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潜水泵潜水泵特点有哪些潜水泵工作原理是什么
潜水泵(Submergedpump)是一种用途非常广泛的水处理工具。使用时整个机组潜入水中工作。
潜水泵的主要优点:
1)电动机与水泵合为一体,不用长的传动轴,质量轻。
2)电动机与水泵均潜入水中,不需修建地面泵房。
3)由于电动机一般是用来水润滑和冷却的,所以维护费用小。
由于各种潜水泵型号长期在水下运行,因此对电动机的密封要求非常严格,如果密封质量不好,或者使用管理不好,会因漏水而烧坏电机。
潜水泵() 工作原理是借动力设备和传动装置或利用自然能源将水由低处高处的水力机械。
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可分为容积水泵、叶片泵等类型。容积泵是利用其工作室容积的变化来传递能量,主要有活塞泵、柱塞泵、齿轮泵、隔膜泵、螺杆泵等类型。
⑵ 水陆两用车的构造
水陆两用车,带有敞开式座椅系统,包括一个驱动马达用于借助至少螺杆相互独立的离合器交替地或同时地驱动一个全轮驱动行走机构和一个设计为喷气式驱动器的浮游机构,其中驱动马达基本上布置在座椅系统下方行走机构之间的中间位置。
一种水陆两用车结构,它是呈一车体的形态,其特征在于:该车体包括有:陆地动力输出装置,该陆地动力输出装置是由一引擎、传动轴以及差速器所构成,该传动轴呈两截式的设计,在传动轴的各一端分别接设于引擎与差速器相对的一侧;水中动力输出装置,该水中动力输出装置由连动轴及分设于连动轴两侧的油压缸以及被动轴所构成,其中,连动轴的两端是设有圆形连接板件,该圆形连接板件则连结于另侧的万向接头,藉由连动轴两侧的万向接头而可与引擎及差速器一侧接设的传动轴相互连结,于连动轴靠近引擎位置处设有一位于圆形连接板件内侧的轴承座,另于连动轴靠近差速器位置处设有一位于圆形连接板件内侧的止水管,令连动轴向差速器一端凸伸于外壳底部的开放空间中,而具有防渗水的机能,介于止水管与轴承座间则为一主动齿轮,该主动齿轮是将动力输出于两侧的传动齿轮与被动齿轮,分设于连动轴两侧则为油压缸,该油压缸具有一油压杆,于油压杆的一端设有传动齿轮,另设于两侧油压缸的最外侧,是被动轴,该被动轴靠近引擎的一端设有轴承座,另端亦凸伸于外壳的开放空间中,且末端设有扇叶,而凸伸于开放空间中的被动轴适位设有万向接头,介于万向接头及扇叶的中间上位处则设有垂直升降的油压缸,该油压缸的一端则活接对位套设于被动轴的套管,该套管是活套于被动轴上,延伸至被动轴万向接头的另侧则为部份凸伸于外壳开放空间中的止水管,介于止水管与轴承座中间对位于传动齿轮位置处则设有与传动齿轮相互咬合的被动齿轮;外壳,该外壳是以轻量材质的玻璃纤维制成,在外壳底部的前轮后方位置处设有前置消水道,于后轮的后方位置处亦同样设有后置消水道,而在水中行驶时可降低水流阻力;藉由上述结构而可令车体在水中产生前进及后退的推力,并稳定浮于水面,不致产生车身摇晃的情况。
⑶ 为什么水陆两栖坦克能在水中行驶
两栖装甲车辆是不用舟桥、渡船等辅助设备便能自行通过江河湖海等水障,并在水上进行航行和射击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两栖装甲车辆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当时法国和美国首先试验了一种水陆两用坦克。1933年前苏军装备了T-37又相继装备了,之后,型水陆坦克T-38和T-40两水陆克。二次大战期间,美日在太平洋战争中曾使用过此类坦克。前苏联战后发展了一种TIT-76美国则发展了一种可以空运,轻型水陆两用坦克的M55“谢里登”轻型水陆两用坦克,同时,还研制了LVTP-1至LVTp-7和AAv7系列两栖战车。根据阿基米德“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被这个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即等于水的比重乘以物体人水部分体积,”的著名定律,坦克和装甲车也象潜艇那样靠密闭车体来获得一定的浮力。由于车体较小,远不如潜艇那样庞大,所以重量不能过大,否则很难保证具有正浮力。一般水陆两用装车辆的装甲都较薄,LVTP-7装甲车的车体干脆就是铝合金焊接结构。要保证良好的浮力,车辆密封性能尤为重要,一般水陆坦克的通气口等均开在车顶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部LVTP-7装甲车在3.5可全车沉没,米高的海浪中10~15秒钟,可见其浮力储备系数和密闭性能是比较好的。美海军陆战队的LVTP-7两栖装甲输送车两栖装甲车辆在水上航行时主要靠推进螺旋桨推进,有的则靠履带转动划水前进,LVTP-7装甲车则采用了较为先进喷水推进装置。一般履带划水航行可达5~6.5公里/小时,靠喷水推进器可达13.5公里/小时。
⑷ 传动机构由哪些部件组成有何功用
传动系统主要由离合器、变速器、万向节传动装置和驱动桥(包括减速器、差速器和驱动半轴等)四大部分组成。发动机产生的动力经离合器、变速器、万向节传动装置、减速器、差速器和驱动半轴,最后传给驱动轮,以驱动农用车行驶。传动系的主要功用是传递动力、改变转速、改变转矩以改变车辆的速度;切断动力或接合动力以实现车辆的停车、起步、前进或倒退。
206.离合器有哪些类型?有何功用?
离合器的类型很多,按工作原理一般可分为:摩擦式、液力式和电磁式。在拖拉机上广泛使用的是摩擦式离合器。摩擦式离合器又可分为几种不同形式:按摩擦盘的多少,可分为单片、双片和多片式;按压紧机构不同,又可分为常接合式和非常接合式,其中以前者应用最广;按其作用又可分为单作用式和双作用式两种形式。
单作用式离合器,多采用一个从动盘(单片),如丰收180-3等型拖拉机,但也有用两个从动盘(双片)的,如东风-12型等手扶拖拉机和小四轮拖拉机。
离合器装在柴油机与变速箱之间,其主要功用是切断柴油机动力,以便于挂挡和换挡;接合柴油机的动力,保证拖拉机平稳起步;在超载时能引起传动件打滑,防止传动系过载而损坏机件,起到保护作用。
207.如何进行离合器的保养?
