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1831年法拉第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發現甲乙丙丁導體

1831年法拉第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發現甲乙丙丁導體

發布時間:2021-02-23 10:20:50

⑴ (2014重慶)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實驗裝置與圖中的______(選填「甲」或「乙

在甲圖中,導體ab在磁場做切割磁感線運動時,電流表的指針偏轉,說明電流中產生了專電流,這是屬電磁感應現象.利用電磁感應現象製成了發電機;
在乙圖中,閉合開關後,小磁針運動起來,說明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
故答案為:甲;發電機.

⑵ 法拉第對 電磁感應現象 概述拜託各位大神

法拉第所做的由於磁場的變化在導體中感生出電流的實驗。1831年,法拉第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發現,當a線圈接通或切斷電源的瞬間,在b線圈附近的小磁針突然跳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曾有相當長的時期一直未找到電與磁的聯系,把電與磁現象作為兩個並行的課題分別進行研究。直至1820年7月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後,才不再把電與磁的研究看作相互孤立的,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看待。 奧斯特的論文發表後,在歐洲科學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電磁現象進行研究。既然電與磁有密切關系,電能產生磁,那麼很自然地會想到它的逆效應;「磁能產生電」嗎?為此科學家們開始進行了長期的實驗探索。自1820年至1831年的十多年間中,當時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如安培、菲涅耳、阿拉果、德拉里夫等一大批科學家都投身於探索磁與電的關系之中,他們用很強的各種磁場試圖產生電流,但均無結果,究其原因是抱住穩態條件不放,而沒有考慮暫態效應,因此十餘年中研究進展不大。 在這其間,法拉第(M.Faraday,英,1791-1867)受命於他的老師戴維(H.Davy)也開始轉向電磁學方面的研究。他仔細分析了電流的磁效應等現象,認為電流與磁的作用應分幾個方面:那就是電流對磁、電流對電流,磁對電流等。現在已經發現了電流產生磁的作用,電流對電流的作用,那麼反過來,磁也應該能產生電。法拉第認為既然磁鐵可以使近旁的鐵塊感應帶磁,靜電荷可以使近旁的導體感應出電荷,那麼電流也應當可以在近旁的線圈中感應出電流。他本著這種信念,在發現電磁感應現象之前六年的日記中就寫下了他的光輝思想:「磁能轉化為電」。並使用了「感應」(Inction)這個詞,可見他對於電磁感應的存在是堅信不疑的。但如何從實驗中去發現這種感應現象,卻非易事。起初,法拉第也簡單地認為用強磁鐵靠近導線,導線中就會產生穩定的電流,或者在一根導線里通以強大的電流,那在鄰近的導線中也會產生穩定的電流,他作了大量的試驗,但均以「毫無結果」而告終。 法拉第經過十年的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於1831年夏又重新回到磁產生電流這一課題上來,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931年8月29日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的第一個效應,即以一個電流產生另一個電流。關於這一實驗,法拉第的日記中作了詳細記載,現摘錄如下: 1)磁產生電的若干實驗,等等,等等。 2)用軟鐵作材料制備一7/8英寸粗的圓鐵棒,將它彎成一個外徑為6英寸的圓環。在圓環的半邊,用三股紗包銅線纏繞,每股24英寸長,每繞一股後用白布包裹隔開。使用時,既可以將三股銅線連成一股,也可分成三股單獨使用。然後檢查各股銅線相互間是否絕緣。我們稱鐵環的這半邊為A,(見圖),與這一邊隔開一段空隙的另一邊用銅線繞了兩股線圈,總長為60英寸,繞向與A邊線圈相同我們稱之為B。 3)用由10對4英寸見方的金屬片組成電池供電。用一根較長的銅導線將B邊線圈的兩端連接起來,銅線的一段置於離鐵環3英尺遠處的一個小磁針的上方,將電池與A邊線圈中的一股接通;接通時,小磁針立即產生一明顯的效應。小磁針來回擺動,最終穩定在原來的位置上。當切斷A邊與電池的連按時,小磁針又出現來回擺動。 4)若將A邊上三股銅線接成一單股線圈,然後讓來自電池的電流通過總的線圈,這時小磁針產生的效應比上述情況強很多。 5)不過,小磁針上的效應只是導線直接接通電池時可能產生的效應的一個非常小的部分。 6)將簡單的B邊線圈改裝一下,作成一個扁平的線框,線框沿磁子午線平面放在小磁針S極的西邊,當有電流通過時,便顯示出最好的效應。實驗時,線框與小磁針距鐵環約三英尺,鐵環與電池相距一英尺。 7)當上述准備都就緒後,將電池與A邊線圈的兩邊接通,在接通的瞬間,線框強烈地吸引小磁針,在幾次振動之後便又回到它原來的自然位置,而處於靜止狀態,接著當切斷電池的連線時,小磁針被強烈地排斥,幾次振動後,又回到與前相同的位置,處於靜止狀態。 8)在此,效應是明顯的,但是瞬時的,然而,在切斷與電池的連接時,效應的再現說明有一個平衡位置,它必須是能明顯地回到那個位置。 9)開始接通電池時,小磁針極的方向指向線框.