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艺术中的装置作品指的是什么
就是指的“装置艺术”,一般简称“装置”。
这是个概念很模糊的东西,是后现代艺术兴起之后的产物,说实话我虽然是搞艺术理论的,对这个只是有个笼统的概念,根据顾丞峰的《装置艺术》一书,大致可以给出这么些解释:
装置艺术属于非架上艺术,这点可以肯定的。艺术大致分架上和非架上,架上大概就是指的传统艺术类型,而“架上”这个词源也很绕脖子,在西方没有明确的词汇对应。非架上指的就是现代艺术以来出现的装置艺术、行为方式以及视像方式;
杜尚这个人对装置艺术的出现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一个坐标点。他的《泉》,大概是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装置作品。从这意义上说,“装置”就是将现成品直接放入与它原本世界完全不同的语境之中,使其成为一种悖论和困惑。它往往具有某种符号性的价值,用实物材料去承担人造符号的意义负载和艺术指称。波伊斯是现当代知名的艺术家,他的不少作品就是典型的装置作品,你可以去了解一下
想说周全实在不容易,只会更混乱,就说这么多吧,希望没误导你。说通俗点,装置就是把一些日常用品经过某些艺术构思展示出来,或者制作一些构造物来表达一定的观念的艺术作品, 它或是现成品的,或是仿制现成品的,或是一种符号性的提炼,它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对机械复制时代的一种抗争和戏谑。
我个人觉得它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雕塑”,或许只是我不理解它的真谛~
2. 谈谈数字媒体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区别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这一术语中的数字反映其科技基础,媒体强调其立足于传媒行业,艺术则明确其所针对的是艺术作品创作和数字产品的艺术设计等应用领域。
该领域目前属于交叉学科领域,涉及造型艺术、艺术设计、交互设计、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图形学、信息与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CG(computer graph)。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3. 什么是数字媒体装置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点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者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的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蕴含的艺术形态。简单来说,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方向为电视台、数字电影制作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电视剧制作部门、动画公司及其它各影视制作机构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影视制作理论水平和数字艺术素养,能够驾驭最先进的数字影视技术,熟悉数字影视制作的生产流程,在CG技术与艺术领域具有较高造诣,能进行数字影视节目策划与创作、数字电影电视特效制作、电视片头设计与制作、电视栏目及频道包装的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4. 新媒体艺术设计和数字多媒体艺术的区别
新媒体艺术设计和数字多媒体艺术的区别:
1、专业方向不同。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相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方想是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
2、学习内容不同。
新媒体艺术主要学习数字技术、生物科技、量子理论、经济学、语言学等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的学科。数字多媒体艺术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
3、就业方向不同。
新媒体艺术专业首都师范大学在国内美术方面是非常强的,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都是该校非常好的专业,该校非常重视艺术类专业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划分为三个专业方向,数字游戏设计、数字影视制作和网络媒体设计。
(4)现成品装置设计扩展阅读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该专业教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培养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类专业,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所不同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定位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交叉和细化,是关于媒体领域的,表现方式为数字化的,也就是“换笔”了的艺术类专业。
5. 影象装置艺术起源
有点深奥,so,sorry,I don't know!