(1)定期润滑
拖拉机每工作10~20小时,需向离合器前轴承和分离轴承加注黄油,加注黄油时,不要加注过多,一般用黄油枪打油3~5下即可,加注黄油过多容易玷污摩擦衬片,造成离合器打滑。有些机车的分离轴承采用封闭式结构,平时不打黄油,每工作200~300小时,应拆下分离轴承,用柴油清洗干净,使之转动灵活,然后浸入熔化了的耐高温的黄油中,直到黄油渗满轴承,待黄油冷却凝固后取出重新安装。
分离爪和轴承盖斜面之间应经常保持清洁,并加机油黄油润滑。分离爪上小油孔应经常滴入机油,润滑分离爪和分离爪座。
(2)正确调整
为了保证离合器的正常工作,离合器分离杠杆头部与分离轴承端面之间的间隙必须保持在2.5±0.5毫米,对应于离合器踏板的自由行程为20~30毫米。机车作业中,由于摩擦衬片的磨损或紧固螺栓松动等原因,会使离合器间隙发生变化,并影响其正常工作,因此要经常检查、调整离合器间隙。定期调整离合器的操纵机构,清除泥土,拧紧所有连接螺栓,按规定润滑离合器踏板轴。踏板回位弹簧损坏的应更换新件,不准用拉力器弹簧或废旧的自行车内胎替代,以免因小失大。
(3)清洗摩擦衬片
在使用中,离合器浸入泥水,会使各零件生锈。这时必须拆卸离合器,用棉纱擦净泥水,用汽油清洗油污、除去锈斑。离合器工作一段时间后,会因沾染油污而造成摩擦衬片打滑,应及时予以清洗。清洗时,先从检视口加入汽油,然后启动发动机,挂空挡使离合器在结合状态下运转3~4分钟,熄火并放净脏油,再另加清洁汽油,按同样方法清洗,还要让离合器在分离状态下运转一会儿,便可把摩擦衬片的表面清洗干净,待摩擦片阴干或吹干(不准烘晒)后装复。
208.离合器使用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驾驶员在使用离合器时,必须掌握离合器的正确操作要领,保证离合器在工作时能有效可靠地传递发动机的输出转矩,减少离合器磨损。因此,操作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操纵离合器要快
踩下离合器踏板切断动力快而彻底,以减少主、从动盘之间滑摩时间,避免压紧弹簧长时间承受比接合时还要大的压力,造成弹簧弹力减弱或折断;松开踏板使离合器接合前2/3行程时要快,因这时主、从动盘开始接触,虽然滑摩速度较大,但因两盘之间压力较小,滑摩时间短,故磨损不严重。
(2)离合器接合要慢而柔和
离合器从分离状态到完全接合这一过程中,驾驶员抬脚要轻,让离合器的主、从动盘在压紧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处于受力均匀的压紧状态,这样可以实现车辆起步平稳,还可减少对离合器摩擦衬片的磨损。如果在离合器接合过程中,驾驶员抬脚过快,离合器主、从动元件会接触过猛,导致车辆起步不稳,或者熄火,甚至会产生一些意外的机械事故或人为事故。因此,松开踏板的后1/3行程要稍慢,以防离合器接合过猛,同时稍加油以保发动机不熄火,使车辆平稳起步。
(3)行驶时,脚离开离合器踏板
拖拉机行驶时,脚不要放在离合器踏板上,以免分离轴承和分离杠杆相接触、离合器接合不紧造成分离轴承分离、杠杆和摩擦片发热磨损。
(4)行驶中需要临时停车时,不要只分离离合器而不摘挡
停车时,应挂空挡,以防止松抬离合器踏板时发生意外事故。正常停车应先收油门,再分离离合器,并适当配合使用制动器,使机车平稳停住;紧急情况下停车时,应迅速收油门,同时迅速踩下制动器踏板,然后再分离离合器。
209.离合器沾油如何清洗?
离合器沾油后,应查明油源并予以清除,如东方红-75、铁牛-55、上海-50、丰收-35、东方红-28等型拖拉机曲轴箱或变速箱油封损坏,油会漏进离合器壳内,应先更换油封,再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拆卸或不拆卸清洗。方法有:
(1)拆卸清洗方法
将离合器拆下,分解壳体内零部件,用煤油或汽油将所沾油污洗净,晾干后装复即可。
(2)不拆卸清洗方法
向离合器内加灌适量煤油(以淹没飞轮的1/3为宜),启动发动机,在离合器分别处于接合和分离状态下各运转2~3分钟,熄火后放出全部清洗油;然后再用适量的煤油按前法清洗2~3分钟,再熄火彻底放净离合器内清洗油,使其在分离状态下晾干1小时左右,晾干后再拧复放油螺塞。
210.离合器要定期进行哪些方面的检查调整?
离合器的调整有分离间隙的调整和离合器踏板自由行程的调整两项内容。
(1)离合器分离间隙
离合器在接合状态时,分离杠杆球头与分离轴承之间要留有的间隙,称为离合器的分离间隙,如图3-25所示。离合器的分离间隙是为了保证离合器从动盘与主动盘之间完全接合与彻底分离设定的。如果分离间隙过大,离合器不能完全分离,造成动力不能完全切断,导致换挡困难,摩擦片磨损加剧;如果分离间隙过小甚至没有间隙,则可能使离合器处于半接合状态,造成离合器打滑,同时加速离合器分离爪和分离轴承的磨损。同时要保证各分离杠杆内端头与分离轴承端面间隙一致,并在同一旋转平面上,以保证离合器在分离或接合过程中,各分离拉杆几乎受力相等,使离合器的主、从动零件能在离合器轴上水平移动,不会造成离合器摩擦片的歪斜,减少摩擦片的磨损。若某一个或两个分离杠杆内端头与分离轴承端面间隙不一致,应视机型结构和具体数值来调整。
图3-27 东方红-30/35差速器总成
1.中央传动主动齿轮(第二轴) 2.调整螺母 3.中央传动从动齿轮
(4)后桥的保养
后桥的保养与变速器的保养同时进行,平时除检查润滑状况和各连接处紧固状况外,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保养。在使用中,如发现拖拉机变速器体后部有异常声响、半轴导管处漏油等,应立即停车检查,将故障排除。
221.如何检查前驱动桥润滑油位?
(1)将车辆停放在较平的地方。
(2)关掉发动机并等待5分钟左右。
(3)擦净油位检查孔边缘及螺塞的油污,旋下油位检查螺塞并察看油面的高度,应与油孔下边缘对齐。
(4)如果油液不足应补充相同级别的齿轮油到油液从检查孔溢出为止,然后旋紧螺塞。
222.如何检查调整后桥小圆锥齿轮轴承预紧力?