好象B邊線圈是A邊線圈的一部分,即兩者中的電流具有相同的方向;而當切斷電池的連接時,由小磁針的運動方向判斷此瞬間A、B兩者中的電流方向相反。 10)用一根7/8英寸粗、4英寸長的短鐵柱,用4段14英尺長的導線纏繞,將四股導線接成一股,以代替上述扁平線框。小磁針象以前一樣受到作用,然而看起來鐵芯並不有助於磁力的產生,因為現在的作用不比剛才不用鐵芯的線框時的作用來得更大。現在的作用與以前一樣,也是瞬時的,可逆轉的。 …… 這就是法拉第第一次成功地觀察到電磁感應現象的生動記錄。從法拉第日記中可以看到,電磁感應(由磁產生電)的發現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使他感到意外的是電磁感應竟是一種短暫效應,而奧斯待發現的電流磁效應卻是一種穩定效應,在他的思想中,電磁感應似乎也應當是一種穩定效應,所以在發現電磁感應是短暫效應後,他在日記中就突出地記錄了這一點。 法拉第在圓環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兩個極有見地的問題:第一,圓鐵環能不能不要,沒有它能否仍有感應效應?第二,不用A邊線圈,而用磁鐵相對於B邊線圈運動,B邊線圈內是否仍有感應效應產生?法拉第帶著這些問題在以後的十天中又連續地做了許多實驗。其中有一個是這樣的:法拉第「把長為203碼(約為186米)的用紗布包起來的銅導線繞在很寬的木線筒上,再在原繞組線圈上絕緣地繞上同樣長度的紗包銅線,將一個繞組與電流計連接,另一個繞組與100對金屬板組成的電池組連接。發現當電健接通和斷開的曝間,電流計指針擺動……;電鍍合上後,發現導線灼熱,但電流計指針不偏轉」。 9月24日,法拉第在兩條磁棒的N、S極中間放上一繞有線圈的圓鐵棒,線圈與一電流計連接,他發現當圓鐵棒脫離或接近兩極的瞬間,電流計的指針就會偏轉。 10月17日法拉第又發現另一種形式的電磁感應現象。他用一線圈與電流計相連接,然後將一永久磁鐵迅速插入與拔出線圈.發現電流計指針也會偏轉。 l0月28日法拉第還進行了最早的發電機實驗。他把直徑為12英寸,厚為1/5英寸的銅盤裝在水平的黃銅軸上,又將兩條長為6-7英寸,寬約1英寸,厚約1/2英寸的小磁鐵相對放置在銅盤邊緣,見圖所示,他用另一電流計的兩個接線柱上引出兩個碳刷(圖中未畫出)。實驗時讓銅盤飛快旋轉,同時把兩個電刷分別接觸於銅盤的不同位置,以確定產生感應電流的最佳位置,經過反復試驗,他發現由盤心O到磁極所對的銅盤邊緣可以產生最大的感應電流,這台實驗裝置實際上是一台直流發電機——人類歷史上第一台發電機。 法拉第前後一共做了類似的幾十個實驗,最終認識到感應現象的暫態性,提出只有在變化時,靜止導線中電流才能在另一根靜止導線中感應出電流;而導線中的穩恆電統不可能在另一根靜止導線中感應出電流的。 1831年11月24日,法拉第寫了一篇論文,向英國皇家學會報告了整個實驗情況,他把可以產生感應電流的情形概括為五類:(1)變化著的電流;(2)變化著的磁場;(3)運動的穩恆電流;(4)運動的磁鐵;(5)在磁場中運動的導體。他正確地指出感應電流與原電流的變化有關,而與原電流本身無關。法拉第把上述現象正式定名為「電磁感應」。至此,法拉第作出了劃時代的發現——電磁感應現象。但電磁感應的規律,一直到1851年才最後建立。 當時在磁產生電方面進行探索的並不只是法拉第一個人,在瑞士、美國和俄國都有人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瑞士物理學家科拉頓曾企圖用磁鐵在線圈中獲得電流,他用一個線圈與一檢流計連成一閉合迴路,為了使磁鐵不致於影響檢流計中的小磁針,特意將檢流計放在隔壁的房間里。科拉頓在一邊用磁鐵棒在線圈中不斷地插入與拔出,然後又跑到另一房間里去現察檢流計,但每次都得到零結果,最終沒有能發現電磁感應現象。 遠在美國的物理學家亨利(J.Henry,1797-1878)於1827年也進行了電磁感應的實驗。他用紗包銅線在一鐵芯上繞了兩層,然後在銅線中通電,發現鐵芯上僅僅三公斤的鐵片居然吸起了三百公斤重的物體。亨利以此為開端,終於發現了自感現象,他把這個實驗發現總結在《螺旋狀長導線內的電氣自感》一文中,因此,從時間上說亨利先於法拉第獨立地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但他沒有公開發表這一結果,為此他十分後侮與沮喪。 1832年,俄國物理學家楞次(H,F.E.Lenz,1804-1865)受到法拉第的啟發;也開始了一系列的電磁實驗,並取得了成果。1833年楞次發表了《論動電感應引起的電流的方向》,宣布了關於電磁感應現象的基本規律,指出感應電流的方向是使它所產生的磁場與引起感應的原磁場的變化方向相反,這就是楞次定律。 由此可見,在法拉第同時代,有不少物理學家對電磁感應現象作了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功,但就其規模、時間與深入的程度、取得的成果而言,都不及法拉第,因此人們把發現電磁感應定律的主要功績歸功於法拉第是恰當的,把電磁感應定律稱為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的道理也在於此。 電磁感應規律的發現,對人類社會有著劃時代的貢獻。由於電磁感應規律的發現,使人類得到了打開電能寶庫的金鑰匙,使後來發明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以及交流電的利用等等成為可能。由於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把機械能變為電能,使現代社會能得到廉價的電能。今天,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與電感感應的發現是分不開的。 動,說明在接通或切斷電源的瞬間,b線圈中有電流感生出來。

