5.5KW ,满载转速n1=1440rpm ,传动比i=2, 两班制工作。
(1)计算设计功率Pd
由[6]中的表6-6查得工作情况系数KA =1.4
(2)选择带型 由[6]中的图6-10初步选用A型带
(3)选取带轮基准直径 由[6]中的表6-7选取小带轮基准直径
由[6]中的表6-8取直径系列值取大带轮基准直径:
(4)验算带速V
在(5~25m/s) 范围内,带速合适。
(5)确定中心a和带的基准长度
在 范围内初选中心距
初定带长
查[6]中的表6-2 选取A型带的标准基准长度
求实际中心距
取中心距为500mm。
(6)验算小带轮包角
包角合适
(7)确定带的根数Z
查表得
取Z=3根
(8)确定初拉力
单根普通V带的初拉力
(9)计算带轮轴所受压力
(10)带传动的结构设计(略)
十、齿轮传动设计
齿轮减速器的传动比为ig=10.285,采用标准得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其代号为
ZLY-112-10-1。
第二节 棒料校直机执行机构与传动系统设计
一、设计题目
棒料校直是机械零件加工前的一道准备工序。若棒料弯曲,就要用大棒料才能加工出一个小零件,如图5-10所示,材料利用率不高,经济性差。故在加工零件前需将棒料校直。现要求设计一短棒料校直机。确定机构运动方案并进行执行机构与传动系统的设计。
图5-10 待校直的弯曲棒料
二、设计数据与要求
需校直的棒料材料为45钢,棒料校直机其他原始设计数据如表5-1所示。
表5-1 棒料校直机原始设计数据
参数
分组 直径d2
(mm) 长度L
(mm) 校直前最大曲率半径ρ
(mm) 最大校直力
(KN) 棒料在校直时转数
(转) 生产率
(根/分)
1 15 100 500 1.0 5 150
2 18 100 400 1.2 4 120
3 22 100 300 1.4 3 100
4 25 100 200 1.5 2 80
注:室内工作,希望冲击振动小;原动机为三相交流电动机,使用期限为10年,每年工作300天,每天工作16小时,每半年作一次保养,大修期为3年。
三、工作原理的确定
1) 用平面压板搓滚棒料校直(图5-11)。此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因材料的回弹,材料校得不很直。
2) 用槽压板搓滚棒料校直。考虑到“纠枉必须过正”,故将静搓板作成带槽的形状,动、静搓板的横截面作成图5-12所示形状。用这种方法既可能将弯的棒料校直,但也可能将直的棒料弄弯了,不很理想。
3) 用压杆校直。设计一个类似于图5-13所示的机械装置,通过一电动机,一方面让棒料回转,另一方面通过凸轮使压杆的压下量逐渐减小,以达到校直的目的。其优点是可将棒料校得很直;缺点是生产率低,装卸棒料需停车。
4) 用斜槽压板搓滚校直。静搓板的纵截面形状如图5-14所示,其槽深是由深变浅而最后消失。其工作原理与上一方案使压下量逐渐减小是相同的,故也能将棒料校得很直。其缺点是动搓板作往复运动,有空程,生产效率不够高。虽可利用如图所示的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的急回作用,来减少空程损失,但因动搓板质量大,又作往复运动,其所产生的惯性力不易平衡,限制了机器运转速度的提高,故生产率仍不理想。
5) 行星式搓滚校直。如图5-15所示,其动搓板变成了滚子1,作连续回转运动,静搓板变成弧形构件3,其上开的槽也是由深变浅而最后消失。这种方案不仅能将棒料校得很直,而且自动化程度和生产率高,所以最后确定采用此工作原理。图5-11平面压板搓滚棒料校直 图5-12 槽压板搓滚棒料校直
图5-13 压杆校直
图5-14 斜槽压板搓滚校直 图5-15 行星式搓滚校直
四、执行机构运动方案的拟定
行星式棒料校直机有两个执行构件,即动搓板滚子和送料滑块。动搓板滚子的运动为单方向等速连续转动,可将其直接装在机器主轴上。送料滑块的运动为往复移动。图5-16给出了两种送料机构方案,其中图a)为曲柄摇杆机构与齿轮、齿条机构组合,图b)为摆动推杆盘形凸轮机构与导杆滑块机构的组合,曲柄(或凸轮)每转一周送出一根棒料。由于凸轮机构能使送料机构的动作和搓板滚子的运动能更好的协调,故图b)的执行机构运动方案优于图a),下面设计计算针对图b)方案进行。
a) b)
图5-16 行星式棒料校直机执行机构运动方案
五、传动系统运动方案的拟定
初步拟定的传动方案如图5-17所示。驱使动搓板滚子1转动的为主传动链,为提高其传动效率,主传动链应尽可能简短,而且还要求冲击振动小,故图中采用了一级带传动和一级齿轮传动。传动链的第一级采用带传动有下列优点:电动机的布置较自由,电动机的安装精度要求较低,带传动有缓冲减振和过载保安作用。
图5-17 行星式棒料校直机传动方案
六、执行机构设计
由于动搓板滚子1直接装在机器主轴上,只有执行构件,没有执行机构,故只需对送料机构进行设计。对于图5-16b)所示得运动方案,送料机构的设计,实际上就是摆动推杆盘状凸轮机构的设计。
凸轮轴的转动是由滚子轴(传动主轴)的转动经过齿轮机构传动减速而得到的。下面来讨论滚子轴与凸轮轴间的传动比应如何确定。
应注意在校直棒料时,不允许两根棒料同时进入校直区,否则将因两根棒料的相互干扰,可能一根棒料也未被校直。所以一定要待前一根棒料退出落下后,后一根棒料才能进入校直区。
设滚子1的直径,棒料的直径为,校直区的工作角为,从棒料进入到退出工作区,滚子1的转角为。因在棒料校直时的运动状态跟行星轮系传动一样,弧形搓板相当于固定的内齿轮,其内经为,角相当于行星架的转角,根据周转轮系的计算式,即可求得滚子1的相应转角,即
故
设已确定为了校直棒料,棒料需在校直区转过的转数为,校直区的工作角为,则滚子1的直径,可由下式确定:
为了保证不出现两根棒料同时在校直区的现象,应在滚子1转过角度时,送料凸轮4才转一转,由此可定出齿轮的传动比为
图中采用了一级齿轮减速(轮为过轮,用它主要是为了协调中心距)。若一级齿轮减速不能满足要求时,可考虑用二级或三级齿轮减速。
对于第一组数据,并设校直区的工作角为=1200,则由上面公式可求得滚子1的直径=240mm,滚子1的转角为=2550,故取1=2600,从而求得齿轮的传动比为ig=0.722。故取Zc=26,Za=36。
送料滑块应将棒料推送到A点,设推送距离对应的圆心角为300,则可求得滑块行程约为120mm,若取摆杆长lCF=400mm,则其摆角为17.25o。
确定推杆运动规律,设计凸轮轮廓曲线(略)。
七、传动系统设计
原动机选为Y100L2-4异步电动机,电动机额定功率P=3KW ,满载转速n=1420rpm,则传动系统的总传动比为i=n/n1,其中n1为滚子1的转速。对于第一组数据,n1=2600×150/3600 =108.3,总传动比为i=13.11,若取带传动的传动比为ib=3.0,则齿轮减速器的传动比为ig=13.11/3.0=4.3,故采用单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
带传动和单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略)。
⑶ 冲床自动送料装置结构图和工作原理
给你介绍下NCF系列滚轮送料机的工作原理吧
送料机与冲床联机时,需要至少2个信版号:送料权、放松(2个信号来自冲床凸轮)
送料机PLC根据设定的送料长度,在收到送料信号后,输出信号到伺服放大器,伺服放大器控制电机运转,电机运转的度数由编码器反馈回伺服放大器,二者配合完成设定的送料长度传送。
当冲床到达下死点时,送料机PLC接收到放松信号,此时PLC输出1个信号驱动电磁阀动作,此电磁阀控制送料机气缸,气缸活塞动作,使送料机构上滚轮松开。
这就是送料机的主要工作过程,如此循环动作,完成冲压过程。
⑷ 冲压毕业设计和论文以及答辩方面的资料
1. (560×450×279) 塑料水槽及其注模具设计2. USB接口插件弯曲模具设计3. Φ146.6药瓶注塑模设计4. 冰箱调温按钮塑模设计5. 冲单孔垫圈模具设计6. 电机炭刷架冷冲压模具设计7. 垫片2冷冲模设计8. 级进模模具设计9. 冷冲(连接片级进模)10. 旅行餐碗注塑模设计11. 手机后盖注塑模的设计12. 漱口杯注塑模设计13. 童心吸水杯杯盖注塑模设计14. 童心吸水杯注塑模设计15. 弯管接头塑料模设计16. 把手封条(模具)17. 波轮注射模设计18. 电池板铝边框冲孔模的设计19. 电风扇旋扭的塑料模具设计20. 多用工作灯后盖注塑模21. 肥皂盒注塑模22. 封闭板成形模及冲压工艺设计23. 光驱外客注射模设计24. 机油盖注塑模具的设计25. 铰链落料冲孔复合模具设计26. 离合器板冲成形模具设计27. 手机充电器塑料模具28. 手机饰板冲压模具设计29. 水管三通管塑料模具30. 塑料传动支架31. 五金-笔记本电脑壳上壳冲压模设计32. 五金-冲大小垫圈复合模33. 五金-带槽三角形固定板冲圆孔、冲槽、落料连续模设计34. 五金-盖冒垫片35. 注塑-注射器盖毕业设计36. 五金-护罩壳侧壁冲孔模设计37. 五金-空气滤清器壳正反拉伸复合模设计38. 扬声器模具设计39. 注塑-PDA模具设计40. 注塑-wk外壳注塑模实体设计过程41. 注塑-底座注塑模42. 注塑-电流线圈架塑料模设计43. 注塑-对讲机外壳注射模设计44. 注塑-阀销注射模设计45. 注塑-方便饭盒上盖设计46. 注塑-肥皂盒模具设计47. 注塑-闹钟后盖毕业设计48. 注塑-瓶盖注塑模设计49. 注塑-普通开关按钮模具设计50. 注塑-软管接头模具设计51. 注塑-手机充电器的模具设计52. 注塑-鼠标上盖注射模具设计53. 注塑-塑料挂钩座注射模具设计54. 注塑-塑料架注射模具设计55. 注塑-玩具模具设计56. 注塑-香水盖子及模具设计57. 注塑-小电机外壳造型和注射模具设计58. 注塑-斜齿轮注射模59. 注塑-心型台灯塑料注塑模具毕业设计60. 注塑-旋纽模具的设计61. 注塑-牙签合盖注射模设计62. 注塑-游戏机按钮注塑模具设计63. 《仿真分析在冷冲模设计中的应用》64. 冲压-托板冲模毕业设计65. 盒形件落料拉深模设计66. -拉深模设计67. 落料,拉深,冲孔复合模68. 五金-湖南Y12型拖拉机轮圈落料与首次69. 注塑- 轴承端盖模具的加工70. 注塑-Z形件弯曲模设计71. 注塑-笔盖的模具设计72. 注塑-电源盒注射模设计73. 注塑-调节器连接件设计74. 注塑-放大镜模具的设计与制造75. 注塑-肥皂盒模具的设计76. 注塑-机油盖注塑模具设计77. 注塑-内螺纹管接头注塑模具设计78. 注塑-鼠标盖设计79. 注塑-塑料电话接线盒注射模设计80. 注塑-塑料模具设计81. 注塑-椭圆盖注射模设计82. 注塑-五寸软盘盖注射模具设计83. 注塑-仪器连接板注塑模设计84. 传动盖冲压工艺制定及冲孔模具设计85. 放音机机壳注射模设计86. 夹子冲压件设计87. 酒瓶内盖塑料模具设计88. 滤油器支架模具设计89. 汽车盖板冲裁模设计90. 三通管的塑料模设计91. 四垫圈复合模92. 型星齿轮的注塑模设计93. 压铸作业设计94. 自行车脚蹬内板多工位级进模设计95. 