以上海-50型拖拉机为例,用千分表测得主动小圆锥齿轮轴向游隙超过0.10毫米时,应予调整。调整时,拆下小圆锥齿轮总成(包括齿轮、轴承及座),松开小圆锥齿轮轴上锁紧调整螺母止退垫圈,拧动调整螺母,当用手稍用力能转动小圆锥齿轮,松手后小圆锥齿轮又不会借惯性继续自转时,预紧力矩合适(1.57~2.35牛·米),再用止退垫圈锁紧调整螺母。
223.如何检查调整后桥大圆锥齿轮轴承预紧力?
以上海-50型拖拉机为例,用千分表测得大圆锥齿轮轴向游隙超过0.15毫米时,应予调整。方法是同时等量地减少左、右短半轴轴承座上的调整垫片,把左、右短半轴轴承座用螺栓压在后桥壳体上,拆除主动螺旋锥齿轮总成及两侧最终减速大齿轮,当用手稍用力能扳转大圆锥齿轮,松手后大圆锥齿轮又不会借惯性自转时,轴承预紧力合适(1.96~2.94牛·米)。
224.如何检查调整后桥大小锥齿轮齿侧间隙?
以上海-50型拖拉机为例,用长为15~20毫米、宽5毫米、厚0.5毫米的3块铅片,沿齿轮大端圆周均匀地放置在大、小圆锥齿轮未啮合的轮齿齿面之间,转动齿轮后取出铅片,用千分尺测量铅片靠齿轮大端处被挤压后的厚度,3块铅片挤压后厚度的平均值即为齿侧间隙,此间隙以0.20~0.35毫米为宜(其他车型齿侧间隙:东方红-75型为0.20~0.55毫米、铁牛-55型为0.25~0.50毫米、丰收-35型为0.20~0.35毫米、东方红-28型为0.15~0.50毫米),如不符合,可增加或减少小圆锥齿轮轴承座处及左、右短半轴轴承座处的调整垫片。
225.如何检查调整后桥大小锥齿轮的啮合印痕?
以上海-50型拖拉机为例,在大圆锥齿轮凹、凸面上均匀抹一薄层红铅油(拖拉机前进时,小圆锥齿轮凹面受力,红铅油涂在大圆锥齿轮凸面上;倒退时,小圆锥齿轮凸面受力,红铅油涂在大圆锥齿轮凹面上),转动齿轮后留在小圆锥齿轮啮合齿面上的印痕长度不应小于50%齿长,高度不应小于40%齿高;印痕应在齿面中部稍靠小端,距端边不小于5毫米。如不符合,可增加或减少小圆锥齿轮轴承座处及左、右短半轴轴承座处的调整垫片。
⑸ 两栖坦克,在水中行驶的原理是什么
水陆两用坦克是一种既能在陆地上行驶,又能在水中航行、作战的坦克。人们为了提高水陆两用坦克在水中的浮力, 采用了薄型钢板制作外壳, 车体设计成又轻又长,前部呈船形。所有拼接部位都焊接起来,防止漏水,使坦克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以增加坦克的浮力。坦克的动力则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案。有的坦克采用了特制的履带,犹如水车的水斗,通过履带的旋转,履带片不断把水排向后方,从而推动坦克前进。有的则在坦克的尾部装上螺旋桨推进器,发动机通过传动装置带动螺旋浆转动,坦克就像船一样前进了。还有的装上了喷水式推进器,通过向后喷水获得反作用力,推动坦克行驶。
⑹ 1 船舶动力装置由哪些系统或装置所组成它们各自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船舶动力装来置包括三个主要部分自:主动力装置、辅助动力装置、其他辅机和设备.
1.
主动力装置,又称推进装置,是为船舶提供推进动力,保证船舶以一定速度的各种机械设备,包括主机及其附属设备,是全船的心脏.主动力装置包括主机、传动设备、轴系、推进器等.当启动主机,即可驱动传动设备和轴系,使推进器工作.当推进器,通常是螺旋桨,在水中旋转时就能使船舶前进或后退.
2.
辅助动力装置是用于提供除推进装置以外的各种能量,供船舶航行、作业和生活需要的装置,包括为全船提供电力、照明和其他动力的装置,如发电机组、副锅炉等.
⑺ 为什么有的坦克可以在水中漂浮前行
1958年8月23日,我福建前线炮兵部队奉命开始对蒋军盘踞的金门等岛屿进行猛烈炮击,给予疯狂叫嚣反攻大陆和严重袭扰我东南沿海的敌军以应有的惩罚。随着炮击金门作战的开始,我东南沿海地区装甲兵部队也把随时准备迎击敌军的登陆反扑以及夺取敌占岛礁,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首要任务。为适应两栖作战需要,军委装甲兵领导机关于同年10月决定研制水陆坦克,从此,一场打造我军装甲“水中蛟龙”的科研大会战拉开了序幕。
63式水陆坦克
一、横渡琼州海峡,成为我国装甲装备研制的壮举
我国第一代水陆坦克的研制任务下达后,装甲兵科研机构和兵工战线的有关工厂立即投入精兵强将进行科研会战。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科研院等先后披挂上阵,承担设计、试制等各项任务。从1958年10月开始设计到1959年3月和6月先后试制出两辆样车,只用了不到半年左右的时间。样车随即交付试验机构进行严格的考核,并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为此,承研单位对样车的设计进行过多次修改。随后,某工厂于1960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先后交部队试用。
经过小批量生产和部队试用,科研人员发现该坦克在性能和结构上仍存在一些问题。1960年底和1961年初,科研人员为进一步掌握水陆坦克的特性,辗转数千千米,分别在浙江、江苏和北京等地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性试验,并提交了详细的研究报告。根据试验研究结果,国防科委组织有关专家于1961年5月在苏州召开水陆坦克设计定案会议,确定了总体修改方案,随后在北京重新进行全面设计。1962年5月,某工厂试制出火炮和发动机水上冷却系统各不相同的两辆设计定型试验样车,并分别在陕西和江苏等地进行了陆上2500千米和水上70个摩托小时的设计定型试车。根据试制和试验中发现的问题,科研人员又对水陆坦克进行了85个大小项目的修改。修改设计后,样车又进行了2650千米的补充试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经过1958年至1962年历时4年多的研制,科研人员笔下的“水中蛟龙”,在战术技术性能、结构合理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均达到了战技指标要求,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一代水陆坦克终于“横空出世”。1963年4月13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水陆坦克设计定型,命名为63式水陆坦克(以下简称“63水”),并投入了批量生产。
登陆演习中的63式水陆坦克,该车装有激光测距仪。
设计定型后,科研人员再接再厉,先后在桂林、苏州、乍浦、连云港和浙江的海盐等地对定型后的63水进行近乎苛刻的使用试验,以确保部队官兵用上可靠、放心的两栖装甲车辆。试验的压轴戏是横渡琼州海峡。为展示水陆坦克的良好水上性能,同时探索水陆坦克海上长距离航行的可行性,装甲兵某试验大队的官兵冒着生命危险,大胆组织了一次水陆坦克横渡海南琼州海峡的试验。我国自行研制的水陆坦克不负众望,安全顺利地渡过了宽达几十千米、海况复杂的琼州海峡,写下装甲兵试验的壮丽篇章。据笔者所知,这一记录至今尚未被改写。许多参加过横渡海峡试验的装甲兵老专家,一提起这次试验仍然是异常激动和兴奋。以后,63水在各种重大演习中频频“上镜”,并多次参加核沾染地带通过性试验。