6. 关于装置艺术的问题
装置艺术始于60年代,也称为“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与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有联系。在短短几十年中,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时髦,许多画家、雕塑家都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在西方已经有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例如英国伦敦的装置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由1983年的一栋楼发展到2000年的四栋楼。纽约新兴的当代艺术中心,几乎就是一个装置艺术展览馆,在它的庭院中,修筑了露天装置艺术的专用隔间。美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装置艺术课程。在英国,哈德斯费尔得大学已经设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士学位。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装置艺术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间,就举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览。近年在美国美术院校毕业的硕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装置艺术家。
在艺术上,装置是对传统艺术分类的挑战。每个时期的艺术分类是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状态的产物。19世纪,美术家们试图用各种方式对艺术进行分类,有的以主体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器官或听觉器官来分类;有的把艺术分为空间艺术或时间艺术,有的把艺术分类成再现艺术或非再现艺术。这种探索艺术分类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说明在18世纪法国美术学家阿贝·马托的分类原则上所建立的艺术分类已不能系统地界定日趋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人们在不断从新的角度深究艺术的本质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正像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所指出,现当代艺术“粉碎了每一种艺术已往所具有的,为多数人所认可的那种传统尺度和界标。这一变化首先带来的是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传统标准的意义上对各种艺术进行分类,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门艺术的特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继续进行对某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本质进行研究,或在此基础上转入对构成各种艺术的最共同的本质加以研究。”装置艺术自由使用各门类艺术手段,表明人类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方式是无法用机械的分类来界定的。由于现代艺术表现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依靠不断更新艺术分类原则,把规律化强加给无规律变化的艺术现象,不但无助于认识日日更新的艺术,到头来只会弄得人们无所适从。不受限制地综合使用多门类的艺术形式,是现代艺术追求表现广度,深度和强度的必然产物。
在展览和收藏方面,装置艺术藐视美术博物馆的权威。很多装置艺术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览场所,即不是博物馆也不是画廊的地方展出。例如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栋栋经过翻修的民房组成。在西方,博物馆的艺术基本上是中产阶级的艺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广大劳动阶层,去美术馆画廊的微乎其微。由于装置艺术把展览的场所搬到室外,移进翻修过的民居、废弃的厂房、简陋的仓库,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具有艺术普及的意味,把艺术带给那些几乎不进画廊、美术博物馆的劳动人民。同时,装置艺术还反对美术博物馆用象牙之塔把艺术与生活隔离。它不仅“平民化”,还直接进入生活。有的室外装置以声响雕塑组合的形式出现,有的建成奇异的园林,有的又像梦幻世界的建筑,有的则用来装饰大楼外墙,真正成为人们可观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环境。但是装置艺术进入市民的生活环境,往往不是出于乌托邦式的艺术理想,而是经济原因。很多美国城市都有公共环境艺术基金,这些基金是装置艺术家的重要赞助资金来源之一。
装置艺术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装置艺术首先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内。
2.装置艺术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的室内外的地点、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
3.就像在一个电影场里不能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样,装置的整体性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
4.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5.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6.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它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可以说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
