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從圖1中選擇所需裝置,完成濃H2SO4和木炭在加熱時的反應並檢驗反應產物(連接和固定儀器用的玻璃管、膠
(1)木炭粉與濃硫酸反應,碳粉被濃硫酸氧化,濃硫酸被還原,方程式為:2H2SO4(濃)+C
△ | .
Ⅱ (高考化學,實驗題)某小組對碳與濃硝酸的反應進行探究,已知2NaOH+2NO2=NaNO3+NaNO2+H2O,
(1)根據裝置特點和實驗目的,裝置⑤是收集NO,裝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2防止污染大氣;因為要驗證稀HNO3不能氧化NO,所以裝置③中應該盛放稀硝酸. 故答案為:3mol/L稀硝酸、濃硝酸、氫氧化鈉溶液; (2)由於裝置中殘存的空氣能氧化NO而對實驗產生干擾,所以滴加濃HNO3之前需要通入一段時間CO2趕走裝置中的空氣,同時也需將裝置⑤中導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燒瓶內防止反應產生的NO氣體逸出. 故答案為:通入CO2一段時間,關閉彈簧夾,將裝置⑤中導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燒瓶內; (3)Cu與濃HNO3反應生成Cu(NO3)2、NO2、H2O, 故答案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4)裝置②中盛放H2O,使NO2與H2O反應生成NO:3NO2+H2O=2HNO3+NO, 故答案為:將NO2轉化為NO;3NO2+H2O=2HNO3+NO; (5)NO通過稀HNO3溶液後,若無紅棕色NO2產生,說明稀HNO3不能氧化NO,所以盛放稀HNO3裝置的液面上方沒有顏色變化即可說明之.裝置④中盛放的是濃HNO3,若濃HNO3能氧化NO則裝置④液面的上方會產生紅棕色氣體. 故答案為:裝置③中液面上方氣體仍為無色,裝置④中液面上方氣體由無色變為紅棕色; (6)要證明是Cu(NO3)2濃度過高或是溶解了NO2導致裝置①中溶液呈綠色,一是可設計將溶解的NO2趕走(a、c方案)再觀察顏色變化.二是增加溶液中Cu(NO3)2溶液的濃度(d方案)觀察反應後的顏色變化. 故選a c d.
Ⅲ 如圖兩套實驗裝置,都涉及金屬的腐蝕反應,假設其中的金屬塊和金屬絲都是足量的.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完成
A、鐵在濃硝酸中抄鈍化,Cu失電子作負極,換為稀硝酸時,Fe失電子作負極,故A正確; B、II中發生吸氧腐蝕,U形管左端氣體減少,液面升高,稀硫酸與Fe接觸生成Fe2+,所以裝置Ⅱ在反應結束時溶液中存在Fe2+,故B正確; C、當濃硝酸變為稀硝酸時,氧化鐵溶解為鐵離子,發生Fe+2Fe3+═3Fe2+,故C錯誤; D、鐵絲中含碳,有電解質溶液及氧氣,能構成原電池,所以裝置Ⅱ中的鐵絲能發生電化學腐蝕,故D在. 故選C.
Ⅳ 如圖兩套實驗裝置,都涉及金屬的腐蝕反應,假設其中的金屬塊和金屬絲都是足量的.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完成
A、鐵在濃硝酸中鈍化,Cu失電子作負極,換為稀硝酸時,Fe失電子作負極,版故A正確; B、II中發生吸權氧腐蝕,U形管左端氣體減少,液面升高,稀硫酸與Fe接觸生成Fe2+,所以裝置Ⅱ在反應結束時溶液中存在Fe2+,故B正確; C、當濃硝酸變為稀硝酸時,氧化鐵溶解為鐵離子,發生Fe+2Fe3+═3Fe2+,故C錯誤; D、鐵絲中含碳,有電解質溶液及氧氣,能構成原電池,所以裝置Ⅱ中的鐵絲能發生電化學腐蝕,故D在. 故選C.
Ⅳ 某化學小組在實驗中用濃硝酸和銅反應製取二氧化氮並探究二氧化氮是否能支持木炭的燃燒.其實驗裝置圖如圖
(1)本實驗目的是製取二氧化氮並探究二氧化氮是否能支持木炭的燃燒,所以儀器連接順序為:製取裝置a、乾燥裝置C、二氧化氮與C反應裝置B及吸收尾氣裝置D,儀器連接順序為:a→d→e→c→b;二氧化氮是否支持燃燒的實驗要求氣體必須是乾燥的,所以用裝置C乾燥二氧化氮氣體;二氧化氮是有毒的氣體,所以裝置D用來吸收尾氣, 故答案為:d;e;c;b;乾燥氣體;吸收尾氣; ②根據裝置B中帶火星的木條燃燒,可以說明二氧化氮支持燃燒,故答案為:帶火星的木條燃燒; ③生成的物質的量比為1:1有毒氣體是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O 2 +C CO+NO,故答案為:NO 2 +C CO+NO. |
Ⅵ 某化學小組在實驗中用濃硝酸和銅反應製取二氧化氮並探究二氧化氮是否能支持木炭的燃燒,其實驗裝置圖如圖
(1)本實驗目的是製取二氧化氮並探究二氧化氮是否能支持木炭的燃燒,所以儀器連接順序為:製取裝置A→乾燥裝置C→二氧化氮與碳反應裝置B→吸收尾氣裝置D,儀器連接順序為:a→d→e→c→b;二氧化氮是否支持燃燒的實驗要求氣體必須是乾燥的,所以用裝置C乾燥二氧化氮氣體;二氧化氮是有毒的氣體,所以裝置D用來吸收尾氣, 故答案為:d;e;c;b;乾燥氣體;吸收尾氣; (2)二氧化氮和碳在點燃條件下反應生成兩種物質的量比為2:1的無毒氣體,應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氣,反應的方程式為2NO2+2C 點燃 | .
與碳與濃硝酸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聖冰製冷怎麼樣
發布:2025-04-30 17:26:48
瀏覽:185
|
|
|
|