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革蘭染色的實驗步驟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塗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蒸餾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塗面染約1分鍾。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染色液(稀)染1分鍾後,蒸餾水沖洗。乾燥,鏡檢。
(1)細菌的革蘭氏染色法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革蘭染色反應的原理:
革蘭染色反應是細菌分類和鑒定的重要性狀。它是1884年由丹麥醫師Gram創立的。
革蘭染色法(Gram stain)不僅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而且還可將所有細菌區分為兩大類:染色反應呈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用G+表示;染色反應呈紅色(復染顏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用G-表示。
細菌對革蘭氏染色的不同反應,是由於它們細胞壁的成分和結構不同而造成的。
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網狀結構組成的,在染色過程中,當用乙醇處理時,由於脫水而引起網狀結構中的孔徑變小,通透性降低,使結晶紫-碘復合物被保留在細胞內而不易脫色,因此,呈現藍紫色。
革蘭氏陰性細菌的細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類物質含量高,當用乙醇處理時,脂類物質溶解,細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結晶紫-碘復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脫色,然後又被染上了復染液(番紅)的顏色,因此呈現紅色。
② 細菌的革蘭氏染色的實驗總結怎麼寫
芽孢染色法:芽孢呈綠色(孔雀綠)或紅色(鹼性品紅),菌體呈紅色(番紅)或黑色(黑色素溶液)——————據不同染色劑而呈不同顏色,據情況而定
革蘭氏染色:g+細菌為紫色,g-細菌為紅色
③ 革蘭氏染色法的原理
革蘭氏染色法的原理是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
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
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鬆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3)細菌的革蘭氏染色法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一、方法概述
細菌先經鹼性染料結晶紫染色,而經碘液媒染後,用酒精脫色,在一定條件下有的細菌紫色不被脫去,有的可被脫去,因此可把細菌分為兩大類,前者叫做革蘭氏陽性菌(G+),後者為革蘭氏陰性菌(G-)。
為觀察方便,脫色後再用一種紅色染料如鹼性蕃紅、稀釋復紅等進行復染。陽性菌仍帶紫色,陰性菌則被染上紅色。有芽胞的桿菌和絕大多數的球菌,以及所有的放線菌和真菌都呈革蘭氏正反應;弧菌,螺旋體和大多數致病性的無芽胞桿菌都呈現負反應。
二、常見種類
常見的革蘭氏陽性菌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鏈球菌(Streptococcus)、肺炎雙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等。
常見的革蘭氏陰性菌有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百日咳桿菌及霍亂弧菌等。
④ 革蘭氏染色的步驟和原理
原理:革蘭氏染色法可將所有的細菌區分為革蘭氏陽性菌(G+)和革蘭氏陰性菌(G-)兩大類,是細菌學上最常用的鑒別染色法。該染色法之所以能將細菌分為G+菌和G-菌,是因為一般認為革蘭氏染色是基於細菌細胞壁特殊化學組分進行染色的。