⑶ 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______現象,實現了「磁生電」的願望.在這個現象中,能量轉化情況是:

法拉第利用十年的時間用實驗的方法發現閉合電路中的導體切割磁感線會產生感應電路,即電磁感應現象.這一發現使人類能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根據這個現象人們製作了發電機.
故答案為:電磁感應;機械;電;發電.

⑷ 1831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這一發現標志著人類電氣化時代的到來.根據電磁感應原理制

A、蒸汽機是將蒸汽的內能轉化為機械能,故不符合題意;
B、內燃機有汽油機和柴油機,是版將內能權轉化為機械能的裝置,故不符合題意;
C、發電機是利用電磁感應,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故符合題意;
D、電動機是利用通電導體在磁場中受力而製成的裝置,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C.

⑸ 法拉第實驗用了什麼物理方法

法拉第實驗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一般認為是他的電磁感應實驗
法拉第所做的由於磁場的變化在導體中感生出電流的實驗。他仔細分析了電流的磁效應等現象,認為現在已經發現了電流產生磁的作用,電流對電流的作用,那麼反過來,磁也應該能產生電。實驗過程被他的日記記載。法拉第又此實驗開始得出了電磁感應定律,發明了發電機等對人類文明有著深遠意義的影響。本詞條還記錄了,同一時期,其他科學家對於磁生電的想法與成果。

