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图所示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在使用前若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
(1)为了复避免杠杆重力对杠制杆平衡产生的影响和便于测量力臂,在杠杆两端安装螺母,达到便于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要求;发现杠杆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也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此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旋动两侧的平衡螺母;
(2)分析两组数据:
实验序号1中,F1L1=2×20=40,F2L2=1×10=10;∴F1L1≠F2L2;因杠杆是平衡的,这组数据有错误;
实验序号2中,F1L1=1×8=8,F2L2=2×4=8;∴F1L1=F2L2;杠杆平衡时的这组数据有正确;
更新数据后,动力与动力比的积=阻力与阻力臂的积,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故答案为:(1)左;不需要;
(2)1;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 (2014昆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1)调节平衡时,都应该使它
(1)杠杆左端上翘,右端下倾,应将杠杆右端螺母向左边移动一些,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挂上钩码,正确调节使杠杆再次平衡.此时挂在杠杆上的钩码施加的动力、阻力方向恰好与杠杆垂直,挂钩码位置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力臂.
(3)在做“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在杠杆O点位置两边分别挂上数目不等的钩码,通过移动悬挂钩码的滑片的位置,并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重新保持水平,是错误的,挂上钩码后,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平衡.
(4)甲组只通过三组特殊的数据,即动力和动力臂与阻力和阻力臂都是9、7、6就得出结论,过于片面;实验应该至少在三次以上,且数据不要是几个特殊的数字,这样才能分析确定出实验现象中的普遍规律.
而且甲组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类似的不同的物理量之间相加,是没有意义的.
乙同学分析所有实验数据后认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臀=阻力×阻力臂,是正确的,科学的.
(5)正在使用的用扳手拧螺母、用钉捶拔钉子,能用较小的动力克服很大的阻力,使用时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因而它们属于省力杠杆;
而在使用用镊子取砝码时,杠杆受到的阻力较小,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因而是费力杠杆.
故答案为:(1)水平;左;
(2)垂直;力臂;
(3)错误;
(4)乙;甲.
(5)镊子.
3. 如图所示,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装置图.(1)实验前应将杠杆调到______位置平衡,如果杠杆的左端向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如发现杠杆左端向下倾斜,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在实验中,为避免实验结论的片面性、偶然性,要多做几次实验,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普遍性的规律.
分别计算动力和动力臂的乘积、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可以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3)设每格长度为L,由图示可知,
L阻=4L,G=3×0.5N=1.5N,L动=3L,
由杠杆平衡条件得:G×L阻=F×L动,
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G×L阻 |
L动 |
1.5N×4L |
3L |
4. 在如图所示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右端下倾,应将横梁上的螺
(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杠杆的右端下倾,平衡螺母向左端移动;实验回前调节横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答的好处是可便于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2)因为弹簧测力计与钩码在同一侧,所以方向应竖直向上.读图可知OA=2OB,所以F=2G=2×3×0.5N=3N.若弹簧测力计斜拉,则力臂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其读数将变大.
(3)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知:左边=5G×4L=20GL,右边也应是20GL,所以可以在第5格处挂4个钩码;
故答案为:(1)左;便于读出力臂的大小;(2)3;变大;(3)在A处挂五个钩码,5处挂四个钩码.
5. 如图所示是探究杆杠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是什么______;若杠杆在使
(1)实验中,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避免杠杆重力对杠杆转动的影响专;二是便于测量力臂属的长度.
(2)杠杆左端低、右端高,说明重心偏左,为了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平衡螺母只有在调平这一环节使用,在后面的实验过程中不能移动.
(3)实验序号1中力与力臂的乘积不相等,故第1组实验数据是错误的;
若动力臂错了,则有:F1L1=F2L2,即2N×L1=1N×0.1m,得L1=0.05m,则动力臂记录值比实际值比偏大.
故答案为:(1)便于测量力臂;右;右;不需要;(2)1;偏大.
6. 如图所示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调节
(1)在抄“探究杠杆的平袭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
(2)分析表中的实验数据,发现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用F1、F2、L1和L2分别表示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杠杆平衡条件可表示为:F1L1=F2L2.
(3)要使翘翘板转动,可采取的做法是:男孩不动,女孩向远离支点方向移动(或者女孩不动,男孩向靠近支点方向移动;或者女孩不动,男孩蹬地,减小男孩对跷跷板的压力);
故答案为:(1)水平;便于测量力臂;(2)F1L1=F2L2;(3)向远离支点方向移动.
7. (2004上海)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未挂钩码时,螺母A、B的作用是______,挂上钩码后
(1)平衡螺母的作用是在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前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杠杆不平衡,则不能调节平衡螺母,只能通过移动钩码位置或改变钩码个数实现平衡.此时若调节螺母,那么实验前等于没有将杠杆在水平位置调平.
故答案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移动钩码位置(或改变钩码个数)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8. 如图所示是我们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图.实验结束后,通过分析数据,有的同学指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1)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2)实验步骤: ①取下一侧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斜拉杠杆,使其保持水平平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并用刻度尺测出力臂; ②改变弹簧测力计斜拉的角度,重复①中实验步骤,多测几次; ③寻找力与力臂间的关系. 故答案为: (1)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2)①取下一侧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斜拉杠杆,使其保持水平平衡,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并用刻度尺测出力臂; ②改变弹簧测力计斜拉的角度,重复①中实验步骤,多测几次; ③寻找力与力臂间的关系. |
9. 如图所示为“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使杠杆可绕O点在竖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