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哈伯不懈合成氨
完成氮的固定
19世纪中期,人们对植物生长的机理已经有了一定认识,越来越认识到氮元素对于生物的重要作用。氮是一切生物蛋白质组成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因而它在自然界中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有很重要的意义。自然界中氮的总含量约占地壳全部质量的0.04%,大部分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大气中,空气中含有约78%(体积分数)的氮气,是空气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不论是人还是其他生物(少数生物除外),都不能直接从空气中吸收这种游离状态的氮作为养料。植物只能靠根部从土壤中吸收含氮的化合物,转变成蛋白质;人和动物只能摄食各种植物和动物体内的蛋白质,补充需要。因此生物从自然界索取氮元素作为自身营养的问题最终归结为植物由土壤吸收含氮化合物的问题。
土壤中含氮化合物主要来源一是动物的排泄物或动植物的遗体进入土壤后转变形成;二是雷电促使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化合,形成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中落进土壤;三是某些细菌,例如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吸收空气中的氮气而生成一些含氮的化合物。但是这些来源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需要,于是如何使大气中游离的氮转变成能为植物吸收的氮的化合物,也就是氮的固定,成为化学家们探索的课题。
这个课题在19世纪末首先取得突破。按发明时间先后,第一项是制取氰氨化钙(CaNCN)。1898年,德国夏洛登堡(Charlottenburg)工业学院教授弗兰克(Adolf Frank,1834-1916)和他的助手罗特(F.Rother)、卡罗(N.Caro)博士发现碳化钡在氮气中加热后生成氰化钡和氰氨化钡,接着发现碳化钙在氮气中加热到1000℃以上也能生成氰氨化钙:
CaC+N2══CaNCN+C弗兰克于1900年发现以过热水蒸气水解氰氨化钙可产生氨:
CaNCN+3H2O══CaCO3+2NH3↑这样,空气中游离的氮被固定成氰氨化钙和氨的含氮化合物,均可用作肥料。于是1904年在德国建立了第一个工业生产装置,1905年意大利也建起工厂,随后在美国、加拿大相继建厂。到1921年,氰氨化钙的世界产量达每年50万吨。但是从此以后停止建造新工厂,因为由氢和氮直接合成氨的工业兴起了。
第二项是氮气和氧气直接化合,生成氮的氧化物,溶于水后生成硝酸和亚硝酸,但也很快被合成氨的工业排挤。
第三项就是将氢气和氮气直接合成氨。
氨气,又称阿摩尼亚(ammonia)气。这个词来自古埃及太阳神Ammon(也拼写成Amon或Amen)。这是由于在古埃及Ammon神殿旁堆积着朝拜人骑的骆驼排泄的粪便和剩余的供品,经过长时间变化释放出来含氨的气体。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含氮有机物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分解时就产生氨。这种分解作用是由于受热或受细菌的作用发生的。在马厩里和下水道里可以检查到刺鼻臭味的氨。
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Joseph Piestley,1733-1804)加热氯化铵(NH4Cl)和氢氧化钙(Ca(OH)2)的混合物,利用排汞取气法,首先收集到氨气,称它为碱空气(alkalineair)。他已认识到氨气的水溶液具有碱性。由于氨易溶于水,所以采用排汞取气法收集。当时他把一切气体物质都称为“空气”。
1784年法国化学家贝托莱(Claude Louis Berthollet,1748-1822)分析了氨气,确定它是由氮和氢组成的。
最初的氨是来自炼焦工业副产的氨水,因为煤里面含有2%的氮,在炼焦过程中,一部分氮(约20%~25%)转变成氨,含在煤气中,用水把它洗出来,就是粗氨水,含氨不过1%,人们直接把含氨的煤气通入硫酸,制得硫酸铵((NH4)2SO4),作为肥料。
自从19世纪以来,很多化学家试图由氮气和氢气合成氨,采用催化剂、电弧、高温、高压等手段进行试验,一直未能成功,以致有人认为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是因为氮气和氢气化合成氨是可逆反应:

直到19世纪,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和催化剂等这些学科取得一定进展后,才使一些化学家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对合成氨的反应进行了有效的研究。