旋臂盖塑料模具设计96. CD盒注射模毕业设计97. 接线座塑料模具设计98. 电风扇叶片的塑料模设计99. 套座注射模100. 弯管接头的塑料模设计101. 渔具旋臂的塑料模设计102. 大功率三极管管脚级进模设计103. EPSON打印机打印传送带架注射模具设计104. 冲孔-落料倒装复合冲裁模具设计105. 电子送料器卡片冲压模具设计106. 和面机面板冲裁模具设计107. 汽车附件调角器上的连动板Ⅱ108. 成型板件冲模设计109. 勾板的级进模设计110. ILB3型水田耕整机箱盖座板落料冲方孔复合模111. 高档不锈钢保温杯过滤盘落料拉深模具设计112. 卡盖注射成型模具的设计113. 台式电脑立式机箱前面114. 方便米饭盒盖注塑模具板115. 新型端盖无毛刺冲孔模具116. q型绝缘螺钉设计与制造117. 电池槽盖的塑料模设计118. 电话机听筒外壳注射模具设计119. 多格盒注塑模设计120. 风道壳体工艺分析及注射模具设计121. 盖子塑料模具设计122. 空心球柄塑料模设计123. 手机卡压盖冲压模具的设计及凸模的加工仿真124. 无绳电话手机上壳注射模设计125. 线圈骨架注塑模具的设计126. 线圈骨架注塑模具的设计127. 管座及其加工模具的设计128. 拨叉复合冲裁模的设计与制造129. 冰箱调温按钮塑模设计130. 传动座架冷冲压模具设计131. MP3外壳注塑模具设计132. 旋纽模具的设计133. 手机塑料外壳注塑模134. 手机后壳CADCAM设计135. 汽车玻璃升降器外壳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136. 电话机底座注射模设计137.[A3-019]注塑模-圆珠笔笔盖的模具设计138.-电机炭刷架冷冲压模具设计139.带心行图案的把手水杯设计--杯子模具140.冲压汽车灯罩模具设计141.电子钟后盖注射模具设计142.盖子零件注射模设计143.经典细水口模具图144.冷冲模设计145.清新剂盒盖注射模设计146.洗衣机机盖的注塑模具设计147.钥匙模具设计148.MP3的前后盖的模具设计(只论文)149.刹车片冲压模具设计(只论文)150.雨刷机加强板修边冲孔模三维设计(只论文)151.片状弹簧冲压级进模毕业设计152. 彩色迷你塑料盆景花盆注塑模具设计
⑸ plc毕业论文设计
PLC和变频器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节能应用
摘要:介绍一种以PLC作为总控制部件,采用变频器控制中央空调冷冻水循环泵,构成恒压
循环供水;变频调速循环供水,以及用PLC控制一台软起动器分别起动4台井水泵的控制系统。
从而实现节能的目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PLC;变频器;软起动器;节能
1引言
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采用3台设备制冷机组用
于生产设备制冷,设备冷冻水循环泵2台,额定功
率30kW,一备一用。另采用2台空调制冷机组用
于环境制冷,空调冷冻水循环泵3台,额定功率
37kW,二用一备。两种循环水泵均为工频全速运转,
由于设备冷冻水采用传统的固定节流方式来满足生
产设备恒压供水要求和空调冷冻水采用固定节流的
方式实现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造成了大量电能的
浪费,减短了水泵和阀门的使用寿命。现改造为由
PLC作为核心控制部件,由变频器和设备冷冻水泵
组成恒压供水系统。空调冷冻水根据温差△T控制
原理,由变频器,PID温差控制器,温度变送器,
循环泵组成温差△T控制变频调速系统。
现公司有4口水井,井水泵额定功率为75kW,
采用工频恒速运行。井水统一供给两种制冷机组冷
却水、其他车间用水、消防用水等。由于井水泵的
自耦降压起动方式控制机构宠大,故障率高。现改
造为由PLC控制一台软起动器分别起动4台井水泵
的起动方式。
2硬件配置
设计选用一台PLC作为核心控制部件,控制井
水泵的软起动,设备冷冻水恒压供水和空调冷冻水
的变频调速。其中,PLC选用Siemens公司的s7-200,
CPU选用S7-222,电源模块一块,数字扩展模块选
用EM223 24VDC 16输入/16输出。共24个输入点,
22个输出点。数字量输入主要有循环泵手/自动运行
方式的切换,循环水泵和井水泵的手动启/停操作和
井水流量反馈。数字输出点用于19点继电器输出和
两个冷冻水系统故障报警和井水流量报警。
变频器选用MicroMaster430系列2台,一台额
定功率30kW,用于控制设备冷冻水循环泵,另一
台额定功率37kW,用于控制空调冷冻水循环泵。
MicroMaster430系列变频器是风机类和水泵类的专用变频器,它拥有内置PID调节器,可以提高供水
压力的控制精度,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软起动器
选用SIRIUS 3RW40系列一台,额定功率75kW,
用于软起动井水泵。PID温差控制器一台,选用
Transmit(全仕)G-2508系列PID双路温差控制器,
用于设定温差,并将PID处理后的4~20mA的模拟
信号送至变频器。压力变送器一个,用于检测设备
冷冻水的管网压力,并将压力信号反馈给变频器。
温度变送器两个,用于检测蒸发器两端的温度,并
将温度信号送至PID温差控制器。
3控制方案设计
3.1设备冷冻水恒压供水控制方案设计
控制原理如图2所示,设备冷冻水循环系统是
一个密闭的系统,由1#,2#循环泵供水,供水压力
要求在4.0±0.5Mbar。正常情况下,一台循环泵工
频全速运转时,出水压力可达7.5 Mbar。具有很大
的裕量,为避免电能的浪费,将设备冷冻水循环系
统设计为恒压供水系统。方案设计有手动/自动两种
工作方式。
在手动方式下,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现
场决定起/停水泵的变频运行,并设最高优先控制
级,不受PLC的自动控制,以保证检修或出现故障
时的安全使用。
自动方式控制过程:将控制面板上设备冷冻水
泵的手动/自动开关,打到“自动”档,由井水泵的运
行给定PLC设备冷冻水泵的起动信号,PLC控制
KM11吸合,并与变频器通信,由变频器1F软起动
1#循环泵。压力变送器检测设备冷冻水管网压力,
转化为4~20mA的模拟信号反馈至变频器1F,变频器1F通过内置的PID将检测压力与压力给定值
进行比较优化计算,输出运行频率调节1#循环泵
的转速。当压力变送器检测到的管网压力低于给定
压力时,变频器输出频率上升,增加1#泵的转速,
提高管网压力;反之,则频率下降,降低1#水泵的
转速。为防止备用泵在备用期间发生锈蚀现象,在
自动控制方式下,将1#、2#循环泵设置起始/停止周
期,使其自动定时循环使用。
为避免在水泵切换时,管网压力变化过大,应
采取必要的起/停时间协调措施,以尽量保证水压的
稳定,并在切换过程中,对压力检测信号进行一定
延时的“屏蔽”,防止变频器在较高的压力信号下不
起动。切换过程为:当设定的循环周期已到时,屏
蔽压力检测信号。将正在运行的水泵的频率升至
50Hz后切换为工频运行,之后将备用泵变频起动
(备用泵与运行泵不固定),在频率升至30Hz时,
切除工频泵,并取消对压力信号的屏蔽,恢复正常
运行,如此循环。在水泵切换时为了防止KM11与
KM12、KM21与KM22、KM11与KM22误动作同
时吸合发生故障,须将它们电气互锁和程序互锁。
当工作泵发生故障时,则立即停止工作泵,将备用
泵投入变频运行,并输出声光报警,提示工作人员
及时检修,当变频器发生故障时则停止水泵运行立
即输出报警。
3.2空调冷冻水系统循环泵变频调速控制方案设计
控制原理如图3所示,空调冷冻水系统的供回
水温度之差反映了冷冻水从室内携带热量的情况。
温差大,说明室内温度高,应提高冷冻水泵的转速,
加快冷冻水循环;反之,温差小,说明室内温度低,
可以适当降低冷冻水泵的转速,减缓冷冻水循环。
一般中央空调冷冻水系统设计温差为5oC~7oC。通
过温差△T控制,控制冷冻水系统的循环状态,可
以降低能源损耗,延长水泵的寿命。此外,空调冷
冻水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系统不必考虑恒压问题。
差控制器和循环泵温差闭环变频调速系统,控制冷
冻水泵的转速随着室内热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工作
过程为:温度变送器1、2分别在空调机组蒸发器输
入和输出端测得温度后,转换为4~20mA的标准信
号送入PID温差控制器,经PID与给定温差值比较
处理后,输出4~20mA的标准信号到变频器2F的
模拟量输入端,变频器2F输出相应频率,调节循环
水泵的转速,达到控制温度的目的,形成一个完整
的闭环控制系统。系统设计为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
方式手动方式工作过程与设备冷冻水泵手动工作方
式类似自动控制过程为:将控制面板上的空调冷冻
水循环泵手动/自动控制开关打到“自动”档,系统将
在自动方式下运行,由井水泵的运行给定PLC空调
冷冻水泵起动指令后,首先控制KM31吸合投入3#
循环泵变频运行,由温度变送器1、2检测蒸发器两
端的温度,并将温度信号送到PID温差控制器,PID
温差控制器将检测到的温差与给定温差比较处理后
的标准信号反馈给变频器2F。若检测到的温差大于
温差给定值时,变频器2F提升输出频率,提高水泵
的转速,加快冷冻水的循环;反之,则降低频率,
降低水泵转速。在自动运行方式下,将3台水泵设
定自动循环周期,定时自动循环使用。3台水泵的
开闭顺序为“先开先关”的顺序,当室内热负荷加
大时,若变频器2F的输出频率已升至50Hz,经一
定延时(如20min),当检测温差值仍大于温差给定
值时,通过PLC程序控制,把3#水泵切换为工频运
行,再投入4#水泵变频运行,如此循环,直到变频
运行5#水泵。当3台水泵被全部投入运行,且变频
泵频率已至50Hz,经延时若频率仍没下降,则由
PLC输出报警,提醒工作人员及时修改空调机组设
定值;相反,当室内热负荷减小时,变频器2F降低
输出频率,降低5#泵的转速,当频率降到20Hz时,
若检测温差值仍低于温差给定值时,经延时(如
20min),停止3#泵,依此类推。为保证变频器2F
只控制一台水泵,将KM31、KM41和KM51电气
互锁和程序互锁,同时须将KM31与KM32、KM41
与KM42、KM51与KM52电气互锁。当变频器2F
或水泵发生故障时,由PLC输出声光报警,提示工
作人员及时检修。
3.3井水泵软起动控制方案设计
如图1所示,利用PLC控制一台软起动器,即
可分别起动4台井水泵.将井水泵的运行方式设计为
手动方式。具体控制过程为:按下控制面板上相应的起动按钮,如按下6#泵起动按钮,PLC控制KM61
吸合并运行软起动器,软起动6#井水泵。当软起动
器起动完毕后利用其辅助触点反馈信号给PLC,