7.为了激活观众,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
8.一般说来,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
9.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时,增减或重新组合。
自然,装置艺术本身也在变化,例如,当代装置艺术不再是对传统的博物馆展览的一种反叛,相反,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宠儿。最初以反对博物馆永久收藏为其宗旨的“环境艺术”(也就是装置艺术),也被“招安”,进入博物馆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单。再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它举办的67次装置艺术展览中,有58件被博物馆收购,成为永久收藏品。
装置艺术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认识和兴起的。因为,美国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曾于80年代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由此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形态的兴趣火种。以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装置艺术越来越不仅为众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民众所认识、理解、认可与接受。而且,"装置艺术在90年代前期的中国美术中,已作为极有实力和潜力的艺术形式,积极的、深刻的表现着世界之今日中国之今日以及个人之今日"。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因素。一方面,当代国际艺术的整体性发展对中国艺术家的刺激和推动。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达、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社会结构中的某些方面的观念也呈现出工业或后工业社会的情势。所以,装置艺术在中国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装置艺术家在装置艺术探索中,分别对当下经验、文化迁徙、观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较有深度的挖掘与表现。而在艺术形式方面分别对分析的立体主义以来的,特别是针对后现代艺术中多元的形式进行探索,并将中国当代精神注入其中进行有机的媒合与升华。由此可见,在逐渐推进工业化发展的中国,在材料、特质越来越现代化并日趋丰富之同时,人们的观念变迁、文化取向、生活态度与方式必将日趋现代意义上的多元化。为此,作为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度里,将艺术“走向物化”对于中国美术而言已不再遥远。同时,在一个创造物质、追求物质、享用物质的现状与前景中,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必将越来越快地取代中国探索性艺术中领衔主角之地位。如果是这样,那么,待到中国的经济与欧美的经济相近之期,首先与世界艺术直接交流与媲美的艺术形式,那亦必推动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因为,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不但对中国美术发展具有前景,对于世界美术发展同样具有前景。
装置艺术是自1910年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 )的现成品艺术以来不断演进、几乎可称主流性的当代艺术样式之一。中国自80年代中期部分前卫艺术家掀起装置艺术热以来,几经波折而持续未绝。进入90年代,也由模仿引进转入本土创造和融入社会、自出心杼的中国化新阶段。很难仍以80年代的眼光说今日装置艺术在中国仍然是机械移植、文化超前、无法与读者沟通的洋杂耍。例如,王天德将宣纸墨染后铺陈于桌、椅、笔砚、酒瓶等的“水墨菜单”,宫林将碗碟鞋子等裱糊以旧报纸组合而成的“媒体”等作品,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民间性、地域性、现代化和文化深度;而不啻为大型装置艺术的邸乃壮的“大地走红”1994年开始在许多大中城市公园巡展,旅美华人陈强主持的“黄河的渡过”综合艺术活动的各段水样陈列于山东的黄河水体工程纪念碑,这些又都佐证着装置艺术等综合艺术并非是与中国格格不入的洋摆设,而是有现实可接受度的。
装置艺术是当代中国现代前卫艺术中重要的艺术样式。装置艺术的美学特征正是以对传统艺术的反诘与超越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超越艺术与客体世界;艺术与观众二元对立的弥和性;艺术家的设计、作品的自足、观众的参与三位一体的艺术活动性;意义阐释上超越有限生活意象的多义性;社会参与、反思与批判性等。装置艺术因多采取生活用品和工业品等而与大众生活意象相联系;以其对大众生活意象的反诘与超越而获得了大众化和贵族化的双重品格。但装置艺术也有着非艺术化、生活化、品味低俗的负面可能。杜绝肤浅,走向深沉与文化性,是作为观念化艺术的中国当代装置艺术的应有取向。
7. 4.现成品艺术和装置艺术是如何诞生的
现成品艺术和装置艺术是如何诞生的,他们都是靠艺术人制作所以诞生的。
8. 卓凡的主要个展
《我要写字——卓凡行为艺术》个展(人工装置) 策展人:利博尔-塞奇卡(捷克) 展地:捷克驻华大使馆 2011年10月8日北京
《我要拈花——拈花八式》个展(人工装置) 策展人:赵寂惠 展地:中国陈设委总部 2011年9月29日北京
《我要拈花——卓凡装置展》个展(人工装置) 策展人:邱志军 展地: 福建美术馆福建省福州市 2011年9月24日福建
《机械复制时代的人工装置》个展(人工装置) 策展人:胡斌 展地: 广州53美术馆 广东省广州市 2011年8月6日广州
《尚品》个展(人工装置) 策展:高燕 展地:798艺术区红三房 2011年6月18日北京 《食言者》个展(人工装置) 策展:利博尔-塞奇卡(捷克) 展地:捷克驻华大使馆 2010年10月1日北京