1831年,法拉第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發現,當a線圈接通或切斷電源的瞬間,在b線圈附近的小磁針突然跳動,說明在接通或切斷電源的瞬間,b線圈中有電流感生出來。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曾有相當長的時期一直未找到電與磁的聯系,把電與磁現象作為兩個並行的課題分別進行研究。直至1820年7月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後,才不再把電與磁的研究看作相互孤立的,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看待。
奧斯特的論文發表後,在歐洲科學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電磁現象進行研究。既然電與磁有密切關系,電能產生磁,那麼很自然地會想到它的逆效應;「磁能產生電」嗎?為此科學家們開始進行了長期的實驗探索。自1820年至1831年的十多年間中,當時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如安培、菲涅耳、阿拉果、德拉里夫等一大批科學家都投身於探索磁與電的關系之中,他們用很強的各種磁場試圖產生電流,但均無結果,究其原因是抱住穩態條件不放,而沒有考慮暫態效應,因此十多年中研究進展不大。
法拉第經過十年的試驗、失敗、再試驗、再失敗,於1831年夏又重新回到磁產生電流這一課題上來,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的第一個效應,即以一個電流產生另一個電流。關於這一實驗,法拉第的日記中作了詳細記載,現摘錄如下:
1)磁產生電的若干實驗,等等,等等。
2)用軟鐵作材料制備一7/8英寸粗的圓鐵棒,將它彎成一個外徑為6英寸的圓環。在圓環的半邊,用三股紗包銅線纏繞,每股24英寸長,每繞一股後用白布包裹隔開。使用時,既可以將三股銅線連成一股,也可分成三股單獨使用。然後檢查各股銅線相互間是否絕緣。我們稱鐵環的這半邊為A,(見圖),與這一邊隔開一段空隙的另一邊用銅線繞了兩股線圈,總長為60英寸,繞向與A邊線圈相同我們稱之為B。
3)用由10對4英寸見方的金屬片組成電池供電。用一根較長的銅導線將B邊線圈的兩端連接起來,銅線的一段置於離鐵環3英尺遠處的一個小磁針的上方,將電池與A邊線圈中的一股接通;接通時,小磁針立即產生一明顯的效應。小磁針來回擺動,最終穩定在原來的位置上。當切斷A邊與電池的連按時,小磁針又出現來回擺動。
4)若將A邊上三股銅線接成一單股線圈,然後讓來自電池的電流通過總的線圈,這時小磁針產生的效應比上述情況強很多。
5)不過,小磁針上的效應只是導線直接接通電池時可能產生的效應的一個非常小的部分。
6)將簡單的B邊線圈改裝一下,作成一個扁平的線框,線框沿磁子午線平面放在小磁針S極的西邊,當有電流通過時,便顯示出最好的效應。實驗時,線框與小磁針距鐵環約三英尺,鐵環與電池相距一英尺。
7)當上述准備都就緒後,將電池與A邊線圈的兩邊接通,在接通的瞬間,線框強烈地吸引小磁針,在幾次振動之後便又回到它原來的自然位置,而處於靜止狀態,接著當切斷電池的連線時,小磁針被強烈地排斥,幾次振動後,又回到與前相同的位置,處於靜止狀態。
8)在此,效應是明顯的,但是瞬時的,然而,在切斷與電池的連接時,效應的再現說明有一個平衡位置,它必須是能明顯地回到那個位置。
9)開始接通電池時,小磁針極的方向指向線框.好象B邊線圈是A邊線圈的一部分,即兩者中的電流具有相同的方向;而當切斷電池的連接時,由小磁針的運動方向判斷此瞬間A、B兩者中的電流方向相反。
10)用一根7/8英寸粗、4英寸長的短鐵柱,用4段14英尺長的導線纏繞,將四股導線接成一股,以代替上述扁平線框。小磁針象以前一樣受到作用,然而看起來鐵芯並不有助於磁力的產生,因為現在的作用不比剛才不用鐵芯的線框時的作用來得更大。現在的作用與以前一樣,也是瞬時的,可逆轉的。
法拉第在圓環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兩個極有見地的問題:第一,圓鐵環能不能不要,沒有它能否仍有感應效應?第二,不用A邊線圈,而用磁鐵相對於B邊線圈運動,B邊線圈內是否仍有感應效應產生?法拉第帶著這些問題在以後的十天中又連續地做了許多實驗。其中有一個是這樣的:法拉第「把長為203碼(約為186米)的用紗布包起來的銅導線繞在很寬的木線筒上,再在原繞組線圈上絕緣地繞上同樣長度的紗包銅線,將一個繞組與電流計連接,另一個繞組與100對金屬板組成的電池組連接。發現當電健接通和斷開的曝間,電流計指針擺動……;電鍍合上後,發現導線灼熱,但電流計指針不偏轉」。
9月24日,法拉第在兩條磁棒的N、S極中間放上一繞有線圈的圓鐵棒,線圈與一電流計連接,他發現當圓鐵棒脫離或接近兩極的瞬間,電流計的指針就會偏轉。
10月17日法拉第又發現另一種形式的電磁感應現象。他用一線圈與電流計相連接,然後將一永久磁鐵迅速插入與拔出線圈.發現電流計指針也會偏轉。
l0月28日法拉第還進行了最早的發電機實驗。他把直徑為12英寸,厚為1/5英寸的銅盤裝在水平的黃銅軸上,又將兩條長為6-7英寸,寬約1英寸,厚約1/2英寸的小磁鐵相對放置在銅盤邊緣,見圖所示,他用另一電流計的兩個接線柱上引出兩個碳刷(圖中未畫出)。實驗時讓銅盤飛快旋轉,同時把兩個電刷分別接觸於銅盤的不同位置,以確定產生感應電流的最佳位置,經過反復試驗,他發現由盤心O到磁極所對的銅盤邊緣可以產生最大的感應電流,這台實驗裝置實際上是一台直流發電機——人類歷史上第一台發電機。