PLC断开KM61并立即闭合KM62,将6#井水泵切
入工频运行,并停止运行软起动器,依此类推。为
防止软起动器同时起动两台以上的井水泵,须将
KM61、KM71、KM81、KM91电气互锁和程序互
锁,另须将KM61与KM62、KM71与KM72、KM81
与KM82、KM91与KM92电气互锁,
4 S7-200与MM430变频器的通信设置
S7-200PLC作为核心控制部件,它有总线访问
权,可以读取或改写变频器的状态,控制软起动器
的运行状态,从而达到控制和监视设备运行状态的
目的。系统采用总线式拓扑结构,两台变频器采用
总线接插件连入总线。S7-200选用S7-222CPU,软
件采用WIN3.2。采用西门子Profibus屏蔽电缆及9
针D形网络连接头。利用S7-222的自由通信口功
能,即RS485通信口。由用户程序实现USS协议与
两台MM430变频器通信。在硬件连接完毕后,需
要对两台MM430变频器的通信参数进行设置,如
表1所示。
5软件设计
在应用设计中,PLC起到“总监总控”的角色,
可以对两台变频器的状态进行查询和控制。程序首
先将S7-222的通信口初始化为自由通信口方式,然
后程序进入一个顺序控制逻辑功能块。控制顺序为:
手动起动井水泵,在井水流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
自动运行设备冷冻水循环泵和空调冷冻水循环泵。
在PLC的程序中设计了井水泵的手动软起动井水泵
控制、设备冷冻水循环泵和空调冷冻水循环泵自动
定时循环程序;同时设计了设备冷冻水循环泵和空调冷冻水循环泵的手动控制程序。在本系统中采用
了变频器自身控制的方法,这样就省去了对PLC的
PID算法的编程。
6结论
本系统设计实际应用运行一个夏季后,得出与
上个季度循环水泵电能消耗数据及故障次数如表2
所示。数据显示,系统改造后节能达30%以上,并
且在春,秋、冬季节空调冷冻水循环泵的节能效果
会更加明显,并且故障发生次数大幅下降。因此采
用调速调节流量的方式,可以大幅度降低截流能量
的损耗,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并能延长水泵的寿
命,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
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仁祥,王小曼.变频器在中央空调中的应用.通用变
频器选型,应用与维护.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176-202.
[2]西门子有限公司.MM430通信设置.MICROMASTER
430使用大全.2003.12.
[3]蔡行健.S7-200模块.深入浅出西门子S7-200PLC.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3:95-125.
[4]原魁,刘伟强.变频器基础及应用.北京:冶金工业出
版社,2006.
[5]罗宇航.流行PLC实用程序及设计(西门子S7-200系
列).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叮叮猫进士 回答采纳率:42.2% 2010-03-24 20:3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其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电梯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的垂直交通工具,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随着人们对其要求的提高,电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拖动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变压变频调速,其逻辑控制也由PLC代替原来的继电器控制。
通过对变频器和PLC的合理选择和设计,大大提高了电梯的控制水平,并改善了电梯运行的舒适感,使电梯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控制和运行效果。并利用旋转编码器发出的脉冲信号构成位置反馈,实现电梯的精确位移控制。通过PLC程序设计实现楼层计数、换速信号、开门控制和平层信号的数字控制,取代井道位置检测装置,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平层精度。该系统具有先进、可靠、经济的特色。该电梯控制系统具有司机运行和无司机运行的功能,并且具有指层、厅召唤、选层、选向等功能和具有集选控制的特点。
关键词: 电梯; PLC; 变频调速; 旋转编码器
ABSTRACT
As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exchange of VVVF technology has entered a new era, its application more widely. The elevator as a modern high-rise building the vertical transport,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ves, as people raise their requirements, the lift has be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ts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to drag the PSA Frequency Control, the logic control Also by the PLC to replace the original control relays.
Through the PLC chip and a reasonable choice and design, Greatly improving the control of the elevator, the elevator and to improve the operation of comfort, so that the lift has been better control and operation results. And using a rotary encoder pulse a position feedback, and lift the precise control of displacement. PLC program designed to achieve through the floor count, for speed signal, to open the door of peace control of the digital control signals to replace Wells Road location detection devices, 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accuracy of the peace. The system has advanced, reliable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The elevator control system has run drivers and drivers operating without that manual and automatic features, and with that layer, called the Office for the election of the Commission to function, with election-contro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lift ; PLC; VVVF; rotary encoder
目 录
1 绪论 1
1.1 PLC控制交流变频电梯的简介 1
1.2 电梯控制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2
1.3 题目选择的来源与意义 3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3
2 电梯设备的介绍 4
2.1 电梯设备 4
2.1.1 电梯的分类 4
2.1.2 电梯的主要参数 4
2.1.3 电梯的安全保护装置 5
3 变频器的选择及其参数计算 7
3.1 变频器的分类 7
3.2 变频器的选择 7
3.2.1 变频器品牌型号的选择 7
3.2.2 变频器规格的选择 8
3.2.3 选择变频器应满足的条件 8
3.3 VS-616G5型通用型变频器 8
3.4 变频器有关参数的计算 10
3.4.1 变频器容量的计算 10
3.4.2 变频器制动电阻的计算 11
4 PLC的选择及硬件开发 12
4.1 PLC简介 12
4.2 控制器件的选择 14
4.2.1 PLC的选择 14
4.2.2 轿厢位置的检测元件 14
4.3 PLC硬件系统的设计 16
4.3.1 设计思路 19
4.3.2 I/O点数的分配及机型的选择 21
5 系统软件开发 25
5.1 电梯的三个工作状态 25
5.1.1 电梯的自检状态 25
5.1.2 电梯的正常工作状态 25
5.1.3 电梯的强制工作状态 26
5.2 系统的软件开发方法确定 26
5.2.1 软件设计特点 26
5.2.2 软件流程 27
5.2.3 模块化编程 29
5.3 系统的软件开发 30
5.3.1 电路的开关门运行回路 30
5.3.2 电梯的外召唤信号的登记消除及显示回路 33
5.3.3 利用旋转编码器获取楼层信息 35
5.3.4 呼梯铃控制与故障报警 35
5.3.5 电梯的消防运行回路 36
结 论 38
致 谢 39
参考文献 40
附录 Ⅰ VS-616G5型变频器的常用参数 41
附录 Ⅱ VS-616G5变频器主要参数设置表 42
附录 Ⅲ 梯形图 43
⑹ 需求一篇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毕业设计
数控技术
