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高中化学抽滤装置(减压装置+抽滤瓶+布式漏斗)详细解析
抽滤装置操作抄步骤:
1、按照下图搭好装置,平底漏斗(也称布氏漏斗)上垫好滤纸;
3、打开抽气泵开关,倒入固液混合物,开始抽滤。抽滤瓶在水泵产生的吸力的作用下,里面的空气会被抽去,而使得抽滤瓶中产生负压,这样平底漏斗的上方与抽滤瓶中就产生了压力差,且平底漏斗上方的压力大于抽滤瓶中的压力。
当将需要过滤的物质倒入平底漏斗中,在平底漏斗上方空气的压力下,粒径小于滤纸的物质就透过滤纸进入抽滤瓶中,粒径大于滤纸的物质则留在了漏斗的滤纸上。
注意事项:
1、安装仪器时,漏斗管下端斜面应朝向支管口。但不能靠得太近,以免滤液被抽走。
2、当过滤的溶液具有强酸性、强碱性或强氧化性要用玻璃纤维代替滤纸或用玻璃砂漏斗代替布氏漏斗。
3、不宜过滤胶状沉淀和颗粒太小的沉淀,因为胶状沉淀易穿透滤纸,颗粒太小的沉淀易在滤纸上形成一层密实的沉淀,溶液不易透过。
4、在抽滤过程中,当漏斗里的固体层出现裂纹时,应用玻璃塞之类的东西将其压紧,堵塞裂纹。如不压紧也会降低抽滤效率。
5、停止抽滤时先旋开安全瓶上的旋塞恢复常压,然后关闭抽气泵
Ⅱ 减压过滤的原理是什么
减压过滤是用水流的压力差来进行过滤。在外面接一根管子,用自来水冲,造成过滤瓶中的压力差,上面是布式漏斗,这个具体的你可以参见网络的减压过滤的词条。
Ⅲ 减压过滤原理
常压过滤原理:滤纸的孔道大小阻止大颗粒的粒子通过,而小的粒子回/分子/离子借助重力通过滤答纸.
减压过滤原理:滤纸的孔道大小阻止大颗粒的粒子通过,而小的粒子/分子/离子借助压力差(真空泵产生)和重力(可以忽略)通过滤纸.
减压过滤装置包括:真空泵/缓冲瓶、抽滤瓶、布氏漏斗、滤纸.
Ⅳ 化学小问题
过滤是最常用的分离液体和固体的实验操作.现行的初中化学教材中仅粗浅地介绍了过滤的操作要点,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细节性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就过滤操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谈一下自已的解决办法,仅供参考.
(一)、怎样选择漏斗和滤纸?
漏斗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要过滤的沉淀的量或析出固体的量,而不是看液体的体积.沉淀量或固体量较多,则所选用的漏斗就大,反之亦然.漏斗的圆锥角应为60°.管径粗细适宜,太粗难以保持水柱,太细则水流速度慢,过滤需要的时间过长.管径末端应稍微倾斜.滤纸的选择依据所做的实验来定.滤纸分定性滤纸和定量滤纸.定性滤纸在过滤操作中主要用于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定量滤纸主要用于物质的定量分析.在中学实验中,过滤操作常用于定性实验,所以大多用定性滤纸.选好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纸的边缘要比漏斗边缘低5毫米左右为宜.
(二)、怎样组装过滤器?
首先,将选好的滤纸对折两次,第二次对折要与第一次对折的折缝不完全重合.当这样的滤纸放入漏斗(顶角60°)中,其尖角与漏斗壁间有一定的间隙,但其上部却能完好贴在漏斗壁上.这样装成的过滤器比所有表面都贴在漏斗上的过滤器的过滤速度更快.对折时,不要把滤纸顶角的折缝压得过扁,以免削弱尖端的强度.然后剪去三层纸那边的两层的小角,以便在湿润后,滤纸的上部能紧密地贴在漏斗壁上.
其次,将叠好的滤纸放入合适的漏斗中,用洗瓶的水湿润滤纸,用手指把滤纸上部1/3处轻轻压紧在漏斗壁上.把水注入漏斗时,漏斗颈应充满水,或用手指堵住漏斗颈末端,使其充水至漏斗顶角稍上部为止.漏斗颈保持有连续的水柱,会产生向下的引力,加速了过滤过程.