水上突击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针对63水装备部队后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科研人员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对其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使该车在防护性、密封性、零部件可靠性和使用维修方便性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改善和提高。1979年,63水参加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在强渡红河等战斗中屡立战功,大展国威军威。战后,装甲兵针对63水参战中出现的防护能力严重不足(有的水陆坦克车体被越军的高射机枪击穿数处)等的问题,进行了增加高射机枪防护板等多项改进。从1980年起,改进后的63水陆续装备部队,使两栖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作战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轴流泵喷水推进,是当时最先进的水上推进方式
说起63水,由于它在近几年我军举行的数次大规模两栖作战演习中频频上镜,使军事发烧友们对它并不陌生。另外,本刊2004年第1期“铁甲英豪”栏目中的《江河湖海总关情》一文,也从水陆坦克研制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生动和感人的报道。本文侧重从它的结构和特点方面再做一些介绍。
它的外部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车体长而像一艘船,车首锋利似犁水之刀;履带有点像62式轻型坦克,带有增强附着力的“人”字花纹,以便在水网稻田地等泥泞地上更加平稳的行驶;采用了单轮缘的中空大负重轮,以减轻重量提高浮力,轮缘卡在两排卡齿之间(59式中型坦克是双轮缘负重轮,履带是单排卡齿,卡在双轮缘之间);火炮细而修长,安装在酷似船体的底盘上,显得十分清秀;后部的特征则是独一无二的,有两个喷水口和水上转向用的活动水门(简称活门),坦克入水后,两道白色的水柱从活门处喷涌而出,仿佛是两条白色彩带在水中飘舞。另外,它的车首前端装有防浪板,水上行驶时驾驶员在车内将防浪板摇起,以防止水浪涌上车首。
登陆演习中的63式水陆坦克群
它的总体布局与59式中型坦克大同小异,也是4名乘员(驾驶员、车长、炮长和装填手),驾驶室位于车首,战斗室位于车体中部,动力传动室位于车体后部。它的内部结构给人的印象是车内明显宽大,不像59坦克那样狭小拥挤。由于它是两栖装备,水上性能自然也就不能含糊(一般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辆的水上性能是兼顾的),因此,用于水上航行的设备自然更为讲究:一是它装有专用的喷水推进器,以便在水上能够高速航行;二是前面提到的后部装有水活门,以便进行灵活的水上转向和倒车;三是装有机动、电动和手动三种排水装置,以便及时排出车内积水;四是它的发动机与62式轻型坦克的功率相同,都是400马力的,但放置方式与众不同,是纵向放置的(与笔者所在部队存放的几辆T-34坦克一样。有关专家说纵置发动机震动小,但不足是占地方太大)。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
“水中蛟龙”的看家本事有三大法宝:一是能够在大风浪条件下在海上高速航行,而且不翻不沉;二是在水上能够发扬火力,看得见、打得准;三是“水中蛟龙”上陆后也能变成“陆上猛虎”,在濒海地区的陆上或内陆江河湖泊地区冲锋陷阵。它的85毫米火炮及陆上作战能力与62式轻型坦克相差无几,所不同的是,63水还可进行水上射击。但是,由于早期的63水没有安装火炮稳定器,所以水上射击的精度不高。这里重点说一说它的“浪里白条”功夫。直到上世纪末,63水仍保持着现役两栖装甲车辆水上航行最快的桂冠。而这一殊荣的获得,一靠它的大马力发动机提供强劲的动力,二靠先进的喷水推进器。
先看它的强劲动力。63水不仅是我国现役两栖装甲装备中发动机功率最大的车辆(400马力,单位功率达到16千瓦/吨),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前苏联的∏Τ-76水陆坦克的发动机功率仅为240马力,单位功率也只有12.57千瓦/吨;美国的M551“谢里登”水陆坦克单位功率也仅为13.9千瓦/吨)。再看它的水上推进器。水陆坦克光有“劲”还不够,还要看劲怎么“使”,也就是说水上推进方式很关键(美国的“谢里登”水陆坦克虽然“劲”也不小,公路最大时速达到了70千米/小时,但由于水上行驶采用了履带划水的推进方式,所以水上航速只有5.8千米/小时,还不如我国的63式装甲车呢)。由于63水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喷水推进,因此,水上航速高居世界榜首。关于装甲车辆的水上航行方式问题,有必要多说几句。
在坦克博物馆停放的退役63式水陆坦克
装甲车辆在水上行驶,主要有三种推进方式。一种叫做履带(轮胎)划水,就是车辆入水后,靠履带(轮胎)的转动在水中产生推力,使车辆向前航行。国产的大多数履带式步兵战车和装甲输送车,如86式步兵战车、63式装甲车等,基本上都采用这种推进方式。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可靠,不足是划水效率低,水上航速慢,63式装甲车的水上航速仅6千米。这种推进方式用于克服一般江河障碍还凑合,用于登陆作战时的抢滩上陆,就显得太慢了。还有一种叫做螺旋桨推进,就是装甲车辆装有像船一样的螺旋桨,车辆入水后,螺旋桨转动产生推力。国产的轮式装甲车辆都采用了这种推进方式,其推进效率要高于履带划水。如92式轮式装甲车的水上航速达到了8千米。再一种就是喷水推进方式,它是效率最高的推进方式,水上航行快的两栖装甲车辆大多采用这种推进方式(如前苏联的∏Τ-76水陆坦克、美国在研的AAAV高速两栖突击车等)。
