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和我的祖国他冲上屋顶扶起什么
我和我的祖国他冲上屋顶扶起了信号天线。1984年8月8日,中国女排在奥运会夺冠,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
而与此同时的上海石库门弄堂,黑白电视机摆在弄堂中间,前排马扎、中间椅子、后面踮起脚尖,邻居们层层叠叠聚在一起观看那场振奋人心的比赛,房顶的天线时不时需要有人手动寻找信号,每当中国队得分,欢呼声仿佛能穿破天际。
我和我的祖国其他情况简介。
我和我的祖国由陈凯歌担任总导演,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联合执导,(按出场顺序)黄渤、张译、吴京、杜江、葛优、刘昊然、陈飞宇、宋佳领衔主演的剧情片。
导演徐峥拍摄《夺冠》的过程中,将儿时对上海的记忆情景再现,而美术指导郜昂和他的美术团队并没有经历过20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生活,但为了还原历史风貌,他们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当时的生活细节,还从老弄堂里回收锅碗瓢盆、布衣、窗帘等时代旧物,尽量不在视觉信息层面出现问题,从衣食住行和弄堂形态层面,还原一个原汁原味的老上海弄堂风情。
② 林治远为什么爬旗杆
为了更贴近人物,亲自完成攀爬旗杆。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天安门广场做最后一次试验时意外发生了。负责阻断电流的装置——阻断球不稳定,升降装置不能保证自动断电。此时距开国大典仅剩六个小时。怎么办?林治远不加思索来到天安门广场,克服恐高的心理,冒死爬上二十二米高的旗杆,完成阻断装置的焊接。
经过连夜的抢修,国旗电动升降装置恢复正常。
角色介绍:
林治远演员黄渤,身为负责开国大典升旗仪式中电动升旗杆的设计者,他却无法保证“万无一失”,因为这同样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动升旗装置,是他自主研发设计、还没有经过足够多的实验检测。他不断的克服重重困难,向来恐高的他最终克服心理障碍。
爬上20多米高的广场旗杆,解决了技术问题。
老方演员耿乐,开国大典升旗仪式的备用升旗手,只有林治远电动升旗失败,他才有可能直接参与启动人工升旗的工作。作为顺利升旗的最后一道坚实保障,他把保障顺利升旗这件事看得比个人的荣誉甚至生死更重要。
③ 开国大典上的自动国旗是谁做的
开国大典上的自动国旗是林治远。
④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长宽各是多少
长5米,宽3.3米。
按照《国旗法》,国旗有5种型号,最大的一种长288厘米,高192厘米;最小的一种长96厘米,高64厘米。不过,天安门广场上悬挂的国旗是个特例,长5米,宽3.3米,是全国升降的国旗中最大的。
位于通州区的北京市京工红旗厂,是北京市政府指定的国旗定点生产企业,一面旗子的生产看似简单,可其中蕴含的内容很多很多,特别是国旗,更多的是要从完成国家政治任务的高度,做好每面旗子的细节生产。
更换下来的国旗,由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收藏保管。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参加过重大活动后的国旗,则会被特别保管。比如,开国大典的国旗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管在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历次国庆庆典上所升降的国旗曾随“神舟”一号飞船翱翔太空,现在也被有关部门收藏。
为确保国旗的圣洁和完整,天安门广场上空的国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换一面。每逢重大节日,必须更换新国旗。“即使国旗不受损,悬挂的最长时间也不能超过3天。
(4)开国大典的自动升旗装置是谁设计的扩展阅读:
作为五星红旗的守护者,国旗护卫队队员并不是从新中国成立时就有的。成立初期,由于旗杆下的电动升旗装置是由冀北电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设计,所以升旗任务曾交给北京市供电局。
1951年至1976年的26年间,一直是北京市供电局的胡其俊负责升旗,他也因此成为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升旗手。
1977年5月,北京卫戍部队接过了升旗的任务,“国旗护卫班”由此诞生。不过,当时并没有升旗仪式,只有两名战士负责,一人引路,一人扛旗,经过长安街时,还得给机动车让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1990年颁布后,升旗仪式的庄严性被提上日程。1991年初,“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应运而生,当年5月1日起,广场开始实行新的升降国旗仪式。
⑤ 升国旗的小故事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开国大典的第二天,由北京市供电局工人陈红年担任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任务。因为开国大典时升旗用的电动升旗装置,是由当时冀北电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设计的,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任务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电局的身上。
1951年9月30日下午,电力公司一位领导把胡其俊叫到一边,说组织上决定交给他一个光荣任务,从明天起接替陈红年在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
胡其俊听后又是高兴,又是激动,又是担心。高兴、激动的是自己这个在旧社会吃不饱饭的穷苦人,成了新中国国旗的升旗手;担心的是这是由毛主席亲自升起过的五星红旗,由自己来担负升旗任务,怕不能胜任。