(三)、怎样正确地进行过滤?
在过滤时,玻璃棒与盛有过滤液的烧杯嘴部相对着;玻璃棒末端和漏斗中滤纸的三层部分相接近,但不能触及滤纸;要保持垂直(笔者认为玻璃棒斜立易导致过滤液外溢);漏斗的颈部尖端紧靠接收滤液烧杯嘴部的内壁.每次转移的液体不可超过滤纸高度的三分之二,防止滤液不通过滤纸而由壁间流出.对于残留在烧杯里的液体和固体物质应该用溶剂或蒸馏水按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润冲,将洗液全部转移到漏斗中进行过滤.
(四)、怎样正确洗涤沉淀物?
如果需要洗涤沉淀物,则应立即进行洗涤,否则沉淀物在滤纸上放置过久会开裂或结块,不易润洗.可用原溶剂、蒸馏水或其它适当的洗涤剂进行润洗.换一个洁净的空烧杯以代替原来接受滤液的烧杯,这样可以避免因沉淀穿透滤纸而要重新过滤大体积的液体.每次洗液用量以能浸没所收集的沉淀物为宜.洗涤时,用少量洗液小心沿四周从上而下冲洗,将沉淀冲到漏斗底部,不可使液体流速过猛,否则会使沉淀冲出过滤器.也不可用玻璃棒搅拌漏斗内的物质,以免划破滤纸,前功尽弃.一般洗2到3次左右,可基本洗净
(五)、怎样检验沉淀物是否洗净?
可根据沉淀物上可能检出的杂质类别,在最后一次洗出液中加入适宜的试剂,来检验洗涤程度.如过滤Na2SO4、BaCl2两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混合物时,要检验沉淀物是否洗净,应选择AgNO3溶液.若在最后一次洗出液中加入AgNO3溶液无沉淀(AgCl)生成,则说明沉淀已洗净.
(六)、过滤时,滤液过多而超出滤纸边缘或滤纸被划破怎么办?
可用少量原溶剂冲洗漏斗和滤纸2到3次,原滤液连同洗液重新进行过滤.
(七)、分离沉淀和液体是否必需用过滤操作?
否.当分离的沉淀量很少时,可盛物于离心试管内,用离心机进行常温下沉淀分离.用吸管吸取沉淀上清液.根据需要可进行洗涤后再离心分离.只有当沉淀量较多时,才适宜用过滤法分离
(八)、过滤操作是否还有其他方式?
有.要使过滤速度快,且方便洗涤,可用布氏漏斗进行减压抽滤,这使得过滤和洗涤费时少,而且便于洗涤;当过滤需要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应选用保温漏斗进行过滤.
一贴:指滤纸要紧贴漏斗壁,一般在将滤纸贴在漏斗壁时先用水润湿并挤出气泡,因为如果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
二低:一是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在整个过滤过程中还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否则的话,被过滤的液体会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下,直接流到漏斗下边的接受器中,这样未经过滤的液体与滤液混在一起,而使滤液浑浊,没有达到过滤的目的。
三靠:一是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时,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玻璃棒引流);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一边(三层滤纸一边比一层滤纸那边厚,三层滤纸那边不易被弄破);三是指漏斗的颈部要紧靠接收滤液的接受器的内壁
分液漏斗图
萃取又称溶剂萃取或液液萃取(以区别于固液萃取,即浸取),亦称抽提(通用于石油炼制工业),是一种用液态的萃取剂处理与之不互溶的双组分或多组分溶液,实现组分分离的传质分离过程,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单元操作。 利用相似相溶原理,萃取有两种方式:
液-液萃取,用选定的溶剂分离液体混合物中某种组分,溶剂必须与被萃取的混合物液体不相溶,具有选择性的溶解能力,而且必须有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并有小的毒性和腐蚀性。如用苯分离煤焦油中的酚;用有机溶剂分离石油馏分中的烯烃; 用CCl4萃取水中的Br2.