63水的喷水推进系统是这样构成的:在坦克的传动装置两侧各装有一套带叶轮的轴流泵和水道,每个水道均有尾喷管和倒车水道和倒车喷水口(在照片上可以看到在两侧车体的后部有几个带栅栏的出水口,即为倒车水道和喷水口),喷水口设有可转动开闭的活门。其水上推进原理是:当坦克在水上要向前行驶时,驾驶员挂上水上前进档,此时,发动机的动力经主离合器、分动箱、万向联轴器传至左右两侧的轴流泵,轴流泵的叶轮正转,水流向后喷出使坦克前进。此时,驾驶员通过操纵车尾的活门来实现水上转向:当关小或完全关闭一侧活门时,该侧喷水减少,同时部分水流经倒车水道向斜前方倒喷,产生反向推力,使水陆坦克迅速向该方向偏转。当坦克需要在水上倒车时,有两种方法:一是需要短距离倒车时,前进档不变,驾驶员拉操纵杆同时关闭车尾的活门,此时水流同时经倒车水道向斜前方倒喷,产生向后的推力,实现水上倒航。二是当需要较长距离倒车时,挂上水上倒车档,此时,轴流泵的叶轮反转,水流从后部吸入向进水口方向倒喷,实现倒航。据驾驶过水陆坦克的同志介绍,水上倒车档还有“另类”用法呢。一个是可以用倒喷水流清除水道进口铁栅栏上的水草与杂物,防止堵塞;再一个就是当水陆坦克被淤泥等托住车底(坦克兵们叫做“托肚皮”)时,挂上倒档让水倒喷,此时车尾上翘,车头下扎(由于发动机后置,正常情况下水陆坦克是后沉前翘的),使托底情况得以缓解;同时强大的倒喷水流冲击车底的淤泥,水陆坦克就顺利地脱陷了。“水中蛟龙”水上自救的这一绝招(还有一招就是全浮装载,即在海上上登陆舰的动作),是北方坦克兵不能不佩服的。
77-1式履带式水陆装甲输送车
由于采用了高效率的推进方式,63水的水上航速达到了12千米/小时,这是一般装甲车辆所望尘莫及的。最新改进型的63水的水上航速更高,接近登陆艇的航速了。据63水的总设计师杨楚泉先生介绍,我国自行设计的喷水推进器不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拥有多项专利。读到这里,大家一定会为我国的坦克设计师叫好吧!
三、一车多用、一车多能,开创了装甲装备系列化之先河
要说63水的另外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在一车多用、一车多能方面下了功夫,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坦克与装甲输送车同一个底盘的系列化杰作。这一创举不仅为我国装甲车辆的发展写下了厚重的一笔,也为我国新一代两栖装甲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63水装备部队后,军委装甲兵就开始着手考虑其系列化的问题,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相继推出了多种改进型和变型车。主要改进型有WZ211-l水陆坦克、ZTS63水改进型(为海军陆战队的专用装备)等;变型车主要有76式水陆坦克抢救牵引车【(WZ401)、本刊2005年第1期《现代战场上的“大力神”--坦克抢救牵引车》已做介绍】、77-1式履带式水陆装甲输送车(WZ511-1)、77-2式履带式水陆装甲输送车(WZ511-2)、水陆两栖新122mm履带式自行榴弹炮和上游一号履带式地舰导弹发射车等。这里重点说一说伴随水陆坦克作战的77-1式水陆装甲输送车。
为满足两栖装甲机械化部队登陆作战中步坦协同作战的需要,63水定型和装备部队后,军委装甲兵很快就决定研制两栖装甲输送车。科研工作于1965年4月启动,当年制成2辆样车,经试验改进后,于1969年和1970年进行了两次小批量生产,尔后又进行过4次大的改进,1977年11月设计定型,并命名为77-1式水陆装甲输送车。该车以63水为基础,去掉炮塔,将原车战斗舱的装甲板加高作为运载车厢,动力、传动、水上推进、操纵、行动、通信设备等主要部件与63水相同。该车与63水具有相同的机动性,可乘载步兵,运载和短距离牵引火炮,输送物资、器材、弹药和油料等,是典型的多用途装甲车辆。与其他国产装甲输送车相比,它还真有不少“另类”的地方,可以说是亮点频现。
一是在它的后部设有火炮专用牵引钩,可以用于短距离牵引火炮机动。其他坦克和装甲车辆后部也有牵引钩,但那是用于牵引装甲车辆的,能不能挂火炮,笔者还真没有考察过,所以不敢妄下结论。
二是它可以“驮”火炮。如果部队需要强渡江河,这时牵引火炮就犯难了,牵引汽车不具备两栖能力,炮兵就过不了河。没关系,77-1水陆装甲输送车可以把炮“背”到自己身上过河--它可以轻松地驮1门85毫米加农炮加30发炮弹和1个8人的炮班,或1门122毫米榴弹炮加1个炮班,或1门120迫击炮加1个炮班。为了方便驮炮,在车尾还专门设置供装卸火炮用的可折叠的尾跳板、中跳板和火炮牵引钩,以及拉炮上车的电动牵引绞盘等,装载火炮上下车的时间不超过13秒,火炮上车后采用半刚性固定装置。笔者认为,这一功能在强渡江河作战时是非常实用的,可以在工程兵一时难以架桥的紧急情况下,把火炮、高炮等不具两栖能力的装备以及弹药物资迅速驮过去,以解燃眉之急。但是,后来的77-2水陆装甲输送车,由于种种原因取消了驮炮的功能。笔者分析可能是因为登陆作战时在登陆舰艇上驮炮难度较大;驮好炮再上舰也很不方便。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这一功能仍然值得称道:它在作战需求上着眼于两栖作战诸兵种密切协同的需要,在设计上大胆新颖,在功能上也是目前国产装甲车辆中独一无二的。
三是驮炮和运输物资、人员三不误,而且载员的数量大。运载舱的顶部驮火炮后,顶部的其他部位还开有3个窗口,供步兵、物资器材、弹药装入运载舱内。由于整车对输送人员、载炮和物资作了合理安排,实现了驮炮、载人和运弹药都不误。另外,77-1水陆装甲输送车可载20名步兵,载运量是一般装甲车的2倍。但是,由于该车发动机后置,步兵和物资、器材等要从车顶的3个窗口出入,不太方便,特别是在敌火威胁时步兵从车顶下车战斗,过于危险。后来的77-2水陆装甲输送车,取消了驮炮功能后,将运载仓加高,同时开了一个侧门,使步兵下车的安全性有所改善(还是不如开后门的装甲车),同时,还可以直接进担架,运送伤员。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水陆两用新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这款自行火炮于1979年研制。该自行火炮是以63水底盘为基础,增大了战斗室空间,车首前下甲板内开有宽敞的大门,炮塔上安装1门新122毫米榴弹炮,它具有良好的水上性能,可以有效伴随水陆坦克登陆,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笔者认为,由于两栖自行火炮是两栖部队不可缺少的重要配套装备,因此,当时军方提出研制这种两栖自行火炮是卓有远见的,可惜的是这款两栖自行榴弹炮只研制出样车,未能投产和装备部队,给两栖装甲机械化部队的装备发展留下了一个不小的遗憾。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63水从装备部队到今天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在装甲兵中还是配角的水陆坦克,如今已成为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宠儿”--63水经过重大改进后,作战效能大幅提升,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批新型两栖装甲车辆争奇斗艳,竞放光彩,为我军东南沿海军事斗争的“铁拳头”--两栖装甲机械化部队注入了新的活力。相信坦克发烧友们都期待着能够早日揭开他们那神秘的面纱,一展新“宠儿”的风采吧!