《自动全自动——卓凡人工装置艺术展》个展(人工装置) 策展:张海涛 展地:宋庄美术馆 2010年8月1日北京 1、《捷豹速度》机械装置——展览主题:创客嘉年华 策展团队:创客嘉年华组委会 展地:中华世纪坛 展地:北京市朝阳区长安街 2012年4月
2、《我要捉影》 机械装置——展览主题:ART北京影像展 策展:赵力吴秋罨 展地:北京中国农展馆 2012年4月
3、《我要抓住》 机械装置---展览主题:任我行国际新媒体展 策展人:顾振清 展地:北京工体--北京市东城区 2012年6月25日 北京
《我要驯兽》----雕塑展览主题:阅水成川 策展人:范迪安 展地: 中国美术馆北京市东城路朝阳门内街2011年9月25日 北京 1、《我要驯兽——豹子》---机械装置——展览主题:清晰的地平线——1978年以来的当代雕塑 策展人:何桂彦 展地: 寺上美术馆--北京市顺义区火寺路 2011年11月 北京
2、《我要驯兽——熊》---机械装置——展览主题:龙生九子 策展:吴鸿 展地:红星画廊 中展德美 2011年11月
3、 《红雾》---装置艺术---展览主题:复感 动观 2011海峡当代艺术双年展 策展人:范迪安 黄才郎 展地(一): 中国美术馆 展地(二): 国立台湾美术馆 展 地:北京市东城路朝阳门内街 台湾台中市路台中市 五权西路 2011年3月7日 北京 2011年6月10日 台中
5、《我……》系列(我·很用力……我·很高兴……)装置艺术---展览主题:《异体·异在——“生理实验”当代艺术专题展》 策展人:胡斌 展地: 广州53美术馆广东省广州市2011年2月27日 广州
6、《呢喃·自在之莲……》---装置艺术---展览主题:超验—当代艺术家实验展 策展人:宁佳 展地:以太空间 展地: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路11号院N2-43号 2011年1月2日 北京
7、《X光片·运动……》---装置艺术---展览主题:超现实波普 主办:中华文促会、卓达三溪堂 策展:彭峰 承办:流动艺术北京红风汇 展地:天津卓达三溪堂雕塑园区三溪塘 2011年1月 天津
8、《X光片·我很用力……》---装置艺术---展览主题:艺术日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成立暨当代艺术邀请展 展览委员会:杭间 杜大恺 石冲 陈辉 岛子 张敢 策展:岛子 展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 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 2011年1月 北京 1、《自动化﹒我很高兴》--- 装置艺术---展览主题:轨迹与质变 北京电影学院60周年院庆当代艺术邀请展 暨第二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 策展:刘旭光 王鸿海 展地:北京电影学院 2010年10月 成都
2、《产生泡沫的速度是……》---装置艺术 展览主题:“隋建国和他的学生”当代艺术展 策展:刘礼宾 展地:成都A4画廊 2010年8月 成都
3、《悬挂》---装置艺术 展览主题:首届多媒体艺术展 策展:吴秋龑 展地:798创意广场 2010年7月 北京
4、《狂奔》---装置艺术---展览主题:集美首届国际当代艺术作品展 策展:王新轮 展地:集美大学 2010年6月 厦门
5、《奔跑的捷豹》---装置艺术---展览主题:北京首届动画艺术节 策展: 孙 炎 展地:北京王府井步行街 2010年7月 北京
6、《旋转﹒产生泡沫的速度是》---装置艺术---展览主题:当代艺术青年批评家邀请展 策展:杭春晓 展地: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0年6月 北京
7、《雾爆……》---互动影像—装置作品---展览主题:“独白”当代艺术展 策展:盛 葳 展地:成都A4画廊 2010年5月 成都
8、《西红柿》---影像作品---展览主题:2010年ART北京 策展:吴秋龑 展 地:北京农业展览馆
2010年4月 北京
9、《喘息》---互动装置艺术---展览主题:2010北京车展之“同做公益人 南登陆大厅主场开幕式” 策展:罗 明 展 地:北京新国际展览中心 2010年4月 北京
10、《悬挂的高度3米3》---现成装置艺术---展览主题:“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青年群落展 策展:张海涛 夏彦国 展地:宋庄美术馆 2010年元旦 北京 1、《捷豹。速度》(互动雕塑—机械装置作品)展览主题:经验惊艳 中国当代艺术展 策展:盛葳 何桂彦 展地:北京中汽南方捷豹旗舰4S店 2009年10月 北京
2、《对视》 (互动造型装置作品)展览主题:“制造生活”策展:刘晓辉 展地:中间艺术馆(北京市海淀区杏实路65号) 2009年10月 北京
3、《白布·清洗成白布的时间是……》(互动图片—装置作品) 展览主题:北京大学首届实验短片展之中国青年影像艺术家实验电影(影像)作品展 策展:沈朝方 展地:北京大学 2009年10月 北京
4、《旋转.被牵动的奥古斯都右臂》(互动雕塑装置作品) 展览主题:“岸·月亮河首届学院雕塑展” 策展:田华丰 展地:月亮河美术馆(北京通州) 2009年10月 北京
5、《触感·这个手指捅烂番茄的力度是……》(互动影像—置作品)展览主题:“回忆未来?未完成”实验媒体艺术展——青年策展人邀请展(第五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策展:吴秋龑 展地:小堡美术馆 2009年9月 北京
6、《东方即白· 被捅痛而惊醒的雄狮》(互动雕塑机械装置作品)展览主题:“再实验:智性与意志的重申”青年艺术家推荐展(2009北京798艺术节之主题展 )策展:鲍栋 杜曦云 刘礼宾 展地:798艺术区 2009年9月 北京
7、《每分钟·脊骨抽动的频率是……》 (互动现成品装置作品)展览主题:“同行”——德中当代艺术展 策展:邹跃进 王春辰 展 地: 武汉市美术馆 2009年9月 武汉
8、《 你,最高的肺活量是……》 (互动影像—装置作品) 展览主题:“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我们的能力”及研讨会 策展:全丙森(韩国) 王春辰 展 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9年7月 北京
9、《每分钟:这部车的激情频率为18次每分钟》(互动造型装置作品) 展览主题:“各搞各的” 当代艺术展 策展:顾振清 展 地:台北现代美术馆 2009年2月 台北
10、《每分钟:来回抽动的频率为30次每分钟》(互动现成品装置作品) 展览主题:“无法——草场地的春天”展 策展:顾振清 展 地:荔空间 2009年3月 北京 1、《刺痛》(互动现成品装置作品)展览主题: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展 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8年12月 北京