取得成功的是德国化学家哈伯(Fritz Haber,1868-1934)。他在1901-1911年间对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进行了不懈地研究,哈伯和他的学生勒罗西尼奥尔(R.Le Rossignol)以及同事们进行了两万多次实验。1904年,他曾在常压和1000℃条件下将氮气和氢气通过铁,获得0.012%(体积分数)的氨产物。尽管产物中氨的浓度太低,缺乏经济效益,但他却没有停止实验。接着根据荷兰化学家范特荷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制定的化学动力学方程,哈伯计算出合成氨反应在常压和1000℃时的平衡常数,并按法国物理学家勒夏特列(Henry Louis Le Chatelier,1850-1936)提出的质量作用定律,计算出常压和不同温度下氨的平衡浓度,1907年又测定了大量合成氨反应平衡的实验数据。他通过上述工作,认识到合成氨不可能达到像硫酸生产那样高的转化率,于是考虑采用反应气体在高压下循环加工的办法,并从这个循环中不断将生成的氨分离出去,再配合选用有效的催化剂以取得成功。1908年哈伯申请了最初的合成氨专利,首次提出对氨合成气进行循环的意见,还提出在高压气体循环中实现热能回收的措施。1909年他又申请用锇和铀—碳化铀的混合物作为催化剂的专利;1910年5月他终于在实验室取得可喜成果。最初用锇作催化剂,在175千克力/厘米2压强和550℃温度下,在氮气和氢气反应后的混合气体中得到8%的氨;以后又用铀—碳化铀作为催化剂,在125千克力/厘米2压强和500℃温度下获得10%的氨。1910年5月18日他在德国卡尔斯鲁厄(Karlsruhe)(他曾是这个城市工业学院的化学教授)自然科学讨论会上发表演讲,并展示高压合成氨实验装置,宣告合成氨新工业的前途已经开拓。
贺炳昌。哈伯及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厂。化学通报,1984(9)。
哈伯把成功的实验运用到工业生产中,与德国闻名的巴迪舍苯胺和纯碱工厂(Badische Anilin and Soda Fabrik(BASF))的化学家博许(Carl Bosch,1874-1940)、拉佩(F.Lappe)、米塔赫(Alwin.Mittash,1869-1953)等人进行合作。博许制成合成氨工业必需的高压设备;拉佩解决了高温、高压下机械方面的一系列难题;米塔赫研制成功用于工业合成氨的含少量三氧化二铝和钾碱助催化的铁催化剂。他们于1911年在德国路德维希港(Ludwig shafen)附近的奥堡(Oppau)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的工业装置,设置氨的年生产能力为9000吨,1913年9月9日开工,从此完成了氮的人工固定。哈伯因此荣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博许也荣获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
哈伯虽然创造了挽救千百万饥饿生灵的方法,但却又设计了一种致人于死地的可怕武器。1915年4月22日下年5时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将装有氯气的近6000个钢瓶、约180吨氯气打开散向面向守卫在比利时伊普尔城防线的加拿大盟军和法裔阿尔及利亚军队,造成1.5万人伤亡,其中5000人死亡,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化学武器用于军事进攻中,是哈伯策划的。他的妻子伊梅瓦尔(Clara Immerwahr)是一位化学博士,曾恳求他放弃这项工作,遭到丈夫拒绝后用哈伯的手枪自杀。为此,哈伯遭到后人的谴责和唾骂。
㈡ 根据已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图中标号a、b仪器的名称:a__
(1)根据对仪器的性状和作用可以判断a是试管,作反应容器,b是集气瓶,用来收集和贮存气体;
(2)用双氧水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是:2H2O2
MnO2 | .
㈢ 阅读下列信息,回答有关问题:1909年哈伯在实验室将氮气和氢气在600℃、2.02×104kPa 和铁作催化剂的条
(1)①常温下,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氨气的物理性质.故填:常温下,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氨和氧气在铂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反应能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属于氨气的化学性质.故填:氨和氧气在铂催化剂和一定温度下反应能生成一氧化氮和水. ③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2+3H2 催化剂 | .