63式水陆坦克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战斗全重
18.4吨
乘员
4人
车长(炮向前)
8.435 米(车体长7.150米)
车宽
3.2米
车高(至指挥塔顶)
2.522 米
单位功率
16.O千瓦/吨
单位压力
56.4 千帕
最大速度
64.2千米/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土路)
370千米/340千米
航行/推进方式
自浮/轴流泵喷水推进
最大航速
12k千米/小时
最大航程
120千米
主要武器口径/类型
85毫米/线膛坦克炮
辅助武器口径/类型
12.7毫米/高射机枪
7.62毫米/并列机枪
弹药
基数
85毫米炮弹
47发
12.7毫米机枪弹
500发
7.62毫米机枪弹
2000发
装甲类型(炮塔/车体)
铸钢装甲/钢装甲板
【评论】【陆军论坛】【关闭】
⑻ 为什么轮船螺旋桨在水中低速旋转效率才高
1.轮船的动力来源
可以来自两种不同的机器:涡轮机和蒸汽机。
蒸汽机由三个部分组成:蒸汽炉、汽缸和冷凝器。在蒸汽炉中,通过燃烧过程水沸腾为蒸汽。通过管道蒸汽被送到汽缸。阀门控制蒸汽到达汽缸的时间。蒸汽在汽缸内推动活塞做功,冷却的蒸汽通过管到被引入冷凝器重新凝结为水。这个过程在蒸汽机运动时不断重复。一般的蒸汽机有三个汽缸组成一个组。蒸汽机直接将活塞的上下运动转化为船轴的旋转运动。今年新造的蒸汽机中还包含了一个小的涡轮机,从汽缸中出来的蒸汽还可以利用它的余热在推动这个涡轮机来提高整个驱动装置的效率。这个涡轮机也与船的螺旋浆轴相连。
现代轮船的蒸汽机还有其它提高其效率的机构。往往有多个汽缸连在一起。蒸汽从一个汽缸出来后还被输入下一个汽缸。这些汽缸的直径一个比上一个大。这样虽然蒸汽的压力在每通过一个汽缸后不断减小,但它对每个活塞施加的总的力却是相同的。
渐渐地轮船取代了过去的帆船。轮船最主要的优点是它们不依靠风和比帆船快。它们比较可靠,到达一个港口的时间也一般与天气无关。轮船的燃料有煤、煤球、重油和木头。
2.轮船的作用及分类
轮船促成了人类生活的改变,造成人类以往连做梦也没想到的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现代化的轮船,其中有客轮、货轮和油轮,正在从事着各种关系到人类命运的全球性商业航运。如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每年海运进口货物超过3亿吨,总值超过300亿美元。其中一些奢侈品如瑞士钟表、俄国毛皮、苏格兰威士忌酒、意大利鞋、丹麦家具、法国葡萄酒,只不过占进口货物总值的一小部分;主要的进口货物是原料,包括4亿桶以上的原油、4000万吨铁矿石、1500多万吨铝土矿石以及国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其他物品。
按不同的标准,则有不同的分类:
1. 按民用运输可分为客船、货船、渡船、驳船;
2. 按航行区域可分为海船、内河船和港湾船;
3. 按航行状态可分为排水量船、滑行艇、水翼船、气垫船、冲翼艇;
4. 按动力装置可分为蒸汽动力装置船、内燃机动力装置船、核动力船、电力推进船;
5. 按推进器形式分:螺旋桨船、平旋推进器船、喷水推进器船、喷气推进器船、螺杆艇、明轮船。
在诸多船舶中,最常见的是钢质船、内燃机动力船、螺旋桨推进船等。轮船发展至今,战略用船已经越来越选进,其中包括各类战略舰船、巡洋舰等。
3.轮船的构造
构造 船舶由许多部分构成,按作用和用途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①船体。又可分为主体部分和上层建筑部分。主体部分一般指上甲板以下的部分,由船壳(船底及船侧)和上甲板围成的具有特定形关的空心体,是保证船舶具所需浮力、航海性能和船体强度的关键部分,一般用于布置动力装置、装载货物、储存燃料和淡水,以及布置其他各种舱室。上层建筑位于上甲板围成、主要用于布置各种用途的舱室(如工作舱室、生活舱室、贮藏舱室、仪器设备舱室等)。船体结构为由板材和型材组合的板架结构,可分为纵骨架式结构和横骨架式结构以及混合骨架式结构。
②船舶动力装置。又可分为推进装置和辅助装置。推进装置是提供推进动力的成套动力设备,由主机(如蒸汽机、汽轮机、柴油机、汽油机、燃汽轮机等)、主锅炉、传动装置、轴系、推进器、各种仪表和辅助设备等组成。辅助装置是为船舶的正常运行、作业、生活杂用等提供各种能量的成套动力设备,一般由船舶电站、辅助锅炉和废气锅炉装置以及其他辅助装置等组成。
③船舶舾装。包括舱室内装结构(内壁、天花板、地板等)、家具和生活设施、门窗、梯、栏杆、桅杆、舱口盖等。
④其他装备。如锚与系泊设备、舵与操舵设备、救生与消防设备、通信与导航设备、照明与信号设备、通风与空调和冷藏设备、压载水系统、舱底水疏干系统、液体舱的测深和透气系统、海水和生活用淡水系统、船舶电气设备等。构成船舶的零件有成千上万种,所用材料品种多、数量大,而以钢材用量最大。其中船体结构用的材料主要是碳素钢和低合金高强度钢。船舶的主要技术特征有船舶排水量、船舶主尺度(如船长、型宽和型深等)、船体系数、舱容和登记吨位、船体型线图和结构图、船舶总布置图及主要设备的规格等。
⑼ 飞机从水下起飞的原理
为了适应高技术条件下登陆作战的需要,各国军队纷纷将高科技不断运用于登陆工具,给飞机和舰船插上了海上腾飞的翅膀,未来登陆作战中的神兵奇将-水中飞机和舰船浮出水面。
一、水上飞机-登陆先锋
水上飞机,是一种能在水面上任意起降,且有较大载运量的飞机。水上飞机既能侦察、搜索、攻击水下潜艇,又能快速突击、轰炸水面舰船;既能巡逻警戒,掩护海上重要目标的安全,又能海上救护,打捞落水人员;既能水上运输,运送人员和装备,又能空投空降,实施垂直登陆。总之,水上飞机是集作战和保障于一体的一种用途广泛的作战兵器,特别是它起降不受大洋湖泊的制约,机动性能强。目前,世界上已经装备部队有:水上轰炸机、水上侦察机、水上反潜巡逻机、水上战斗机、水上运输机、海上救护机、水上灭火机等。未来水上飞机将综合运用各种隐形技术,降低雷达、红外、声、光、电磁等物理信号特征,并应用更为先进的综合电力超导推进系统,消除噪声、降低红外辐射,从而大大提高水上飞机的隐形能力、快速机动能力、突防能力;将装备对空、对海、对地武器装备,实施动中打击;具有停靠、倒退、垂直起降等多种功能,配备导弹后,可实施全方位快速攻击。