2、《每分钟:这部车的呼吸频率为22次每分钟》(互动造型装置作品) 展览主题:“中国幻想”展 策展:黄笃 展 地:铸造美术馆 2008年11月 北京
3、《这部车轮胎的直径比是61:55:50:39》 (现成品改造作品) 展览主题:“图画手工”展 策展:阎 安 展 地: 偏锋艺术中心 2008年9月 北京
4、《透视》(现成品改造作品)展览主题:“空白·北京”巡回展 策展:周 翊(美籍) 展 地:北京丰联广场.北京中间美术馆.北京华联广场 2008年7月 北京 《材料研究》(现成品改造作品)展览主题: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研究生毕业”展 展 地:中央美术学院王府井美术馆 2006年5月 北京
2004年《四环.晴》(雕塑作品)展览主题:中央美术学院“宾虹意象”展学院之光展 展 地:中央美术学院多功能主展厅 2004年4月 北京
2003年《门》(空间装置作品)展览主题:“界限”当代艺术展 策展:吕胜中 展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展厅 2003年5月 北京
2003年《结构》(材料作品)展览主题:中央美术学院“工作室联”展 策展:隋建国 展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通道展厅 2003年10月 北京
2002年 艺术活动《苹果树》(材料作品)展览主题: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创作”展 展 地:中央美术学院多功能主展厅 2002年6月 北京
2002年《记忆1》(金属材料作品)展览主题: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巡回展 策展:文 楼 展 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通道展厅 2002年4月 北京
2001年 艺术活动《手》(雕塑作品) 策展:孙 伟 展览主题: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生作品展” 展 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通道展厅 2001年10月 北京
9. 新媒体艺术和艺术美体,多媒体艺术的区别
你好,我学过美术,现在的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
你说的三个专业文科生都可以,它对人文素养都有要求的。
应该如何定义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目前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自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将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学和“湿性”生物学的结合。这种刚刚崛起的新媒体艺术被罗伊·阿斯科特称之为“湿媒体”(MOIST MEDIA)。
就艺术本身而言,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的代表演艺术等。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而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总之,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连结性乃是超越时空的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在这些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搜寻远方的数据库、信息档案、了解异国文化、产生新的社群。
再者,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其实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或者说网络媒体,也叫第四媒体。(人们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它们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自此,“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 )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g(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将网络媒体称为“第四媒体”,是为了强调它同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一样,是能够及时、广泛传递新闻信息的第四大新闻媒介。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就是指互联网,不过,互联网并非仅有传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它还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传递新闻信息的独特优势。因此,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个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络。“第四媒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如人民日报的电子版,二是由于网络提供的便利条件而诞生的“新型媒体”,如新浪网。
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起步。