第一次升国旗恰逢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个国庆日,天安门广场将举行开国大典以来每年一次的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头天傍晚,胡其俊从天安门广场管理处领来国旗,晚上根本无法入睡,不时地起身看看闹钟,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刚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气儿跑到广场的旗杆底下,仔仔细细地将国旗系好、展平,然后遥望天边,等着太阳出来。当第一次顺利完成任务时,胡其俊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比喝了半斤二锅头还带劲。
⑥ 我和我的祖国主要人物是谁
《我和我的祖国》主要人物有林治远、高远、方敏、陈冬冬、朱涛、莲姐、张北京、沃德乐、哈扎布等。
1、林治远
演员 黄渤
贫困的流浪少年,沃德乐的弟弟,涉世未深的他和哥哥曾在青春年少时期做过荒唐错事,而被扶贫工作者老李收留。为了怕哥哥被抓走,怕哥哥自此无法回头,他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天真想替哥哥背锅顶罪。而神舟十一号的降落,改变了他和哥哥的生活,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也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⑦ 《前夜》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前夜》对应历史事件: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前夜,天安门广场旗杆的设计师林治远(黄渤饰),要保证五星红旗电动升旗万无一失。
为了完美地达到这一标准,林治远争分夺秒进行实验。然而,当一切准备就绪时,旗杆顶端的阻断球,却因常年锈蚀而爆裂!
最后,一位老教授献出实验室的最后一块镍,解决了开国大典升旗仪式的燃眉之急。
简评:
以开国大典为背景的《前夜》,是最富有历史感的一个。
《前夜》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描绘了开国大典前夜设计师林致远紧张检查调整电动升旗装置,确保万无一失的场景。片中有关旗杆装置原理的讲述,运用了快速的场景切换,使得整个风格变得明快活泼,颇有些趣味。
开头采用了小的插叙,将林致远被训斥和他调试模拟旗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大典前夜装置仍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的情形,渲染出时间紧任务重的氛围,为后面的紧张情绪做铺垫。
⑧ 天安门国旗高度是多少
28.3米。长5米,宽3.3米。
按照《国旗法》,国旗有5种型号,最大的一种长288厘米,高192厘米;最小的一种长96厘米,高64厘米。不过,天安门广场上悬挂的国旗是个特例,长5米,宽3.3米,是全国升降的国旗中最大的。
位于通州区的北京市京工红旗厂,是北京市政府指定的国旗定点生产企业,一面旗子的生产看似简单,可其中蕴含的内容很多很多,特别是国旗,更多的是要从完成国家政治任务的高度,做好每面旗子的细节生产。
更换下来的国旗,由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收藏保管。具有特殊历史意义和参加过重大活动后的国旗,则会被特别保管。比如,开国大典的国旗已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管在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历次国庆庆典上所升降的国旗曾随“神舟”一号飞船翱翔太空,现在也被有关部门收藏。
为确保国旗的圣洁和完整,天安门广场上空的国旗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换一面。每逢重大节日,必须更换新国旗。“即使国旗不受损,悬挂的最长时间也不能超过3天。
相内容解释:
作为五星红旗的守护者,国旗护卫队队员并不是从新中国成立时就有的。成立初期,由于旗杆下的电动升旗装置是由冀北电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设计,所以升旗任务曾交给北京市供电局。
1951年至1976年的26年间,一直是北京市供电局的胡其俊负责升旗,他也因此成为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升旗手。
1977年5月,北京卫戍部队接过了升旗的任务,“国旗护卫班”由此诞生。不过,当时并没有升旗仪式,只有两名战士负责,一人引路,一人扛旗,经过长安街时,还得给机动车让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1990年颁布后,升旗仪式的庄严性被提上日程。1991年初,“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应运而生,当年5月1日起,广场开始实行新的升降国旗仪式。
⑨ 开国大典上,设计自动升旗的人是谁
林治远
⑩ 开国大典的电动国旗是谁做的
开国大典电动旗杆设计师林治远做的。
林治远,号裕民。1913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广内东潮容阳人。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旗杆设计者。
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所用的旗杆,由林治远亲手设计施工完成。
(10)开国大典的自动升旗装置是谁设计的扩展阅读
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对旗杆制作进行了具体分工,自动升旗方案由林治远来具体落实。
林治远接到任务后,与有关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自动升降的开关设施。他们首先设计出这样一个方案:国旗自动升降,升降速度与国歌演奏时间一致,国歌奏完后,国旗升到顶端并自动停止。
根据这个方案,技术人员设计出了一个简单的机械设施来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钢丝绳两端各焊了一个钢球来控制升降开关,只要升降速度设施碰到两端的钢球,便会自动停止升降并自动断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林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