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水平和现代化程度,数控技术及装备是发展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和尖端工业(如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航空、航天等国防工业产业)的使能技术和最基本的装备。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制造技术和装备就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而数控技术又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最核心的技术。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此外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还将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资,不仅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而且在“高精尖”数控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和限制政策。总之,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数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数控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即所谓的数字化装备,其技术范围覆盖很多领域:(1)机械制造技术;(2)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5)传感器技术;(6)软件技术等。
1 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而且随着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他对国计民生的一些重要行业(IT、汽车、轻工、医疗等)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行业所需装备的数字化已是现代发展的大趋势。从目前世界上数控技术及其装备发展的趋势来看,其主要研究热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
效率、质量是先进制造技术的主体。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效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缩短生产周期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为此日本先端技术研究会将其列为5大现代制造技术之一,国际生产工程学会(CIRP)将其确定为21世纪的中心研究方向之一。
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秒/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
从EMO2001展会情况来看,高速加工中心进给速度可达80m/min,甚至更高,空运行速度可达100m/min左右。目前世界上许多汽车厂,包括我国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已经采用以高速加工中心组成的生产线部分替代组合机床。美国CINCINNATI公司的HyperMach机床进给速度最大达60m/min,快速为100m/min,加速度达2g,主轴转速已达60 000r/min。加工一薄壁飞机零件,只用30min,而同样的零件在一般高速铣床加工需3h,在普通铣床加工需8h;德国DMG公司的双主轴车床的主轴速度及加速度分别达12*!000r/mm和1g。
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
在可靠性方面,国外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 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
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1.2 5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
采用5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5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3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5轴联动加工可比3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5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3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5轴联动机床的发展。
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5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5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含5面加工机床)的发展。
在EMO2001展会上,新日本工机的5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5面加工和5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德国DMG公司展出DMUVoution系列加工中心,可在一次装夹下5面加工和5轴联动加工,可由CNC系统控制或CAD/CAM直接或间接控制。
1.3 智能化、开放式、网络化成为当代数控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
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为解决传统的数控系统封闭性和数控应用软件的产业化生产存在的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对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研究,如美国的NGC(The Next Generation Work-Station/Machine Control)、欧共体的OSACA(Open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Control within Automation Systems)、日本的OSEC(Open System Environment for Controller),中国的ONC(Open Numerical Control System)等。数控系统开放化已经成为数控系统的未来之路。所谓开放式数控系统就是数控系统的开发可以在统一的运行平台上,面向机床厂家和最终用户,通过改变、增加或剪裁结构对象(数控功能),形成系列化,并可方便地将用户的特殊应用和技术诀窍集成到控制系统中,快速实现不同品种、不同档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牌产品。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体系结构规范、通信规范、配置规范、运行平台、数控系统功能库以及数控系统功能软件开发工具等是当前研究的核心。
网络化数控装备是近两年国际著名机床博览会的一个新亮点。数控装备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满足生产线、制造系统、制造企业对信息集成的需求,也是实现新的制造模式如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全球制造的基础单元。国内外一些著名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制造公司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相关的新概念和样机,如在EMO2001展中,日本山崎马扎克(Mazak)公司展出的“CyberProction Center”(智能生产控制中心,简称CPC);日本大隈(Okuma)机床公司展出“IT plaza”(信息技术广场,简称IT广场);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展出的Open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开放制造环境,简称OME)等,反映了数控机床加工向网络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1.4 重视新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
1.4.1 关于数控系统设计开发规范
如前所述,开放式数控系统有更好的通用性、柔性、适应性、扩展性,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等国纷纷实施战略发展计划,并进行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规范(OMAC、OSACA、OSEC)的研究和制定,世界3个最大的经济体在短期内进行了几乎相同的科学计划和规范的制定,预示了数控技术的一个新的变革时期的来临。我国在2000年也开始进行中国的ONC数控系统的规范框架的研究和制定。
1.4.2 关于数控标准
数控标准是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数控技术诞生后的50年间的信息交换都是基于ISO6983标准,即采用G,M代码描述如何(how)加工,其本质特征是面向加工过程,显然,他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数控技术高速发展的需要。为此,国际上正在研究和制定一种新的CNC系统标准ISO14649(STEP-NC),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系统的中性机制,能够描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统一数据模型,从而实现整个制造过程,乃至各个工业领域产品信息的标准化。