新媒体艺术,不但中国的大众感到陌生,就是中国的艺术家们也并没有完全理解和认同。但是,和世间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发展一样,新媒体艺术也不是等你完全理解和接受,才走进你的世界,不论你喜欢不喜欢,它总是按着自己的规律破门而入。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一批较优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该展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各地传媒以极大幅面加以报道,更有《文艺报》把这一事件评为当年中国美术十大新闻。该展被许多批评家定位为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里程碑。
到了今天,新媒体艺术已经发展成单频录像带作品、录像装置作品、多媒体光盘和网络艺术的大家族。与之配套的各种培训、服务和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培训中心如欧洲的EDA,研究机构如法国的皮埃尔·夏尔费国际影视创作中心,英国的LUX CENTER,德国的ZKM等。此外还有许多半赢利的制作中心,以低于商业价格的水平向艺术家开放。对新媒体艺术的资助,大量来自高科技公司的文化基金,如柏林录像节由苹果电脑资助,汉堡录像节由西门子资助,卡赛尔文献展的技术部分由IBM和SONY赞助。对新媒体艺术的支持提升了公司的文化形象,展示了新媒体的艺术魅力与技术潜能,在新媒体艺术与新技术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关系。
从新媒体艺术在欧美的发展,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一开始就与商业利益紧密地挂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艺术,而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而在未来新媒体艺术将逐渐融入媒体技术当中;新媒体艺术家将转化成媒体技术专家,或者被媒体技术专家取代;新媒体艺术将更加商业化;新媒体艺术将为媒体技术的存在而存在,为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这就是叫人迷惘和困惑的理由。但是,不论新媒体艺术今后的走向会怎样,它必然会随着IT产业和INTERNET的发展而存在和发展下去。我们不必急于给新媒体艺术下什么样的结论。
新技术还将迅猛的发展下去,对艺术与设计的影响和参与,也会越来越深入,艺术与科学共同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或者说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这可能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把艺术与科学等同起来,认为新技术将使艺术变成科学,或者科学成为艺术。技术追求统一性、标准化、定型化,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艺术追求个性化、独创性、求异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人类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把一种新技术作为创造艺术的手段,我们却不能把一种新艺术当成技术发明的方法。
就业方向
这个就比较多了,因为新媒体是跨媒体,把视频、程序、平面、音乐、网络等多种媒体资源整合在一起的。个人建议选择一个主攻方向,其余为辅,因为这每一块都够你钻研的了。而且一个项目并不是你一个人来做。
多媒体艺术
多媒体艺术是20世纪诞生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以计算机、数码技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相结合完成的艺术作品,它既是纯艺术的一种,也是电影、电视、广告和音乐画面的常用手段之一。以数码技术为基点,兼容摄影、录像、视频、声音、装置、互动等综合手段进行创作的“多 媒体艺术”,近年来在世界各个领域迅速成长,并受到社会特别是艺术界的关注,同时也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相对于传统艺术而言,多媒体艺术利用了电影、电视、摄影、网络等技术,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场,当代科技的进步积极推动了多媒体艺术的发展,具有其当代性和时效性。它是一个“能够使人产生许多联想的艺术形式,它建立了一个人性化地亲密接近艺术和技术的环境和态度,意味着我们可以把艺术家看做是网络的调解人和探索者。
多媒体艺术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如下几点:
其一,具有强有力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表现为通过多谋体艺术构建非真实的幻象,对当下问题予以非真实的假想、虚构;
其二,具有深刻的观念性;
其三,具有广泛的公共性。多媒体艺术利用电视、录像、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积极地投入到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之中,走出了个人的私密性与狭隘感,对公共文化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其四,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与流行性。多媒体艺术往往善于抓住时髦的话题与文化热点问题,及时有效、快捷地进行报道与传播,它的艺术符号极易与流行文化接轨,从而成为一种带有先锋性与前卫感的艺术样式。
多媒体艺术的生效与成功势必在一个系统的文化结构与网络中显现。所以建立了一个生态系统显得尤为急迫。
首先,官方的认可与接纳十分重要;
其次,它又依赖于金钱资本,策划人、赞助商、艺术公司及画廊也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三,如何使多媒体艺术和大众文化有机地共振,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也就是说,它应该处理好精英意识与通俗文化的关系,不走极端,达到共生、共存的文化状态。当今审美的泛化与流行不仅仅波及日常生活的浅表层面,它同样渗化到更深的文化结构之中。