固-液萃取,也叫浸取,用溶剂分离固体混合物中的组分,如用水浸取甜菜中的糖类;用酒精浸取黄豆中的豆油以提高油产量;用水从中药中浸取有效成分以制取流浸膏叫“渗沥”或“浸沥”。
虽然萃取经常被用在化学试验中,但它的操作过程并不造成被萃取物质化学成分的改变(或说化学反应),所以萃取操作是一个物理过程。
萃取是有机化学实验室中用来提纯和纯化化合物的手段之一。通过萃取,能从固体或液体混合物中提取出所需要的化合物。这里介绍常用的液-液萃取。
[编辑本段]基本原理
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或微溶)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1]的不同,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经过反复多次萃取,将绝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出来。
分配定律是萃取方法理论的主要依据,物质对不同的溶剂有着不同的溶解度。同时,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加入某种可溶性的物质时,它能分别溶解于两种溶剂中,实验证明,在一定温度下,该化合物与此两种溶剂不发生分解、电解、缔合和溶剂化等作用时,此化合物在两液层中之比是一个定值。不论所加物质的量是多少,都是如此。属于物理变化。用公式表示。
CA/CB=K
CA.CB分别表示一种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地溶剂中的量浓度。K是一个常数,称为“分配系数”。
有机化合物在有机溶剂中一般比在水中溶解度大。用有机溶剂提取溶解于水的化合物是萃取的典型实例。在萃取时,若在水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电解质(如氯化钠),利用“盐析效应”以降低有机物和萃取溶剂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常可提高萃取效果。
要把所需要的化合物从溶液中完全萃取出来,通常萃取一次是不够的,必须重复萃取数次。利用分配定律的关系,可以算出经过萃取后化合物的剩余量。
设:V为原溶液的体积
w0为萃取前化合物的总量
w1为萃取一次后化合物的剩余量
w2为萃取二次后化合物的剩余量
w3为萃取n次后化合物的剩余量
S为萃取溶液的体积
经一次萃取,原溶液中该化合物的浓度为w1/V;而萃取溶剂中该化合物的浓度为(w0-w1)/S;两者之比等于K,即:
w1/V =K w1=w0 KV
(w0-w1)/S KV+S
同理,经二次萃取后,则有
w2/V =K 即
(w1-w2)/S
w2=w1 KV =w0 KV
KV+S KV+S
因此,经n次提取后:
wn=w0 ( KV )
KV+S
当用一定量溶剂时,希望在水中的剩余量越少越好。而上式KV/(KV+S)总是小于1,所以n越大,wn就越小。也就是说把溶剂分成数次作多次萃取比用全部量的溶剂作一次萃取为好。但应该注意,上面的公式适用于几乎和水不相溶地溶剂,例如苯,四氯化碳等。而与水有少量互溶地溶剂乙醚等,上面公式只是近似的。但还是可以定性地指出预期的结果。
仪器:分液漏斗
常见萃取剂:水, 苯 ,四氯化碳。。。
要求: 萃取剂和原溶剂互不混溶
萃取剂和溶质互不发生反应
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相关规律:有机溶剂溶易于有机溶剂,极性溶剂溶易于极性溶剂,反之亦然
audislee简单点说给你听:萃取是利用两者的溶解度不同。萃取,溶解原理,比如说现在A跟B混在一块,有一种溶剂C,它与A相溶,但不与B相溶,那么我们可以在AB的混合液中加入C,此时A溶入于C,与B分离,化学里边讲的"分层"。
分液是把两种互不混溶的液体分离开的操作方法.例如,碘的四氯化碳溶液与水的分离,就采用分液法加以分离。实验室常见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图示
分液使用的仪器是分液漏斗.分液漏斗有球形、梨形(或锥形)、筒形3种。梨形及筒形分液漏斗多用于分液操作使用。球形分液漏斗既作加液使用,也常用于分液时使用。