STEP-NC的出现可能是数控技术领域的一次革命,对于数控技术的发展乃至整个制造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STEP-NC提出一种崭新的制造理念,传统的制造理念中,NC加工程序都集中在单个计算机上。而在新标准下,NC程序可以分散在互联网上,这正是数控技术开放式、网络化发展的方向。其次,STEP-NC数控系统还可大大减少加工图纸(约75%)、加工程序编制时间(约35%)和加工时间(约50%)。
目前,欧美国家非常重视STEP-NC的研究,欧洲发起了STEP-NC的IMS计划(1999.1.1~2001.12.31)。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来自欧洲和日本的20个CAD/CAM/CAPP/CNC用户、厂商和学术机构。美国的STEP Tools公司是全球范围内制造业数据交换软件的开发者,他已经开发了用作数控机床加工信息交换的超级模型(Super Model),其目标是用统一的规范描述所有加工过程。目前这种新的数据交换格式已经在配备了SIEMENS、FIDIA以及欧洲OSACA-NC数控系统的原型样机上进行了验证。
2 对我国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估计
我国数控技术起步于1958年,近5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8年到1979年,即封闭式发展阶段。在此阶段,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和我国的基础条件的限制,数控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第二阶段是在国家的“六五”、“七五”期间以及“八五”的前期,即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初步建立起国产化体系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改革开放和国家的重视,以及研究开发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善,我国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在产品的国产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第三阶段是在国家的“八五”的后期和“九五”期间,即实施产业化的研究,进入市场竞争阶段。在此阶段,我国国产数控装备的产业化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在“九五”末期,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配国产数控系统(普及型)也达到了10%。
纵观我国数控技术近5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经过4个5年计划的攻关,总体来看取得了以下成绩。
a.奠定了数控技术发展的基础,基本掌握了现代数控技术。我国现在已基本掌握了从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数控主机、专机及其配套件的基础技术,其中大部分技术已具备进行商品化开发的基础,部分技术已商品化、产业化。
b.初步形成了数控产业基地。在攻关成果和部分技术商品化的基础上,建立了诸如华中数控、航天数控等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数控系统生产厂。兰州电机厂、华中数控等一批伺服系统和伺服电机生产厂以及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一机床厂等若干数控主机生产厂。这些生产厂基本形成了我国的数控产业基地。
c.建立了一支数控研究、开发、管理人才的基本队伍。
虽然在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高端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尤其是在产业化方面的技术水平现状与我国的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然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不仅技术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发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装备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从国际上来看,对我国数控技术水平和产业化水平估计大致如下。
a.技术水平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大约落后10~15年,在高精尖技术方面则更大。
b.产业化水平上,市场占有率低,品种覆盖率小,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外观质量相对差;可靠性不高,商品化程度不足;国产数控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用户信心不足。
c.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对竞争前数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工程化能力较弱;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拓展力度不强;相关标准规范的研究、制定滞后。
分析存在上述差距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a.认识方面。对国产数控产业进程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认识不足;对市场的不规范、国外的封锁加扼杀、体制等困难估计不足;对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水平及能力分析不够。
b.体系方面。从技术的角度关注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多,从系统的、产业链的角度综合考虑数控产业化问题的时候少;没有建立完整的高质量的配套体系、完善的培训、服务网络等支撑体系。
c.机制方面。不良机制造成人才流失,又制约了技术及技术路线创新、产品创新,且制约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往往规划理想,实施困难。
d.技术方面。企业在技术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的工程化能力不强。机床标准落后,水平较低,数控系统新标准研究不够。
3 对我国数控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3.1 战略考虑
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要尽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转移,即要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空芯”。我们以资源、环境、市场为代价,交换得到的可能仅仅是世界新经济格局中的国际“加工中心”和“组装中心”,而非掌握核心技术的制造中心的地位,这样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我们应站在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数控技术和产业问题,首先从社会安全看,因为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不仅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还可缓解我国就业的压力,保障社会的稳定;其次从国防安全看,西方发达国家把高精尖数控产品都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质,对我国实现禁运和限制,“东芝事件”和“考克斯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
3.2 发展策略
从我国基本国情的角度出发,以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我国制造装备业综合竞争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目标,用系统的方法,选择能够主导21世纪初期我国制造装备业发展升级的关键技术以及支持产业化发展的支撑技术、配套技术作为研究开发的内容,实现制造装备业的跨跃式发展。
强调市场需求为导向,即以数控终端产品为主,以整机(如量大面广的数控车床、铣床、高速高精高性能数控机床、典型数字化机械、重点行业关键设备等)带动数控产业的发展。重点解决数控系统和相关功能部件(数字化伺服系统与电机、高速电主轴系统和新型装备的附件等)的可靠性和生产规模问题。没有规模就不会有高可靠性的产品;没有规模就不会有价格低廉而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当然,没有规模中国的数控装备最终难以有出头之日。
在高精尖装备研发方面,要强调产、学、研以及最终用户的紧密结合,以“做得出、用得上、卖得掉”为目标,按国家意志实施攻关,以解决国家之急需。
在竞争前数控技术方面,强调创新,强调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我国数控产业、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行业发展部.CIMT2001巡礼〔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18-20.