㈣ 德国科学家哈伯是如何认识到合成氨的原理
德国科抄学家哈伯及其学生在两袭万多次实验中逐渐认识到合成氨的原理。理论计算表明,氢、氮在200个大气压和600℃的条件下反应,氨的生成率为8%,哈伯意识到合成氨不可能实现硫酸生产中的高转化率。他们采用使反应气体在高压下循环加工,配以适当催化剂,在循环过程中不断分离氨的方法,最终以锇作催化剂在175~200个大气压下和500~600℃时,合成了6%以上的氨,1909年7月2日,成功建立了每小时产80克氨的实验装置,合成氨取得了重大突破。哈伯因此获193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
㈤ 哈伯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哈伯简介:姓名:弗里茨·哈伯(FritzHebert); 出生年代:1868—1930; 职称:德国回物理化学家;答 国家:德国; 个人情况:哈伯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他为人类制造了合成氨。他在189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894年,在卡尔斯鲁厄工学院执教,1898年任物理化学教授。主要从事化学平衡、硝基基本电解还原和电弧法、合成氨法固定氮等研究工作。1909年7月2日,哈伯在实验室内利用高压装置进行合成氨的实验得到浓度为6%的氨。 其后,在工业化学家博施的协助下,成功地解决了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1913年巴登苯胺纯碱公司利用哈伯的发明在德国奥堡建成的世界第一座日产30t氨的工厂投产。因发明用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的方法,哈伯获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金。1911年,哈伯除兼任柏林大学教授外,被推选担任新建的威廉皇家研究院的物理化学与电化学研究所所长。1932年,哈伯荣获英国皇家学会的朗福德奖章。1933年,哈伯接受剑桥大学邀请前往英国工作。1934年1月29日在去意大利度假途中,在瑞士的巴塞尔因心脏病发作去世。
㈥ 用氢氧化钙和氯化铵制氨气装置图
1.工业生产方法:工业氨由哈伯过程是在高的温度和压力,和催化剂制备直接组合的存在下N 2和H 2:工业生产的氨 HPHT N 2(克) + 3H2(G)======== 2NH3(G)(可逆反应) 催化剂 △rHθ= -92.4kJ /摩尔 2.实验室制备: 试验室,氨和碱的盐通常使用的作用或制剂特性的氮化物使用易水解: △ 2NH4Cl(固体)+的Ca(OH)2(固体)=== 2NH 3↑+氯化钙+ 2H 2 O Li3N + 3H2O ===加入LiOH + NH 3↑ (1)不能被氨 2与NH 4 NO 3与的Ca(OH)作为硝酸铵的反应制得氨氧化,则产生低温加热时NH 3和HNO 3,与将温度升至,强氧化性硝酸氨所得到发挥效果进一步氧化以形成氮和氮氧化物,它不是(OH)2的氨与硝酸铵与钙反应 (2)不能使用的NaOH NH 3的实验室制备,KOH代替的Ca(OH)2 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是强碱,具有吸湿性(潮解)结块,很容易接触反应物用充分混合铵盐。此外KOH,NaOH溶液中加热腐蚀性很强,对玻璃器皿有腐蚀作用,所以不要的NaOH,KOH代替的Ca(OH)2系统NH3。 (3)为什么要用试管收集氨气NH3分子阻止棉花 由于粒径小,易对流空气,NH3堵棉花目的是防止空气对流,确保纯净的集合。 (4)在除了NH 3蒸气为什么实验室用苏打石灰制备代替浓硫酸和固体氯化钙 ,如浓硫酸反应用NH 3(NH 4)2 SO 4 NH 3并将反应可以生成氯化钙氯化钙· 8NH3(8氨氯) 的CaCl2 + 8NH3 ==氯化钙·8NH3 (5)实验室方法快速获得氨 加固体氢氧化钠用浓氨水(或加热浓氨水)
㈦ 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1)写出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__(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
(1)试管常用的反应容器,集气瓶是收集气体的仪器,故答案为:试管;集气瓶; (2)如果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氧气满了;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中,如果发现试管破裂,原因可能是:没有预热、用焰心加热、试管口略向上倾斜等;故答案为:2KMnO4 △ | .