二、水下飞机-三栖作战
水下飞机,既能像飞机一样在天上飞,又能像潜艇一样在水下行,可谓集飞机、潜艇功能于一身。 二战以来,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一直在从事水下飞机的研究与设计。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研制出了第一种水下飞机,这种飞机既能在天上飞,又能在水上行,还能在水下潜,当时被称作"三栖作战飞机"。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又研制出一种新型水下飞机。这种飞机用高强度的超级复合材料制成,用高能量、高密度的蓄电池提供动力,能下潜到6公里深的海底,时速可达22海里。随着三栖技术的发展,未来水下飞机将综合运用舰船和飞机两者的优点,集高速性、隐蔽性和攻击性于一身,既能高速掠海飞行,又能有效利用雷达盲区,神出鬼没进入深海,使对方难觅足迹;既可在水中机动,从水中、水上发起攻击,也可贴海飞行,实施精确打击。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强大的突防能力远非一般作战舰船和飞机所能相比。由于其体积小、操作灵活、机动性能好、不易被敌发现,在登陆作战发起之前,水下飞机可利用不良天气隐蔽地实施秘密机动,完成各种战术任务。
三、潜水飞机-潜艇克星
潜水飞机,就是既能在水下航行,又能在水面起降和滑行,还能在空中飞行的多用途飞机。它同时具有潜艇、水面舰船和飞机的特点,因此在设计和制造中,必须将这些特点系统而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主要使用喷气发动机,而在水下潜行时,则使用水中推进动力装置。潜水飞机的机体,采取高强度合金材料,目的是使潜水飞机能抵抗水压。因此,飞机的重量将比现在的水上飞机大得多。目前,研制和试验中的潜水飞机主要用于反潜作战,飞机可以先潜入水下,严密监视敌方潜艇的水下活动,而后准确攻击敌方潜艇。
四、深水飞机-大海蛟龙
目前,世界各军事强国正在对深水飞机进行深入研究,并在飞机下潜技术上已经取得了突破,积极研制深水飞机。这种飞机既能下潜、又能升空,集潜艇和飞机功能于一身的新式飞机。深水飞机的外形与普通飞机的外形有些区别。普通飞机的机翼是向下弯曲,这样能产生向上的升力来支持飞机的重量;而深水飞机的机翼却向上弯曲,这样可以产生向下的力量,迅速下潜。为了解决向上升的难题,在机翼后缘装备了一个襟翼,当襟翼向上张开时,就可以产生上升力使其上浮水面。在飞行原理上,深水飞机与普通飞机十分相似。普通飞机依靠机翼产生的空气动力在空气中进行升降飞行,而深水飞机是利用两侧短短的机翼与海水相对运动所产生的水动力,一边向前推进,一边下沉或上浮。深水飞机一直是无人驾驶的,至于能否载人,科学家们曾进行了研究与论证,最后认为如果在深水飞机里增加一套类似于宇航员或潜水员使用的那种"生命保障系统",载人是完全可能的,但相应的造价会大大提高。
五、气垫飞机-全维机动
气垫飞机,是以飞机机身上的压缩机,通过将空气注入机身下的气囊围裙中,与海水之间形成一定厚度和一定压力的空气团,使飞机悬浮在水面的一定高度上进行起降和滑行的飞机。飞机在水面航行时,由气囊下的数个小喷口喷出的高压空气而形成的气垫,可使飞机迅速起飞。飞机起飞后,则将气囊收起来,紧贴在机身的下面。气垫飞机,可在江、河、湖、海的水面上起降,可在沙漠、沼泽、冰雪地带及陆地上起降,执行急难险重任务。起飞时,它既可吸收一部分波浪的冲击力,增强稳定性,消除水的阻力,降落时气垫也能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气垫飞机速度比一般舰船高10-15倍,比大多数高速舰艇也快3-5倍。因其在巡航飞行阶段不与水面直接接触,从而大大减少了航行时的阻力,提高了机动性能。它能根据需要灵活调节飞行高度、速度,顺利越过专为登陆艇设置的垂直障碍,而且还不受海区、海岸和复杂地形的限制,较好地解决一般排水型登陆艇对登陆场地条件要求高,无法直接输送登陆兵上陆的问题;解决登陆兵需要在近岸换乘展开,徒步涉水穿越海滩,形成攻击战斗队形时易造成较大伤亡的问题。登陆兵搭载气垫飞机,可以在任何地点、时间和相对复杂的地形条件下,从对方火力范围以外,超越常规登陆作战的换乘展开地区,置水中、地面各种障碍于不顾,高速度冲向敌阵,直接突击上陆,对敌岸发起攻击。
六、水面飞机-全时出击
水面飞机,是利用飞机以小于翼展的高度贴近水面飞行时,机翼下部和水面之间的气流受到机翼下部和水面的阻挡,流速减慢,而机翼上部气流的流速不变,使机翼下部压力增加,从而产生升力的水面效应原理,研制的一种新型水面飞机。这种飞机对海况的要求,一般比气垫式水上飞机低。水面飞机可携带大量的反水雷系统和工兵分队,既可排除水中障碍物,也可越过水雷障碍区,直接进至水际滩头障碍区开辟通路。在水面航行时,对水的压强小,不会受较少音响雷、水压雷、磁雷、锚雷等爆炸性障碍物的伤害,具有超吃水、静水快速好、水下物理场小、对水下爆炸不敏感等特点,即使水雷爆炸,由于水面飞机因其自身具有减压和防暴作用,受损程度也会比其他排水型舰艇小得多,以便其进入复杂雷区排除水中各种障碍物。
七、潜水舰船-神出鬼末
为了验证潜水舰船概念的可行性,美国海军已经建造了两艘模型舰船,第一艘是只能容纳两人的小型舰船,长度为5米,已经建成并成功地进行了试验。第二艘是可容纳10人的模型舰船也已建成,并即将进行进一步的试验,如果试验成功,该舰船将作为生产型投入批量生产。第二种型舰船的主要参数为:长10米,宽3米,型深2米,排水量6吨,水面速度30~35节,水下速度4~5节,续航力约500海里。美国海军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海军已经对这种潜水舰船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已经着手研制第二代潜水船。它与第一代基本类似,船员仍为10人,主要的改进之处有两方面:一是动力系统将改用密封的柴油机喷水推进器系统;二是将增加半潜式航行模式,以柴油机提供动力。半潜式航行有两个好处:一是船员的头部露在水面之上,从而减轻了所受的压力和避免了体温下降;二是同水面航行状态相比,可降低被探测到的概率。