也就是對比試驗的方法

⑹ 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經過十年不懈努力,發現了______現象,用如圖所示的______實驗可以驗證(選填甲或乙或

經過10年堅持不懈地努力,1831年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甲實驗是通電導體在磁場中的受力實驗,圖乙是電磁感應實驗,圖丙是電流的磁效應實驗.電動機是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把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故答案為:電磁感應;乙;甲.

⑺ 如圖所示是法拉第在1831年做的一個電磁感應實驗的示意圖.他把兩個線圈繞在一個鐵環上,A 線圈與電源、滑

閉合與斷開開關S的瞬間,穿過線圈B的磁通量都不發生變化,電流表內G中均無感應電流.閉合開關S 後,在增大容電阻 R 的過程中,電流減小,則通過線圈B的磁通量減小了,根據右手螺旋定則可確定穿過線圈B的磁場方向,再根據楞次定律可得:電流表G中有 b→a 的感應電流.故BD正確,AC錯誤;
故選:BD

⑻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經過10年的不懈探索,終於在1831年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並發明了第一台發電機,從而實現

A、圖中同樣有電源,是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是電動機的原理,是電能轉化成內機械能,不容符合題意;
B、圖中是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會在電路中產生感應電流,使電流表指針發生偏轉,是發電機的原理,機械能轉化成電能,符合題意;
C、該圖是探究電磁鐵磁性的強弱與電流大小關系的實驗,是電流的磁效應,不符合題意;
D、圖中是奧斯特實驗的裝置,證明了通電導線周圍存在磁場,是電流的磁效應,不符合題意;
故選B.

⑼ 法拉第電磁感應實驗的實驗背景

1831年,法拉第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發現,當a線圈接通或切斷電源的瞬間,在專b線圈附近的小磁針突屬然跳動,說明在接通或切斷電源的瞬間,b線圈中有電流感生出來。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曾有相當長的時期一直未找到電與磁的聯系,把電與磁現象作為兩個並行的課題分別進行研究。直至1820年7月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後,才不再把電與磁的研究看作相互孤立的,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看待。
奧斯特的論文發表後,在歐洲科學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電磁現象進行研究。既然電與磁有密切關系,電能產生磁,那麼很自然地會想到它的逆效應;「磁能產生電」嗎?為此科學家們開始進行了長期的實驗探索。自1820年至1831年的十多年間中,當時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如安培、菲涅耳、阿拉果、德拉里夫等一大批科學家都投身於探索磁與電的關系之中,他們用很強的各種磁場試圖產生電流,但均無結果,究其原因是抱住穩態條件不放,而沒有考慮暫態效應,因此十多年中研究進展不大。