㈧ 1909年化学家哈伯在实验室首次将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了氨(NH 3 ).常温下,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
(1)常温下,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内极易溶解容于水. (2)①A ②E;密度小于空气,极易溶解于水 (3)①D;A;B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解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
㈨ 弗里茨·哈伯的学术成就
获得编外讲师职位后,哈伯开始从事电化学研究。他的第一项成果,是硝基苯的还原作用。这项研究,使他声名鹊起。这时的哈伯,最擅长的仍是有机化学,但同时,他又将新学到的物理化学知识应用于有机化学中。盖特曼(L.Gattermann)及其他的化学家,对硝基化合物的电化学还原反应进行过研究,获得大量的不同还原态产物。当时的研究似乎表明,这些还原产物的性质和相对比例,取决于电解质的酸碱度、电流密度、通电时间和金属电极的性质。认为还原作用是由初生态氢引起的。但这种观点,无法解释初生态氢在活性上的巨大差异。1898年,哈伯确立了电极电势的重要性,澄清了电化学中的一些错误认识。 按照能斯特(H. W. Nernst)理论,气体的电极电势由电极上气体的有效浓度决定。哈伯认识到,电极电势由阴阳两极气体活度的比值所决定。在1898年发表的关于硝基苯的电化学还原反应的论文中,哈伯首次提出电极电势决定还原能力的观点,认为电极电势越高,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越强。早期的研究者通常用比较恒定的电流密度,逐渐增大阴极的电势。哈伯认为,这样相当于使用还原性逐渐增强的一系列化学还原剂,同时生成一系列主要还原产物。哈伯计划在电解过程中改变电流,在电流密度-电极电势曲线的转折点下,保持被极化阴极的电势恒定,这样,释放出的氢用来还原去极剂。为了从低的阴极电势开始,逐步分离主要的还原产物,哈伯用氢超电势低的铂(有时用镍)作电极。他认为,氢超电势高的电极如锌,会产生很强的还原反应。他采纳勒金的建议,使用辅助电极测定和控制阴极的电势,用薄壁毛细玻璃管将辅助电极和阴极相连,这样就消除了通过电解液的电势降。 他用铂作阴极,在低电势下电解硝基苯的碱溶液,出乎原先的预料,得到主要产物是氧化偶氮苯。根据巴姆贝格(Barmberger)一系列有关硝基苯、亚硝基苯和苯胲还原的研究,哈伯证明电化学还原反应和普通的化学还原反应遵循同样的步骤:RNO2(硝基苯)→RNO(亚硝基苯)→RNHOH(苯胲)→RNH2(苯胺),其它产物来源于副反应。氧化偶氮苯作为主要还原产物出现,是由于在碱性溶液中,中间产物亚硝基苯和苯胲发生了去水反应: RNO+ RNHOH=RNONR+H2O………………………… 哈伯证明,无论是普通化学反应还是电化学反应,都存在亚硝基苯和苯胲,亚硝基苯是一种比硝基苯更强的去极化剂,因此只能存在于极稀的溶液中。然而,通过偶氮染料固色,能够检测到亚硝基苯和苯胲。他还成功地通过硝基苯的电化学还原反应,制备大量的苯胲,该反应在弱碱性缓冲溶液中进行,用适当高的电势,以能够瞬间还原亚硝基苯为苯胲,从而避免生成偶氮苯,但电势又不能过高,以免进一步还原。他还探讨了偶氮苯的生成,它也是硝基苯的一种电化学还原产物。氧化偶氮苯在强还原作用下只生成二苯肼。哈伯指出,硝基苯在碱性溶液中按下列反应快速生成偶氮苯: 2RNO2+3RNHNHR=RNONR+3RNNR+3H2O………… 哈伯认为,在碱性溶液中,用低氢超电势的阴极电解硝基苯,主要产物是氧化偶氮苯;使用高氢超电势的阴极电解硝基苯,还原作用更强,得到二苯肼,最终生成苯胺。 哈伯还研究了在酸性溶液中硝基苯的电解还原作用,发现反应(1)变得非常慢,但在强酸性溶液中,苯胲迅速转变成对氨基苯酚,二苯肼转变成联苯胺,主产物有对氨基苯酚、联苯胺和苯胺,比例由酸的浓度决定。 哈伯的成功,举世注目,成为他在电解还原和氧化领域研究的极大推动力。1898年,在进入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4年后,哈伯被提升为副教授,年仅30岁。同年,他的第一部著作《工业电化学的理论基础》问世,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声誉。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公认的电化学学派。