分液漏斗的规格以容积大小表示,常用为60 mL、125 mL 2种。
分液的操作步骤是:先用普通漏斗把要分离的液体注入分液漏斗内,加塞.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在漏斗架上或铁架台的铁环中(如需振荡液体,则应充分振荡后再静置).待液体分成两层后,旋开旋塞,使下层液体从漏斗管流下.在旋开旋塞之前,应该使分液漏斗顶部活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口颈部的小孔,使与大气相通,否则,液体就不能通过旋塞从下口流出.当下层液体流尽时,立即关闭旋塞,然后再从漏斗上口把上层液体倾倒出来。
分液注意事项:
分液过程1)使用前玻璃活塞应涂薄层凡士林,但不可大多,以免阻塞流液孔。使用时,左手虎口顶住漏斗球,用姆指食指转动活塞控制加液。此时玻璃塞的小槽要与漏斗口侧面小孔对齐相通,才便加液顺利进行。
2)作加液器时,漏斗下端不能浸入液面下。
3)振荡时,塞子的小槽应与漏斗口侧面小孔错位封闭塞紧。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颈流出,上层液体要从漏斗口倾出。
4)长期不用分液漏斗时,应在活塞面加夹一纸条防止粘连。并用一橡筋套住活塞,以免失落。
Ⅳ 减压吸滤装置和普通的过滤装置相比,除可加快过滤速度外,还具有的优点是什么
可得到较干燥的沉淀
过滤适用于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减压的操作优点是:可加快过滤速度,并能得到较干燥的沉淀
Ⅵ 减压过滤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减压过滤又称吸滤、抽滤,是利用真空泵或抽气泵将吸滤瓶中的空气抽走而产生负压,使过滤速度加快,减压过滤装置由真空泵、布氏漏斗、吸滤瓶组成.
1)剪滤纸 将滤纸经两次或三次对折,让尖端与漏斗圆心重合,以漏斗内径为标准,作记号.沿记号将滤纸剪成扇形,打开滤纸,如不圆,稍作修剪.放入漏斗,试大小是否合适.如滤纸稍大于漏斗内径,则剪小些,使滤纸比漏斗内径略小,但又能把全部瓷孔盖住.如滤纸大了,滤纸的边缘不能紧贴漏斗而产生缝隙,过滤时沉淀穿过缝隙,造成沉淀与溶液不能分离;空气穿过缝隙,吸滤瓶内不能产生负压,使过滤速度慢,沉淀抽不干.若滤纸小了,不能盖住所有的瓷孔,则不能过滤.因此剪一张合适的滤纸是减压过滤成功的关键.
2)贴紧滤纸 用少量水润湿,用干净的手或玻棒轻压滤纸除去缝隙,使滤纸贴在漏斗上.将漏斗放入吸滤瓶内,塞紧塞子.注意漏斗颈的尖端在支管的对面.打开开关,接上橡皮管,滤纸便紧贴在漏斗底部.如有缝隙,一定要除去.
3)过滤 过滤时一般先溶液,后转移沉淀或晶体,使过滤速度加快.转移溶液时,用玻棒引导,倒入溶液的量不要超过漏斗总容量的2/3.先用玻棒将晶体转移至烧杯底部,再尽量转移到漏斗.如转移不干净,可加入少量滤瓶中的滤液,一边搅动,一边倾倒,让滤液带出晶体.继续抽吸直至晶体干燥,可用干净,干燥的瓶塞压晶体,加速其干燥,但不要忘了取下瓶塞上的晶体.
布氏漏斗尖嘴与抽气方向相反(避免溶液被吸走)
Ⅶ 求关于减压过滤装置的题目,也就是布氏漏斗那个、
是不是下面这道题这种类型?
将一定浓度的硝酸钠和氯化钾的混合溶液加热至沸腾,有晶体析出,趁热过滤,分离出晶体A,将上述滤液冷却至室温,又有晶体B析出(有关物质的溶解度表见下面).
①A的主要成分是,含有的杂质是.
②B的主要成分是,含有的杂质是
③用少量热水淋洗晶体也是除杂的一种方法,该方法适用对晶体除杂(填"A"或"B"),提纯另外一种晶体的方法常用
④"加热至沸腾,有晶体析出"所需要的实验仪器主要有,"趁热过滤"常采取的方法是
【解析】本题考查了结晶的有关实验,学生容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直接根据不同温度下NaNO3和KCl溶解度的大小判断:高温下KCl溶解度比NaNO3的溶解度小,蒸发结晶出的是KCl,冷却结晶出的应是NaNO3.实际上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NaNO3+KClNaCl+KNO3,加热至沸析出溶解度更小的NaCl,冷却结晶析出溶解度在低温下很小的KNO3.
