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實驗室里製取二氧化碳,某同學認真研究了課本中的實驗裝置(如圖甲),對其中的氣體發生裝置進行了改進(
(1)實驗室制備並收集二氧化碳的步驟中要先連接裝置再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然後加葯品時先固體後液體,再收集氣體然後才驗滿,所以順序為②①③④⑤⑥.故C正確.
(2)實驗室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反應製取二氧化碳,化學化學反應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
(3)由題意可知,標號儀器的名稱:a 是長頸漏斗,b是集氣瓶,c 是鐵架台,d 是試管;
(4)該同學進行實驗裝置改進,改進後的有孔板可以把固體與液體分離開來,當關閉導管時,裝置內壓強升高而把液體壓回長頸漏斗,使得液體與固體脫離接觸反應停止;當打開導管,裝置內壓強減小,長頸漏斗內液體重新流入裝置,液體與固體接觸,反應繼續;使反應容易控制,可隨時使反應發生和停止.所以改進的目的是:能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
(5)由於二氧化碳不燃燒、不支持燃燒.所以檢驗b中已充滿二氧化碳氣體的方法:將燃著的木條置於集氣瓶口,若木條熄滅則證明收集滿了.
故答為:(1)C;(2)大理石和稀鹽酸;CaCO3+2HCl═CaCl2+H2O+CO2↑;(3)長頸漏斗,集氣瓶,鐵架台,試管;(4)能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5):將燃著的木條置於集氣瓶口,若木條熄滅則證明收集滿了.
Ⅱ 苯與溴反應的實驗裝置圖是直行冷凝管還是球形冷凝管
用直形冷凝管或導管皆可。球形冷凝管液體會卡在裡面。
裝置中跟燒瓶口垂直的一段導管,起導氣兼冷凝作用,以防止溴和苯的蒸氣揮發出來,減少苯和溴的消耗以及它們對環境的污染,所以它應有一定的長度,一般不小於25cm。
Ⅲ 如圖為苯和溴的反應改進實驗裝置.其中A為帶支管的試管改製成的反應容器,在其下端開了一個小孔,塞好石
(1)苯與液溴在催化劑條件下發生取代反應,方程式為:;取代反應;
(2)溴苯中的溴易揮發,溴和四氯化碳都是非極性分子,根據相似相溶原理知,溴易溶於四氯化碳,所以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溴蒸汽;該反應中有溴化氫生成,溴化氫溶於水得到氫溴酸,氫溴酸是酸性物質,能使石蕊試液變紅色;氫溴酸能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淡黃色沉澱溴化銀,
故答案為:除去溴化氫中混有的溴蒸汽;石蕊試液變紅,導管口有白霧產生;E中有淡黃色的沉澱生成(或者石蕊試液變紅);
(3)反應完畢後,將帶支管的試管中的液體倒入盛有冷水的燒杯中,可以觀察到燒杯底部有褐色不溶於水的液體,這是因為溴易溶於溴苯,氫氧化鈉與溴發生反應生成溴化鈉和次溴酸鈉和水,氫氧化鈉與溴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OH-+Br2=Br-+BO-+H2O;
故答案為:溴苯中溶解了溴單質;2OH-+Br2=Br-+BO-+H2O;
(4)當兩端壓力發生壓力變化時,液體會產生倒吸現象,DE裝置中導氣管不插入溶液中可以防止倒吸,倒置的漏斗下口很大,液體上升很小的高度就有很大的體積,上升的液體的本身的壓力即可低償壓力的不均衡.因此由於上部還有空氣隔離,液體不會倒吸入上端的細管道,所以具有防倒吸作用的儀器有DEF,
故答案為:DEF;
(5)改進後的實驗除①步驟簡單,操作方便,成功率高;②各步現象明顯;③對產品便於觀察這三個優點外,還有一個優點是:對尾氣進行處理,防止對空氣造成污染;
故答案為:對尾氣進行處理,防止對空氣造成污染.
Ⅳ 若要製取乾燥的氨氣,應怎樣改進實驗裝置
(1)2NH4Cl + Ca(OH)22NH3
↑+ 2H2O +
CaCl2 (2)E(3)鹼石灰(生石灰或固體氫氧化鈉)
(4)溶液進入試管中,無色溶液變紅 (5)D
解析試題分析:(1)A為氨氣的發生裝置,實驗室利用氯化銨和氫氧化鈣在加熱條件下製取氨氣,化學方程式為2NH4Cl
+ Ca(OH)22NH3
↑+ 2H2O +
CaCl2;(2)氨氣極易溶於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氨氣的密度比空氣小,應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為收集到乾燥的氨氣,導管C應接E;(3)裝置B的作用是乾燥氨氣,盛裝的試劑的名稱是鹼石灰(生石灰或固體氫氧化鈉);(4)氨氣極易溶於水,與水反應生成弱鹼一水合氨;可觀察到的現象為溶液進入試管中,無色溶液變紅;(5)NO能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不能用排空氣法收集,一氧化氮不溶於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在D、E、F三種氣體收集方法中,能用於收集NO的是D。
考點:考查氨氣的實驗室製法和性質。
Ⅳ 某實驗小組同學為了探究銅與濃硫酸的反應,對教材中的裝置進行簡單改進,在大試管a中加了一根長玻璃導管
假設0.483g都是CuO,經高溫灼燒後得到Cu2O 質量是0.4347.而現在只有0.420g,所以得出一定含有高溫灼燒後質量小於0.420g的物質。
假設0.483g都是Cu2S,高溫灼燒後,得到Cu2O質量0.4347g
假設0.483g都是CuS,高溫灼燒後,得到Cu2O質量0.36225g
所以答案:一定含有CuS.
Ⅵ (12分)下圖為苯和溴取代反應的改進實驗裝置。其中A為帶支管的試管改製成的反應容器,在其下端開了一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