这是他创造力最为旺盛的时期,但持续的超强度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他对工作的专注,达到忘我的境地。在早期的研究生涯中,他仅仅在他意气相投的朋友小圈子中,寻找短暂的放松。和他交往的多是些教师、作家和艺术家,哈伯喜欢和他们一起高谈阔论,但即使在这种场合,也不愿让自己的脑子休息。1902年,哈伯被德国本生学会作为代表派去参加美国电化学会年会,由此可以看出哈伯的声誉。他出众的才华和严谨的态度,给美国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会所作的长篇报告,获得了欧洲和美国化学家的好评。该报告于1903年发表在《德国电化学学报》,被认为是电化学工业史上具有永久价值的杰出文献。 1904年,哈伯开始研究氨的平衡。当时,他担任维也纳马古里(Margulies)兄弟的科学顾问,兄弟俩对新的工业固氮方法很有兴趣。通过氮和氢的混合气体,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连续合成氨。但是,最大产率总是受到氨平衡的制约。哈伯决定首先研究这个问题。曾有化学家作过氮化钙和氮化锰的还原和再生实验,但由于需要高的温度,表明钙和锰这些金属无法用做催化剂。1884年,拉姆塞(Ramsay)和 扬(Young)尝试氨的热合成法。他们发现,在800℃下,用铁作催化剂,氨绝不会完全分解。于是,他们试图利用其逆反应合成氨,可是根本得不到氨。通常认为,氮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只有在高温下才能与氢化合,而实际上,高温下氨的分解有非常彻底。 他的第一个探索实验,是在1020℃下,以铁作催化剂合成氨。虽然哈伯完全清楚高压对氨合成有利,他还是选择了一个大气压,因为需要的设备简单。出乎哈伯的预想,实验非常顺利,第一次就实现了氨的平衡。然而,氨的浓度很低,在0.005%~0.012%之间,难以选择一个最接近真实的数据。当时,他倾向于上限值,但后来的研究表明下限值才接近于真实值,高的产率可能是新制铁催化剂的特殊作用。确定氨平衡状态的最初目的达到了,他用这段话描述了他的实验结果:“将反应管加热到暗红热以上,在常压下,不用催化剂,顶多只有痕量的氨产生,即使极大地增大压力,平衡位置依然不理想。在常压下,使用催化剂,要获得实际成功,温度不能高于300℃。”看来直接合成氨作为工业固氮的基础,似乎没有多大的希望。哈伯放下这个问题,终止了和马古里兄弟的合作。1906年,能斯特在考察气体平衡的实验数据时,发现在氨的个案中,哈伯的数据和热定理计算值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于是,能斯特在高压下(50个大气压),重新测定氨的平衡数据,使用高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氨的浓度,从而降低实验误差。能斯特首次通过加压合成了氨。他得到的氨比哈伯的数据少得多,和理论值比较接近,如在1000℃时,理论值0.0045%,能斯特0.0032%,哈伯0.012%。1906年秋,能斯特在给哈伯的信中谈到了这一情况。于是,哈伯和罗塞格尔(Le Rossignol)用原来的方法,在一个大气压下重新测定氨的平衡数据,实验非常精细,结果与先前的数值很吻合,如在1000℃时,新值为0.0048%,和原来测定的下限0.005%接近。同时证明如能斯特坚持的那样,哈伯最初的近真值0.012%的确过高。哈伯与能斯特实验数据的差异,大大缩小了,但没有完全消除。1907年德国本生学会的会议上,能斯特报告了他的压力实验。在讨论过程中,哈伯宣布撤回原先0.012%这一估值,并公布了新的数值。哈伯的数值依然比能斯特的高50%左右。能斯特拒绝承认哈伯新测定值的精确性,认为在一个大气压下,氨在平衡混合物体系中的浓度很低,建议哈伯应该在高压下进行研究,以消除误差来源。能斯特认为自己的数据才值得信赖,与热定理相吻合。 哈伯坚信自己数据的精确性,视能斯特的观点为自己的奇耻大辱,觉得自己的荣誉受到损害。哈伯和罗塞格尔立即对氨的平衡重新进行精确的测定。这次,是在30个大气压下进行实验。他们的设备非常简单,但能极好地满足实验目的。通过氨的热分解,得到氮和氢的混合物,将其通过装有铁或锰催化剂的厚壁石英管。然后,平衡混合物被迅速移走,进行冷却分析。哈伯根据新数据导出的自由能方程表明,氨的产率能够高到适用于工业目的,只是条件苛刻,不易达到。例如,在600℃,200个大气压下,氨的转化率达8%。但当时压缩机所能达到的最大压强也就是200个大气压,还没有大规模的化学操作使用过如此高的压力,而且最好的催化剂(铁、锰、镍)在700℃时活性大大降低。