〔2〕 梁训王宣 ,周延佑.机床技术发展的新动向〔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3):21-28.
〔3〕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数控系统分会.CIMT2001巡礼〔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5):13-17.
〔4〕 杨学桐,李冬茹,何文立,等?距世纪数控机床技术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国家机械工业局,2000.
对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的战略思考
伴随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何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科技部已正式启动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将投资八个亿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 从八十年代中期企业逐步开始应用CAD软件,到国家在九十年代实施CAD应用工程,到企业广泛应用财务软件,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道路上已经度过了近二十年时间,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本文将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深层次的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帮助制造业企业能够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使信息技术能够真正为企业经营服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系统软件供应商、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渠道与代理商和软件及系统集成商,是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每个基本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失败。 图1 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 1.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职责是: 1)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宏观引导与管理。 2)负责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和计划,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树立样板,推动信息化应用工程的发展。 3)负责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 4)负责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保证各个基本要素实现多赢。 2.制造业企业是信息化的最终客户,是主体,其他要素都是为这个客户服务的。 每个制造业企业,都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管理体制,来选择个性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要实施好信息化工程,企业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企业领导必须对信息化建立基本的认识,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是一个工具,是一种手段,需要为我所用,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信息化是首长工程,企业领导必须把它当作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必须真抓实干。 3)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把信息化作为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大项目来进行科学地管理。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对信息化工程这个大项目的实施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阶段的目标、项目的人员组织、成本、考核标准进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监控,必须对每一个阶段的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信息化工程这一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满足项目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实施周期、实施成本和实施效果。 4)任何一个试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革新,一开始总是会降低效率、提高成本。企业这个大系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把革新的成果融入企业,信息化工程也不例外。因此,对信息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制造业企业应有客观、理智的认识,企业领导要敢于冒有准备的风险。 5)信息化工程的关键,是企业能够在咨询服务商或者软件公司的帮助下,弄清自己的需求。信息化软件实际上是企业管理思想和理念的一种载体,如果软件本身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与制造业企业相冲突,信息化工程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企业需要有既懂管理,又能够清晰地描述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信息化需求,并能够与咨询公司或软件企业进行交流和配合的管理人才队伍。 6)软件既然是一种工具,就必须有能够熟练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因此,企业需要培训一批能够熟练软件的应用人才队伍。 7)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应用平台日趋复杂。因此,企业需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网络和数据库的维护人才,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类工作外包给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 8)信息化建设需要消耗相当大的资金,因此,企业要充分考虑资金的获取渠道与方式,做好预算与成本控制,避免信息化工程因为资金问题而中途夭折。 3.咨询服务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枢纽,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需求的诊断和分析,制定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2)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硬件和系统集成方案的选型、实施与监理。 3)帮助企业进行多层次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4)不断跟踪和研究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制造业企业推荐最合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4.制造业软件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工具制造商,其职责是: 1)提供能够满足制造业企业功能需求,能够在企业的计算机和网络平台安全、可靠运行,并能实现与其它应用软件集成的软件产品。 2)软件产品应具备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开放性、易学易用性等特性。 3)为制造业提供软件产品的安装、培训与服务。其中服务包含软件实施、软件升级、客户化开发、解决应用中的问题等。 5.软件服务和集成商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桥梁,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的客户化开发、培训和系统升级。 2)帮助企业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 3)帮助企业维护整个信息系统,并解决信息备份、信息安全问题。 6.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组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的、与具体应用无关的平台。该平台必须保证整个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兼容性。 7.渠道与代理商负责帮助产品供应商进行产品的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大多数硬件与网络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以分销和渠道销售为主;而制造业应用软件公司则主要采用直销,自主从事产品的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 三.决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 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决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因素,而其中,政府主管部门、咨询服务体系和制造业软件企业,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整个价值链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如何、导向如何,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提出的CAD应用工程,就顺应了当时的企业信息化状况,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甩掉图板,使用CAD软件,使企业真正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激发了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热情。反之,有些地方和行业的主管部门,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做法,规定企业只能用某某产品、某某软件,这就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二,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咨询服务企业的参与,参与的程度与方式如何,也是导致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许多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建网络、买软件和硬件,在购买前看演示时令人眼花缭乱的好功能,到了企业就是用不起来,数据格式不兼容、借口连不上等问题随着而来。有的企业甚至成了“软件展示厅”,买了一大堆软件,但还是一个混合物,没有真正实现“化合”,没有真正集成起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引进咨询服务企业,进行认真、仔细的需求分析,缺乏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及集成方案。 