步驟:
(一)塗片固定
在干凈的載玻片中央滴加一滴蒸餾水,用接種環進行無菌操作,挑取培養物少許,置載玻片的水滴中,與水混合做成菌懸液並塗布成直徑約1cm的薄層。
(二)染色
在固定過的塗片菌膜上滴加草酸銨結晶紫染液,染色液應完全覆蓋整個菌膜,染色1min。
(三)水洗
染色到一定的時間,拿住玻片使之成450角,用細小的水流把多餘的染料沖洗掉,被菌體吸附的染料則保留。
(四)媒染
加碘液覆蓋塗面染1 min。在媒染處理時,媒染劑與染料形成不溶性的化合物,可增加染料和細菌的親和力。
(五)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用細小的水流緩慢沖洗塗片上的染色液,用吸水紙吸干。
(六)脫色
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 20 s~30 s後再進行水洗,吸去水分。
(七)復染
蕃紅染色液染色10 s後, 自來水沖洗。
(八)乾燥,鏡檢
染色的結果,革蘭氏正反應菌體都呈紫色,負反應菌體都呈紅色。
(4)細菌的革蘭氏染色法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標本乾燥後即進行固定,固定的目的有三個:
(1)殺死微生物,固定細胞結構。
(2)保證菌體能更牢固的粘附在載玻片上,防止標本水洗時被水沖洗掉。
(3)改變染料對細胞的通透性,因為死的原生質比活的原生質易於染色。
⑤ 革蘭氏染色實驗報告
革蘭氏染色
一、 目的:在細胞發放之前,利用標準的革蘭氏染色法對即將發放的細胞懸液進行檢測,判斷細胞懸液中是否含有革蘭氏陽性菌或革蘭氏陰性菌。
二、 原理:
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鬆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三、實驗用品准備:
滅菌玻片、10-100ul移液器、10-100ul滅菌移液吸頭、100ul-1000ul移液器、100ul-1000ul移液吸頭、接種環、酒精燈、打火機、革蘭氏染色液、吸水紙、顯微鏡、香柏油、擦鏡紙、計時器
四、 操作:
1 塗片:取滅過菌的載玻片於實驗台上,用移液槍吸取10ul待檢樣品滴在載玻片的中央,用燒紅冷卻後的接種環將液滴塗布成一均勻的薄層,塗布面不宜過大。
2 乾燥:將標本面向上,手持載玻片一端的兩側,小心地在酒精燈上高處微微加熱,使水分蒸發,但切勿緊靠火焰或加熱時間過長,以防標本烤枯而變形。
3 固定:固定常常利用高溫,手持載玻片的一端,標本向上,在酒精燈火焰處盡快的來回通過2-3次,共約2-3秒種,並不時以載玻片背面加熱觸及皮膚,不覺過燙為宜(不超過60℃),放置待冷後,進行染色。
4 初染:在塗片薄膜上滴加草酸銨結晶紫1-2滴,使染色液覆蓋塗片,染色約1min。
5 水洗:斜置載玻片,在自來水龍頭下用小股水流沖洗,直至洗下的水呈無色為止。
6 媒染:用100-1000ul移液槍吸取約300ul碘液滴在塗片薄膜上,使染色液覆蓋塗片,染色約1min。
7 水洗:斜置載玻片,在自來水龍頭下用小股水流沖洗,直至洗下的水呈無色為止。
8 脫色:斜置載玻片,滴加95%乙醇脫色,至流出的乙醇不現紫色為止,大約需時20-30S,隨即水洗。
9 復染:在塗片薄膜上滴加沙黃染液1-2滴,使染色液覆蓋塗片,染色約1min。
10 水洗:斜置載玻片,在自來水龍頭下用小股水流沖洗,直至洗下的水呈無色為止。
11 乾燥、觀察:用吸水紙吸掉水滴,待標本片干後置顯微鏡下,用低倍鏡觀察,發現目的物後滴一滴浸油在玻片上,用油鏡觀察細菌的形態及顏色,紫色的是革蘭氏陽性菌,紅色的是革蘭氏陰性菌。
五、 清場:
1.實驗結束後,將顯微鏡油鏡上的殘留的香柏油用擦鏡紙輕輕擦去,將載物台移至最底處,將燈光調到最暗並將其關閉電源,拔下電源插頭,罩上防塵罩。
希望能幫到你!!嘿嘿!
⑥ 細菌革蘭氏染色法鏡檢中滴加香柏油為什麼可以碰到100倍鏡
微生物實驗中細菌在染色前需要固定的原因:
一:殺死細胞,是染料易於著色。
二:使細菌附著於玻片上,不易被水沖掉。
在固定時,是要慢慢晾乾,如果得確要加快速度,可以處於酒精燈火焰上部遠處稍微烘幾下,切忌烘得玻片升溫,否則有可能會破壞細菌生命形態
細菌的革蘭氏染色與顯微觀察
一、 實驗原理