因此,如果克服了催化剂和高压的障碍,无疑将开辟一条工业合成氨的光明之路,固氮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哈伯接受了这个挑战,因为,他有亲密的理想合作伙伴罗塞格尔的鼎力相助。高压技术不久在卡尔斯鲁厄实验室推广使用,并得到罗塞格尔的改进。罗塞格尔心灵手巧,一流的实验技能,有口皆碑。研究工作开始于1908年,他们设计制造了一种转化器,它安装在钢制的高压弹中,在200个大气压下能正常运转。万事皆备,只欠找到一种活性更高的催化剂。经过长时间探索,发现在550℃以下,锇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可惜锇太稀少。后来证明铀有同样高的催化活性。从根本上讲,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使用新的装置,铀做催化剂,在550℃,150~200大气压下,氨的浓度已经很高了。在工作压力下,经适度冷却,氨被液化而分离,而气体混合物通过转化器、压缩器和循环泵的封闭系统进行循环利用,同时不断输入适量的新鲜气体混合物,最后安装一个热交换器,这套装置简直就是一个小型工厂,每小时生产数百毫升液氨,而且能耗极低。工业化合成氨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但是,实验室的方法很少能直接用于工业生产,必须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合成氨是哈伯一生最大的成就,但是,并它没有马上得到工业界的青睐,他收获的是冷眼和怀疑。虽然BASF公司对固氮有浓厚的兴趣,认为哈伯在氮的电氧化方面的研究很重要,但对哈伯合成氨的前景表示疑虑。经哈伯的好友和同事、BASF公司的顾问恩格耳(Car Engler)的极力推荐,BASF公司的技术领导才开始关注哈伯的工作。1909年7月的一天,BASF公司的工程师波施(C. Bosh)博士和化学家米塔(A. Mittasch)博士,来到卡尔斯鲁厄观看合成氨的演示实验。米塔亲眼看见流动的液氨,完全相信哈伯法的价值。回到路德维希(Ludwigshafen),他们立即着手将哈伯的成果付诸大规模的工业试验。3年后,一座合成氨工厂正式投入运行。合成氨的大规模工业化的荣誉,一直属于波施。虽然,卡尔斯鲁厄实验室为工业化生产氨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但要实现工业化仍面临许多棘手的难题。在波施的领导下,对这些难题的成功解决,无疑是化学工程领域最卓越成就。哈伯于1919年获得19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1931年波施和贝吉乌斯(F. Bergius)获得同样的殊荣。哈伯在获奖演说中谦逊地说道:“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卡尔斯鲁厄实验室其实并没有为合成氨法的工业化作出过什么贡献。”在承认波施和贝吉斯为工业上高压法的发展所做的杰出成就时,不能忘记高压法的先驱哈伯和罗塞格尔。早在1907年,哈伯的实验室就是著名的高压研究中心。贝吉斯提出高压下煤的氢化设想后,1908年到卡尔斯鲁厄做了最初的一批实验。 20世纪前10年,电弧作用下氮的氧化研究和工业应用获得迅速的发展。在这个领域,哈伯的实验室一直是重要的研究中心。在能斯特1904年对一氧化氮热平衡进行测定之后,电弧固氮的纯热学理论得到普遍接受,但不久又引发了许多的疑虑。在一次实验中,哈伯发现高产率与纯的热学理论不相符合,而电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作用。哈伯对这一课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1906~1910年,对低温电弧下固氮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由于反应物的电活性作用,在电平衡状态一氧化氮的含量,超过同温度下热平衡时的含量。撤掉电场后,过量的一氧化氮将会分解,直到热平衡完全建立。由于这个过程的速度随温度的下降而迅速降低,在足够低的电弧温度下,几乎不发生分解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氧化氮的产率达到最大值。在达到最终的热平衡时,高温电弧必然导致低的产率。哈伯完全证实了这一理论。电平衡的建立也得到证明。