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機械知識 > 什麼時候人類步入機械化戰爭

什麼時候人類步入機械化戰爭

發布時間:2025-07-02 23:05:40

機械化戰爭的鼎盛時期

1)初創時期(抄20世紀初至襲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2)高速發展和普遍運用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及戰爭期間);
3)高度成熟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
4)受到沖擊和挑戰時期(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

② 求助,機械化戰爭與信息化戰爭的區別,需求書面語,這是老師說考試的重點,最好在100字左右的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浪潮的興起,人類戰爭形態開始由機械化戰爭向信息戰爭轉變。那麼這兩種戰爭形態到底有何不同呢?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區別。

作戰主導要素不同。機械化戰爭的主導要素是物質力量。機械化戰爭中,殺傷破壞方式主要是武器的射程、速度和殺傷力等化學能和機械能,決定戰爭勝負的是軍隊人力以及坦克、飛機、大炮和軍艦等武器裝備的品種和數量。從兩次世界大戰到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爭等,打的無一不是物質和能源。二戰期間,交戰國生產的軍用飛機多達70餘萬架,其中,前蘇聯就達到8000架,歐洲主要國家和美、日的作戰飛機也都達到了幾千架;航空母艦多達l40餘艘;潛艇達到了1500餘艘,耗費物資和能源之巨大是空前的。與之相反的是,信息化戰爭的主導要素是信息,物質力量退居次要位置。在信息化戰爭中,要取得勝利,就必須擁有制陸權、制空權、制海權、制天權和制電磁權。而要有這些權,就得先擁有制信息權。制信息權是奪取戰場主動權的關鍵,它能使敵軍的物質力量在戰場上失去效力,使已方的戰鬥力得到倍增。在「海灣戰爭」中,從物質力量來看,交戰雙方相差無幾,伊軍兵力54萬,坦克4280輛,裝甲車2800輛,火炮3200門;多國部隊兵力52.7萬人,坦克2200輛,裝甲車2800輛。然而,由於多國部隊掌握了制信息權,戰場上出現了「一邊倒」的情形,伊軍在短時間內損失了86%的坦克、55%的裝甲車和80%的火炮。
作戰指揮控制不同。機械化戰爭的指揮控制,是橫向連接的樹狀結構。這種指揮控制網路就像大工業生產按行業、按流水線建立的控制體系一樣,其特徵是金字塔狀,下面大上面小,所有來自前線的敵我雙方的情報信息,必須逐級按照官職大小向上匯報,上級的指示精神和命令也按照這樣的樹狀模式逐級下達到前線或基層。這樣,只要增加作戰部隊的數量,就必須擴大指揮機關的規模和層次。信息化戰爭的指揮控制是扁平狀的網路結構。在縱向上,從最高指揮機構到最基層分隊所形成的逐級控制關系雖仍然存在,但是,單兵數字化指揮控制系統成了指揮體系的最小層次。在橫向上,各指揮系統間的橫向聯系更加緊密,它不僅包括平行指揮機構之間的聯系,還包含非同一層次間指揮機構的橫向聯系;不僅包括不同軍兵種各層次指揮機構的聯系,還包括同一軍兵種平行指揮層次指揮機構間的聯系。坦克還是機械化時代的坦克,加裝了計算機控制系統後,光學、紅外等探測裝置所發現的目標信息,通過計算機的存儲和處理,能夠經由無線數據鏈路發送給戰術區域網絡,戰術區域網絡經由戰區區域網絡可進行全球通播,從而連通分布於世界各地的陸海空三軍部隊。這就使得指揮機構變少、指揮效能增大、抗毀能力提高。
作戰總體效能不同。機械化戰爭中,作戰是單一武器系統之間的對抗,戰鬥力是靠裝備數量的累加來形成和保持的,「數量越多作戰效能越高」;戰爭的勝利是靠一個個獨立戰斗和戰役的集合來實現的。而在信息化戰爭中,數字化網路把分散配置和單獨作戰的部隊連接在一起,把一個個小系統連接為中系統,繼而又連接為大系統,加之武器的射程、速度、殺傷破壞力的發展,武器命中精度的提高,從而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作戰威力和作戰能力。比如:偵察部隊發現目標後,可將目標數據、圖像等信息直接實時地傳輸給武器射手,對目標實施快速打擊,從而提高了作戰效能和命中精度;陸軍坦克部隊在遇到敵人裝甲部隊或強火力點的攔阻時,可直接將目標參數通報給海軍或空軍,召喚遠程精確打擊火力進行支援,從而使軍兵種協同作戰能力大大提高,整體作戰效能增強。

③ 什麼時候人類步入機械化戰爭時代

工業革命後人類步入機械化戰爭時代。
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以後專,顯示出屬很強的突擊力。英國坦克軍參謀長J.F.C.富勒首先總結了在這次戰爭中使用坦克的經驗。他在1918年5月擬制的《1919年計劃》中,提出了建立和使用機械化軍隊的新觀點;之後,又在《世界大戰中的坦克》(1920)、《論未來戰爭》(1928,中譯本名為《機械化戰爭論》)等著作中進一步作了闡述,創立了機械化戰爭理論。

④ 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化

時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大概是1950年到今天)

特點:第三次工業革命相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了更加巨大的變化。不再局限於簡單機械,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材料、遺傳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得到了日益精進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幾乎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聯系了起來,工業中的生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人類在這個時代的「野心」不再局限於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並且在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下得到了實現。

(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

1958年,美國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

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

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

1969年,美國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

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1981年,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太空梭試飛成功,並於2天後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5年,美國成功試制原子彈。

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6年,出現第一代計算機為電子管計算機。

1959年,出現第二代計算機為晶體管計算機。

1964年,出現第三代計算機為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0年,發展為第四代計算機為大規模集成電路機。

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化

時間: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間比較模糊,2010年7月,德國政府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把工業確定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到今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並沒有覆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規模。我們現如今應處於第三次工業革命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的過渡期。

特點:在《高技術戰略2020》中,德國政府希望在未來10-15年的時間里,最大程度地實現生產的自動化。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承擔核心技術支持,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會代替人工,甚至是完全替代,實現「無人工廠」。雖然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人工的解放做到了極致,但是有關於高度智能的機器人在具有「思維」後會對人類產生不利企圖的擔憂也隨之而來。

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家電、人機交互、3D技術、網路通訊技術、物聯網、資源整合、移動互聯網、數字化製造、大數據革命、機器自組織、雲計算、高度數字化

閱讀全文

與什麼時候人類步入機械化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溴丁烷實驗裝置 瀏覽:512
兒童中醫治療設備有哪些 瀏覽:847
攝影除了好器材還有什麼用 瀏覽:823
絲桿軸承鋼l珠怎麼安裝 瀏覽:586
起重機軸承需要什麼材料 瀏覽:14
聚變中子源實驗裝置 瀏覽:212
杭州天奕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
設備未就緒怎麼回事 瀏覽:971
檔位顯示放在儀表中間是什麼車 瀏覽:389
機械表弦壞了修要多少錢 瀏覽:361
水的沸騰實驗裝置安裝順序 瀏覽:451
公司dhcp配置在什麼設備上 瀏覽:938
史密斯熱水器冷水閥門漏水怎麼辦 瀏覽:881
鐵板雞排設備多少錢 瀏覽:929
買測量gps儀器要看哪些參數 瀏覽:938
暖氣片閥門進水口 瀏覽:835
全自動加葯裝置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瀏覽:903
軸承26x8x10是什麼型號 瀏覽:794
模擬飛行11三屏如何顯示儀表 瀏覽:804
計量裝置的作用 瀏覽: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