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性点不接地的电力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中性点会转移,发生接地的这一相对地电压为零,中性点N线对地电压为220V,三相线电压正常,单相电压也正常,设备可以正常运行无影响,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是比较重要的应急系统,发生接地时一般允许运行两小时
B.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怎么选线与定位
在低压不接地或者高阻接地系统,可以设置小电流选线器,每个馈线回路设零序电流互感器接入小电流选线器,当发生单相接地时,选线器将报警,并告知具体回路;
在没有选线器的情况下,就只能逐个回路切除,故障消失即确定该回路发生单相接地;
C. 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时自动选线原理有哪些
零序电压启动自动选线装置,零序电流决定故障线路。
D. 电力系统中,中性点未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选择故障线路的方法有哪些
1. 群体比幅比相法选线原理分析
小接地电流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后,系统产生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理论分析结果是:故障线路零序电流等于非故障线路零序电流之和。因此,故障线路零序电流应该是最大的,但是由于现场测量误差等原因,实际计算值不一定是最大,有可能是次之或更次之。若用电流最大值判别,很可能误判,并且不能区分线路接地和母线接地。采用电流方向判别故障回路,首先对所有采集到的电流排序,然后选电流最大的三条线路再比较方向,最后选出故障回路。
2/由于线路自身的电容电流可能大于系统中其他线路的电容电流之和,所以按零序电流大小整定的过电流继电器理论上就不完善,它还受系统运行方式、线路长短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误选、漏选、多选;在接地点存在一定过渡电阻的情况下将出现拒动现象。
3 /五次谐波法
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单相接地的容性接地电流被消弧线圈的感性电流补偿,因此基于基波的零序电流比幅比相原理不再成立;但消弧线圈对高次谐波没有补偿作用,因此对于5次谐波,比幅比相原理依然成立;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5次谐波的选线原理被广泛使用,但使用效果不好;五次谐波含量小,如金属性接地还可以,在高阻接地和弧光接地情况下失灵。
4 /“注入法”原理
它不利用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的故障量,而是利用单相接地时原边被短接暂时处于不工作状态的接地相PT,人为地向系统注入一个特殊信号电流,用寻迹原理即通过检测,跟踪该信号的通路来实现接地故障选线。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注入信号电流仅在接地线路接地相中流动,并经接地点入地。利用一种只反映注入信号而不反映工频及其谐波成分的信号电流探测器,对注入电流进行寻踪,就可实现单相接地故障选线与接地点定位。其主要特点有: (1)勿需增加任何一次设备,不会对运行设备产生任何不良影响。(2)注入信号具有不同于系统中任何一种固有信号的特征,对它的检测不受系统运行情况的影响。(3)注入信号电流仅在接地线路接地相中流通,不会影响系统的其它部位。但此方案易受谐波干扰,对高阻接地和弧光接地有死区。
6/“首半波”原理基于接地故障发生在相电压接近最大值瞬间这一假设,利用故障后故障线路中暂态零序电流的首半波与非故障线路相反的特点实现选择性保护,但它不能反映相电压较低时的接地故障,且受接地过渡电阻影响较大,同时存在工作死区;
7 /小波分析对暂态信号和微弱信号的变化较敏感,能可靠地提取出故障特征。小波变换奇异性检测及极大值理论已提出了实现故障启动和选线方法。运用由小波变换发展而来的小波包含技术分解故障暂态信号,根据不同接地方式,选择能量集中的不同频带作为选线频带; 对中性点不接地配电网,选择能量集中的高频频带
E. 分析中性点直接接地和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故障情况及特点
对于如图1-1所示的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后,由于中性点n不接地,所以没有形成短路电流通路,故障相都将流过正常负荷电流,线电压任然保持对称,因此可以短时不予以切除。这段时间可以用于查明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或者进行倒负荷操作,因此该方式对于用户的供电可靠性高,但是接地相电压将降低,非接地相电压将升高至线电压,对电气设备绝缘造成威胁。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后系统不能长期运行。
事实上,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由于线路分布电容(电容数值不大,而容抗很大)的存在,接地故障点和导线对地电容还是能够形成电流通路的,从而有数值不大的电容性电流在导线和大地之间流通。一般情况下,这个容性电流在接地故障点将以电弧形式存在,电弧产生的高温会损毁设备,甚至引起附近建筑物燃烧起火,不稳定的电弧燃烧还会引起弧光过电压,造成非接地相绝缘击穿进而发展成为相间故障,导致断路器动作跳闸,中断对用户的供电。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的故障特点如下
1)在发生单相接地时,全系统都将出现零序电压。
2)在非故障的元件上有零序电流,其数值等于本身的对地电容电流,电容电流的实际方向为由母线流向线路。
3)在故障线路上,零序电流为全系统非故障元件对地电容电流之总和,数值一般较大,电容电流的实际方向为由线路流向母线。
F.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特点
若是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金属性接地时,中性点电压由原来的零升为相电压;故障相相电压为零,对地电容被短接,其对地电容电流为零,非故障相相电压升高 √3倍,相应的对地电容电流也较正常时增大了√3倍,三相线电压不变(仍然对称),故对电力系统的正常工作没有影响,但是由于非故障相相电压升高为线电压,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要求相应升高,有可能发展为两相短路故障。所以要求系统在带故障运行期间(通常为2小时),由运行人员排除故障。若是接地不为金属性接地,则相应的参数变化与上述趋势相同,但其变化量不会呈现明显的倍数关系。另外,一定有零序分量存在。
G. 电源的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单相接地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若出现单相接地故障,且接地故障为完全金属性接地。那么接地相对地电压变为零。其他两相对地电压上升为线电压。而此时,三相线电压仍然对称,故系统可以短时间运行,规程上要求是不超过2小时。
H. 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系统中,单相接地故障时,选出故障馈线为什么不准确
所谓的不准确是相对于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也就是大电流系统)来说的,大电流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通过检测零序电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比幅比相法)很容易的检测出那一条支路发生了故障,但是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其零序阻抗很大(不是无穷大,因为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相当于接容性阻抗接地),所以单相接地故障时的单相接地电流很小,如果采用比幅比相法就很难检测出那条馈线故障了。
针对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提出来了很多方法了,比如五次谐波法、有功电流法,首半波法等等,我觉得暂态方法选线其实很准确就是实现起来较为复杂,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I.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应怎么处理
如果有小电流选线装置,将装置选出的故障线路切除,
如果没有小电流选线装置,按平时经验拉路试验,直到找到故障线路切除之
J. 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电力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可继续带故障运行多久
1.
把iPhone回复到回厂的设定状态。(此时相机与相簿都是可以正常使用的)
2.
手动勾选同步。(不能使用备份回复,否则相机仍会打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