八、 气垫舰船-水中火车
二战中,日军的平底登陆艇、美英军的机械化登陆艇以及两栖履带式登陆车、突击登陆艇等,成为主要的登陆工具。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这些登陆工具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气垫舰船。例如,美军开始采用新式气垫登陆艇、V-22"鱼鹰"偏转翼飞机、各种直升机、高速两栖攻击车等新式上陆工具实施登陆。与传统的登陆工具相比,新式气垫艇的时速可提高4-5倍,达50海里,可搭乘10名陆战队员或装载4-5吨作战物资。这些新式登陆工具不仅有利于从视距范围外发起两栖突击,达成登陆作战的突然性,而且可以减少登陆部队暴露在敌火力下的时间,大大增强其防护和突击能力。
九、高速舰船-水中火箭
美国海军目前正在投资5500万美元研制一种海面无人船,该项目将持续6年。此无人船将用于在各种海洋环境下执行多种任务。该无人船系统称为"斯巴达",是一种既可遥控也可自动运行的高速船。"斯巴达"可执行的任务包括沿海地区反潜战、反水雷战、防御鱼雷、情报收集、监视和侦察等。对"斯巴达"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已经在海军海下作战中心进行了三年。 "斯巴达"将使用现有的高速船-7米或11米长的硬壳平底船,并在这些船上集成防御系统和武器系统。根据硬壳平底船的长度,"斯巴达"可以在150至1000海里的海域内工作8至48小时,其最低行驶速度为28节,最高可达50节。 同有人驾驶的舰船相比,"斯巴达"的速度要高得多,而且可以在夜间行动。该无人船能够携载2600至5000磅的有效负荷。
十、两栖车辆-登陆利器
美国正在为登陆作战研制一种先进的两栖突击车,目前已生产出两辆样车。该车车长8.9米,车宽3.6米,车高3.2米,全重为34吨,乘员3人,可载全副武装的陆战队员18人。两栖突击车车体采用铝合金装甲结构,可附加陶瓷装甲组件,车内附有衬层,可防300米处射来的14.5毫米穿甲弹和15米处爆炸的炮弹破片;车表面涂有隐形材料,降低了信号特征;车内还装有自动灭火装置、环境控制装置以及核生化防护设施;车底深处设有一个手动、两个电动和3个液压排水泵。车上的动力装置为德国12缸涡轮增压柴油机,功率为624~1984千瓦,匹配电子控制、无级转向、 6速液力机械传动装置以及液气悬挂装置等。该车在水中行驶时采用后部两侧的两个喷水推进器,最大速度可达46.61公里/小时,最大行程120公里,能通过海浪高达3米的水域;在陆上行驶最大速度达72.41公里/小时,最大行程643公里。 两栖突击车装备一门30毫米机关炮,配有带热成像瞄准镜的计算机火控系统,可发射穿甲和破甲弹,配弹600发,另装一挺7.62毫米机枪,配弹2400发。该两栖突击车将显著提高陆战队的登陆速度,预计2005年开始小批量生产陆续装备海军陆战队。
十一、智能舰船-戏水倒海
无人潜水器最初为遥控型,主要用作执行打捞、探测任务。近年来,各军事强国竞相发展攻击型无人潜水器。美国西康公司设计的新世纪海军无人潜水器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名为"西康"的水下无人潜水器长11米,重45吨,它携带的战术武器包括自备鱼雷和固定战斗部,这种战斗部在实施自杀性攻击时,可同体内剩余的燃料一起爆炸。"西康"可由辅助舰船送到作业海域,也可空投入海。此外,国外甚至还有人着手研究如何组建"智能舰队",这种舰队不仅有作战、护卫舰只,还有用于指挥的旗舰,能执行现代海军执行的各种海上作战任务。智能舰船有着明显的优势: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人工能根据需要灵活调节速度、高度,顺利越过垂直障碍;突防能力强,可选择地改变攻击方向和目标,也可用于各种作战物资、人员的前输后送,进行快速保障,也可进行侦察、破坏,为空袭作战引导目标。
十二、地效飞机-展翅欲飞
目前,西方一些军事强国正在积极从事应用地表效应制造地效飞机的研究,而且有些样机已经走出了实验室。据报道,最近我国已研制成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效飞机,也称气垫飞行器。它是飞机和舰艇的"混合物",形似飞机,又具有船身,能贴近海面或地平面高速飞行。早在1932年,芬兰发明家卡里奥就率先制造出了世界上首架实用型地效飞机。该飞机长2.6米,宽1.93米,有效载荷80千克。20世纪50年代末期后,美国、苏联、英国、日本等国相继研制了多种试验型地效飞机,特别是苏联投入较大,效果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研制出了名为"埃科兰诺"的地效飞机。随后,俄罗斯又研制出性能更佳的地效飞机。据军事专家预测,随着这种飞机的研制成功和战场应用,必将给现代登陆作战带来一场全新的变革。普通舰艇的航速一般在30节左右,气垫船为40-140节,地效飞机则高达100-320节。飞行时,它完全脱离水面,航速可与直升机比美。如目前俄军装备的"里海怪物"地效飞机,装备10台发动机,巡航高度10米,速度达400千米/小时,可搭载500名士兵进行低空飞行、水上滑行,越过沙丘、沼泽地等执行搜索潜艇、运送装备等任务,可奔袭数千千米。其特点:机动性能好,直接突击上陆;隐蔽性能好,突防能力强;载重量大,保障效率高;水中工兵,排除障碍;巡航速度高,快速奔袭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