革蘭氏染色原理:細菌對於革蘭氏染色的不同反應,是由於它們細胞壁的成分和結構不同造成的。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網狀結,當用乙醇處理時,由於脫水而引發網狀結構的孔徑變小,通透性降低,從而使結晶紫-碘的復合物不易被洗脫而保留在細胞內,經脫色和復染後仍保留初染劑的藍紫色。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壁肽聚糖層較薄、類脂含量高,所以當脫色處理時,類脂質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細胞壁透性增大,使結晶紫-碘的復合物比較容易被洗脫出來,用復染劑復染後,細胞被染上復染劑的紅色。 顯微鏡成像原理:現代普通光學顯微鏡利用目鏡和物鏡兩組透鏡系統來放大成像,故又常 被稱為復式顯微鏡。顯微鏡的光學系統中,物鏡的性能最為關鍵,油鏡的放大倍數最大,對微生物學研究最為重要。在載玻片與鏡頭之間加滴鏡油主要是為了增加照明亮度和增加顯微鏡的解析度。以油代替空氣作為光的傳播介質,減少光線的折射或全反射,使觀察到的像更加清晰。
二、 實驗器材
1. 菌落:
大腸桿菌24h營養瓊脂斜面培養物、
金黃色葡萄球菌約24h營養瓊脂斜面培養物、 枯草芽孢桿菌12~18h營養瓊脂斜面培養物。
2. 溶液或試劑:
蒸餾水、碘液、結晶紫染色液、95%酒精、番紅染色液、香柏油。 3. 儀器:
顯微鏡、載玻片、接種環、酒精燈、鑷子、擦鏡紙。
三、 實驗步驟
革蘭氏染色:
1. 塗片
取出載玻片,點燃載玻片,燃盡載玻片上的酒精和滅菌,在中間輕輕點一小滴蒸餾水,用接種環在試管的斜面培養基上,輕輕挑取少量菌體,整個過程試管口都要處在酒精燈的上方,而且速度要快,以防污染培養基。然後在載玻片的小水滴以轉圈的動作塗片,待水滴混濁後停住,等其乾燥、固定。
2. 初染
滴加結晶紫(以剛好將菌膜覆蓋為宜)於菌落上,染色1~2min ,傾去染色液,有細水從載玻片上方向下沖洗,至洗出液為無色,將載玻片上水甩凈。
3. 媒染
滴加碘液沖去殘水,並覆蓋約1min,水洗。
4. 脫色
將載玻片上面的水甩凈,將載玻片傾斜,在白色背景下,用滴管加95%的酒精脫色,直至流出的酒精剛好不出現藍色,立即用水沖凈酒精,將載玻片上水甩凈。
5. 復染
用番紅液復染約1~2min,水洗,然後再吸水紙吸干
6. 鏡檢:
在低倍鏡下尋找要觀察的細菌菌落(在不停地移動載玻片,若感覺到有紅色陰影,立刻停止,調整倍數,若不是菌落,繼續找),將鏡筒升高,然後轉換到油鏡。在樣品區域加滴香柏油,用粗調節器將鏡筒小心地降下,使油鏡浸在鏡油中並幾乎與標本相接。將聚光器升至最高位置並開足光圈,用粗調節器將鏡筒徐徐上升,直至視野中出現物像並用細調節器使其清晰准焦為止。
⑦ 革蘭染色的實驗目的
來
本次實驗是通過一自種特殊的染色方法-----革蘭氏染色法進行細菌鑒定。細菌一般可分為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本實驗將通過革蘭氏染色使細菌呈現不同的顏色以達到鑒別菌種的目的。
革蘭氏陰性菌將呈現紅色,革蘭氏陽性菌將呈現紫紅色。要想達到此目的,要求革蘭氏染色必須成功。因此,在實驗中要特別注意革蘭氏染色的注意事項和影響實驗成功的關鍵因素。除了掌握革蘭氏染色法外,我還掌握了油鏡的使用。實驗得到了應有的結果,通過其顏色不同鑒別了實驗菌種的革蘭氏陰陽性。
⑧ 細菌的革蘭氏染色及芽孢染色法 的實驗結果
芽孢染色法:芽孢呈綠色(孔雀綠)或紅色(鹼性品紅),菌體呈紅色(番紅)或黑色(黑色素溶液)——————據不同染色劑而呈不同顏色,據情況而定
革蘭氏染色:G+細菌為紫色,G-細菌為紅色
⑨ 什麼是革蘭氏染色法這種染色法在細菌的鑒定上有何重要意義
革蘭氏染色法是一種鑒定細菌的染色方法,利用細菌細胞壁結構的差異,用以區專分G+和G-。染色步驟一般包屬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G+細胞壁中的肽聚糖厚且被乙醇處理後變性,通透性下降。所以無法被復染,鏡檢下呈現藍紫色;而G-則會被脫色,最終被番紅染成紅色。
其在細菌鑒定上的意義在於將細菌分為G+和G-,在鑒定過程中利於將細菌所屬范圍縮小。
【具體步驟】:
革蘭氏染色法,細菌先經結晶紫染至藍色,G陽性細胞壁肽聚糖層數多,且肽聚糖為空間網狀結構,再經乙醇脫水,結構更緻密,染料復合物不易漏出,故此仍為藍色,而G陰性,細胞壁脂類含量多,肽聚糖層數少,且為平面網狀結構,易被乙醇溶解,使細胞壁通透性增高,結合染料復合物易脫去,細胞被脫為無色,再經復紅染至紅色。
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的結構和成分間的顯著差別不僅反映在染色上,更反映在一系列形態、構造、化學組分、生理生化和致病性等的差別上,從而對生命科學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