答案:①A是NaCl,杂质是KNO3;②B是KNO3,杂质是NaCl.③A(因为KNO3在热水中溶解度大,故NaCl含有杂质KNO3可选择热水淋洗),重结晶(KNO3含有杂质NaCl可多次结晶除去)④酒精灯,蒸发皿,玻璃棒.趁热过滤可从减少过滤的时间和保持过滤时的温度思考,常采取的方法是"用预热的布氏漏斗抽滤".
Ⅷ 化学减压过滤装置中,原理是什么
内外压强差,水龙头就是抽气泵的作用,利用水流带走里面的空气导致里面压强减少,使过滤速度快,产品干燥
Ⅸ 漏斗的用途和注意事项
用途:
漏斗是过滤实验中不可缺少的仪器。过滤时,漏斗中要装入滤纸。滤纸有许多种,根据过滤的不同要求可选用不同的滤纸、自然教学可使用普通性滤纸,应根据漏斗的尺寸购买相应尺寸的滤纸。
注意事项:
1、将过滤纸对折,连续两次,叠成90°圆心角形状。
2、把叠好的滤纸,按一侧三层,另一侧一层打开,成漏斗状。
3、把漏斗状滤纸装入漏斗内,滤纸边要低于漏斗边,向漏斗口内倒一些清水,使浸湿的滤纸与漏斗内壁贴靠,再把余下的清水倒掉,待用。
4、将装好滤纸的漏斗安放在过滤用的漏斗架上(如铁架台的圆环上),在漏斗颈下放接纳过滤液的烧杯或试管,并使漏斗颈尖端靠于接纳容器的壁上,为了防止液体飞溅。
5、向漏斗里注入需要过滤的液体时,右手持盛液烧杯,左手持玻璃棒,玻璃棒下端靠紧三层滤纸处,烧杯杯口紧贴玻璃棒,待滤液体沿杯口流出,再沿玻璃棒顺势流入漏斗内。注意,流到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高度不能超过滤纸高度。
6、当液体经过滤纸,沿漏斗颈流下时,要检查一下液体是否沿杯壁顺流而下,注到杯底。如果没有,应该移动烧杯或旋转漏斗,使漏斗尖端与烧杯壁贴牢,就可以使液体顺杯壁下流了。
(9)减压过滤装置用分液漏斗作用扩展阅读:
1、平衡气压,使液体顺利流下。
2、减小增加的液体对气体压强的影响,从而在测量气体体积时更加准确。
3、减少滴加液体时易挥发液体的损失。
4、减少可能产生的空气污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漏斗
Ⅹ 减压过滤有什么好处
减压过滤可加速过滤,并使沉淀抽吸得较干燥,但不宜过滤胶状沉淀和颗粒太小的沉淀,因为胶状沉淀易穿透滤纸,沉淀颗粒太小易在滤纸上形成一层密实的沉淀,溶液不易透过。
循环水真空泵使吸滤瓶内减压,由于瓶内与布氏漏斗液面上形成压力差,因而加快了过滤速度。安装时应注意使漏斗的斜口与吸滤瓶的支管相对。
布氏漏斗上有许多小孔,滤纸应剪成比漏斗的内径略小,但又能把瓷孔全部盖没的大小。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开泵,减压使滤纸与漏斗贴紧,然后开始过滤。
当停止吸滤时,需先拔掉连接吸滤瓶和泵的橡皮管,再关泵,以防反吸。为了防止反吸现象,一般在吸滤瓶和泵之间,装上一个安全瓶。
(10)减压过滤装置用分液漏斗作用扩展阅读:
减压过滤操作中注意事项
1、布氏漏斗尖嘴与抽气方向相反(避免溶液被吸走)。
2、滤纸大小适当,盖满所有孔,用溶剂润湿。
3、液面不可过高。
4、如果滤液酸性较强,用双层滤纸,过强或沉淀颗粒过小用玻璃纱漏斗。
5、热抽滤时要预热。
6、多抽一会,干燥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