另一方面,咨询服务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比较缺乏专业性的制造业信息化咨询企业,高校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是从事咨询服务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优势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但是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和实施项目的实际经验。 不少制造业软件企业除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应用软件之外,实际上也扮演了咨询服务的角色。企业常常要求制造业软件公司为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甚至进行软件与系统集成等。但是,由于制造业软件企业是以卖自己的软件为目的,所以免不了王婆卖瓜,少数软件甚至用一些模糊、错误的概念来误导制造业企业。因此,制造业信息化呼唤专业、独立、中立的咨询服务企业,来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2年1月成立,它是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深化实施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在全国首创了由政府引导、高校和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运作模式。工程中心致力于通过深入的研究,来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体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企业推荐最优化、最佳性能价格比的解决方案,使企业通过实现信息化,真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显著降低成本,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避免信息化投资的失误。 第三,制造业应用软件的选型、实施、客户化开发与信息集成,也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许多企业采用行业标准、甚至是企业标准。连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设计过程,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要求,例如明细表的书写方式等。在后续的工艺编制环节,则根据企业的产品、行业的特点不同,需求差别更大。有的以装配工艺为主,有的以机加工工艺为主,有的以焊接工艺为主等。企业生成各种清单、报表的方式以及编码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企业的管理模式则差别更大,一些传统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以纵向一体化为主,在整个企业集团建立了严格的分工,建立了内部的供应链,如一汽。而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则建立了横向一体化,形成了外部的供应链,如广东南海的铝行材供应链、重庆的摩托车供应链和浙江永康的小五金供应链等。不同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产品特点、营销模式、采购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不可能用一种类型的管理软件来适应所有的企业。对于流程型企业,如石油、化工、钢铁企业,所使用的管理软件与离散型制造业又有根本的区别。 制造业的内部管理环节众多,差别巨大,因此,应用软件的选型、客户化开发和信息集成十分关键。每个应用软件都有不同的市场定位,适合于
⑺ 五金冲压件有哪些技术要求
冲压件用连续自动送料可以解决人工送料的速度慢、危险性高的缺点,但也专有限制条件。1、生产量必须属大,生产量大后制作或购买的连续模和送料装置可以将摊销到这部分成本中(不会提高多少成本),2、材料必须是卷料或大板带料,可以装夹或送料,3、模具设计时要能保证材料冲压后能及时脱开刀口区及回收;4、模具的设计和制造需符合连续冲压的温度、变形、寿命的需要;5、冲床的选择要能保证在连续冲压时的精度保持、温度变化和刚度变形的要求。
⑻ 加工中心毕业设计,夹具或者零件
哦。夹具和零件的,在这里,只给你罗列一部分题目吧。工艺类1. 工艺-CA6140车床尾座体工艺工装设计2. 工艺-MG250591-WD型采煤机右摇臂壳体的加工工艺规程及数控编程3. 工艺-WH212减速机壳体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4. 工艺-X62W铣床主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钻床夹具设计5. 工艺-X5020B立式升降台铣床拔叉壳体工艺规程制订6. 工艺-C6410车床拨叉.卡具设计7. 工艺-车床手柄座加工夹具设计8. 工艺-盖套类零件知识库及工艺9. 工艺-曲轴工艺设计及夹具设计10. 工艺-曲轴箱零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11. 工艺-数控铣床编程实例分析12. 工艺-铣断夹具设计13. 工艺-“填料箱盖”零件的工艺规程及钻孔夹具设计14. 工艺-CA6140机床后托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15. 工艺-CA6140型铝活塞的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及夹具设计16. 工艺-MG132320-W型采煤左牵引部机壳的加工工艺规程及数控编程17. 工艺-SSCK20A数控车床主轴和箱体加工编程18. 工艺-WHX112减速机壳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19. 工艺-Z90型电动阀门装置及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20. 工艺-回转盘工艺规程设计及镗孔工序夹具设计21. 工艺-加工涡轮盘榫槽的卧式拉床夹具22. 工艺-壳体的工艺与工装的设计23. 工艺-前刹车调整臂外壳的机械加工的工艺过程及工装设计24. 工艺-填料箱盖夹具设计25. 工艺-支承套零件加工工艺编程及夹具26. 工艺-CA6140拨叉831005设计27. 工艺-CA6140车床法兰盘的加工工艺夹具28. 工艺-柴油机连杆体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29. 工艺-车床变速箱中拔叉及专用夹具设计30. 工艺-车床拨叉夹具31. 工艺-电织机导板零件数控加工工艺与工装设计32. 工艺-分度钻孔夹具设计33. 工艺-后钢板弹簧吊耳的加工工艺34. 工艺-铜质镀银活动触头侧平面铣削用夹具35. 工艺-推动架设计36. 工艺-弯管的数控加工与工艺分析37. 工艺-锡林右轴承座组件工艺及夹具设计38. 工艺-箱体类零件工艺分析及知识库研究(减速机)39. 工艺“CA6140法兰盘”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40. 工艺CA6140车床后托架的加工工艺与钻床夹具设计41. 工艺CA6140杠杆加工工艺42. 工艺CA6140杠杆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43. 工艺X5020B立式升降台铣床拨叉壳体44. 工艺Z3050摇臂钻床预选阀体机械加工工45. 工艺半轴机械加工工艺及工装设计46. 工艺拨叉零件工艺分析及加工47. 工艺叉杆零件48. 工艺柴油机连杆的加工工艺49. 工艺齿轮泵前盖的数控加工和三维造型50. 工艺齿轮架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专用夹具设计51. 工艺传动齿轮工艺设计52. 工艺单拐曲轴机械加工工艺53. 工艺低速级斜齿轮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54. 工艺端面齿盘的设计与加工55. 工艺惰轮轴工艺设计和工装设计56. 工艺法兰零件夹具设计57. 工艺方向机壳钻夹具设计58. 工艺分离爪工艺规程和工艺装备设计59. 工艺杠杆工艺和工装设计60. 工艺杠杆设计61. 工艺过桥齿轮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62. 工艺后钢板弹簧吊耳的工艺和工装设计63. 工艺活塞的机械加工工艺,典型夹具及其CAD设计64. 工艺机座工艺设计与工装设计65. 工艺减速箱体工艺设计与工装设计66. 工艺渐开线涡轮数控工艺及加工67. 工艺空气压缩机曲轴零件68. 工艺连杆零件加工工艺69. 工艺美国赛车连杆专用工装夹具设计70. 工艺气门摇臂轴支座71. 工艺十字接头零件分析72. 工艺输出轴的工装工艺设计73. 工艺输出轴工艺与工装设计74. 工艺套筒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75. 工艺推动架”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76. 工艺斜联结管数控加工和工艺77. 工艺支架零件图设计78. 工艺总泵缸体加工设计79. 工艺组合件数控车工艺与编程80. 工艺钻泵体盖6-φ2孔机床与夹具图纸81. 工艺钻泵体盖6-φ7孔机床与夹具图纸更多的,你可以去 http://www.waibaowang.net/jixie/找吧
⑼ 急需几份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科的毕业设计,要有设计说明,总装图,零部件图的,谢谢~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依据
模具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模具设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
决定了生产率的高低。有效的模具设计可以降低资源调整次数和调整时间,为生
产计划与调度提供更大的优化空间,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1]。模具设计是工
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产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对模具设计进行深入
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模具行业是工业的基础行业,工业的各个领域都广泛地使用模具[2l。在电子、
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品中,60%一8%0的零部件都要依
靠模具成形。用模具生产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
生产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模具又是“效益放大器”,
用模具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几十倍、上百倍。模具生
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并且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3]。模具作为工业生产的基
础工艺装备,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10年来,模具CAD技术发展很快,
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模具CAD技术给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一个高效、经济而
且快速的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了模具的质量,缩短了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周期,降
低了模具成本[’]。
目前国内外己经有许多模具CAD系统,这些系统虽然具有较强的分析计算能力
与图形处理能力,可以提供交互式设计5]l。但是在这些系统中,模具设计过程主要采
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大多数的设计是依靠操作者的设计经验,计算机只是进行一
些规则匹配以及计算工作,而对于前人成功设计的模具不能有效的利用,造成模具
设计周期很长,成本较高,开发效率很低。
基于实例推理技术(Case一basdeReasoning,CBR)的模具设计可以使设计者利
用以往的设计经验,通过组合、修改以往的设计方案来构造新的设计方案;同时在
现实生产中,己积累有许多模具零件的类型以及装配关系完全相同的模具族,可
以成为新设计的基础6]I。cRB技术抛弃了以往对抽象的知识规则的构建和演算操作,
直接借助己有实例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旧实例的证实和修正来达到对新模具的设
计[7]。在基于实例推理系统中,以前的经验是以实例的形式按照某种组织结构保存
