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力發電原理 關於水力發電原理
水力發電原理主要是利用水力(具有水頭)推動水力機械(水輪機)轉動,進而將水能轉變為機械能,再通過發電機將機械能轉變為電能。以下是關於水力發電原理的詳細解釋:
1. 水能轉換過程
2. 水電站的建設
3. 水力發電的特點
綜上所述,水力發電原理是基於水能轉換為機械能,再由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過程。通過人工修築的水工建築物和不同類型的水電站,實現高效、清潔的水力發電。
『貳』 古代運用水能的方法
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構造上下各內有一個輪子,下輪一容半淹在水中,兩輪之間有輪帶,輪帶上裝有很多尺把長的竹筒管。流水沖擊下面的水輪轉動,竹筒就浸滿了水,並自下而上地把河水帶到高處倒出。A 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後漢書》記有畢嵐作翻車,三國馬鈞加以完善。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運方便,還可及時轉移取水點,即可灌溉,亦可排澇。我國古代鏈傳動的最早應用就是在翻車上,是農業灌溉機械的一項重大改進。
水排:是我國古代一種冶鐵用的水利鼓風裝置。人類早期的鼓風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爐子用好幾個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動這些排囊,就叫"水排"。水排發明於東漢早期,是南陽太守杜詩(?-38)在總結勞動人民實踐經驗基礎上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