让空气缓慢通过6cm长的交流电弧,在100mm汞柱压力下,在一个狭长的、冷的石英管中燃烧,这样得到的一氧化氮的产率远比2000℃电弧时高。电弧温度越高,产生的氧化物就多,同时分解作用也更利害。总的来说,哈伯的工作,具有巨大的理论和技术价值。 哈伯对火焰和燃烧问题的兴趣,与早期研究燃料技术密切相关。1905年出版的《工业气体反应热力学》,就涉及到火焰中气体反应的研究。最初的实验是利用烃焰的均匀气相,研究水–汽平衡。斯米特(Smithells)已发明火焰分离器,分析了火焰内锥的主要燃烧产物。20年前勒夏特里(Le Chatelier)首次计算出二氧化碳的离解常数和从火焰气的组成推算出火焰温度。1865年得维里(Deville)通过一根冷管获得一氧化碳内焰的温度。哈伯使用一种高冷却效率的新式得维里管,获取火焰锥间区的气体。他证明,当气体混合物通过温度不低于1250℃的内锥时,平衡实际上瞬间就建立起来了。哈伯根据平衡常数和温度的关系,推导出一个改进的广泛适用的自由能方程。这样,提取火焰的任意一点的气体,进行分析,就能得到该点的温度。采用这种化学火焰温度计,哈伯分别测定了烃焰、一氧化碳焰、氢焰和乙炔焰的温度,并且与后来其他研究者用不同方法获得的数据非常的吻合。哈伯还研究了火焰中氮的氧化作用。众所周知,气体爆炸过程中会生成氮的氧化物,但鲜有人注意火焰中的这个过程。哈伯发现,在一氧化碳火焰中,在一个大气压下,固氮几乎没有发生,但在10个大气压下,氧化氮的产率大大增加。在相似的情况下,氢焰中氧化氮的产率仅只有一氧化碳火焰的一半。哈伯研究了火焰内锥的性质。据估计,内锥壁厚仅0.1毫米。哈伯证明它是火焰中最冷的部位,而非先前想象的最热的部位。同时,该区域的反应速率特别快,化学发光强而且电离度较高。哈伯认为这三者之间有相互密切的内在联系。 1906年,哈伯升任卡尔斯鲁厄技术大学教授。1911年,受邀担任柏林近郊达荷姆新建的威廉皇帝物理化学–电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这个研究所于1912年正式落成。在德皇参加的落成庆典上,哈伯演示了他发明的瓦斯笛,这种装置能够检测煤矿中危险气体甲烷的存在,既耐用且效果良好,但并未投入使用。哈伯在达荷姆最初的工作,是完善有关合成氨的研究,尽可能精确地测定氨的平衡和相关的热力学数据,获得了最终的自由能方程式。同时,哈伯开始关注普朗克量子论在化学中的应用,是最早认识到普朗克理论在化学中重要意义的人。这成了他在达荷姆许多工作的基础。哈伯特别关注新物理学知识在化学中的应用。他和好友波恩(M. Born)频繁的讨论,对他的学术思想有极大的帮助。波恩刚提出离子晶格理论:离子的晶格能由离子间的距离和作用力决定,固体反应的反应热则等于其组分晶格能的代数和。波恩认为晶格能为气态原子去掉一个电子生成气态离子的能量和离子形成晶体的能量之和。哈伯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能量关系,因而被称为波恩–哈伯循环,即晶格能U为生成热Q、离解能D、升华热S、阴离子电离能I和阳离子电离能E的代数和。哈伯还大胆地将波恩的理论用于HCl气体,得到H++Cl-=HCl的反应热,比循环过程计算值小得多。为了解释这种偏差,1919年,他提出离子变形的观点,这一思想后来在法杨斯那里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㈩ 1909年化学家哈伯在实验室首次合成了氨.2007年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哈伯研究所证实了氢气与氮气在固体
(1)氮气和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反应过程的顺序为:氮气和氢气向内催化剂靠近,氮气和容氢气与催化剂混合,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氮气和氢气分解成氮原子和氢原子,氮原子和氢原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氨分子,氨分子离开催化剂.故填:⑤④①②③. (2)由图中可知,每3个氢分子和1个氮气分子生成2个氨分子,氢气与氮气反应时的化学计量数比是3:1. 该反应中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填:化合.
与哈伯的实验装置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机床的水怎么浇
发布:2025-10-12 11:46:54
浏览:1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