⑽ 作文材料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定律後…

電磁感應定律 定義
因磁通量變化產生感應電動勢的現象(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里做切割磁力線的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這種現象叫電磁感應
發現者
1820年H.C.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後,許多物理學家便試圖尋找它的逆效應,提出了磁能否產生電,磁能否對電作用的問題,1822年D.F.J.阿喇戈和A.von洪堡在測量地磁強度時,偶然發現金屬對附近磁針的振盪有阻尼作用。1824年,阿喇戈根據這個現象做了銅盤實驗,發現轉動的銅盤會帶動上方自由懸掛的磁針旋轉,但磁針的旋轉與銅盤不同步,稍滯後。電磁阻尼和電磁驅動是最早發現的電磁感應現象,但由於沒有直接表現為感應電流,當時未能予以說明。
1831年8月,M.法拉第在軟鐵環兩側分別繞兩個線圈 ,其一為閉合迴路,在導線下端附近平行放置一磁針,另一與電池組相連,接開關,形成有電源的閉合迴路。實驗發現,合上開關,磁針偏轉;切斷開關,磁針反向偏轉,這表明在無電池組的線圈中出現了感應電流。法拉第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種非恆定的暫態效應。緊接著他做了幾十個實驗,把產生感應電流的情形概括為 5 類 :變化的電流 , 變化的磁場,運動的恆定電流,運動的磁鐵,在磁場中運動的導體,並把這些現象正式定名為電磁感應。進而,法拉第發現,在相同條件下不同金屬導體迴路中產生的感應電流與導體的導電能力成正比,他由此認識到,感應電流是由與導體性質無關的感應電動勢產生的,即使沒有迴路沒有感應電流,感應電動勢依然存在。
後來,給出了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楞次定律以及描述電磁感應定量規律的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並按產生原因的不同,把感應電動勢分為動生電動勢和感生電動勢兩種,前者起源於洛倫茲力,後者起源於變化磁場產生的有旋電場。
簡介
電磁感應現象是電磁學中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它顯示了電、磁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對其本質的深入研究所揭示的電、磁場之間的聯系,對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的建立具有重大意義。電磁感應現象在電工技術、電子技術以及電磁測量等方面都有廣泛的應用。
若閉合電路為一個n匝的線圈,則又可表示為:式中n為線圈匝數,Δ為磁通量變化量,單位Wb ,Δt為發生變化所用時間,單位為s.ε 為產生的感應電動勢,單位為V.
計算公式
1.[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計算公式]
1)E=nΔΦ/Δt(普適公式){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E:感應電動勢(V),n:感應線圈匝數,ΔΦ/Δt:磁通量的變化率}
2)E=BLVsinA(切割磁感線運動) E=BLV中的v和L不可以和磁感線平行,但可以不和磁感線垂直,其中sinA為v或L與磁感線的夾角。 {L:有效長度(m)}
3)Em=nBSω(交流發電機最大的感應電動勢) {Em:感應電動勢峰值}
4)E=BL2ω/2(導體一端固定以ω旋轉切割) {ω:角速度(rad/s),V:速度(m/s)}
2.磁通量Φ=BS sinA{Φ:磁通量(Wb),B:勻強磁場的磁感應強度(T),S:正對面積(m2)}
3.感應電動勢的正負極可利用感應電流方向判定{電源內部的電流方向:由負極流向正極}
*4.自感電動勢E自=nΔΦ/Δt=LΔI/Δt{L:自感系數(H)(線圈L有鐵芯比無鐵芯時要大),ΔI:變化電流,t:所用時間,ΔI/Δt:自感電流變化率(變化的快慢)}
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
1.電路是閉合且通的
2.穿過閉合電路的磁通量發生變化
**(如果缺少一個條件,就不會有感應電流產生).
感應電動勢的種類:動生電動勢和感生電動勢。
動生電動勢是因為導體自身在磁場中做切割磁感線運動而產生的感應電動勢,其方向用右手定則判斷,使大拇指跟其餘四個手指垂直並且都跟手掌在一個平面內,把右手放入磁場中,讓磁感線垂直穿入手心,大拇指指向導體運動方向,則其餘四指指向動生電動勢的方向。動生電動勢的方向與產生的感應電流的方向相同。右手定則確定的動生電動勢的方向符合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
感生電動勢是因為穿過閉合線圈的磁場強度發生變化產生渦旋電場導致電流定向運動。其方向符合楞次定律。右手拇指指向磁場變化的反方向,四指握拳,四指方向即為感應電動勢方向。

閱讀全文

與1831年法拉第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實驗發現甲乙丙丁導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ps工具箱132 瀏覽:245
限流裝置怎樣自動切掉電路 瀏覽:408
a4l排氣閥門 瀏覽:792
進口電動工具與國產電動工具 瀏覽:491
醫用設備零配件屬於什麼材料 瀏覽:51
pe工具箱支持win10 瀏覽:163
10kv線路保護測控裝置的作用 瀏覽:201
利舊設備怎麼套定額 瀏覽:624
暖氣閥門怎麼修才能熱視頻 瀏覽:288
常用玻璃儀器可採用哪些洗滌方式 瀏覽:656
機械零件圖號如何編制 瀏覽:361
收到設備贈送配件如何入賬 瀏覽:230
宇通工具箱 瀏覽:872
垂直儀器怎麼接線 瀏覽:855
鋁合金門窗電動工具 瀏覽:922
電動工具製冷學校洛陽 瀏覽:599
設備費說明怎麼寫 瀏覽:816
客機為什麼不能設計逃生裝置 瀏覽:11
煤礦c級儀表是什麼意思 瀏覽:681
通風管道中閥門是否包括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