于实例库中8]t,当要解决一个新问题时,通过相关属性采用适当的算法检索实例库,
找出与新问题最相似的一个或几个实例,再修改实例来达到对新问题的解决[9l。
在模具设计中应用CRB方法,利用计算机模具人脑在设计中的思维活动,完
成了以往由设计师完成的任务,不仅充分利用了模具专家的设计经验,适合工程
中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人类的思维习惯。同时,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模具基于以前
已经设计成功的实例,因此减少了新模具不能正常工作的可能性,并且缩短了开
发周期。
1.2模具CAD发展现状和趋势
1.2.1模具CA。系统国内外发展概况
模具CAD系统是随着以D技术以及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从最初的以二维图形技术为基础的系统发展到了目前以三维图形技术及特征构型
为主要特点的阶段110,川。
国外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模具以D研究,70年代初已投入生产中使用。
如美国Diecomp公司于1973年研制成功计算机辅助设计级进模的PDDc系统[’21。
该系统中已经包括产品图形与材料特性的输入:在输入的基础上,再进行模具结
构类型选择,凹模排样、凸模和其他嵌件设计;最后绘制模具总装图和零件图以
及NC编程。
1978年,日本机械工程实验室研制成冲裁级进模CAD系统,该系统由产品图
输入、模具类型选择、毛坯排样、条料排样、凹模布置、工艺计算、绘图等10个
模块组成。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用模具CAD技术的厂家大大
增加。在弯曲成型级进模和汽车覆盖件模具CAD系统中,应用了塑性成形模拟技
术。代表是日本日立公司于1982年研制成弯曲级进模以D/以M系统,采用人工与
计算机设计相结合的批处理方式。
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许多商品化CAD/CAM系统如Pro/E,SolidWorks等。
由于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模具CAD研究。华中科技大
学、机电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相继展开冲裁模系统的研究。20世纪90年
代中期,华中科技大学的基于特征的设计的级进模CAD系统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产
口
口口。
1.2.2模具CAO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全球制造业正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正成为世界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3]l。制造业模式的变化,必将产生对新技术的需求,也必将推动CAD技术的发展;
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制造业的模式。随着
我国加入WTO,要求我们的产品要有创新性,并且具有更高的质量、更低的成本,
并在更快的时间内提供给用户[4l1。作为产品制造的重要工艺装备,国民经济的基
础工业之一的模具工业将直面竞争的第一线。模具工业除需要“高技艺”的从业
人员外,还需要更多的“高技术”来保证。
(1)协同创新设计将成为模具设计的主要方向
制造业垂直整合的模式使得世界范围内产品销售、产品设计、产品生产和模
具制造分工更明确。为了缩短产品上市周期,使模具设计充分理解产品设计的意
图,在产品的设计阶段,模具设计也同时开始,产品设计工程师和模具设计工程
师需尽早进入协同设计状态。另外,模具制造商需要的模具标准件一般都由模具
标准件厂提供,最好在模具设计阶段就参照各类标准,充分利用模具标准件厂提
供的数据进行设计。由于在制造流程中各个环节所采用的CAD系统不一定相同,
这就要求以D系统要具备协同的能力,能够随时交换上下游的数据,能够处理彼
此的数据,数据产生及处理标准化。
目前,模具制造商己经较广泛地采用数控加工技术。为了保证加工质量、提
高加工效率、改进制造流程,相当一部分的模具制造商开始使用多坐标数控加工、
高速铣削加工以及基于快速原型的模具制造等方法。因为制造设备的丰富,制造
信息的增加,今后的制造信息将不仅仅是数控编程加工的代码,更重要的是,从
设计开始就考虑制造过程,即提供模具制造的工艺流程,其中不仅包含工艺表格、
加工参数,还包括模具加工的夹具设计、加工的装夹过程及各工序的代码。各工
序过程均进行仿真,并利用网络实现共享。
(2)模具CAD技术的ASP模式将成为发展方向
今天的模具行业己经成为高技术密集的行业。任何一个企业,要掌握全部先
进的技术,成本都将非常高昂,要培养并且留住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也会非常困
难。于是,模具CAD的APS模式就应运而生了,即由拥有各种专门技术的应用服
务单位为模具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这样整个社会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模具制造企业,
按照价值链和制造流程分工,将制造资源最优发挥。应用服务包括如、快速原型
制造、数控加工外包、模具设计、模具成型过程分析等。
近20年来,由于不断采用新技术,制造模具已经远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手工
作坊”了。
2.3模具CAO系统的特点和优越性
(1)模具设计的特点
与传统的单个零件的设计不同,模具是多个零件的装配体,模具设计是一个
极为复杂的过程,包括产品建模、工艺性分析、制定模具方案、选择模架、模具
总装图设计、工作部件设计、辅助装置设计和零件详细设计等部分,要求最终能
够生成总装图、部装图及模具零件图.模具造型的特殊性有以下几点:
a.大多数模具是进行复杂零件加工的,模具造型较复杂。
b,一般模具加工零件的工序比较少,大部分是一次成型,所以模具的外形必
须要有加工零件的所有细节描述。
C.模具设计的反复机率高,所以模具CAD几何模型应能反复更新并能及时修
复。
(2)模具cAD的造型特点[4]
模具CAD造型技术是精确造型技术,可分为实体造型和曲面造型:
a.实体造型技术对于结构简单的模具来说己经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但对于结构
复杂、细节描述精度要求高的零件来说就显得不够,如在拔模面、面圆角过渡、
型腔设计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b.曲面造型技术是由不同的曲面构造特征,产生光顺的曲面模型。主要包括多
曲面的等变圆角过渡处理技术、曲面自动修剪技术、曲面编辑、曲面分析技术和
光顺处理等核心技术,它能辅助实体造型技术完成模具设计中所有细节描述的设
计。曲面造型技术适合于外形复杂和细节描述精度要求高的产品的模具设计。
(3)模具CAD的优越性[’“}
模具CAD的优越性赋予了它无限的生命力,使其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无论是在提高生产率、改善质量方面,还是在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方面,以D
技术的优越性是传统的模具设计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a.ACD可提高模具设计质量。在计算机系统内存储了各有关专业的综合性的
技术知识,为模具的设计和工艺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计算机与设计人员交
互作用,有利于发挥人一机各自的特长,使模具设计和制造工艺更加合理化。
b.CAD可以节省时间,提高生产率。设计计算和图样绘制的自动化大大缩短
了设计时间。质量提高,可靠性增强,装修时间明显减少,模具的交货时间大大
缩短。
c.CAD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计算机的高速运行和自动绘图大大节省了劳
动力。优化设计带来了原材料的节省。
d.CAD技术将技术人员从繁冗的计算绘图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创造性的劳
动。
1.3论文的研究内容
系统地提出基于实例推理的模具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CRB技术在模具设计
上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实例推理的模具
设计系统,有力地证实了应用CRB技术可以提高模具设计效率。本文研究内容主
要包括:
第一章绪论:概述了论文的研究意义,介绍了课题的来源与选题背景,简要
的描述了CRB技术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了模具CAD的国内外概况和发展趋
势。
第二章模具CAD系统总体设计:主要包括对模具CAD的流程分析,系统需求
分析,以及体系结构的定制和功能模块的划分。
第三章基于实例推理的关键技术:描述了基于实例推理技术,详细介绍了实
例的表示,实例的检索策略以及实例的存储等一些关键技术。
第四章基于实例的模具设计:介绍了模具实例的表示内容以及方法,并对模
具实例的存储于检索提出了方案。
第五章原型系统开发:介绍了UG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对系统业务流程进
行了描述。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和展望
⑽ 机械设计毕业论文怎么写的
机械毕业论文格式范例 第一、构成项目 毕业论文包括以下内容: 封面、内容提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附录、参考文献。其中“附录”视具体情况安排,其余为必备项目。如果需要,可以在正文前加“引言”,在参考文献后加“后记”。 第二、各项目含义 (1)封面 封面由文头、论文标题、作者、学校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等项内容组成。 (2)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内容提要是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描述,应忠实于原文,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关键词是从论文标题、内容提要或正文中提取的、能表现论文主题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7个。 (3)目录 列出论文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对应的页码。 (4)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由绪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 (5).注释 对所创造的名词术语的解释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6)附录 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以是文字、表格、图形等形式。 (7)参考文献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使用过的文章、著作名录。 4、毕业论文格式编排 第一、纸型、页边距及装订线 毕业论文一律用国家标准A4型纸(297mmX210mm)打印。页边距为:天头(上)30mm,地脚(下)25mm,订口(左)30mm,翻口(右)25mm。装订线在左边,距页边10mm。 第二、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1.5倍行距。文字一律通栏编辑,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忌用繁体字、异体字等其他不规范字。 第三、论文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1)文头 封面顶部居中,小二号行楷,顶行,居中。固定内容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论文标题 小一号黑体。文头居中,按小一号字体上空一行。(如果加论文副标题,则要求:小二号黑体,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论文标题以下的行距为:固定值,40磅。 (3)作者、学院名称、专业、年级、指导教师、日期 项目名称用小三号黑体,后填写的内容处加下划线标明,8个汉字的长度,所填写的内容统一用三号楷体,各占一行,居中对齐。下空两行。 (4)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详细请参考: http://www.cnjijia.com/shownews.asp?id=656 我是中国机械加工网( www.cnjijia.com )站长,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