美学不再仅仅属于象牙塔,它的对象也不再仅仅是一种“美的精神”,抑或娱乐的后现代缪斯,而且它还是时现实的一种新认知。这种认知在本原土发端于一种泛化、开放的审美意识,这里的“审美”所指并不仅限于是美与真,它更多地指向虚拟性和可变性,互动性就是虚拟性和可变性的一种表现。我们可以确定,虚拟性与可变性正是媒介文化的后现代特征。审美在本质上要改变人的生存状态,因而排斤内容、只要形式的审美态度实不可取。审美的最高境界,依然是要改变异化的社会现实与人性价值,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与审美水平,其伦理目的不证自明。美学必须超越艺术本体论命题,涵盖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消解审美与反审美、艺术与反艺术的矛盾,形成一种生态美学系统。
就业方向
现在数字媒体艺术的毕业生也逐渐多了,主要看你研究什么方向了。
影视制作方向就去广告公司啊,特效传媒公司,电视台等等
网络多媒体方向还可以去IT公司,搞网络方面的视频广告网站等
游戏设计方向现在准备单列了,
去游戏公司等等。
就业方向是很多的,重点是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
艺术美体
关于艺术美体查了半天也没什么详尽完整的资料。综合分析了一下,应该是(或者在一个艺术的环境里)用艺术的方法,比如韵律、线条、色彩等表现在年轻健康的人体(多是女性)的身上,并通过一定的方法,比如摄影、绘画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达到一种人体的艺术美感。。
这个和上面的新媒体艺术和多媒体艺术差别就大的多了。就业面也相对较窄,从事者也少一些。
信息设计
简单的说就是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技巧和实践,通过信息设计可以提高人们应用信息的效能。虽然信息设计总是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但就信息设计本身也尤其历史来源可循。
继承自平面设计
信息设计初期作为平面设计的一个子集,经常被穿插在平面设计的课程当中。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伦敦的平面设计师特格拉姆第一次使用了“信息设计”这一术语。当时使用该术语的目的仅为区别于传统的平面设计以及产品设计等平行设计专业。从那时起,信息设计就真正地从平面设计中脱离出来。信息设计的主旨是“进行有效能的信息传递”,与提倡“精美的艺术表现”的平面设计确立了不通的发展方向。 在60年代初70年代末,Typographic Research杂志(原Visible Language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信息设计的研究文章。杂志社的编辑Merald Wrolstad也组织了一系列名为Visible Language的学术会议,与会人员包括了:设计师、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界面工程师等。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信息设计”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当时已有不少平面设计师开始使用“信息设计”这一术语,并自1979年《Information Design Journal》杂志创刊后,就更确定了“信息设计”一词在学术界的地位。 Easterby & Zwaga (1984)、 Duffy & Waller (1985)都对信息设计这一专业的确立有卓越贡献,Schriver (1997)更是信息设计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到了八十年代,信息设计逐渐涉及到文本类信息内容和语言领域,此时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加入更多的用户测试,这在传统平面设计中是极为罕见的。
继承自数据统计
20世纪70年代,Edward Tufte 开设了一门称为“统计图形学”(statistical graphics)的课程,之后又与另一位信息设计领域的先驱人物John Tukey共同发展了这一课程。1982年 Edward Tufte 出版了第一本信息设计专业书籍《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来自于为该课程所准备的教材。当时整本书的出版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业内充满了对这本中内容的肯定“杰出”“优美”“开创性”。他在书中提出了对非专业人士的关注以及信息设计对演说表达的重要性。 从此,那些专注于统计图表和量化信息领域的人也开始使用信息设计这一词汇。 由于信息设计常被那些专业人士在研究中使用,所以又得到一个外号“文档设计”(document design),在美国尤其常见。 在技术交流领域,信息设计被定义为:针对特定的目标用户,对一系列信息建构合理的逻辑结构,根据不同的信息量和信息类型,信息设计的具体应用非常多。 1.大规模信息,它意味着判断内容的相似性,并根据不同的信息受众和目标对信息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 2.中等规模信息,这意味着要对信息内容进行有效组织,确保“摘要”“概念”“例子”“参考信息”以及“概念定义”的完整性。以及在每组信息下都能有可供查阅的信息组织原则。 3.合适规模信息,它包括对主题进行有逻辑的开发,对重要信息的强调,清晰的书写规范,明确的信息传递线索,分页设计,字体选择以及适当的留白。 类似的设计技能被应用到网站设计当中,由于在网站的设计实践中融合了更多的约束条件和可实现的功能,所以这类信息设计人员又获得了另一个称号“信息架构师”(information architect)。 因此,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信息设计往往也被当成是信息架构,即对信息的系统,数据库和数据结构进行设计。从这个意义上看的话,计算机领域中和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信息设计还包括建构数据模型和过程分析。
人和科技互动的专业很多。现代社会强调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现代设计就是要让人充分享受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你所说的新媒体艺术和多媒体艺术就是典型的例证。其他的比如游戏制作、影视制作、三维动画动漫等。
朋友你的分多问题也不少啊。颇费了一番功夫,希望你能满意。
GOOD LUCK.
10. 中国著名的装置艺术家
徐冰 蔡国强
前段时间我们还有这门功课
装置与艺术
老师就是要我们查这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